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题文】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
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
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
还有人说,痛而善言,这是一种人生智慧。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选好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明确文体。
②不少于800字。
③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答案】【解析】试题分析:(一)审题1.人生在世,往往会经历种种的痛。
说明痛的普遍性与现实性。
现实生活中,痛客观存在,既然是客观存在,也就难以避免,因此,如何面对种种的痛才是思考的重点,由此也引出了如何面对痛的三种言论。
看到痛的客观存在,更要思考痛的不同层次。
“种种的痛”,说明痛是有不同类型、层次的。
有个人学习、生活、工作产生的痛,有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阵痛,有国家民族历史和现实中的痛。
对痛的不同理解,反映了考生思维的深浅,视野的大小。
2.有人说,痛了,就直接说出来,这是本能。
在承认痛的客观性的基础上,提供面对痛的一种途径,那就是直接说出来。
应该说这是我们面对痛的普遍做法,几乎是条件反射式的,是一种动物本能。
本能是一个中性词,无所谓褒贬。
正如“有了快感你就喊”,同样“有了痛感你就说”。
这样的本能反应往往是释放痛感、宣泄情绪的一种有效方法,正如伤心的人哭过了会平静,郁闷的人倾诉了会平和。
因此,“痛了,就直接说出来,”有其可取之处。
3.又有人说,痛而不言,体现了人性的坚强。
“痛而不言”和“痛了,就直接说出来”形成对比,“痛而不言”就是指有痛感,但是不说出来,而是自己一人承担、解决,这样的做法体现了人性的坚强。
痛有可能是外在施加,也有可能是内在产生,但不管是外在施加还是内在产生,面对痛的始终是自己,因此问题的解决还是依靠自已。
痛了,不唉声叹气,不怨天尤人,不愤愤不平,不自暴自弃,而是坚强地面对,这种做法有其合理性。
但同时也要看到,一味地痛而不言,未必就见得是一个积极的方法。
长久地痛而不言,会让人对痛感麻木、灵魂僵化,以致最终屈服于现实压迫,逆来顺受。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端午也称端五、端阳。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又经过多少年的流传到今天,人们已不再把端午习俗与介子推、曹娥、勾践并提,而只与屈原相联系了。不但在汉族地区如此,在少数民族中也是如此;不但在大陆如此,在香港、澳门、台湾,甚至在国外的华裔中也是如此。这就是说,屈原的传说战胜了其他所有的传说,与端午节俗建立了最牢固的联系。屈原的品质,显然要比他们更高洁,更符合我们民族的理想。中华民族在节俗和传说的长期流传中,集体地选择了屈原,是存在于一个民族集体意识的深处,存在于融汇了这个民族的心理素质、审美意识、伦理观念乃至社会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民族精神的精髓之中。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8届高三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含解析)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和凝聚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民俗文化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深厚传统,而民俗文化学在中国则是随着整个社会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而出现的,其深厚根基则是在几千年的本土文化之中。
据史料记载,起源古老的节日风俗乃至一切民间习俗,它的成因一般说来总是与原始社会中一个部落、一个部族或后来的一个民族全体成员最根本的共同愿望密切相关,往往是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最初总有一种功利目的。
而当风俗一旦形成便有其相对的独立性,有它自己的生命流程,随着人类世代的绵延,风俗不断被补充、被修正,并被代代相传。
由于生存环境的变迁,后代的人们往往不能理解远古祖先创造这些习俗活动的真正动机,遂根据各自的生存条件和状况,对这些习俗作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解说,这样就造成了或附会了许多有关习俗的解释性民间传说。
可见,传说的附会总是在习俗形成之后,实际上是为了延续或加强这一习俗才发生的。
端午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无疑是中华民族最具深厚文化底蕴的民俗文化之一。
端午也称端五、端阳。
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
起初,端午节是从南方吴越地区传播开来的祭祀龙图腾的民俗节日,因此可以称为龙的节日,是对龙图腾的祭祀,是先民希望证明和显示自己的“龙子”身份,以此祈求龙保佑健康与安全,从而达到驱邪、疗病或祷祝丰收等等的目的。
