部编版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7课《 壶口瀑布》课件(共37张PPT)

研读课文
3、雨季和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分别有什么特点? ⑴雨季的壶口瀑布:危险,气势磅礴,令人胆战心惊。 ⑵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雄伟壮阔,多姿多态,刚柔并济。 4、朗读第五自然段,这一段主要写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脚下的石头。用石头来衬托黄河水与命运抗争的意志力之坚强。 5、作者由壶口瀑布产生了哪些联想?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复习检查
1、提写生字词 告诫 河滩 雾气弥漫 水幕 俯视 浪沫横溢 水浸沟岸 雾罩乱石 震耳欲聋 深不可测 推推搡搡 前呼后拥 霎时 驰骋 漩涡 寒噤 拢成 彩虹 雾霭 飞毯 出轧 乘隙而进 折返迂回 钻石觅缝 汩汩如泉 潺潺成溪 哀哀打漩 刹那 如丝如缕 窟窟窍窍 蜂窝杂陈 至柔至和 怒不可遏 铸成 博大宽厚 挟而不服 湿漉漉 2、用下列词语造句 ⑴震耳欲聋 ⑵怒不可遏 ⑶挟而不服
梁衡
制作:苑仁纯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3、领会文中所写的黄河的伟大性格,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朗读品味关键词句,体会壶口瀑布声如奔雷的磅礴气势。 2、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抓住关键语段,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学习写景散文的赏析方法。
⑵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壶口瀑布令人震撼的气势。 ⑶炼字:“挤”“撞”“推”“搡”“呼”“拥”等动词,非常准确地表现出水 的种种动态。写出了黄河水从上游涌向壶口时的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表现了催人 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写景是为了抒情言志。课文在描写壶口水势时,寄寓了 惊叹之情。表现了河水催人奋进、前仆后继、勇往直前的精神。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回延安》ppt课件

二、诗人除了直接抒情,还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和场 景描写等来间接抒发情感。试着找出相关诗句,细心揣 摩其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直接抒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延安熔炉 锻造了“我”,“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此句表达 了“我”对延安母亲的感激之情。“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 安看母亲!”直接抒发了“我”离开延安时的留恋不舍。 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用“黄土” 代表这片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抓”“贴”等动作,将重回 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 人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人见 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 在表现。
课文解读
自由朗读课文,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各部分的内容。
回
忆
话
看
祝
延
延
延
延
延
安
安
安
安
安
朗读第一部分: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无法控制内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心的激动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对母亲延安 的眷恋
亲人欢聚的 热烈场面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欢聚一堂,共叙新旧 岁月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比喻、夸张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滔滔不绝、唾沫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横飞的热烈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直接抒情:“革命的道路千万里,天南海北想着你。”延安熔炉 锻造了“我”,“我”与延安永远有割舍不掉的感情。此句表达 了“我”对延安母亲的感激之情。“身长翅膀吧脚生云,再回延 安看母亲!”直接抒发了“我”离开延安时的留恋不舍。 动作描写:“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用“黄土” 代表这片土地养育了这里的人民,“抓”“贴”等动作,将重回 延安的兴奋心情表露无遗。“满心话登时说不出来,一头扑在亲 人怀。”心中有千言万语,却“登时说不出来”,表现出诗人见 到亲人们时无以言表的激动,“扑”这一动作正是这种心情的外 在表现。
课文解读
自由朗读课文,试着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 各部分的内容。
回
忆
话
看
祝
延
延
延
延
延
安
安
安
安
安
朗读第一部分:回延安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无法控制内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心的激动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对母亲延安 的眷恋
亲人欢聚的 热烈场面
“保卫延安/你们/费了心,
白头发/添了/几根根。”
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
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 。 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
娃娃们争抢来/把手拉。
欢聚一堂,共叙新旧 岁月
一口口的米酒/千万句话, 长江/大河/起浪花。
比喻、夸张
十年来/革命/大发展,
滔滔不绝、唾沫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 横飞的热烈
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子课本课件【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蒹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写作 学写读后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生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三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 社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2 春酒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3*安塞腰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恐龙无处不有
