窑变陶瓷的基本构成与属性
何为宜兴紫砂壶柴烧和窑变?窑变是什么?窑变要实际釉吗?

何为宜兴紫砂壶柴烧和窑变?窑变是什么?窑变要实际釉吗?对紫砂作品而言,开头是泥料,结尾是烧成,烧成效果是紫砂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柴烧在陶器的烧制历史上很长时间占据重要的位置。
柴烧是紫砂和火结合的艺术,人类借助于火的威力使紫砂得以升华。
《阳羡茗壶系》中提到窑火和窑变:“过火则老,老不美观;欠火则稚,稚沙土气。
若窑有变相,匪夷所思,倾汤贮茶,云霞绮闪,直是神之所为,亿千或一件耳。
”意思是如果出现窑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放进茶汤,云彩灿烂,简直就是神仙所为。
可见柴烧窑变,非常之难得。
段泥柴烧截至目前为止,龙窑烧紫砂的时间最长。
龙窑是古代陶工艺人的智慧结晶,以其形状像长龙而得名,龙窑一般使用自然山坡建造,用土砖筑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弯行隧道,长短不等,结构简单,分窑炉头,窑床,窑尾三部分。
紫砂窑以茅草烧成,有釉的缸坛盆罐在龙窑烧的是松枝。
明清时期,多用龙窑烧制紫砂,紫砂陶的最早烧炼是混合在日用陶器中进行,不免沾缸坛釉泪。
自李茂林始,“壶乃另作瓦囊,闭入陶穴',瓦囊就是装紫砂壶的一种钵体,隔火烧制。
柴烧窑变是指陶瓷素坯在窑火中出现意外,多指挂釉产品的釉色变化,而紫砂陶内外不施釉,但他的发色效果也会在窑火的变化中出现意想不到,有意外状况而造成表面火迹斑纹或色泽不统一的烧次现象。
这种在烧成中形成的光斑和明暗色泽的自然过度,有时会有一种特殊的意境,形成紫砂器独特的一种艺术风格。
紫砂泥中的紫泥,红泥和本山绿泥,因矿区矿层分布不同,其含化学成分,如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铁的含量也不尽相同,柴烧时应四季温差季节变化,以及茅草的多寡干湿,烧窑工的发火技能高低,装窑火路和窑内畅阻,也都给紫砂壶的颜色带来影响。
成功的窑变作品都具有一个共同特点,烧成后紫砂壶:色泽自然和谐,画面意境富有情趣。
窑变的过程

1) 制备坯料:坯料选用横穿钦州市区的钦江以东的泥土,俗称东泥,东泥为软质粘土,颜色为黄白色,含微量石英砂,在坭兴陶的生产工艺中起调整可塑性以结合性作用,和钦江以西地域的泥土,俗称西泥,是一种含铁量较高的紫泥石,颜色为紫红色,表面层有少量铁质浸染,为硬质粘土,可塑性及结合性较差,按东泥40~60%、西泥40~60%的重量百分比混合,经研磨、脱水等一系列工艺制成坯料;
2)坯体成型:采用手拉坯成型或注浆法将坯料制成各种器型的坯体;
3)修整坯体:将坯体修整以达到设计要求;
4)坯体干燥:采用室内干燥法、风干法或晒干法对坯体进行干燥,使坯体水分排出;
5)装饰坯体:使用雕刻工艺来装饰坯体;
6)烧制坯体:将干燥好的坯体放入窑中,在氧化气氛下(窑炉中的气孔均处于打开状态)升温至1050℃时,从窑炉中放进特制的窑变材料(如松脂、松枝等)并关闭窑炉的全部气孔,窑变材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大量的还原气体,即在在窑炉内产生还原气氛,继续升温至1100~1150℃时停止加热,自然冷却,出窑;
7)抛光打磨:将坯体抛光打磨。
浅析紫砂“窑变壶”

浅析紫砂“窑变壶”“窑变壶”一般是指:一窑壶在正常烧成状态下,其他的壶都烧出来都是正常的,就一两个烧出了与正常壶不同的效果,这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效果,真正的自然烧成的窑变壶是很难得的,一般概率是极小的。
“窑变壶是在烧制过程中,同一种泥料起的多种颜色的变化。
一个茶壶上有几种不同的颜色,内外的颜色也是不同。
紫砂壶的制作纯是个人行为,当然允许出废品。
不过这种紫砂流入市场的只能是一般工匠的作品,有些名气的工艺师别说是废品,稍有瑕疵都会被砸碎,以免坏了名誉。
所以这种窑变壶根本谈不上收藏。
本来窑变的几率就极小,需要窑温,窑内气氛等,加之有些名气的工艺师产量也不多,所以产生窑变的机会更小,市场上的窑变壶有许多是仿制的,如想购买要注意,如果是真品是值得收藏的。
随着紫砂市场的升温,窑变紫砂壶由于其产生的偶然性,稀有性,人力无法控制等原因而受到市场追捧。
紫砂壶在烧制时颜色多变,当一把壶在窑中因不同部位的受火力不同时,就会产生颜色差别,这就是紫砂的窑变。
看起来这个原因很简单,但紫砂要真的产生窑变,必须要具备三个前提条件。
紫砂壶窑变需满足三个条件窑变的紫砂壶一、必须是高度岩化结晶的矿料,因为,只有高度结晶的矿料才能烧高温或要烧多次高温,并且烧结的温度带宽,烧结的颜色带就宽。
