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造币厂的那些事儿

合集下载

近代中国货币改革

近代中国货币改革

• 三坊七巷历代,尤其是清中晚叶学者东渡台
湾筹办书院、推广传统教育,为清代台湾书 院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 光禄坊的刘家谋(1813-1853)、周长庚 (1835-1893年)等,对近代台湾文教皆有 贡献
2014-10-8 Linhang 23
• 严复之子严侨,在福建协和学院生物系读
书,抗战后,母亲带他及妹妹严倬云、严 停云到台湾,严侨是李敖的老师
2014-10-8 Linhang 10
• 清末中央币制改革实践家
陈璧(1852-1928)
– 历史需要一位政治强人,能代表中央收回地方 货币铸造发行权,以统一全国的货币发行 – 这个历史使命最终落在了陈璧身上
– 提议借鉴西方本位币和辅币的货币制度,确立 银元为主币,辅之以铜币,防止滥铸,对主币 与辅币的供需予以合理的估算 – 对于各地流通的银钱官票,建议将纸币发行权 收归中央,由中央统一管理纸币的发行与流通
• 于是,对旧有币制进行改革成为当时中国儒家知识
分子所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由三坊七巷文化孕育 出的几代官员和学者,对此问题,不约而同地进行 着一场智慧接力……
2014-10-8 Linhang 2
• 鸦片战争前后,中外贸易仍高速发展,大量
的外国银元在中国境内日益广泛流通,国内 铸币权逐渐散失,动摇了传统银两货币制度; • 外商用低色银元换取“足色纹银”,铸成银 元再返销国内获利,加重了白银外流; • 民间制钱私销、私铸,以致银贵钱贱、国库 空虚、商民交困; • 中国产生了以“银荒” 为特征的货币危机, 而中国传统的银两和制钱双本位制度显然已 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货币问题 一时成为朝野上下的热议话题……
– 比较务实,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新的时代气 息,符合世界货币制度从计重货币到计量货 币发展的历史演进大方向,也为后人进行货 币改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中国近代机制币概述

中国近代机制币概述

中国近代机制币概述机制币,顾名思义是指机器打制的钱币,钱币界俗称“硬币”。

硬币之名是和纸币相对而言的,在中国,硬币主要指的是近现代机器打制的金属钱币,包括金币、银币、铜币,以及镍币、铝币、锑币、镁币、?币(铅币)等。

在钱币学里,钱币的主体应该是国家或地区正式发行的货币,包括主币和辅币。

同时,还有货币文化的衍生物。

中国的货币文化衍生物,在古钱中称为“压胜钱”,在机制币中称为“纪念章”。

“币”和“章”最直观的区别是:币是货币,置有面值;章不是货币,不行使货币的职能,所以不置面值。

中国的机制币收藏者,一般不太注重币和章在职能上的区别,他们更关注的是文化含量,是现在的存世量,以及它们的文物价值和经济价值。

中国钱币的历史悠久,但古代钱币主要采用浇铸的生产工艺技术,所以叫铸钱。

采用机器打制的生产工艺技术来制造钱币,历史并不久远。

中国机制币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经历了晚清,民国,一直到现在。

清代机制币1.中国早期银元明末清初,西方银元不断流人中国,并在中国民间参与市场流通,道光十六年(1836年)清政府正式承认外国银元在华流通的事实,同时又规定“嗣后行使洋钱,必以成色分两为凭,不得计数定价”(《清宣宗实录》卷288),实际上仍把外国银元视作银两使用。

所以现在遗存的早期外国银元,多经银号验明成色,打有代表银号验证之后的戳记。

中国最早的自制银元是西藏的薄片银币。

西藏早有用银的习俗,曾经使用过尼泊尔银币,后经清政府批准,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开始自制银币,当地称“久松西阿”(意即藏历13绕回第45年),面值规格仿尼泊尔银币,正反面分别制有汉文和藏文“乾隆宝藏”字样,周边记年。

