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合集下载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在工程建设和房地产领域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管理人才。

学生主要掌握工程力学、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与管理、工程经济学、管理学、工程估价、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房地产经营管理等土木工程技术及与工程管理相关的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本知识,获得必要的工程师基本训练,能够从事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工程造价全过程管理工作。

毕业生去向:咨询公司、建筑公司、设计公司、房地产公司、项目管理公司、投资和融资公司。

二、培养要求1.基本要求(1)综合文化素质能力:综合文化素质通过校内考试,并达到合格标准;(2)计算机应用能力:通过省级或国家级一级考试;(以证代修);(3)英语应用能力:通过国家英语四级考试或达到学校合格标准;;(4)体育体能:通过国家大学生体育达标要求;(5)普通话应用能力:通过二级乙等要求(以证代修);(6)职业技能能力:获得计算机辅助设计、预算员、房地产职业经理人、房地产策划师等之一与专业相关的中级工以上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可抵一门公共选修课程);(7)专业技能能力:培养方案要求的专业技能训练项目达到合格标准;(8)创新能力:通过创新能力考试,取得创新能力证书;2.专业要求(1)掌握本专业所必需的较系统的基本理论、具有较宽且扎实的技术基础理论及专业知识;(2)掌握相关的管理理论和方法;(3)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知识,具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4)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5)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6)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的能力;(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及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3.学分要求学生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187学分,其中理论教学135.5学分,实践教学51.5学分。

三、学制与学位按学分制管理,实行3~6年弹性学制。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深厚的工程管理理论基础:掌握工程管理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了解现代工程管理的发展趋势和适应工程管理工作需要的基本理论。

2.熟练的工程项目管理方法与工具:掌握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熟悉常用的工程项目管理工具,并能够运用这些方法和工具来解决实际问题。

3.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项目选择能力:了解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动态,具备项目筛选和评估的能力,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制定项目的策划方案。

4.良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具备组织、协调和管理工程项目的能力,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制定计划并协调各个相关方的工作。

5.优秀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具备良好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够与各个相关方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

6.强烈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具备对工程项目负责的意识和精神,能够遵守职业规范。

二、培养模式1.课堂教学: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学生将系统学习工程管理的理论知识和方法。

2.实践教学:学生将进行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实践,参与真实的工程项目,并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理论和方法。

3.科研训练:学生将进行科研训练,能够开展工程管理相关的科学研究,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4.社会实践:学生将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工程管理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增强就业竞争力。

三、培养计划1.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工程经济学、工程管理概论、工程项目管理、工程造价管理等。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质量管理、工程施工管理等。

3.专业选修课程:包括BIM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工程管理中的应用、国际项目管理等。

4.实践实习:学生将通过实践实习,参与真实的工程项目,参与项目策划、实施和管理,并在实践中积累经验。

5.毕业设计:学生将进行毕业设计,独立完成一个工程项目的策划、实施和管理,并撰写毕业论文。

四、培养评估与认证1.学生综合素质评估:通过综合素质评估,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态度和素质进行全面评估。

工程管理专业 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  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提高其工程管理理论和实践水平,根据《教育部关于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工作的意见》和《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规程》,结合本校实际,制定本培养方案。

第二条本培养方案适用于本校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

第三条本培养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工程管理理论、技术和实践能力为中心,突出专业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结合教育和培训要求,形成完整、系统的培养方案。

第四条本培养方案所指的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是指主修工程管理专业的全日制普通本科生。

第五条本培养方案学制为四年。

第二章培养目标第六条本专业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素质:(一)具有较扎实的数理基础,掌握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二)熟练掌握工程管理专业所需的技术和方法,能够独立从事工程管理相关工作;(三)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四)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承担一定的企业管理和领导岗位。

第七条本专业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职业素养:(一)具有较强的工程管理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工程管理领域进行理论研究和应用开发;(二)能够熟练运用信息技术和管理软件,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成本控制、质量管理和安全管理;(三)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协调沟通能力,能够担任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工作;(四)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在跨学科的工程管理团队中协作完成复杂项目;(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能够承担工程管理领域的领导岗位和社会责任。

第八条本专业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素质:(一)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具备较高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能够通过网络和数据库等信息资源,及时获取和处理工程管理领域的最新技术和信息;(三)具备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协作能力,能够承担工程管理领域的领导岗位和复杂项目的组织管理工作。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面向土木工程项目管理未来发展方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推行“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慧启迪”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具有“实干担当精神、社会精英素养、行业领军能力”的工程管理应用型和创新研究型人才。