二、必须是炼制非常纯正的泥料,并要经过好抿针工的制作,因为,只有这样的壶胚才能烧出紫砂颗粒的本色,颜色对温度的敏感性变化就越大。
三、壶胚在窑中烧制时产生不同部位的受火力不同,才能产生窑变。
窑是密封的,通常在窑里空间的温度是均匀的,一把壶的整体受火力也是均匀的。
但在窑中因火门、火风、气流的影响可能会造成一个壶上的不同侧面的受火力不同,而这个差别很微小,所以,一定要颜色对温度的敏感性高的泥料才能反映出差别来。
窑变是指陶瓷素坯在窑火中出现意想不到的变化,多指挂釉产品的釉色变化,紫砂陶内外不施釉,但它的发色效果也会在窑火的变化中出现意想不到的情况。
紫砂泥中的紫泥,红泥和本山绿泥,因矿区,矿层分布不同,其含化学成分,如氧化硅,氧化铝等含量也不尽相同。
黑釉陶瓷窑变技艺非遗

黑釉陶瓷窑变技艺非遗黑釉陶瓷窑变技艺是中国传统陶瓷制作工艺中的一种重要技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黑釉陶瓷窑变技艺通过特殊的烧制工艺和独特的釉色,创造出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世界陶瓷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黑釉陶瓷窑变技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宋代,当时的陶瓷工匠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尝试,发现了一种特殊的烧制技艺,能够在瓷器上形成一层黑色的釉色。
这种黑釉的形成是由于烧制过程中釉料的矿物质成分发生了变化,使得釉料从透明或者白色变成了黑色。
黑釉瓷器的釉色多种多样,有的呈现出深邃的黑色,有的则带有铁锈的红色,这种独特的釉色给黑釉瓷器赋予了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
黑釉陶瓷窑变技艺的制作过程非常繁琐复杂。
首先,陶瓷工匠需要选择合适的瓷土和釉料,经过精心的配比和制作,制成瓷坯。
然后,瓷坯需要进行一次初烧,将瓷坯烧制成半成品。
接下来,工匠将瓷器涂上一层特殊的釉料,然后放入窑中进行二次烧制。
在烧制过程中,窑温需要达到特定的温度,以便釉料中的矿物质发生变化,形成黑釉的颜色。
烧制完成后,瓷器需要进行打磨和修整,最后完成一件件精美的黑釉陶瓷作品。
黑釉陶瓷窑变技艺以其独特的美学价值和工艺特点,成为了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之一。
黑釉瓷器的釉色浑厚典雅,充满着独特的韵味,给人以一种古朴、神秘的感觉。
无论是瓷器的形状还是纹饰,都体现出了中国传统陶瓷的独特美学追求。
黑釉陶瓷作品的形态各异,既有精巧的小型器物,也有庄重大气的大型器物,无论是茶壶、花瓶还是盘碗,都能够展现出黑釉陶瓷的独特魅力。
黑釉陶瓷窑变技艺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中国传统陶瓷制作工艺的独特艺术形式,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价值观和审美观念。
黑釉瓷器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了世界陶瓷艺术的瑰宝,受到了广大艺术家和收藏家的青睐。
然而,由于现代工业化的冲击和市场需求的变化,黑釉陶瓷窑变技艺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传统的手工制作工艺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成本较高,而市场上的大批量生产的工业陶瓷产品,使得传统的黑釉陶瓷瓷器逐渐失去了市场竞争力。
窑变是氧化还原

窑变是氧化还原
窑变是指在高温和氧气缺乏的条件下,陶瓷器物表面的釉层出现颜色和质地变化的现象。
窑变的产生与氧化还原反应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窑变的过程中,釉层表面的铁、铜、钴等金属离子会被还原,从而出现不同的颜色。
比如,铁离子在还原环境下会从Fe3+还原为Fe2+,导致釉层呈现出褐色或绿色。
而在氧化环境下,铁离子又会被氧化成Fe3+,釉层则会变成黄色或红色。
因此,窑变是一种氧化还原反应,它不仅能够美化陶瓷器物的外观,还反映了古人在制作陶瓷时对烧制条件的掌握和应用。
- 1 -。
烧成陶瓷原理

烧成陶瓷原理
烧成陶瓷是一种将陶瓷制品形成坚硬的原理。
在制造陶瓷过程中,陶瓷原料首先需要形成定形的模具或手工成型。