乾隆五十八年新制的银币(图1),分为三等,分别重一钱五分、一钱和五分。

后来嘉庆、道光,以及宣统年间,也都制造过宝藏银币。

此外,西藏地方政府还制造过“甘丹颇章”、“格桑章噶”等银币。

清道光、咸丰、同治年间(约1837-i866年之间),福建、台湾地区曾先后发行过六种军饷银币,即:道光年铸台湾寿星银饼、漳州军饷银饼(图2)、双如意银饼、笔宝银饼、同治元年嘉义寿星银饼、“谨慎”军饷银饼。

井冈山工字银元故事

井冈山工字银元故事

井冈山工字银元故事
井冈山工字银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种货币,也被称为“井冈山招财银元”。

它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井冈山革命相关,并有着一段特殊的故事。

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中央红军在井冈山地区开展斗争。

当时,由于经济困难和物资匮乏,红军急需筹集资金来支持军队和革命事业。

于是,在毛泽东等领导下,红军创造了一种特殊的银币,即井冈山工字银元。

井冈山工字银元的正面图案是国民党时期的袁世凯像,背面是标志性的“工”字,代表工人阶级和坚定的革命精神。

这种银币在红军内部广泛流通,用于支付工资、购买物资和维持军队日常开支。

井冈山工字银元的发行不仅解决了红军的经济问题,还象征着井冈山精神和红军的独立自主。

它成为了中国革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象征,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军队的力量。

至今,井冈山工字银元成为了收藏界的珍贵文物,也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特殊而有意义的故事的见证。

中国钱币的历史

中国钱币的历史

南朝守前废帝刘子业永光元年 铸。钱文薤叶篆,内外有郭,径 1.6CM,重约1克,永光太建十一年铸, 面背内外郭精整,钱文玉筋篆, 书体精美,为六朝钱中精品,径 2.5CM,重约3克,近日市上见一 批“十全十美”之太货六铢,望 集币时慎之。
后周时只铸“周元通宝”一 种,为周世宗所铸,书法、铜质、 铸工均精美,乃毁佛所铸之钱。
海贝
汉兴 钱
四铢
大清 银币
清朝 钱币
铜仿 贝
丰货 钱
永光 钱
大中 通宝
近现代与 现代钱币 (额外篇)
蚁鼻 钱、 鬼脸 钱
刀币
会子
交钞
布币
圜钱
乾亨 通宝
中统 元宝
大夏 真兴
凉造 新泉
汉元 通宝
太货 六铢
在原始社会末期最早出现的货币是实物货币 游牧民族: 牲畜
兽皮
农业民族:
五谷 珠玉 布帛
海贝 陶器
隋朝钱币
北凉渠蒙逊永 安年间铸径2.4CM, 重约3克左右,小 者不足2CM,重约 1.5克,此泉出土 均在甘肃武威, 有王莽钱文风韵..
东晋时匈奴贵族赫连勃勃 于真兴年间铸。径2.35CM,重 约3.03克,钱文真书而见隶韵。 此泉多在甘肃出土,传世极少。
东晋十六国后赵石勒元年铸 于其都襄国,径2.42--2.48CM, 重2.4--4.8克,分别有内外郭及 无内外郭者,因铸行较少,故传 世不多
刀币起源于东方的 齐国,后逐渐遍及齐、 燕等地。刀币又称刀 化,是由手工工具刀 削演变而来,由刀首、 刀身、刀柄、刀环几 部分组成。刀首是划 分刀币类型的主要依 据,可分为针首刀、 尖首刀、截首刀、圆 首刀和平首刀。
圜钱又称圜化、环钱, 起源于古代玉璧或纺轮, 早期圜钱圆形、扁平状, 中间有圆形系孔,孔径狭 小、不甚规范,如魏国铸 造的共、垣、共屯赤金。 晚期齐国出现方孔圜钱, 面有内外廓,比较规矩, 是秦以后方孔圜钱的祖型。 圜钱出现于战国晚期,使 用历史不及刀、布历史长, 数量也少得多,价格较高, 稀见品千金难求

