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文化

合集下载

象棋文化ppt课件

象棋文化ppt课件

棋子的走法与吃法
01
02
03
帅(或将)
只能在宫(或九宫)内斜 走,每步1/2个点位,不 能出宫(或九宫)。
士(或士)
只能在宫(或九宫)内斜 走,每步1个点位,不能 出宫(或九宫)。
象(或相)
斜走,每步2个点位,不 能过河界和越过其他棋子 。
棋子的走法与吃法

先横走或竖走一格,再 斜走一格,即“日”字
象棋对于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战略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受到广泛欢迎。
象棋在文化交流和国际交往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展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 一。
02
象棋的基本规则与玩法
棋盘与棋子
棋盘
由9纵10横共计90个交叉点组成 ,棋子在交叉点上摆放和移动。
棋子
包括帅(或将)、士(或士)、 象(或相)、马、车(或炮)、 炮、卒(或兵)7类,每类棋子有 红黑两种颜色。
形。
车(或炮)
直走,每步任意格数, 不能越过其他棋子。

卒(或兵)
直走,每步任意格数, 吃子时需要隔一子。
直走,每步1个点位,过 河前只能向前,过河后
可向前或左右移动。
象棋的基本战术与策略
01
02
03
04
牵制与反牵制
利用棋子的走法与吃法相互制 约对方棋子移动。
抢占优势
通过合理的布局和攻击手段占 据优势。
攻守兼备
在进攻的同时注意防守,避免 被对方反击。
灵活多变
根据局势变化调整战术和策略 。
03
象棋的文化内涵
象棋与中国传统文化
象棋与中国古代哲学
象棋的棋子、棋盘和规则体现了中国 古代哲学思想,如阴阳五行、天人合 一等。
象棋与古代艺术

中国象棋历史与文化简介

中国象棋历史与文化简介

中国象棋历史与文化简介中国象棋,又称为中国国际象棋,是中国的传统棋类游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下面是对中国象棋历史与文化的详细介绍:1历史:中国象棋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约公元前5世纪的春秋战国时期。

据传,它是由一位名叫象棋聂挺的官员所创造。

最早的象棋被称为“象战”,后来经过演变和发展,逐渐成为现代的中国象棋。

在历史长河中,中国象棋曾受到王朝的推崇和扶持,成为高雅文化的一部分,并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流行起来。

2规则与棋盘:中国象棋的游戏规则相对简单明了。

棋盘由64个交叉的线与32个棋子组成,红黑双方各16个棋子。

每个棋子都有特定的移动方式和限制。

象棋的目标是将对方的将军围困住,使其无法逃脱。

3文化价值:中国象棋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深远的意义。

首先,在象棋棋谱中记载了大量的棋局和技巧,这些精彩的对局一直以来都是研究和学习的对象。

其次,象棋对于培养智力思维和战略意识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推理能力、判断力和决策能力。

此外,中国象棋在传统文化中还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某些特征,如不杀伤和平共存的思想。

4象棋艺术:中国象棋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象棋艺术。

棋手们通过研究、实践和创新,不断推陈出新,发展出种类繁多的开局、中盘和残局策略。

同时,象棋艺术也表现在棋谱、棋集和棋院的建构上,这些传承了丰富的棋艺文化和历史知识。

5竞技与推广:中国象棋在中国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竞技运动,拥有大量的职业选手、比赛以及棋类学院。

此外,中国象棋也在世界范围内积极推广,成为国际象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象棋作为一门智力体育运动,既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也有助于促进国际交流与理解。

6总结:中国象棋作为中国的传统棋类游戏,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在中国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不仅是一项智力竞技运动,还是一门富有哲学、艺术和文化内涵的游戏。

中国象棋通过其独特的规则和策略,带给人们乐趣和智慧,成为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象棋起源与发展

象棋起源与发展

象棋起源与发展引言概述:象棋是中国传统的棋类游戏,起源于中国,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一种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智力挑战的游戏。

本文将从象棋的起源、发展历程、规则变化、象棋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以及现代象棋的发展等五个方面,详细介绍象棋的起源与发展。

一、象棋的起源1.1 传说中的起源根据传说,象棋起源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由博弈游戏“象戏”演变而来。