可见,端午这个节日,远在屈原出世以前已经存在,而它变为屈原的纪念日,又远在屈原死去以后。
为什么传说端午起源于屈原投汨罗江自杀,其根源于民众生活的某种实际需要,而用某个传说来解释它。
正如闻一多先生在《端午考》中提到的除屈原外,介子推、曹娥、越王勾践的遭遇也都曾和端午节发生过关系。
其实,在中国的漫长历史里,民间流传的端午习俗传说一定还要更多更复杂,经过淘汰才留下了上述四人保存于古籍之中。
内蒙古乌兰察布分校八年级语文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试题 新人教版

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调考八年级语文试题分值:120分 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写在答题卡上2.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积累与运用(本大题共8小题,共24.0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凛.冽(l ǐng) 要塞.(s ài) 轻盈.(y ín ɡ) 锐不可当.(d ǎng)B .颁.发(b ān) 仲.裁(zh òng) 履.行(l ǚ) 屏息敛.声(li ǎn)C .悄.然(qi āo) 翘.首(qi áo) 藻荇.(x ìng) 摧枯拉朽.(xi ǔ)D .凌.波(l ín) 镌.刻(ju ān) 沿溯.(sh ù) 一丝不苟.(g ǒu) 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潇洒 凌空 由衷 眼花潦乱 B .监视 操纵 桅杆 阵耳欲聋 C .馈退 坠毁 紧绷 惮精竭虑 D .浩瀚 遗嘱 吞食 白手起家 3.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军乐团奏响《检阅进行曲》,万众瞩目....的阅兵分列式开始了。
B .舆论的力量就像排山倒海....一般,令人无法抵挡。
C .中国人每年“舌尖上浪费”锐不可当....,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
D .一位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喜冲冲跑去银行汇钱,却在见到银行前一道防诈骗横幅后如梦初醒....。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2分)A .新春佳节,万家团圆,你们却依然坚守在祖国最北端的边防线上,你们的钢铁之躯为万家和乐奉献着自己的青春。
B .一首首诗,一段段合唱,一幕幕短歌剧,在两小时之内,将半个多世纪的残酷历史出现在我们眼前。
C .战争的历史与人类的历史一样久远,从远古战争中走来的现代人,依然没有走出战争的阴影。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018-2019学年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

古诗词默写1、男女衣着,悉如外人,____________,并怡然自乐。
2、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
3、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一诗经过大段的反复回旋,最后境界顿开,用“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的乐观和自信。
4、王维《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联,写了到达边塞后看到的奇特壮丽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
5、入则无法家拂士,_____________,国恒亡。
6、子曰:“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7、我寄愁心与明月,__________________。
8、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_____________ ,晦明变化中,山间之朝暮也。
9、,绿杨阴里白沙堤。
10、《西江月》表现诗人陶醉于丰收喜悦之中的诗句是 , 。
11、《游山西村》一诗中的名是 , 。
今天常用来比喻人在困境时会生出许多希望。
12、《过故人庄》中描写把酒闲话的句子是 , 。
13、《木兰诗》中表现木兰轻辞富贵、情重故乡的诗句是 ; , 。
14、万里赴戎机, 。
,寒光照铁衣。
15、《观沧海》中表现诗人博大胸襟和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的诗句 , ; , 。
16《次北固山下》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的句子是 , 。
17《望岳》中表现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 。
18、《如梦令》写回舟迷路的句子是 , 。
内蒙古北京八中乌兰察布分校高三语文上学期期中试题(含解析)(最新整理)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食与礼