9 桃花源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0 小石潭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1*核舟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4*庆祝旧历元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写作 学习仿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任务一 学习演讲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3 最后一次讲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2《诗经》二首
蒹葭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写作 学写读后感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综合性学习 古诗苑漫步
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生活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三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第一单元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 社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2 春酒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3*安塞腰鼓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恐龙无处不有
9 桃花源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0 小石潭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1*核舟记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4*庆祝旧历元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写作 学习仿写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任务一 学习演讲词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3 最后一次讲演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4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电 子课本课件【全册】
12《诗经》二首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2课《回延安》课件(共28张PPT)

那么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又会有怎样 的魅力呢?这节课让我们与贺敬之一起回延安, 了解信天游,感受作者对延安的挚爱深情。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 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 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 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 了歌剧《白毛女》,主要 诗歌集有《朝阳花开》、 《乡村的夜》、《放歌 集》、《贺敬之诗选》等。
了解延安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 迫开始长征,而 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 的最终落脚点。从 1935 年到 1948 年,延安 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13年间,延安经 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争年代里, 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 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写作背景: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 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 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 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 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 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 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 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 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 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 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1、体会运用夸张、拟人、比兴等多种 修辞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2、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 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时间代表效率,时间就是生命!请同学们珍惜时间! 1、认真阅读文章,思考下列4个问题。 (1)比兴手法在“信天游”中大量使用,请你结合知识链 接的相关内容,试着在原文找一找含有比兴手法的句子并作 说明? (2)除了比兴手法,诗中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将诗 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请找出这些句子,说说修辞手法 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思考后把答案写下来,完成后举手示意。 3、组长组织组员移位合作学习本课的内容,讲解知识点及 解题方法,并准备上台展示。 4、随机挑选小组展示今天的收获,要求讲解本课的知识点, 并总结答题技巧。 5、展示后完成教师当堂布置的练习题。
贺敬之现当代诗人、剧作 家。山东峄县(今枣庄市) 人。1940年到延安,进入 鲁迅艺术文学院学习。 1945年,与丁毅合作创作 了歌剧《白毛女》,主要 诗歌集有《朝阳花开》、 《乡村的夜》、《放歌 集》、《贺敬之诗选》等。
了解延安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 迫开始长征,而 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 的最终落脚点。从 1935 年到 1948 年,延安 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13年间,延安经 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争年代里, 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 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自力更 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写作背景:
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 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 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 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和人民 的无限热爱。
当时诗人打算写几篇报告文学和一点新 闻报道,青年大会要举行一个联欢晚会,说 要诗人出个节目,于是诗人就采用了最具地 方特色的“信天游”的格式写了这首诗。
