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34模块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合集下载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N1 阻断剂— 六烃季胺; N2阻断剂 — 十烃季胺
2、肾上腺素能受体 • α受体——阻断剂:酚妥拉明
α1—哌唑嗪; α2—育亨宾
• β受体——阻断剂:普萘洛尔
β1—阿替洛尔、美托洛尔;β2—丁氧胺
四、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脊髓 脊髓为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 血管运动、排尿、排便反射等均可在脊髓完成,但需要高级中枢进行调控。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学习目标
掌握:
❖ ❖
一、内脏活动的神经支配
交感神经系统:起源于脊髓胸腰段(T1 ~ L3)灰质侧角。 副交感神经系统:起源于脑干内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骶段第2 ~ 4节灰质相当 于侧角的位置。 效应器:心肌、平滑肌、腺体 支配范围: 节前与节后的突触联系:
1、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特征
A. 瞳孔缩小 B. 逼尿肌收缩 C. 消化道括约肌舒张
D√. 汗腺分泌 E. 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2. 副交感神经兴奋的表现是:
A. 心跳加快加强 B. 支气管平滑肌舒张
√C. 胃肠运动加强 D. 瞳孔散大 E. 胰岛素分泌减少3. 人Biblioteka 基本生命中枢位于:√A4..
延髓 B. 脑桥 C. 下丘脑 D. 丘脑 E. 下列哪一种生理活动的基本中枢不在延髓?
大脑皮层
A. 心脏活动
B. 血管活动 C. 呼吸运动
D. 消化道运动 E√. 水平衡调节
5. 摄食中枢位于:
A. 延髓 B. 中脑 C. 丘脑 D√. 下丘脑 E. 大脑皮层
4、大脑皮层 边缘系统、新皮层
• 边缘系统 边缘叶与其密切相关的有关皮层和皮层下结构。 功能:边缘系统主要参与摄食行为、性行为、情绪反应、学习记忆及内脏活 动等调节,还参加了嗅觉调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教学设计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教学设计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掌握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作用。

(3)了解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的基本机制。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实例,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理现象的能力。

(2)通过实验探究或资料分析,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

3、情感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神经系统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生命活动的敬畏和关注。

(2)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结构和功能特点。

(2)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的方式和机制。

2、教学难点(1)理解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内脏器官的双重支配及其作用的对立统一关系。

(2)解释一些复杂的内脏活动调节现象,如应激反应中的神经调节。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调节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机制,使学生建立起系统的知识框架。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如运动时的生理变化、紧张时的内脏反应等,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神经调节过程。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针对一些有争议或复杂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4、实验演示法如有条件,进行简单的生理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神经调节对内脏活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1、课程导入(5 分钟)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当我们突然遇到危险时,身体会有哪些反应?为什么会有这些反应?”引发学生对神经系统调节内脏活动的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2、自主神经系统的介绍(15 分钟)(1)讲解自主神经系统的概念和组成,包括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

(2)展示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神经通路。

3、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20 分钟)(1)列表对比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在支配器官、作用效果等方面的差异。

(2)结合具体的内脏器官,如心脏、胃肠道等,详细讲解二者的调节作用。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一、自主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征 (一)中枢起源不同 (二)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 (三)双重神经支配 (四)功能相互拮抗 (五)具有紧张性作用 (六)受效应器功能状态的影响
• 二、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 三、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和受体
自主神经系统的作用,是通过神经末梢释放 递质与效应器上相应的受体结合来实现的, 其释放的递质主要为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 腺素。
1.胆碱能受体
能与乙酰胆碱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称为胆碱能 受体,(1)毒蕈碱受体(M受体)
(2)烟碱受体(N受体)
• 2.肾上腺素能受体 (1)α受体 去甲肾上腺素与α受体结合后主
要效应是引起平滑肌兴奋但对小肠的效应 是抑制性。
(2)β受体 分为β1和β2两种。β1受体主要分 布于心脏组织中,其作用是兴奋性的 。β2 受体主要分布于支气管、胃肠、子宫及许 多血管平滑肌细胞上,作用是抑制性的。
三、学习和记忆
• 学习和记忆是两个有联系的神经活动过程。 学习(learning)是指人和动物依赖于经验 来改变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的神经活动过 程;记忆(memory)则是将学习到的信息 进行储存和“读出”的神经活动过程。
四、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一)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二)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 (三)下丘脑的内脏活动调节功能 • (四)大脑皮层的内脏调节功能
第六节 脑的高级功能
• 一、条件反射 • 反射是神经系统的基本方式。分为非条件
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 • 二、人类大脑皮层的活动特征

