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肖邦
名人故事: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名人故事:勤奋学习的小肖邦
在波兰的一个城市里,肖邦家客厅里的灯光特别明亮,好多孩子
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钢琴的伴奏下,围成一个圆圈跳舞。
只有一个3岁的男孩没有跳舞,他圆睁着明亮的眼睛看着妈妈弹钢琴时手指的动作,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肖邦。
他那么出神地看着,好像入了迷一样。
晚会结束后,妈妈送走了参加晚会的孩子。
准备睡觉的时候,楼
下突然传来了一阵清脆的琴声,妈妈觉得很奇怪,这么晚了,谁还在
弹钢琴呢?
妈妈走下楼来一看,原来是小肖邦在弹琴。
小肖邦穿着睡衣,坐
在钢琴前面弹得可认真了!妈妈惊喜地问:“小宝贝,你在弹什么呢?”肖邦说:“我在弹你弹过的曲子呢!”妈妈看到自己的儿子对钢琴这么
热爱,心里高兴极了,第二天,就请来了一位音乐家教他弹钢琴。
自从有了老师,小肖邦学钢琴更认真了。
他整天坐在钢琴前面不
停地弹呀弹呀。
不过,肖邦的岁数小,手也小,这怎么办呢?小肖邦就
在自己的手指缝里夹上木塞子,好使指头间的距离大一点。
这是很疼的,有时小肖邦晚上睡觉的时候疼得直哭,但他还是坚持了下去。
就
这样,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
小肖邦勤学苦练,进步快极了。
他6岁
的时候,钢琴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并且还会写钢琴曲。
8岁的时候,小肖邦第一次登上剧院的大舞台演奏钢琴,成千上万的听众都被从小肖邦指尖流淌出来的优美的琴声迷住了,剧场中不时
地响起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波兰首都华沙到处都传颂着肖邦的名字,大家都称赞肖
邦是神童,这是小肖邦自己辛勤学习获得的成绩呀!。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舒伯特:音乐界的骄子

生平简介舒伯特,1797年1月31日生于维也纳,8岁时在耶稣会文法学校上学,11岁时他考入维也纳宫廷歌手学校。
在歌手学校学习的五年中,他学到了不少音乐知识,还学会了作曲。
16岁入圣安娜师范学校读书。
18岁开始教书,并开始创作音乐作品。
1828年11月19日病逝,终年31岁。
舒伯特的一生是短暂的,但硕果累累。
历史业绩舒伯特从18岁至21岁创作了下列作品:第二交响乐、第三交响乐、弦乐四重奏1首、钢琴奏鸣曲4首、弥撒曲2首、歌剧6部、歌曲140多首(其中包括《魔王》、《野玫瑰》等世界名曲)。
后来舒伯特将《浮士德》中的一段谱成曲,这首歌就是著名的《纺车旁的玛格丽特》。
歌曲表现了耽溺于初恋,而又预感到将与自己所爱的人离别的少女,一边摇着纺车,一边轻声哼着歌曲,仿佛在沉思中追忆着那甜美的爱情。
曲调的旋律悠扬而淡雅,在给人们甜蜜的幸福时略带一丝哀伤……在反复段前,出现了歌曲的高潮,随着少女心中热情的激荡,突然间,纺车的声音嘎然中断。
乐曲在片刻的寂静后,出现了第一句的旋律,就像少女萦绕不去的思绪,袅袅不绝……舒伯特还创作了歌曲《野玫瑰》,也是为歌德的诗谱的曲。
“少年看见野玫瑰,原野上的野玫瑰。
多么娇嫩多么美,急急忙忙跑去看,心中暗自赞美。
玫瑰,玫瑰,红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歌曲以民歌的风格表现了原野上的野玫瑰的纯洁和可爱,象征着爱情的美好。
舒伯特还经常抓住某一点灵感创作出传世名曲。
如据磨咖啡的声音创作《小夜曲》。
据莎士比亚的诗句“听,听,云雀在天空唱。
……”创作《听,听,云雀在天空唱》。
此外,《魔王》、《流浪者之歌》都是他的经典之作。
舒伯特留给世人一大批音乐名作。
他是一位极具天赋的音乐家。
小学生必读中外名著书目

