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对澳洲生活华人的意义
中国和澳大利亚的食品文化有何不同?

中国和澳大利亚的食品文化有何不同?中国和澳大利亚是两个拥有独特风土人情的国家,这两个国家的文化差别自然也是不小的。
其中,食品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存在着很多的不同之处。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和澳大利亚的食品文化有哪些不同之处。
一、饮食习惯1.中国饮食以主食为主,而澳大利亚则注重肉类饮食。
中国传统文化中,主食一般是稻饭,面食,馒头等,是长期以来的主食。
而澳大利亚人则较为注重肉食,特别是牛肉。
2.饮食时间中国饮食习惯以三餐为主,而澳大利亚则更注重自由餐食时间。
中国人的三餐时间相对固定,上午下午吃点心的习惯也比较普遍,而澳大利亚则可以在餐厅中自由选择较为灵活的用餐时间。
3.用餐规矩中国饮食习惯较为重视规矩礼仪,而澳大利亚则更注重轻松自在。
中国人用餐时注重文化礼仪,一些宴客活动中,还要求主人矢口喝出宾客的姓名。
而澳大利亚则更看重自由愉悦的用餐体验,不太注重用餐规矩。
二、菜肴特点1.中国饮食菜肴偏重多样,而澳大利亚则注重简单易做。
中国的饮食菜肴可以说是千变万化的,各个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地方特色菜肴。
而澳大利亚则喜欢将烧烤、腌渍、烤制等方法简单易做,尤其是节日宴会上更注重炸食。
2.饮食调味中餐调味追求五味调和、口感丰富,而西餐口味清淡、单一,追求原味。
中国餐厅菜肴中多采用料酒、酱油、醋等调味品来丰富菜品的味道,而西餐则尽可能保留食材的原味,口感清淡。
三、餐饮环境1.中国餐饮环境重视氛围,而澳大利亚更看重装修环境。
中国餐饮环境注重室内外的组合,尤其是大型餐厅和宾馆中,气氛都很好,很有档次。
而澳大利亚制定了一些严格的安全和环境标准,同时也强调店铺的装修。
2.服务态度中国文化中崇尚感恩和尊重,服务态度也通常会更加殷勤周到,而澳大利亚注重平等和独立性,服务态度通常较为自然。
总之,中国和澳大利亚的食品文化各有千秋,整个饮食文化还是很有地方特色的,体现了各自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念。
中国和澳大利亚在文化交流上的差异是什么?

中国和澳大利亚在文化交流上的差异是什么?文化交流是推动国家间相互了解、友好合作的重要方式之一。
但是,在中国和澳大利亚的文化交流中,存在一些差异,这也是需要我们关注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角度出发,分别阐述中国和澳大利亚在文化交流上的差异。
1. 社交礼仪的差异在中国,人们会注重社交礼仪。
例如,进入别人的家中时要脱鞋,拜访时给予礼物等等。
而在澳大利亚,无论是在私人场合还是公共场合,人们更为注重自由与平等。
因此,在社交礼仪上,两国之间的差异比较明显。
2. 饮食文化的不同中国的食物种类丰富,备受世界瞩目。
中国人喜欢用筷子吃饭,在吃饭时常常会按照特定的礼仪进行。
而在澳大利亚,人们喜欢用刀叉吃饭,更加注重食物的口感和味道,而不是食物的外观。
3. 礼节用语的差异在中国,人们在交际中注重汉语的礼节用语。
例如,称对方为"您",讲话时要避免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等等。
而在澳大利亚,人们在交流中更加注重自由与直接,常常直言不讳,直接表达自己的意见。
因此,汉语礼节用语所表达的意思可能会被澳大利亚人误解。
4. 文学艺术的差异中澳两国的文学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中国的文学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而澳大利亚则更注重对现实的表现和抒发。
这种文学艺术的差异也表现在两国的文化交流中。
5. 教育习惯的不同在中国,人们注重教育的严谨性,重视功利性和实用性。
而在澳大利亚,人们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思维,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因此,在文化交流中,教育习惯的不同也会影响到双方之间的理解。
总之,在中澳两国的文化交流中,存在很多的差异。
这些差异既体现了两国文化的独特性,也给双方之间的交流带来了一定的难题。
因此,我们要不断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和友好关系。
海外华人如何维护自身的传统文化

海外华人如何维护自身的传统文化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华人走出国门,在海外落地生根。
然而,身处异国他乡,如何维护自身的传统文化,成为了海外华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维护传统文化,首先要对其有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华人在海外保持身份认同和自豪感的重要源泉。
许多海外华人自幼在异国成长,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
因此,家庭和社区应承担起传承文化知识的责任。
父母要给孩子讲述家族的历史、传统节日的由来和习俗,让他们从小就对中华文化有感性的认识。
社区可以组织文化讲座、开设中文课程,邀请专家学者为大家讲解中国的历史、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帮助海外华人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
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海外华人应积极庆祝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