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 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 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 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1、体会运用夸张、拟人、比兴等多种 修辞手法在诗中的作用。
2、领会诗人对延安人民的无限热爱之 情,自觉地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
时间代表效率,时间就是生命!请同学们珍惜时间! 1、认真阅读文章,思考下列4个问题。 (1)比兴手法在“信天游”中大量使用,请你结合知识链 接的相关内容,试着在原文找一找含有比兴手法的句子并作 说明? (2)除了比兴手法,诗中还运用了其他的修辞手法,将诗 人的情感充分地表现出来,请找出这些句子,说说修辞手法 的使用所产生的表达效果。 2、思考后把答案写下来,完成后举手示意。 3、组长组织组员移位合作学习本课的内容,讲解知识点及 解题方法,并准备上台展示。 4、随机挑选小组展示今天的收获,要求讲解本课的知识点, 并总结答题技巧。 5、展示后完成教师当堂布置的练习题。
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PPT课件(34页)

三、体验与反思,畅谈童年之乐
1.理解课文,能概括说出课文的思想内容。
总结:“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
赏月
听 闲适(出示图片4) 读 《 关 雎 》
朗读《关雎》
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把握节奏,体味感情。
读准字音
雎鸠( jū jiū ) 好逑( hǎo qiú ) 荇 ( xìnɡ )
学习目标
1. 了解《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的地位,理解诗 歌的内容。
2.学习比兴手法,体会一咏三叹的写作结构,体会它 朴素优美、音韵和谐的语言特色。
3.培养健康纯洁的爱情观,以及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 爱之情。
走近作品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 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 歌305篇,因此,也被叫为“诗三百”, 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被儒家奉为经典,原本只称《诗》, 后世才称为《诗经》。
这两首古诗都是爱情诗,都写了对所爱之人的追求。《关雎》里有“ 寤寐求之”“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等诗句 。主人公从夜不能寐到主动接近,表现了对“淑女”的无限倾慕和大胆追 求。在那个时代,在某些地域,对男女交往的限制还不太严格,由此我们 在这首诗中可以体会到年轻小伙对美丽姑娘的大胆追求。
迷
师:在讥讽和侮辱中,爱因斯坦慢慢地长大了,孤独的他开始在书籍中寻找寄托,寻找精神力量。于是,爱因斯坦在书中结识了阿基
、 米德、牛顿…书籍和知识为他开拓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就这样,他成为当代最伟大的物理学家。
河畔道路 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迷 师:多美的月亮啊,是我,我也会这么想的。关于月亮,不知有多少的文人雅士对她美丽的容颜加以赞赏。这是我搜集的一些资料。
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辗转反侧——相思之苦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课件 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课件(共36张PPT)

第4自然段 —打比方、作比较
第9自然段 —举例子、下定义
第5自然段 —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 第10自然段 —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
2.体会下列词语在句子中的作用。 ①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把大地人格化,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②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 “ 融化”“萌发”“开放”三个动词具体描绘大地苏醒的生 动画面,勾勒出了一片生机勃发的春色。
理
2.本文是什么文体?
事理说明文
3.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物候”和“物候学”
4.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 利用物候来研究农业生产的科学,就是“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便,容易掌握,可以广泛应用在农 业生产上。
一
2.第一段中哪些景象属于“大自然的语言”?
部
• 冰雪融化
• 叶子变黄
分
• 草木萌发
• 北雁南飞
• 花开放 • 候鸟归来 • 植物孕育果实 • 果实成熟
• 昆虫销声匿迹 • 衰草连天 • 风雪载途 • ……
3.第一段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标出有关词语。
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
立春过后、再过两个月、不久、于是转入夏季、到了秋天、准备迎接寒冬
5.说明经度差异的例子为什么举了两个?
因为一般人以为近海地区的气温,比内陆暖和;而事实上近海地 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不 利于读者理解,举两个就确信无疑了。
举例的多少,决定于理解的难易。
6.什么叫“逆温层”?为什么会有“逆温层”?
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 低处高。这叫逆温层。
第1课《社戏》课件(共4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盼望→急得要哭→沮丧→高兴→沮丧→兴奋、激动
【品读“戏前波折”,体味童真童趣】
问题3: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心情的? 有哪些表现形式?
(1)直接表现。例如第五自然段中“我急得要 哭”,直接表现出我看不上社戏的焦躁心情。 (2)用幻想表现。第六自然段中,作者写道, “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并且知道他们在戏台 下买豆浆喝。” (3)用行为表现。第七自然段中,作者“不钓虾, 东西也少吃”,叙述自己的日常生活已经受到影 响,表现自己的沮丧和难过。 (4)用对比展现。第七自然段中,看过戏的小伙 伴“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
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2.看社戏前的波折 3.夜航看戏所见所感 4.赵庄看社戏 5.归航偷豆 6.六一公公送豆
【完善情节,梳理事件】
问题3: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 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
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月夜行船→ 赵庄看戏→回航偷豆→六一送豆
【再读课文,回味“好戏”】
河流就是大川, 而水坑就是大海。
当孩童仍是孩童, 不知自己还只是孩童。
以为万物皆有灵魂, 所有灵魂都是同一的,没有高低上下之分的。
【大胆开麦】你在童年最喜欢、最期待的一件事是什么?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自豫才,浙江 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
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等等。本文选自《呐喊》。
【认识平桥村】
问题3:小住平桥村与后文写我去赵庄 看戏有何联系?能否删去?