成型后的陶瓷制品需要进行烧成,以使其变得坚硬、耐磨和耐高温。
烧成过程中,陶瓷制品在高温下经历多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干燥,陶瓷制品在室温下被放置一段时间,以去除残留的水分。
接下来是预烧阶段,使陶瓷制品在较低温度下逐渐失去其中的有机物质,减少烧结过程中产生的气泡和开裂。
随后是烧结阶段,陶瓷制品被加热到较高温度,使其中的颗粒逐渐结合,形成致密的结构。
在这个阶段,原子和分子之间发生了化学反应和离子迁移,使陶瓷制品逐渐变得坚硬。
温度的上升和保持时间的延长有助于提高陶瓷产品的致密度和力学性能。
最后是冷却阶段,陶瓷制品从高温环境中取出,并在室温下逐渐冷却。
冷却速度对于陶瓷制品的性能同样重要,过快的冷却可能导致开裂。
通过上述烧成过程,陶瓷原料中的颗粒之间得以结合并形成致密的结构,从而使陶瓷制品获得了较好的硬度、强度和耐用性。
烧成也有助于改变陶瓷原料的颜色和表面质感,使其具有更多的装饰性和艺术价值。
因此,烧成是制造陶瓷制品的至关重要的步骤。
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艺术

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艺术中国窑变瓷器是一种特殊的陶瓷艺术形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一时期,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瓷器,但是与宋代的瓷器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瓷器更多地使用了黑色和灰色的窑变釉,这使得它们看起来更加古老、神秘和质朴。
在中国陶瓷史上,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被视为陶瓷艺术的一个关键时期,因为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重要的窑口和陶器制作工艺。
在这个时期,许多大规模的陶器制作坑窑被建造出来,它们的产量之大可谓前所未有。
窑口的数量和规模的增长也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有关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釉面的颜色变化和变幻。
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中,釉面通常是黑色或灰色的,这种颜色的变化是由窑变釉的特殊制备方法产生的。
当一个陶瓷器被放入窑中时,其颜色和形状通常与最后的产物大不相同。
窑温、窑炉、燃料、烟气以及其他因素都将对窑内陶瓷器的颜色、纹理和造型产生影响。
这种窑变的过程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每一件窑变陶瓷器都是独一无二的。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器也经常采用象形文字进行装饰。
当时的人们以符号代替文字来传递信息,这种象形文字的装饰在陶瓷艺术中也得以广泛应用。
人们常将当时的历史事件、神话故事、自然景观等进行描绘,使得这些瓷器具有了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陶瓷艺术不仅具有独特的造型美感,而且它们的功能和用途也是多种多样的。
例如,战国时期的陶瓷器已经达到了食器、饮器、香炉、盆、碗、罐等日常用品万物具备的程度,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
总之,春秋战国时期的窑变瓷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它们以古老、神秘、质朴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们的制作技艺经过长时间的演化和发展,为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也珍贵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成为众多艺术和文化爱好者所追捧的珍品。
五行窑变杯介绍词

五行窑变杯介绍词
五行窑变杯,又称“陶瓷之王”,是中国古代窑炉技术的杰作之一。
五行窑变杯源于中国北方宋代,以其独特的色彩变化和精湛的技艺而闻名于世。