据说,象戏是由一位名叫“象棋聂”的官员发明的,他根据军队中的象形兵器设计了象棋的棋子形状。

1.2 历史文献的记载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可以找到关于象棋的记载。

其中,最早的记载可追溯到《战国策》中的“象棋”一词,这表明象棋在战国时期已经存在。

1.3 象棋的发展随着时间的推移,象棋逐渐流传开来,并在不同朝代进行了一些改进。

唐朝时期,象棋的规则和棋盘布局基本定型,现代象棋的基本规则也在这个时期确立。

二、象棋的发展历程2.1 早期发展在唐朝之后,象棋在宋朝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当时的主要娱乐活动之一。

宋朝时期,象棋的规则进一步完善,棋盘布局也更加规范。

2.2 明清时期的改进明清时期,象棋的规则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将原本只能前进的兵卒变成可以横行的炮,增加了游戏的策略性。

2.3 现代象棋的形成20世纪初,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象棋开始受到西方棋类游戏的影响,规则进一步改进,形成了现代象棋的基本规则。

三、象棋规则的变化3.1 棋子的移动规则象棋的棋子有不同的移动规则,如将帅只能在九宫格内移动,车可以直线走等。

这些规则在不同朝代有所变化,但基本的规则一直保持。

3.2 棋盘布局的变化象棋的棋盘布局在不同朝代也有所变化,但整体上保持了九宫格的形式。

不同朝代对象棋的棋盘进行了美化和改进,增加了艺术性。

3.3 规则的统一随着现代象棋的形成,象棋的规则逐渐统一,成为了一种全球通用的棋类游戏。

现代象棋的规则在国际象棋联合会的规定下得到了统一。

四、象棋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4.1 东亚地区的传播象棋最早传入了东亚地区,如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

拓展象棋特色文化内涵

拓展象棋特色文化内涵

拓展象棋特色文化内涵象棋是中国传统的棋类游戏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将从象棋的起源和发展、象棋文化的内涵、象棋在艺术、文学、哲学中的体现等方面进行拓展。

首先,象棋起源于中国,可追溯至公元前7世纪的战国时期。

它作为一种策略性的游戏,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具有军事和战略思考的特点。

历经千年的发展,象棋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次,象棋文化包含丰富的内涵。

象棋的棋盘是中国文化中的八卦图,象棋的棋子则代表着不同的军队。

寓意深远的象棋文化充分展现了中国人的智慧和思维方式。

象棋强调团队合作和战略,也教会人们如何面对挑战和解决问题。

象棋还强调平衡和稳定,象棋棋盘的设计和规则让玩家必须小心谨慎地考虑每一步棋的后果,这种思考方式与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相契合。

同时,象棋在艺术、文学和哲学中也有着深入的体现。

首先,象棋作为艺术形式,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象棋的棋子形态优美,棋盘设计精巧,每一步棋的布局都需要经过精心考虑,展示了人类创造力的辉煌。

其次,许多文学作品和诗歌都以象棋为主题。

通过象棋,作家和诗人能够表达他们对生活和人性的思考和感悟。

最后,象棋的思维方式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哲学。

以象棋为基础的战略思考和决策制定方法被应用到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中,例如孙子的《孙子兵法》。

此外,象棋还在社交和教育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象棋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社交活动,在象棋桌上、棋社或比赛场上,人们可以通过象棋共同分享对棋艺的研究和体验棋局的乐趣,增进彼此的友谊。

象棋也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以帮助儿童培养逻辑思维、决策能力和战略眼光。

通过象棋的学习,孩子们能够锻炼大脑、提高计算能力和战略思维,培养耐心和自律等重要品质。

总的来说,象棋作为一种中国传统的游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它展示了中国智慧和思考方式,体现了中国人在战略和决策制定方面的能力。

象棋不仅是一种娱乐方式,还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文学和哲学形式。

象棋在社交和教育中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国象棋的文化

中国象棋的文化

中国象棋的文化中国象棋是一个古老的而富有智慧的游戏;下面是有中国象棋文化,欢迎参阅。

一、中国象棋的特点中国象棋具有下述特点:(一)象征性: 或许, 中国人的祖先, 生来就极具象征的天赋。

一部《易》书, 居然敢以八卦的六十四卦, 去储存天地间的万事万物;一阴一阳(── ——)叠变的六十四种模型, 就把天地万物尽收于其中, 构成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缩影;丰富的汉字, 无一不揭示着万物发展的一定规律。

