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那边人家
周立波的革命生涯和文学创作特点及其他

周立波的革命生涯和文学创作特点及其他座落于湖南湘中的益阳,山水秀丽,温馨宜人,在这里诞生了三位现代文化名人,一位是周立波,一位是周扬,再位是周谷城。
三位现代文化名人中,周立波独占鳌头,独领风骚,两度获得斯大林文学奖,是我国现当代著名作家。
周立波(一九O八——一九七九),原名绍仪,笔名周立波、张一柯等。
笔名周立波是取自英文Libeaty(自由)汉译音。
一九二四年考入长沙省立第一中学,喜读文史书籍并开始参加革命活动,一九二九年考进上海劳动大学经济系,自学英语。
一九三四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加入中国共产党,开始革命文学活动和参加左联领导工作,编辑《新事新报》副刊《每周文学》发表诗、散文和评论,翻译出版了[俄]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和基希的报告文学《秘密的中国》。
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周立波作为战地记者赴晋察翼边区和抗日战争前线采访,创作了有影响的报告文学集《晋察冀印象记》、《战地日记》,后辗转于湘桂等地,筹办《抗战日报》和编辑《救亡日报》。
一九三九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文学院任教,著有描写延安农村生活的《牛》和以他深陷上海狱中生活为题材的《第一夜》、《麻雀》等短篇小说。
后来结集为《铁门里》。
一九四四年主编《解放日报》文艺副刊。
同年随王震、王首道率领的部队南下华南和中原,写成报告文学集《南下记》。
一九四六年担任军调部英文翻译。
同年赴东北参加土改,于一九四八年写成长篇小说《暴风骤雨》。
此著是周立波的代表作,展示了东北农村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画面,刻画了一系列生动的新农民形象,是中国最早出现的以土改为题材的优秀作品之一,艺术上显示了民族特色和个人风格。
因此,获得了一九五一年度斯大林文学奖,(获此殊荣的另一部作品是著名女文学家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风靡全国,曾出版了英,俄等多种文学译本,蜚声海内外。
一九四九年十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立波任《人民文学》编委、中国作家协会理事,湖南省文联主席等职,曾深入北京石景山钢铁厂体验生活,一九五五年回故乡安家落户,先后创作了反映钢铁工人生活的长篇《铁水奔流》和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短篇小说集《禾场上》,还有描写农村合作化长篇《山乡巨变》及其续篇。
时代政治与人文关怀的交融——浅析周立波《山那边人家》

时代政治与人文关怀的交融——浅析周立波《山那面人家》作家周立波,原名周绍仪,著有《暴风骤雨》、《山乡巨变》、《山那面人家》、《禾场上》等小说。
诸多论文都指出,周立波早年离开家乡投身革命,后又返回故土的经历使他具有“干部”和“游子”双重身份,因此他在创作小说时就会有双重视野:政治视野与民间视野。
政治视野牵扯到时代政治,大多时候是客观的、不可忤逆的,民间视野则融入了民风民俗、民间语言等主观因素,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带上作家本身的情绪与情感。
这两者之间会产生冲突,也会交融,而周立波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处理了这两者的矛盾关系,下面以他的短篇小说《山那面人家》为例,浅析作家如何使时代政治与人文关怀交融。
一、日常生活中的政治主题钱理群说过,“无论是丁玲还是周立波,他们在创作的开始阶段,都首先要‘忘记’作家的身份,成为一个普通的实际工作者……这种‘首先是党的工作者,然后才是作家’的身份选择,对作家创作的影响是深刻的。
”1周立波作为一个参加过左联,在延安工作过,后参加解放区工作的作家,应是个根正苗红的革命干部,确实,他也紧跟时代潮流,配合政治需要,创作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正如他自己所说,“作者的任务”是“把政策思想和艺术形象统一起来”。
2 1955年,周立波回到家乡湖南开展农村合作化运动,作为一个高度负责和高度热情的干部,他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精力,文学创作中也渗透进了时代政治的影响,他在此阶段创作的《山乡巨变》、《腊妹子》、《山那面人家》、《下放的一夜》等文章都多多少少体现出了新中国农村运动的实施与开展,以及农村新气象和新氛围。
但是,作为一个拥有自己独立创作风格的作家,周立波并没有遵循十七年文学呆板、固定的创作模式去写作,因为这种模式会使得政治因素在作品中显得太僵硬,会显得模糊、不真实,会与人民生活描写产生冲突、格格不入。
相反地,他巧妙地解决了如何将宏大、复杂的时代政治背景融入到有时空限制的、有文字叙述限制的、有创作方法限制的文学创作中去的问题。
四次作业答案(当代文学)

