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KPD在合理使用抗生素中的意义
合集下载
抗生素PKPD理论入门必读

药效学(PD)
• MIC(最低抑菌浓度) • MBC(最低杀菌浓度) • PAE(抗生素后效应) • MPC(防耐药突变浓度)
药物浓度
0
Cmax:MIC AUC:MIC
浓度依赖性
时间依赖性 %T>MIC
MIC T>MIC
时间 (h)
抗生素PKPD理论入门必读
PK / PD
PK(pharmacokinetics):
PK/PD的推广意义
更准确地反映抗菌药物的作用时间过程; 根据PK/PD原理给药,提高清除病原菌,改善
临床治疗效果; 减少细菌耐药动学/药效学(PK/PD)理论
●药动学(Pharmacokinetic,PK)与药效 学(Pharmacodynamic, PD)是药理学与 临床药理学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
PK/PD在合理使用 抗生素中的意义
抗生素PKPD理论入门必读
应用背景
来自细菌的挑战--耐药不断增加! 产生原因:
1.发达国家无效抗生素的使用 2.发展中国家小剂量的使用抗生素 ™
用药指导的意义 经验性用药 – 临床针对性更强
抗生素™PKPDW理H论O入W门AR必NI读NG Reuters Health Information Sept.12, 2001
2
疗效
PK/PD 指数 (如, AUC/MIC )
3
时间依赖性:
杀菌活性与药物浓度超过细菌MIC
时间的长短有关
1. Mouton JW, et al. Standardization of pharmacokinetic/pharmacodynamic (PK/PD) terminology for anti-infective drugs: an update.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5;55:601-7.
PK-PD理论在抗菌素应用中的意义精品PPT课件

SBA(血清杀菌活性) FBA AUC015
SBA或FBA
指给药后在18~24h内可以杀灭99.9%细菌的最大血清 或体液稀释倍数,它与血药浓度成正比,与MBC成反比, 是反映PK/PD的综合参数。
研究表明,对于细菌性心内膜炎、菌血症、中性粒细 胞减少伴发热等严重感染,峰值SBA应大于8,临床治疗方 有效。
(SIT:serum inhibitory titre)
应注意AUC与MIC的比值。如体外MIC值过高, 而该药24h AUC面积小,增加药物剂量,提高其AUC 面积会带来毒副作用,尤其是氨基糖苷类抗菌素。
• Schentag JJ. J Chemother 1999 Dec;11(6):426-39 • Lister PD. 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 1999 Jan;43(1):79-86
16
SBA临床意义
• 比药敏实验及药动学数据的测定更能确切地反映 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 可以反映药物在患者血清中的真实杀菌水平; • 可用健康受试者的SBA来评价新药及联合用药的疗
效; • 有助于判断给药剂量与间隔是否合理;
17
AUIC
指给药24h内的AUC与MIC比值 氟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对G-杆菌的AUIC 应至少125 SIT -1 h ,对G+球菌则为30 SIT-1h。
3
PK/PD 基本概念——PD的参数
• 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 指抑制(或杀灭)细菌的抗菌药物最低浓度 体现抗菌活性,可比较不同药物的药效强度
• 抗菌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 : 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
SBA或FBA
指给药后在18~24h内可以杀灭99.9%细菌的最大血清 或体液稀释倍数,它与血药浓度成正比,与MBC成反比, 是反映PK/PD的综合参数。
研究表明,对于细菌性心内膜炎、菌血症、中性粒细 胞减少伴发热等严重感染,峰值SBA应大于8,临床治疗方 有效。
(SIT:serum inhibitory titre)
应注意AUC与MIC的比值。如体外MIC值过高, 而该药24h AUC面积小,增加药物剂量,提高其AUC 面积会带来毒副作用,尤其是氨基糖苷类抗菌素。
• Schentag JJ. J Chemother 1999 Dec;11(6):426-39 • Lister PD. et al. J Antimicrob Chemother 1999 Jan;43(1):79-86
16
SBA临床意义
• 比药敏实验及药动学数据的测定更能确切地反映 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
• 可以反映药物在患者血清中的真实杀菌水平; • 可用健康受试者的SBA来评价新药及联合用药的疗
效; • 有助于判断给药剂量与间隔是否合理;
17
AUIC
指给药24h内的AUC与MIC比值 氟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药物对G-杆菌的AUIC 应至少125 SIT -1 h ,对G+球菌则为30 SIT-1h。
3
PK/PD 基本概念——PD的参数
• 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杀菌浓度(MBC): 指抑制(或杀灭)细菌的抗菌药物最低浓度 体现抗菌活性,可比较不同药物的药效强度
• 抗菌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 PAE) : 指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药物清除后,细菌生长
PKPD理论在抗菌素应用中的意义

早期发展
20世纪70年代,PKPD理论开始萌芽,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代谢 和排泄过程。
形成阶段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PKPD理论逐渐形成,开 始将药效学数据与药物浓度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成熟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PKPD理论不断完善和成熟,广泛应用于新药 研发、临床用药和抗菌素耐药性研究等领域。
感染部位的抗菌药物浓度
感染部位的抗菌药物浓度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通过监测药物浓 度可以及时调整给药方案,提高疗效。
抗菌素的剂量调整
根据患者的生理状况调整剂量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肝肾功能等生理状况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可以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避免药 物不足或过量。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调整剂量
优势
精确预测药效
PKPD理论能够根据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代谢和排泄情况,精确预测 抗菌素在体内的药效,有助于医生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提高用药安全性