象棋也不例外, 自它从原始棋进入到文明时代, 象形的棋子便有了象征的雏形。

棋生《易》, 《易》又反过来促进棋的发展。

如比较能代表象棋童年时期的“六博”棋, 子数虽少, 着法虽简, 棋规也没今天完善, 但却通过双方棋子的运行、对抗, 将《易》的阴阳相克, 嬗变转化的朴素原理体现出来。

以“枭”代表舜的祖先的图腾, 不但具有宗教的意味, 而且将当时的以部落首领为主的社会形态也反映了出来。

随着象棋形制的不断完善、深化, 象棋所容纳、象征的意蕴也就越发丰富、广博。

像一度出现过的三国象棋, 不仅从枰面、棋子上反映出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形态, 而且还从两方联手, 即可战胜任何一方的棋理上, 表现出一种深刻的战略思想。

水养育了人类, 人类自然对水感激不尽。

这美丽的情感, 在我们祖先的棋里也得到体现。

春秋时有一种博棋, 是十分有趣的。

先说棋盘. 它的棋盘不是今天这种平面的, 也没有六十四个方格, 而是立体形的。

棋盘中间凹下去, 里面装着水, 周围凸起的是山, 星星分布在其间,•像是天地自然的浓缩;水里有九枚鱼形的棋子。

在我们先人的眼里, 九是最大的数, 鱼则是丰富无限的象征, 而水就含着一种使生命日日新的深意。

这博棋开局得投箸, 谁投箸赢, 谁才有资格钓水中的鱼(棋子)。

投箸前, 则又要先洗手, 意思是自己拥有生命创新的水了, 便可尽情地到天地间去施展身手。

所以谁钓的鱼多, 谁为赢棋,意即拥有了丰富的人生。

现在的棋枰还保留着楚河汉界, 出处便在这, 非楚汉之争后才有水的。

中国象棋的基本规则

中国象棋的基本规则

中国象棋的基本规则摘要:一、中国象棋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二、中国象棋的棋盘与棋子三、中国象棋的基本走法规则四、中国象棋的特殊规则与禁忌五、中国象棋在国内外的普及与影响正文:一、中国象棋的历史与文化背景中国象棋,又称国际象棋,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棋类游戏。

它不仅在国内深受广大棋迷的喜爱,而且流传至国外,也逐步赢得很多棋迷的青睐。

中国象棋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中国智慧和哲学思想。

二、中国象棋的棋盘与棋子中国象棋的棋盘由九道直线和十道横线交叉组成,共有九十个交叉点。

棋盘上摆放着红、黑两组共三十二个棋子,分为七种,包括将、帅、车、马、炮、象、士、兵、卒。

红棋方面从右到左用中文数字一至九来代表,黑棋方面从右到左用阿拉伯数字1 至9 来表示。

三、中国象棋的基本走法规则1.将(帅):将或帅是棋局中最重要的棋子,它的任务是保卫自己的王位,击败对方的将或帅。

将或帅每次只能移动一步,不能越过其他棋子。

2.车:车可以沿着棋盘上的任意横线或竖线行驶,只要无其他棋子阻挡。

车的移动不受楚河汉界的限制。

3.马:马走日字形路径,横着竖着都可以。

但在移动过程中,马不能越过其他棋子,且不能走到棋盘外。

4.炮:炮可以沿着棋盘上的任意横线或竖线移动,但每次只能移动一格。

炮在移动过程中,不能越过其他棋子,且不能走到棋盘外。

5.象:象走田字形路径,横着竖着都可以。

但象不能越过楚河汉界,且不能走到棋盘外。

6.士:士可以沿着棋盘上的任意横线或竖线移动,但每次只能移动一格。

士在移动过程中,不能越过其他棋子,且不能走到棋盘外。

7.兵(卒):兵或卒每次只能向前移动一格,不能后退。

在过河之前,兵或卒不能横着移动。

过河后,兵或卒可以横着移动,但不能后退。

四、中国象棋的特殊规则与禁忌1.楚河汉界:棋盘中间没有划通直线的地方称为“河界”,划有交叉线的地方称为“九宫”。

棋子不能越过楚河汉界。

2.憋马蹄:马在移动过程中,如果其路径被其他棋子堵住,导致无法移动,称为“憋马蹄”。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国象棋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国象棋课件