电大《中国当代文学专题》平时作业1及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_1949__年至“文革”前的文学。
2.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凖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3.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7.《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8.《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9.“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等。
10.记录现代革命历史的小说主要有杜鹏程的《保卫延安》、梁斌的《红旗谱》、吴强的《红日》、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11.《红旗谱》以农民朱老忠、严志和两家三代人与地主冯兰池、冯贵堂父子斗争的故事为线索。
12.《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情节和主题模式,让人想起丁玲在延安写的《在医院中》。
13.王蒙笔下的青年革命者形象主要有《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中的林震、《布礼》中的钟亦成、“季节系列”中的钱文等。
14.陈忠实的《白鹿原》和王安忆的《长恨歌》,一部是乡土文学的经典,一部是都市文学的名篇。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区工作》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517)

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区工作》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517)2021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社区工作》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517)盗传必究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将正确答案选项的字母填入括号内)1.()是桑德斯关于社区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
A.基层建设理论B.策划理论和小组理论C.沟通和做决策理论D.均衡发展理论2.()最初是针对“住院式照顾”提出来的。
A.社区组织B.社区照顾C.社区教育D.社区计划3.社区发展存在三种不同的路径,以下不属于社区发展三种路径的是()。
A.自我帮助B.技术支持C.社会教育D.冲突)是社会成员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所自发形成的对于政治体系、政治过程、政治行为等政治现象的认识、情感、态度、情绪、兴趣、愿望和信念,是社会成员对政治生活的一种自发的心理反应。
A.政治文化B.政府体制C.意识形态D.政治心理5.()是指社会工作对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价值倾向的要求和规定。
A.社会工作价值B.社会工作过程C.社会工作方法D.社会工作体系6.在我国社区服务人力资源体系中,()是骨干力量。
A.志愿者B.专职人员C.兼职人员D.社区居民7.社区照顾的()就是努力促成需要照顾人士留在社区内,尽可能保障其过正常人的生活。
A.终极目标B.过程目标C.行动目标D.具体目标)强调群众行为的规范,例如群众应遵守交通规则、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不在公共场合抽烟等。
A.补偿式教育B.解放式教育C.控制式教育D.训斥式教育9.()的需要是需要的最高层次。
A.生理B.安全C.尊重D.自我实现10.()是社区组织和社区工作的领导核心,在街道党(工)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A.街道办事处B.社区党组织C.社区居民委员会D.业主委员会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5分,将正确答案选项的字母填入括号内,多选少选不得分)11.推进社区层面社会工作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快速发展,需要做好以下哪几方面的工作?()A.仿照民间社会救济做法B.有效调整社区组织C.合理设置社会工作岗位D.建立社会工作者使用和保障机制E.大力培育社区服务机构和民间组织12.在《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2000年11月)中,提及的我国政府关于社区建设的指导原则有哪些?()A.以人为本、服务居民B.资源共享、共驻共建C.责权统一、管理有序D.扩大民主、居民自治E.因地制宜、循序渐进13.在社区工作的过程中,资源准备阶段包括()等步骤。
