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宜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成效及对策建议
简论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建议及其措施

简论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建议及其措施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给农业环境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
如何保护好农业环境,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本文将从加强农业环境保护的建议及其措施进行论述。
建议一:加强法律保护在保护农业环境方面,法律的作用至关重要。
因此,加强法律保护是保护农业环境的首要措施。
首先,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将农业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责任追究制度,依法惩处违反法律的行为,切实提高农业环境保护的法律效力。
建议二: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技是推动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基础。
特别是在环境保护方面,科技更是创造性物质的源泉。
因此,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有助于保障农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农业生产中,可以采用生态农业、精细化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兴生产模式和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加强科技创新,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节能减排的能力。
同时,通过农业科技的创新,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修复,开展自然生态、种养结构、农业生态技术等方面的永续发展研究。
建议三:加强宣传教育加强宣传教育,可以提高公众对农业生产中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和认识,树立环保意识,促进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通过各种宣传手段和渠道,将环保理念深入人心,鼓励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环境保护行动,从而推动农业生产朝着环保、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此外,还可以开展农业生态文化和环保理念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的环保素养,从而促进环境保护的发展。
建议四:强化监管农业生产中,有时会存在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现象,严重影响农业环境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因此,加强对农业生产中的环境保护监管,是保障农业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
首先,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对农业企业和农民进行监督,确保其在生产过程中符合环保要求。
同时,加强对农业环境的监督和评估,发现环境问题,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保障农业环境稳健可持续发展。
结论:农业环境保护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及措施

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对策及措施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的对策及措施一、引言农村生态环境管理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农村环境面临着严重的压力和挑战。
通过制定有效的对策和措施,我们可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二、改善农田生态环境1. 调整农业结构: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减少农业面积占比,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 推广科学耕作方法: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推广合理的农田管理和耕作措施,如合理施肥、轮作休耕等。
三、保护农村水资源1. 加强水资源管理:建立农村水资源管理机制,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2. 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加大对节水灌溉技术的宣传和推广力度,提高农村水资源利用效率。
四、改善农村环境卫生1. 加强农村垃圾管理:建立健全农村垃圾分类采集和处理体系,引导农民养成良好的环境卫生习惯。
2. 控制农村污染源:加大对农业、养殖业和农村工业的环境监管力度,减少农村污染物的排放。
五、促进农村环境教育1. 加强农村环境教育宣传:组织开展农村环境教育活动,向农民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2. 增加农村环保投入:增加政府对农村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提供相关培训和教育资源。
六、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评估1. 建立农村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网络,定期对农村环境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估。
2. 强化环境监管机制:加强对农村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严格惩罚违法者。
七、加强农村环境管理相关机制建设1. 建立农村环境管理协调机制: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推进农村环境管理工作。
2.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立法,明确责任分工,提高执法效果。
八、附件本所涉及附件如下:1. 农村生态环境管理相关数据统计表格2. 农村环境管理实施方案3. 农村环境教育宣传材料九、法律名词及注释本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如下:1. 环境保护法:全面规范环境保护工作,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农业环境保护现状与建议

农业环境保护现状与建议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关系到人们的温饱与生活质量。
然而,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业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给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
当前,农业环境保护面临着诸多问题。
首先,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是一个突出的问题。
为了追求高产,农民往往大量施用农药和化肥。
这不仅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还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一些农药残留还会在农产品中积累,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其次,农业废弃物的处理不当也给环境带来了压力。