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国象棋课件中国象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策略性棋类,历史悠久,久负盛名。

又称“将棋”、“子戏”,其开局布局类似于军队作战,有“军棋”之称。

中国象棋具有高度的策略性和观赏性,是一项优秀的智力运动。

1.象棋的历史2.象棋的规则中国象棋是由两个玩家轮流在界定的棋盘上放置棋子,以吃掉对方棋子或将对手的将军(帅)为胜利的策略棋类运动。

(1)棋盘与棋子:中国象棋的棋盘共有九条纵线和十条横线,交点共有九十个。

每条边二十四个交点,也叫九宫。

棋子共有三十二枚,分布在棋盘的两端,彼此对称。

(2)棋子的移动:每种棋子移动的方法不同。

帅和将只能在九宫内移动,且相互不可见;士和仕只能在九宫内对角线方向移动,且不能离开九宫;象和相在棋盘的两端行走,每次只能走两颗棋子交叉对角线上的格子;车只能横着或竖着走,走法一直到边界;马是走“日”字形的;炮在没有障碍时可以走动。

(3)吃将:要使“帅”在一个没法躲避的位置上,则“帅”会被吃掉。

(象棋中没有所谓的将军!帅可以逃到不见的地方)(4)逼和:确定逼和后,平局不论是哪方都算输。

(5)胜负:每方棋子被吃,或被逼和,或攻方无棋可行路,则宣告胜负,对局结束。

3.象棋的精髓象棋有“九个门”的规定,也就是对棋盘进行等分,形成“天门、地门、左门、右门、水门、交叉门、前后门、左右两翼门”,通过它,进一步推进了象棋战术的发展。

中国象棋更注重“棋子反映思考,并利用武器向迎面而来的危险挑战,而棋子的那种气势与神态,似乎是在比赛着重概念和当场运用概念之间的关系,因而也反映了中国人崇尚精神勇敢、不怕危险的性格。

”象棋研究所谓“围点”,就是营造棋局之良好气氛,采取壮士断腕,不惜牺牲前锋、侧锋以锁住对方游骑,重心定位的计策;同时又满怀启发自己机动防守,能进能退,灵活自如,伺机妙手,捉住时机而展开的应变,不可谓不刚柔相济,决胜千里之外。

4.象棋的地位。

象棋的熟语以及其文化意蕴

象棋的熟语以及其文化意蕴

象棋的熟语以及其文化意蕴
象棋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其悠久的历史中积累了许多熟语,这些熟语概括了人们在象棋游戏中积累的经验和智慧,同时也展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象棋熟语及其文化意蕴。

1.独木难支:象棋中,如果一方的将被对方形成将死的局面,没有其他棋子能够阻止,就称为“独木难支”。

这个熟语用来形容一个人难以承担某个任务,需要他人协助才能完成。

2.顺手牵羊:象棋中,有时可以通过一步巧妙的棋着,将对方的士或象拉过来吃掉,这种局面被称为“顺手牵羊”。

这个熟语形容人们在做事时,趁机取得一些不应得的好处。

3.马到功成:象棋中,马的走法独特,能够形成直线跳跃的局面。

如果一方马上手得当,可以快速攻入对方阵营,取得胜利,就称为“马到功成”。

这个熟语用来形容一个人的计划能够迅速实现,取得成功。

4.兵临城下:象棋中,兵的走法相对比较简单,但是如果多个兵协同作战,可以形成强大的攻势,使对方难以抵挡。

这种情况被称为“兵临城下”。

这个熟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处在危急的局面之中,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5.围魏救赵:象棋中,有一种开局叫“围魏救赵”,即围住对方的车,使其无法发挥威力,同时争夺中心,形成进攻。

这个熟语用来形容人们在遇到困境时,采取灵活的策略,从侧面攻击敌人,创造奇迹。

这些象棋熟语中,既有具体的象棋术语,也有抽象的词语,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智慧与精神,并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这些熟语的使用不仅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象棋知识,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表达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象棋运动参与人数之多、流传地域之广、浸透社会层面之全,以及精神内涵之博大深厚,皆令其他式样的文化活动难以望其项背。

