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 超次声波(公开课)
第四讲 噪声超声与次声

第四讲噪声、超声和次声4.1噪声一学习目标1认识噪声。
2初步知道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3能区别乐音与噪声。
4了解减少噪声的主要途径是控制噪声声源、阻断噪声传播、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5学会减少噪声的基本方法。
二导学流程活动一:利用文具盒、书、桌、凳等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请同学们感受并小结。
有些声音是动听的、令人___________的——乐音,波形___________有些声音是难听的、令人___________的——噪声,波形___________活动二:结合课本与生活实际,讨论噪声的来源并尝试分类(可按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等)活动三:探索噪声的危害在同学中选出一名“抗噪声志愿者”,让他坐在凳子上,让不同的同学对着其制造各种各样的噪声,观察其脸色的变化,也可让其说出内心的感受。
小结噪声的危害:开放性答案,大家畅所欲言活动四:阅读课文中的“生活物理社会”《声音的级别和人的感觉》1、声音强弱的单位是___________2、20dB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超过___________分贝的噪声对人听力造成损伤4、为了有利于学习,教室中的声音应不超过___________分贝5、在城市的交岔路口会有一个显示器,它是专门用来显示噪声大小的,它叫___________活动五:噪声的控制1、举出你所知道的控制噪声的6个事例2、大家讨论哪些方法或原理是相同的3、小结控制噪声的常用方法:(1)在___________处控制噪声(包括改变、减少或停止声源振动)(2)在___________中控制噪声(主要方法是隔声、___________声和___________声)(3)在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如戴护耳器、耳塞、耳罩、头盔等)活动六:从环保角度来讲噪声的涵义是分析事例:在上自习课时李明边做作业边轻声哼声流行歌曲是不是噪声?讨论:在公共场所为了不影响他人,我们说话、听音乐应注意什么?课堂练习:1、从物理学角度看,乐音的波形是,噪声的波形是。
【幼儿教案】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的秘密》

【幼儿教案】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声音的秘密》教案:《声音的秘密》一、教学内容1. 声音的产生:介绍振动、声音和乐音之间的关系。
2. 声音的传播:讲解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特点。
3. 声音的感知:通过实例说明人们如何通过声音来识别物体和环境。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3. 培养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和分享,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的基本原理。
难点: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扬声器、音叉、玻璃杯、水、塑料尺等。
学具:记录本、画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和倾听周围的声音,思考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实验演示:(1)振动与声音:用扬声器播放音乐,让学生观察音叉的振动,感受声音的产生。
(2)声音的传播:将玻璃杯装满水,用塑料尺敲击杯底,观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
3. 知识讲解:讲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的基本原理。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探究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六、板书设计声音的秘密1. 振动→ 声音2. 声音→ 传播3. 感知→ 声音七、作业设计1. 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现象和结果。
2. 思考题:(1)声音是如何产生的?(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为什么?(3)我们是如何感知周围的声音的?答案:(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液体次之,空气中最慢。
(3)我们通过耳朵和大脑来感知周围的声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和讲解,让学生了解了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感知的基本原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积极参与实验,表现出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后加强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2019-2020年高二物理次声波和超声波示范教案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超声波和次声波.2.了解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概括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对超声波的教学,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教学重点1.