神经系统生理 -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生理 -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生理
动物解剖生理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也是通过反射活动进行的。
机体通过植物性神经系统控 制呼吸、循环、消化、代谢和腺 体的分泌等一系列生命活动。
植物性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 内脏活动的中枢性调节
动物解剖生理
植物性神经系统
植物性神经系统:
1、 纤维发出的部位不同; 2、 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时要换元;(效应器受到神经的双重支配) 3、 交感神经作用效应器发生反应潜伏期长,作用持久;副交感神
经作用效应器发生反应潜伏期短,作用短暂。
动物解剖生理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
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
1、植物性神经对效应器的双重支配; 2、紧张性作用; 3、植物性神经系统对效应器的作用与效应器自身的功能状态有关; 4、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比较广泛,常以整个系统来
参与——“交感—肾上腺”系统; 5、副交感神经系统主要机能在于休整、恢复
动物解剖生理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是初级 的。基本的血管反射、发汗反射、排 尿反射、排便反射等活动可在脊髓完 成,但平时这些活动受高位中枢的控 制。机体仅依靠脊髓本身的反射活动 不能很好地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
动物解剖生理
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部分副交感神经由脑干发出,支配头 部的腺体、心脏、支气管、食管、胃肠道等。
动物解剖生理
下丘脑核团分布图
动物解剖生理
大脑边缘和胼胝部旁 的环周结构,叫做“边缘 叶”, 边缘叶与大脑皮 质的其他部位构成了边缘 系统。
大脑边缘系统是内脏活动的重要调节中枢, 而且还与情绪、记忆功能有关。
动物解剖生理
促进消化、保持能量以及加强排泄生殖功 能等方面——“交感—胰岛素”系统。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讲义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讲义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讲义在我们的身体内部,存在着一个精妙且复杂的调节系统,那就是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这一调节机制对于维持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适应内外环境的变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内脏活动包括了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活动。

神经系统通过精细的调控,确保这些内脏器官能够协同工作,以维持身体的稳态。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主要通过自主神经系统来实现。

自主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

交感神经在应激状态下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如说,当我们遇到危险或者面临巨大压力时,交感神经会兴奋。

这会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以便为身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提供更多的能量和氧气。

同时,交感神经还会使呼吸加深加快,增加肺的通气量;抑制胃肠道的蠕动,减少消化活动,让身体能够将更多的资源用于应对紧急情况。

副交感神经则在身体处于安静和放松状态时占主导地位。

它会减慢心跳、降低血压,让身体的能量消耗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

同时,副交感神经会促进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此外,副交感神经还能促进排尿和排便等活动。

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通常是无意识的,我们并不会主动去控制这些过程。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对其产生影响。

例如,通过长期的冥想、深呼吸等放松训练,可以增强副交感神经的活性,从而有助于降低血压、缓解焦虑等。

除了自主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中的下丘脑也在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下丘脑可以说是身体的“调控中心”,它能够接收来自身体各个部位的信息,并通过分泌各种激素来调节内脏活动。

比如说,当下丘脑检测到体温过高时,会启动一系列的散热机制,如促进皮肤血管扩张、增加出汗等;而当体温过低时,则会采取产热措施,如肌肉颤抖、血管收缩等。

下丘脑还参与调节水平衡。

当身体缺水时,下丘脑会产生口渴的感觉,促使我们饮水;同时,它还会通过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来控制肾脏对水分的重吸收,以维持体内的水平衡。

神经系统功能—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神经系统功能—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②作用
兴奋
兴奋
抑制
③阻断 剂
酚妥拉明 (扩血管,降血压)
普奈洛尔
• 边缘叶及关系密切的皮层和皮层下结构 • 内脏脑(高级整合中枢) • 调控性行为及生殖,学习,记忆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其受体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其受体
自主神经递质
1、乙酰胆碱(Ach) • 胆碱能纤维释放 • 分布:
① 全部交感和副交感的节前纤维 ② 大部分副交感的节后纤维 ③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支配汗腺、骨骼肌舒血管) ④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2、去甲肾上腺素(NE) • 肾上腺素能纤维释放 • 分布:大部分交感节后纤维
神经节兴奋
骨骼肌收缩
③阻断 剂
阿托品
箭毒(筒箭毒碱)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其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
α受体
β受体