通过PKPD理论,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抗菌素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 征,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
优化给药方案
根据PKPD理论,医生可以制定更加个性化的给药方案,以满足不同 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如何影响药物疗效。
02
药效动力学(PD)
研究药物如何与靶点相互作用并产生疗效,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如何随药
物浓度变化而变化。
03
PKPD理论
将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结合起来,通过数学模型描述药物在体内的
动态变化和药效的量效关系,为药物研发、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PKPD理论在抗菌素领域的重要性
抗菌素PKPD研究
03
患者依从性差
由于PKPD理论的给药方案可能较为 复杂,患者可能难以理解和遵守治疗 方案,影响治疗效果。
20世纪70年代,PKPD理论开始萌芽,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代谢 和排泄过程。
形成阶段
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PKPD理论逐渐形成,开 始将药效学数据与药物浓度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分析。
成熟阶段
20世纪90年代至今,PKPD理论不断完善和成熟,广泛应用于新药 研发、临床用药和抗菌素耐药性研究等领域。
感染部位的抗菌药物浓度
感染部位的抗菌药物浓度是影响疗效的重要因素,通过监测药物浓 度可以及时调整给药方案,提高疗效。
抗菌素的剂量调整
根据患者的生理状况调整剂量
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性别、肝肾功能等生理状况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可以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避免药 物不足或过量。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调整剂量
优势
精确预测药效
PKPD理论能够根据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代谢和排泄情况,精确预测 抗菌素在体内的药效,有助于医生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
提高用药安全性
通过PKPD理论,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抗菌素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 征,避免药物过量或不足的情况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
优化给药方案
根据PKPD理论,医生可以制定更加个性化的给药方案,以满足不同 患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如何影响药物疗效。
02
药效动力学(PD)
研究药物如何与靶点相互作用并产生疗效,以及这种相互作用如何随药
物浓度变化而变化。
03
PKPD理论
将药物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结合起来,通过数学模型描述药物在体内的
动态变化和药效的量效关系,为药物研发、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PKPD理论在抗菌素领域的重要性
抗菌素PKPD研究
03
患者依从性差
由于PKPD理论的给药方案可能较为 复杂,患者可能难以理解和遵守治疗 方案,影响治疗效果。
《pkpd优化抗生素使用的策略》

PKPD模型
将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动力学结合起来,描述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过程和效果。
PKPD 模型在抗生素治疗中的应用
预测抗生素剂量
通过PKPD模型,可以预测不同剂 量下抗生素在体内的浓度和效果, 从而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
优化抗生素使用
通过PKPD模型,可以了解不同患 者对抗生素的响应差异,从而制 定个性化的给药方案,提高治疗 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
评估新药
通过PKPD模型,可以评估新抗生 素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为新药 的研发提供依据。
PKPD 模型的重要性
01
提高治疗效果
通过优化抗生素使用,可以提高 治疗效果,缩短病程,减少耐药 性的产生。
02
降低不良反应
通过个性化给药方案,可以减少 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 疗体验。
03
促进抗生素合理使 用
2
不合理的治疗方案可能导致治疗效果不佳,增加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患者的治疗负担。
3
不合理的治疗方案还可能导致不良反应和药物相 互作用,对患者身体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03
PKPD 优化抗生素使用的 策略
基于 PKPD 模型的个体化给药方案
总结词
根据患者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利用 PKPD 模型计算个体化的给药方案,确保抗生素在目标组织中的有效浓度。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和展望
进一步研究PKPD模型在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者) 中的应用,以提高抗生素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加强PKPD模型与临床实践的结合,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抗 生素使用的智能化和精准化。
拓展PKPD模型的应用范围,不仅局限于抗生素的使用,还可以应用于其 他药物治疗领域,推动医药行业的科技进步。
抗菌药物的PKPD理论及其临床意义

12
时间依赖性抗菌作用(T>MIC)
100
80
60
40
PSSP PISP-PRSP H. influenzae
20
0
0
20
40
60
80
100
13
T>MIC (% )
根据PK/PD理论调节给药间隔可提高时 间依赖抗菌药的临床疗效(举例)
某药为时间依赖的抗菌药,每12h给药一次, 其Cmax为40mg/L,T 1/2β 为2h。 若感染菌的MIC为10mg/L,问上述给药方法 能否有效抗感染? 若每8h给药一次呢?
