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阿尔诺菲尼夫妇像》之

《阿尔诺菲尼夫妇像》之作者:戴丹来源:《收藏与投资》2016年第06期一,符号与象征雅克·马里坦(Jacques Maritain)指出,符号与整个知识领域及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它好比物理界的运动,是人类世界的一种普遍工具。
有关符号及其象征的研究包括两个层面,其一是中世纪的思想家们在逻辑和神学层面所做之研究,其二是由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及其学生从象征,符号在原始文化、巫术、艺术及科学中所扮演的角色这个层面所做之研究。
古希腊人对自然符号和习俗符号作了区分。
他们认为符号是由与其所指的事物间的典型关系构成。
自然符号中的这种关系是真实的,因为对我们而言自然符号本身比起其所指的事物自然地“更好地被所知”,这是一种真实的关系而非仅存于思维中的纯粹的观念关系,这都基于符号与其所指事物间的一种固有本质。
自然符号存在的现实概念从形而上角度表明理解性与存在是同质的。
自然符号中的真实关系产生于“客观因果性”序列或知识的形式因果性序列。
一个符号产生一种效果绝非源于符号本身,而是源于有关其所指事物的知识。
观念的产生以及人类的智力活动似乎是与对符号的意义价值的发现交缠在一起的。
动物在忽视意义关系的情况下使用符号。
只有有了观念(idea)——一种精神符号,才能意识到符号的意义关系。
这明显地依赖于一种动作和客体间的意义关系的发现。
符号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基石。
只有上帝的智力活动不利用符号,他知道他自己及其他一切,这是一种纯粹活动的特权。
古希腊人又对工具符号(instrumental sign)和形式符号(formal sign)作了区别。
一个符号有时先使其自身被获知然后再使与其关联事物被获知。
当我们看到弥漫在空气中的缕缕白烟时,我们的知识首先与之接触,然后通过白烟知道它们的源头——火,烟在这里是一种效果,一个符号。
这便是工具符号,我们对之有经验,并利用介入获知行为的精神符号(例如图像、回忆、概念)来理解。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对尼德兰画家杨凡·爱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构图的剖析和解读1、作家作品简介:扬凡•爱克(1385年-1441年) 尼德兰画家,是早期尼德兰画派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十五世纪北欧后哥德式绘画的创始人。
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的奠基者,油画形成时期的关键性人物。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创作于1434年。
画家在这里描绘了尼德兰典型的富裕市民的新婚家庭,他用极其细腻的笔调,逼真地刻画了年轻夫妇俩的肖像,画家对室内的陈设,包括墙上、橱柜、房顶的装饰,也描绘得一丝不苟。
这幅画是最伟大称颂人类之间相互关系的作品之一,向我们揭示了真正婚姻的内在涵义。
2、对激发作家创作激情的视觉美点分析:激发创作杨凡·爱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视觉美点绝不是偶然的。
当时尼德兰艺术的那种平面、僵硬、缺少空间感和明暗的绘画风格,激发画家在明暗、透视和油画技巧上进行大胆探索改进,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出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于是就有了《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的诞生。
这幅作品真实地表现了意大利商人阿尔诺芬尼婚礼的场景。
画家精细的刻画了新房内的每个事物,处处洋溢着对婚姻幸福的联想。
但每个事物的存在又都蕴含着一定的含义,这又使整个画面透露着虔诚与和平的气氛,充满了世俗的风情和人间的幸福感。
意大利商人阿尔诺芬尼,是在1420年被菲力蒲公爵封为骑士真实人物。
画家在这幅《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摆脱中世纪那种拘谨的传统,真实地描绘人物的个性,赋予人物形象以典型的市民气息,也为尼德兰绘画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3、构图中诸形式因素的综合运用分析《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可以说是扬凡·埃克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
柔和外光,精致布局,无一不是作者的巧妙安排。
从构图上讲,画面左右两边的物体摆放及人物姿态从大小、位置上来说相对是对称与平衡的。
这样简洁的构图,突出了婚礼的严肃与圣神。
画面只描绘了房间的后半部分,窗户、床、天花以及墙壁构成了四方形的的透视感,把房间延伸到了我们的前面。
名家名画:阿尔诺菲尼的婚礼(TheArnolfiniPortrait)