β1
β2
①分布
平滑肌收缩:血管(皮肤、胃、 肾)、瞳孔开大肌、子宫
自主神经节神经元的 突触后膜 (心脏)
小肠舒张
神经-肌接头的终板 膜(支气管,胃肠道, 子宫及血管平滑肌上)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其受体
xxx 汗腺、骨骼肌舒血管纤维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其受体
受体
• 定义: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 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 • 受体的激动剂 • 受体的拮抗剂(阻断剂) • 受体与配体结合特性:相对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 受体分类:
胆碱能受体 肾上腺素能受体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自主神经系统的递质及其受体 乙酰胆碱受体(胆碱能受体)

神经系统—内脏活动调节(人体解剖生理学)

神经系统—内脏活动调节(人体解剖生理学)
内脏器官绝大多数受 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 的双重支配,交感神 经和部分副交感神经 起源于脊髓灰质侧角 或相当于侧角部位, 因此脊髓是调节内脏 反射活动的初级中枢。
内脏基本的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 反射、排便反射、阴茎勃起反射等都是在脊髓 水平完成。
发生脊休克以后,一些以脊髓为基本中枢的 反射可逐渐在不同程度上恢复。其恢复的速度 与动物的进化程度有关,越复杂越高等的动物, 恢复得越慢,反之,越快。
这些都说明基本的内脏活动是在脊髓中 枢的作用下完成的,脊髓是内脏活动的初 级中枢。
脑干是由延髓、脑桥和中脑组成。调 节呼吸运动、心血管活动、消化管运动 和消化腺分泌等功能的反射调节在延髓 水平已初步完成。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发出的自主神经 传出纤维支配头面部的所有腺体、心、 支气管、食管、胃、胰腺、肝和小肠等 的功能活动。
3.对腺垂体和神经垂体激素的分泌调节 下丘脑内 有许多神经元具有分泌功能,可分泌多种肽类物质, 称为下丘脑调节肽。这些物质进入血液后,通过垂 体门脉系统到腺垂体,促进或抑制腺垂体各种激素 的合成和分泌;此外,下丘脑的视上核和室旁核合 成和分泌的血管升压素和缩宫素,经垂体束运至神 经垂体储存;
总之,下丘脑除对体温、水平衡、激素的 分泌产生调节作用以外,还对情绪、生物节 律产生影响。
若延髓受压、出血等原因而受损时,可迅 速死亡,因此,延髓为人体的生命中枢。
中脑是瞳孔对光反射中枢。而脑桥参与 呼吸节律性的调节,是呼吸调整中枢
下丘脑大致可分为前区、内侧区、外 侧区和后区四个部分。是调节内脏活动的 较高级中枢,它能够进行复杂和细微的整 合作用,使内脏活动和其它生理活动相联 系,调节着体温、水平衡、内分泌活动及 生物节律等。
1.体温调节 下丘脑是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尤其 是视前区-下丘脑前部。它是体温调节的重要部位, 此处存在温度敏感神经元,可感受体内温度的变化, 也能对传入的温度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并发出指令 调节产热和散热活动,是体温维持相对稳定。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正常人体机能课件)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正常人体机能课件)
2.呕吐、吞咽的基本中枢。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01
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02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 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中枢 各级 水平
脊髓 脑干 下丘脑 大脑皮层
2. 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脊髓的灰质侧角是内脏反射活动的初级中枢, 如排便、排尿、出汗、血管舒缩等。
脊髓胸腰段或骶段存在调节内脏活动的交感 神经及部分副交感神经。
大脑皮层内脏活动调节中枢
01
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02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内脏活动的中枢调节
中枢 各级 水平
脊髓 脑干 下丘脑 大脑皮层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大脑皮层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 ★新皮层 ★边缘系统
电刺激相关核团、区域
内脏活动改变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新皮层的功能:
刺激新皮层一定区域,除能引起躯体运动外,也 能引发一定的内脏功能活动的变化。
交感神经系统在活动状态时作用明显,作用范围较广泛, 其作用是使机 体迅速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 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
故称这一系统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在安静状态时作用明显,作用范围较窄, 其作用是促进消化吸收、积蓄能量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 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所以称
2、作用相互拮抗
对多数内脏器官为相互拮抗,个别例外: 如对唾液腺,二者均促进其分泌, 交感神经促进分泌的唾液量少而粘稠, 副交感神经使其分泌的唾液量多而稀薄。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征
3、紧张性作用
剧烈活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 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
4、效应范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章34模块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掌握:
1.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胞体的所在部位和它们的连接方式;
2.副交感神经节前和节后神经元胞体的所在部位;
3.脊髓、脑干和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了解:
1.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2.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一、自主神经系统解剖结构
自主神经系统代表神经系统的内脏成分(内脏神经系统),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与内脏活动调控有关的神经元组成。