五行窑变杯的制作采用了特殊的窑炉工艺和烧制技术。
在窑炉内,陶匠们巧妙地控制着温度和氧气流动,使得陶瓷器物表面呈现出独特的五彩斑斓的变化效果。
这种变化效果根据不同的角度和光线折射,呈现出深浅不一、渐变的色彩,给人一种神秘而美妙的感觉。
五行窑变杯的外形设计也具有独特的特点。
它通常采用圆润的曲线和精细的雕刻,展现出古朴而雅致的艺术风格。
同时,它的造型也非常符合人体工学原理,手感舒适,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五行窑变杯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还具有实用性。
它可以用来盛放茶水、酒水等饮品,使得品味更加高雅。
而且,五行窑变杯的制作过程中不添加任何有害物质,安全无害,符合现代人追求健康环保的理念。
总之,五行窑变杯以其独特的色彩变化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成为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
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的卓越成就,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智慧。
无论是作为艺术收藏品还是日常使用器皿,五行窑变杯都能给人带来独特的审美享受和实用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视野INSHIYE X 102 Jul. 2016 July颜色釉种类繁多,展现着丰富的艺术魅力,在各式各样的颜色釉中,作为其中的一大分支,窑变釉最为独特和奇妙。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制瓷史,窑变陶瓷以其特有的装饰风格和艺术效果独树一帜,并在中国陶瓷颜色釉的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陶瓷作为一种文化媒介,承载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文明、丰富的精神和情感,并使之加以流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能力都在不断转变,逐步提升。
物质需求普遍被满足的今天,人们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需求。
无论是表现的形式还是手法,视觉艺术在不断发展,为了能够更好、更有效地抓住人们的眼球,新的视觉媒材不断涌现出,也少不了在视觉符号上进行的创新。
窑变陶瓷既是一个文化符号,又是一种视觉媒材,本文将结合这两种特性,对窑变陶瓷的工艺性和艺术性进行分析介绍和归纳。
什么是“窑变”?所谓“窑变”,是指在陶瓷器物的烧制过程中,釉质受到窑内温度、燃烧气氛等各种非人为因素影响所发生的不确定性自然变化。
古人对窑变的理解和定义非常的广泛,不仅仅是指釉质的窑变现象,就连器物器形的变化也称之为窑变。
窑变通常产生两种情况:窑病和窑宝。
《南窑笔记》中有着古人对窑变的解释:“釉水色泽,全资窑火,或风雨阴霾,地气蒸湿,则釉色黯黄惊裂,种种诸疵,皆窑病也。
必使火候釉水恰好,则完美之器十有七八矣。
又有窑变一种,盖因窑火精华凝结,偶然独钟,天然奇色,光怪可爱,是为窑宝,邈不可得。
”而现今人们对窑变的理解,主要是指陶瓷器物在窑内烧制过程中所缠身的变化,影响这种变化的因素有许多,例如窑内温度变化、燃烧气氛的变化和器形的影响,包括釉质中的矿物原料的相互作用等等,经过一系列的氧化还原作用,最终使釉质的呈相变化万千,其所展现出的艺术效果更是出乎人们的意料。
自古窑变陶瓷便有着“窑变无双”的特性,每一件窑变陶瓷都是唯一的。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今人们已经能够对窑变做出科学的解释和分析,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窑变的化学规律和原理。
但这种“掌握”是相对而言的,要想完全控制窑变,单靠人为因素还是无法达到的。
因此,窑变艺术特有的神秘魅力并有没因为工艺的进步而褪色,反之,这种神秘感更能激起人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使得窑窑变陶瓷的基本构成与属性宗成武站就没有人气,受众的减少对网站的生存是最致命的打击。
(二)充分利用意见领袖的影响力。