什么是超声波和次声波.2.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教学难点超声波和次声波的应用.教学方法讲练法、阅读法.教学用具投影仪、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在生活中我们可听到各种各样的声波,但是人耳能听到的声波的频率范围是有限的,大致在20 Hz到xx Hz之间.频率小于20 Hz和频率大于xx Hz的声波,虽不能引起人类听觉器官的感觉,但它们对人类有很大的实际意义,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两种波.二、新课教学(一)学生阅读课文(二)用投影片出示阅读思考题1.什么叫次声波?2.什么叫超声波?3.什么现象中能产生次声波?4.次声波有哪些应用.5.超声波有哪些应用,试举例说明.(三)学生解答阅读思考题1.频率低于20 Hz的声波,叫次声波.2.频率高于xx0 Hz的声波,叫超声波.3.地震、台风、核爆炸、火箭起飞时都能产生次声波.4.次声波的应用①建立次声波站,可以探知几千米外的核武器试验和导弹发射.②由地震引起的巨大海浪的传播速度和台风中心的移动速度都小于次声波的波速,所以接收次声波能预报破坏性很大的海啸、台风.5.超声波的应用①超声波的波长比可闻声波的波长短,它基本上是沿直线传播的,可以定向发射.②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距离要比光波和无线电波远得多.水声测位仪就是根据超声波的这种特性制成的装置,这种装置既能发出短促的超声波脉冲,又能接收被潜艇、鱼群或海底反射回来的超声波,根据反射波滞后的时间和波速,就可以确定潜艇、鱼群的位置或海水深度.③由于超声波的穿透能力很强,可以制成超声波探伤仪,用来探查金属内部的缺陷.还可以用超声波对混凝土制品、塑料制品、陶瓷制品以及水库的堤坝探伤.④利用超声波在液体中传播时,可使液体内部产生相当大的液压冲击这一特点,可对金属零件、玻璃、陶瓷等制品的表面的污垢进行清洗.⑤利用超声波可以把普通水“打碎”成直径仅为几微米的小水珠,变成雾气喷散到房间的空气中,增大房间中空气的湿度,这就是“超声加湿器”的基本原理.⑥利用超声波可以用来制造各种乳胶,用于航空摄影以及从空间实验室或资源卫星上拍摄.⑦利用超声波可进行“B超”,就是利用超声波的发射,来探查人体内部的各种器官、组织等有无异常,还可以确定肿瘤的有无、位置和大小等等.⑧利用超声波作用于人体时,机体细胞受到振荡和刺激,可起按摩作用,治疗神经痛等疾患.⑨超声波还可以把药物击碎成微粒和空气混合形成“药雾”,病人吸入后,可以治疗肺部疾病.⑩用超声波消毒灭菌也是有效的.例如用超声波来给牛奶消毒,效果良好,而且能避免煮沸法对营养成分的破坏.(三)教材介绍许多动物都有完善的发射和接收超声波的器官.例如视觉很不发达的蝙蝠,主要靠发出超声波的回声来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现代的无线电定位器——雷达,质量有几十、几百、几千千克,而蝙蝠的超声定位系统只有几分之一克,而一些重要性能都优于现代的无线定位器,水中生活的海豚,也有完善的超声探测系统.三、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超声波和次声波以及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同学们一定要努力学习,争取在超声波和现代仿生学方面做出自己的贡献.四、作业1.阅读本节课文.2.小结《机械波》一章.五、板书设计2019-2020年高二物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人教版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叫感应电动势.2.知道磁通量的变化率是表示磁通量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并能区别Φ、ΔΦ、.3.理解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内容、数学表达式.4.知道E =BLv sin θ如何推得.5.会用E =n 和E =BLv sin θ解决问题.教学重点: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内容.教学难点:平均电动势与瞬时电动势区别.教学方法:演示法、归纳法、类比法.教学用具:AI 课件、多媒体电脑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问题1.电路中存在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2.什么叫电磁感应现象?强调:(1)闭合电路;(2)磁通量变化.二、新课教学1.定义:感应电动势——在电磁感应现象中产生的电动势.不论电路是否闭合,只要穿过电路的磁通量发生变化,电路中就有感应电动势,有E 感是电磁感应现象的本质.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感应电动势跟什么因素有关?重新演示前节课中三个成功实验,用CAI 课件展示出这三个电路图,同时提出三个问题供学生思考:问题1:在实验中,电流表指针偏转原因是什么?问题2:电流表指针偏转程度跟感应电动势的大小有什么关系?问题3:第一个成功实验中,将条形磁铁从同一高度插入线圈中,快插入和慢插入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答1:穿过电路Φ变化产生E 感产生I 感.答2:由全电路欧姆定律知I =,当电路中的总电阻一定时,E 感越大,I 越大,指针偏转越大. 答3:磁通量变化相同,但磁通量变化的快慢不同.(1)定义:磁通量变化率()——单位时间内磁通量的变化量,即反映磁通量变化快慢.归纳实验1:(甲)将条形磁铁快插入(或拔出)比慢插入或(拔出)时,大,I 感大,E 感大. 实验2:(乙)用线圈代替单根导体棒,导体运动越快, 越大,I 感越大,E 感越大.甲 乙 丙实验3:(丙)K 断开或闭合,比K 闭合时移动滑动变阻器滑片,Φ变化快, 大,I 感大, E 感较大.