按通常惯例自主神经系统仅指支配内脏器官的传出神经,而不包括传入神经。

内脏传出神经通常不受意志控制,因而称为自主神经系统,又因它主要控制和调节动、植物共有的物质代谢活动所以也称为植物性神经。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调控下,调节内脏器官的活动,对机体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

内脏神经概观示意图
自主神经支配心肌、平滑肌的运动和控制腺体的分泌,因此也称为内脏运动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在结构上也有较大区别,躯体运动神经自中枢运动神经元发出后直接支配骨路肌运动。

内脏运动神经自低级中枢发出后需在内脏神经节内换一次神经元,再到达所支配的器官;因此,把位于脑干和脊髓内低级中枢的神经元称为节前神经元,它发出的神经纤维称为节前纤维;把位于内脏神经节内的神经元称为节后神经元,它发出的神经纤维称为节后纤维。

根据自主神经的形态和机能的特点,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二者的低级中
枢和神经节的位置不同,节前纤维和节后纤维的分布不同,对脏器的作用也不同。

(一)交感神经
交感神经低级中枢位于脊髓的全部胸髓、腰髓1~3节灰质的侧角内(节前神经元)。

交感神经周围部由交感神经节、交感干和交感神经丛组成。

交感神经节(节后神经元)按其位置分为椎前节和椎旁节两类。

椎旁节位于脊柱的两侧,椎旁神经节和节间支构成交感干上至颅底,下到尾骨前方两干合为一个尾节。

椎前节位于脊柱前方主要有腹腔神经节、肠系膜上神经节和肠系膜下神经节等。

节前纤维脊髓侧角细胞体发出,有的在椎旁节换元;有的穿过椎旁节到椎前节交换神经元。

节后纤维由椎旁节和椎前节胞体发出的节后纤维有的形成神经或攀附血管到达头部、颈部和胸腹部脏器,有的伴脊神经分布到躯干、四肢的血管的平滑肌、汗腺和立毛肌。

(二)副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节前神经元)包括位于脑干内的四对副交感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和迷走神经背核)和骶髓2~4节内的骶副交感核。

副交感核发出节前纤维到达副交感神经节交换神经元。

副交感神经周围部由副交感神经节和副交感神经丛组成。

副交感神经节(节后神经元)位于器官附近或器官的壁内,因此称为器官旁节或器官内节,肉眼可见的有睫状神经节、下颌下神经节、翼腭神经节和耳神经节,胸腹腔脏器的副交感神经节多位于脏器的壁内。

节后纤维直接支配到脏器。

(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区别
1.低级中枢的位置不同。

2.周围部的内脏神经节的位置不同。

3.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较短,节后纤维较长;副交感的节前纤维较长,节后纤维较短。

4.交感神经的分布范围比副交感神经要广泛;大部分的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仅受交感神经的支配。

5.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脏器的作用是相互拮抗的,但又是统一的。

在应激状态下,交感神经兴奋性相对增强,可使心率加快,收缩力加强;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胃肠蠕动减慢,膀胱舒张等。

在平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相对兴奋性增强,可使心率减慢,收缩力减弱,支气管平滑肌收缩,胃肠蠕动增强,膀胱收缩等。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互相拮抗又互相统一使机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

二、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
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一般比较广泛,常以整个系统参与反应。

例如,当交感神经系统发生反射性兴奋时,除心血管功能亢进外,还伴有瞳孔散大、支气管扩张、胃肠活动抑制等反应。

交感神经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进行活动时,其主要作用在于促使运动机体适应环境的急骤变化。