比如,农作物秸秆的焚烧现象依然存在,不仅浪费资源,还会产生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污染空气。
畜禽粪便如果未经有效处理就随意排放,会污染土壤和水体,滋生细菌和病毒。
再者,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在一些地区较为严重。
不合理的土地开发和过度开垦,使得植被遭到破坏,土壤失去了保护,容易受到雨水冲刷,导致水土流失。
而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不断加剧,耕地面积减少,生态平衡遭到破坏。
另外,农业水资源的短缺和污染也不容忽视。
一方面,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使得农业用水受到污染,影响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品质。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应当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通过开展培训、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让农民了解农业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种植和养殖方法,减少对农药、化肥的依赖,合理处理农业废弃物。
二是推广绿色农业技术。
例如,推广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精准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鼓励农民采用秸秆还田、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等方式,实现农业废弃物的循环利用。
三是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
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严格控制土地的开发和开垦,加强植被保护,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如修建梯田、种植防护林等,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四是加强水资源管理和保护。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则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为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从土地利用、水资源管理以及农药使用三个方面来探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一、土地利用1. 合理规划农田:在农田规划过程中,应考虑到不同作物的生长需求,充分利用土地资源。
科学合理地规划农田,减少随意扩大耕地的现象,以避免农地过度开发造成土地退化。
2.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不仅可以改善土壤质量,还可以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从而减轻对环境的负荷。
政府可通过出台激励政策,鼓励农民转向有机农业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
二、水资源管理1. 水资源合理分配:在农业生产中,水是至关重要的资源。
政府应建立健全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分配水资源,保证农田灌溉的需要,并确保其他用水需求的合理满足。
2. 推广节水技术:农业生产中的节水技术对保护水资源非常重要。
农民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同时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量,减少水资源过度利用。
三、农药使用1. 合理使用农药:农药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辅助手段,但过量或滥用农药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损害。
政府应加强农药使用的管理,制定严格的农药使用标准与限制,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
2. 推广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替代传统化学农药的可行方案。
通过引入天敌、采用生物制剂等手段,可以有效防治农田害虫,减少对农药的依赖性,降低农田环境中农药残留的风险。
综上所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当今农业发展的重要议题,需要我们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通过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科学管理水资源以及合理使用农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农民以及相关机构需要共同努力,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农村农业生态环保工作总结

农村农业生态环保工作总结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农业生态环保工作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农村农业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下面我们来总结一下农村农业生态环保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首先,农村农业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生态环保工作的投入,加强了农村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力度,推动了农村生态环保产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技术水平。
同时,一些地方还开展了农村生态环保示范项目,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然而,农村农业生态环保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农村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一些违法行为难以得到有效的制止和惩罚。
其次是农村生态环保产业发展不够成熟,技术水平和市场需求还有待提高。
再次是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有待加强,一些农民对环保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的环保知识和技能。
为了改进农村农业生态环保工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措施。
首先,加强对农村生态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执行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监督和惩罚机制,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其次,加大对农村生态环保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对农村生态环保技术的研发和推广。
再次,加强对农民的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技能水平,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农村生态环保工作。