中粗中华是什么

中粗中华是什么

中粗中华是什么中粗中华,即20世纪初在中国大陆发现并流行的银元和中国人民银行新造银币。

中粗中华银币制作精美,图案设计独特,在国际市场上深受青睐。

它以其独特的银元外观和精美的图案著称于世,深受各国金银货币收藏者欢迎。

然而,中粗中华银币又是如何产生的呢?中粗中华为何会在近代出现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一、背景在中国大陆,早期的中华银币是用“北洋”两字表示的,而后来又改称“国币”。

1914年,北洋政府下令停止流通银元,改用“元”,并规定铸造一元当五元用,一元当五厘用,以增加银元产量和币值的稳定性。

在此期间,以各省督军为中心,开始铸造少量“国币”。

1916年5月30日颁布《国币条例》,规定“每枚银币所含银两为一公斤”。

自此,开始了长达50余年历史的“国币”时代。

此时我国尚无自己的本位货币。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行长金元浦提出的建议,为了巩固货币主权和保护货币币值稳定,从1916年5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决定统一全国流通货币。

二、发展1914年,清政府收回天津造币厂,以“壹圆”银币为主币,但未发行,仍按原规格生产。

后来,袁世凯在1914年11月17日的宣统二年(1910年)公布了《币制条例》,宣布实行银元本位制,将全国铸造的银元统一编号为“壹圆”。

“壹圆”银币采用传统龙图腾图案,正面中央为蟠龙图案,下方是“壹圆”字样。

正面中央为英文字母“DANGCE”和中文字母“W”(1912年改)及年号。

中央龙环图案正下方为英文字母“W”(1914年改)和“S”(1913年改)以及年号“D”(1914年至1919年间)。

三、意义在中国近代历史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银本位货币制度的建立与确立,以银为本位货币、银元为流通货币的中国银价逐渐形成了历史体系,也就是以银为本位货币制度的开始。

1900年9月,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将清政府在1895年至1905年期间所发行的银元全部兑换成银本位货币,停止了银本位货币制度。

由于历史原因和市场原因,我国近代货币体系中的银本位货币制度与其产生的时间并不完全吻合。

中国早期几家造币厂的开办与终结

中国早期几家造币厂的开办与终结

光绪十五年(1889年)四月二十六日,中国第一家机械化的造币厂──广东钱局开铸光绪通宝库平一钱方孔制钱,开创了中国大规模机械铸币的新纪元。

广东钱局的开办是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的洋务活动之一,目的是为了解决制钱短缺和抵制外国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市场。

当时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因供不应求而有升水,流通时作价高于含银量,以至白银大量外流。

光绪十三年,张之洞奏准购办机器试制制钱、银元,通过中国驻英公使刘瑞芬调查了英国造币机器价格、购置手续和造币技术,在广州大东门外黄华塘购置了82亩土地作为厂址,从英国引进全套机器设备,并聘用了4名英国工程师,设立广东钱局。

该局是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造币厂,所建厂房长200米,宽129米,内分银、铜二厂。

