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王玲
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

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二课时地球的运动与气候【教学目标】1、掌握地球自转对天气的影响,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2、通过学习地球运动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通过对地球自转和公转图的运用,培养学生的析图视图能力【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对天气的影响,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地球公转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复习导入)地球的形状对气候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不但地球的形状影响气候,而且地球的运动也影响着气候?1、整体感知:地球的运动包括两种方式:自转和公转2、展示表格,学生回顾旧知,复习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有关知识自转公转概念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旋转地球绕太阳不同的运动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周期一天或24小时一年产生的现象3、教师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以北京为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地球自转使北京产生了怎样的地理现象?4、设问:北京在地球自转的过程中,每时每刻的气温相同吗?什么时候气温最高?5、小结:正是因为地球自转,使全球各地产生了昼夜交替的现象。
人们在经历昼夜交替的同时,也感受着天气的变化。
6、设问:昼夜交替能否改为“昼夜现象”?为什么?7、教师结合地球仪,让学生明白:即使地球不自转,在地球上仍然存在着昼夜现象。
(过渡)那么,地球公转会对气候产生怎样的影响呢?8、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学生边观察边思考:A 地球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B 地球在公转的过程中,是直着身子转还是斜着身子转?C 结合P69图思考: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的夹角是多少?(过渡)正是地球地轴与地球公转的轨道面存在66。
5度的夹角,这就使的一年内太阳的直射点在地球上有规律的来回移动,从而对气候产生深远的影响9、引导学生读图4-20,思考:太阳的直射点总是在地球上的哪两条线之间来回移动?10、展示表格,学生阅读图4-19,讨论完成:日期太阳直射点昼夜长短有无极昼极夜春分日3月21日赤道昼夜等长无夏至日6月22日北回归线昼长夜短有秋分日9月23日赤道昼夜等长无冬至日12月22日南回归线昼短夜长有注:对于昼夜长短的变化,可引导学生看P69大图昼半球夜半球的范围,而后联系实际生活说明。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2020-03-20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位置、地形和洋流等,在这些因素当中,要特别注意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因为大气环流是影响气候的重要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太阳辐射(维度位置):太阳辐射是大气运动的根本能源。
它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从而决定了热量带和气温的高低分布。
大气环流:大气环流是调整全球热量和水汽的分布,影响着各个地区的气候,同时大气环流本身也是一种气候现象。
海陆位置: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比较多,内陆地区降水比较少。
地形:一般情况下,山地迎风坡降水比较多,背风坡降水比较少。
洋流:洋流分为暖流和寒流、暖流增温增湿,气候类型主要是温带海洋性气候,有些地区是热带雨林气候,而寒流降温减湿,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沙漠气候。
人类的活动对气候也是有影响的。
其中人类影响和改变了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因而对气候的形成和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是
以下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 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主要的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的强度和分布方式会影响气候的变化。
2. 大气层:大气层主要由氮气、氧气、水蒸气和其他气体组成。
大气的成分和密度会影响到温度、压力、风等的分布。
3. 地球表面:地球表面的特征,如海洋、陆地、山脉和城市等,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例如,海洋能够储存和释放大量的热量,影响到气候的湿度和温度。
4. 温室气体:温室气体如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等能够吸收和辐射地球表面的热量,并阻止其逃逸到外层空间。
温室气体的浓度和分布会影响到地球的能量平衡和气候变化。
5. 大气环流:大气中的气流和环流系统(如南北极的极地环流、赤道的副热带高压带等)会影响到热量和湿度的分布。
这些环流系统会导致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
6. 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地球表面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会影响到气候。
例如,接近赤道的地区气候一般较热,而高海拔地区气候一般较冷。
7. 地球自转和倾斜:地球自转和倾斜使得地球的日照角度和季节变化。
这些变化会影响到地球各个地区的气候。
以上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并形成复杂的气候系统。
由于气候系统的复杂性,气候变化和气候模式的预测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科学领域。
第四章 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2

