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 杂事
吴军个人简历

Hale Waihona Puke 姓名:吴军性别:男出生日期:1992年7月22日
身高:188 cm
学历:中专
婚姻状况:未婚
个人特长:篮球、电脑
语言能力
普通话:标准
英语:
教育经历
毕业院校:石家庄铁路运输学校
最高学历:中专
所学专业:铁道运输
时间:2009-2012
工作经历
2012.9中铁电气化局
工作职位:安全员
工作描述:
1.工程安全质量监督;
2.文件的整理、打印、复印,收发传真;
3.员工的日常考勤;
6.领导临时交办的一些工作。
自我评价
1.做事踏实,有责任心;
2.工作细致、谨慎、有耐心;
3.高度自觉、自律;
4.擅于交流,沟通协调力强;
5.待人真诚,易与人相处
前腾讯副总裁陪女儿在英美选大学,感叹活到老学到老

前腾讯副总裁陪女儿在英美选大学,感叹活到老学到老曾任腾讯副总裁的著名搜索专家吴军因为女儿申请大学的原因,走遍了英美两国的名校,并将考察心得总结成了一本书——《大学之路》。
跟着来看看吧!欢迎阅读。
吴军认为,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的优劣无关紧要,笑到最后的都是一直在跑的人,也就是一辈子都在学习的人,这也是英美名校给学生的最核心、最重要的教育。
吴军,本科及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是著名的自然语言处理和搜索专家。
2002年,进入Google,是Google反作弊(Anti Spam)的创始人,参与创建Google中日韩搜索部门,是中日韩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
2005年起,任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系董事会董事。
2010年离开Google,加盟腾讯,任主管搜索业务的副总裁。
2012年8月离开腾讯,回到Google。
吴军申请了多项美国及国际专利,并著有《数学之美》、《浪潮之巅》和《文明之光》等畅销书。
与此同时,吴军还是一位摄影爱好者、古典音乐迷,喜欢旅行和影视剧,偶尔会从事园艺,甚至做点木匠活。
因为女儿吴梦华申请大学的原因,吴军陪着女儿走遍了英美两国的名校,包括牛津、剑桥、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耶鲁、麻省理工、加州理工、宾夕法尼亚、约翰∙霍普金斯、卫斯理学院、杜克大学、华盛顿大学,这其中既有常春藤名校又有著名的文理学院。
考察过程中的发现、感触,加上吴军本人求学、从事教育的经历、思考,促使他写成了一本书《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并于今夏出版。
1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输赢不由起跑线决定吴军的弟弟吴子宁也是清华毕业,在斯坦福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工作后的十几年中,获得了140多项美国发明专利,目前是世界上一家很大的半导体公司的CTO。
于是,经常有人向吴军的父母求教育儿经,但吴军的爸妈并没有什么“秘笈”,给出的答案通常令人失望——全是中国家长早就知道、已经在做的那套,比如“教孩子好好读书”之类的。
最核心、最重要的教育只教一件事

最核心、最重要的教育只教一件事作者:吴军来源:《课堂内外·好老师》2017年第07期因为女儿申请大学的原因,吴军曾陪着女儿走遍了英美两国的名校,考察过程中的发现、感触,加上吴军本人求学、从事教育的经历、思考,促使他写成了一本书《大学之路——陪女儿在美国选大学》。
书中谈了他的几个主要的教育观点。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输赢不由起跑线决定吴军和弟弟都是清华大学毕业,且之后在国外继续深造,并学有所成。
