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做正常的傻瓜精选片段
没有最傻,只有更傻

没有最傻,只有更傻奚恺元教授有一本书叫做《别做正常的傻瓜》,是行为决策理论的经典读物,主要说正常人经常做出不理性的判断傻。
书写得真的挺好,我每看完一章,都要一拍桌子,说:唉,看来我真不是一般地傻!我是有依据的。
奚教授问:你在商店A看到一个闹钟,非常不错,就是有点贵,要100元。
你本来想买了,忽然一个朋友经过商店,说,这个闹钟啊,我知道,就在不远处的商店B也有,正在搞活动,只要60元。
从A商店到B商店骑车10分钟,你会不会去买呢?我选择了:去!为什么不,100元的东西卖60元,可以便宜好多钱呢。
奚教授又问:你在商店C看中了一只心仪已久的名表,果然很完美,无可挑剔,就是太贵,要6600元。
你本来一咬牙,想买了,忽然一个朋友经过商店,说,这个表啊,我知道,就在不远处的商店D也有,正在搞活动,只要6550元。
从C商店到D商店骑车10分钟,你会不会去买呢?这也叫便宜啊?算了吧,为了这点儿钱跑一趟,不值得。
奚教授叹了一口气:比例偏见!接着在聪明人名录上惋惜地又划去一个名字。
我说:别啊,再给我一个机会吧!奚教授又问,假如交易没有成本,请回答下面问题:你的一个好朋友悄悄和你说,嗨,别说兄弟没告诉你,买股票A吧,内部消息,估计要猛涨。
你欣喜若狂,立刻杀入。
这只股票现在10元,你买了10万股,就等着涨停了。
可是万万没有料到,股票A从第二天开盘就开始暴跌,几乎每天跌停。
你暗骂小道消息不可信,但是始终舍不得抛售。
几天后股票A跌到了5元一股,跌得你面无血色。
这时你打开电脑,屏幕上显示你确认抛盘吗,你可以选择确认和取消。
你最后会怎样做?这次我很谨慎,选择了取消。
等等吧,确认其实就是等于确认了我的损失。
看看还有没有机会再涨回来,说不定明天就上升了呢!奚教授说:正在此时,你接到一个电话,你出去接完电话回来后,看见你太太神色慌张地坐在电脑面前,满脸愧疚地看着你。
你知道大事不好,定睛一看,你的那10万股股票全部都被确认抛掉了!你太太解释说,她不是故意的,只是想来打游戏,习惯性地按了屏幕上的确认。
别做正常的傻瓜

心理账户对行为旳影响
目前你已经做出决定了吧,那好,请再回答第 二个问题吧。
你没有提前买票,而是准备去音乐厅现场买票。 当你兴冲冲出门时,却发觉刚买旳1000元电话充 值卡不见了。此时,你还会不会去音乐厅花1000 元买票呢?
根据试验调查,大多数人在第一种情况下 都会选择不再去音乐厅购置门票;而在第 二种情况下他们选择依旧去音乐厅欣赏音 乐会。你旳选择是不是和他们一样呢?客 观地讲,两种情况下都是损失1000元,但 是对正常人旳心理影响却不相同。
• 原则二:应该把几种好消息分开公布。道 理同上。双喜临门当然非常令人快乐,可 是每天有喜带来旳快乐更大。
给消息旳艺术
• 原则三:大大旳好消息和小小旳坏消息要同步公 布。坏消息带来旳痛苦会被好消息带来旳快乐冲 淡。升职了和丢了100块同步说,家人不会在乎 丢失旳100块。
• 原则四:大大旳坏消息和小小旳好消息要分开公 布,第一天公布大大旳坏消息,第二天公布小小 旳好消息,这么,好消息带来旳快乐不至于被坏 消息所带来旳痛苦淹没。如:股票亏了,抽奖中 了一盒巧克力,应该第一天说股票亏损,第二天 说中了巧克力。同步告诉旳话巧克力旳味道是苦 旳。
需要阐明旳是,边际效用虽然递减,但是总效用 是递增旳,只是增速减慢。例子:很饿时,第一 块尤其香甜,第二块次之。又如,乞丐和富翁都 得到一块钱,其快乐程度天壤之别。
给消息旳艺术
• 原则一:应该把几种坏消息同步公布于人。 边际效用递减,使加起来旳总效用最小。 分几次公布,雪上加霜,还不如快刀斩乱 麻来得痛快些。
这种区别心理账户旳做法还会引起诸多错 误旳选择:例如,正常旳傻瓜一般倾向于把 赢来旳钱消费掉,而把赚来旳钱存起来。 例如,正常旳傻瓜一般在得到一大笔收入 旳时候不乐意花钱,而在得到一小笔收入 旳时候反而轻易把这笔钱花光。
[请不要把我当傻子句子]不要把我当傻子的句子
![[请不要把我当傻子句子]不要把我当傻子的句子](https://img.taocdn.com/s3/m/9852cc42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2.png)