总规律: 越大,E 感越大.(2)定律内容:电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大小,跟穿过这一电路的磁通量变化率成正比. 设:t 1时刻磁通Φ1,t 2时刻磁通Φ2Δt =t 2-t 1内磁通变化量ΔΦ=Φ2-Φ1,Δt 内磁通变化率E 感=k引导学生推导,在国际单位中,k =1所以E 感=当N 匝线圈时,相当于N 个完全相同电源的串联,得E 感=N(3)引导学生分析,引起磁通量变化因素:a.磁感应强度B 不变,S 变化.b.S 不变,B 变化.c.面积S 和磁感应强度B 都变化,ΔΦ=B 2S 2-B 1S 1,中学阶段一般不处理这类问题,但当B 2S 2=B 1S 1,即E =0.推导一:如图所示闭合线圈一部分导体ab 处于匀强磁场中,磁感应强度是B ,ab 以速度v 匀速切割磁力线,求产生的感应电动势.(屏幕上打出)证明:ΔS=Lv ΔtΔΦ=B ΔSE 感==BLv推导二:如图所示闭合线圈一部分导体处于匀强磁场中,导体以v 斜切割磁力线,求E 感.证明:将v 沿磁场和垂直磁场方向分解,v 1=v sin θ,切割Bv 2=v cos θ,不切割B .E=BLv 1=BLv sin θθ指v 与B 夹角例 如图所示(xx 年上海)(屏幕上打出)固定于水平面上的金属框cdef,处在竖直向下的匀强磁场中,金属棒ab 搁在框架上,可无摩擦滑动.此时abed构成一个边长l 的正方形,棒电阻r ,其余电阻不计,开始时磁感应强度为B .(1)若以t =0时起,磁感应强度均匀增加,每秒增加量k ,同时保持棒静止,求棒中I 感.(2)在上述情况中,棒始终保持静止,当t =t 1时需加垂直于棒水平外力?(3)若从t =0时起,磁感应强度逐渐减小,当棒以恒定速度v 向右匀速运动,可使棒中不产生I 感,则磁感应强度怎样随时间变化?解析:(1)E ==kl 2I == 逆时针方向(2)F 外=BIl =(B+kt )·l 向右(3)无I 感,故ΔΦ=0B 0l 2=Bl (l+v t ) 所以B =三、总结通过本节研究,得出电磁感应现象本质是产生E 感,E 感的大小跟成正比,E=N ,ΔΦ取绝对值,讨论 得⎩⎨⎧→∆∆.,0,势表示某一时刻瞬时电动得平均电动势取一段时间E t Et导体切割磁力线特例:E=BLv sinθ四、作业。
《声音的特性》 教案 (公开课专用)2022年 新人教版物理

<声音的特性>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l.了解声音的特性.2.知道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3.不同发声体发出乐音的音色不同.〔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实验探究活动,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2.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妙与有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的意识和能力.二、教学重难点本节教学内容由"音调〞"响度〞和"音色〞三局部内容组成.本节课的教学,应该通过学生自己的听、看、想、做等探究过程,使学生体验声音的特征,并能在实际中分辨这些特征,不宜过分强调概念的记忆与辨析.相对来讲,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特征的三个要素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是响度与音调的区别.三、教学策略教材中"决定音调上下的因素〞和"响度与什么因素有关〞两个实验探究较为简单,但能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物理问题的兴趣.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可设计游戏使学生切实感悟到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即使音调相同、响度也相同,还是有区别的,有各自的特色.教材安排的观察波形的演示实验,除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声波,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让学生清楚地看出不同音色的声音的本质,增加学生对不同乐器发出声音的感性认识.因此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应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探究、讨论、阅读和交流等,以提高教学效率.四、教学资源准备多媒体课件、钢尺〔钢锯条〕每人一把,吉他〔或二胡〕、笛子、小鼓、音乐磁带〔录有钢琴、吉他、提琴等演奏曲的音乐片段〕、话筒、示波器等.五、教学过程后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测量平均速度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确地测量时间、距离 ,并求出平均速度 .2.加深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二、过程与方法- -停表和刻度尺的根本技能 .2.体会设计实验、实验操作、记录数据、分析实验结果的总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科学态度 ,正确、实事求是测量和记录数据的良好作风 .2.逐步培养学生学会写简单的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会用停表和刻度尺测量运动物体的平均速度 .教学难点:记时 ,绘制表格 .课前准备:秒表、小红旗、口哨、长卷尺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找一些跑步等裁判计时的照片或者描述一些比赛时计时的情况 .同学们 ,想知道一个物体的平均速度 ,我们需要知道什么 ?需要什么工具来帮助我们 ?