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野外系统观测方法

启动风速:0.2m· s-1;最大风速:可大于 75m· s-1 测量范围:0.2mm;高度:357mm;入口面积:400cm2
直径:200mm;收集面积:314cm2;采样体积:5L 测量原理:TDR 时域反射原理 温度测量范围: -15℃~+50 ℃,精度: ± 0.2 ℃ ;含水量 40%~ 测量范围:0~100% 体积含水量;含水量 0~ 40%时,精度 ± 1% 水势测量范围: 100KPa~-85Kpa ,精度: ± 0.5KPa ± 70%时,精度 ± 2%;温度测量范围: -15℃~ +50℃;温度精度: 0.2℃
2 表面积: ,柱高: 1m 或 2m 或用户定制,材料: 4mm 不锈钢 输出:2 1m 个 0 ~2000mV ;内存: 4500 读数 供电:10.5 ~15VDC
重量测量间隔是 1min,土壤水分、水势、温度、气象参数测量间隔是 10min。 系统软件直接输出土柱重量、渗漏液重量、土壤剖面水势、水分、温度、土壤溶液采样 负压、柱体底部水势及同深度野外大田水势。 4.1.3.5 单个或多个林分蒸散量观测 a)大孔径闪烁仪的结构和原理 1)结构 由发射器、接收器、信号处理器SPU和SRun软件、电源单元、气象单元(可选)组成。 发射器和接收器一般安装在铁塔上。发射器有两个由450只发光二极管排列组成的圆盘,接 收器距离发射器250m~60km。 2)工作原理 大孔径闪烁仪以发光二极管(LED)作为光源,工作时,发射器发出两束平行光束,接 收器被放置在距离发射器 250m 至 60km 的位置。根据弱散射原理,通过计算光强的起伏变 化来测量折射率波动的结构常数 Cn ,横向风的风速由两次波束信号间的时滞协方差得出。 由 Cn 得出温度脉动结构常数 CT , 并通过自然对流尺度分析, 结合气象传感器测量的温度、 气压等结果,软件计算出传播路径上的显热通量、潜热通量、蒸散量等。 b)大孔径闪烁仪的布设和安装
地震勘探技术野外工作方法反射波法折射波法

(3) 干扰波少,强度弱,并易于分辨。图5.9 大地衰减和检波器特性曲线
2.检波器的频率特性 高频检波器:高频响应好, 低频响应差。如图5.9所示。
① 大地滤波衰减曲线; ② 检波器频率响应曲线; ③ 检波器+大地特性。高、低频信号的输出基本均一。
1.单边观测系统 定义:在炮点一方接收的观测系统。适应折射界面较浅的情况。 折射波法规测系统
2.相遇观测系统
定义:两个单边时距曲线组成的 观测系统。时距曲线存在互换关系。 在讨论倾斜界面折射波时距曲线时已 提及过。
3.追逐观测系统 主要作用:界面弯曲,判断波有无 穿透;断层,判断是否绕射。在前面已地震波的激发
1.地震勘探对激发条件的基本要求
激发条件:影响地震记录好坏的第一因素,得到好的有效波的 基础条件。
(1) 有一定能量,保证获得勘探目的层的反射; (2) 有效波能量强,干扰波相对微弱,有较高的信噪比; (3) 频带较宽,尽可能接近δ脉冲(尖脉冲),以利提高分辩率; (4) 同点激发,地震记录重复性好。 2.震源类型
把激发点和排列向一个方向移动,重复以上工作,得一连续长反射 界面。图中,T=Tˊ(互换时间)。
观测系统图示
2. 如图(b)示。 O1激发,O1O2接收,用O1A表示,O1A在测线上投影O1A1对应 反射界面R1R2;
O2激发,O1O2接收,用O2A表示,相应反射界面为R2R3。 两次激发,得连续反射界面段R1R3。 折射法:多用时距平面图表示。
(2)相干干扰
定义:指外界产生的具有一定规律性的干扰。
特点:在地震记录上表现为有规律的振动,具有一定的 频率和视速度。
相干干扰产生:在 大型厂矿附近,机器有 规律地连续振动,江、 河波浪冲击岸坡等。如 图5.13所示。
野外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野外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一、引言在自然和人类活动影响的生态系统中,环境参数的测量和监测对于保障人类和生物的健康至关重要。
而野外环境监测系统则是一种可以同时监测各种环境参数的系统,它在现代生态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野外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和实现。
二、野外环境监测系统的构架野外环境监测系统通常由环境参数采集单元、数据传输单元和数据管理单元三个部分组成。
其中,环境参数采集单元在野外环境中收集各种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气压、光照强度等。
数据传输单元将采集的环境参数传输到数据管理中心。
数据管理单元负责处理、存储和分析传回的数据,并生成监测报告。
野外环境监测系统的构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1.数据采集方式:需要考虑如何采集各种环境参数,以及采集方式的稳定性和精度。
2.数据传输方式:需要考虑采用何种传输方式,如有线或无线传输,传输距离和干扰等因素。
3.数据存储和分析方式:传回的数据需要进行存储和分析,需要考虑如何存储和管理数据,以及如何进行数据分析和建模。
4.监测报告的生成方式:数据处理完毕后需要生成监测报告,需要考虑如何生成报告以及所需的技术支持。
三、野外环境监测系统的设计要点1.环境参数采集单元:环境参数采集单元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环境参数采集的位置和数量、实时测量和存储能力、精度等。
