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字译法小议
词汇教学之“吃”的教学技巧

词汇教学之“吃”的教学技巧作者:陈旦贾晓蕾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8年第40期摘要:汉语中的“吃”不但有表示本义的用法,更多时候是根据其本义和搭配对象所引申而来的比喻义。
但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在学习引申义的时候还是习惯用本义去理解,本文就这种现象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词汇教学引申义一、研究背景“吃”文化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孔子说“食色,性也。
”老子甚至将“吃”看成人生目标:“圣人为腹不为目。
”中国人将“吃饭”与“工作”联系在一起,“有饭碗”就是“有工作”,“丢饭碗”就是“丢工作”。
这反映了中国人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生活必须有前提和保障——吃饭。
在语言和文学作品中也有很多体现,例如我们常用“脍炙人口”(像脍炙在口中)、“隽永”(《汉书·通传》注:隽,肥肉也。
永,长也。
)来形容文学作品,用“秀色可餐”来形容美丽的女子。
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最早接触到的是“吃”的本义,宾语基本为“食物”,如“吃饭”、“吃水果”等,到了中高级阶段,“吃”的引申义不断出现,如“吃软饭”、“吃得开”、“吃闭门羹”等。
留学生大发感慨:“中国人真的很爱吃!什么都吃,真的是吃货!”其实这里的“吃”已经不再是人的感觉器官(嘴)所进行的动作了,而是根据其本义和搭配对象所引申而来的比喻义。
[1]那么如何进行与“吃”有关的词汇教学,让学生既能理解“吃”的含义,又能理解“吃”的引申义,并能记忆和使用这些词汇,是本文讨论的焦点。
二、研究理论认知语言学中的范畴化与隐喻理论在词汇教学中的运用极为广泛。
范畴化理论认为,应把基本层次词汇的教学放在首要位置,而与其处于同一范畴的词汇应该一起教授给学生。
[2]留学生在掌握了一些高频汉字和词汇以后,可以进行拓展,形成语义场,方便记忆和扩充词汇量。
Lakoff认为隐喻是一种认知方式,人们习惯用熟悉的、具体的源域去映射陌生的、抽象的目标域。
[3]汉语当中许多一词多义现象都是隐喻的结果,如“上、下”原本是方位词,通过隐喻,它们有了“高兴是上,难过是下”的隐喻,于是就有了“高昂、低沉”,“高涨、低落”等词语。
“吃+名词”结构的俄译研究

“吃+名词”结构的俄译研究作者:刘京京来源:《现代交际》2018年第02期摘要:“吃”是人们重要的生存方式。
汉语中“吃+名词”结构译成俄语时,若是动词所接名词不同,译法也会有所差异。
本文对“吃+名词”结构的俄译进行研究分析,并归纳方法。
关键词:动词吃结构翻译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02-0111-02一、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以及俄译时注意的问题俄汉双语隶属于两种不同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语言表达时注重内容含义、形态变化相对较少。
俄语则属于印欧语系,语言表达时注重内容清晰以及形态变化明了。
俄译汉时,由于使用习惯不同,有许多词或词组,从原文的上下文来翻译并不难。
但是如果翻译时就只按字面意思进行直译,那么翻译的内容就会显得生硬别扭,意思模糊难懂、难以理解,甚至有时完全扭曲其本来意义。
因此,在翻译时,“必须引申词语的意义,选择恰当的表达手段,对原文的一些词句灵活处理,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翻译。
切忌生搬硬套,逐词对译。
”汉字的组词能力很强,可与很多词形成多种组合关系,并且词组的意义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模糊性,但在俄语中并无此类组合关系。
因而在汉译俄时要尤为注意。
汉语中还存在一词多义等现象,一词多义的现象往往通过短小和常用的词语来体现。
从词语本身的长度来看,一个词语越短,那么这个词语就越有可能承载更多的意义。
一个词不断被用于各种不同的构造和搭配,就会使一个词语词义发生延伸和变化。
因此在翻译“吃+名词”结构时,如果后面的名词不同,那么,前面的动词也可能大不相同。
“吃”作为一个汉语常用词,使用频率也很高。
《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吃”有如下七个意义:(1)把食物等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包括吸、喝),如吃饭等;(2)指在某一出售食物的地方吃,如吃食堂等;(3)依赖……而生活,如吃老本等;(4)没入,吸收(液体),如吃油等;(5)(经/承/遭)受,挨,如吃苦、吃刀子等;(6)耗费,如吃劲儿、吃力等;(7)消灭(多用于下棋、军事等),如(用马)吃车等。
浅析吃的翻译