[请不要把我当傻子句子]不要把我当傻子的句子傻子一般是思维速度与逻辑性低于正常人的人(比如痴呆和笨蛋),或讥笑不按生活常识待人处事且失败的人。
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不要把我当傻子的句子,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不要把我当傻子的句子不要当别人是傻瓜的句子一、我是傻瓜前几天听前辈教诲的时候,前辈提出一个观点不错,跟大家分享一下。
就是:1、不要把别人当傻瓜,一方面大家都是正常人,谁也不比谁慢半分钟。
2、傻瓜也会学聪明,等傻瓜学聪明了,傻瓜会不高兴。
仔细的分析了一下,我就是一傻瓜,但是我想明白别人把我当傻瓜的事之后,我就会很不高兴。
比如某人以前把我当傻瓜了,现在又求我办事,我帮他吧,我心里别扭。
不帮他吧,他心里别扭。
然后我就侧面把这事搅合黄了,省的我俩别扭。
再比如,之前某人把我当傻瓜利用,我想明白了,我忍了,我不理他了,可是最近收房产税了,股票又有风险,就有大哥想给他投资了,就问我:”某人你认识吧!他人怎么样“我就支支吾吾的说:”以前挺熟的,后来他生意做大了,就不熟了。
要不你问问谁谁谁,他们也认识。
“大哥就问谁谁谁,谁谁谁就说:”我跟他也是做大了生意就不熟了,但是土豆为什么后来跟他不熟了的原因我知道呀。
我跟您说说。
“大哥考虑了几天给我打电话说某人的那个项目他还是不投资了。
读《俄狄浦斯王》之后,我一直想千万别做坏事,真心不能错呀。
提前想好了呀,年轻的时候多努力,多干活,过了这岁数,想努力都没机会了!二、不知道我自己想要什么今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句话“很多人都说:我不知道我自己想要什么。
其实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我没有勇气面对和足够的努力去争取我想要的。
”仔细想,说的真对,写个另一个大哥的故事。
他很小的时候看《动物世界》,熟悉《动物世界》的人都知道,坦桑尼亚是动物大迁徙的必经之路,大部分的《动物世界》都是在坦桑尼亚拍的,就这样他喜欢了坦桑尼亚,我们戏称赵忠祥是他的伯乐呀!因为孩童时的梦想,之后的岁月里他做所有的事情都在为了去坦桑尼亚准备着,为了去而好好学习,为了去而学英语,为了去而去大使馆工作。
别做正常的傻瓜

别做正常的傻瓜导语:在这个充满竞争和压力的社会中,人们往往被灌输着追求正常和平庸的观念。
然而,我们应该摒弃这种观念,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要做正常的傻瓜。
本文将从社会压力、对不同的看法和冒险精神等角度来探讨为什么我们不应该做正常的傻瓜。
第一段:社会压力引导着人们做正常的傻瓜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灌输着追求安定和平庸的观念。
我们被告知要安分守己、听从规则,不要做出与大众不同的选择。
这种观念使得人们陷入了一个又一个的困境中,变成了没有思考能力的群体。
社会压力迫使人们成为正常的傻瓜,而不敢追求自己真正的兴趣和激情。
第二段:不同的看法拓宽了思维如果人人都做正常的傻瓜,那社会就不会进步。
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当人们为了追求自己的激情和兴趣而勇于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时,才能够产生创新和革新。
正常的傻瓜只会对现状听之任之,而不会尝试新的方式和方法。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人们拥抱多元化的观点,不要做正常的傻瓜。
第三段:冒险精神带来更大的回报只有勇于尝试,勇于冒险,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回报。
正常的傻瓜只会坚守现状,害怕冒险和失败。
然而,真正成功的人往往是那些追求梦想,勇敢面对挑战的人。
他们不害怕失败,相信经历过失败之后会有更好的机会。