全局备有熔化炉72座,安装铸币机90台,计划日产各种钱币260万枚。

在广东钱局建立之前,由于洋务运动的开展,已有很多省份陆续开设了机器局,引进西方的先进机械。

其中吉林、江苏、直隶、福建等省都利用各厂局中的重型冲压设备进行过机械铸钱的尝试,但由于铸造成本及模具易损或所用机械不适合等原因,均未形成有规模的持续生产。

只有在广东钱局开办投产并获余利之后,中国的机制币生产才不断发展。

广东生产的几种铸币形制也均成为中国近代铸币史上的样板。

光绪十六年四月初二,广东钱局开炉试铸大小五等银元。

正面文字为广东省造、光绪元宝及库平重量,背面龙纹外环英文,除花纹图案外,广东钱局所铸银元的重量、成色和含银量均仿照在中国流通最广的墨西哥银元。

广东省造银元发行后,受到社会各界欢迎,流通顺畅,该钱币形式后来也成为各省铸造银元的楷模。

光绪二十六年,由于铜铅价格高涨,制钱停铸多年,流通量缺少,不足值的香港铜仙大量流入广东。

广东钱局于是年六月以粤省地邻港澳,商民习用外洋铜仙为由,仿香港铜仙造「光绪元宝;每百枚当一圆」铜元,背面英文面值同港仙一样为ONE CENT(一仙)。

这是我国铸造铜元的开始。

中国近代货币史

中国近代货币史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创立了中华民国南 京临时政府,为扫除清朝残余势力,应付军政 急需,发行了陆军部军事用票和中华民国南京 军用钞票;各省纷纷宣布独立,成立军政府, 亦发行了带有辛亥革命标志的钞票。 • 1914年推出的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 华民国国币。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受国际 金价及银价波动的影响,中国国内的白银不断 外流,银本位币制无法持续。
• 鸦片战争前后鸦片的走私严重导致了中国 对外贸易的失衡,白银大量外流,由于当 时白银为主要货币,导致价格大幅上昂, 经济受损。

• • •
• •

• •
鸦片战争开始了是国的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程。外国资本主义的 入侵猛烈地冲击着旧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旧的货币制度不能适应社会需要,我 国货币史上进入了剧烈而纷乱的变革时代。无论银货币、铜货币及纸币都开始了复杂 的变革。 清末,外国银元大量流入,套换我国白银出口,使我国蒙受巨大损失。但银元成 色重量划一,使用方便,比银两制有明显的优越性,发银元代替两势所必行。为争回 权益,也为统一和抵制当时在我国流通的各类庞杂的外国银元,光绪十三年(公元 1887年)开始,我国自铸银元。 首先开铸银元的是广东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奏准设立 广东造币厂,先后开铸银元多种: 光绪元宝 1.七三反版:广东造币厂初铸重七钱三的光绪元宝,比当时流行的外国银元重一分, 本欲以此抵制驱逐外币。但因略重,发行后,民间多收藏不用或改铸,故不得不停铸。 因此种银元币面四周环以英文,与后来正式流通的银元英文在背面不同,故称“七三 反版”。 2.七二反版:七三反版流通受阻后,广东造币厂于光绪十五年(公元1890年)另铸 重七钱二分“光绪元宝”。因英文仍镌于币面,故亦称“反版”。 3.流通版:因英文镌于币面不合适,光绪十六年(公元1900年)广东造币厂改铸重 七钱二分“光绪元宝”,英文改铸于币幕。“广东省造 库平七钱二分”汉字移于币面, 这是流通较广的版式。此币分一元、半元、弍角、壹角、五分等五种。 4.一两版: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广东造币厂为慈禧七十寿辰铸的壹两银元, 币面亦为“光绪元宝”字样,并有“广东省造 重库平壹两”等字。币背中间是“寿” 字图案,四周环以二龙争珠。有版别两种,其中龙纹及寿字稍有不同。 光绪银币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广东省造。币面有“光绪银币”及“广东省造”字 样。另有“双龙”图案。币背无字,有“龙马”图案。此币有版式二种,稍有区别。 另有“光绪银币”一种,币面除“光绪银币”四字外,尚有“丁未”年干,币背中间 有“一两”字样,余为“二龙争珠”图案,无铸造地名。

山东近代货币历史

山东近代货币历史

山东近代货币史山东近代钱币的历史是指中国清代鸦片战争后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前的历史。

山东近代的货币是在古代货币制度的基础上,受资本主义国家货币制度的影响,逐步向近代化方向发展的。

近代山东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决定了货币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山东地区有着相对独立的货币制度,为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货币制度准备了条件。

一、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清末的山东的货币情形1840年鸦片战争后至清末,山东的货币流通仍以白银为主,铜钱为铺,大数大宗支付用银铸造的为多,而且外国流入的银元流通也很广泛。

在鸦片战争前的银元以西班牙铸造的为多,俗称“本洋”。

战后,墨西哥铸造的银元大量流入中国,因币面有鹰像,俗称“鹰洋”,或称“英洋”。

中国人开始仿造外国银元,先是用手工,后来用机器。

清光绪十五年(1889)广东用机器铸造有蟠龙图案的银元,后各省陆续仿效,流通渐广,俗称“龙洋”。

1914年北洋政府铸造有袁世凯头像的银元,俗称“袁头”。

1933年国民党政府铸造有孙中山头像和帆船图案的银元,俗称“船洋”。

龙洋、袁头、船洋是近代中国自铸的三种主要银元一、北洋政府时期:1914年推出的国币条例,确定以银元为中华民国货币。

辛亥革命发生以后,最初由于战争的影响,中国的金融市场、币制及货币流通一时呈现十分混乱的局面。

当时通行的银元就有10多种,其中外国银元有鹰洋、站人、本洋等;本国银元有广东、湖北、江南、安徽等各种龙洋和吉林币、东三省币、奉天币、造币厂币、北洋币、大清银币等。