2.数据传输单元:数据传输单元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传输距离和信号穿透能力、数据传输的带宽和速度、安全性等。
3.数据管理单元:数据管理单元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数据存储和处理能力、数据的可视化和分析能力、安全性等。
4.监测报告的生成:监测报告的生成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包括数据可视化的能力、监测报告的自动生成等。
四、野外环境监测系统的实现在实现野外环境监测系统时,需要考虑实现软件和硬件两个层面。
1.软件层面的实现:软件层面的实现主要包括采集程序的编写、数据传输程序的编写和数据管理程序的编写。
采集程序的编写需要考虑各种环境参数的采集方式和采集精度,数据传输程序的编写需要考虑数据传输的方式和传输速度,数据管理程序的编写需要考虑数据的存储和处理能力。
地震勘探野外工作-观测系统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MS V 2n
V 炮点移动道数 单边放炮S=1,
双边放炮S=2 d 炮点移动距离
M 排列道数 n 覆盖次数 Dx 道间距
单 边 放 炮
M x d 2n
综 合 平 面
图
M 1 2n 1 M / 2n
叠加段放炮次数
法
每放炮一次得到地下反射点个数? 为什么图中1-6炮的21,17,13,9,5,1道 是共反射点?
覆盖次数与面元关系
600 500 400 384 600
可 变 面 元 特 例
面 元 扩 大 - - 覆 盖 次 数 增 加
覆盖次数 300 216 200 100 24 0
覆盖次数 5 * 24 5 10 * 10 96 15 * 15 216 20 * 20 384 25 * 25 600
96
面元网格
阅读文章并思考 1、二维地震过障碍观测系统模式及其参数设计-梁顺军 2、宽方位三维三分量地震资料采集观测系统设计-
以新场气田三维三分量勘探为例-唐建明
3、高精度地震勘探技术发展回顾与展望-赵殿栋 海上观测系统设计方面的文章……
共接收点波列图—帮助判断岩性变 化,帮助选择最佳偏移距。
七、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三维地震 — 在个观测面上进行 观测,对所得资料进行三维偏移迭 加处理获得地下地质构造在三维空 间的特征。 1、路线型 特点:获得沿路线附近一条窄带上 的资料 1)、宽线剖面: a、沿测线布置接收点;
b、激发点布在与测线交叉(正交或 任意角度)的线上。
六次迭加炮号与道号关系表:
反 射 点
道号 炮号
A 21 17 13 9
B 22 18 14 10
C 23 19 15 11
地震勘探原理题库讲解

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第一节地震波的基本概念第二节反射地震波的运动学第三节地震折射波运动学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第一节地震波的频谱分析第二节地震波的能量分析第三节影响地震波传播的地质因素第四节地震记录的分辨率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第一节野外工作方法第二节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第三节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第四节检波器组合第五节地震波速度的野外测定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第一节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第二节多次反射波的特点第三节多次叠加的特性第四节多次覆盖参数对迭加效果的影响及其选择原则第五节影响迭加效果的因素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第一节提高信噪比的数字滤波第二节反滤波第三节水平迭加第四节偏移归位第五节地震波的速度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第一节地震资料构造解释工作概述第二节时间剖面的对比第三节地震反射层位的地质解释第四节各种地质现象在时间剖面上的特征和解释第五节地震剖面解释中可能出现的假象第六节反射界面空间位置的确定第七节构造图、等厚图的绘制及地质解释第八节水平切片的解释一、名词解释第一章地震波的运动学1、波动(难度90区分度30)2、波前(难度89区分度31)3、波尾(难度89区分度31) 4、波面(难度89区分度31) 5、等相面(80 、 33) 6、波阵面(81 、 34)7、波线(70 、 33) 8、射线(72 、 40)9、振动曲线(75 、 42) 10、波形曲线(76 、 44) 11、波剖面(65 、 46) 12、子波(60 45)13、视速度(80 、 30) 14、射线平面(60 、 47)15、运动学(70 、 55) 16、时距曲线(68、 40) 17、正常时差(60 、 45) 18、动校正(60、 60) 19、几何地震学(70 、 35)第二章地震波动力学的基本概念1、动力学(70 、 40)2、物理地震学(71、 35)3、频谱(50 、 50)4、波的发散(90 、 30)5、波散(90 、 31)6、频散(80、 35)7、吸收(70 、 40 )8、纵向分辨率(60、40)9、垂向分辨率(60、40)10、横向分辨率(60、40)11、水平分辨率(60、40)12、菲涅尔带(50、45) 