毕业生应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与工程管理类专业基础,掌握土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等基础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基本训练,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以及广阔的国际视野,注重土木工程与环境协调发展,了解行业前沿发展现状和趋势,符合国家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能在国、内外大型土木工程建筑企业、地产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土木工程行业投融资、项目咨询和全过程项目管理以及科学研究的高级专业人才和后备管理人才。

1.拥有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职业道德和健全心智,具有团队精神和奉献精神,有志于服务社会。

2.掌握土木工程技术、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管理、经济和法律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在专业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实践能力。

3.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具备本专业领域注册工程师执业资格的基本素养和专业技能。

4.具有创新意识,能从事建设行业全过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或土木工程技术等领域的实践和科学研究工作。

二、毕业要求1.工程知识:能够将数学、自然科学、工程基础和专业知识用于解决工程管理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

1.1具备理解工程管理专业复杂问题所要求的数学、管理学、力学、工程基础及专业知识;1.2能够利用数学、管理学、力学、工程基础、专业知识识别工程管理专业中的复杂问题;1.3能够将专业知识和数学模型方法用于推演、分析和解决复杂工程管理问题。

2.问题分析:能够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管理科学以及工程科学的基本原理,识别、表达、并通过文献研究分析工程管理专业的复杂工程问题,以获得有效结论。

工程管理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工程管理是指对工程项目进行规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以实现项目目标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为了培养具有优秀的管理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工程管理人才,制定了以下培养目标:1. 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方法论,能够熟练应用相关管理工具和技术进行工程项目管理。

2.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能够有效协调不同岗位和专业的人员,实现工程项目的协同管理。

3. 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中灵活应对,寻找创新的解决方案。

4.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能够遵守规章制度,保证工程项目的质量和安全。

二、培养课程1. 工程管理基础课程:包括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法律法规等。

主要培养学生对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和方法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综合管理课程:包括项目管理、质量管理、成本管理、营销管理、供应链管理等。

主要培养学生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的综合管理能力。

3. 专业实践课程:包括工程实习、毕业设计、工程管理软件应用等。

主要培养学生对工程管理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4. 创新创业课程:包括创新管理、创业管理、商业模式创新等。

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5. 选拔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包括项目管理、创新管理、沟通技巧、团队合作等。

主要培养学生在工程管理领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培养方式1. 课堂教学:通过专业课程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理论学习和知识传授,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理论素养。

2. 实践教学:通过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对学生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项目管理技能的训练。

3. 案例教学: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工程管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和决策能力。

4. 学科竞赛:参加相关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竞争意识。

5. 导师制培养:通过导师制培养,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能力。

专业培养方案工程管理

专业培养方案工程管理

专业培养方案工程管理一、专业概述工程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是以管理学、经济学、技术学科及相关工程技术为基础,以组织、计划、运作、控制工程项目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工程学科。

专业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具有一定工程技术背景和管理理论知识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具有较强的项目管理、团队沟通协调能力和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在各类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工程技术人员。

二、培养目标1. 基础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应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经济学、工程技术等基础理论知识,在项目管理软件、项目成本预算、进度控制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技能。

2. 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应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

3. 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应具备在工程管理和项目管理领域的实际应用能力,包括项目进度控制、成本控制、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4. 国际视野培养学生应具备一定的国际化眼光和国际化的管理思维,具有一定的国际交流能力和国际项目管理经验。

三、培养方案1. 专业课程设置(1)管理学基础课程:管理学原理、组织行为学、营销管理、战略管理等;(2)经济学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会计学、财务管理等;(3)工程管理基础课程:工程经济学、工程项目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工程造价等;(4)专业选修课程:风险管理、质量管理、供应链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等。

2. 实践教学环节学生在校期间要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实训,包括施工现场管理、成本预算、工程进度控制、合同管理等实践教学环节。

此外,还要进行实习或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 学术交流与科研训练学生应在校期间参与学术交流与科研训练,包括参加工程管理领域的学术会议、发表论文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国际化视野。

四、实践与创新1. 实习实训学校应积极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为学生提供符合专业培养方向的实习实训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进行管理实践,提升实际应用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 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 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工程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背景和较强的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他们不仅具备较强的项目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和资源管理能力,还具备较强的团队协作、沟通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管理、决策、组织协调、市场营销、经济和法律知识,能在工程技术领域及其他社会领域中从事工程项目管理、技术咨询、工程经济管理、招投标管理、施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深造和提高二、培养要求1.具备扎实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和良好的管理技能。