2022-202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08)

2022-2023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当代文学》期末试题及答案(试卷号:2408)
盗传必究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
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
1.在《创业史》(第一部)中存在着理念化弊病的人物形象是:
A.梁三老汉
B.梁生宝
C.王二直杠
D.郭振山一
2.南方少数民族关于世界初创的英雄史诗是:
A.傣族的《召树屯》
B.纳西族的《创世纪》
C.苗族的《苗族古歌》
D.白族的《开天辟地》
3.在受到广大读者青睐的敌后传奇故事中,知侠创作的著名作品是:
A.《吕梁英雄传》
B.《铁道游击队》
C.《烈火金刚》
D.《敌后武工队》
4.在《高山下的花环》众多的英雄形象中,因两发臭弹而牺牲的英雄是:
A.梁三喜
B.赵蒙生
C.靳开来
D.薛凯华
5.“改革文学”中著名的戏剧作品是:
A.《乔厂长上任记》
B.《三千万》
C.《血,总是热的》
D. 《改革者》
6.“亭面糊”和“菊咬筋”是哪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A.《山那边人家》
B.《三里湾》。
领导科学试题及答案

2010春中国当代文学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作业1一、题目:读锻炼锻炼有感1批判性,主观意图、客观效果:P432作品在赵树理的创作中的地位:P443作品与李双双小传的异同:P50※赵树理的短篇名作“锻炼锻炼”,在读者中间反响热烈,但也存在不同意见.在讨论中,大多数意见持肯定态度,认为它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相当生动地描绘了农村中象“吃不饱”“小腿疼”这一类农村妇女与基层干部的形象.但是,在反“右倾”的政治背景下也发表了一些偏颇意见,认为“锻炼锻炼”不但不是农村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说成丑化农民和歪曲了现实.到了“文革”前夕的反对“修正主义”时,将这篇作品以及赵树理的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等表现“实干”、讲究“实利”的几篇小说,诬称为“中间人物论”的代表作.在十年浩动中,赵树理这位与人民保持血肉联系的作家竟被打成“黑作家”,“叛徒”,“写中间人物的祖师爷”,关押批斗,含冤而死.其实,在浮夸风、共产风一阵紧似一阵的时候,赵树理以其冷静和严肃态度创作了“锻炼锻炼”等面对现实敢于揭露问题的小说,这正标志了赵树理是一位有良知、有勇气、有使命感的作家,为当代文学历史留下了不可泯灭的篇章.因此,1980年工人出版社与山西大学联合编辑出版了赵树理文集,周扬在序言中以“卓见和勇敢”称赞赵树理的为人与为文.“锻炼锻炼”产生于“问题小说”贬值,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受到严峻考验的时候.作者仍坚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和反映农村生活,不讳饰小农意识的顽固,成功地塑造了两个落后妇女——“小腿疼”、“吃不饱”的艺术形象.“小腿疼”的偷奸耍滑、好逸恶劳、撒泼闹事,“吃不饱”的贪吃懒做、拨弄是非、背后撺掇,典型地概括了一部分农民消极落后的思想性格,揭示了教育农民的艰巨性和清除小农意识的长期性.小说还从更深的意义上揭示农民群众中消极落后意识得不到清除的原因,在于党的某些干部对其采取了姑息纵容的错误态度.它并不孤立地描写“小腿疼”、“吃不饱”损公肥私、自私利己的言谈举止,而是同时描写社主任王聚海对其不讲原则、只求了事的“和稀泥”的思想作风,从而真实地反映了农村中人民内部矛盾的复杂性及解决矛盾的症结所在.而正是王聚海的“和事不表理”的工作作风,使“争先社”里解决矛盾的重任落到了年轻的副主任杨小四等人身上,并使杨小四等人采取了与王聚海截然相反的做法.小说由表现农民内部的思想意识斗争进而表现干部队伍中思想作风的矛盾,既明确又巧妙地揭示了“想批评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的思想问题”的小说主旨,显露了批判矛头所向,从而体现了赵树理小说的现实主义深度.“锻炼锻炼”采用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构建作品、刻划人物的方法.它以情节连贯、富有悬念的故事作为小说骨架和结构线索,在娓娓动听的故事叙述中,逐渐显现出王聚海、杨小四、“小腿疼”、“吃不饱”等人物的思想性格,以及人物间的复杂关系.它以传统的白描手法表现人物,披露人物的心迹;它也点染富有地方情趣的景物,不过总是将情景融于故事的叙述之中.小说语言既吸收了华北农村的群众语言,又撷取了民间文学中的语言精华,显得质朴自然、简炼生动、幽默风趣、流畅上口.这种“没有浮泛的堆砌,没有纤巧的雕琢,朴质而醇厚”的“大众化技巧”,茅盾论赵树理小说在这篇小说中几近炉火炖青的地步.