总的来说,农村农业生态环保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只有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和农民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农村农业生态环保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美好生活作出更大的贡献。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分析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对策分析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对于维护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随着农业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应对之策。
一、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如今,我国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土壤污染、水资源浪费、农药残留等。
土壤污染是当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一个重要问题,长期的化肥和农药过度使用,导致土壤质量逐渐下降,影响作物生长和人类健康。
同时,水资源浪费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传统灌溉方式效率低下,导致水资源的大量浪费。
此外,农药残留问题一直困扰着农业生态环境,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系统造成巨大危害。
二、存在的问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政策不明确、法规不完善、监管不到位等方面。
首先,政策不明确导致各地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缺乏统一的指导原则。
其次,法规不完善也是制约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原因,相关法规的执行力度不够,对违法行为的处罚不足,导致一些企业和个人对环境保护法规的法不在心。
最后,监管不到位也是当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个短板,由于监管体系不健全,导致一些环境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三、应对之策为了有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应从多个方面着手:首先,加强对土壤污染的治理,推行有机农业、循环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保持土壤生态系统的平衡。
其次,应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采取节水灌溉技术,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减少水资源的浪费。
另外,加强对农药使用的监管,推行绿色农业,鼓励有机农业的发展,减少农药残留对环境和人体的危害。
同时,应加强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明确相关部门的职责和监管责任,建立健全的法规体系和监管体系,保障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政策制定、加强法规执行、加强监管和管理,共同守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业环保建议及措施

农业环保建议及措施近年来,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关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部分,而农业活动中也存在着许多对环境的影响。
在保障农业生产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注意保护环境。
本文将介绍几点针对农业环保的建议及措施。
1. 推广有机农业有机农业是一种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它通过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减少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生产健康食品。
推广有机农业有助于减少农业产生的对环境的污染,并保护土地及地下水质量。
在推广有机农业的过程中,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政府部门优化政策,提供有机农业生产补贴,减轻有机农业成本。
•鼓励农民种植有机农作物,支持农民参与有机农业合作社或市场化经营模式。
•宣传有机农业生产知识,提高公众对有机农业的认知度,培养有机农业消费习惯。
2. 收集利用农业废弃物农业废弃物包括秸秆、畜禽粪便、农膜等。
这些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可能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如增加土壤污染、水土流失等。
对于农业废弃物的处理,我们有以下建议:•优化农业废弃物收集体系,建立废弃物资源化的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推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例如将秸秆制成饲料或肥料,将畜禽粪便转化为生物质能源等。
•宣传农业废弃物的重要性,鼓励农民尽可能地利用农业废弃物,减少浪费。
3. 推广精准施肥技术农业生产过程中,农药、化肥的使用较为常见,这些化学物质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会污染土壤,水源等环境。
推广精准施肥技术是一种有效的减少农业污染的方法。
精准施肥技术包括土壤检测、气象预报、统计分析等,通过合理配比,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同时,这种技术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
4. 加强农业垃圾管理农业垃圾包括病虫害死亡的畜禽、植物细胞、绿肥材料等。
农业垃圾管理不当可能污染周边环境,对当地生态系统造成破坏。
加强农业垃圾管理有以下建议:•建立农业垃圾收集、转运、处理体系,保证垃圾处理过程的安全和有效性。
•鼓励以垃圾为基础的资源化利用,例如将病虫害死亡的畜禽转化为沼气,利用植物细胞制成生物质燃料等。
农业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

农业环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措施分析农业环保工作是指以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目标的一系列环境保护措施。
目前在农业环保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适当的解决措施。
农业面源污染严重。
大量农药、化肥、畜禽养殖等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和废弃物,直接或间接地污染了水、土壤和空气。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控制养殖废弃物的排放,并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治理。
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
传统的灌溉方式通常采用过量灌溉,导致水资源浪费和农田土壤水盐化。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和微喷灌等,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保证农田灌溉的正常运行。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较高。
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甲烷和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较大,对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为了减少农业温室气体排放,可以采用生物质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减少化肥使用量,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增加作物种植多样性,提高碳汇能力。