由于银元种类繁多,各地钱庄借机对各种银元价格抬高或抑低,从中渔利,不仅使人民遭受经济损失,而且给社会经济生活带来许多不便,严重阻碍经济交流和经济发展。

北洋政府为了整顿币制,划一银币,于1914年二月,颁布《国币条例》十三条,决定实行银本位制度。

《国币条例》规定:"以库平纯银六钱四分八厘为价格之单位,定名为圆","一圆银币,总重七钱二分,银八九,铜一一","一圆银币用数无限制",即以一圆银币为无限法偿的本位贷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这座 颇 具 现代 生产 能 力 的造 币厂 。 刚 具 备 了 生 产 能 力 就 在 10 刚 9 0年八 国 联军 的炮 火 下 变成 了一 片废 墟 。
北洋机器局所造银元 , 面中央为面额 , 以点 圆, 正 环 圈外 为满文 . 又环 以点圈 , 圈外又环 以中文铸造年代及北洋机器局造等字
中国近 代造 币厂 的那 些 事 儿
文 /王 祥 胜
清未机铸 制钱给 近代币制带来 了巨大的震动。在“ 西学为用” 的号召下 , 机器铸 币开始取代 t : 法铸 造 , 从而掀起了 中国近代币制混 乱的开 始。机铸制钱虽然以失败告终 , 却在中国各地留下了林林总总的造币厂 。 近代直隶( 河北 ) 先 就 后有北洋机器局 、 洋银元局 、 北 户部造 币总厂 、 天津造 币厂 、 口北造 币厂 , 各厂铸造银元 、 铜元 , 所铸钱 币流通四方。
兼北洋大 臣, 上任伊始就命周学熙赴 日考察 “ 工商币制” 回国后立 ,
即筹办 了北洋银元局。周学熙将 从“ 宝津局 ” 墟中挖出的制币设 废
备, 转移到原李鸿章淮军护卫营 旧址( 大悲院中院 ) 现 建起天津历史
上 的 第 二 座铸 币 厂 , l ; 洋 银 元 局 铸 币 厂 ( 称 “ 厂 ” 。 周 学 熙  ̄t Pt 俗 西 )
中的 一 个 重 要 角 色 。
天津造 币厂因民国初年资本损失殆尽 , 后又被军 阀控制 ,9 9年后基本停铸。 1 3 12 但 9 6年 时该厂被宋哲元的冀察政务委员会所
控制 , 又开铸冀察铜币 , 有一分 、 半分以及拾 枚铜币。1 3 9 6年 。 国民政府公布《 币条例》 规定铜 币分两种 , 辅 , 一分铜币重 65厘米 , . 成
户 部 造 币 总 厂
光绪二 十九年( 9 3年 ) 10 三月 , 清廷 特派大 臣整理财政 , 并议在天 津 设立铸造银钱总厂 , 由户部拨给开铸成本 4 0万 两 , 0 九月置天津大经路 民 地兴建。从美 国常生厂购买铸 币机器 , 光绪三十年( 9 4年 ) 10 开机 , 先铸铜 币。 五月户部奏请 限制各省滥铸铜元 , 整理币制 , 命造币总厂造三品钱币 , 即大清金币 、 大清银 币、 大清铜币。但 没有流通 。 户部造 币总厂所铸铜 元始 于光绪三十一年 ( 9 5年 )该 厂铸 造光绪元 宝铜币 。 10 , 分二十文 , 文。 十 五文三种。光绪三十 二年 (9 6 10 年) 又铸 大清铜 币 。 分二十 文 , 十文 , 五文 , 二文 四种 。民国元年 ( 9 2年 ) 11 3月 2日, 乱兵攻入户部造 币总厂 , 将该厂抢掠一空 , 遂停
北洋机器局