作业2一、填空题1、19492、19493、俞平伯4、百花齐放、百家争鸣5、19576、登记7、刘绍棠8、赵树理9、王愿坚 10、白茹 11、延河12、山那边人家 13、大波 14、红旗谱 15、革命与反革命 16、白莉苹 17、邓友梅 18、重放的鲜花 19、青春万岁 20、草木篇21、时间开始了 22、1981 23、战歌 24葬歌 25 刘半九 26 唐是 27、女巡按 28、龙须沟 29、蝶双飞 30、小品文的新危机二、单项选择题1—10 BBBACACAAD三、多项选择题1、 BC2、 ABD3、 ABC4、 BCD5、 ABC6、 ACD7、ABD8、ABD9、 ABD 10、 ABC作业3一、题目:朦胧诗与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二、在讨论中,可参考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当代文学作品选修订本中的有关内容,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1什么叫朦胧诗朦胧诗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当代诗歌有什么不同2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有什么特点朦胧诗是不是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三、要求:1记录讨论的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和讨论的主要内容;2说明每位参加讨论者的主要观点和结论;3针对讨论题目、参加讨论者的观点和结论,阐述自己的意见.下文中,黑色的是问题与答案,暗红色和蓝色是说明和解释.考核的知识点:掌握朦胧诗的现代主义特点及其表现.答题思路:本次作业要求在学习完教材第19章文化寻根后进行.这是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诗歌流派进行研讨.要完成这个研讨,首先应读朦胧诗的代表诗作,其次应读相关资料,读教材,了解产生的特定的环境和时代背景,还要了解什么是现代主义,了解中国当代诗歌史,确立自己的观点,再按作业要求思考并回答问题.按讨论记录的形式做好.一、1、P343 P340—3412、P342 P344 P3451什么叫朦胧诗朦胧诗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当代诗歌有什么不同答案要点提示:朦胧诗有时也被称为“新诗潮”,这一名词首先出现在1980年一篇名为令人气闷的“朦胧”的文章中,之后,这起初带有贬义色彩的“朦胧诗”一词却被作为一个正面概念得到广泛的认同.实际上,“朦胧诗”所指涉的不仅仅是某类诗歌创作,也不仅仅是一个诗人集团,而是一个文学潮流,它的存在意义基本上建立在对于“文化大革命”的质疑和批判之上,因其在艺术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而被称为“朦胧诗”.朦胧诗成长于“文革”时期,最早可追溯到一群插队在河北安新白洋淀及周围地区的知青诗人组成的“白洋淀诗人群落”的地下创作,诗人有黄翔、食指、芒克、多多、根子等.“文革”结束后,一些和“白洋淀诗人群落”具有相似风格和倾向的诗歌作品开始以零散的形式出现在报刊上.1980年春夏,福建文学和诗刊等刊物又相继集中发表了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人的诗作,至此,朦胧诗彻底浮出水面,形成了一股创作潮流.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当代诗歌指的是“十七年”和文革时期.朦胧诗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当代诗歌的有较大的不同,主要从人文精神和美学风格两方面进行分析.1、朦胧诗的内容特征主要表现为对“五四”人文精神的继承;第一,从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的价值角度对动乱年代的苦难历史、人性毁灭、理性沦丧进行反思与批判,以悲壮的姿态,直接承接了中国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意识,特别是“五四”以来的战斗精神.第二,对自由人格的追求和对奴性人格的否定,对个体价值的肯定和对主体情感的宣泄,并表现完成这一过程的强烈愿望与信念,体现了一定的自我反思精神;第三,重建一整套不同于十七年诗歌中的那种价值与信念,改写了以往诗歌单纯描摹“现实”与图解政策的传统模式,把诗歌作为探求人生的重要方式.2从美学风格看,朦胧诗又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打破现实主义审美模式,由写实转向写意,由具体转到抽象,由物象转到意象,由明晰转向模糊,不再注重于一个场景、一个过程的具体描摹和对一种政治情绪的表现或“升华”,而是着重于表现多变、曲折和复杂的主体世界.第二,打破过去诗歌线性因果或单向直抒的方式,以主体情感和情绪流动的内在曲线结构作品,情感呈散点辐射状态;主题的多义性和情感的多向性代替了过去的平面状态,在结构上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即外在的形式完全决定于内在情绪的节奏、特征与状态.