在这些节日里,举办富有特色的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挂灯笼、包粽子等,既能增添节日的氛围,又能让下一代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也可以邀请当地的朋友参与,让他们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饮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外华人可以通过开设中餐厅、举办美食节等方式,推广中华美食。
中国菜丰富多样,每一道菜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饺子象征着团圆,月饼代表着团圆和思念。
在推广美食的过程中,不仅可以让更多的人品尝到美味的中国食物,还能传播其中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语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
海外华人要重视中文的学习和传承。
在家里,要坚持用中文交流,让孩子从小就熟练掌握中文。
同时,积极参与中文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为孩子提供良好的中文学习环境。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网络课程、在线学习平台等,方便大家随时随地学习中文。
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扬同样不容忽视。
如书法、绘画、剪纸、戏曲等,这些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海外华人可以组织艺术展览、戏曲表演等活动,让更多的人欣赏和了解这些艺术形式。
还可以开设兴趣班,培养下一代对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才能。
中国与澳大利亚文化差异之我见

中国与澳大利亚文化差异之我见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各个国家之间的往来不断加强,文化交流也愈益加深,因此,对中澳两国文化差异进行比较,不仅有助于我们对异国文化增加了解,同时能积极地促使中国文化融入全球化的潮流。
关键词:文化观念差异层次观念人权观念优势互补文化交流与融合发展空间我国是一个拥有56个民族的多元文化国家,对中国人来说,澳大利亚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
在到达澳大利亚之前,人们也许可以从书上、澳洲回来的旅游者那里或是亲戚朋友的经验得知澳洲或澳洲人是什么样的。
很多人会发现这些观点是部分正确,部分错误的,就象认为一些澳洲人对中国的一些看法有时会被很奇怪的歪曲了一样。
澳洲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差别很大,人们的道德观念也有很大差异,所以有时很难接受一些陈旧的观念。
中澳文化的差异贯穿于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这些文化差异的影响是潜在的,影响着一个人的价值观,进而可能影响整个民族的存在与发展。
那么这些中澳文化差异主要是怎么体现的呢?首先,在文化观念上,重友谊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中国传统家庭中,夫妻注重相互尊重,共同成长;兄弟姐妹互相帮助,互相爱护,手足之情;大多数父母会尽最大努力抚养孩子。
当父母年老,失去工作和生活能力时,子女有义务赡养和服务老年人,使他们安享晚年。
对于家庭以外的人来说,中国人一直主张自己、用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诚恳待人、表里如一、勇敢助人等行为准则被视为社会道德和善行。
总之,中国人的亲情、友谊和感情是人际交往的标准。
而澳大利亚的文化则不尽相同。
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澳大利亚人与人之间表现出的人情是较为淡漠的,而且往往是个人自我意识较强,并且这已是由来已久。
澳大利亚人也十分重视个人的权力和自由。
尤其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尽管人们的物质生活较为舒适,但人与人之间却缺乏温情。
父母通常只在子女未成年之前尽养育之责,子女一旦长成人则需要另立门户。
子女成家之后,大都是在节假日时偶尔回家探望父母。
外籍人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调查

外籍人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调查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国家。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国家,中国文化如何为外籍人士所理解,是一个引人关注的话题。
为了深入了解外籍人士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情况,本文进行了一项调查,以探索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观点和感受。
一、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这也是外籍人士最容易接触到的部分。
在调查中,绝大多数外籍人士表示,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非常感兴趣,包括中国的书法、绘画、音乐、戏剧、哲学等方面。
他们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深深地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独特性。