小学生必读中外名著书目中国文学名著1、《西游记》2、《水浒传》3、《三国演义》4、《红楼梦》5、《论语》6、《朝花夕拾》7、《骆驼祥子》8、《繁星·春水》9、《呐喊》10、《女神》11、《子夜》12、《家》13、《雷雨》14、《围城》社会科学与艺术1、《上下五千年》2、《世界五千年》3、《苏菲的世界》4、《理想国》6、《法律的故事》7、《漫话圣经》世界文学名著精读(少年版)每套50册1、《简•爱》2、《呼啸山庄》3、《傲慢与偏见》4、《名利场》5、《爱玛》6、《雾都孤儿》7、《大卫•科波菲尔》8、《鲁滨逊漂流记》9、《格列佛游记》10、《金银岛》11、《德伯家的苔丝》12、《牛虻》13、《蝴蝶梦》14、《爱丽斯漫游奇遇记》15《红字》16、《嘉丽妹妹》17、《海狼》18、《教父》19、《飘》20、《斯巴达克斯》21、《爱的教育》22、《堂吉诃德》23、《变形记•审判》24、《哈克贝利•芬历险记》25、《汤姆•索亚历险记》26、《高老头》27、《欧叶妮•葛朗台》28、《悲惨世界》29、《巴黎圣母院》30、《三个火枪手》31、《基督山伯爵》32、《茶花女》33、《红与黑》34、《包法利夫人》35、《漂流朋友》36、《娜娜》37、《约翰•克里斯朵夫》38、《神秘岛》39、《海底两万里》40、《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们》41、《复活》42、《安娜•卡列尼娜》43、《父与子》44、《童年》45、《钢铁是怎样练成的》46、《好兵帅克》47、《吹牛大王历险记》48、《少年维特之烦恼》49、《戈拉》50、《百年孤独》。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卓别林:喜剧的代名词

生平简介卓别林于1889年4月16日生于伦敦,1977年12月25日卒于瑞士沃韦河畔科西部。
1913年,卓别林随卡尔诺哑剧团去美国巡回演出,被启斯东电影公司制片人兼导演塞纳特看中。
1913年末,卓别林与启斯东公司签了为期一年的合同,从此开始了漫长的电影生涯。
每周拍摄一部只有一本的喜剧片。
1914年2月28日,头戴圆顶礼帽、足登大皮靴、手持条竹手杖、走路像鸭子的小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首次在启斯东喜剧片《阵雨之间》中出现,成为独树一帜的卓别林喜剧电影的主要形象。
从1919年开始独立制片,他一生共拍摄了80余部喜剧片,其中重要的有《淘金记》(1925年)、《城市之光》(1931年)、《摩登时代》(1936年)、《大独裁者》(1940年)、《凡尔杜先生》(1947年)、《舞台生涯》(1952年)等。
这些影片标志着卓别林从一个普通的人道主义者到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电影大师和坚强的反法西斯战士的成长过程。
1972年,卓别林接受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因他“在本世纪为电影艺术所作的不可估量的贡献”而授予他的艺术成就奖。
1975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他爵士封号。
历史业绩最初卓别林是在塞纳特手下拍摄一些“启斯东喜剧”,在这些实践中他迅速的熟悉了喜剧的拍摄方法,对电影表演、剪辑和结构了如指掌。
在早期影片里就已经出现了经典的流浪汉造型:过分小的背心和过分肥大的裤子,大皮靴、‘八字步、圆顶礼帽和一根手杖,卓别林不断改进他的流浪汉的形象和内在品质,成为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在熟悉了喜剧的拍摄方法以后,卓别林立即超越了塞纳特银幕世界的简单和愚蠢,试图围绕着更为严肃的社会主题来构成他的影片,例如对温暖舒适的期望、对爱情和温情的渴求,或个人品格与社会习俗之问的冲突。
当然在启斯东,卓别林一直都是一个粗鲁、勇敢、兴高采烈的流浪汉形象,但他的内在气质已经使他脱颖而出。
一年以后卓别林转到爱赛耐公司,拍摄了15部短片。
这段时间卓别林人气直升,甚至超过了格里菲斯,他在新的工作环境里也有更好的条件在影片中表现自己的主题和风格。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雨果:浪漫主义的先驱

生平简介1802年2月26日,维克多·雨果诞生在法国东部的贝藏松城。
