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拓展阅读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新部编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1.《颐和园》片段,完成练习。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1)颐和园长廊的的特点是________。
(2)为了说明长廊的特点,作者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颐和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景方式,在本段中能体现这一方法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长、还有长廊柁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房间多。
(2)列数字;作比较(3)进了;绕过【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长、还有长廊柁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房间多。
(2)列数字、作比较;(3)进了、绕过【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县官坐了大堂,把惊堂木一拍,说:“给我打!”衙役们打这面,枣核蹦到那面去,打那面,枣核蹦到这面来,怎么也打不着。
县官鼻子都气歪了,脸涨(zhàng zhǎng)得通红,嚷(rāng rǎng)道:“多加几个人,多拿几条棍,给我狠狠地打!”枣核这次不往别处蹦,一蹦蹦到了县官的胡子上,抓着胡子荡秋千。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颐和园》片段,完成练习。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1)颐和园长廊的的特点是________。
(2)为了说明长廊的特点,作者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颐和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景方式,在本段中能体现这一方法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长、还有长廊柁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房间多。
(2)列数字;作比较(3)进了;绕过【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长、还有长廊柁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房间多。
(2)列数字、作比较;(3)进了、绕过【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重点段落品析要是从牧场的栅栏外面,把辫子嗖的一下甩过去,就能套住牛呢。
一下子就套住牛角,只要用劲儿拉呀拉的,一整头牛就是我的了。
(1)这段话是介绍小真的长头发能________。
(2)用划线的关联词写句子。
要是……就能……(3)找出文中的一个拟声词,并再写几个。
【答案】(1)套住牛(2)要是天气晴朗,我们就能开运动会了。
小学语文之颐和园——课外阅读教案

小学语文之《颐和园》——课外阅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基本信息,包括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景观布局等。
2.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美好景色的热爱之情。
3. 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和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
二、教学内容1. 颐和园的历史背景:作为皇家园林,颐和园凝聚了我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的精华。
2. 颐和园的建筑特点: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础,形成了“湖山一体”的独特景观。
3. 颐和园的景观布局:以长廊、佛香阁、排云殿等为核心建筑,点缀以各种亭台楼阁、桥梁廊道。