13、主频(65、40)第三章地震勘探野外数据的野外采集1、规则干扰波(90、30)2、不规则干扰波(90、30)3、观测系统(80、35)4、多次覆盖(65、50) 5、共反射点道集(70、45)6、检波器组合(90、30)7、方向特性(75、30)8、方向效应(90、30)第四章共中心点迭加法原理1、共中心点迭加(70、40)2、水平迭加(60、40)3、剩余时差(60、50)第五章地震资料数字处理1、偏移迭加(75、30)2、平均速度(85、30)3、均方根速度(80、30)4、迭加速度(70、40)第六章地震资料解释1、标准层(50、40)2、绕射波(40、50)3、剖面闭合(30、60)4、三维地震(70、30) 5、水平切片(45、60) 6、等厚图(65、40) 7、构造图(80、30)二、填空题第一章1、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就是()。
野外智能监测系统的研究及应用

野外智能监测系统的研究及应用在野外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方面,智能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野外智能监测系统可以实现对生态系统关键指标的实时监测和数据采集,为生态系统的科学研究和管理提供了重要数据支持。
本文将从系统性能、技术方法和应用案例三个方面来探讨野外智能监测系统研究及应用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系统性能野外智能监测系统根据需要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气象环境、土壤水分、植被覆盖度、动物行为等多个方面。
针对不同的监测内容,系统设计和参数设置上需具备以下能力:1. 精准数据采集能力。
针对需要监测的指标,系统需能够根据等时等距等运行方式进行采样,以实现精确可靠的数据采集,并实时数据传输。
2. 长期稳定运行能力。
野外环境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系统在设计上需具备良好的防护能力,同时在硬件和软件方面需采用高效节能的构架以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
3. 多样性传感器集成能力。
不同类型的传感器在不同的野外环境中发挥的作用各异,在系统设计上需考虑到不同类型传感器的适应性和互补性,并能够实现快速集成。
二、技术方法针对野外智能监测系统的实现,通常采用的技术包括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技术、数据传输技术以及数据分析技术。
1. 传感器技术。
传感器主要负责采集实时数据,其品质和稳定性是系统能否长期稳定运作的关键。
目前,针对野外环境下的生态监测,遥感技术、声位定位技术、图像处理技术、雷达技术及信号分析等方面的传感器被广泛应用。
2. 数据采集技术。
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需经过采集端处理为可传输的数据,不同传感器的数据通常需要额外的处理方式。
对同类型数据重复采集,求平均值或最大值可以降低数据误差。
3. 数据传输技术。
数据传输采用通常通过无线网络实现。
不同网络环境针对不同传输速率和传输稳定性的优先级设置不相同。
4. 数据分析技术。
对野外监测数据的整合和分析是后续应用的主要环节。
数据分析主要针对采集得到的数据,通过计算、建模和机器学习等算法进行数据分析,得到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和生态环境模型。
(整理)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word文档良心出品)

§3.4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一、地震测线的布置1.地震测线沿地面进行地震勘探的线路,指出炮点、接收点的位置和延伸方向。
2.布置测线的原则①测线一般布置成正交的网状。
②尽量为直线,方便处理和解释。
③主测线多于联络测线,更真实地反映构造形态。
测线3.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①区域普查(线路普查)测网稀,线距几十—上百公里。
②面积勘查测网稀,线距几—十几公里,如4╳8, 4╳4, 4╳2(km2)。
③构造细测测网密,线距几百米—几公里,如0.2╳0.2, 0.5╳0.5, 1╳2, 2╳3(km2)。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1.观测系统的定义观测系统是指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的图件。
2.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用水平线表示测线,将激发点标在水平线上;过激发点向两侧作450的斜线;将接收点投影到过其激发点的450斜线上。
共炮点线共接收点线共反射点线共炮检距线斜线斜线垂线(覆盖次数) 水平线12345678910三、反射波法观测系统的基本类型1.2.简单连续观测系统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为O。
O 1 O2O3O4O5测线P90图6.3-29b2.间隔连续观测系统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不为0。