1.交代了去看社戏的时间(夏天)、地点(离 平桥村不远的赵庄)、缘由(春赛); 2.引出了一同去看社戏的小伙伴; 3.表现出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愉快,为下文看 社戏的期待做铺垫。 小住平桥村一段与后文看社戏有紧密联系,不 能删去。
【品读“戏前波折”,体味童真童趣】
问题3:作者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心情的? 有哪些表现形式?
(1)直接表现。例如第五自然段中“我急得要 哭”,直接表现出我看不上社戏的焦躁心情。 (2)用幻想表现。第六自然段中,作者写道, “我似乎听到锣鼓的声音,并且知道他们在戏台 下买豆浆喝。” (3)用行为表现。第七自然段中,作者“不钓虾, 东西也少吃”,叙述自己的日常生活已经受到影 响,表现自己的沮丧和难过。 (4)用对比展现。第七自然段中,看过戏的小伙 伴“高高兴兴的来讲戏”,“只有我不开口”。
1.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 2.看社戏前的波折 3.夜航看戏所见所感 4.赵庄看社戏 5.归航偷豆 6.六一公公送豆
【完善情节,梳理事件】
问题3:通读全文,仿照示例,用 四字短语概括本文所写的几件事。 (完成课后思考探究第一题)
随母归省→钓虾放牛→戏前波折→月夜行船→ 赵庄看戏→回航偷豆→六一送豆
【再读课文,回味“好戏”】
河流就是大川, 而水坑就是大海。
当孩童仍是孩童, 不知自己还只是孩童。
以为万物皆有灵魂, 所有灵魂都是同一的,没有高低上下之分的。
【大胆开麦】你在童年最喜欢、最期待的一件事是什么?
【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树人,自豫才,浙江 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 家。
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等等。本文选自《呐喊》。
【认识平桥村】
问题3:小住平桥村与后文写我去赵庄 看戏有何联系?能否删去?
1.交代了去看社戏的时间(夏天)、地点(离 平桥村不远的赵庄)、缘由(春赛); 2.引出了一同去看社戏的小伙伴; 3.表现出与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愉快,为下文看 社戏的期待做铺垫。 小住平桥村一段与后文看社戏有紧密联系,不 能删去。
第23课《马说》课件(共23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不是天下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
拓展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梳理论证思路。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 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 不以千里称 也。
进一步从 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 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 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 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 州)人,唐代文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 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 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 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 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 先生集》里。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 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 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 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 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 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段重点
实词
虚词:
一食: 吃一顿
或:有时
食马者:通“饲”,喂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 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 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 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 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 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 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 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 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拓展探究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试梳理论证思路。
提出论点:
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正面论证 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 有
反面论证 故虽有名 马…... 不以千里称 也。
进一步从 反面论证:
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 也”
痛斥执策者的愚蠢
勾画执策者狂妄无知的形象
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 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 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 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 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 州)人,唐代文学家,“唐 宋八大家之首”,有“文起 八代之衰”的美誉。曾与柳 宗元倡导“古文运动“主张 文道合一,反对骈体文,提 倡散文,作品都收在《昌黎 先生集》里。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 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它有能日行千里的能 力而像普通的马来喂养它。这样的马,虽然有 日行千里的才能,但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 和品德就显现不出来。想要和普通的马等同尚 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第二段重点
实词
虚词:
一食: 吃一顿
或:有时
食马者:通“饲”,喂
写作背景
《马说》大约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至十六 年(800)。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 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虽然没能得到重用, 但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来的几年内,他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 度使张建封,也并未得到特别的赏识,所以常常郁郁寡 欢,并有“伯乐不常有”之叹。他进京城应试以图做官, 在京城上下奔走相告,待了十年之久,最终还是怀着无 限怨愤离开了长安。韩愈的坎坷遭遇正是写作《马说》 的思想基础,而此文的另一用意是委婉地表白心迹,并 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