冒险精神是一种积极的品质,只有敢于冒险,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
第四段:打破常规,创造自己的价值做正常的傻瓜只会使我们沦为社会的固定角色,失去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价值。
如果我们追求的是别人的期望和标准,我们将永远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和成就。
相反,我们应该勇敢地打破常规,走出舒适区,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只有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找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结语:在这个世界上,别做正常的傻瓜。
不要被社会的期望和压力束缚,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拥抱多元化的观点,勇于冒险和尝试新的方式和方法。
打破常规,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成就。
不要成为遵循规则的人,做一个能够改变世界的人!。
别把我当傻子的经典句子

以下是一些别把我当傻子的经典句子:
1. “别拿别人的假装成你的真骨头,我不是狗。
”
2. “不是我太傻,是你太会演。
”
3. “我不傻,只是有时候想当傻子比较容易。
”
4. “你认为我傻,是因为你没有看到我不说话的时候。
”
5. “别以为我不知道,我只是装作不知道而已。
”
6. “如果别人把你当傻子,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
”
7. “傻子不是我,是那些把我当傻子的人。
”
8. “别以为我不懂,只是不想告诉你而已。
”
9. “我不是傻子,只是不想和你一样。
”
10. “我不傻,只是懒得和你争辩。
11. “我并不是傻,我只是不想让你知道我知道。
”
12. “你可以继续把我当傻子,但是请不要试图骗我。
”
13. “别以为我不懂,我只是懒得理你。
”
14. “你对我说话的语气让我觉得你在把我当傻子。
”
15. “我是傻子吗?那你觉得我能相信你说的话吗?”
16. “别把我当傻子,我只是不想跟你一般见识。
”
17. “我不是傻子,我只是不愿意与你争论下去。
”
18. “你要是再这样说话,我真的要觉得你在把我当傻子了。
”
19. “你觉得我是傻子,那你为什么还要跟我说这些?”
20. “别以为我不懂,我只是在看你到底能说出什么来。
”。
正常的傻瓜常犯的几大错误

正常的傻瓜常犯的几大错误:1、心理账户。
把钱分为不同的种类。
解决方法:换位法。
思考自己在完全相反的情况下,会怎么去做。
2、交易效用偏见:效用偏见、比例偏见。
应当多考虑成本与效应的关系,不要去考虑差额,比例等等。
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不安全感。
比如我们在购物的时候,买房的信息少于卖方的信息,这时候就是一种信息不对称。
而这种不安全感,促使我们想要找到一个参考物,来参考和求同,即使这个参考对我当前的交易得失来说,并不具备绝对意义。
我们很难确切地说出某样产品或者服务的绝对价值,因为我们不了解,我们想要获得更多的信息,这时候参考物就有出现的必要了。
这是人类经过不断的进化学会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有点像《影响力》这本书中写到的影响力之一。
3、沉没成本:已经产生的成本,不应该影响到当下的决策。
关于沉默成本,书中一直强调说已经产生的成本是追不回来的。
但是我们一定要分清楚自己已经投入的成本,是不是真正就可以清空从零开始,某些已经产生的成本我们不能说是完全无效的。
关于保本经营是错误的观点很正确。
同时利用沉没成本为自己的一些计划做支持的方法,也很有趣。
有一个观点与磨难方法里的方法不约而同,即在约会中多引导对方进行投资,这正是利用了对方陷入沉没成本谬误的心理。
4、自知之明:过分自信是一种统计的现象。