然而,一些外籍人士也表示,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缺乏深入了解。
他们认为,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性和深奥性,很难真正把握其中的内涵和精髓。
因此,他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可以接触、学习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欣赏。
二、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体验,也是外籍人士经常接触到的一部分。
调查中,很多外籍人士表示,他们对中国的菜肴非常喜爱,尤其是中国的中餐,比如北京烤鸭、四川火锅、广东点心等。
他们认为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味道独特,充满了诱人的香气和口感。
然而,一些外籍人士也提到了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和难点。
他们觉得中国的菜肴种类繁多,制作工艺复杂,学习起来需要一定的耐心和技巧。
此外,一些不熟悉中国饮食文化的外籍人士也对一些中国菜肴的食材和烹饪方法感到陌生,需要更多的指导和解释。
三、中国的节日文化中国的节日文化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外籍人士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底蕴的关键之一。
在调查中,外籍人士纷纷提到了中国的春节、清明节、中秋节等重要的传统节日。
他们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充满好奇和向往,并积极参与其中的庆祝活动和仪式。
然而,一些外籍人士也表示,在了解和参与中国的传统节日时,他们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
比如,他们对于中国的节日习俗和传统礼节不太了解,很难做到与当地人一样熟练和得体地参与其中。
中国与澳大利亚社会习惯对比

中国与澳大利亚社会习惯对比中国,澳大利亚原本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国家,得到这个作业题目我一直在想,澳大利亚和中国比较,有什么不同?澳大利亚和中国在很多地方有相似之处,比如都是国土面积很大的国家,都是经济快速发展的国家,都是多民族聚集的国家,等等。
但是感觉澳大利亚作为一个历史较短且最初为英国犯人流放之地,它应该基本承袭了英国的社会文化习惯,而缺失自己的独特之处。
听老师的课与自行查阅资料后,我发现中国与澳大利亚的区别还是很多的。
我选取社会习惯这一内容,对比说明两国间差异。
澳大利亚的文化中,强调自我在社会中的价值,注重私人空间。
一些在国内看似无心的行为,在澳大利亚人眼里很可能成为一种无礼与冒犯。
如果是在超市里,别人在看货架上的东西时,即使他站得离货架有1米左右,如果你要从那儿过,是不能从那个人和货架之间走过去的,一定要从那个人背后绕过去,直接从中间走是非常不礼貌的举动。
澳洲一般人的生活比较闲适,比较平淡,有心向静谧的习惯,谈话音量也普遍注意因场合不同而适度。
单身者夜间在小酒馆聚集饮酒应该是最吵闹的时刻了。
这样的习惯,很多中国人特別是内地都不具有。
这其实是一个很好的文明的习惯,需要从幼稚园时期始开始培养。
在为人处世方面,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辞让之说对中国人影响深远,含蓄成为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与处世哲学。
谦逊含蓄与直截了当是中国文化和澳大利亚文化的差别之一;其次,中国人喜欢“以和为贵”、“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多数会抱着息事宁人的态度,甚至吃个“哑巴亏”,而澳大利亚人则会采取相反的做法。
此外,在学习方面,中国留学生与当地学生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中国学生比较善于综合性思考,善于从宏观层面把握问题;而澳大利亚学生更善于分析性思考,也就是他们所说的批判性思考,注重从细节去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另外,中国留学生一般都是顺着老师的讲解听下去,而澳大利亚学生就会从主线发散出很多其他问题,彼此之间还有逻辑性。
多数澳洲人热爱户外活动,这也是人类的天性。
澳洲语境下的中国文化透视

先游 戏》《 怒的鳄鱼》 、愤 等作 品都 曾经是澳 洲文 移 民的增加 .不同 的文化传 统不断涌入 澳大利
学史上的力作 。作者运用赛义 德的东方主义理 亚 。澳洲 主体 文化 已开 始对各种边缘 文化实行
6 1
维普资讯
多元文 化主义政策 .中国文化保持 了 自己的独 另一 方面 . 她们又不 得不努力去融 入其 中. 以求 立性与传 统特色 。在这 个时期 的澳 洲文学作 品 得 当地人的认 同。因此 ,她们 常常将东 西方文
以为它 有 多么“ . 得“ 高” 搞 原始 人都 是哲学 家” 域去透透气而 已。去旅行 , 并不 是说我们 就要住 似的。列维 ・ 留尔那种平等谦逊 的态度启发我 在那里。 布 0 们, 与其 把原始思 维纳入 自己思 维结构中( 不管
( 作者单位 : 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评
中, 中国人的形象发 生了改变 。多元文 化主义政 化掺 杂在一起 。有 时举止像 一个西方人 ,有 时
策之 下的中 国现代移 民 , 再臣服于主 流文化 . 却 不 自然 地流 露 出中 国人 传统 的 思想和 行为 . 不 重新开 始追 寻祖先 的传 统文化 .寻找 中澳两种 显示 出头脑 中根深 蒂 固的中国情结 。这 种双重 文化的契合。通过对这些作 品的详细分析 , 作者 身份 容易使她们 的 内心深 处经常发生冲 突和碰 揭示 了中国文化与澳 大利亚文化 冲突与契合 的 撞 。从而在性格上 发生裂变 ,出现反传 统的一 复杂过 程 ,使读者 能够 以澳洲文 学为背景 深入 面 。作者通过鞭辟 入里 的分 析 ,深入地 描述 了 地 了解 中西文化差异 .重新审视 并珍视 中国传 澳洲 华裔女性 的心路历程 。让读者更深 地 了解