姚伟钧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源远流长,这不仅培养了中国人民高尚文雅、彬彬有礼的精神风貌,而且使中国赢得了“礼仪之邦”的美称。在中国古代社会里,上自朝廷的军国大政,下至民间的日常饮食,无不是在礼的规范下进行,礼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有权威的制约因素。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礼"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中国古代社会,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的“礼”,制约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B. “礼”最初产生于人们的饮食活动,先民们毫无保留地向神奉献自己的食物,用简陋的生活方式对鬼神表示敬意,请求神的庇佑。
C。 《礼记》中认为原始的礼仪行为就是从人们的饮食活动中产生的。“污尊而抔饮"之类的仪式被称为“原始的礼”,主要是肯定了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
B. 中国先民向神灵表达虔诚的崇拜心情的简单仪式逐渐定型化,并取得较为固定的社会意义时,原始的礼便逐渐形成了。
C. 《礼记•礼运》中记载,我国先民“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来表达对鬼神的敬意,希望得到神的庇护和赐福。
D。 源于饮食的祭礼,是中国先民顺应自然生活的文化创造,人们通过饮食来祭祀神,表现了对现实的重视和生命的原初心理。
【点睛】这类题目重点集中在对文中的观点的正误进行考核,错误类型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考核的方式是改变句子含义从而出现选项的观点和文中的观点不一致,文中他人的观点和作者的观点混淆,对文中的观点概括错误等方式。总之,考生要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内蒙古乌兰察布市2017-2018学年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3小题,共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当今社会,有一样东西几乎让所有人都无可逃逸,那就是浮躁的风气。
这话虽有些偏激,却道出了许多人欲言难言的自我困惑。
杂乱吵闹是喧嚣的外在表现,其本质则是浮躁,是人们内心的急躁、失衡、不沉稳。
浮躁,是丧失定力,随波逐流;是心急如火,投机取巧;是虚浮夸张,一片泡沫;是不要过程,只要结果。
人生在世,谁都有各种各样的追求和欲望,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本无可非议。
问题在于,面对浮华世界,人们的欲望变得更大、更多、更急切,由此衍生出浮躁的社会风气。
浮躁之风盛行,会导致这样的现象:为官者盼望一步登天,为学者盼望一步到位,为商者盼望一夜暴富,为艺者盼望一举成名。
也容易出现这样的结果:社会被浮躁之风笼罩,清静的人生、专心的工作、精良的产品,变得稀罕起来;因为求快而忽视了细节和质量,导致一些地方事故多发、反复折腾、劳民伤财。
那些整日忙碌赶场子的人,那些“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人,那些跟风起哄盲目不安的人,看似日理万机,好像勤奋忙碌,到头来往往难成大事,原因就在于他们“用心躁”而无法“用心一”。
对于浮躁,古人总结出了“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的道理。
今天的社会日新月异,节奏加速,变化更快、更多、更大,人们对变化的感受极为敏感;但同时也不要忘记,变动不居之中也有恒定不变的规律 --结果需要过程,成功必得付出。
即便是插上了新技术的翅膀,站上了创新的风口,如果没有扎实稳固的知识和技能储备,成功终究是短暂而不稳固的。
舒服与辛苦,安逸与劳顿,亦有着互相转换的辩证法。
《道德经》里讲,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人活一辈子,要想给社会给后人留下点东西,要想实现自我价值,就必须避开社会的喧嚣,拒绝外来的诱惑,祛除内心的焦躁,静下心定下神,扎扎实实、聚精会神地做事,而不要被外界的喧嚣浮躁所裹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乌兰察布分校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年级语文试题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诗歌不止于纯粹的艺术,还兼具社会责任,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一文中指出诗歌“在另一种意义上它是无限的”。
诗歌不会直接干预和改变人的现实命运,但却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尤其在当下,网络、多媒体信息已经紧密而深入地进入社会诸多领域,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
诗歌文体特性决定了它可以协调公众的注意力,用轻灵的文字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甚至可以改变读者在社会中的存在方式、意识观念等。
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是广义层面的。
首先,诗人应该秉持社会责任感。
历史上伟大的诗人是时代的先驱者,是担负社会责任的“道义”者。