浅析“吃”的翻译班级:英本2043学号:200407139摘要:本文探究了英语中关于“吃”的各种不同表达法;以汉语中诞生的短语及谚语进行归类,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其各自的翻译。
须作到对源语言理解透彻,再对其进行意译,而不能逐字硬译。
关键字 :吃吃相“吃”字短语引申意姓名:魏盼“吃文化”为线索,对由“吃”通过实例阐述了翻译中必Abstract: his paper comments on the various expression for “ eat ”with, the clue of “ Chinese culture of eating ”, it brings the phrases and idioms relating to “ eat into” categories, and then based on this classification, it discusses their translation .Through examples, this paper has included that translators should have a thorough grasp for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n do free translation. Do avoid word-by word translation.Key Word: eat eating manner phrases relating to figur“e at ive”引言:一提到“吃”,人们自然而然想到的英语对等词就是“eat。
”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用“eat来”表达。
如《水浒传》第二十六回《偷骨殖何酒叔送丧供人头武二郎设祭》有这么一个场景:武松请邻居吃酒,准备为兄报仇,众邻居的紧张气氛、害怕心理可想而知,特别是王婆和他嫂嫂。
“⋯⋯士兵斟酒到第四杯酒,前后共吃了七杯酒过,众人却似吃了吕太后一前个筵席。
“吃”在“食用”语义场中的发展

“吃”在“食用”语义场中的发展“喫(吃)”,是继“食”和“饭”之后“食用”类词的又一成员,它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唐代时基本活跃于口语之中;五代时在口语中完成了与“食”的义位替换;到了宋朝,“喫(吃)”字大体上确立了在“食用”类词中的统治地位;在现代汉语中它已发展成为“食用”类词的核心。
本文拟从词义演变的角度,通过统计的方法观察“吃”在“食用”语义场中的发展过程。
标签:词义演变语义场吃一般来说,同一语义场中的各个词分别承担着不同的意义和功能,彼此处于一种相互制约、暂时平衡的状态中。
当其中某个词的意义或功能发生变化时,就会打破已有的平衡关系,使得这一语义场中的其它词相应地调整各自的意义和功能,以实现一种新的平衡。
在“食用”语义场中,西周及西周以前,其成员主要是“食”,后来由于“饭”和“吃”加入,该语义场的平衡被打破。
三个词经历了长时间的竞争,于宋代以后形成了一种新的格局,并一直发展到现在:“吃”代替了“食”处于“食用”语义场的核心地位。
本文拟对“吃”在“食用”语义场中的发展过程做一下探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词义演变的规律。
当然“食用”语义场中还包括“饮”“喝”等词,但因其处于次要地位,所以本文暂不对其进行分析。
一、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西周及西周以前,“食”处于“食用”语义场的核心地位,是表达“食物”和“食用”意义最通行的词。
春秋晚期,出现了“饭”字,开始分担“食”字的一部分意义和用法,动摇着“食”字在该语义场中的统治地位[1](P705)。
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时,“食用”语义场中又出现了另一个词——喫(吃)①。
喫(吃),本义为吃,指把食物放到嘴里经过咀嚼咽下去,与“食”作动词时表“吃”的意义一样。
《说文新附》对此字的解释是:“喫,食也。
从口,契声。
”该字开始使用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其最早的用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友闻白羊肉美,一生未得喫(吃),故冒求前耳。
”[2](P53)但魏晋南北朝时期用“喫”表“吃东西”的用例极少,仅见《世说》一例。
从隐喻看汉日语“吃”的语义扩展模式

从隐喻看汉日语“吃”的语义扩展模式陈林【摘要】通过汉日语"吃"的隐喻表现探讨了两种语言中"吃"的意义的异同,并在此基础上创建了各自的语义扩展模式,揭示了两者各自的内部结构。
汉日语"吃"在表现形式和意义扩展上有共性,也有一定差异。
在表现形式上,两者都可以接名词、动词、形容词和副词等,只是在语序上存在差异。
其次,日语中的"吃"也具有很强的造词能力,如"食い残す"(吃剩)、"食い尽くす"(吃光)、"食い入る"(吃进),这和汉语中表示变化、消失、趋势等动词相似。
另外,日语的"吃"词尾富于变化,通过词尾的变化可以产生不同的意义。
而汉语的"吃"如果想实现不同的意义,一般要改变和其搭配的词语。
在意义扩展上,汉日语"吃"的主要意义扩展都由生活依赖及生活状态、生存竞争等隐喻而来。
从整体上看,语义扩展模式存在很大的相似性,只是在具体意义的扩展上还存在一些差异。
【期刊名称】《内江科技》【年(卷),期】2012(000)012【总页数】2页(P27-28)【关键词】动词“吃”;语义扩展模式;隐喻;对比【作者】陈林【作者单位】扬州职业大学,江苏扬州22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2汉日语里的动词“吃”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一个词,它有多种意义,使用范围相当广泛。
迄今为止,关于“吃”一词的研究为数不少,包括“吃”的认知分析、“吃”的语用分析、“吃”的句法分析、“吃”的惯用语研究、“吃”与中国文化方面的研究,还有就是汉英、汉韩的对比研究,关于“吃”一词的汉日对比研究较为少见。
这两种语言在语义方面类似之处颇多,在语义的进化过程中也出现了差异,隐喻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因此,有必要进行汉日语的对比分析,深入揭示“吃”一词于两者之间的隐喻义关系。
这不仅能使“吃”的意义更加清晰,对广大日语学习及研究者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意义。
为此,笔者对“吃”的意义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并利用中日对译语料库中的双语文本对“吃”这一动词进行了调查研究,探讨动词“吃”在语义扩展方式上的中日异同。
小议中国菜名英译的方法