第三,采用近似于早期象征主义的艺术方法,多用象征、暗示、通感等,用意象的模糊性取代形象和意旨的明确性,闪烁的意念、跃性的转递切换、瞬间感伤的捕捉等等,都是其典型特征.2、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有什么特点朦胧诗是不是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回答这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一定的理论素养.中国当代文学中的现代主义: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本身具有很复杂的背景,严格地说,现代主义不是一个什么流派,而是由许多具有现代主义创作手法派别汇成的一股文艺思潮包括美术、音乐、戏剧和建筑等等.现代主义作为欧美首先出现的文学思潮,早在上世纪初就传到中国.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现代主义文学思潮随之进入封闭了四十来年的中国,出现了一个借鉴、模仿、学习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思潮.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远远超出文学、艺术的范畴,可以说是一次席卷整个中国社会的文化思潮.中国当代文学的现代主义:参见教材340-342陈思和的中国当代文学史中这样阐述:“文革”后的中国文学界对文学现代意识的追求,虽然开始时局限在现代派艺术技巧的探索,但很快就显现了作家对现实生活矛盾与个人生存意义的整体性思考,所以,它引起学术领域的不同看法以至争论是必然的.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评价在80年代初期成为文学界的一个普遍关注的现象,并引起一场有关现代派文学的争议.从70年代末“伤痕文学”的蓬勃掀起,到1980年对电影苦恋的批判;从80年代初的有关西方现代派文学的讨论,到1983年对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批判,都显示出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曲折和艰难性.1985年以后,现代主义思潮在中国已经不再成为禁区,而且现代技巧和现代意识也已经普遍地被知识界所接受,不再以异端的姿态出现,当代文学创作在表现艺术方面由此获得了质的提高.朦胧诗是不是具有现代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朦胧诗具有现代主义的倾向.是20年代现代主义诗歌运动的延续.现代主义的特点可参阅上文朦胧诗在思想内容和美学风格的特点来理解.以上观点和材料提供给同学们参考,以便抛砖引玉.作业4一、填空题1、今天2、傅雷3、我的家在哪里4、钱钟书5、鱼化石6、活动变人形7、王秋赫8、台儿沟9、陈奂生上城 10、我是谁 11、高邮 12、文学的“根” 13、钟山 14、烦恼人生 15、张炜二、单项选择题1—5BBCCA三、多项选择题1、AC2、 ABC3、 BCD4、 ABC5、 ABD四、简答题下文中,黑色的是问题与答案,暗红色和蓝色是说明和解释. 一.林海雪原与红日有什么异同考核的知识点:掌握林海雪原与红日的异同.答题思路:第一,分析题意,这是一个比较分析题,比较两部战争题材的小说的异同.第二,有条件,可以浏览林海雪原与红日这两部作品.第三,读教材,主要从相同和不同点来来答题.答题要点提示:1.两部作品都以作家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以解放战争初期人民解放军由被动而主动为故事内容,既塑造英雄形象,也塑造具有艺术个性的反面形象.2.不同的是,红日主要表现正面战场上的大兵团作战,而林海雪原则集中描写解放军小分队的剿匪故事.3.红日以巨构性见长,林海雪原以传奇性取胜.说明,第1点是相同点,第点是不同点.二.在茶馆中,王利发为改变自己的命运,主要作了哪些努力考核的知识点:掌握茶馆中,王利发的努力.答题思路:第一,读茶馆或观看北京人艺话剧茶馆.VCD光盘第二,主要从三幕剧中王利发经营的茶馆及其努力来进行分析.答题要点提示:1.第一幕时,王利发才20多岁,继承着父亲为人处世的信条,“多说话多请安”,勉强支撑着茶馆的生意;2.到第二幕时,王利发则不得不进行“改良’,前面卖茶,后面改成公寓,茶馆里也撤去了财神龛,墙上的“醉八仙”也换成了时装美人和外国香烟广告画;3.到了第三幕,在“莫谈国事”的字条旁,王利发又不得不添上了一张“茶钱先付”,甚至用上了女招待.三.从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主要增添了哪些商业性的外衣考核的知识点:掌握并分析小说妻妾成群到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主要增添的商业性的外衣.答题思路:第一.阅读小说妻妾成群,观看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了解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电影化过程.