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节
生理学06级 第九篇 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调节精品文档

下丘脑前区 下丘脑内侧区 下丘脑外侧区 下丘脑后区
1.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
下丘脑
传出纤维
脑干和脊髓
交感神经
心血管,呼吸,胃肠运动
2.体温调节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温度敏感神经元
(体温调定点—36.8℃)
3.水平衡调节
水摄入
水排出
渴觉,饮水增加,排尿减少
血浆 晶体 渗透 压
②临床表现:
A.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 B.肌张力降低
4、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1.参与运动设计和程序编制 2.调节随意运动产生和稳定 3.调节肌紧张 4.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 5.参与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学习与记忆
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脊髓小脑 皮层小脑 前庭小脑
小脑的功能
1.前庭小脑的功能
节和小脑半球外侧部(皮层小脑) 之间信息交流。
运动执行:运动皮层发出指令,经传出通 路到达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
运动的修正:来自肌肉、关节等到处的反 馈信息传送到脊髓小脑,并与大脑皮层发 出的运动指令反复进行比较,不断修正运 动偏差,使动作变得平稳而精确。
思考题
1. 什么是脊休克?其产生机制? 2.腱反射与肌紧张有何区别? 3.适度牵拉和过度牵拉肌肉分别引起何种反
二、 脊髓完成的姿势反射
姿势反射
中枢神对经系侧统伸通肌过反调射节骨骼 肌的紧张度牵或张产反生射相应的运动,
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
这种反射活节动间称反之射。
1. 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脊动物的皮肤受到伤害性
刺激时,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而伸肌弛缓,肢体发生屈曲运动。
对侧伸肌反射:随着刺激强度加大,
支配 及递质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蛙——几分钟; 犬——数天; 人——数周至数月
反射复杂程度
简单原始→复杂 内脏反射:部分恢复 屈肌反射、发汗反射亢进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三)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 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反射性引起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
缩而伸肌舒张,表现为肢体屈曲。
意义
避开有害刺激,具有保护意义
(一)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和运动单位
位置 脊髓前角
运动单位 由一个α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组成的功能单位。
种类 α、γ运动神经元
递质 乙酰胆碱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二)脊髓休克
脊休克
当脊髓与高位中枢突然离断后,断面以下的 脊髓会暂时丧失反射活动能力而进入无反应 的状态。
表现
牵张反射消失,肌张力降低或消失,血压下降、 粪尿滁留等躯体和内脏反射减退或消失
反射弧任何部分被破坏,出现肌张力的减弱或消失, 具体表现为肌肉松弛,身体姿势无法维持。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四)牵张反射
2.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感受装置 肌梭 中枢 脊髓
在骨骼肌内与肌纤维并联排列的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 型感受装置。是一种长度感受器,属于本体感受器。
传入、传出纤维 该肌的神经 效应器 肌纤维
第三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前庭小脑
小脑
脊髓小脑
皮层小脑
第三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
1 动物切除实验
不能保持身体平衡
第三节
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一)维持身体平衡——前庭小脑
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 。
运动生理学课件第三章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哺乳动物神经系统中几种不同类型的神经元模式图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8
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到神经元
传统手段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最新手段 9
2.基本功能 (1)感受刺激→兴奋或抑制 (2)整合、分析、贮存信息 (3)传导信息或分泌激素 模拟脑神经元接受光刺激兴奋放电
真实脑神经元兴奋放电
运动神经元 运动生理学
中间神经元 11
神经纤维
⑴神经元的轴突和包被它的结构总称为神经纤维; 神经纤维的 主要功能是传导兴奋(神经冲动)
⑵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影响因素: 直径、有无髓鞘、髓鞘厚度、温度
① 纤维直径:与直径成正比; ② 轴索与总直径的比值:比值 = 0.6,为最适比例; ③ 有髓纤维 > 无髓纤维; ④ 温度:恒温动物 > 变温动物;
在一定范围内: 温度↑,速度↑; 温度↓,速度↓;
意义: 有助于诊断神经纤维的疾患和估计神经损伤的预后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12
⑶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
①完整性(结构和功能) ②绝缘性(结缔组织) ③双向性 ④相对不疲劳性(耗能少)
轴浆运输:神经纤维内的轴浆经常处于流 动状态,轴浆流动具有运输物 质的作用。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8
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前易化的神经元联系方式及机制示意图
A:神经元联系方式;B:机制解释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39
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
2020/3/15
运动生理学
40
(一)、感受器及一般生理特性
1.感受器、感觉器官及感觉的定义和分类
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或组织内部的一些专门感受机体内、 外环境变化的结构或装置,称为感受器。
副交感神经系统和运动调节关系互动