于是,经常有人向吴军的父母求教育儿经,但吴军的爸妈并没有什么“秘笈”,给出的答案通常令人失望——全是中国家长早就知道、已经在做的那套,比如“教孩子好好读书”之类的。
吴军和弟弟也是很多年之后才想明白了爸妈的“教育秘方”。
吴军的父亲因为家境问题,没能上一个全日制的正式大学,只能利用在大学工作之便,一门一门地补习大学课程。
他学习了一辈子,非常努力地做科研,得了很多国家发明和科技进步奖,最后,居然在一个极为看重文凭的大学里晋升为教授级研究员。
在吴军的印象里,父母晚上从不应酬,也不看什么电视,总是非常有规律地学习。
父母的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兄弟俩,让他们养成了终身学习的习惯。
而这一点,在吴军看来,至关重要。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起跑的那一瞬间道路是非常拥挤的,但跑完1/4以后,选手们的距离就拉开了,起跑时占得的一点点先机此时已荡然无存了。
吴军和弟弟都把他们今日的成就归功于不断学习。
回顾过去,他们发现中学、大学时期,有很多很有竞争力的同学,但到了博士毕业以后,还能坚持学新东西的人就不多了。
“一些过去比我们读书更优秀,在起跑线上抢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弃了人生的马拉松,我们能够跑得更远,仅仅是因为我们还在跑,如此而已。
”名校为啥奉行通识教育,因为它能让你有能量一直跑下去吴军提到,美国名校普遍认为大学教育分两个阶段:以通识教育为主的本科阶段,和以专业教育为主的研究生阶段。
而本科阶段,学生们应该学“大行之道(Universal Knowledge)”,而不是“雕虫小技(Skills)”。
吴军:谷歌的目标管理方法

吴军:谷歌的目标管理方法这篇文章跟你说说,吴军的2017年目标是什么。
吴军在“得到”里开的专栏叫《硅谷来信》,这个人学富五车,每天给用户写一封信,从来不拖稿,而且质量还都特别高。
他曾经在谷歌和腾讯供职,是谷歌中日韩搜索算法的发明人。
他也是活跃在硅谷的投资人,在美国的两家风险投资基金担任董事和顾问。
他还先后写过六本书,横跨数学、教育等领域,而且本本畅销,比如曾经获得文津图书奖的《数学之美》这本书,很多人读了之后都说,如果是高中时代看了这本书,就去当理科生了。
罗胖在跨年演讲上曾提到,吴军是个社会工作非常繁重的人,而且很奇怪,他这么繁重的工作,却什么都没耽误。
去听了欧洲最好的音乐,还跑遍了欧洲几乎所有博物馆,2016年的夏天,他还去阿拉斯加拍了极光。
一个人家庭幸福、事业有成,同时又做了这么多事。
他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应知识新闻工作室的邀请,吴军为我们独家提供了一篇文章,题目是《2017年我的目标,顺便介绍Google的目标管理方法》。
在这篇文章里,他就给我们解答了这个疑惑,下面我们就来跟你分享一下。
前几天我总结了一下2016年所做的事情,在春节到来之际,和你分享一些我在2017年想做的事情。
在介绍具体想法之前,先给你介绍一下Google的目标管理方法。
Google的每个员工,每个季度都会给自己定一个或者几个目标Objectives,并且衡量目标是不是能达成关键结果Key Results,这几个词合在一起被称为OKR。
每个人的OKR会放到自己的网页上,大约半页纸长,大家都可以看到。
如果谁没有制定OKR,一目了然。
即使没人催你,大家看到你的网页上是一片空白,你自己都不好意思。
到了季度结束时,每个人会给自己的目标完成情况打分,完成了得分是1,部分完成的话,得分是0到1之间的一个数字,没完成的得分就是0。
Google强调每个人制定的目标要有挑战性,所以如果谁完成目标的情况总是1,并不能说明他工作好,而是目标定的太低。
吴军谈美国高等教育:为什么亚裔入学成绩高,但是在大学表现突出的并不多?