商家利用这种统计结论进行营销的案例(当场返现与余额后返现)很有启示意义。
证实偏见的理论与《影响力》一书中承诺与一致性的描述基本相符。
如何控制住这一点的办法,就是冷却一段时间,回过头来再看。
过度自信和证实偏见并不是完全心理的行为,有生理的反应在里面,所以时间冷却是必须的。
过分自信会导致执行力低下。
5、适应性偏见:人往往低估自己的适应能力。
人们对物质性的东西适应性特别强,而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
三类难以适应的东西:1、极端的东西(反差过大)2、人际比较3、变化。
6、风险决策:圣彼得堡悖论:数学期望值并不能完美解释和指导决策。
别做正常的傻瓜PDF

《别做正常的傻瓜》读书笔记这本书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教授奚恺元06年的作品。
奚恺元在行为经济学界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本书结合了作者十余年的教学经验融合了诺贝尔奖得主及其他学者数十年的研究成果用深入浅出的方法帮助你发现自己决策中的误区从而使你比大多数人少几分正常多几分理性本书所涉及的决策范围广包括购买什么商品和什么人结婚雇用哪些员工投资什么股票等等。
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会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会回顾过去在这件事上面的投入并试图挽回过去的损失。
其实这些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正常的傻瓜有心理账户误区他在心里对每一个硬币并不是一视同仁的而是视它们来自何方、去往何处而采取不同的态度。
正常的傻瓜通常倾向于把赢来的钱消费掉而把赚来的钱存起来在得到一大笔收入的时候不愿意花钱而在得到一笔比较小的收入时反而容易把这笔钱花光。
你可以采用换位法换个角度看问题看看自己的决策是否和原来一致。
你是个正常的傻瓜。
正常的傻瓜通常在交易中会受到无关参考值的影响过多考虑参考价格和商品实际价格之间的差额正常的傻瓜在消费时通常更加关注优惠的比例而不是优惠的绝对值。
虽然我们一般看投资回报的比例来决定是否进行投资但应该始终将成本与收益进行权衡。
你应该仅仅考虑某件事情本身的成本和收益不需要也不应该考虑已经付出的成本。
你应该在决定是否卖出某只股票时只考虑这只股票未来的走势、是否有其他备选投资方案和你目前是否需要现金而不该注重当初的买入价好现价之间的差异。
正常的傻瓜通常因为过于自信而在金融市场上交易过于频繁损失过多。
说你是傻瓜是因为你做的许多决策都是欠理性的。
说你是正常的是因为大多数人和你一样都在做欠理性的决策而且都没意识到这些决策是欠理性的。
人们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常常忘记了他们的参照物。
避免证实偏见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做证伪检验。
本书基本上是通过对于日常生活中会遇到的一些事例的描述来说明人通常在生活中由于一些认知偏差会导致一些错误决策的产生。
别做正常的傻瓜 第二版 第三章

正常的傻瓜往往会因为不愿意承认错误,以及把同样的 投资根据结果打上不同的标签,而陷入成本误区。
原因一:
就像一个领导精 心雇佣了一个员 工,当此员工工 作出现问题时, 该领导不会放弃 雇佣而会让此员 工继续留在岗位 上。原因就是领 导不会公开承认 自己犯的错。
原因二;
正常人 不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意 认输, 不愿意 自己犯 错误。
除了你已经投入500万之外,第二 个问题与前一个问题完全是一样的。 既然已经懂得了沉默成本误区,我 想你对以上两道题应该会做出一致 的决定。但是大多数的老总们对第 二题的回答是“坚持继续投资”。 他们认为已经投了500万,再怎么 样也要继续试试看,说不定运气好 可以收回这个成本。殊不知,他们 将有90%的可能非但收不回原有的 投资,还会再赔上500万啊!