4. 颐和园的文化内涵: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等思想,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博大精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阅读了解颐和园的基本信息、建筑特点、景观布局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颐和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2. 运用案例教学法,以颐和园为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特色。
3. 采用分组讨论法,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颐和园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阅读指导:指导学生阅读关于颐和园的课外资料,引导学生关注颐和园的建筑特点、景观布局和文化内涵。
3.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颐和园的建筑特点、景观布局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见解。
4. 案例分析:以颐和园为例,深入分析古代园林建筑的艺术特色。
5.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外阅读任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古代园林建筑艺术。
六、教学评价1. 课后收集学生的阅读笔记和心得体会,评估学生对颐和园历史背景、建筑特点、景观布局和文化内涵的理解程度。
2.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互动,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颐和园》拓展阅读

秦将军俑我曾托人从咸阳捎回秦俑的复制品,保存至今。
这是一尊站立着的将军俑,长约20厘米,宽约7到8厘米,一只铁皮铅笔盒大小。
将军四方脸,浓眉大眼,唇上有一丛浓密的胡子,修剪得十分整齐,且微成八字状,上翘,为他的脸平添了一种威武。
他微皱双眉,紧闭嘴唇,像在思考着什么重大问题,也许是在斟酌一项作战计划吧。
将军的双手平直地放在腹前,紧握着,虽然显得略带激动却仍不失成竹在胸的风采。
这大约是一场激战前从容不迫的将军们所特有的神情吧。
将军头戴云冠,冠中间插着一根束发的簪子,身着一件长过膝盖的衣服。
这衣服有些像长袍,只是下摆比较宽大。
衣服外面罩了一件短袖铠甲,前甲过后腰收为三角形,遮挡住膝盖,后甲齐腰。
铠甲十分厚,大约是用于保护人体主要部分,不受敌方武器伤害吧。
虽然铠甲看上去显得笨重,却十分漂亮,前甲上还装饰着粗犷的“菱格纹”和“云涡纹”。
将军的颈上有一个装饰结,系在脖子上,胸前和背上也有几个,系在铠甲的各个突起的圆扣上。
将军的前胸、后背和肩上共有大小八个装饰结,这仿佛是将军们佩带的勋章,可能表示他们官职的大小。
秦俑衣冠齐整,神态栩栩如生,线条清晰、凝重,就连宽大的长袍上也无一个衣褶,加上那厚厚的铠甲和四方鞋,以及他满身的泥褐色,更给人一种沉稳古朴的感觉。
看上去,那将军仿佛是钢铁铸成的。
注:本文作者张颖。
泰山斩云剑夜间下了雨,整个泰山好像洗过了似的,分外清新、洁净,一尘不染。
崖石上流着水,峡谷里到处都是飞溅的瀑布。
路旁的柏树,因为饱吸了水分而变得苍翠葱郁,生机勃勃。
宋斌、李莉和陈老师离开中天宾馆,继续前行。
平坦的快活三里很快就到了尽头,山路又开始沿着一道幽深的峡谷,陡直地盘旋上升。
在盘山路的拐弯处,一块铁青色的怪石拔地而起,直挺挺地兀立在路边。
它俯视着身旁的万丈深涧,尖利的峰锷傲岸地直刺蓝天,很有气势。
石头上刻着三个朱红大字:“斩云剑”。
看了石头上刻的字,宋斌不由得又活跃起来,他拍着双手,说:“这名字起得太好了。
林徽因《颐和园》阅读练习及答案

颐和园(14分)林徽因①北京西郊的颐和园,在著名的圆明园被帝国主义侵略军队毁了以后,是中国四千年封建历史里保存到今天的最后的一个大“御苑”。
颐和园周围十三华里,园内有山有湖。
倚山临湖的建筑单位大小数百,最有名的长廊,东西就长达一千几百尺,共计二百七十三间。
②颐和园的湖、山基础,是经过金、元、明三朝所建设的。
清朝规模最大的修建开始于乾隆十五年(一七五0年),当时本名清漪园,山名万寿,湖名昆明。
一八六0年,清漪园和圆明园同遭英法联军毒辣的破坏。
前山和西部大半被毁,只有山巅琉璃砖造的建筑和“铜亭”得免。
③前山湖岸全部是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所重建。
那时西太后那拉氏专政,为自己做寿,竟挪用了海军造船费来修建,改名颐和园。
④颐和园规模宏大,布置错杂,我们可以分成后山、前山、东宫门、南湖和西堤等四大部分来了解它的。
⑤第一部后山,是清漪园所遗留下的艺术面貌,精华在万寿山的北坡和坡下的苏州河。
东自“赤城霞起”关口起,山势起伏,石路回转,一路在半山经“景福阁”到“智慧海”,再向西到“画中游”。
一路沿山下河岸,处处苍松深郁或桃树错落,是初春清明前后游园最好的地方。
山下小河(或称后湖)曲折,忽狭忽阔;沿岸摹仿江南风景,故称“苏州街”,河也名“苏州河”。