维克多的母亲索菲·雨果,接受的是自由教育,她少年时代最早的朋友就是书籍,尤其是伏尔泰的作品。
母亲的这一爱好对维克多的一生也深有影响。
维克多的父亲为拿破仑·波拿巴服务,总是东征西讨。
雨果小时候,曾随母亲到过意大利的热那亚和罗马、西班牙的马德里等地去看望这位身穿军服、腰挎马刀、威风凛凛、名声显赫的父亲。
奇妙多彩的异国风情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1809年,母亲把维克多和哥哥欧仁送进了巴黎的一家私塾,他们在这里学习拉丁语和希腊语。
课余时间,兄弟俩就在花园里玩耍。
在学习和游戏中,维克多的想像力不断得到丰富、发展。
不久,传来了父亲在西班牙升为将军的消息。
1811年春,他们到达了马德里。
父亲把他们兄弟俩送进了马德里贵族学校。
雨果兄弟首先被安排在低年级班上就读,由于他们勤奋好学,于是,由低年级跳到上个年级,后又进了“修辞班”。
他们说一口流利的拉丁语,使同班的那些西班牙贵族子女们忌妒不已。
1812年,雨果的父母因感情不和而分居,雨果与哥哥欧仁便又随母亲回到了巴黎。
他们不再去上学了,由私塾的老师到家里给他们上课。
不久,父亲和大哥回到了巴黎。
他对母亲的这种教育方法极为不满,于是强行将他们送进学校,大哥阿贝尔到中学念书,雨果兄弟被送进高底埃和德高特寄宿学校。
父亲希望他们在这里准备功课投考综合工科学校。
由于雨果兄弟看书比较多,所以对文学和戏剧比较感兴趣。
在一次课间休息时,维克多和欧仁向同学们提议,在学校里组织一个具有血肉之躯演员的真正剧团,于是演戏的热潮很快就波及了全校。
他们自己编写剧本,内容都是有关战争的。
由于这些演出活动,丰富了雨果的生活,为他今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历史业绩1821年,维克多的第一部诗集《颂诗与杂咏》出版了。
第一次看到自己的名字印在书的封面上,维克多真是喜不自禁。
后来,这本书传进了杜依勒王宫,国王很喜欢它,决定褒奖这位年轻的保皇党诗人,赐给他1000法郎的年俸。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谭嗣同:视死如归的改良主义者

生平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父亲谭继询是清朝的道台。
他从5岁起就在母亲的严格管教下,苦读儒家经典。
12岁时,他的母亲和两个哥哥、一个姐姐不幸暴病身亡。
13岁时,他随去甘肃赴任的父亲到了西北。
随后,他为了“旷观天下名山万迭”,开始漫游祖国各地,使他对在列强和清政府的压迫下民不聊生的社会现状有了深切的了解,并开始转向一心寻求报国报民的道路。
他潜心钻研王夫之、黄宗羲的著作,吸取其中反对专制主义统治和民族压迫的进步思想。
1894年的中日战争促使他同清政府决裂。
1895年,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发动“公车上书”,要求清政府效法西方,进行资产阶级改革,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谭嗣同审时度势,提出了他酝酿已久的救国谋略,即:中国只有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实行选举、设议会等治国的办法,才能改变贫穷落后的现状。
当他得知康有为在北京组织了强学会,宣传改良思想,就特意赶到北京,打算与他共同探讨救国良策。
结果因康有为南下未能见之,但却见到了梁启超。
他们会面后,谈得很投机,彼此思想相通,更加坚定了他的变法信念。
从此,他开始了大力提倡变法,成为当时最活跃的改良派人物之一。
为了宣传救国变法谋略思想,谭嗣同在1896~1897年间,写成《仁学》两卷,猛烈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和传统道德,主张冲破封建主义的罗网。
他反对“忠君”,号召说,如果君主不善,“人人得而戮之”。
历史业绩1897年,谭嗣同应倾向维新变法的湖南巡抚陈宝箴等人邀请回到湖南,此后陆续建立了时务学堂、武备学堂、南学会,创办了《湘学新报》、《湘报》,并具体制定了改革工商业的办法。
1898年9月,他被光绪皇帝召进北京参与变法。