中国传统美德的国际影响与价值认同

中国传统美德的国际影响与价值认同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其传统美德自古以来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民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然而,这些美德也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国内,它们的国际影响与价值认同也逐渐扩展到世界各地。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美德的国际影响,以及这些美德给人们带来的价值认同。
一、孝顺(Filial Piety)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美德之一,它强调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
在中国,孝顺的观念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儒家思想,直至今日仍然被广泛提倡。
然而,随着中国人在海外的居住和工作逐渐增多,孝顺的观念也开始渗透到其他国家。
在海外华人社区中,许多移民仍然坚持孝顺的传统,他们尽力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关心和陪伴他们的父母,并尽可能地满足他们的需求。
这种行为不仅向其他族裔展示了中国人的家庭价值观,也对其他社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同时,一些非华人也开始认识到孝顺的重要性,并试图将其融入自己的文化中。
二、礼仪(Etiquette)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教导人们关注他人的感受,并通过合适的举止和言行展示尊重和谦逊。
尽管每个国家和文化都有自己的礼仪规范,但中国传统礼仪的核心价值观也通过国际交流获得了认同。
中国的传统礼仪在外交场合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的对外关系一直以友好与和平为基调,尊重他国的文化和传统。
在一些国际峰会和活动中,中国代表通过遵守礼仪规范,向国际社会传递了友好与合作的信息。
同时,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开始尊重并引入中国的经典礼仪规范,以表达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尊重。
三、谦虚(Humility)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谦虚被看作是一种美德,它强调个人的谦逊和客观态度。
谦虚不仅是一种个人品质,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民通过尊重他人,不夸大自己的成就,通过实际行动赢取了国际社会的尊重。
中国的经济崛起和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展现了出色的谦虚态度。
他们充分展示了中国商业界的谦虚和务实的特点,不断学习和进步,通过实际行动获得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对澳洲生活华人的意义当然应该,分析如下:华人华侨的传统文化认同及其心态二战以后,海外华人华侨大多数已经加入居住国国籍,身份上从“客人”变成了“主人”,文化认同和心态上也已经实现了从“落叶归根”到“落地生根”的质的转变。
尽管如此,在血缘上、文化上,他们仍然同祖籍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社会仍然得到某种形式的传承。
(一)总的来说,华人华侨认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意识始终占着主导地位1、传统家族主义对华人华侨的影响家族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基本文化精神和基本价值取向,对中国社会具有深刻持久的影响。
这种影响对海外华人华侨来说也不例外,尤其对于早期华人来说更是如此。
我们从华侨、华人社团发展的情况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最早的宗乡会馆以“敦睦宗谊,促进团结,共济互助,同谋福利”为宗旨,组织祭祀祖先、帮助新来华人、举办教育事业、提供社会保障、传播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华人社会的重要支柱。
由血缘和地缘关系发展起来的社团是华侨、华人主要的社会组织。
这显然是受传统的家族主义影响的结果。
甚至连华人企业集团,也大多采取家族经营的形式,核心人物多是由同一家族的成员或姻亲组成,这在东南亚的华人企业集团中表现最为突出。
通过合家团聚的春节等传统节日,以及认祖归宗的活动,家族主义的价值观念还在自觉不自觉地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
即使一些隔了好几代的华裔,仍然心眷宗邦,不少人越洋过海,不远万里,辗转回到祖国、家乡寻根问宗,拜祭祖坟。
2、眷恋故土、祖国的爱国情怀绵绵故土情是华人华侨爱国传统长流不涸的源泉。
其中既有朴素的乡土感情,也有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观念中的以土地为基础的人生本位价值取向。
传统农业文明土壤中生活的中国人有故土难离、安土重迁的情结。