正中北宫门入园后,有大石桥跨苏州河上,向南上坡是“后大庙”旧址,今称“须弥灵境”。
这些地方,今天虽已剥落荒凉,但环境幽静,仍是颐和园最可爱的一部。
东边“谐趣园”是仿无锡惠山园的风格,当中荷花池,四周有水殿曲廊,极为别致。
西面通到前湖的小苏州河,岸上东有“买卖街”,俨如江南小镇(现已不存)。
更西的长堤垂柳和六桥是仿杭州西湖六桥建设的。
这些都是摹仿江南山水的一个系统的造园手法。
⑥第二部前山湖岸上的布局,主要是排云殿、长廊和石舫。
排云殿在南北中轴线上。
这一组由临湖一座牌坊起,上到排云殿,再上到佛香阁;倚山建筑,巍然耸起,是前山的重点。
佛香阁是八角钻尖顶的多层建筑物,立在高台上,是全山最高的突出点。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及答案1.《颐和园》片段,完成练习。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1)颐和园长廊的的特点是________。
(2)为了说明长廊的特点,作者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颐和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景方式,在本段中能体现这一方法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长、还有长廊柁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房间多。
(2)列数字;作比较(3)进了;绕过【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长、还有长廊柁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房间多。
(2)列数字、作比较;(3)进了、绕过【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认真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
桥面两侧有石栏,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还有的刻着双龙戏珠。
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了一样。
(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美丽——________ 结实——________(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起的作用是()A. 点明中心B. 引出下文C. 承上启下(3)这段话主要是围绕赵州桥的________这一特点来写的。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

【10篇】新版部编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下册课外阅读训练及答案1.《颐和园》片段,完成练习。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1)颐和园长廊的的特点是________。
(2)为了说明长廊的特点,作者采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
(3)《颐和园》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景方式,在本段中能体现这一方法的词语是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1)长、还有长廊柁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房间多。
(2)列数字;作比较(3)进了;绕过【解析】【分析】(1)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2)这是对说明文说明方法的考查。
学生应了解常见的说明方法,①举例子;②分类别;③打比方;④列数字;⑤作比较;⑥下定义;⑦列图表;作答时要结合语境,抓住标志性词语,判断说明方法。
(3)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故答案为:(1)长、还有长廊柁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房间多。
(2)列数字、作比较;(3)进了、绕过【点评】(1)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的掌握。
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2.课内阅读,完成练习。
那一个个轻清脆丽的小球,像一串美丽的梦,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透明,那么美丽,借着扇子的轻风,把她们一个个送上天去送过海去。