2000年6月第12卷第2期 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Jou rnal of H ubei Comm ercial Co llege Jun 12000V o l 112,N o 12收稿日期:2000—03—27作者简介:陈炼(1972—),女,湖北武汉人,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课部外语教研室助教。
小议中国菜名英译的方法陈 炼(湖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基础课部,湖北武汉430079) 摘要:针对菜名汉英翻译教学中学生出现的几种常见问题,作者归纳出中式菜名的四种英译方法,希望能有助于学生对该技能的掌握及其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写实型;写意型;地方风味型;典故型中图分类号:G 623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47(2000)02-0072-02 一、问题的提出使外国人百吃不厌,赞不绝口的中国菜不仅具备“色、香、味、美”的特点,而且大多有一个动听的名字。
中外人员在彼此交流中经常以中国的饮食为话题,谈体会,讲典故,进而建立起融洽的谈话气氛。
商业专科学校的学生毕业以后,在工作中要与外商打交道,了解一点关于如何把中国菜名正确地翻译成英语的方法是必要的。
在菜名汉英翻译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练习时出现不少问题。
如:“麻婆豆腐”被译为“Pock M arked Grandm a’s B eancu rd ”——麻脸老祖母的豆腐,这样一来,谁敢吃?谁爱吃?应译为Pepp ery Ho t B eancu rd 。
练习中出现的错误大致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学生不熟悉英译中国菜名的文体表达方式,信手乱译。
第二,学生不了解中国菜的饮食文化,照字面纯粹以汉语拼音代替英文进行翻译,这样虽然省事,但外国人看不懂,中国人也不一定都懂,如:“狗不理包子”译作Goubu li B aozi ,等于没译。
二、英译方法实际上中国菜名的英译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下面介绍四种行之有效的英译方法:11“写实”型(即“直译”法)中国菜肴名称中大部分都是“写实”的,其特点是真实地描述了菜肴的原料、制作方法及特点。
浅议“吃”字句