但应注意Cmax不能超过最低毒性剂量。
16
氨基糖苷类对236例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的患者 Cmax/MIC与临床疗效关系图 注:结果表明Cmax/MIC越高,临床有效率越高,显示了浓度依赖 性的特点, 当Cmax/MIC达到8~12时,临床有效率高达90%,提示可通过增加给药剂量来 提高临床疗效。
17
抗菌药
剂量 疗程 500mg 7~14d 750mg 5d
AUC24 (ug· h/ml) 44 103
CS肺炎球菌
MIC (ug/ml) AUC24/MIC
CR肺炎球菌
MIC (ug/ml) AUC24/MI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左氧氟沙 星 左氧氟沙 星
1 1
44 103
2~4 2~4
11~22 25.6~51.5
10
PK/PD研究的意义
新药用药方案的拟定
确定给药方案、推测最佳治疗剂量和用药 间隔 不良反应最小化 避免或减少细菌耐药性
11
PKPD相关参数对于合理用药的意义

即:超过MIC90浓度维持时间(h)占给药间隔时 间的百分率(% of dose interval)用 time>MIC%表示, time>MIC若40%-50%可达满意杀菌效果
time>MIC若60%-70%表示杀菌效果很满意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PK/PD相关参数主要为T>MIC,但本类抗生素血峰 浓度和药时曲线下面积,均与药物作用强度及有效 作用维持时间有关,亦常用于评价药物治疗效果 当AUC/MIC90(AUIC)25-125 Peak(Sconc)/MIC 10
结合以上抗菌药物药效学的特点,合理、科 学地使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关键在于优 化细菌暴露于有效抗菌药物浓度的时间,即 使用药物后的 24 小时内有 40% 一 60% 的 时间体内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的 MIC 时抗菌 疗效最佳。 临床上每日多次(2 一 4 次)给药可达到此 目的,对于有较高 MIC 的病原菌甚至需采用 持续静脉输注的办法。
2、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
定义:由浓度-时间曲线和横坐标围成的面积 称为曲线下面积,即AUC,其是血药浓度随时 间变化的积分值,反应一段时间内,吸收到 血中的相对累积量。
3、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抗菌药 物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4、24 小时 AUC 与 MIC 的比率 (24 小时 AUIC):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其杀灭致病菌 的效果主要取决于24小时用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比值,以及 血药浓度峰值(Cmax)与MIC的比值。
(一).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1、短 PAE 时间依赖性 :青霉素类、头孢菌 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 大环内酯类、 复方磺胺甲恶唑、克林霉素类; 2、长 PAE 时间依赖性:四环素、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氟康唑、新型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 素)。
time>MIC若60%-70%表示杀菌效果很满意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PK/PD相关参数主要为T>MIC,但本类抗生素血峰 浓度和药时曲线下面积,均与药物作用强度及有效 作用维持时间有关,亦常用于评价药物治疗效果 当AUC/MIC90(AUIC)25-125 Peak(Sconc)/MIC 10
结合以上抗菌药物药效学的特点,合理、科 学地使用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的关键在于优 化细菌暴露于有效抗菌药物浓度的时间,即 使用药物后的 24 小时内有 40% 一 60% 的 时间体内血药浓度超过致病菌的 MIC 时抗菌 疗效最佳。 临床上每日多次(2 一 4 次)给药可达到此 目的,对于有较高 MIC 的病原菌甚至需采用 持续静脉输注的办法。
2、血药浓度一时间曲线下面积 (AUC)
定义:由浓度-时间曲线和横坐标围成的面积 称为曲线下面积,即AUC,其是血药浓度随时 间变化的积分值,反应一段时间内,吸收到 血中的相对累积量。
3、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 :抗菌药 物能抑制细菌生长的最低浓度。
4、24 小时 AUC 与 MIC 的比率 (24 小时 AUIC):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其杀灭致病菌 的效果主要取决于24小时用药时曲线下面积 AUC与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比值,以及 血药浓度峰值(Cmax)与MIC的比值。