农业环保工作还受到农民意识不强的影响。
一些农民缺乏对农业环保的认识,对环境保护工作不重视。
需要加强对农民的环保教育宣传,提高农民环境意识,激发他们参与环保工作的积极性。
在农业环保工作方面,还存在监管不力的问题。
有些地方对农业环保问题监管力度不够,导致违法违规行为得不到有效制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对农业环保法律法规的宣传和培训,加强执法力度,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形成对农业环保工作的有效监管机制。
农业环保工作中存在着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农田水利设施不完善、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较高、农民意识不强以及监管不力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加强农业生产管理、提高农田水利设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加强环保教育宣传以及加大监管力度等一系列措施。
只有通过共同努力,才能推动农业环保工作取得更好的效果,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宜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与成效及对策建议作者:黄瑞刘鸿章刘栋刘馨蔓来源:《安徽农学通报》2013年第10期摘要:阐述了信宜市“十一五”期间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及取得显著的成效,发展生态农业取得明显成果,指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今后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成效;对策;信宜市中图分类号 S1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10-84-03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维护好农业生态环境是确保农业健康持续发展,以及人口与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宜市的农业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已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环境保护迫在眉睫。
“十一五”期间,信宜市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和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以及省农业厅《关于做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的部署和要求,做到领导重视,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强化措施,扎实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以治理污染源头为抓手,以推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技术为依托,以实施项目带动为动力,以有效遏制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和建设生态信宜、绿色信宜、可持续发展信宜为目标,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实效性的工作,改善了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促进了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1 信宜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及成效1.1 开展农业污染源普查,制订和实施《信宜市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方案》根据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的要求,以及省和茂名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农业源普查工作会议精神,信宜市通过精心筹备、周密安排,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制度,广泛宣传,扎实推进,狠抓各项工作落实等措施,认真做好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并按时、按质、高效完成了信宜市的农业污染源普查任务。
在实际工作中,成立了由市农业局局长任组长的信宜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农业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信宜市第一次污染源农业源普查实施方案》和《信宜市第一次污染源农业源普查宣传方案》,落实了普查经费,建立完善了8项工作规章制度,召开了相关会议18次,在《信宜新闻》期刊上刊登污染源普查工作的新闻20多条,在信宜市广播电台新闻栏目播放专题宣传节目50次,开展污染源普查知识讲座38次,制作普查专栏板报20多期,发放普查宣传画、宣传单、宣传册共20 000多份,悬挂污染源普查宣传横幅50多条,出动宣传车30多台次,培训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共计100人,共出动普查人员5 000余人次,发放普查表3 850份,回收乡镇基本情况表19份、普查表3 838份,普查种植业大户和企业1 995家,普查养殖业大户和企业1 824家(含水产、禽畜养殖大户、企业1 524家)。
通过污染源普查,基本摸清了信宜市各类污染源的分布情况,获得了十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推进信宜市治理农业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工作奠定了基础。
在此基础上,还制订了《信宜市农业生态环境整治工作方案》,并强力实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1.2 以实施项目为抓手,全面提升信宜市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水平1.2.1 实施农村沼气项目,促进“生产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变 2006年以前,信宜市沼气建设因建池技术落后、效果差,以致发展速度缓慢、普及率低。
2005年底,全市仅建有沼气池300口,仅占全市农户总数的0.25%。
从2006年起,市农业局以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为契机,通过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强化宣传培训,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办好示范,全面推动等有效措施,大力推广应用农村户用沼气技术。
至2011年8月底,全市累计应用户用沼气技术农户达10 110户,比2005年底增长了33.7倍,农户应用率提高到5.1%,占全市养殖农户的30%。
目前,全市有千池镇3个,整体推进的沼气村有30个共3 000多户,建立市(县)、镇、村三级沼气服务网点24个,配备沼气服务车24台。
实施农村沼气项目,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应用沼气技术农户每户每年可节约燃料(柴草等)2 500kg,折合人民币2 000元;可节省15个工日,折合人民币1 200元;可节省饲料、农药、化肥等成本开支1 320元;3项合计每年每户可节支增收4 520元;扣除项目投资2 620元后,农户当年可直接新增经济效益1 900元。
“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节支增收11 535万元,扣除项目投资2 617.1万元,5a间,直接新增经济效益达8 917.94万元。