可以说,人无论男女老少,地无论城乡厅幽,无不为其魅力所感染、所陶冶,尊之为国粹瑰宝,实乃当之无愧。

事物发展的规律告诉我们:厚聚,方能喷薄而发;源远,方能流域而广。

象棋运动深入社会生活,形成如今的规模、气势,自有雄浑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

上溯到北周,就有许多文学、戏剧作品描绘象棋运动。

并有不少故事流传下来。

明代初年,明成祖朱棣的太子朱高炽(明仁宗)见两个小太监在宫中对弈,遂命进士曾棨以诗咏之。

曾棨略加思索,当即吟咏出七律一首:“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

千里封疆驰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

虞姬歌舞悲垓下,汉将旌旗逼楚城。

兴尽计穷征战罢,松阴花影满棋枰”。

这首写于十四世纪初叶的诗篇,被后世誉为吟诵象棋运动的代表作,诗的神韵鲜明地揭示了在中华民族辉煌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楚汉之战和象棋的血肉之缘。

与此同时或在此前面世的象棋谱《百变象棋谱》(1532年重刊,初刊的时间相传为元代至治二年,即公元1322年)、《梦人神机》(约刊于十三世纪中叶)等书所标明的象棋制艺中,也明确地标出了“河界”或“楚河汉界”,以及分为黑、红双方对垒。

1972年,在江西安义县出土了一幅完整的宋代铜质象棋,三十二枚棋子的正面是阳文楷书各自的名目、背面则为各自的象形图案;另外,在黄河以北的鹤壁集窑址也出土了宋代制作的瓷质象棋;1964年,在福建泉州湾打捞的宋代沉船中,则发现了色分黑、红的木质象棋子。

象棋制艺成型约在唐末至宋初,成型之前流传于各地的棋式异同参差。

不同的如:有的棋盘有“河界”,有的没有;有的在棋盘的方格内置子,有的在纵横线的交叉点上置子(其实,方格也可以看作是粗线的交叉点);至于棋子的名目和两方棋子的颜色则基本相同,已有“将、士、象、车、马、兵”和分黑、红二色。

那时,不叫做象棋,而称之为“象戏”,唐代大诗人白居易(772—846)曾写下十分生动的诗句予以吟赞:“兵冲象戏车”;再早,北周武帝宇文邕(543—578)撰写《象经》一卷,记述象戏的著法;可见,象棋制艺成型之前,已以不同的姿态融入社会生活之中。

所以,人们有理由认定:尽管“象棋”一语最早见之于《楚辞》和《国策》;尽管传说象戏来自黄帝的阪泉之战与涿鹿之战,“黄帝驱蠢兽为阵,象之雄也,故戏兵而以象戏名之”(宋、晁无咎);尽管在广大地区流传时不同地域有过不同的式样,但,两军立营,相持对垒,中隔“楚河汉界”,棋子命名“将、士、象、车、马、兵(卒)”,色分黑、红而战,战局中“斗智不斗力”、通力擒“将帅”等等,莫不植入楚汉之战的文化底蕴,而与中华民族划时代的发展——奠基汉王朝,在历史、地理、人文形态诸方面处处吻合。

楚河汉界的由来汉高祖二年(前205年),刘邦引兵东向,出函谷关;三月,与诸侯会盟洛阳,集56万人马伐楚,乘楚霸王项羽率兵征齐而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攻下楚都彭城(今徐州)。

项羽闻讯,立即回师,在灵壁(今安徽)一带与汉军展开激战。

是役,汉兵大败,溃不成军,刘邦仅得数十骑卫护而逃出重围。

五月,到荥阳招集残部,又会合萧何从关中送来的人马,兵势重振。

从此,楚、汉在荥阳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拉锯战——你进我退,我进你退,反复争夺。

在此期间,形成了一段极为特殊的战争景象: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十月,“复取成皋(今荥阳市汜水镇),军广武,就敖仓食。

项王已定东海,来西,与汉俱临广武而军,相守数月”(《史记•项羽本纪》)。

也就是说,楚据东广武城,汉据西广武城,中间隔着广武涧(古运河鸿沟经广武山连接黄河的一段)相持。

当时的形势是“楚、汉久相持未决,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饷,汉王、项羽临广武涧……”(《史记•项羽本纪》),在空前残酷、激烈的争战中势均力敌,谁也无法逾越鸿沟一步。