由于康有为、谭嗣同等人的努力促使,光绪帝实行了包括废除八股考试,奖励科学发明,改革旧机构,提倡商办实业等内容的新政策。
谭嗣同等人治国谋略开始得以实施。
但是,聚集在慈禧太后周围的顽固势力,极力破坏变法,一时盛传荣禄等人秉承慈禧的旨意,将在这年秋天乘光绪皇帝赴天津阅兵之机迫其退位。
小学素材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肖邦的经历

画家音乐家名人故事:肖邦的经历肖邦1819年出生于波兰,父亲是一位家庭教师,母亲喜欢唱歌。
在肖邦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母亲便一首一首的唱给肚子里的孩子听,她真期望,宝宝能听懂她的歌声,等到小肖邦出世以后,母亲也经常给肖邦唱波兰民歌,虽然那是肖邦只是一个喜欢哭哭闹闹的婴儿,但是每当听到母亲的歌声时,总是十分的安静。
在肖邦4岁那年,家里添置了一台钢琴,母亲常常带着肖邦边弹,边唱波兰民歌。
一天,肖邦自我爬上了钢琴上,去寻找妈妈平时给他弹奏的旋律,而母亲和父亲正在隔壁房间里商店给肖邦找一位钢琴老师呢,当他们听到钢琴房间里断断续续传来的琴声,他们惊呆了。
“莫非是肖邦在弹琴?”肖邦的父亲十分惊讶的问“是的,是那首民歌”他们急忙奔向了琴房,果然,肖邦正在凳子上用小手指头找琴键呢,就连父亲和母亲进来都没有听见,他弹的十分专心,明白父母在一旁听见肖邦把曲子弹完。
“孩子你真聪明”父亲一把抱住了肖邦。
父亲在看到孩子的音乐才华以后,毫不迟疑的给他请了个钢琴老师,对他进行了严格正规的演奏训练。
老师不仅仅教他弹琴,还给肖邦讲莫扎特,贝多芬等音乐家的成才故事,这样以来,肖邦在练习上更加刻苦了。
不久以后,7岁的肖邦就学会了自我作曲。
8岁的时候肖邦便登台演出了,流水般的乐曲从一个8岁的孩子手中流淌出来,人们都惊讶不已。
有一年的夏天,肖邦的父母带着他到乡下去度假,在那里他听到了好多好听的波兰民歌,14岁那年,肖邦对波兰民歌已经到了迷恋的状态,他经常去乡间收集民歌,到农田干活听农民们唱歌,然后把这些歌曲记录下来。
祖国的文化、民族民间的音乐,就像种子一样,播种在肖邦的心田里。
19岁那年,肖邦以优异的成绩从音乐学院毕业了,第二年,他决定到法国去寻找艺术前程,从此,他开始了超多音乐创作,这些作品都带有浓厚的波兰民族色彩。
青少年必读书系(小学生必知的历史人物(下))_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家

生平简介亚尔德·叔本华于1788年2月22日,出生于但泽市(今天波兰的格但斯克)。
从1802年开始,到1804年的两年间,小叔本华跟随父母一起前往欧洲的英国、法国、荷兰、瑞士、奥地利等国,兜了很大一圈。
这两年的旅行对叔本华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当时欧洲大陆正值连年战乱,政局动荡,经济凋蔽,民不聊生。
叔本华把这些内容都如实记在他当时的日记里,从那时开始,他那极端悲观的性格就已经显露端倪。
1807年5月,叔本华经营父亲遗留下的生意,由于母亲釜底抽薪,叔本华破产了。
1809年9月,叔本华考入哥廷根大学。
在这个崭新的天地里,叔本华忘掉了自己曾经受过的苦难,他如饥似渴地汲取知识,阅读了历史、矿物学、物理学、植物学、哲学、天文学、心理学、地质学、法学方面的书。
1811年,他进柏林大学深造。
1813年,他撰写完成博士论文《论因果性的四重根》。
正是这篇博士论文奠立了他的哲学体系的认识论基础,并且使他获得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头衔。
开始了他学术领域研究的新的阶段。
历史业绩1815年,叔本华创作出艺术理论专著《论视觉和颜色》。
1816年夏季以后,叔本华全力撰写他的哲学杰作《意志与表象的世界》。
他把自己思想的精华全部注入此书。
《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在许多方面都令人惊奇。
除了非同寻常的语言明快,风格优美之外,在不到500页的书中论及了哲学的四个分支——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和美学的主要问题。