到天上,轻轻地挨着明月,渡过天河跟着夕阳西去。
或者轻悠悠地飘过大海,飞越山巅,又低低地落下,落到一个熟睡中的婴儿的头发上....目送着她们,我心里充满了快乐、骄傲与希望。
林徽因《颐和园》阅读练习及答案

颐和园(14分)林徽因①北京西郊的颐和园,在著名的圆明园被帝国主义侵略军队毁了以后,是中国四千年封建历史里保存到今天的最后的一个大“御苑”。
颐和园周围十三华里,园内有山有湖。
倚山临湖的建筑单位大小数百,最有名的长廊,东西就长达一千几百尺,共计二百七十三间。
②颐和园的湖、山基础,是经过金、元、明三朝所建设的。
清朝规模最大的修建开始于乾隆十五年(一七五0年),当时本名清漪园,山名万寿,湖名昆明。
一八六0年,清漪园和圆明园同遭英法联军毒辣的破坏。
前山和西部大半被毁,只有山巅琉璃砖造的建筑和“铜亭”得免。
③前山湖岸全部是光绪十四年(一八八八年)所重建。
那时西太后那拉氏专政,为自己做寿,竟挪用了海军造船费来修建,改名颐和园。
④颐和园规模宏大,布置错杂,我们可以分成后山、前山、东宫门、南湖和西堤等四大部分来了解它的。
⑤第一部后山,是清漪园所遗留下的艺术面貌,精华在万寿山的北坡和坡下的苏州河。
东自“赤城霞起”关口起,山势起伏,石路回转,一路在半山经“景福阁”到“智慧海”,再向西到“画中游”。
一路沿山下河岸,处处苍松深郁或桃树错落,是初春清明前后游园最好的地方。
山下小河(或称后湖)曲折,忽狭忽阔;沿岸摹仿江南风景,故称“苏州街”,河也名“苏州河”。
正中北宫门入园后,有大石桥跨苏州河上,向南上坡是“后大庙”旧址,今称“须弥灵境”。
这些地方,今天虽已剥落荒凉,但环境幽静,仍是颐和园最可爱的一部。
东边“谐趣园”是仿无锡惠山园的风格,当中荷花池,四周有水殿曲廊,极为别致。
西面通到前湖的小苏州河,岸上东有“买卖街”,俨如江南小镇(现已不存)。
更西的长堤垂柳和六桥是仿杭州西湖六桥建设的。
这些都是摹仿江南山水的一个系统的造园手法。
⑥第二部前山湖岸上的布局,主要是排云殿、长廊和石舫。
排云殿在南北中轴线上。
这一组由临湖一座牌坊起,上到排云殿,再上到佛香阁;倚山建筑,巍然耸起,是前山的重点。
佛香阁是八角钻尖顶的多层建筑物,立在高台上,是全山最高的突出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阅读
趣味故事•西太后降旨重修颐和园
颐和园的修建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同时也反映了统治阶级的奢侈享乐。
下面讲一讲封建统治者西太后命令修建颐和园的故事。
颐和园是我国名园之一,在北京西郊,原为封建帝王的行宫花园。
金贞元年间完颜亮设为行宫,明代皇室改建为好山园,清乾隆时又改建为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所毁。
清光绪十四年,西太后为了要庆祝她的五十大寿,下令重修颐和园。
西太后先把这项工程布置给贴身太监筹办。
贴身太监对西太后的命令当然谨遵照办。
但是他很有些为难:这样大的工程需要耗费很多的钱财,这笔款项到哪里去找呢?于是他便去和西太后商量。
西太后很干脆地说:“你去找军机大臣。
”
贴身太监听了很是奇怪,修颐和园应是内务府的事,怎么去找军机大臣呢?既然西太后这样说了,不找是不行的,只好就去找军机大臣了。
这时的军机大臣,就是光绪的爹。
自光绪当了皇帝,他从一个没有实权的亲王,一下子当上了军机大臣,心里十分高兴。
他为了讨好慈禧,一上任,就大修前海、中海、后海,还设立了海军衙门,总理海军事务。
贴身太监来找他,说了西太后让来找他说修颐和园的事。
军机大臣一听便心领神会,知道是慈禧太后要他用海军费来修颐和园。
他觉得动用海军费是可以的,但是,需要有一个幌子,才能掩百姓耳目。
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说是在颐和园昆明湖训练海军用款。
西太后对军机大臣这种做法很是欢喜,又给他增加了一百万两海军费,并准许他随便动用海防捐和海关税。
这工程的规模是很大的,整个颐和园山上山下,湖内湖外,修得富丽堂皇,焕然一新。
修完后,堂而皇之挂出一个“水操学堂”的牌子,装模作样地弄了些水师学员,在昆明湖里折腾起来。
西太后的生日到了。
整个颐和园红火极了,张灯结彩,锣鼓齐鸣。
文武百官,纷纷前来祝寿。
西太后首先犒赏海军衙门,而后带领百官观赏颐和园里的亭台楼阁、湖光山色。
来到长廊西头,过听鹂馆,穿百丈亭,只见有个石头兵船,上面有石缆石炮,炮口正对着万寿山。
西太后一看,禁不住大发雷霆,声色俱厉地说:“怎么在这里修了这样一个不伦不类的怪物?快给我拆掉!”贴身太监低头弯腰地说:“老佛爷息怒。
这兵船不可没有,不然用的军费可不好……”军机大臣也凑过来说:“启禀老佛爷,请不要介意,这不过是一个门面罢了。
”
西太后对这样安排的用意,当然是很清楚的,但总觉得这石炮放在这里心里非常的别扭。
她把语气缓和下来说:“那就只把石炮拆了吧!”
大臣们知道,西太后喜欢的是雕楼画舫,好在里面饮酒作乐。
于是很快把石炮拆掉,重新把兵船修成了一座豪华壮丽的石舫。
西太后再来这里看时,高兴极了。
后来,她还觉得水操学堂在颐和园里也有些不雅,干脆也把它赶了出去,这样使颐和园变成了皇家的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