Full title: 'Portrait of Giovanni (?) Arnolfini and his Wife ('The Arnolfini Portrait')'全称:乔凡尼.阿尔诺菲尼夫妇肖像画(1434年)/现藏伦敦国家美术馆This work is a portrait of Giovanni di Nicolao Arnolfini and his wife, but is not intended as a record of their wedding. His wife is not pregnant, as is often thought, but holding up herfull-skirted dress in the contemporary fashion. Arnolfini was a member of a merchant family from Lucca living in Bruges.本件作品是阿尔诺菲尼夫妇的肖像,但此画的本意并非记录他们的婚礼。
虽然很多人会误解,但画中的妻子并未怀孕,只是穿着那个时代时髦的大摆裙。
阿尔诺菲尼是居住在比利时布鲁日的意大利卢卡商人。
The ornate Latin signature translates as 'Jan van Eyck was here 1434'. The similarity to modern graffiti is not accidental. Van Eyck often inscribed his pictures in a witty way. The mirror reflectstwo figures in the doorway. One may be the painter himself. Arnolfini raises his right hand as he faces them, perhaps as a greeting.墙上华丽的拉丁文翻译过来是“扬.凡.艾克在场(1434)”。
解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的镜

2022/05解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的镜文/金智佳[中国艺术研究院]【摘要】镜是西方绘画中常见的元素,从古至今,镜常常出现在艺术品中,或作为形象出现,或作为材料出现。
本文将探讨扬·凡·艾克的经典艺术作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的镜。
从图像学、透视法和艺术社会学角度进行分析后得出《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的镜蕴含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之间的双重意义,镜的意义也被赋予了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双重张力。
【关键词】扬·凡·艾克;阿尔诺芬尼夫妇像;镜在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浪潮的过渡阶段,扬·凡·艾克创作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以其深厚的可读性和细致的真实感成为艺术史中的经典。
画面中描绘了一男一女缔结为夫妻的室内,在画面的正中间,墙上悬挂着一块圆镜。
然而,这块圆镜的存在原因引起了众多争议。
有学者认为画中镜的含义为中世纪的意象,也有学者根据画家所处时代、画家生平以及其他作品的研究认为此处的镜更多的是见证画家本人的在场,是个人在场的彰显,因此带有人文主义主体性声明的内涵。
象征主义与现代性同时存在于这幅文艺复兴早期的绘画中,并引起了美术史界的巨大争议。
一、图像学的解读1934年,著名学者潘诺夫斯基在《凡爱克的“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一文中根据历史文献的记载以及艺术史背景的考证确认了画面中的主角是商人乔万尼·阿尔诺芬尼和他的妻子,并确定这是一幅婚礼场景,故将这幅作品命名为《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这一考证和命名被多数学者所接受。
在这篇文章中,潘诺夫斯基运用图像学的读图方法,指出画中出现的物品背后作为象征符号的功能性,并对《阿尔诺芬尼夫妇像》被认为是现实主义风格的风俗画这一观点提出了质疑。
然而,真如潘诺夫斯基所言这幅画是一幅“伪装的象征”?又或者说这是一幅融合了中世纪象征的写实主义作品?根据潘诺夫斯基解读图像的方式,第一层为“前图像志的描述”:画面的主角是一男一女,男人的右手举起,左手抓着女人的右手,女人的左手轻捂自己的腹部,看向男人的方向。
解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2018·10《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由Jan van Eyck为阿尔诺芬尼夫妇新婚而创作的带有风俗意味的肖像画。
画面描绘了男主人很认真严肃地握着妻子的手,右手放在胸前,妻子左手抚摸着她的小腹,害羞地低着头。
从整体动态来看:男主人弯曲的右手小拇指和侧手掌似乎能不露声色的具备着隐晦的祈祷之意,观者可从他笔直的身体感受到他的全神贯注;妻子手掌摊开着,顺从的手势与柔和的目光令她看起来非常柔顺,善良。
男主的真诚和女主的贤惠和温顺,使画面洋溢着幸福的气息,给人亲切宁静感。
夫妇二人的婚姻生活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同时,也揭示了扬·凡·艾克对于描绘真实生活的高度向往。
文章运用图像学理论仔细研读《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以一定的理论作为基础,且做了一些更加深入具体的横向剖析。
一、背景15世纪的欧洲渐渐从中世纪走出来,南北方的画家开始致力于呈现真实的自然,在他们的作品中,追求自然主义成为当时绘画的主流。
意大利大师们喜爱探索透视法和人体解剖,用科学的方法征服自然,而此时尼德兰的画家们更愿意用他们敏锐的双眼来观察生灵万物,用充足的耐心和细心描绘着这个多彩的世界。
他们渐渐地发现了一种再现世界的新方法———光和大气透视,在此时,经典的西方画种油画也得到了发展和完善。
这时,历史上出现了一个伟大的名字———扬·凡·艾克(Jan van Eyck)。
他出生在利布尔库的一个小镇,曾在海牙当过宫廷画家,他的作品很精致,深得贵族的喜爱,他是早期尼德兰画派的奠基人之一,是尼德兰自然主义的典型代表,更是尼德兰绘画史上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对当时很多画家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极大地促进了艺术的发展。
扬·凡·艾克在总结了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改进了绘画颜料,并发明了新的调色油。
改良后的调色油很容易调和颜色,可层层铺设颜色,深入画面,画面颜色会看起来更透明鲜亮,画起来得心应手,可使画面看起来更加细致生动。
赏析《阿尔诺芬尼夫妇像》