像论坛的版主、学生社团的负责人、校园明星等,都可能是意见领袖。
他们面对面的亲身传播的影响力,实际上大于网站的间接传播效果。
因此,要与其建立亲近的情感关系,引导其参与网站的传播,吸收和引导其参与重要问题或特点问题的讨论,从而有利于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
(三)效果分析(传播效果)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共青团工作效果,这是高校共青团网站的一大目标。
对于传播效果,以下几种理论值得我们借鉴。
1.文化规范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之所以能间接影响人们的行为,是因为它发出的信息能形成一种道德的文化的规范力量。
2.沉默螺旋论在舆论传播中,通常,如果自己的观点占优势、受欢迎,他便会侃侃而谈,若处于劣势、不受欢迎,他便会沉默不语。
一方讲话另一方沉默的倾向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这个过程不断把一种舆论确立为主要意见。
结果表面上强势的舆论更加强劲,表面上弱势的舆论则更加软弱。
因此,当校园BBS 上出现突发事件的评论时,要让正面声音成为主流,通过一大批兼职网评员不断加强正面舆论,使大多数受众认同这些占多数优势的意见,用“沉默的螺旋”实现了对网上舆论的良性引导。
总之,引入传播学来分析高校共青团网站建设,目的在于探索和揭示共青团网站传播的规律,加强共青团工作的效果。
(作者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管理工程系)新视野INSHIYEX Jul. 2016 July 103变陶瓷展现出更多的表现形态,为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感官享受。
一、陶瓷窑变技艺的工艺特征窑变是一个连贯整体的过程,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对窑变现象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和影响,主要分为:矿物原料、瓷泥胎质、釉料的化学组成、釉料的加工处理、施釉手法,烧成制度和器皿造型等几个方面。
(矿物原料):窑变陶瓷的矿物原料中,含有许多不同的微量元素,却化学成分非常复杂,无论是一种元素的氧化还原反应还是多种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都会产生窑变现象。
其中最为主要且较为常见的矿物原料为以下几种:铜矿石、木灰、方解石、高岭土、铁矿石、石英。
(陶瓷胎质):泥胎中含有着丰富的微量元素,这些微量元素的所占有的成分不同,所发挥的性能也发生差异,对釉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和影响。
例如在胎质中,铁元素和钛元素直接影响着釉质呈色的明艳深浅;硅元素和铝元素则是釉质产生开片效果的关键等等。
(釉料的化学组成):釉料的配制是产生窑变的基础,其化学组成直接影响着最终的窑变效果。
(釉料加工):釉料可以由一次或多次配成。
通过不同方式的研磨配制或是在程序中发生变化,都会使最后的窑变效果发生变化。
(施釉手法):施釉既是在胎瓷上涂抹色釉,通常来说,釉层过厚和过薄都会使得釉质不能够充分地发生化学反应,直接影响到烧成的效果。
对于窑变釉而言,稍微偏厚更佳,这样会使釉料在烧成过程中发生一定的流动和熔融,这种现象没有特定的规律可言,继而会产生奇特的化学反应。
(烧成制度):无论是何种色釉的烧制,烧成制度永远是整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核心部分。
窑变陶瓷的烧制工艺不同于其他颜色釉的烧制,窑变釉在烧制过程中极其敏感,它对窑内的气氛要求极高。
对烧成制度的控制,釉质烧成曲线的把握、窑内的烧成气氛、冷却保温等等,这些都将直接影响釉质最终的呈相。
(器皿造型):陶瓷的器皿造型变化万千,窑变釉覆盖其表面,入窑烧制时,高温作用下,当釉料呈熔融状态时,一定程度上会受器皿表面弧度的影响,这和釉料自身的流行性有着之间的关系,特别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组合而成的复合色釉。
二、陶瓷窑变技艺的艺术特征(一)色彩图1-1:清乾隆祭红釉玉壶春瓶窑变色釉呈相千变万化,美轮美奂,其奇妙的色彩变幻更是带给人们丰富的视觉体验,而色彩也正是窑变陶瓷主要的艺术特征之一。