吴军谈美国高等教育:为什么亚裔入学成绩高,但是在大学表现突出的并不多?本文作者吴军,1967年出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计算机专业博士,前Google高级资深研究员、原腾讯副总裁、硅谷风险投资人。
跨越中西方的求学和工作背景使吴军对教育有独特的见解,本文摘选自吴军著作《大学之路》。
在介绍高等教育的理念时,我们先要谈一谈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接受(高等)教育的意义何在?或者说得更通俗一点,为什么要上大学?每一个学生、家长甚至是老师未必会深究这个问题,因为大家都觉得上大学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不上大学就没有好工作,成功的机会就低,就会处在社会的底层,这是很现实,也是很容易让人理解的想法。
在我和弟弟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向我们灌输读书的重要性,时间长了,我们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读书很重要”和“必须上大学”的观点。
我想,我父母当年的想法和做法代表着如今中国大部分家长的想法和做法。
但是年轻人容易有逆反心理,听长辈们说多了,即便觉得有道理,也会烦的。
如果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给孩子施加压力,孩子就会觉得学习是为了父母,久而久之就变成了被动地学习。
我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做助教时,辅导的课程常常有近百人(这在美国私立大学中算是很大的班级),班上大约1/3的学生是亚裔(第一代移民的子女),他们进入大学时的成绩平均应该比其他族裔高不少,但是这些学生中表现突出的并不多,很多都学得被动。
反观白人孩子,虽然有不少成绩实在令人看不过去,但是另一方面却有相当多出类拔萃的,他们学习非常主动,这不仅体现在对所学的学科非常有兴趣,愿意花更多的时间,而且成绩优异。
这是我在亚裔子女或清华本科生的身上很难看到的。
我弟弟在斯坦福大学读书时,也注意到了类似现象。
这其实反映出美国人(白人)和亚洲人有着不尽相同的教育理念,一种是出于兴趣而学习,另一种则是为了很现实的利益而学习。
目的不同,结果常常也不相同。
人生马拉松之路很长绝大部分人跑不到一半就退下来了重压之下的中国学生,踏上大学之路就成了家长实现自己梦想的延伸,很多年轻人在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会觉得他们总算完成了家长交给他们的使命。
Google 科学家吴军写的《数学之美》

Google 科学家吴军写的《数学之美》系列文章数学之美系列一 -- 统计语言模型2006年4月3日上午 08:15:00从本周开始,我们将定期刊登 Google 科学家吴军写的《数学之美》系列文章,介绍数学在信息检索和自然语言处理中的主导作用和奇妙应用。
发表者: 吴军, Google 研究员前言也许大家不相信,数学是解决信息检索和自然语言处理的最好工具。
它能非常清晰地描述这些领域的实际问题并且给出漂亮的解决办法。
每当人们应用数学工具解决一个语言问题时,总会感叹数学之美。
我们希望利用 Google 中文黑板报这块园地,介绍一些数学工具,以及我们是如何利用这些工具来开发Google 产品的。
系列一:统计语言模型 (Statistical Language Models)Google的使命是整合全球的信息,所以我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让机器对信息、语言做最好的理解和处理。
长期以来,人类一直梦想着能让机器代替人来翻译语言、识别语音、认识文字(不论是印刷体或手写体)和进行海量文献的自动检索,这就需要让机器理解语言。
但是人类的语言可以说是信息里最复杂最动态的一部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容易想到的办法就是让机器模拟人类进行学习 - 学习人类的语法、分析语句等等。
尤其是在乔姆斯基(Noam Chomsky 有史以来最伟大的语言学家)提出“形式语言”以后,人们更坚定了利用语法规则的办法进行文字处理的信念。
遗憾的是,几十年过去了,在计算机处理语言领域,基于这个语法规则的方法几乎毫无突破。
其实早在几十年前,数学家兼信息论的祖师爷香农 (Claude Shannon)就提出了用数学的办法处理自然语言的想法。
遗憾的是当时的计算机条件根本无法满足大量信息处理的需要,所以他这个想法当时并没有被人们重视。
七十年代初,有了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快速计算机后,香农的梦想才得以实现。
首先成功利用数学方法解决自然语言处理问题的是语音和语言处理大师贾里尼克 (Fred Jelinek)。
二七惨案——精选推荐