在剧烈肌肉运动、窒息、失血或极冷等情况下,机体出现心率加速、皮肤与腹腔内脏血管收缩、血液储存库排出血液以增加循环血量、红细胞计数增加、支气管扩张、肝糖原分解加速以及血糖浓度上升、肾上腺素分泌增加等现象,这些现象大多是由于交感神经系统活动亢进所造成的。

所以,交感神经系统在环境急骤变化的条件下,可以动员机体许多器官的潜在力量,以适应环境的急变。

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不如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那样广泛,而是比较局限的。

其整个系统的活动主要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面。

例如,心脏活动的抑制,瞳孔缩小避免强光的进入,消化道功能增强以促进营养物质吸收和能量补给等,这些都是副交感神经积蓄能量和保护机体的例子。

交感神经及副交感神经作用比较示意图
三、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交感神经及部分副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腰段侧角或骶段相当于侧角的部位,因此脊髓是完成血管运动、排尿、排便、发汗和勃起等反射活动的初级中枢。

这类调节功能可在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的病人以及动物脊髓离断实验中得到证明。

四、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干中存在许多调节内脏活动的重要中枢。

由于心血管的活动、呼吸运动、消化道运动和消化腺分泌,以及某些物质代谢的调节,其基本反射中枢都位于延髓,因此延髓被看作生命的基本中枢。

在临床上可见到不同原因引起脑水肿而导致延髓受到挤压时危及生命的现象。

五、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是大脑皮层下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并能将内脏活动与其他生理活动联系起来,使之得以协调。

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对体温的调节
体温调节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

下丘脑的前部有大量对温度变化敏感的神经元,是一种温度感受装置;下丘脑后部则通过整合机体各处温度感受装置的传入信息,调节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使体温得以维持相对稳定。

(二)对水平衡的调节
人体通过调节水的摄入和排出两方面来实现水平衡。

水平衡的维持取决于两个机制:引起摄水的渴觉和释放抗利尿激素。

血浆渗透压增加可以兴奋口渴中枢,引起饮水活动。

下丘脑内存在渗透压感受器,它能按血浆渗透压的变化调节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以控制水的排出。

下丘脑对水平衡的调节示意图
(三)对摄食行为的调节
下丘脑外侧区有摄食中枢,腹内侧核内有饱中枢。

通常,在摄食中枢与饱中枢之间存在交互抑制的关系,并对血糖浓度变化敏感。

在饥饿状态下,血糖浓度降低,摄食中枢兴奋、饱中枢抑制;进食后,血糖浓度升高,则饱中枢兴奋、摄食中枢抑制。

另外,体温的改变对这两个中枢也有影响。

例如在炎热环境中或不同原因引起发热时,均可兴奋饱中枢而使摄食中枢抑制,导致食欲明显下降。

(四)对情绪反应的影响
人类和动物的心理活动(恐惧、发怒等)伴有生理反应。

实验证明,下丘脑与情绪反应关系密切。

例如在间脑水平以上切除大脑的猫,可表现出一系列交感神经活动亢进的现象,如张牙舞爪、毛发竖立、瞳孔扩大、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血压上升等,好像发怒一样,称为假怒。

平常,由于下丘脑的这种活动受到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的神经核团的抑制,不易表现出来;当切除大脑后,抑制被解除,只需轻微的刺激即可引起假怒。

在临床观察中,有时可见到下丘脑疾病患者往往伴有不正常的情绪反应。

(五)对生物节律的调控
机体内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时间顺序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节律称为生物节律,如心动周期、呼吸周期、月经周期等。

下丘脑视交叉上核可能是日周期节律的控制中心。

(六)对垂体及其他内分泌功能的调节
下丘脑内有些神经分泌小细胞能合成调节腺垂体激素的肽类物质,称为下丘脑调节肽。

这些肽类物质经垂体门脉系统到达腺垂体,促进或抑制腺垂体激素的分泌。

此外,下丘脑内还存在一些神经元,称为监察细胞。

它们能感受血液中某些激素浓度的变化,从而反馈调节下丘脑调节肽的分泌。

六、大脑皮质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主要是指大脑边缘系统和新皮层的某些区域的调节作用。

边缘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包括心血管、消化、呼吸等系统的活动调节,这些调节可能是通过对一些初级调节中枢的兴奋或抑制来完成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