不做正常的傻瓜, 你应该仅仅考虑 某件事情本身的 成本和收益,不 需要考虑已经付 出的成本。
越 陷 越 深 的 泥 潭
你是一家医药公司的总裁,正在进 行一个新止痛药的开发项目。据你 所知,另外一家医药公司已经开发 出了类似的一种新止痛药。通过那 家公司止痛药在市场上的销售情况, 你可以对自己公司的项目有一个比 较准确的预计。不考虑已有的投入, 如果继续进行这个项目,公司有将 近90%的可能性会再损失500万,有 将近10%的可能性会盈利2500万元。 到现在为止,这个项目刚刚启动, 还没有什么花费。从现阶段到产品 真正研制成功能够投放市场还需耗 资50万。你会把这个项目坚持下去 还是现在放弃?请你做出选择: A:坚持 B:放弃
本章主要阐述了沉没成本误区: 正常人往往出于想挽回已经发生 却无法收回的所谓沉没成本,而 做出很多欠理性的行为。其实当 你进行了一项欠理性的购买后, 应该忘记已经发生的购买行为和 你支付的“沉没成本”,只要考 虑这项消费以后需要耗费的精力 和能够带来的好处,再综合评定 它能否给自己带来正效用。进行 投资时,把目光投向前方,审时 度势,如果发现这项投资并不能 盈利,应该趁早收手,不要吝惜 已投下的各项成本:精力· 时间· 金 钱····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做正常的傻瓜精选片段【阅读·《别做正常的傻瓜》·片段一·p16】人们倾向于把一大笔钱放入更加长期、谨慎的账户中;而把零钱放入短期消费的账户中。
举个例子,正常的傻瓜看重一条价值400元的领带,打算等到月末发了奖金就去把它买下来。
如果他月末得了500元的奖金,他很可能会拿出其中的400元去买自己心仪已久的那条领带,把剩下的100元做零花使用;但是如果正常的傻瓜得了5000元的奖金,他也许就会把这5000元放入银行存起来,从中取出400元去买领带的动力反而没有在奖金只有500元的情况下大了。
原因就是他把这两种奖金放在不同的心理账户中,把500元归入零花的小收入账户,而把5000元归入储蓄的大收入账户,对待5000元的每一元比500元里的每一元更加认真和谨慎。
结果是多拿了钱反而花得更少了。
【拆解片段一】回忆一下,你是怎样读书的?读到一段内容,你可能理解了,可能没有。
如果没有,你会慢下来,停下来,好好想一想。
你会看上文,看下文,找能相互参照的内容,找能帮助理解的例子。
你理解了。
你会心一笑,觉着作者说得对,说得好,真是这么回事。
然后你读下一段。
这样读完一本书,你得到了什么?就这本《别做正常的傻瓜》来说,你多了一些行为心理学知识,对一些现象更加了解其背后的本质了。
有没有改变你的生活?恐怕没有。
有没有改变你的价值,或者说,增加你创造价值的能力?恐怕没有。
因为,只有让读到的知识改变自己的行为,才能学以致用。
怎么通过阅读改变自己的行为呢?或者换个问题,怎么能够从零开始一项新技能呢?脑科学和行为科学的研究结果是:先在大脑中模拟出自己在相应场景下的行动。
比如这个片段,讲的是“大钱小花,小钱大花”。
理解之后,问一下自己:我的生活中有类似的情况吗?哦,我过年回家,总要给父母一些钱。
每次还会跟他们说一句,“千万别舍不得花,给你们就是要你们花的。
”可他们嘴里说好好好,转身就把钱存起来。
现在我知道了,原来原因是这样的。
那么我就平时零碎的给吧,要让他们舍得花,每月汇款八百八,比过年给一万效果好。
——这就叫“在大脑中模拟相应场景下的行动”了,从此这块内容不再是孤立的知识,而用在了你身上,成为了你的一部分。
然后,尝试挑战自己,联想得更远一些。
只要本质相通,联想越远,你的学习能力就越强。
我们读书,我们学习新技能,是一次读一本效果好,一次培训三天效果好,还是少学一些内容效果好?这个原理说明,如果一次性学习很多新内容,那么更有可能封存起来;若少学一些内容,反而实践起来的可能性更大。
这就是技能学习应该更多以“小钱大花”的形式举行,学习者的实际收获更多。
比如我们拆书帮就是如此。
再来。
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总有一些空闲,有些空闲很短,十分钟一刻钟,有些空闲较长,两小时三小时甚至几天。