根据公式我们需要知道的物理量是物体运动过程中走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路程可以用尺子测量 ,时间可以用表来测量 .今天我们就用表和尺子来亲自动手测量平均速度 .二、新课学习〔一〕钟表在物理实验中 ,我们一般用停表、光电计时器来计时 .机械停表可以读到0.1s ,而更高级|的×10 -6S或更小 .观察停表 ,各指针在转动时 ,每个刻度代表多少分钟 ?多少秒 ?设想一下 ,测量你正常行走的平均速度 ,需要测量哪些量 ?只要测量通过的路程和所用的时间 ,然后利用公式计算出即可〔二〕分组实验本次实验是学生在操场上以小组合作的行驶完成的 ,所以要提高效率 ,之前需要老师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 ,使学生了解实验过程 ,明确实验目的 ,正确操作仪器 ,注意实验纪律 ,上好本节课 .1.明确实验内容和目的 ,知道自己的责任 .教师安排的程序进行实验 .3.实验中要严肃认真 ,操作仪器要准确 ,记录数据要讲究实事求是 .4.要认真遵守实验纪律 ,注意保护仪器 .5.每组安排好先后顺序 ,有条理地进行 ,防止挣抢.动手能力强、细心、态度积极的学生和愿意被动接受的学生互相组合成组 ,合理搭配 .实验步骤:1.分组:每组至|少6人或根据实际人数调整 ,不少于6人 .2.测距离:指导学生量出30m的路程 ,每隔 10m做一记号 ,并站上一位记时员 .3.指导每组选出一名发令员 ,一名被测选手 ,一人负责记录 .4.一人测量完毕 ,按顺序轮换角色 ,被测同学也可竞走或跑步 .5.指导学生设计数据表格 ,计算出平均速度 .6.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实际测量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记录相应数据 ,老师进行指导 .测量自行车的平均速度是距离可以远一点 ,老师可以根据操场的大小或实际情况进行确定 .〔三〕小结我们今天测量了人行走或跑步或者骑自行车的平均速度 ,主要是把路程和时间测量出来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要测量其他物体如火车、汽车……的平均速度 ,你会设计实验方案吗 ?其实是一样的 ,只要能够测量出路程和运动时间就可以利用公事了 .在实验过程中 ,每个小组成员的合作与协调也是实验成功的重要原因 ,只有好的实验方案配合默契的协调 ,客观的记录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实验结果 .老师点评一些同学或小组的表现 ,指出高效和低效的原因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 教学反思:。
202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三节超声与次声教案(新版)沪科版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对物理学科产生更浓厚的兴趣,增强学习物理的热情。
-学生在探究超声波与次声波的过程中,增强对科学探究的热爱。
-学生能够认识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价值,提升科学素养。
-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够理解并认识到次声波监测的重要性。
3.科学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超声波与次声波在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学科的实际价值,增强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4.科学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运用物理实验方法、仪器操作技能和数据分析技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教学难点与重点
5.反馈交流: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作业反馈交流,让学生互相学习和借鉴,共同提高。
2023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第三节超声与次声教案(新版)沪科版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2023年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声的世界》的第三节“超声与次声”。该节课主要介绍了超声波与次声波的概念、特点以及应用。教材内容主要包括:
1.超声波的定义、特点及应用实例,如超声波的破碎能力、医疗检查等。
4.艺术性和趣味性:
-使用生动的图示和色彩,增强视觉效果。
-加入相关小故事或趣闻,提高学生的兴趣。
-设计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参与板书内容的补充和完善。
板书设计应紧扣教学内容,突出重点,同时注重艺术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超声波与次声波的知识。
课后拓展
1.拓展内容
-提交预习成果:学生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超声与次声波(分析“超声波”文档)共40张PPT

• 6)玻璃和陶瓷制品的除垢是件麻烦事,如果把这些 物品放入清洗液中,再通入超声波,清洗液的剧烈振动 冲击物品上的污垢,能够很快清洗干净。
• 清洗的超声波应用原理就是由超声波发生器发出的 高频振荡信号,通过换能器转换成高频机械振荡而 传播到介质,超声波在清洗液中疏密相间的向前辐 射。
二、次声波
• 1、次声的特征 • 频率小于20Hz的声波。 • 次声波的传播速度和可闻声波相同。
• 至于前面提到的第一桩和第二桩惨案,是自杀还是他 杀?死因何在?凶手是谁?检验的结果是:在所有遇 难者身上,都没有找到任何伤痕,也不存在中毒迹象 。显然,谋杀或者自杀已不成立。
• 那么是一类心脑血管疾病的突然发作致死的吗?法 医的解剖报告表明,死者生前个个都很健壮!