(一).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1、短 PAE 时间依赖性 :青霉素类、头孢菌 素类、氨曲南、碳青霉烯类、 大环内酯类、 复方磺胺甲恶唑、克林霉素类; 2、长 PAE 时间依赖性:四环素、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氟康唑、新型大环内酯类 (阿奇霉 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time above MIC(h):超过MIC90的浓度维持时间,用 小时表示
(2)time>MIC(%):超过MIC90浓度维持时间占给药间隔 时间的百分率(%)
23
PK / PD parameters
(μg/mL)
BC
Cmax
Cmax / MIC
AUC MIC Time above MIC
33
美平0.5g q8h, iv 60min, 药时曲线
住友制药内部资料 34
美平0.5g q8h, iv 60min, 对不同细菌 的Time>MIC(%)
MIC90 (mg/L) 铜绿假单胞菌(268) 不动杆菌属(211) 大肠埃希菌(365) 肺炎克雷伯菌(244) Time above MIC (h) Time>MIC (%)
17
大量研究显示:
根据PK/PD原理制定给药方案,可以达到更 有效的清除病原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细菌产生耐药性
18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及人体在不同生 理病理状态下对这一动力过程的影响。 抗菌药物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清除特定感染部位的 致病菌,而药代动力学是决定药物在感染部位是 否可达有效浓度的重要因素。
品 种 主要特点及评价 耐药状况日趋严重,葡萄球菌的的耐药率 65%左右,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 50%以 上耐药,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耐药率 15%左 右或更高, 其它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 30~50% 卡那霉素 (Kanamycin) 阿米卡里 (Amikacin) 对结核杆菌易产生耐药,对各种细菌耐药增 多,有的达 20~35%。 抗菌作用较卡那霉素强 2~4 倍,对金葡(菌 强 5 倍,对其它氨基甙类 耐药菌部分有效。 妥布霉素 (Tobramycin) 奈替来星 (Netilmicin) 与庆大霉素相似,耐药率较低,对绿脓杆菌 的效能比庆大霉素强 肌注或静滴 200~300mg 一次/日 肌注或静滴 1.0~2.0g 一次/日 肌注或静滴 0.4~0.8g 一次/日 用 肌注或静滴 200~300mg 一次/日 法
22
评价抗菌药物PK/PD相关参数
AUC/MIC(AUIC):药时曲线下面积与MIC90之比值 Peak/MIC:血峰浓度与MIC90之比值。包括Peak S conc./MIC,Peak T conc./MIC Cmax/MIC:最高血浓度与MIC90之比值 Time>MIC(T>MIC)
地红霉素(Dirithromycin) 15 员环 16 员环 阿齐霉素(Azthromycin) 罗他霉素(Rokitamycin) 交沙霉素(Joaamycin)
20-50 12-14 2.0 1.7
对金葡菌作用差 与克拉霉素相似 作用较红霉素差 作用稍好于红霉素
0.5Qb 0. 5Qd 0.2Tid 0.2~0.3Qid
%time>MIC若40%-50%可达满意杀菌效果
%time>MIC若60%-70%表示杀菌效果很满意
28
%T>MIC的临界值
不同抗生素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 碳青霉烯类 临界值不同
抑菌效应
30% 35-40% 20-30%
杀菌效应
50% 60-70% 40-50%
Craig WA. Clin Infect Dis, 1998, 26: 1-12 29
30
PK / PD parameters
(μg/mL)
Cmax
•MIC升高: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T>MIC明显缩短
BC
MIC Time above MIC
31 ‘hour
MIC对抗生素PD的影响
MIC升高: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Cmax/ MIC AUC 0-24h/ MIC
明显降低
32
美平
[2002]
VancomycinResistant S. Aureus (VRSA)
[1996]
Vancomycin
[1990s]
Vancomycin (glycopeptide)Intermediate-Resistant S. Aureus (VISA、GISA)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VRE)
Broad-spectrum Systemics
Trovafloxacin*
* Withdrawn from market
Adapted from Andersson MI, MacGowan AP.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3;51(suppl S1):1-11.