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第一课时地球的形状与气候【教学目标】1、学生了解不同纬度太阳辐射热量的分布规律,了解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2、通过观察、分析、演示,培养学生探求规律的能力3、通过了解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使学生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教学重点】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教学难点】不同纬度太阳辐射热量的差异【教具准备】地球仪、电筒【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学生欣赏地图册P29图片,提问:是什么原因导致世界各地的自然景观有如此大的差异呢?(世界各地的气候不同),有哪些因素影响着各地的气候呢?(出示投影)让学生整体感知影响气候的因素。
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1、学生朗读该段文字,从整体上感知地球形状对气候的影响2、联系实际提问:从早上到中午到晚上,什么时候气温最高?什么时候气温最低?为什么?(因为太阳照射地面的角度不同)(过渡)由此可见,太阳光照射地面的角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
角度越大,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多,地表的气温就越高。
3、讲述太阳高度角的含义,而后板画两副太阳光线照射地面的图,判断:哪副图的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光热多?4、板画:同一速太阳光线照射的地平面的三点,判断三点获得的太阳光线是否相同?为什么?(因为太阳光线是平行的,三地的太阳高度角相同)(过渡)同样的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上,地球各地获得的太阳光热相同吗?5、教师可用手电筒照射地球的低、中、高纬度,由学生观察得出结论:纬度越高,光斑越小,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少;纬度越低,光斑越大,获得的太阳光热越多。
6、设问:为什么同样的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上,获得的太阳光热不同呢?(因为地球是一个球体)7、设问:由此可见,同一束太阳光线照射在地球表面,其形成的太阳高度角与纬度的分布有怎样的关系呢?与全球气温的分布有怎样的关系呢?8、小结:同一束太阳光线照射地球的表面,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越低,气温越低;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角越大,获得的太阳辐射越多,气温越高。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三点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有哪三点气候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三个因素影响。
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附近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海陆位置: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影响气候的主要气候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位置三个因素影响。
纬度位置:赤道地区降水多,两极附近降水少。
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多,西岸降水少。
海陆位置:温带地区,沿海地区降水多,内陆地区降水少。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根本因素。
因地球是个很大的球体,纬度不同的地方,太阳照射的角度就不一样,有的地方直射,有的地方斜射,有的地方整天或几个月受不到阳光的照射。
因此,各地方的太阳高度角不同,承受太阳光热的多少就不一样,气温的上下也相差悬殊。
海陆分布改变了气温和降水的地带性分布。
由于海洋和陆地的物理性质不同,在强烈的阳光照射下,海洋增温慢,陆地增温快;阳光减弱以后,海洋降温慢而陆地降温快。
海洋与陆地外表空气中所含水汽的多少也不同,一般说来,在海洋或近海的地区,气温的日变化和年变化较小,降水比拟丰富,降水的季节分配也比拟均匀,多形成海洋性气候。
因此,在一样的纬度,处于同一气压带或风带控制之下的地区,由于所处的海陆位置不同,形成的气候特征也不同。
地形的起伏能破坏气候分布的地带性。
地形是一个非地带性因素,不同的地形对气候有不同的影响。
在同一纬度地带,地势越高,气温越低,降水在一定高度的范围内,是随高度的升高而增加。
因此,在热带地区的高山,从山麓到山顶,先后出现从赤道到极地的气候变化。
洋流因素。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到增温、增湿的作用。
如西欧海洋性气候的形成,就直接得益于暖湿的北大西洋暖流。
寒流对沿岸地区的气候起到降温、减湿的作用。
如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荒漠环境的形成,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PPT课件

春夏秋冬四季
日期 直射点 昼夜长短(北半球)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 极昼极夜现象
9
春分日 夏至日 秋分日 冬至日
日期: 3月21日前后 直射点: 赤道 昼夜长短(北半球): 昼夜平分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赤道最大,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极昼极夜现象:无极昼极夜
日期: 6月22日前后 直射点: 北回归线 昼夜长短(北半球):昼长夜短 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北回归线最大,从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 极昼极夜现象:北极圈出现极昼,南极圈出现极夜
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1
整体概况
概况一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1
概况二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2
概况三
点击此处输入 相关文本内容
03
2
一、地球形状 二、地球运动 三、海陆分布 四、地形地势 五、人类活动
3
一、地球形状与气候
1、什么是太阳高度角?