1234 5P90图6.3-29d3.多次覆盖观测系统(1)定义地下界面被观测的次数多于一次,例如二次覆盖,三次覆盖,……。
(2)多次覆盖原理示意图M(3)抽共反射点道集实现多次覆盖例如:单边激发,仪器有24道,每激发一次,炮点和排列一起向前移动2个道间距,即可形成6次覆盖。
12345678910111213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4P91图6.3-23抽共反射点道集——生产中放一炮多道接收,并按一定的规律布置排列,等室内处理时,将能收到同一个点的反射波的道从不同的炮中抽出来,按炮检距大小排列起来,叫做抽共反射点道集。
(4)6次覆盖,24道接收的共反射点道集表P92表6.3—1(5)多次覆盖经验公式nNSx d 2=∆=υ P90、P91的N 与n 互换 。
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

§3.4地震勘探野外观测系统一、地震测线的布置1.地震测线沿地面进行地震勘探的线路,指出炮点、接收点的位置和延伸方向。
2.布置测线的原则①测线一般布置成正交的网状。
②尽量为直线,方便处理和解释。
③主测线多于联络测线,更真实地反映构造形态。
测线3.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①区域普查(线路普查)测网稀,线距几十—上百公里。
②面积勘查测网稀,线距几—十几公里,如4╳8, 4╳4, 4╳2(km2)。
③构造细测测网密,线距几百米—几公里,如0.2╳0.2, 0.5╳0.5, 1╳2, 2╳3(km2)。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1.观测系统的定义观测系统是指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互空间位置关系的图件。
2.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用水平线表示测线,将激发点标在水平线上;过激发点向两侧作450的斜线;将接收点投影到过其激发点的450斜线上。
共炮点线共接收点线共反射点线共炮检距线斜线斜线垂线(覆盖次数) 水平线12345678910三、反射波法观测系统的基本类型1.简单连续观测系统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为O。
12345P90图6.3-29b2.间隔连续观测系统例子:单边激发,单边接收,一次覆盖,偏移距不为0。
1234 5P90图6.3-29d3.多次覆盖观测系统(1)定义地下界面被观测的次数多于一次,例如二次覆盖,三次覆盖,……。
(2)多次覆盖原理示意图M(3)抽共反射点道集实现多次覆盖例如:单边激发,仪器有24道,每激发一次,炮点和排列一起向前移动2个道间距,即可形成6次覆盖。
12345678910111213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23 24P91图6.3-23抽共反射点道集——生产中放一炮多道接收,并按一定的规律布置排列,等室内处理时,将能收到同一个点的反射波的道从不同的炮中抽出来,按炮检距大小排列起来,叫做抽共反射点道集。
(4)6次覆盖,24道接收的共反射点道集表P92表6.3—1(5)多次覆盖经验公式nNSx d 2=∆=υ P90、P91的N 与n 互换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物理系 王永刚
课程内容
• 第1章 绪论 • 第2章 地震波运动学理论 • 第3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 第4章 地震波速度 • 第5章 地震资料解释的理论基础 • 第6章 地震资料构造解释
第3章 地震资料采集方法与技术
• 第一节 野外工作概述 •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 第三节 地震波的激发和接收 • 第四节 低(降)速带测定和静校正 • 第五节 地震组合法 • 第六节 共反射点叠加法
O6
不同震源类型的共炮点记录
(a)可控震源
(b)爆炸索震源 (c)炸药震源 (d)海上大功率脉冲 (e)空气枪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2)共接收点记录-从接收点出发的-450斜线代表地 面同一接收点位置,此线上不同炮点的所有道都是同 一地面点接收,由此组成的记录称为共接收点记录。
(3)共炮检距记录-与炮点线平行的水平线表示等炮 检距情况,各接收点的炮检距都相等,由此形成的记 录称为共炮检距记录。
• 排列的类型(二维):
– 纵排列(extended spread)
d o 123
x
L
– 非纵排列(broadside)
– 交叉排列(cross spread)
二维纵排列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O1
O2
O1
O2
O3
O4
O1’
O2’
O3’
O4’
中间放炮排列 端点放炮排列
非
纵
T型
排
列
L型
交叉排列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B A
O1 O’ O2
O3
O4
O5
O6
上: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法 左:一次覆盖连续观测系统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B
A
O1 O’ O2
O3
O4
O5
O6