• 经过反复调查,终于弄清了制造上述惨案 的“凶手”,是一种为人们所不很了解的 次声波。
• 而使用的雷达的质量有几十,几百,几千千克,并且在 一些重要性能上的精确度、抗干扰能力等,蝙蝠远优 与现代无线电定位器。
• 深入研究动物身上各种器官的功能和构造,将获得的 知识用来改进现有的设备,这是近几十年 来发展起来
的一门新学科,叫做仿生学。
至于前面提到的第一桩和第二桩惨案,是自杀还是他杀?死因何在?凶手是谁?检验的结果是:在所有遇难者身上,都没有找到任何伤痕,也 不存在中毒迹象。 3)超声与传声媒质的相互作用适中,易于携带有关传声媒质状态的信息(诊断或对传声媒质产生效应),可以作为探测与负载信息的载体。 7000Hz的声波用一张纸即可阻挡,而7Hz的次声波可以穿透十几米厚的钢筋混凝土。 1)超声波可传递很强的能量。 研究超声波的产生、传播 、接收,以及各种超声效应和应用的声学分支叫超声学。 深入研究动物身上各种器官的功能和构造,将获得的知识用来改进现有的设备,这是近几十年 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学科,叫做仿生学。 研究超声波的产生、传播 、接收,以及各种超声效应和应用的声学分支叫超声学。 经过反复调查,终于弄清了制造上述惨案的“凶手”,是一种为人们所不很了解的次声波。 是死于饥饿干渴的吗?也不是! 其在一种物质中传送,或由一种物质传入另一种物质时,由于受到衰减,反射及折射的作用,其能量必然愈来愈弱;但是在材料密度较大的部分,音压却 会增大,即音量减小,能量减少; 次声穿透人体时,不仅能使人产生头晕、烦躁、耳鸣、恶心、心悸、视物模糊,吞咽困难、胃痛、肝功能失调、四肢麻木,还可能破坏大脑神 经系统,造成大脑组织的重大损伤。 利用类似方法,也可预报火山爆发、雷暴等灾害。 与空化作用相伴随的内摩擦可形成电荷,并在气泡内因放电而产生发光现象。
声现象复习教学案(公开课)

(1)响度表示声音的 ,是由声源振动的 决定的。
九年级物理第一轮复习导学案(公开课)课题:声现象 主备:冯寿东 九( )班 姓名:一、学习目标:1. 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声音的特性,噪声以及声的利用等基础知识。
2. 通过复习理解声音产生、传播的条件,控制噪声的方法以及声音在生活实际中的应用等知识。
3. 会利用声速及运动的速度等知识解答简单的回声计算题4. 熟悉这部分内容在中考中的出题形式和考查形式。
二、重点、难点:重点: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声音的特性,防止噪声的途径。
难点: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区分,超声波、次声波的危害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基础知识复习:1.声音的产生:由物体 而发生,停止,发声停止。
2.发声的音叉在振动,虽然我们看不见,但可以通过观察去了解,这种研究方法称为:3.声音以 的形式传播,声音能使蜡烛烛焰摇晃,声音能粉碎小石头说明声音具有4.当我们将瓶中的气体抽出后,我们发现手机仍在振动,但却听不到声音说明了:(1)(2)5.通常情况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约为 。
声音在金属中和液体中的传播速度比它在固体和液体中的要 。
在装满水的长铁管一端敲击一下,在较远处的另一端听到了三次响声,为什么? ,首先听到的声音是从 中传来.6.声音的三个特征:7.令人厌烦的噪声(1)噪声和乐音的区别:乐音的波形是 的。
噪声的波形是 的。
在有些情况下,乐音也有可能是噪声,请举例: (2)噪声的级别和危害:人们用 (符号 )为单位来表示声音的强弱。
(3)噪声的控制(2)音调表示声音的 是由 声源振动的 决定的。
(3)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音色不同,声波的 也不同。
图1-1 8.人耳听不见的声音 (1)阅读图并回答问题物理上把频率范围在 Hz 至 Hz 之间的声波叫做可听声。
频率高于 Hz 的声波叫做超声波。
频率低于 Hz 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2)超声波的应用四、讨论与分析:小组合作与讨论:《中考指要》第一课时 声现象五、例题分析:【例题1】左图是探究声现象时常用的装置.(1)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2)乒乓球在实验中起什么作用? (3)加大力度敲音叉,根据发生的现象,你又可得出结论: 。
第2 第1课时 音调、超声波和次声波 八年级物理大赛 获奖课件

听到了 ①你听到声音了吗? _________
振动 ②橡皮筋在做什么运动? _______ 橡皮筋振动引起的 ③这声音是由什么引起的? _________________ ④当橡皮筋停止振动,你还能听到声音吗? 不能 ______
讲授新课
实验2 用一把尺,想办法使其发声,然后观察尺在 发声时的现象,并用语言描述现象。当尺停止振动时 ,观察还能否听到声音?