形势促使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史记》)。

历史就这样使鸿沟成了“楚河汉界”,特别令人注目的是“中分天下”(中分即从中划分),那象棋的棋盘不正是吗?进一步联系到象棋的棋制,历史也在告诉后世:黑、红两军隔河界相持立营,严阵对垒,以及擒“将”制胜,并非来自人们的凭空想象,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开拓进取、蓬勃发展中一幕极为壮烈、极为震撼人心、极富理念价值、极具深远影响的史实。

唐代大诗人李白为此而挥笔写了《登广武古战场怀古》,热情洋溢地赞颂:“秦鹿奔野草,逐之若飞蓬。

项王气盖世,紫电明双瞳。

呼吸八千兵,横行起江东。

赤精斩白帝,叱咤入关中……伊昔师广武,连兵决雌雄。

……”大文学家韩愈也登临广武山,以哲理般的绝句《鸿沟有感》来表达自己的万分感慨:“相持未定各为君,秦政山河此地分。

力尽乌江千载后,古沟芳草起寒云。

”本来,鸿沟是为了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取灌溉舟楫之利而开凿的。

魏惠王十年(前360年)修筑鸿沟,引黄河水济圃田;以后又逐渐延长,贯通济水、汴水至汴梁(今,开封)东,折而向南,经由通许等联通睢水、颖水诸河,直达淮河。

这条古运河总长近千里,基本上是北南走向,稍偏东斜。

两千多年以来,它的下游多被淤没;原引黄河水的“沟口”则为向南滚动的黄河所冲浸泯失;仅仅剩下的一小段河道——东、西广武城之间的广武涧,早在唐代已是“古沟芳草起寒云”干涸见底野草丛生了。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干涸的深沟却因“秦政山河此地分”载入了光辉的史册而形成无比珍贵的人文资源。

作为“楚河汉界”的鸿沟,不仅留在荥阳这座“东方名郡”,留在中华历史的灿烂进程中,而且也留在象棋的棋盘上,随着象棋制艺的传播更加锲入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

象棋的黑红二色象棋的棋子分黑、红二色对垒,而不是像围棋那样区分以黑、白子,或者别种颜色,实在是历史的模拟和那段特殊的战争景色在游艺中的再现。

也就是说,棋盘上黑、红隔“河界”针锋相对地排列,实质上是楚、汉两军隔鸿沟对垒的模拟和以游戏形式的再现。

因为,黑、红二色的对立,源有所本,自有来历。

我们知道,秦崇黑色,“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更名民曰‘黔’”(《史记•秦始皇本记》)。

项羽年轻时,适秦始皇出巡会稽,见士卒前呼后拥,旌旗招展,宛如一条黑龙,不胜羡慕地说:“彼可取而代也。

”(《史记•项羽本纪》)后来(前209年)会稽郡郡守殷通欲响应陈胜、吴广起义而发兵,项羽的叔父项梁趁机杀殷通而夺其兵权。

接着,项梁、项羽率八千子弟出江东,其基本队伍服色制度皆依秦制。

至东阳(今安徽),陈婴以兵两万归属。

当时,东阳少年杀县令,“欲立婴便为王,异军苍头特起”,“陈婴乃不敢为王,谓其军吏曰:‘项氏世世将家,有名于楚。

今欲举大事,将非其人,不可。

我倚名族,亡秦必矣。

’于是,众从其言,以兵属项梁”(《史记•项羽本纪》)。

如史所载,项梁而后传于项羽为霸王的楚军旄旌节旗和服饰皆为黑色,象棋棋子一方著黑色即源于此。

象棋中,另一方棋子著红色,当然来自刘邦的汉军,这在历史上也有明确的记载。

《史记》在《高祖本记》中,首先记述了刘邦集团利用当时人民群众迷信天命的意识形态,发动人民群众跟随刘邦反秦的故事:“高祖被酒,夜径泽中,令一人行前。

行前者还报曰:‘前有大蛇当径,愿还。

’高祖醉,曰‘壮士行,何畏!’乃前,拔剑击折蛇,蛇遂分为两,径开。

行数里,醉,因卧。

后人来至蛇所,有一老妪夜哭。

人问何器?妪曰:‘人杀吾子,故哭之。

’人曰:‘妪子何为见杀?’妪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

人乃以妪为不诚,欲靠之,妪因忽不见。

后人至,高祖觉。

后人告知高祖,高祖乃心独喜,自负。

诸从者,日益畏之。

”这一段文字,形象地记录了刘邦被命为“赤帝子”,衔天命,斩白蛇的传说。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秋,“乃立季(刘邦)为沛公。