中篇小说妻妾成群问世于1989年底,它是苏童的成名作,也是“新历史小说”最精致的作品之一.由“一夫多妻制”生成的封建家庭内部互相倾轧的人生景象及相应的生存原则,是这篇小说的核心意念.作品的主人公颂莲作为受过新式教育的女性,在父亲去世后迫于无奈,自愿嫁给一个有钱人做了他的四姨太,从此便介入到了“妻妾成群”的人际模式之中.她所处的是一个阴森恐怖、勾心斗角的生存环境,为了能在这个家庭中立足并获得尊严和做人的正常权利,她必须争取老爷陈佐千的宠爱,以及胜过毓如、卓云、梅珊等其他三位太太.小说的情节便在颂莲的个性和欲望与她的生存环境之间的摩擦中展开,由此而产生出许多含义丰富的意象与行为.第二.分析小说和电影的不同.由于整个小说基本上是以颂莲的单一视点来叙事,苏童因而得以施展了他那种非常细腻精微的文字魅力,他极善于捕捉女性身心的微妙感受,在生存景象的透视中融入深邃的人性力量,并在人物的活动与心理中设置种种精确传神且又富有神秘性的多义隐喻,由此而使作品具有了超越客观层面的主体精神向度,而这些内容都婉妙地编入了颂莲的内心世界之中,也更加丰富了她作为知识女性而区别于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两年之后,第五代导演把妻妾成群搬上银幕编剧是倪震,更名为大红灯笼高高挂.比较这两种不同类型的文本,可以发现就妻妾成群的电影化过程而言,最明显的改变是其中的主观感受与精神力量的相对削弱两者之间主要有这样一些可以对比之处:电影中增加了象征意义非常明确的“灯笼”意象,点灯--灭灯--封灯的程式代表着权力的施用与对人的精神控制,更为重要的改变是电影中颂莲像其他所有人物一样没有了十分明确的自觉意识,她也被完全纳入到受点灯程式支配的“争权夺势”之中,她的知识女性的背景则在有意无意中被忽略了,至于原作里她守持自我,以主动退出来反抗“妻妾成群”的人际模式的过程,在电影里被改写成她为了争宠而假装怀孕,被陈佐千发现后一怒之下封了灯,使她完全变成被动地遭受打击而成为失败者,这不仅更加减弱了人物行为中的主观力度,而且也大大地使颂莲的形象失去了精神上的光彩,小说中那个有着无数独特感受与个性追求的颂莲,在电影中被替换为不断地迫于命运的压力而无法应付的悲剧女性.答题要点提示:1.从妻妾成群到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改变的缘由一方面是由于电影对视觉性的要求,精神与主观性的内容很难得到影像上的明晰表达,但另一方面,也应该认识到大红灯笼高高挂所不得不穿上的商业性的外衣:颂莲作为悲剧女性的命运固然是对人生的简化处理,但是却更加符合情节剧的要求;2.至于包括点灯--灭灯--封灯、捶脚及陈府的深庭大院等等异于寻常的仪式和环境描绘,无疑也会大大激发观众的猎奇心理,而它们的文化象征意义反倒可能会因此而受到蒙蔽,只在视觉刺激上堕为一种令人好奇的噱头.应该承认张艺谋对妻妾成群的改编还是一次比较成功的操作.其实大红灯笼高高挂也在努力地深入探询人性的主题,甚至在对环境给人的精神戕害方面还有更出色的表现.但是其中不容忽视的是,电影是很不同于小说的一种艺术类型,它由于自诞生之日起就具有着明显的企业化性质,创作过程中很难真正地排除掉商业的影响,除非是纯粹“为艺术而艺术”的前卫电影,所以在文学作品到电影的改编中必然会丧失掉一些宝贵的东西,而同时也必然包括了商业性逐渐增强的过程.3、P501提示;一、灯笼.用点灯—灭灯—封灯来象征权力对人精神的控制,增强作品的形象直观性.二、捶脚.以获得捶脚的机会暗示得到老爷的宠爱,增强了作品的动作性.三、争宠.以假装怀孕来争得老爷的宠爱,增强了作品的戏剧性.五、分析题1、P277—279答题思路:第一,分析题意,这是一个阅读分析题.第二,了解艾青的经历及鱼化石的创作背景.1957年艾青被错划为右派,1978年重返诗坛之后久被压抑的情感澎湃高涨鱼化石以隐喻的方式写出了知识分子的心灵悲剧.第三,读鱼化石,感悟这首诗歌所表现的情感.鱼化石是诗人艾青“归来”之后吟唱出的一曲独具特色的歌,作为咏物诗,它借助对一种生物被无故尘埋的血淋淋事实的描述,抒发了对于逝去生命的祭奠与悼惜之情.诗的前六节写得相当精彩,形象描述了一条鱼从富有生命力到无缘无故地遇难到变成为化石的演化过程.这条鱼在遇难之前是多么富于朝气和活力:“动作多么活泼”,“精力多么旺盛”;它又是那样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在浪花里跳跃”,“在大海里浮沉”.鱼的这种健康、快乐和无所不能的生命情态不禁使我们联想到风华正茂如日中天、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虎虎青年,他们在人生的黄金季节里大有作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其气吞寰宇的风度和傲视一切的胸怀令人振奋与鼓舞.可惜的是,“天有不测之风云”,火山的爆发,或者地震的发生,不幸将鱼儿年轻的生命掠夺而去,它被尘埋了无数个世纪,直到地质队员从岩层发现时依然栩栩如生,青春的风采依然,活跃的情态照旧,只是此时的风采和情态已经定格,已经符号化,生命的内蕴已经抽空,成为化石的鱼是沉默的,沉默得“连叹息也没有”,所有的器官都是完整的,但它已“不能动弹”,“对外界毫无反应”,看不见远天和近水,也听不见浪花翻腾的声音.这种缺乏生命灵动、徒具形式的完整又有何意义在莫大的天灾人祸面前,人类往往显得异常渺小和脆弱,当我们目睹一个活泼的生命突然覆灭,除了深切的哀惋与沉痛的祭奠,我们又能做些什么诗人既是在对无辜的鱼儿进行祭奠,也是在对自我生命进行悼惜.