北 洋机 器局又名天津机器 制造 局 , 简称 “ 天津机器局 ” 属官办 , 军 用企业 。清 同治六年 (8 7年 ) 16 由三 口通商大 臣崇厚 创设于 天 津 。 名“ 初 军火机器 总局”开 办经 费二十余 万两 , , 规模仅次于江南制造局 , 九年后 由直隶 总督李鸿章接办 , 易名“ 天津机器制造局” 。 清光绪十三年( 8 7年 )时任直 隶总督兼北洋大 臣的李鸿章为推 动币制改革 , 18 , 缓解 因流通不足带 来的经济萧 条 。 率先在其 创 建的“ 天津机器 制造局” 俗称 “ ( 东局子” 内设立 “ ) 宝津局 ” 制币 .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遵循世界通 用的 “ 银元制 ” 取代传统 的“ 两制” 银 , 以金元银 元为主币, 以铜元为辅币 , 孑制钱 因此而逐步退 出历史 舞台。光绪二十二年( 8 6年 )直隶总督王文韶引进美国等西方 方 L 19 , 国家的先进造 币设备 , 聘用外国技师 , “ 在 宝津局 ” 试生产银元铜 币。 币种投放流通后 , 新 鼓舞和支持了主张 “ 币制改革” 的维新派 , 但
办。
天 津 造 币厂
民国元年 (9 2年 ) 11 3月 2日, 兵夜攻户部造 币总厂 , 乱 将该厂毁坏 。 后该厂 与原北洋银元 局合并 才得以开工 , 民国三 年( 9 4年 ) , 定原 11 时 规 北洋银元局为西厂 , 专铸铜元 , 新建的天津造币厂为东厂 , 专铸银元 。
样。背 为蟠龙 图, 环以英 文。当时 , 北洋机器局所造银元 , 不以两、 钱计值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元 、 而 角计值 . 为我 国首创 , 这种 银元在光绪二十 四年
( 8 8年 ) 铸 。 19 停
北 洋 银 元 局
清光绪二十八 年( 0 1 2年 )袁世 凯接任李 鸿章 出任 直隶 总督 9 .
随即向社 会公开招 募原造币厂 的工人 和技 师 ,日夜奋战 ,仅用 7 2 天就铸出了铜 元。不仅稳定 了社会 , 也充实 了北洋政府的财政。 北洋银元局所铸铜元 , 正面有北洋两字。 该厂 自光绪三十年( 9 4年 ) 10 扩充后 , 日可铸 当十铜 币 6 每 O万枚 。 绪三十二年( 9 6 光 10 年) 改厂名后 , 所铸 铜元 改为大清铜 币 , 中心标有“ ” , 直 字 光绪三十三年 ( 9 7 )北洋大 臣杨世骧还 曾上奏请铸  ̄- 10 年 , i -文铜 币。 宣统 二年 (9 0年 ) 11 四月 。 北洋银元局被裁撤 , 民国元年( 9 2年 ) 11 因户部 造币总厂被毁 , 该厂复工 , 与新建 的天津造 币总厂合 后 并 , 为造 币总厂西厂 。 改 专铸铜元 。
袁 世 凯 就 任 大 总 统 后 。 了 巩 固 政 局 、 展 经 济 、 定 在 全 国统 一 币 为 发 决
制 。 天津造 币总厂和武 昌、 在 广州、 南京等分 厂按规格 、 重量等铸 造袁世凯 头像银币 , 俗称袁大头。银 币的正面 图案 , 中间为袁世凯( 为光头 ) 均 戎装左侧面像 , 上方 为“ 中华民国 X年”背面 图案均是两株交叉 ; 的稻穗 , 中央为 “ 圆” “ 壹 、 中圆” 伍角 )“ 角” “ 角” ( 、贰 、壹 字样。这种银元在抗 战前 曾广 泛流通 , 此后也长期存在 , 是近代 中国币制变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