背井离乡,飘洋过海,寄人篱下,对于早期移居海外的每一个炎黄子孙来说都是一个迫不得已的痛苦选择。
原因无非是躲避战乱、迫害、被拐骗劫掠或是求学、经商。
在实现政治认同的转化之前,海外华侨都有“海外孤儿”的痛切感受。
作为弱国侨民,他们在异国异族和异文化的包围乃至歧视中艰难谋生,乡情族念成为早期华侨维系感情、增进团结、心怀桑梓的纽带。
后来,随着移民的增多,华侨社会的扩大,这种将来自不同地域,源于不同宗族,有着不同出身、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职业、不同信仰的海外华人华侨凝聚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得到进一步升华,这就是热爱祖国的感情。
海外华人的爱国情感从本质上说是中华民族悠久的爱国主义传统在海外的延伸。
它不仅是对家乡家人的眷恋、对祖国山川河流、文化历史的热爱,更是一种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觉维护祖国利益的崇高思想。
正因为如此,老一代华人华侨灵魂深处的“根”文化意识都比较浓重、强烈,即所谓“树高千尺,叶落归根”。
祖国就是海外华人的“根”。
即使暂时身在异域,最终还是要回归故里、振兴家乡、报效祖国。
尤其是在中国生长的老一代华侨,都心系祖国,希望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劳动创造充裕的经济条件或发财致富后,实现落叶归根的夙愿。
3、执著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认同感也是爱国情怀的一种表达。
与前述两点相联系,华人华侨所持有的“炎黄子孙”、“龙的传人”、“华夏后裔”等民族认同意识比其他民族移民更为执著、更为根深蒂固。
同为龙的传人,“骨肉同胞”、“血浓于水”、“血脉相连”的民族认同感增强了海外华人的群体观念和感情联系,由此而激发的极大的民族凝聚力和互助精神使他们超越狭隘的自我局限,同心同德,济困扶危,互助互利。
这是海外华人华侨成功的因素之一。
同为炎黄子孙,华人华侨与祖国休戚相关、荣辱与共。
祖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直接影响到自己在异国的生存和发展,这一点没有人比长期在海外生活的华人华侨体会得更深切。
因而,他们关注、关心着祖国、民族的命运和前途,盼望着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兴旺。
就这一点而言,“全世界华人不论生活在哪个区域,哪个国度,也不论其国籍认同和政治信仰,都是炎黄子孙,都是中华民族的一个部分。
同祖同根,共同的文化认同和五缘(地缘、亲缘、业缘、神缘、物缘)网络是根深蒂固的。
”[2]4、以华人学校为依托,传播中华文化在海外华人中有一种传统,就是象第一代移居海外的华人先辈那样,尽可能完整地把家乡的文化传统移植到侨居地。
同时,只要能力许可,华人华侨们一定会竭尽全力地让自己的子女接受教育,包括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海外华人重视子女的教育是有口皆碑的,这是中华文化移植海外的集中体现。
华人学校成为华人社会的重要支撑之一。
他们以这种方式成功地保留了自己的文化。
哪怕是在夹缝中生存,薪传文化的意识,办教育的热忱,都不会在心中泯灭。
华人华侨薪传文化的意识首先表现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竭力保持。
早期的海外华人多是商贾和手工工匠,绝大多数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只是通过共同的信仰、生活习惯以及不同形式的互助组织互相联系起来。
他们通常会沉湎于自己所熟悉的往事当中,继续遵行华人的传统节日礼俗,奉行传统的道德规范准则。
至今,许多华人华侨物质生活上仍然保留着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文化娱乐上保留着中国人的嗜好和志趣,风俗习惯上也处处体现出传统的烙印。
在华夏色彩鲜明的唐人街和中国城里,中华习俗和饮食习惯更是始终被保留着,说汉语、写汉字,从外在的言行举止、服饰形象,到内在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都无大的改变。
许多华人在商场上严格按照市场规律、市场规则运行,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却又更多地用中华传统伦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他们还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对其后裔子孙进行文化传统的言传身教。
儒家思想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流传民间,已是华族社会方式的指南。
”[3]第一,没有传统就没有根,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必然会对海外华侨、华人,包括年轻一代华裔产生极大的吸引力,对祖籍国的关注不会是太遥远的事情。
事实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为世界所瞩目,华语已成为亚洲乃至世界舞台上的主要语言之一,一股“华语热”正在悄然掀起,海外华文教育的处境也随之大为改善。
对于新移民,也就是所谓的“人才外流”问题,我们也应该持这样的态度。
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使国际迁移成为大潮流,人才外流是当今国际移民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居国外的华人学者实际上是我国的人才储备。
一者,在适当的社会经济条件下,有些人是会返回祖国建功立业的。
我们应当做好引导工作。
人才的成长、人力资源的深度开发需要稳定、优越的社会生活环境。