6
常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AUC / MIC
‘hour
24
根据抗菌药物PK,PD特点,抗 菌药物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concentration dependent antimicrobial agents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time dependent antimicrobial agents
25
抗生素疗效的PK/PD参数
21
评价抗菌药物治疗作用的PD参数
MIC mg/L: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50, MIC90, MIC mode, MIC range MBC mg/L: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50, MBC90, Killing effect, Killing Curve MPC mg/L: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MSW, 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即MIC与 MPC之间的浓度范围
7
其它抗菌药物
磷霉素:是化学合成的广谱抗生素、作用于细胞壁合 成的早期,分子量180,无抗原性,很少引起过敏。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对G+菌有强效,对G-菌无效。 注意滴注速度,滴速过快可引起红人综合症。 替考拉宁(他格适):新的糖肽类抗生素,半衰期长 (27-37h),一天一次给药,仅用于G+菌感染。 利奈唑胺
将导致耐药菌株的不断增长。
( Reuters Health Information Sept.12, 2001)
16
抗生素疗效的评价
1. 临床疗效:即临床治愈率/有效率。 2. 病原菌清除:病原菌从病灶或血液中的清 除。与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度(MIC)和 给药方案有关。 目前认为病原菌的清除率更为重要, 感染部位病原菌不能清除,有可能造成感 染的迁延、复发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PK/PD在合理使用
抗生素中的意义
1
抗菌药物选择压力
2
3
青霉素类
青霉素G 半合成
耐酶 广谱
-内酰胺类
头孢菌素
非典型 -内酰胺类
复合青霉素 一代:头孢唑啉 二代:头孢呋辛 三代:头孢噻肟、曲松、他啶 四代:头孢吡肟 头霉素类:头孢西丁 碳青霉烯类:泰能 单环类:氨曲能 氧头孢烯类
4
重要氨基苷类抗生素评价及用法
分类 药 物 半衰期(b) 1.4 特 点 用 法
红霉素(Brythromycin)
对 G(+)菌,军团菌 0.25~0.5Tid 衣原体,支原体等有效
罗红霉素(Rxithromycin) 14 员环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13 4.7