2.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3.具备较强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4.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5.具备创业精神和市场营销能力。

三、课程设置1.基础课程:《大学英语》、《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工程制图》、《C语言程序设计》等。

2.专业课程:《工程管理概论》、《项目管理与合同管理》、《施工组织与管理》、《质量管理与安全管理》、《工程经济与成本管理》、《规划设计与建筑管理》等。

3.实践教学:《工程管理实践》、《工程实习》、《毕业设计》等。

四、教学方法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注重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内容1.项目管理:介绍项目管理的基本概念、流程、方法和工具,培养学生对项目的组织、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能力。

2.成本管理:介绍成本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成本估算、成本控制和成本分析等技能。

3.风险管理:介绍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能力。

4.资源管理:介绍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学生对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利用的能力。

5.团队协作: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6.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够在工程管理领域提出独特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六、实践教学1.工程管理实践:通过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管理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

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方案一、专业概况工程管理是一门旨在培养学生具备工程项目管理能力和工程经济管理能力的综合性专业。

工程管理专业涵盖了项目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等相关领域知识,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设计、执行和管理工程项目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跨学科背景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业人才。

二、专业培养目标工程管理专业旨在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工程管理人才,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素质和能力:1. 具备系统研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运用工程管理专业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2. 具有扎实的项目管理知识和技能,能够独立组织管理各类工程项目;3. 具备跨学科交叉思维和创新能力,能够领导和参与创新性工程项目;4. 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能够有效组织和管理工程团队;5. 具备良好的工程伦理和社会责任感,能够将工程管理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实践。

三、培养方案(一)课程设置1. 专业基础课程:工程管理概论、项目管理、工程经济、风险管理、质量管理、施工管理、供应链管理、工程法规等;2. 专业核心课程:工程项目管理、成本管理、项目风险评估与管控、质量管理与控制、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建筑工程管理等;3. 选修课程:可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关选修课程,如城市规划与管理、环境工程管理等;4. 实习课程:可安排学生进行实习,培养其实际工程项目管理能力。

(二)实践教学1. 教学实验:安排学生参与实际的工程项目管理案例分析和模拟实践,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项目实习:组织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实习,锻炼学生的实际项目管理能力;3. 实习实训:组织学生参与实际工程管理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管理能力。

(三)创新实践1. 科研训练:引导学生参与工程管理领域的科学研究和创新实践;2. 学术交流:组织学生参与学术交流和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 创业实践:鼓励学生参与创业实践,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实际经营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8工程管理专业培养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适应加入WTO以后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土木工程技术、计算机管理和外语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化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如建筑企业、房地产业、监理公司、工程咨询业及其主管部门等)从事项目整体规划、项目决策、项目全过程管理、建筑企业生产与经营、工程咨询与建设监理、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管理科学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管理人才。

二、基本要求
1、掌握工程经济与工程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工程投资与经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熟悉土木工程技术知识。

4、掌握建设工程概预算、工程造价、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工程监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物业管理的基本理论与方法。

5、熟悉工程项目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了解国内外工程管理的发展动态。

7、具有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8、具有从事工程项目决策与全过程管理的基本能力。

9、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的能力。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四年
学位:管理学学士
四、专业特色
本专业有较深厚的学科理论基础,并有较扎实的经济管理、汉语写作、数学、计算机、外语等五个方面的基础和较强的应用能力;知识面较宽广,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创造能力;以我校在全国著称的土木和管理专业的紧密结合为特色,坚持“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模式,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法规的工程建设高级管理人才。

五、主干学科与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管理学、土木工程、经济学
主干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运筹学、市场营销学、微观经济学、应用统计、会计学、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工程经济学、工程力学、工程项目管理、工程合同管理、工程制图、工程结构、工程造价管理、工程施工、工程测量、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建设工程计量与控制、建筑安装工程概预算。

六、主要实践教学及基本要求
七、毕业学分基本要求
八、课程设置细化表
2、课程设置细化表中未包含学生可任选的12学分课程。

九、实践教学设置细化表
十、文化素质、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本专业的教学除“两课”外,还组织各类学术活动,创造高品位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组织丰富多彩、体现时代特征、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

在实践教学方面,鼓励学生组织、参加课外科技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的科研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