曾经,一场史无前例的政治浩劫,无缘无故地夺去了诗人十多年的光阴,十多年啊,对于一个人来说是多么宝贵的,一个人一生又有几个十年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诗中鱼的遭遇正是诗人遭遇的某种象征.不仅如此,鱼的遭遇还象征了所有如艾青一样受到社会不公平待遇的知识分子共同的遭遇.诗评家谢冕说道:“鱼化石当然有诗人自传的性质,但它提供了典型的意义.这不是一个一条鱼死亡的故事,而是一个涉及不同的鱼而拥有一个共同的不幸和悲剧命运的故事,这就是前面说的‘联想到众多的鱼变成了化石’.这是个人遭际与时代风云的叠合.”最后两节直接点明了诗的主旨,诗人将鱼化石形象的写照延伸到对于生存规则和斗争哲学的阐发上来.诗人告诉我们:生命来自运动,斗争显示生存,这是亘古不变的生命逻辑.这个哲理的提炼与阐发,对于鱼化石来说,应该还是较贴切的.但我认为,最后两节给人狗尾续貂的感觉,对于整首诗来说,它不仅没有达到思想的升华和艺术的提升,反而从某种程度上削减了“鱼化石”这个独特象征物意蕴的丰富性.同时,最后两节阐述的生存法则与斗争哲学也并不新鲜,还保留着明显的文革思维烙印.因此,同样是咏物诗,有直接的主题阐发的鱼化石,也许还比不上没有直接阐发、只有形象暗示的礁石那样富有审美意味和艺术感染力第四,读教材,分析并提炼出艾青哲理小诗的特点.答题要点提示:1.艾青的哲理小诗,咏物言志,是诗人将现实的人生体验与感悟加以艺术熔炼后产生出来的闪耀着思想与智慧的迷人火花.2.鱼化石是艾青哲理小诗的代表作,具有历史和哲学深度.作品以一块“过多少亿年”的鱼化石为艺术意象,揭示出一种人类的生存状态和人生哲理.3.诗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融进了对世界变幻的感悟中,透视出诗人特殊的人生际遇.4.鱼化石形成过程,蕴涵着人类历史与人生的一种发展规律,包含着人生的无奈与苍凉,表达了一种诗人的人生观、哲学观.要求:论述正确深入,举例具体恰当,文字流畅,逻辑清楚.。
职高语文试卷及答案

职高语文试卷及答案职高语文试卷及答案职高也是一种学历,小编为大家准备了职高语文试卷及答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惬(qiè)意寒暄(xuān) 停滞(zhì) 皮开肉绽(zhàn)B、菁(qīng)华蹒(pán)跚纤(qiān)维藏污纳垢(gòu)C、琐屑(xiè) 婆娑(suō) 停泊(bó) 喟(kuì)然长叹D、折(zhē)腾桎梏(gù) 陡(dǒu)峭自怨自艾(y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邂逅奚落别出新裁苦思冥想B、惦记简练错综复杂发号施令C、花蕊酝酿眼急手快偃旗息鼓D、打烊契约出神入化老态龙肿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如果没有过人生的酸甜苦辣,又怎么能真正懂得长辈们创业的艰难呢?②硚口区公安分局接到群众举报后,对群众反映的情况极其重视,当即成立专案组立案。
③尊敬、、关心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A、体味侦查爱戴B、体验侦察爱戴C、体验侦察爱护D、体味侦查爱护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虚词使用恰当的一组是()A、尽管你怎样百般解释,也推脱不了你造成这次事故的责任。
B、这篇文章的寓意很深,要仔细琢磨思考,否则粗心大意,是不会有什么收获的。
C、商家固然要开拓经营领域,但镶金火车票、地铁票是否值得提倡呢?D、我不知道你这样做毕竟有些什么好处呢?5、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被誉为“最牛高考满分作文”的《站在黄花岗陵园的门口》,令人叹为观止。
B、200年来,唐人街一直保持着典型中华传统文化和华人社区的习俗特点,鳞次栉比的商铺、住屋前都供奉着福、禄、寿三位官人像。
C、今年是老舍先生诞辰110周年,他的作品一下子流行起来,电视里,新版《四世同堂》刚播完,紧接着《龙须沟》又粉墨登场。
当代文学填空题

1.所谓“十七年”文学,是指1949年至 1966 年的文学。
2.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对准了当时农村的合作化运动。
3.赵树理的《登记》、谷峪的《新事新办》、马烽的《一架弹花机》、孙犁的《村歌》、周立波的《山那边人家》、李准的《李双双小传》都表现出一种轻松欢快的“农村新生活的情调”。
4.1953年,李凖发表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率先在农村题材创作中引入了“两条道路”斗争的观念,被称作“当代小说中第一篇触及农村两条道路斗争的作品”。
5.以赵树理、孙犁、周立波为代表的“山药蛋派”、“荷花淀派”和“茶子花派”等都具有鲜明地域文化特点。
6.“山药蛋派”又称“山西派”和“火花派”。
7.1962年8月召开的“农村题材短篇小说座谈会”,史称“大连会议”。
8.《三里湾》从马有翼、范灵芝和王玉梅在扫盲班的微妙关系开始,以三对新人结婚作为结束。
9.《铁木前传》从第6章开始,一个叫小满儿的姑娘出现后,便悄悄地取代了铁匠和木匠,甚至取代他们的后代六儿和九儿,成为了故事的主角。
10.在“十七年时期”的农村题材小说家中,周立波既是最具传统文人意味的,也是受西方文学影响最深的,其英文程度也是最高的。