对细菌作用比红霉素差 0.15Q12 或 0.3Qd 对 G(-)菌、军团菌、 0.25~0.5Q12b 支原体等作用强
铜绿假单胞菌 流感嗜血杆菌 阴沟肠杆菌
亚胺培南
浓 度 g/ml
铜绿假单胞菌
浓 度 g/ml
奇异变形杆菌
肺炎克雷白杆菌 大肠杆菌
阴沟肠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 奇异变形杆菌 大肠杆菌 肺炎克雷白杆菌
小时
小时
图6 静脉给予美平或亚胺培南1g后 血浆浓度与重要革兰阴性菌MIC的关系
S. Rangar Norrby, et al. 世界医学杂志. 1998; 2(7): 59-62.
时间依赖性
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
浓度依赖性
峰值浓度(Cmax)/MIC
AUC/MIC (AUIC)
26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抗菌作用与药物在体内大于对病原菌最低抑菌 浓度(MIC)的时间相关,与血药峰浓度关系 并不密切。 当血药浓度>致病菌4-5 MIC时,其杀菌效果便 达到饱和程度,继续增加血药浓度,杀菌效应 也不再增加。 对该类药物应提高T>MIC这一指标来增加临床 疗效。
庆大霉素 (Gentamycin)
抗菌作用比庆大强, 对金葡菌具有强大活性, 肌注或静滴 对 50%以上庆大耐药株有效,耳、肾毒性最 低。
5
200~300mg 一次/日
Quinolone Generations
Urinary Agents Cinoxacin Norfloxacin Gram-negative Systemics Ciprofloxacin Ofloxacin Moxifloxacin Gatifloxacin Nalidixic Acid 1960 1994 TODAY Grepafloxacin* Sparfloxacin* Gemifloxacin Temafloxacin* Respiratory Agents Levofloxacin
8
其它抗菌药物
四环素类: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 素等 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多粘菌素类:多粘菌素B
(2)time>MIC(%):超过MIC90浓度维持时间占给药间隔 时间的百分率(%)
23
PK / PD parameters
(μg/mL)
BC
Cmax
Cmax / MIC
AUC MIC Time above MIC
33
美平0.5g q8h, iv 60min, 药时曲线
住友制药内部资料 34
美平0.5g q8h, iv 60min, 对不同细菌 的Time>MIC(%)
MIC90 (mg/L) 铜绿假单胞菌(268) 不动杆菌属(211) 大肠埃希菌(365) 肺炎克雷伯菌(244) Time above MIC (h) Time>MIC (%)
17
大量研究显示:
根据PK/PD原理制定给药方案,可以达到更 有效的清除病原菌,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防止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细菌产生耐药性
18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
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力学过程及人体在不同生 理病理状态下对这一动力过程的影响。 抗菌药物治疗的最终目的是清除特定感染部位的 致病菌,而药代动力学是决定药物在感染部位是 否可达有效浓度的重要因素。
品 种 主要特点及评价 耐药状况日趋严重,葡萄球菌的的耐药率 65%左右,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 50%以 上耐药,沙门氏菌,志贺氏菌耐药率 15%左 右或更高, 其它肠杆菌科细菌耐药率 30~50% 卡那霉素 (Kanamycin) 阿米卡里 (Amikacin) 对结核杆菌易产生耐药,对各种细菌耐药增 多,有的达 20~35%。 抗菌作用较卡那霉素强 2~4 倍,对金葡(菌 强 5 倍,对其它氨基甙类 耐药菌部分有效。 妥布霉素 (Tobramycin) 奈替来星 (Netilmicin) 与庆大霉素相似,耐药率较低,对绿脓杆菌 的效能比庆大霉素强 肌注或静滴 200~300mg 一次/日 肌注或静滴 1.0~2.0g 一次/日 肌注或静滴 0.4~0.8g 一次/日 用 肌注或静滴 200~300mg 一次/日 法
22
评价抗菌药物PK/PD相关参数
AUC/MIC(AUIC):药时曲线下面积与MIC90之比值 Peak/MIC:血峰浓度与MIC90之比值。包括Peak S conc./MIC,Peak T conc./MIC Cmax/MIC:最高血浓度与MIC90之比值 Time>MIC(T>MIC)
地红霉素(Dirithromycin) 15 员环 16 员环 阿齐霉素(Azthromycin) 罗他霉素(Rokitamycin) 交沙霉素(Joaamycin)
20-50 12-14 2.0 1.7
对金葡菌作用差 与克拉霉素相似 作用较红霉素差 作用稍好于红霉素
0.5Qb 0. 5Qd 0.2Tid 0.2~0.3Qid
%time>MIC若40%-50%可达满意杀菌效果
%time>MIC若60%-70%表示杀菌效果很满意
28
%T>MIC的临界值
不同抗生素 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 碳青霉烯类 临界值不同
抑菌效应
30% 35-40% 20-30%
杀菌效应
50% 60-70% 40-50%
Craig WA. Clin Infect Dis, 1998, 26: 1-12 29
30
PK / PD parameters
(μg/mL)
Cmax
•MIC升高: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T>MIC明显缩短
BC
MIC Time above MIC
31 ‘hour
MIC对抗生素PD的影响
MIC升高: 浓度依赖性抗生素:
Cmax/ MIC AUC 0-24h/ MIC
明显降低
32
美平
[2002]
VancomycinResistant S. Aureus (VRSA)
[1996]
Vancomycin
[1990s]
Vancomycin (glycopeptide)Intermediate-Resistant S. Aureus (VISA、GISA) 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us (VRE)
Broad-spectrum Systemics
Trovafloxacin*
* Withdrawn from market
Adapted from Andersson MI, MacGowan AP. J Antimicrob Chemother. 2003;51(suppl S1):1-11.