对较长的空闲,我们很珍惜,事前就规划好如何利用——看个电影、写封邮件、出去旅游……对较短的空闲,我们很随意,通常糊里糊涂就溜走了。
这和“大钱小花,小钱大花”是一样的心理,对小钱不在乎,不规划,随随便便花掉了。
而无论钱多钱少,都是钱,都应认真看待,该花的花,不该花的不花。
换句话说,应该以花钱的效用来衡量是否要花,而不是以得到钱的多少来衡量。
同理,无论时间多时间少,都是时间,应该认真规划,做该做的事,不做无意义的事。
——以上两个案例,与“片段一”的知识在本质上相通,但表面看起来较远。
这两个案例的应用,还代表了拆解这本书的案例的不同方向:方向一:思考如何利用这个规律,让别人做自己希望他做的事情。
方向二:思考自己在哪些地方也符合这个规律,让自己今后在这些事上靠理性作决策,而不是靠本能作决策。
【阅读·《别做正常的傻瓜》·片段二·p39】这种现象在行为决策理论中称为沉默成本误区(sunk cost fallacy):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不仅看这件事情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且也看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面有过投入。
我们把这些已经发生且不可收回的支出,如时间、金钱、精力等称为沉默成本(sunk cost)。
……一个完全理性的决策者在做成本收益分析的时候是不应该把沉默成本算在内的,因为过去的不能挽回,既然不能挽回,就不能对现在产生影响,就应该让它过去,在决策时应将其忽略。
【拆解·示例】作者在本章给了很多沉默成本误区的例子,一个典型的是这样:一支股票现在的价格是6块,你是2块钱进的,你朋友是8块钱进的,你们两个人谁更愿意以6块的价格抛掉?正常人的想法是:肯定是赚了的愿意卖——所以叫正常的傻瓜。
为什么是傻瓜呢,因为这是不理性的。
多少钱买进这支股票跟你现在是否应该抛售它,是完全没关系的!跟什么有关?应该只跟它未来的走势有关。
现在6块,估计会长,就留着,估计会跌,就抛掉。
你花多少钱买的,那是沉默成本,不管怎样都收不回来,就不应该再考虑它。
我们拆解案例的时候,可以有两个方向:你可以寻找自己发生过或见到过的“沉默成本误区”的实例,也可以考虑如何利用这个人们普遍的心理来达到你的目的。
现场案例1:我上星期去翠苑影城看电影,票价四十块钱,看了半小时我就觉着这片子烂到家了,就想走,但是没走还是看完了。
看完了就后悔,因为后边更烂。
其实我是受了沉默成本的影响,觉着花了钱不看完浪费了。
要是从网上下载的,看半小时肯定就不看了,删掉了。
其实钱反正已经花了,我要是能想通沉默成本这事,就不会又浪费一个多小时。
现场案例2:他举的例子挺好的。
我们很多时候就是舍不得沉默成本,觉着现在退出就彻底浪费了,所以继续追加,反而赔得更多。
平常人炒股赚不了钱,就是这个原因。
我朋友跟她男朋友谈了四年,到后来其实已经感情不好了,经常吵架,但最后还是结婚了,她就是觉着不然前边四年都浪费了。
现场案例3:所以你要想让对方答应你,就跟她多耗几年,让她多付出一点沉默成本(众笑)现场案例4:我去年提议了一个项目,我觉着不错,但领导很犹豫,说效果和回报看不太清楚。
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再有这种情况,我就先建议领导同意少少做一点事,可以花时间做一下客户调研,也可以花精力先小规模尝试一下,可能调研或者尝试的结果仍然不很明确,但那时候领导会觉着如果不继续,前边的时间精力就白花了,然后同意我的可能性就大多了。
现场案例5:我是续签部的,有个别老客户,都做了三四年诚信通了,说觉着效果不理想,不打算续签了。
我应该提醒他们,如果您现在放弃,那之前几年的尝试不就都打了水漂了?是的,不仅是前几年的服务费,还应该将他这几年花的人员时间和精力等都换算成钱,这些都是他的沉没成本。
他为了不放弃这些沉没成本,就会选择续签。
而且,还可以在到续签期之前,要求他多在上面花一些精力,人为增加他的沉默成本。