窑变陶瓷的色彩不同于同其他色釉类陶瓷,它不只是表现单一的色彩,也不拘于固定的形式,其釉质往往是呈现出多种颜色相互交融和渗透。
色彩与色彩之间没有明确的划分界限,相互自然的融合,极具生命力和艺术的张力。
按颜色划分,窑变陶瓷的釉色大体上可以分成三大类:红色系、青色系、白色系、黄色系和黑色系。
图1-2:北宋钧釉天青釉花盆红色系:红色系的窑变色釉种类繁多,主要为:祭红(图1-1)、枣红、朱砂红、猪肝红等浓郁,鸡血红、火焰红、胭脂红等浓淡相间,另有美人醉、玫瑰红、宝石红、朝霞红、桃红、抹红等;葡萄紫、玫瑰紫、墨紫等浓郁,茄皮紫、丁香紫、罗兰紫等浓淡相间,另有葛花紫、水晶紫等。
图1-3:宋钧窑月白紫斑双耳罐青色系:天蓝、积蓝、洒蓝、紫蓝、灰蓝、豆绿、新视野INSHIYE X 104 Jul. 2016 July豆青、蛋青、天青(如图 1-2)、灰绿、鹦哥绿、瓜皮绿、葱翠青、梅子青等。
白色系:月白(如图1-3)、玉白、青白、灰白、鱼肚白等。
紫、红、蓝、白、青五彩是窑变釉色的基本色调,五彩之间相互渗化,相映生辉。
根据时间为轴做纵向划分,窑变釉色又可这样梳理:唐代:花釉,月白或天蓝的斑块呈现在黑釉、黄釉、褐釉、天蓝釉或茶叶末釉等深色釉层之上,色彩交错流淌。
宋代:著名的有豇豆红、鸡血红,朱砂红、胭脂红、玫瑰紫(如图 1-4)、茄皮紫、葡萄紫、丁香紫等。
元代:釉里红。
明代:宝石红、祭红、孔雀绿等。
清代:郎窑红 、美人醉、铁红、金红、天蓝、洒蓝、雾蓝、三阳开泰、蓝斑、石榴红等。
图1-4: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托窑变陶瓷的色彩是抽象的,变化莫测令人赏心悦目,为观赏者带来极为丰富的视觉体验;人们在观赏窑变陶瓷时,产生无尽的情感联想。
这也正是窑变陶瓷色彩的魅力所在,它具有极为丰富和自由的象征意义,它是自由开放且多样的。
通过对历史上窑变釉种类的划分,从它们的命名我就不难看出端倪,每种釉色的命名不仅仅只是因为其自身的色系和色调,其中还蕴含着人们对其丰富的审美情感。
如(图1-5)中所示的美人醉,以及极具代表性的三阳开泰,这些窑变釉的命名,是人们基于窑变陶瓷其色彩的审美感受而由来的。
宋代崇尚紫色,把紫色视作吉祥的征兆,它象征着皇族和权利。
而宋代的钧瓷也以紫色系最具代表,也最受到人们的额青睐。
无论是制瓷者还是观赏者,人们都自由地穿梭在窑变陶瓷色彩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中,获得丰富的视觉和情感享受。
图1-6:宋龙泉冰裂纹杯(二)肌理作为窑变陶瓷艺术效果的主要特征之一,窑变的肌理同样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窑变陶瓷肌理效果的产生,和釉料配方、施釉以及烧成制度有着直接的关系。
窑变陶瓷的施釉方式多为分层施釉,在陶瓷器物的烧制过程中,釉质开始发生化学反应,这个时候,受到釉质厚度的影响、底釉和面釉性能上的差异、釉质和胎质的膨胀系数不同等等因素的影响,釉面会开始发生变化,产生气泡、裂纹、小面积的晶块等各种纹理。
以开片为例,釉质上产生开片的成因,是因为釉质的膨胀系数和胎质的膨胀系数不同,在烧制的过程中,胎质与釉质在高温下变成熔融状态,相互融合。
烧成出窑后,由于周围温度的急速下降,热胀冷缩的物理原理,胎体和釉质开始遇冷收缩,由于膨胀系数的不同,胎体和釉质在窑内烧制时的膨胀程度不一样,遇冷后胎体开始收缩,釉质则出现裂纹,形成开片的特有肌理。
人们在观赏窑变陶瓷时,光照射在这种特有的肌理上反射进人眼,产生奇特的视觉效果和感官享受。
开片纹和行纹是窑变陶瓷肌理效果中最为代表的两种类别,其中冰裂纹的形成也是因为胎釉膨胀系数的不同所导致的(见图1-6)。
行纹当中最具代表的有蚯蚓走泥纹、鱼子纹、蟹爪纹等等。
窑变陶瓷的肌理除了开片和行纹,还有其他的一些肌理特征,例如窑变釉中较为常见的油斑纹理、晶花纹理等等。
同色彩一样,从古人对这些肌理的命名我们不难看出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自然形态的美。
蚯蚓走泥纹、蟹爪纹、鱼子纹等等,这些名字的由来正体现了人们对窑变肌理的审美感受。
任何一件窑变陶瓷都独一无二。
它的呈相很大程度上是来外自然力的作用,单靠人为的主观力量是无法效仿和复制的。
人们对于窑变陶瓷的观赏,是一种极为开放和自由的审美体验。
这种审美享受也是人们作为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的一种彰显。
我们感叹古人的智慧,更惊叹大自然造物之神奇,这也正是窑变陶瓷作为一种独特艺术形式和陶瓷品类,其艺术魅力的根源之所在。
(作者单位: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