太阳光线与水平面的夹角。 (0º----90º) 太阳高度角越大,影子越短。
13
2、海陆分布对降水的影响
沿海地区降水__较__少_ 内陆地区降水_较__多_
受海洋影响大,水汽多,降水多; 内陆地区距海洋远,空气干燥,降水少。
14
三、地形地势与气候
1、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 2、山脉对低层空气运动的阻挡作用 3、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15
1、山脉对太阳辐射的屏障作用:
阳坡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温度高。 阴坡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弱,温度低。
11
二、海陆分布与气候
1、海陆分布对气温的影响
升
陆地:
温
夏季,陆地气温偏_高_
受热_快__
_快_
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教案

第四章第三节影响天气的主要要素教课方案教材剖析:《影响天气的主要要素》从影响全世界天气的基本要素——太阳辐射下手,总结出了,因为地球在宇宙中的状态(形状、运动)造成了各地太阳辐射的不一样,从而出现了从低纬度向高纬度天气的纬度变化规律;知识办理上,主要采纳地图和思虑题相联合的形式,侧重培育学生的思虑与剖析能力,防止供应给学生乏味的结论。
设计理念:挣脱往常的教课模式,不再是纯真的地理课,而是在学科中穿插了物理、化学课中才有的实验,综合了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知识,充足表现新课程的学科整合和关系。
从学生身旁的环境切入,把抽象的问题变为详细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让学生感觉到地理知识无处不在,培育学生发现问题和思虑问题的能力。
讲堂设计以实验、小组议论为主,经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起学生的学习热忱和学习兴趣,在知足学生表现欲的同时,加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
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 1、学会剖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地点、海陆散布、地形地势等要素对天气的影响。
2、认识地球运动对天气、天气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过程与方法:联合实质生活剖析影响天气的各样要素。
在教师的演示中培育察看能力和研究能力。
感情、态度与价值观:1、使学生认知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一致。
2、认识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建立天气变化的全世界观点及关怀环境从我做起的感情、态度、价值观教课要点:学会剖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地点、海陆散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天气的影响。
认识地球运动对天气、天气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课难点:地球运动对天气、天气的影响。
教课时间: 5 课时1---3课时教课方案导入新课,出示“世界年均匀气温散布图” 、“世界年均匀降水量散布图” ,说出赤道和两极气平和降水方面的不一样。
(赤道地域气温高降水多;两极地域气温低降水少。
)设问:大家想想,是什么原由造成了世界天气的千差万别呢?一、地球的形状与天气目标要求:让学生理解正是因为地球的形状致使了各地太阳高度的不一样,从而造成了纬度地点不一样的地方获取太阳辐射的不一样,则天气条件不一样,假如地球为一平面则否则。
第4章第3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1)

聊城育才中学 (七年级) (地理) 第四章 世界的气候 不要为明天忧虑,因为明天自有明天的忧虑,一天的难处一天当就够了。 编制人: 柴秋生 审核人: 闫荣真 时间:12.18 使用人:班级: 姓名 组号 想想十年后,当你再回想当年的同桌时,你对他/她又有着怎样的印象呢? 虽然你还年轻,但你活着,就是一个奇迹!我为你的存在鼓掌,为你欢呼! 把你最美的青春活得精彩一些吧,你所付出的爱和汗水,都化作了生命中的颗颗珍珠,点缀你的人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你要学会欣赏自己,为自己加油; 你要学会谦卑,因为这会让你活得更踏实,更尊贵!