副交感神经系统和运动调节关系互动副交感神经系统和运动调节是人体生理学中相互关联且相互作用的两个重要方面。
副交感神经系统是自主神经系统的一个分支,主要负责调节心率、呼吸、消化和代谢等基础生理功能。
而运动调节则是指人体在不同运动状态下,为了适应运动需要而通过神经、肌肉和内分泌等系统进行调节的过程。
副交感神经系统和运动调节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互动关系。
首先,副交感神经系统在运动调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当人体进行轻度运动时,副交感神经系统会相应地调节身体的各项功能,使得心率和呼吸率减慢,肌肉得到放松,从而达到节省能量的目的。
这种调节可以帮助人体更好地适应轻度运动,并保持身体的平衡。
其次,运动调节也会对副交感神经系统产生影响。
运动时,肌肉的运动会引起安静时副交感神经活性的下降。
这是因为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调节主要是针对机体安静状态下的一些生理功能,当运动活动开始时,机体需要更多的能量和氧气供应,这就需要副交感神经系统放松,以便给予其他系统足够的资源来完成运动的需求。
然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和运动调节之间的互动关系并不是单向的。
研究发现,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水平受到运动调节的影响。
有氧运动可以增加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从而提高机体的抗压能力和恢复能力。
此外,适度的有氧运动还可以改善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减少疾病的发生风险,提升身体健康水平。
总的来说,副交感神经系统和运动调节之间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的互动。
副交感神经系统通过调节心率、呼吸和消化等生理功能,为机体提供适应轻度运动的基础支持。
而运动调节则通过改变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调节机体的代谢和肌肉运动,以适应不同运动状态下的需求。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副交感神经系统和运动调节之间的关系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例如,精神压力、环境因素和疾病等都可能对副交感神经系统和运动调节产生影响,进而干扰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
因此,在运动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调节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人类运动控制的生理学基础

人类运动控制的生理学基础运动是人类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通过运动可以保持身体健康、改善心理状况,同时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运动控制是运动的基础,是人类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运动控制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改善自己的运动能力。
本文将探讨人类运动控制的生理学基础。
一、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人类的运动由神经系统控制。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中枢神经系统是大脑和脊髓组成的,周围神经系统则由神经节和神经组织构成。
中枢神经系统是运动控制的核心,可以感知外界环境、调节内部机能,并且控制肌肉的收缩和松弛。
周围神经系统则传递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信号,使肌肉能够向特定方向收缩。
人类运动控制的过程包括三个阶段:感知输入、中枢处理和反应输出。
感知输入主要由感觉神经和生理学上的信号组成,包括触觉、肌肉运动感觉和视觉等。
中枢处理是指神经系统处理感知输入的过程,将其转化为运动命令。
反应输出是指将中枢处理的运动命令传递到肌肉,使其收缩或松弛。
二、肌肉力量的产生肌肉力量的产生源于肌肉中的肌肉纤维。
肌肉纤维是最小的功能单位,每个肌肉纤维里都有数百个肌球蛋白基本单位组成的肌原纤维。
肌原纤维收缩时,肌球蛋白互相滑动,从而使肌肉纤维缩短。
肌肉力量的产生主要取决于肌肉纤维的数量和肌肉收缩的频率。
运动需要肌肉发生收缩,而肌肉收缩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
神经元通过神经冲动传递信号,使肌肉纤维发生收缩,产生力量。
肌肉力量的大小取决于肌肉纤维的数量和肌肉收缩的频率。
三、神经肌肉接头神经肌肉接头是神经系统和肌肉系统之间的交界点。
神经肌肉接头由神经动作电位引起的信号传导与肌纤维的肌球蛋白发生作用产生的肌肉纤维收缩相互作用而实现神经和肌肉系统之间的精确连接。
当神经传导信号到达神经肌肉接头时,神经肌肉接头释放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引起肌肉纤维的收缩。
肌肉收缩需要ATP的支持,ATP由自由线粒体产生,同时 ATP 还可以通过血液供给。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

运动生理学问答题绪论人体生理机能的调节方式及其特点?(简答)人体生理机能调节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由神经系统的活动调节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方式:通过反射进行调节,反射分为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
特点:作用迅速,调节精确,范围局限,时间短暂。
2)体液调节:机体细胞释放的特殊化学物质经体液运输调节机体的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
调节方式:a远分泌:内分泌腺→激素→血液运输→受体→生理效应。
b旁分泌:激素不经血液运输而经组织扩散达到的局部性体液调节。
c神经分泌:神经细胞分泌的激素释放入血液达到的体液调节。
特点:缓慢、持久、弥散。
3)自身调节:环境变化时,器官、组织、细胞不依赖神经或体液调节而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特点:调节幅度小,不灵敏、局限。
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试比较三种能量系统的特点(论述)人体有三种能量系统,分别是磷酸原供能系统、糖酵解系统、有氧氧化系统。
1)磷酸原供能系统由ATP-CP供能,无氧代谢,体内储量少,输出功率大,供能速度极快,持续时间短,不产生疲劳的副产品,适于短跑或任何高功率活动。
2)糖酵解系统由糖原、葡萄糖供能,无氧代谢,供能速度快,ATP生成有限,同时产生乳酸可导致肌肉疲劳,适于耗时2-3分钟的最大强度运动,评价指标为血乳酸。
3)有氧氧化系统由糖、脂肪、蛋白质供能,有氧代谢,供能速度慢,不产生导致疲劳的副产品,适用于耐力或长时间运动,评价指标为最大摄氧量、无氧阈。
第二章肌肉活动从事不同项目运动员的肌纤维类型的组成有什么特点?1)时间短,强度大项目运动员:快肌纤维百分比高于从事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
2)耐力项目运动员:慢肌纤维百分比高于从事非耐力项目运动员和一般人。
3)既需耐力又需速度项目的运动员(如中跑、自行车等):快肌纤维百分比与慢肌纤维百分比相当。
第三章躯体运动的神经控制状态反射的规律是什么?举例说明它在完成一些运动技能时所引起的重要作用。
(论述)1)状态反射:头部空间位置的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相对位置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的引起四肢肌肉紧张性改变。
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生理学课件)