二七惨案二七惨案1923年2月7日中国直系军阀吴佩孚镇压京汉铁路工人罢工的流血事件。
1923年2月1日,京汉铁路各站工会代表在郑州召开总工会成立大会。
吴佩孚丢弃“保护劳工”的假面具,命令军警用武力加以阻挠和破坏,并封闭总工会会所。
总工会当即组织全路2万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并将总工会移至武汉江岸办公。
2月4日总罢工开始,各站工人一致行动,全线所有客货车一律停开,长达千余千米的京汉线立即陷于瘫痪。
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纠察队长、共产党员曾玉良,领导工人粉碎了军阀破坏罢工的阴谋。
2月6日,湖北工团联合会和京汉铁路总工会法律顾问、共产党员施洋,发动武汉各工团代表2000余人赴江岸慰问,并和铁路工人万余人举行集会和游行示威。
2月7日,曹锟、吴佩孚等派大批军警分别在长辛店、郑州和武汉江岸等处进行血腥镇压,工人被杀40多人,伤200多人,被捕60多人,遭开除1000多人。
林祥谦、施洋及京汉铁路总工会委员长、共产党1923年2月京汉铁路总工会在郑州成立,图为大会代表合影员史文彬均被逮捕。
林祥谦被捕后,拒绝下令复工,慷慨就义。
施洋也在武昌被杀害。
这次惨案暴露了军阀的残暴,显示了中国工人阶级的革命坚定性和组织纪律性。
虽然说这次惨案显示了我党的革命号召力,工人组织的革命坚定性和组织纪律性。
但实际上毫无意义。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吴佩孚实际上是当时全中国最开明的军阀了。
其保护劳工并不能算假面具。
否则1921-1923年我党在京汉铁路各段成立的16个工会也不会那么顺利。
而且在此期间,苏联相当看好吴佩孚,企图联合吴佩孚对付日本和张作霖。
为了加盖一个属于我党领导的总工会,因而被极左派拉着走搞全面,这是相当不顾全大局的。
京汉铁路工人,实际上收入相对较高,因而一方面有利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另一方面,则是拼个鱼死网破的意志并不坚定。
为了一个政治意义不大的仅具符号意义的总工会,而挥霍工人的革命热情,对于当时还相当弱小的我党,可以说相当不明智。
吴军和他的书籍

吴军和他的书籍最近好几位朋友都让我推荐书籍,可能是因为双十一的缘故,图书有较大优惠,想屯点精神食粮以备以后慢慢享用。
这种屯书的做法其实也比较好理解,但是我通常都不是太建议这样做。
至于原因是什么,以后有机会再说明。
这次在给朋友推荐的书单里面基本上都涉及到了吴军老师的书籍,因为我最近这两年几乎读完了他的所有书籍,觉得从中颇受启发。
吴军何许人也?如果你是互联网行业的从业人员,或多或少都听说过他,他的书籍《浪潮之巅》一度成为进入信息和互联网行业的必读书籍,一时间风头无二。
90年代初,吴军曾今在清华大学读完本科和硕士,在清华任教三年之后去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攻读计算机博士学位。
在2002年,获得计算机博士学位的他一反常态,选择进入了当时还是小公司的Google公司,成为中日韩文搜索算法的主要设计者,引领了谷歌一系列的技术工作。
在工作之余,他也为谷歌的一本内部刊物《谷歌黑板报》撰写文章,并在谷歌员工当中引起巨大反响。
2010年,吴军博士离开Google,加盟腾讯公司,担任负责搜索业务的副总裁。
2012年之后他又回到谷歌公司。
现如今他在硅谷成立了自己的风险投资公司,奔忙于世界各地。
在繁忙之余,他也笔耕不辍,这五年时间里集结出版了6本书籍,分别是《浪潮之巅》、《数学之美》、《文明之光》、《大学之路》、《硅谷之谜》以及今年刚出版不久的《智能时代》。
吴军老师的书并不像其他一些科学家出版的读物那样枯燥,他的作品文字优美,叙事宏大,考究问题会追本溯源,让人能够很容易的理清历史发展的脉络。
这得益于他从小阅读大量文学作品所培养的优美语感,以及后来从事科学研究的超强逻辑。
他的书常常会让我有一种读完之后还不舍放下的感觉。
下面会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这几部书所描写的一些内容。
在《浪潮之巅》中吴军老师为我们深刻的讲述了这一百多年来,信息通信产业所有重要的领域和最卓越的企业,这些企业很幸运的、有意无意的站在了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很多人也因此成为这一场革命的幸运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与朱元思书
教学目标
1、学习先总后分的描述方法。
2、体味精美清新的语言,积累描绘山水的词语。
3、培养诵读能力、理解能力、欣赏能力、审美能力。
4、培养热爱祖国的感情,感受江山的奇美。
教学步骤:
一、引入课文
1.从吴均的一首小诗《山中杂诗》入手,简介作者及风格。
《山中杂诗》: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2.提问:引导学生读一遍后:你能运用第一单元所学的知识告诉我们写了什么?