其次,诗歌对社会的担当深而又广,它决不局限于哪一个具体的方面。
诗歌可以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可以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还可以起到交流、传承或延续文化的功能。
诗歌是社会的缩影,回归社会,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是诗歌的社会使命。
对诗歌而言,社会担当出于自觉——文学意义上与现实意义上的责任,既可以从时代和文化的视野出发,也可以持个人的身份去坚守;它不是强加给诗歌的包袱,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诗歌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予我们的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等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无法提供的,它直指人的心灵。
诗歌隐藏于每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是心灵的表现,是窃取灵魂秘密的钥匙,是生命精微的呈现,是灵魂坦诚的剖白。
历代好诗都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功能,所以我们常说,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诗歌的声音,这个民族的未来必然缺少希望,一个抱持诗性情怀的人,他的精神不会委顿。
诗人仅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是不够的,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
从艺术本源来看,诗歌首先是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受时空的阻隔,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的关系;诗歌是未来时间里最美的存在方式,是逍遥的自在,是灵性之光。
那些震烁古今的诗作均浸润着心灵的雨露,蕴藏着丰富的心灵材料。
写作、阅读、朗诵诗歌的过程是心灵受外物感动得以滋养的过程,缺失心灵的书写,不是好的诗作。
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题思想等方面,好诗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豪斯曼曾在题为《诗的名称与实质》的讲演中说:一首好诗能够从它沿着人们的脊椎造成的战栗去判定。
好诗,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
饱含情感、见得到人性的光和影的诗歌必然会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从诸多世界经典诗篇中,我们会瞬息间读出心灵的悸动,感知到精神的压抑或敞亮、温暖或孤寂,好诗可以给予我们无穷的心力源泉。
《诗歌的三个维度》)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下社会,诗歌的创作平台和传播、接受途径愈加多元,因此诗歌虽然不会改变人的命运,但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社会。
B.诗歌可以表达沉重的主题,传递正能量,触及社会热点问题,凝聚、感化、激发民心,这是由诗歌本身的文体特征性决定的。
C.诗歌是社会生活的缩影,它通过对生活的表现与创造,给人们以感染力、创造力、想象力,这种精神力量是任何物质都无法提供的。
D.诗歌对社会的担当表现在方方面面,例如批评时弊、关注民生,培养民众的审美品位,以及用来交流、传承或者延续文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根据孔子有关《诗》的论述和希尼在《诗歌的纠正》中的观点,可以看出诗歌除了具有艺术性之外,还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B.诗歌对社会的担当不是谁强加给它的,完全是源于文学意义与现实意义的责任,因此不必以政治、道德、伦理尺度为准绳。
C.诗人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担负起社会责任,回归社会,用诗去感受、描写社会的疼痛,关怀一切可以关怀的对象。
D.诗歌从艺术本源来看首先是一种个人化的精神感受,它不需要时空概念,却浓缩了“我”与“你”、“他者”、世界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直指人的心灵,具有抚慰、纯化、提升心灵的作用,因此一个没有诗歌的民族必然没有希望,一个民族的未来要考诗歌照亮。
B.诗人既要拥有现实生活,肩负社会责任,还应该有终极的关怀,灵魂有所归属。
如果不用心灵去创作,谁也写不出好的诗歌作品。
C.优秀的诗歌在表达精神诉求,凸显主体思想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的文字背后一定有撼动心扉的精神生活,现实经验或历史记忆。
D.豪斯曼《诗的名称与实质》演讲词告诉我们,判断一首诗歌的好坏,关键要看这首诗歌是否能够触动读者的心灵,让人刻骨铭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41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豆卢宁,字永安,昌黎徒何人。