6
常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AUC / MIC
‘hour
24
根据抗菌药物PK,PD特点,抗 菌药物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 concentration dependent antimicrobial agents 时间依赖性抗菌药物 time dependent antimicrobial agents
25
抗生素疗效的PK/PD参数
21
评价抗菌药物治疗作用的PD参数
MIC mg/L:最低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50, MIC90, MIC mode, MIC range MBC mg/L:最低杀菌浓度(minimal bactericidal concentration) MBC50, MBC90, Killing effect, Killing Curve MPC mg/L:防突变浓度(mutant prevention concentration) MSW, 突变选择窗(mutant selection window),即MIC与 MPC之间的浓度范围
7
其它抗菌药物
磷霉素:是化学合成的广谱抗生素、作用于细胞壁合 成的早期,分子量180,无抗原性,很少引起过敏。 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对G+菌有强效,对G-菌无效。 注意滴注速度,滴速过快可引起红人综合症。 替考拉宁(他格适):新的糖肽类抗生素,半衰期长 (27-37h),一天一次给药,仅用于G+菌感染。 利奈唑胺
将导致耐药菌株的不断增长。
( Reuters Health Information Sept.12, 2001)
16
抗生素疗效的评价
1. 临床疗效:即临床治愈率/有效率。 2. 病原菌清除:病原菌从病灶或血液中的清 除。与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度(MIC)和 给药方案有关。 目前认为病原菌的清除率更为重要, 感染部位病原菌不能清除,有可能造成感 染的迁延、复发和耐药菌株的产生。
PK/PD在合理使用
抗生素中的意义
1
抗菌药物选择压力
2
3
青霉素类
青霉素G 半合成
耐酶 广谱
-内酰胺类
头孢菌素
非典型 -内酰胺类
复合青霉素 一代:头孢唑啉 二代:头孢呋辛 三代:头孢噻肟、曲松、他啶 四代:头孢吡肟 头霉素类:头孢西丁 碳青霉烯类:泰能 单环类:氨曲能 氧头孢烯类
4
重要氨基苷类抗生素评价及用法
分类 药 物 半衰期(b) 1.4 特 点 用 法
红霉素(Brythromycin)
对 G(+)菌,军团菌 0.25~0.5Tid 衣原体,支原体等有效
罗红霉素(Rxithromycin) 14 员环 克拉霉素(Clarithromycin)
13 4.7
对细菌作用比红霉素差 0.15Q12 或 0.3Qd 对 G(-)菌、军团菌、 0.25~0.5Q12b 支原体等作用强
铜绿假单胞菌 流感嗜血杆菌 阴沟肠杆菌
亚胺培南
浓 度 g/ml
铜绿假单胞菌
浓 度 g/ml
奇异变形杆菌
肺炎克雷白杆菌 大肠杆菌
阴沟肠杆菌 流感嗜血杆菌 奇异变形杆菌 大肠杆菌 肺炎克雷白杆菌
小时
小时
图6 静脉给予美平或亚胺培南1g后 血浆浓度与重要革兰阴性菌MIC的关系
S. Rangar Norrby, et al. 世界医学杂志. 1998; 2(7): 59-62.
时间依赖性
血药浓度高于MIC的时间
浓度依赖性
峰值浓度(Cmax)/MIC
AUC/MIC (AUIC)
26
时间依赖性抗生素
抗菌作用与药物在体内大于对病原菌最低抑菌 浓度(MIC)的时间相关,与血药峰浓度关系 并不密切。 当血药浓度>致病菌4-5 MIC时,其杀菌效果便 达到饱和程度,继续增加血药浓度,杀菌效应 也不再增加。 对该类药物应提高T>MIC这一指标来增加临床 疗效。
庆大霉素 (Gentamycin)
抗菌作用比庆大强, 对金葡菌具有强大活性, 肌注或静滴 对 50%以上庆大耐药株有效,耳、肾毒性最 低。
5
200~300mg 一次/日
Quinolone Generations
Urinary Agents Cinoxacin Norfloxacin Gram-negative Systemics Ciprofloxacin Ofloxacin Moxifloxacin Gatifloxacin Nalidixic Acid 1960 1994 TODAY Grepafloxacin* Sparfloxacin* Gemifloxacin Temafloxacin* Respiratory Agents Levofloxacin
8
其它抗菌药物
四环素类:四环素、多西环素、米诺环 素等 林可霉素类: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等 多粘菌素类:多粘菌素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