第四章第三节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一) 【学习目标】 1、学会分析纬度位置、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难点】 重点:1、学会分析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难点:1、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法、识图法等
【前置作业】(在课本上找到相关知识点填空,并在课本上划出来) 1、地球形状、地球运动 、海陆分布、地表的起伏等都影响着 的强弱和变化,对气候的形成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2、太阳高度(概念): 。 3、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 ,太阳辐射 。
4、地球自转,是否会改变一个地方的太阳高度? 5、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的平面夹角约为 °, 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地在 之间移动, 地区,四季更替更明显。 6、除了赤道,其他地区都有 的变化,南北极圈内甚至出现了 和 的现象。 7、根据各地 ,以及是否有 、是否有 、 现象,将地球划分为“五带”。 8、 有太阳直射, 、 有极昼极夜现象。 【课堂展示】相信自己,我能行! 1、小明发现:中午操场上旗杆的影子长度,暑假前后最短,寒假前后最长,请你解释原因( ) A、小明的身高在变化 B、小明观察的位置不同 C、因为一年内太阳直射点不同,政务太阳高度不同 D、小明观察有错误 2、1月份海南省比黑龙江省温度要高,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 ) 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C、海陆因素 D、人类活动 3、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是在什么时候?( ) A、日出前后 B、中午12时 C、午后14时 D、日落前后 4、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 A、昼夜交替 B、四季更替 C、五带划分 D、极昼极夜 5、从北半球的春分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运动过程( ) A、赤道-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 B、赤道-南回归线-赤道-北回归线 C、北回归线-赤道-南回归线-赤道 D、南回归线-赤道-北回归线-赤道 6、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问题 (1)字母ABCD分别代表的节气(冬至、秋分、夏至、春分) A B C D (2)春分 月 日前后,太阳直射 ; 夏至 月 日前后,太阳直射 ; 秋分 月 日前后,太阳直射 ; 冬至 月 日前后,太阳直射 ; (3)每年的3、4、5月份为北半球的 季。 (4)当地球公转到D点时,北极圈内会出现 现象, 当地球公转到 点时,北半球以及北回归线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 【释惑提升】 1、我国某地有一口井,每年只有1天有太阳直射井底现象,该地的纬度和该日期正确的( ) A、23.5°S,冬至日 B、23.5°N,夏至日 C、23.5°N,冬至日 D、23.5°S,夏至日 2、我国考察队由上海出发,到南极中山站(69°S,76°E),途径五带中的( ) A、5个 B、4个 C、3个 D、2个 3、6、7、8月份为南半球的( )季节。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4、地球上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而且全年内昼夜等长的地方时( ) A、赤道 B、那回归线 C、南回归线 D、北极圈 5、下列节日时,北京地区黑夜最长的是( ) A、六一国际儿童节 B、五一国际劳动节 C、十一国庆节 D、元旦 6、I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 ) A、昼夜长短 B、距离太阳的远近 C、海陆差异 D、太阳高度 7、世界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受哪种因素影响显著( ) A、地球形状 B、地球运动 C、地球起伏 D、海陆分布 【学习小结】 1、学会分析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 2、地球运动对气候的影响 【书面作业】 完成本节互动同步 【课后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或感想?请写下来!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第三节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复习学案)2013-3-12[复习目标]:1、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2、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3、了解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树立气候变化的全球观念及关心环境从我做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学重点]:学会分析地球形状、地球运动、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地势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了解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并能举例说明。