其先本姓慕容氏,燕北地王精之后也。
高祖胜,以燕。
皇始初归魏,授长乐郡守,赐姓豆卢氏。
或云北人谓归义为“豆卢”,因氏焉,又云避难改焉,未详孰是。
父苌,魏柔玄镇将,有威重,见称于时。
武成中,以宁勋,追赠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宁少骁果,有志气,身长八尺,美姿容,善骑射。
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乃相去百步悬莎草以射之七发五中定服其能,赠遗甚厚,天光败,从侯莫陈悦。
及周文•讨悦,宁与李弼来归。
孝武西迁,以奉迎勋,封河阳县伯,后进爵为公。
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
大统七年,从于谨破稽胡帅刘平伏于上郡。
及梁定反,以宁为军司,监陇右诸军事。
贼平,进位侍中、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九年,从周文迎高仲密,与东魏战于芒山。
迁左卫将军,进爵范阳郡公。
十六年,拜大将军。
羌帅傍乞铁匆及郑五丑等反叛,宁讨平之。
恭帝二年,改封武阳郡公,迁尚书右仆射。
周孝闵帝践祚,授柱国大将军。
武成初,出为同州刺史。
迁大司寇,进封楚国公,邑万户,别食盐亭县一千户,收其租赋。
保定四年,授岐州刺史。
属大兵东讨,宁舆疾从军。
薨于同州。
赠太保、十州诸军事、同州刺史,谥曰昭。
初,宁未有子,养弟永恩子勣。
及生子赞,亲属皆请赞为嗣。
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
”遂以勣嗣。
时以此多之。
及宁薨,勣袭爵。
周文:北周文皇帝宇文泰,西魏的实际掌权者,亦是北周政权的奠基者,宇文泰杀孝武帝,立元宝矩为帝,是为西魏。
从此宇文泰专制长达20年,其子建北周,追谥曰文皇帝。
豆卢宁时为西魏、北周将领。
(节选自《北史·豆卢宁传》)4.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B.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C.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D.魏永安中/以别将随尔硃天光/入关以破万俟丑奴/功赐爵灵寿县男/尝与梁定遇于平凉川/相与肄射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与功臣,以示褒宠。
B.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类似用语现象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等。
C.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D.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豆卢宁出身名门贵族,年少有志气。
豆卢宁少时勇猛果敢,有志气,身高八尺,容貌俊美,擅于骑射。
其父生前德高望重被当时的人们所称颂,死后凭借功勋被追赠为柱国大将军、少保、涪陵郡公。
B.豆卢宁勇担重任,深受赏识重用。
豆卢宁和李弼率领众人归顺宇文泰后因恭迎孝武帝西迁,被连续加封,以后又因辅从、征战、御敌、迎降、平叛之功多次被加官进爵。
C.豆卢宁忠于国事,鞠躬尽瘁。
他担任岐州刺史时,恰巧大军东征,仍抱病登车随大军出征。
在同州去世。
D.豆卢宁仁厚重情,不以亲疏论人。
他不同意亲属更换继承人的建议。
亲子出生后仍把养子当作自己的继承人。
死后养子继承了他的爵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从禽窦泰,复弘农,破沙苑,除卫大将军、兼大都督。
(2)宁曰:“兄弟之子犹子也,吾何择焉。
”遂以勣嗣。
时以此多之。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小题。
客亭杜甫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蓬。
[注]宝应元年秋,杜甫自绵州至梓州,时家在成都。
秋晚,方迎家再至梓州。
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5分)9.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11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1分)(1)一代大侠荆轲,为了生命的精彩,高吟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慷慨赴秦。
(2)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表现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但我不能放歌,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虫也为我沉默,______________________!(5)在雨的哀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浪子【美】华·欧文现在,美丽温柔的陶洛丽斯的脸上布满忧愁,就像空中的一片乌云,那真是一场灾难,而这一切正发生在阿尔罕伯拉宫里面。
这位小姑娘喜欢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