里来。( 水浒全传》 3 《 第 9回)
上述 “ +动 ” 吃 式被 动句 中的 “ 是一个 表被 动 的助 吃” 词, 动词谓语后可接 补语来 补充说明受事主语的状态 。 ( ) 吃 +宾 +动 ” 二 “ 式
“ ” 在动词前 ,遭 受 ” 更为 明显。如 :火 急 离我 门 吃 用 “ 义 “ 前, 少时终需 噢捆 。 ( 敦煌 变 文集 ・ 子赋 》 唐 五代 时 ”《 燕 )
得床 。( 水浒全传》 2 《 第 9回) “ ” 吃 的近宾语 为表人的代词 或名词 , 语为表 物 的 远宾
名词或名词性词组 。这种用法与古汉语 中的普通双 宾语结
构本是一脉相承的 , 现代汉语没有继承这种用法 , 不仅是 这
因为 “ 这个被动介词没被 现代 汉语所 接受 , 因为双宾 吃” 还 结构 的远宾语 , 现代汉语 均在 其前 加介词 “ ” “ 而另 用 、 拿” 组介宾词组作状语 了。 三 、 吃” “ 字句 的语 法功能 “ 字式 被动 句 , 别 的被动 句一样 , 般 来说均 表 吃” 和 一
各词, 使用频率也远远高于其他词, 因而在竞争者中一直都 保持着优势, 成为保留到现代汉语中的最主要的表被动的 虚词。而“ 表被动出现的时代较晚, 吃” 使用的频率也不是
很高 , 在与其他词 的竞争 中很快落败 , 被动用法在清 代 以 其 后就衰落了 , 以至消亡 。至 于其他 几个词 , 也同样遵循 着这
要低于 “ 咽食食物 ” , 义 因而在 词义 的发展 演变 中更容 易丢
失。
其二 、 近代 汉 语 中表 “ 动 ” 词 很 多 , 常 用 的 是 被 虚 最 “ ” 另外还有 “ ” “ ” “ ” “ ” “ ” 被 , 教 、 叫 、 与 、 着 、 给 以及 “ ” 吃
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及其成因分析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及其成因分析宁夏大学/冯娅萍【摘要】“吃”是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汉语中存在着大量与“吃”有关的隐喻,当然,英语中也存在许多与“吃”有关的隐喻。
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知识对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进行对比。
虽然,曾有人研究过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但却很少有人分析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的主要区别及其成因。
本文旨在通过对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类比及其成因分析,促进英汉文化交流。
【关键词】英汉语 “吃” 隐喻 成因分析一、引言自Lakoff和 Johnson出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隐喻研究引起越来越多学者的密切关注。
而据1999年版《辞海》的定义“隐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比明喻更为紧切。
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
语言学家王寅 (2007)曾指出:隐喻由认知而起,又是认知的结果,同时又推动了认知的发展,揭示出隐喻在人类认知和推理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它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形成概念、发展知识、进行思维、作出推理有重要作用。
鉴于隐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本文从认知与文化的双视角来研究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及其差别的成因。
二、英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1.英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
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柯林斯英语学习词典》及《韦氏新世界大学词典》的释义,现代英语“eat”的基本含义是“to put food in the mouth, chew it and swallow it”(把食物放进嘴里吞咽下去)。
随着时间的推移,“eat”由其基本含义衍生出了种种其他隐喻含义,英语中与“eat”有关的隐喻大致有以下几类。
(1)Eat is 消耗 eg. All these bills are eating into our savings.(2)Eat is 腐蚀 eg. The acid has into the metal.(3)Eat is 遭遇 eg. He’s eaten up with jealousy.(4)Eat is 烦恼 eg. He’s been in a bad temper all day; I wonder what’s eating him.(5)Eat is 吸收 eg. They were angry at first, but she soon had them eating out of her hand.2.汉语中与“吃”有关的隐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吃字译法小议
汉语中的“吃”并非总是对应着英语中的"eat"。
当“吃”表示一个实际的进食动作时,可以直译。
英语中表示“吃”的动词主要有三个:eat, have和take,直译时选用哪个要根据动词与其宾语的搭配而定。
比如“吃一个苹果”,可译为eat an apple。
“一天吃三顿”,译为have three meals a day。
“他在吃晚饭”,译为He is taking supper.
很多时候“吃”并不表示“吃”这个动作的本义,如:吃亏、吃力、吃苦。
当“吃”表示比喻或引申意义时,翻译时应采用意译,译出其比喻意义、引申意义。
例如:“他们是靠这个吃饭的”,该句中“吃”并非表示“吃饭”这个具体动作,而是引申为“谋生”,因此“靠……吃饭”在此应译为live on this或make a living by this,又如:“我吃不准他的意思”,“吃透了文件的精神”。
这儿,“吃”表示一种比喻,其喻意为“理解”,“领会”,“掌握”,译为understand, catch, grasp,“吃”表示比喻和引申意义时,常有以下几层意思:
①“遭受”、“承受”、“忍受”,分别对应着英语中的stand, suffer, bear。
如:“吃得消”译为be able to stand;“吃亏”译为suffer losses, get the worst of it;“吃苦”译为bear hardships;
②表示流行、受欢迎。
如:吃香be popular;吃不开be unpopular, not in current demand;吃得开be popular, get along all right, “吃”到底是本义还是引申义,该直译还是该意译,要视具体语境而定。
如:“他吃素,别在菜里放猪油。
”中的“吃素”是本急直译为restrain from eating meat;也可说:He is vegetarian.“别惹他,他可不是吃素的。
”中的“吃素”用的是引申义,意思是“老实可欺”,可译为He is not to bully.又如:“吃水不忘挖井人。
”中的“吃水”是本意,直译为drink water,“这船吃水三米,,中的“吃水”是个专业词,应译为The ship has a draught of 3 metres. 这些习语时不可逐字对应地硬译,若把“吃苦” 译为eat bitt erness,“吃闲饭”译为have free meal 就会闹出笑话。
既然是成语,理解时应从整体上把握其意义,然后进行意译,若能在英语中找出对应的成语或谚语,当然更好。
例如:
吃不了兜着走be in for it/ to be made to smart for it (to smart=suffer acutely)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Hardship increases stature.
或:If you patiently endure trouble upon trouble, you will rise over the heads of others.
吃老本to live off one's past gains,或to live on one's own fat; 或to rest on past achievements.
吃力不讨好to do a hard but thankless job
吃软不吃硬to be open to persuasion, but not to coercion 或can be persuaded but not forced.
吃闲饭to be sponger/ to lead an idle life/ to live in idleness.
吃里扒外to live off one person while secretly helping another
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Peep in my cabbage pot; stare in my cupboard. 或While eating one dish, he keeps watching for next to be insatiably greedy.
吃一堑长一智。
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