11.《暴风骤雨》和《山乡巨变》是周立波最为人称道的两部作品,表现了中国农村两次巨大变革。
前者表现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改运动,后者表现的是湖南山乡的农业合作化运动。
12.《创业史》的最大成就,不是塑造了梁生宝这个崭新的青年农民英雄形象,而是最突出地表现在落后人物梁三老汉形象的塑造上。
13.“十七年时期”描写农村合作化运动的主要作品有赵树理的《三里湾》、孙犁的《铁木前传》、周立波的《山乡巨变》,还是稍晚出现的柳青的《创业史》(第一部)、浩然的《艳阳天》等。
14.“十七年文学”中那些讲述革命历史的“红色经典”主要有梁斌的《红旗谱》、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曲波的《林海雪原》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那边人家
山那边人家-现代散文精选
文/飘飘
一清早,老公便生拖硬拽要我陪他去钓鱼。
秋阳还在东边的天角上揉着慵松的睡眼,我们就已走在鱼形山水库的河堤田塍上了。
丝茅草低垂着白绒绒的脑袋,自顾自地生着闷气,也许正在怪我们一大早绊碎了它身上的露珠子呢。
黄色的雏菊却躲在山坡底下偷偷地抿嘴微笑,羞怯如情窦初开的少女一般。
老公背着渔具,提着小板凳走在前面,一到水边就摆开了阵势。
我还在土埂上手拔脚踩地躲开那些拦路的灌木藤条,左闪右避地走在松软的泥巴路上,脚底下总有些不踏实的感觉。
阳光跳出水面,如炸开的金花一般,在微波细浪上闪烁不定。
这时,又来了两个钓客,占据在我们上游,若是有鱼游过,那便是必经之地吧!老公在水边
一溜儿插了九根海竿,一根手竿,依次排列,有点壮观。
根根钓竿都是要命的玩意,莫说那潜游水底的鱼儿,任谁看着都少不了有点儿紧张。
晨风徐来,阴凉里漂着一股水腥味儿,浮标丝线在粼粼荡漾的水纹里时隐时现。
钓客们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水面,如泥塑木雕一般。
我悄悄地挨向一根海竿,伸手只轻轻地碰了一下,鱼铃乍然响起,引得老公忽地弹跳起来,嚷嚷着“咬钩了!咬钩了!”,往这边紧走几步。
看我在一旁抿嘴窃笑,知道中计,哂笑几声,又一门心思扑到水面上去了,再无半点杂念,真个一竿一世界。
秋冬是枯水季节,鱼形山水库的护堤露出了几丈高的褐色石坡,被水冲洗得凹凸嶙峋,远远望去,如一条肌腱壮实的臂膀,围拥着怀中的一湖碧水,和碧水中的一峰峰翠绿的青山。
青山彰冉复叠,湖水澄澈透明,秋阳照在上面,一忽儿明亮,一忽儿阴暗,山山水水便于这明明暗暗的交替嬗变中更添了一份
幽远和静谧。
极目之处,水阔天远,寥廓含黛,偶尔一两只惊起的水鸟,倏忽划过天际,匆忙中丢下几声鸣叫,便隐入了远处的树林深处。
隔水相望,是一座座牵手相连的青山。
水绕山而依,山环水而立,如一朵朵浮出水面的绿荷,舒经散叶,绿意葱茏。
正当我看得出神,沉醉其中,忽觉脖颈上痒兮兮的,有虫爬的感觉,跳起来一巴掌拍上去,随着“啪”的一声脆响,老公在后面吃吃地笑,手举一截狗尾巴草,幸灾乐祸,晒成古铜色的脸上荡漾着得意的暧昧。
老公是山里伢子走出来的,从小砍柴打草,吃着红薯米长大。
祖上在山旮旯里建了一座旧式木房子,木板门窗都是用桐油刷过的,油光放亮。
婆婆每天踮着脚“果洛果洛”地吆喝着她的鸡和猪,斗米喂斤鸡,为的就是家里来了客人时,桌上能摆出几盘像样的菜,肥硕的鸡腿把子嚼得嘴边流油。
只是如今老家那座木房子,早已被
小叔子拆迁到了公路边,成了两层洋房,瓷砖钢窗,出门就是水泥路,吆喝买卖的每天都在家门口穿来晃去。
老弟婶子已好几年没有养过鸡喂过猪了,说是怕脏。
逢年过节,都是小叔子骑着摩托车从集镇上大包小包地把货物驮回家来。
小侄女在饭桌上老是挑三拣四的,看看鸡肉,瞧瞧鱼肉,最后夹起一筷子莴笋叶跑开了。
老公早先回乡下,还问起过老屋拆下来的那些木板子放哪儿去了?小叔子说那年煮酒,都放进灶堂敬了灶神爷了。
“快看,山那边还住着一户人家呢。
”老公用手肘碰碰我,指着对面。
对面山坡下的水岸边,一座深褐色的平房掩映在一片竹木林中,只见从枝间叶隙里隐隐约约泛出半角瓦檐,或是一抹粉墙。
紧挨墙根而去,是用篱笆围出的一方菜园,篱笆上爬满了牵牛花或金银花一类的藤蔓,堆成了一圈生意盎然的绿色,与绿篱边伸展的一根树枝上泛黄的秋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看咯!那是不是女主人在菜园里呀?”老公的思绪漫无边际,“她是在摘秋辣椒回家炒肉呢,还是在扯萝卜菜去炖芋头?园子里的菜种得好哩,一片翡绿的。
”
“她是在扯菜叶子喂鸡呀!半人高的芦花土叫/鸡。
”我故意逗他。
“到她屋里吃饭去。
屋边有一条小路呢,肯定是通向村外公路边的。
”老公对那座平房和小路充满了向往,仿佛又回到了他的老家一般。
平房的右边有一条黄褐色泥巴土路,穿过竹林通向别处。
这里用“别处”,是真不知通向哪里?弯弯曲曲的,蛇一般地钻进屋后的密树丛里便没有了踪影。
“也有可能那是一条通往山里的路吧!山里人砍柴火、背楠竹踩出来的。
山坡上或许还种有大片的红薯,家里喂猪用得着呢!”老公发挥着他的想象才能,关心起人家的生计来了。
有人影从屋子里出来,舞动着双手,
想是在吆喝钻进菜园子的鸡狗,或是在驱赶屋檐下啄食的鸟雀。
当对面山坳里升起氤氲的薄雾时,老公开始收竿。
只留下平房顶上那柱寂寞的炊烟,慢慢融入了远山的暮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