中国经济的腾飞将使工作和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个人发展的机会也会相应地增多,宽舒稳定的政治环境,优厚的投资环境,都将有助于海外学子学成回国率的增加。
这几年,“回国热”已经成为不新鲜的话题。
二者,即使定居海外,华人与祖籍国也仍然有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民族、血缘联系,这种民族情感通过到中国进行学术文化、经济贸易交流,以及促进中国与他们居住国友好关系的发展等形式曲折地表现出来。
他们一样可以“为华服务”,回馈祖国。
⑴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⑵道家(老子、庄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⑶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⑷法家(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⑸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子》)⑹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⑺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⑻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⑼小说家(吴承恩《西游记》、罗贯中《三国演义》、蒲松龄《聊斋志异》、曹雪芹《红楼梦》)施耐庵(《水浒传》)⑽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思想:强调作战前一定要做好准备)⑾医家(扁鹊、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饮食厨艺★: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酒、茶道;吃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川、粤、闽、苏、浙、湘、徽)、饺子、团圆饭、年夜饭、年糕、中秋月饼、筷子;鱼翅、熊掌...-佛、道、儒、法宝、阴阳、禅宗、观音手、孝服、纸钱与一般的宗教相比较,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
所以,它与一般的宗教是不同的,它的魅力在于比一般的宗教更具有说服力的。
一般的宗教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的,只有通过虔诚地相信,才能感到神的存在,不能问、不要问为什么,是什么道理。
可是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在各种色象的诱惑下,很多人是经不起引诱的,他们都会对自己的信仰发生动摇的。
特别是一些宗教不能正确科学地解释自身,而且往往与科学思想是有抵触的(这不是说科学是正确的,科学也是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而科学的道理又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它认识的是物质,是事物直观的可见的表象。
在科学日益发达的今天,宇宙飞船上天,原子弹爆炸,互联网技术,生物技术上的成就,科学观念是很易被人们接受的。
由于以上原因,人们对信仰发生动摇也是很正常的,这也正是这种原因,有些基督教的牧师、天主教的神甫都背判了自己的信仰,成为上帝的罪人。
更头甚者,有些神甫和牧师还染上了艾滋病,有媒体报道,他们之所以染上艾滋病是由于不正当的性行为造成的,这说明他们已经远离自己的信仰,沦为上帝的罪人了。
但是我们应当承认,天主教、基督教的大部分教徒的人格还是高尚的,但是从发展的趋势看,基督教和天主教、伊斯兰教,都没有发展前途,因为它们都不能为科学思想所接受,最终会被人们所抛弃。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理性的文化,越是科学发达,人们的文化水准提高,认识能力增强的情况下,越是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在人们没有文化愚昧的情况下,中国传统文化是不易推广与传播的,因为它不具备传播这种文化的软件与硬化。
在中国历史上,无论什么时候,哪一个封建王朝都没有真正彻底的贯彻中国传统文化,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来都没有象《圣经》文化和《古兰经》文化那样,左右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的命运。
现在最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贯彻,而这种贯彻是民主的、自由的,人们自觉自愿地接受的,不愿接受马上就可以反对,而不是象欧洲中世纪历史上的《圣经》文化,和现在《古兰经》文,是强迫的。
用现代语言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表达出来,使人们真正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这并不是我有什么能耐,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来就包涵的本质。
再者,这也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的必然的产物,因为大家都有文化了,语言也表述能力也加强了;第三、科学已经很发达了,我可以借助科学上的发现和科学语言,对其理论体系进行系统细致地表述,这样就更有说服力与感染力。
以上各点,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所在。
中国传统文化,还有语言和文字上的优势,这在以前的帖子中都谈到了,在这里就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