在这部著作中,叔本华接受了康德经验唯心主义的哲学观点,同时,吸取了古印度佛教“涅槃”的提法,熔炼出自己的哲学思想。
他提出,意志是我们所存在的宇宙的本质。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自身,不过是变为客观而又具体的东西的意志。
叔本华在强调意志的同时,极力贬低理性。
他认为,理性只是意志的外壳和工具,它应该服从神秘的、不可知的意志。
叔本华声称物体的引力和排斥力、植物的向光性、动物的本能和人的欲望都是生活意志的表现。
叔本华还说人都是利己主义者,在现实生活中欲望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持续的缺乏和需求,这就是痛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1810—1849),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
代表作有《二十四首前奏曲》、《降b 小调奏鸣曲》等。
一生与音乐为伴
肖邦生于华沙附近的热拉左瓦沃拉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居住在波兰的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
肖邦从小就非常喜欢波兰音乐,1816年开始学习钢琴,7岁时创作第一首作品波洛奈兹舞曲(g小调),8岁的时候开始登台演出。
1820年开始作曲,也是在这一年,歌唱家卡塔拉尼曾为肖邦的演奏所感动,赠送给他一只怀表。
15岁时肖邦为沙皇亚历山大一世演奏,沙皇赠他钻戒一枚。
16岁入华沙音乐学院,从约瑟夫埃尔斯纳学习作盐。
波兰民间音乐、意大利歌剧的美声线条和胡梅尔的风格,都正在对他产生影响。
1828年起先后赴柏林、维也纳、慕尼黑、巴黎等地举行演奏会。
1829年他创作了《f小调钢琴协奏曲》(通常称为第二协奏曲,虽然实际上它在作为第一协奏曲出版的e小调之前写成)。
同年在维也纳举行两场音乐会,访问了德累斯顿和布拉格,回国后向歌唱家康斯坦契娅·格拉德科夫斯卡表白了爱情。
肖邦于1830年离开波兰,并于1831年定居巴黎,开始授课并举行音乐会演出。
他与李斯特、门德尔松、柏辽兹和贝利尼结识,1837年开始与女作家乔治·桑交往。
当时刚刚废除了他与马利亚·沃德津斯卡的秘密婚约。
1838至1839年冬与乔冶·桑同居在玛略尔卡岛上,但恶劣的气候及简陋的生活条件影响了他的健康,此后他的结核病不断恶化。
肖邦在1840至1847年仍和乔治·桑共同生活在巴黎的别墅中,在比他大六岁的乔治·桑悉心的照顾下,焕发出了他的音乐才华。
在此期间创作了很多优秀作品,其中包括《二十四首前奏曲》、《降b小调奏鸣曲》和《b小调奏鸣曲》、《f小调幻想曲》等。
但在不久后,他们的关系破裂,肖邦的灵感和健康也曰益衰退。
主要作品和风格
肖邦的主要作品有:(1)钢琴与乐队曲:协奏曲2部、《流畅的行板和波洛奈兹舞曲》、《波兰歌曲幻想曲》、《科拉克维亚克回旋曲》、《把手伸给我》主题变奏曲;(2)钢琴独奏曲:叙事曲4首、苏格兰舞曲3首、练习曲27首、即兴曲3首、玛祖卡舞曲51首、夜曲19首、波洛奈兹舞曲12首、前奏曲25首、谐谑曲4首、奏鸣曲3首、圆舞曲17首、船歌、摇篮曲、f 调幻想曲、幻想即兴曲;(3)室内乐曲:钢琴三重奏、大提琴奏鸣曲、大提琴与钢琴《引子和波洛奈兹舞曲》。
歌曲的主要代表是:波兰歌曲17首。
肖邦把他的一生全部献给了音乐,在他的作品中,绝大多数都是钢琴曲。
他的钢琴作品,把深刻的爱国主义思想和完美的技巧相结合,这种创作风格使钢琴艺术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其特点是钢琴音色纤细,应用旋律装饰来丰富和声织体。
他精通言近指远的喻意手法,他所开拓的和声境界远远超过当时的传统界限。
肖邦还以波兰民族音乐体裁作为重要创作手段和表达方式。
其结构既严谨洗练、又大大发展和扩充了传统的曲式规则;旋律起伏跌宕、深挚动人;和声丰富、清晰。
肖邦以他卓越的想象力及精湛的技巧成为世界最伟大的音乐诗人之一,他的音乐灵感不仅源之于他自己的亲身
经历,更来自于波兰的悲剧性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