(2)农村户用沼气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促进了农村“改厨、改厕、改圈”的开展,有效带动了农村建筑业、商业、餐饮业以及养殖业的发展,解决了就业,增加了财税收入。
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新增建筑专业队伍100多个,新增沼气灶具商铺20多个,新增服务队伍20多个,新增3 000多个就业岗位。
新增50头以上养猪场500多个,新增生猪饲养量10.11万头,每年直接新增财税收入3 100多万元。
(3)农村户用沼气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有效地保护森林资源,促进了林业生产,减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秸秆还田,培肥了地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改善了农村的炊事方式与环境卫生,使广大妇女从烟熏、火燎的传统炊事方式中解放出来,更多地从事“猪-沼-果(菜、稻)”等生态种养业。
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共建立了2 333.33hm2生态农业基地,有效地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使现在的信宜市农村呈现出“居家庭园化,燃料沼气化,肥料生态化”的喜人局面。
1.2.2 实施农田水利建设项目,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信宜市是一个“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区市,全市现有耕地3.07万hm2,其中水田1.57万hm2,人均耕地不足0.02hm2。
“十一五”期末,全市共有中低产田面积0.824万hm2,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47.6%。
中低产田的低产原因是水利设施老化,耕层浅、瘦、沙、酸、渍水。
中低产田占比大,严重制约着信宜市农业生产的发展。
为此,信宜市农业部门自2006年起,以贯彻执行中央1号文件《关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的重视和支持,大力开展农田基本建设。
5a来,全市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省人大农田水利建设、扶贫开发、中低产田改造等项目资金3 500多万元;清淤挖沟236条,总长1 376km;新建排灌渠道139条,总长96.1km;新建、改建木石陂陂坝100多座,新建函闸120多个,修建排灌泵站60多座,修复水毁工程1 300多处,新建农田机耕路28条2.4km,改造中低产田0.72万hm2,平整土地866.67hm2,建设高产稳产农田0.29万hm2,新增灌溉面积253.33hm2,改善灌溉面积880hm2,新增除涝面积134hm2,降低地下水位面积20hm2,新增耕地面积8.4hm2。
改造后,项目区每年每667m2新增粮食85kg,农民新增纯收入136元。
通过项目实施,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为信宜市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7年,信宜市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先进县”,2010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1.2.3 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减少化肥、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2006年,信宜市被农业部定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试点市(县),2010年又升级为全国测土配方施肥普及示范县。
自项目实施以来,信宜市紧紧围绕测土配方施肥目标任务,大力开展“测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导”5项工作。
5a来,共采集、分析土样4 600个、植株样本36个;开展“3414”试验106个,制定水稻、玉米、香蕉、三华李、蔬菜、花生等作物配方10个,累计推广各种作物配方肥13.8万t,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1万hm2(次)。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已实现了所有镇、村及主要农作物的“全覆盖”,成为信宜市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设生态信宜的重要抓手。
据统计,测土配方施肥比群众习惯施肥平均667m2节约氮肥、磷肥用量2.23kg(折纯),节约农药用量0.8kg,节本增效47.8元。
全市累计减少化肥用量8 618.9t(折纯),节本增收1.85亿元,有效地减轻了农药、化肥等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同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推广普及,既有效地改变了农民的施肥观念,提高施肥水平,又优化了肥料结构、培肥土壤地力,使部分农民认为“施肥越多越好”和购买化肥只问价格不问养分的现象逐渐减少,因土、因作物、因气候等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施肥的群众正在逐年增加。
施肥观念、施肥方法发生了根本转变,肥料的使用实现了由单质肥向复混肥、配方肥转变,由以化肥为主向有机无机配合使用转变,有力地推动了地力建设,有效地保护了农业生态环境。
1.2.4 实施有机质提升项目,提高了耕地质量近年来,信宜市把提高耕地质量作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土地产出率的重要工作来抓,投入有机质提升项目补贴资金200万元,发展绿肥2.03万hm2(次)(其中紫云英专用绿肥0.69万hm2),推广秸秆还田8.43万hm2(次),增施农家肥、沼液、沼渣等有机肥8.98万hm2(次)。
项目实施后,耕地有机质由2.93%提高到3.13%,增加了0.2个百分点;项目区每年每667m2新增粮食85kg,农民新增纯收入136元,有效地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生态环境,耕地质量有所提高。
1.2.5 实施农机补贴,推广适用农机,有效保护耕地近5a来,全市累计推广高效、节能、适用的农机具2.5万台(套),机耕、机收面积分别达25万hm2次和10.33万hm2次。
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有效地保护了耕地,促进了作物秸秆还田,改善了土壤生态环境,提高了地力。
1.2.6 实施生态农业示范村建设项目,以点带面,辐射带动,推动我市生态农业建设把建设生态农业示范村作为全市农业战略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制定了生态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了生态农业建设目标,积极探索生态农业的经营模式,促进了全市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努力,己全面完成生态农业示范村建设的各项目标。
示范村居民的生态意识普遍增强,农业生产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调整优化,特色农业优势产业逐渐形成,农业生产已从过去单纯追求数量逐步向质量效益和循环农业方向转变,生态农业已经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
2 发展生态农业取得明显成果2.1 全面完成生态农业示范村建设任务以良耿村为例,示范村生态农业建设指标全部达到了考核验收标准。
2009年,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率达92%,比2006年提高5个百分点;生活污水、垃圾处理率达88%,比2006年提高个4.6个百分点;农业投入品废弃物回收率达95%,比2006年提高3个百分点;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率达81.6%,农药施用强度每hm23.12kg,比2006年下降了0.58kg;化肥施用强度为每hm2207kg,比2006年下降了4kg;化肥和农药的利用率比2006年提高4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