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庭,而衅鼓旗,帜皆赤。

由,所杀蛇白帝子,杀者赤帝子,故上赤”(《史记•高祖本纪》)。

刘邦最初举兵起义,便是这般情况。

从此到发展壮大成为汉王,刘邦的人马尽尊尚红色,以赤帜红旌为其标志。

棋盘上,隔“河界”对垒的“红”方,当然来自汉军的人文遗留。

顺便提到一点,在象棋的开局中有一句民间流传了许多代的俗语:“红先黑后,输了不臭。

”也是有文化背景的。

它,同样来源于楚汉之战。

公元前205年,汉兵率先代楚,拉开了“中原逐鹿”的序幕,造成了广武山红、黑两军的对垒;当楚、汉相约“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之后,又是汉兵率先进攻,最终歼楚军于垓下,完满地为历史落下了极其壮烈又极为重要的一幕。

故,反映到棋局中就形成了“红先黑后”的俗语。

象棋运动的内涵“斗智”象棋棋子的名目,许多来自楚、汉两军,深受当时政治军事体制的影响,古人早已发现这一颇具深意的现象。

宋人程颢(1032—1085)在《咏象棋》一诗说:“偏裨兼备汉官名”,说的极为中肯贴切。

(但是,也有一些名目是由前代继承和后代发展中来的。

例如:“车”便受春秋战国时期的影响而制定;“炮”呢?则受后世战争器械改进、发展的影响。

棋子名目以及棋盘定制和著法的文化内涵十分广泛,其来源更是错综复杂、深邃丰富,将另作专题探讨。

)象棋文化策源于“中原逐鹿”,象棋之所以作为一个运动项目,它的特征与内涵无论何时都不能忽略,必须深入地予以阐明。

前面我们引用了明代诗人曾启的诗句“坐运神机决死生”,形象的概括了两点:一是“坐运”,二是以“神机决死生。

”象棋这种运动的特性和内涵的核心,用一句精辟传神的话来说,即“斗智不斗力”。

而“斗智不斗力”也源于楚、汉在广武山上的对垒。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王谓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

’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能斗力’(《史记•项羽本纪》)。

两军阵前,汉王刘邦不仅鲜明地提出“斗智不斗力”的制胜方针和策略,而且身体力行地贯彻,演绎出许多极其生动的范例。

他用陈平的反间计,离间范增和项羽的关系,使项羽夺范增之权,自折股肱;用张良的笼络计,当韩信攻取了山东一带请求封为“假齐王”时,立即下诏封韩信为“齐王”(刘邦下诏书的地方,因此而得名“诏峪”。

诏峪离汉王城二十余里),巩固已方的团结。

当项羽将刘邦的父亲“太公”放到砍肉的高案子上,威胁说:“今不急下,吾烹太公(若不马上投降,我煮你的父亲)。

”刘邦冷静地回答说:“吾与项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史记•项已本纪》)。

此,即大诗人李白措写的情形:“分我一杯羹,太公乃汝翁。

”刘邦一方面发布项羽的十大罪状,涣散楚军的士气;另一方面,当他被顶羽射中胸膛,摇摇欲倒之时,怕影响士气,便趁势府身摸着脚,骂着说:“虏中吾指。

”他伤痛难忍,还强行巡视军营,慰问士兵,使敌人无隙可乘(见《史记•高祖本纪》)。

这些“斗智不斗力”的典型范例,这些指导象棋艺术发展的精神内涵,募不发生在汉霸二王城的所在地广武山。

另外,与刘邦相比,刚愎自用、急燥鲁莽、暴虐蛮横的项羽也只能像后人在一首诗所写的那样“智穷欲烹太公肉,勇绝偏染乌江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