假设水平界面,地面上有一个障碍物,若保证对界面的 一次连续观测,排列与炮点位置应如何布置?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CSP-Common Source Point
CRP-Common Reception Point
CRP-Common Reflection Point
CDP-Common Depth Point
B
CMP-Common Mid-Point
A
CO-Common Offset
O1 O’ O2
O3
O4
O5
1、一次覆盖的简单观测系统及其图示 观测系统(layout)可用综合平面法来表示,即在平
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位置以及观测 到的地下界面段。综合平面法适用于各种复杂情况 下的观测系统图示,目前二维地震勘探的生产中大 多采用它。
先介绍一些基本概念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排列的概念及其类型
• 排列的概念:震源与检波器组中点位置(中心道) 之间的关系(同一工区此关系应不变)。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2)面积普查阶段-地质任务:在具有含油气远景区, 寻找可能的油气储集带,研究地层分布规律,查明较 大的局部构造。测网布设要求:此阶段测网布置较稀 疏,通常以二维地震勘探的方式将测线布设为“丰” 字形。具体要求: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测线间距以 不漏掉局部构造为原则,线距不应大于预测构造长轴 的一半。在构造顶部或断裂带部位,应适当加密测线, 并要做一定数量的联络测线,联络测线一般垂直于主 测线,与主测线组成具有一定面积范围的测网。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1、基本要求 2、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设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1、一次覆盖简单观测系统及其图示 2、多次覆盖的观测系统及其图示 3、四种道集记录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1、基本要求
地震测线的布设必须考虑地质任务、干扰波与有效 波特点、地表施工条件等诸多因素。
2、多次覆盖的观测 系统及其图示
一次覆盖或多次覆 盖(multiple coverage) 指对被追踪的界面所 观测的次数,例如对 同一界面追踪了两次, 称为2次覆盖。
野外施工中,每放一 次炮,排列和炮点向 前移动的道间距数d为:
d NS 2n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O4 O3
O2
O1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3)面积详查阶段-本阶段的任务:在已知构造单 元上查明其构造特点,如分布范围、空间形态、目 的层厚度、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高点位置、闭合 度、与相邻构造的关系、断层的大小及其分布等, 提供最有利的含油气圈闭,为钻探提供井位。要求: 主测线垂直构造走向,二维地震勘探的测网线距为 2~3公里,也可根据需要直接进行三维地震勘探。
B A
O1 O’ O2
O3
O4
O5
具体有两个基本要求:①测线应为直线,保证所反 映的构造形态比较真实;②测线应该垂直构造走向, 其目的是更加真实的反映构造形态,为绘制构造图 提供方便。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2、不同勘探阶段的测线布置要求 (1)区域概查阶段-一般在勘探程度低,未做过地震工
作的地区进行,其地质任务是:了解区域性地质构造 分布情况,确定含油气远景区或含油气盆地。布置测 线的依据是从地质测量或重磁电物探资料中,了解到 区域构造的初步资料,如构造线的方向,区域构造单 元的预测范围等。布置测线的要求:在垂直区域地质 构造走向的原则下,尽可能穿过较多的构造单元,测 线尽量为直线,也可根据地表条件测线沿道路、河流 布设。线距大小根据工区内区域地质构造规模的大小 而定,一般在几十公里或近百公里左右。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一、地震测线的布设
(4)构造精查细测阶段-地质任务:在含油气圈闭 工作的基础上,搞清油气藏的具体地质特征,为油 藏描述提供基础资料。测网布设要求:此阶段通常 以三维地震勘探为主,二维地震测网的线距一般为 几百米~1公里。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二、观测系统的图示方法
地震勘探中的观测系统是指地震波的激发点与接收点 的相互位置关系。
界面水平时为真正的共反射 点或共深度点,而界面倾斜 时发生反射点分散,此时为 共中心点。
第二节 野外观测系统
3、四种道集记录(gather records) 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的综合平面图上,可以构成4个不
同方向的线,得到相应的4种记录。 (1)共炮点记录-从炮点出发的450斜线代表一个排列,
在此线上所有的接收点有共同的炮点,属于同一炮点 的各道记录称为共炮点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