[教学难点]:地球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重难点的突破策略]结合学生的思维特征,从现实生活入手,贴近生活进行教学,指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学好这节课的关键。
可以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动画演示地球运动等)来突破难点、建立空间观念。
课前复习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规律①②③世界年平均降水的分布规律①②③知识梳理一.地球的形状与气候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太阳斜射的地方,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弱。
由于地球是不规则的球体,所以同一时间内各地太阳高度角不同,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气温高低不同。
二.地球的运动与气候1. 地球自转时太阳东升西落,一天当中气温也随着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变化。
2.地球公转时,地轴与公转轨道的平面成66.5°的固定倾角。
太阳光线的直射点有规律的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
3.地球的五带人们根据太阳热量在地表的分布情况,把地球的表面划分为五个带: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五带的范围及特征三.海陆分布与气候: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以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表现尤为明显。
四.地形地势与气候: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以高山、高原地区表现最明显。
五.人类活动与气候人类通过改变地面状况,影响局部地区的气候。
如人工造林、修建水库和灌溉工程,可以使当地气温的变化趋于和缓。
但是也有很多不利的影响,如任意砍伐森林,使当地的气候恶化;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会使全球气温升高,旱涝等灾害频繁;排放出的氯氟化合物破坏臭氧层,导致地面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强,危及人类健康;人口密度大、工业集中的城市,会形成热岛效应链接中考。
(看谁做的又快又准确!)1.我国新疆地区气候干旱,其影响因素主要是()。
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人类活动因素2.影响气候的因素中最基本的是()。
A.纬度位置B.海陆位置C.地形因素 D.洋流因素3.吐鲁番盆地是天山地区的一个陷落盆地,位于吐鲁番盆地的艾丁湖海拔为-155米,是我国陆地上最低的地方。
吐鲁番极端最高气温曾达49.6℃,是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
关于吐鲁番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的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地纬度低,获得的太阳热量多 B.当地云量小,日照强,加上盆地地形闭塞,不利于散热C.该地云量大,对地面有很好的保温作用 D.深居大陆内部,热容量大,夏季增温快4.纬度位置对气候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气温的差异B.降水的差异C.风向的差异D.天气的差异5.我国江西庐山夏季成为避暑胜地,其影响因素是:()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洋流因素6.城市热岛效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因素影响B.地形因素影响C.人类活动影响D.海陆因素影响7.因地球自转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A.昼夜长短变化B.昼夜交替C.四季的划分D.各地热量的差异8.每年冬至日阳光直射()。
A.北回归线 B.赤道 C.南回归线 D.40°N9.我国科学家去南极进行科学考察时,我国正处在四季中是( )A.冬季B.秋季C.夏季D.春季10.“五一”这一天()。
A.北京昼夜等长B.中国南极长城站(62°S,57°W)没有黑夜C.伦敦(0°,51°N)昼长夜短D.悉尼(151°E,33°S)昼长夜短11.当太阳直射23.5°N时,我们学校正处于()。
A.夏季 B.秋季 C.冬季 D.春季12.根据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下面四个地区有阳光直射的地区是()A.热带B.北寒带C.南寒带D.北温带13.地球上五带的划分依据是()。
A.纬度高低B.降水多少C.地形地势状况D.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分布状况14.10月1日以后,太阳直射点逐渐接近的地方是()。
A.赤道B.北回归线C.南回归线D.北极圈15.有关春分日时,我国各地学校昼夜情况是()。
A.我国各地所有学校昼夜等长B.南方比北方学校所在地昼长C.东部学校比西部学校所在地昼长D.只有位于同纬度的学校昼夜等长16.一年内有两次太阳直射的地方位于()。
A.回归线上B.赤道上 C.极圈上D.本初子午线上17.产生四季的根本原因是地球公转时()。
A.沿着近似圆形的轨道运动B.保持自东向西的方向C.地轴始终倾斜于轨道平面D.地轴始终垂直于轨道平面18.太阳直射的最北界线是()。