(明确:写“景”,作者居住在深山的一座茅屋里,看到四种景物)
3.提问: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明确:吴均(南朝)(板书),可见这是一位善写山水的大家。
南朝人)
4.引入:今天我们来欣赏吴均另一篇脍炙人口的名篇——《与朱元思书》。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
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
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
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
二、分析课文
(一)、朗读课文
1、明确读音和句读
轻声朗读课文,标出不明白的读音、句读。
学生提出。
(学生若不提出,可提醒:缥碧、急湍、轩邈、泠泠、鸢飞戾天(板书备用))
朗读:学生全文朗读。
(注意其生字新词的读音、句式停顿的处理)
点评:侧重在句读方面。
适当点评学生的情感处理:强调:向上的那种“劲”。
2.关键词语释义并译句
朗读:出声散读课文;请学生圈出不好解释的词句,准备提问。
导引:对照注释,是否都能解释?有什么觉得不好解释和翻译的?
讨论:在学生发问时,视情况作分别处理:
一般词语可互答解决;
涉及下列板书中的重点词句,板书待用,同时依然互答解决;
学生无人发言时:指定下列板书中的关键词,点名回答。
注意:以下几个句子的翻译(学生不提不讲)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风尘和雾气全部消散一片明净,晴空和青山共同呈现同样青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任凭(船儿)往东还是往西。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飞腾的急流,比箭更快;汹涌的浪滔,与快马无异。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紧贴两岸的山上,长满了常青(阴森森)的树木,
负势竞上,互相轩藐;——……,仿佛争着向远处高处伸展;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像老鹰那样极想得到名利的人,……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横斜的大树枝遮蔽着天空,即使白天与黄昏无异;
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稀疏的小树枝交织的地方,或许还可以漏出点阳光
(二)、分析课文1、理清课文结构
朗读:采用个别朗读方法,其他同学考虑:文中哪句话概括了课文描写的山水的特征?为什
么?
讨论:找找看,文中哪一句话最能概括课文所写景色的特征?为什么?
(请1—2个学生(水平稍差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自圆其说,语言完整)
(明确:“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景色的特征,全文都围绕着这两个字在做文章)
讨论:作者是怎样一步步展现这个“异”和这个“奇”字的?
(请2—3个学生(水平较好的)谈自己的看法,要求:利用板书上的关键词句,教师注意肯定、补充)
小结。
教师在学生回答基础上,利用板书明确:
景异水:“清”(千丈见底、直视无碍)
“急”(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奇山:“看”(高山寒树,轩藐成峰)
“听”(泉水作响;好鸟成韵。
蝉鸣不穷,猿叫无绝)
本文写作手法上采用了先总后分的手法。
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
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
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
接着,在进行具体描
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
“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
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
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
作者在
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
这两个特点可
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
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
接着写出。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
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2、明辨课文的主旨
朗读:全体朗读课文,建议学生利用板书内容尝试背诵。
讨论:读完全文,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中你能悟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的心情吗?(放开回答,一般要求能用最精练的词、短语概括;回答人数不少于5人。
适当板书待用)小结.引导学生回顾作者所选之景、绘景语言等内容后明确:
志——无拘无束、任性自得(负势争高,息心忘反)突破束缚同时又不被身外之物所累。
怡然自得,轻松自如。
生平简介:吴均(469~520)南朝梁文学家。
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安吉)
人。
官奉朝请。
通史学。
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文辞清拔,表现沉
湎山水的生活情趣;时人或仿效之,称为“吴均体”。
亦能诗,原有集,已散佚,
明人辑有《吴朝请集》。
别有小说《续齐谐记》。
总之,生平多坎坷,虽亟思奋发有为,但终未显达,因而有些消极遁世的思
想情绪。
3、体会写作特色
朗读:全体朗读、尝试背诵
提问:读到现在,你觉得本文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放开回答: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句式“两两相对”的特点及其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