皮肤感受 器受刺激
骨骼肌收缩引 起肢体屈曲
兴奋通过 传入神经 传给中枢
脊髓运动神 经元兴奋
兴奋通过传出神 经传给骨骼肌
屈肌反射的过程
定义:是指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而伸长时反射性引起受牵
拉的肌肉收缩。包括腱反射和肌紧张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ຫໍສະໝຸດ 生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
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
4、脊休克恢复后部分反射比脊髓横切前亢进,如屈肌反射、 发汗反射,失去上位中枢的抑制作用所致。 5、脊髓神经轴突虽然可以再生但是由于局部胶质细胞的浸 润、形成瘢痕,阻碍了其再生,所以横断面以下的感知觉和 随意运动能力不能恢复。
脑干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在脑干的网状结构中具有加强肌 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
γ运动神经纤维
4.α运动神经纤 维传出兴奋
梭内肌
肌梭
1.肌肉受牵拉, 刺激肌梭感受器
5.梭外肌收缩, 肌肉缩短
高位中枢支配骨骼肌运动的过程
5.肌梭感觉传 入神经
6.脊髓前角α运动 神经元兴奋
2.γ运动神经纤维 传出兴奋
7.α运动神经纤维传出兴奋
3.梭内肌收缩
1.高位中枢兴 奋γ运动神经元
肌梭
4.刺激肌梭感受器
二、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脊动物的皮肤受到刺激,受刺激的一侧肢体出现屈 曲反应,关节的屈肌收缩而伸肌弛缓。
意义:具有保护性意义,逃避伤害。 对侧伸肌反射:若伤害性刺激增大,在同侧肢体发生屈肌反射
活动的基础上,对侧肢体出现伸肌反射活动,称为对侧伸 肌反射。
意义:保持重心稳定、维持身体平衡。
1.前庭小脑(古小脑): 主要由绒球小结叶构成, 其功能是与身体姿势平 衡有关。
生理学重点知识整理

绪论及细胞一、名词解释神经调节:通过神经系统调控机体功能活动的方式体液调节:(全身性体液调节局部性体液调节)指体内的一些化学物质通过细胞外液或血液循环,作用于机体靶器官(某些组织或器官),对活动起促进或抑制的调节方式。
即体液中化学物质对机体功能的调节。
主要指激素调节自身调节:指不依赖于神经、体液和免疫调节,机体组织、细胞自身对刺激发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正反馈:指受控部分返回信息促进或加强了控制部分的活动负反馈:指受控部分返回信息抑制或减弱了控制部分的活动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顺浓度梯度从胞膜高浓度一侧通过脂质分子间隙转运到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称为单纯扩散易化扩散:非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或带电离子在细胞膜特殊蛋白的帮助下,顺电-化学梯度进行跨膜性转运的形式称为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原发、继发):是指细胞膜通过本身的能量消耗,将物质逆电-化学梯度进行转运的过程,主要特点是需要额外供能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在主动运输的过程中,额外消耗的能量直接由ATP分解提供继发性主动转运:动力来自原发性主动转运形成的离子浓度梯度,这种间接利用ATP的转运方式称为继发性主动转运阈强度:在刺激的持续时间和强度-时间变化率固定的情况下,能够引起可兴奋细胞产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阈电位:当刺激使膜电位去极化到某一临界值,就出现膜上的电压控钠通道大量开放,Na+大量内流而产生动作电位静息电位:细胞安静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当细胞受有效刺激时,膜电位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快速、可传播性的电位变化局部兴奋:阈下刺激引起的低于阈电位的去极化(即局部电位),称局部反应或局部兴奋极化去极化: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减小超极化:膜内负电位(绝对值)增大复极化:细胞发生去极化后再向静息电位方向恢复的过程兴奋-收缩耦联:将膜的电位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缩短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收缩过程不完全强直收缩:当新刺激落在前一次收缩的舒张期,所出现的强而持久的过程二、问答题1、试述跨细胞膜物质转运的主要形式和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