讲授新课
思考1: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吗?说说看
水中的鱼会被岸上的说 话声吓跑
渔民利用电子发声器捕鱼
结论:声音可以在液体中传播
讲授新课
思考2:声音又能在固体中传播吗?
听远处驶来的列车声
“土电话” 传声
结论:声音可以在固体中传播
讲授新课
小结
1.声是靠介质传播的。 2.声能靠一切固体、液体、气体等介质传播。 3.真空不能传声。 声的传播需要物质,这样的物质叫做介质。
讲授新课
说话时 声带
在振动
敲鼓时 鼓面
在振动
树叶 在振动 风吹树叶哗哗响,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讲授新课
小结
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
发声也停止。 3.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讲授新课
练一练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 A.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第二章
声现象
第2节 声音的特性
第1课时 音调、超声波和次声波
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乐器,当用不同乐器
演奏同一首歌曲的时候,我们一听他们的声音就能 知道是用哪种乐器演奏出来的,这是为什么呢?
导入新课
学习目标
1.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响度不同声波波形图
频率不同声波的波形图
500HZ
1000HZ
1500HZ
各种乐器的声波波形图
音叉
钢琴
长笛
一、噪声
1.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 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 扰的声音。(环境保护角度) 2.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物理学角度)
一、噪声
2.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耳塞
放鞭炮时不由自主地 会捂住耳朵;
直升机驾驶员戴着耳罩
三、噪声的控制
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人和动物的听觉范围
超声波—— 频率高于20 000Hz的声音。
它们已经超过人类听觉的上限。
正常人耳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
次 声
超 声
20 000Hz
20Hz
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
定义角度 环保 乐音 悦耳愉快 振动规则 物理(物理角源自)噪声 厌烦打扰 振动无规则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1.用分贝(dB)为单位来表示声音强 弱的等级。 2.噪声强弱的三条界线: >90dB,会破坏听力; >70dB,会影响学习和工作; >50dB,会影响休息和睡眠。
三、噪声的控制 1.防止噪声产生----在声源处控制 在声源处安装消声器、禁止鸣喇叭.
汽车消声器
禁止鸣笛标志
枪管消声器
2.阻断噪声的传播-----在传播过程中控制
隔声板、植树种草(吸收噪声)、关门窗.
树木能够吸收噪声,所以常 说”幽静的森林”.
公路隔声屏障减少公路噪 声对居民的影响
3.防止噪声进入人耳朵----在 人耳处控制: 带耳罩、用手捂住耳朵.
它们已经低于人类听觉的下限。
一、声能传递信息
地震之前有什么前兆?
蝙蝠的回声定位
2.回声定位:根据回声到来的方位和时间,来确定目标的 位置和距离.如:蝙蝠觅食、利用声呐探测海洋深度等。
海豚与声呐以及潜水艇
海豚利 用声波识别 食物、猎物 的行踪和它 们周围的环 境。
潜水艇利用海豚仿生制造了声呐系统,使自己 知道与海岸的距离,敌舰的方位和行踪。
海豚为什么会大规模集体自杀?
超声波与B超
回 声 与 检 测 工 件 内 部 损 伤
二.声能传递能量
超声波加湿器.
小型超声波清洗机
超声波碎石机
主要适应症:肾结石 输尿管结石 膀胱结石 尿道结石
小结
回声测距 传递信息 声 的 利 用 传递能量 B超、彩超、超声波探伤
超声波的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