A.南回归线 B.北回归线 C.南极圈 D.北极圈19.下列四个点中,位于热带的是()。
A.上海(约31°N)B.北京(约40°N)C.海口(约20°N)D.厦门(约24°N)20.中国南极长城站(62°13′S,58°55′W)位于()。
A.西半球B.南寒带C.东半球D.中纬度21.下列有关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说法正确的有()。
A.自转和公转的方向相反B.自转和公转的周期一致C.都围绕太阳转D.四季的形成是公转的结果,昼夜的交替是自转的结果22.我们学校,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是()。
A.春分日 B.夏至日 C.秋分日 D.冬至日23、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相对高度为()A.600米B.3666米C.200米D.2000米读下图回答24、25题24.甲乙丙三幅示意图分别是A地形雨、对流雨、锋面雨B 锋面雨、地形雨、对流雨C 对流雨、锋面雨、地形雨D 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25.我国东部沿海夏季的主要降水类型和喜马拉雅山南坡及亚马孙热带雨林地区的降水类型分别对应的是 A 甲、乙、丙 B 丙、乙、甲 C 乙、甲、丙 D 丙、甲、乙26. 如果海拔高度相同,海陆位置特点相似,一般情况下下列地点年平均气温最高的是A. 10°SB. 45°SC. 30°ND. 60°N27. 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A.赤道地区降水多B.两极地区降水少C.沿海比内陆降水多D.沿海背海风地区降水多读某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回答28-29题。
28.关于“热岛效应”的影响,正确的是A.减小了污染范围 B.提高市区的温度C.改善了郊区的空气质量 D.降低市区污染程度29.可以减弱“热岛效应”的措施是A.在市区建设高层建筑 B.在郊区兴建商业中心c.在市区增加绿地面积 D.在郊区建设工业园30.“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主要反映了哪种因素对气候的影响A.纬度因素B.海陆因素C.地形因素D.人类活动(五)课后延伸全球变暖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
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气候变得更暖和,冰川消融,海平面将升高,引起海岸滩涂湿地、红树林和珊瑚礁等生态群丧失,海岸侵蚀全球变暖的可怕后果,海水入侵沿海地下淡水层,沿海土地盐渍化等,从而造成海岸、河口、海湾自然生态环境失衡,给海岸带生态环境系统带来灾难。
水域面积增大。
水分蒸发也更多了,雨季延长,水灾正变得越来越频繁。
遭受洪水泛滥的机会增大、遭受风暴影响的程度和严重性加大,水库大坝寿命缩短。
水温升高可能会给南极半岛和北冰洋的冰雪融化。
北极熊和海象将灭绝。
许多小岛将无影无踪;将感染疟疾等传染病,因为还有热力惯性的作用,现有的温室气体还将继续影响我们的生活。
二、读图题1.读图1.2-10回答:(1)五带分界线:①,②,③,④。
(2)五带名称:A ,B ,C ,D ,E 。
(3)这一天为月日前后,判断根据是。
(4)在图上标出地球自转的方向。
2读图1.2-12,回答:(1)图上各点中,正值白天的是,正值黑夜的是。
(2)朝向太阳的半球上,点将首先进入黑夜;背向太阳的半球上,点白昼即将来临。
(3)该图表示的月日的太阳照射情况,这一天北半球大部分地区正午太阳高度 ,白昼时间。
这时,北半球是季,南半球是季。
3图1.2-13是12月22日太阳照射地球的情况,读图并回答:(1)这一天太阳直射纬线;北半球正值节气。
(2)此时,A、B、C、D四地的白昼时间由长到短的正确排列是。
(3)上海这一天的昼夜长短情况是。
4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如图1.2-14所示,回答:(1)写出地球公转至A、B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A ,B 。
(2)地球公转至A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线是,北极圈内有现象。
(3)一年中,山东省白昼最短的一天是在月日或月日。
(4)在公转轨道外的短线上,用箭头画出地球绕太阳公转的方向。
(5)由图可看出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是,而且它的空间指向。
(6)由于地球的公转在温带形成了明显的变化。
5读亚欧大陆图,完成下列要求:(1)夏季多雨的是___地,冬季多雨的是___地,全年湿润的是___地,全年少雨的是___地(2)影响C地降水的主要因素是()。
①纬度因素②海陆因素③人类活动因素④地形因素(3)这四个点都位于()。
①热带②北温带③南温带④寒带2006·淄博)某人面北而立,左为东半球,右为西半球,前为热带地区,后为温带地区,其位置是()。
分析:此题主要考察半球划分、五带划分及经纬网有关知识。
东西半球界线为20°W、160°E,面北而立,左为东半球,右为西半球,则经度为160°E,排除B、C。
前为热带,后为温带可断定经度为23.5°S,排除A,答案为D。
答案:D下列语句不是反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的是()。
A.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莫恋南国春色好,燕地梅花胜桃红D.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点拨:此题将文学语言、地理术语和影响气候的因素结合在一起,立意新颖。
是一道跨学科综合题,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西岭为何有千年不化的积雪?人间(平原地区)为何四月时花已开尽,而山上寺庙中的桃花才刚开放?一座高山为何有四个季节?这些都是由于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