----------------------------(片段一、片段二)---------------------------------提问1:沉默成本是不是可以理解为,过去已经投入没有产生效益的投入?自答:是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提问2:沉默成本最典型的例子,是不是赌徒心理?老师:你可能想说的是“沉默成本误区最典型的例子,是不是赌徒心理”——区分“沉默成本”与“沉默成本误区”,前者是客观存在,后者是一种常见的(错误的)决策偏好。
其差别,就像是“心脏”和“心脏病”。
赌徒心理是一个较宽泛的词,可能不同人的理解是不同的。
如果你说的赌徒心理指的是“我已经输进去这么多了,一定要赚回来”,或者“只要把赌本赚回来,我就走”,那么,这就是典型的沉默成本误区。
提问3:妻子如何才算理性决策?自答:考虑自己离婚后会失去什么,不离婚又会有什么收获。
要是决定不离婚,就会设定新的标准来让丈夫实行。
例如:准时回家,改掉抽烟的习惯。
妻子可能会因为这次事件获得更加疼爱的他的丈夫。
提问4:大钱小花,小钱大花是伪命题吗?自答:不是伪命题,可能不完全,另一半或许是“大钱大花,小钱小花”。
两者皆是消费者心理存在的两种心理,皆可利用。
拆解1:像前段时间流行的开心网的偷菜游戏,人们觉得不用花太多的时间,而且还能与好友产生互动。
由于偷菜比种菜来的快,就有很多人没日没夜的偷菜,最离谱的是设定老钟半夜起床偷菜,严重影响了自己的睡眠和第二天的工作质量。
这样的设计却为开心网带来了大量的浏览量和人气。
拆解2:有一次看到有一对小夫妻吵架,两个人吵得非常凶,女的提出要离婚,这个时候男的就说,我们的孩子怎么办呢?你想让他这么小就没有妈妈吗?这个时候我想那个女的会想到很多东西,他们曾经在校园的小树林你甜言蜜语的场景也会出现在脑海中吧。
那个时候就算那个男的在怎么样,她也会原谅他的。
毕竟自己已经在这个男人身上付出了太多太多。
【阅读·《别做正常的傻瓜》·片段三】p.81人们对物质性的东西的适应性特别强,而人们往往忽视这一点。
人们常常以为,改善了物质条件会带来永久的快乐,其实却不然,人们很容易对物质性的东西产生适应性。
工作了几年以后,正常的傻瓜终于买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
这是他的第一套新房子,又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拼搏而来的,喜爱之心溢于言表。
正常的傻瓜说,他一定要好好的装修这套房子,把它弄成一个最现代最舒服的家。
于是,正常的傻瓜请了专业的设计师和装潢公司,花了很多钱去装修他的新居。
他用很昂贵的大理石地板,买非常高档的家具,买世面上最先进的电器。
这几乎花完了他所有的储蓄,但是正常的傻瓜一点都不心疼,他想以后每天都可以生活在装修的这么精美的房子里面,走在高档的大理石地板上,看高清晰的大电视,这会是多么大的幸福啊。
他相信这钱花的值得,因为花了这些钱会给他带来持久的快乐。
但是没过多久,正常的傻瓜就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其实,这些东西一般只在两种情况下给他带来快乐:一个是在他刚刚搬到新家的时候,他环顾四周,看到崭新高档的东西,打心眼里满意和自豪,觉得非常快乐;另外就是当他的朋友来家做客的时候,朋友们看到正常的傻瓜布置精美的家,对他大加赞赏,这让正常的傻瓜得意万分,觉得非常的快乐。
其他很多的时候,正常的傻瓜已经对自己的家感到习惯,并不会因为这些东西感到多少高兴。
如果正常的傻瓜花这么多的钱来装修房子,就是为了在这两种时刻感到开心快乐,没问题,我们不能说他的决定是错的;但是正常的傻瓜以为花大钱把房子装修好之后他就会一直为这件事感到非常快乐,而事实上,这种快乐却只能持续短短的一段时间p.86正常的傻瓜往往忽视了适应性效应,对物质性的东西看得过重。
不做正常的傻瓜,你应该意识到自己对物质性的东西的适应性,多花点钱在和精神相关的东西上。
《别做正常的傻瓜》,作者是奚恺元教授,在书的封底可以看到他的介绍:1993年毕业于耶鲁大学并获得博士学位,2000年被评为芝加哥大学商学院终身教授,2004年授予芝加哥大学讲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