[绘画艺术] 151赏析《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于琪琦(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上海200072 )摘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由尼德兰文艺复兴美术的奠基者扬•扎•艾克于1434年创作的一幅展现T尼德兰人生 活状态且具有记录性功能的风俗画。
虽说両面内容描绘的是新兴资产阶级富商乔凡尼•阿尔诺芬尼[Giovann Arnolfini]和他的妻 子琼尼•德•切纳米『J«mne O n a m e]在卧房中举行婚礼的场景,但在真实描绘现实世界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
以婚礼为题且以 真实居家环境为背景题材的作品自中世纪以来属于首创。
艺术家对新婚夫妇体态动作乃至室内的物品装置的详细描绘,不仅展 现了新时代与新观念下中产阶级人民的生活状态:能够实现个人愿望.拥有享受生活的权利,还描绘出了尼德兰人文主义的崛起。
本文旨在通过对《阿尔诺芬尼夫妇像》的赏析为线索,探究尼德兰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在艺术上追求自然主义,以真实描绘 客观世界的创作方式。
不仅如此这幅画还被誉为油画的先驱,其研究价值不止这些。
关键词:文艺复兴;油画;光影;写实_、环境造就的地域特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大多都具有相同性的性质:肯定人 的价值,肯定现实生活的积极意义,它以现实主义为艺术原 则,冲破宗教禁锢,是西方艺术史上不可逾越的高峰,然而 在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社会环境以及时代背景找 中又彰显着各自相对独立的艺术创造个性。
而尼德兰便是这 样一个有着民族特色的艺术圣地。
尼德兰(Netherlands)字面意思为“低洼地”也就是“低 地国家”之意,因其最早对"油”这种媒介剂使用,而又被 称之为“欧洲油画故乡”。
这里气候潮湿,对画面破坏严重,尼德兰的艺术家们采用了作品完成后使用光油上光的绘画技 法,形成了早期较为完备的油画创作形式。
尼德兰艺术脱胎 于中世纪的哥特艺术并受到民间谚语和传说等多方面的影 响,加之因其气候潮湿以及哥特式建筑多窗与墙面窄长的原 因导致“架上画”(绘制在木板上、且可移动的)—这一 细密画特色的绘画方式在尼德兰流行起来,细密画向来以注 重细节描绘著称,从形式上看可以比作于中国画中的工笔画。
幸福赏《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有感

赏《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有感一、中心摘要在文艺复兴前期:中世纪的黑暗还未退去,资本主义社会的曙光刚刚降临,《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就于此时被创作出来。
它体现了在历史转折下的幸福,属于小市民的幸福。
这种幸福既包含了旧的中世纪世界观,又容纳了新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在这个大多数人秉持的“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要坐着自行车笑”婚姻宣言的时代,似乎重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婚姻的平庸琐碎、虚荣浮夸,却又缺少了美好。
那是时代留下来的美丽,也是时代的代言者,它不如文字具体,不如音乐感性,但却用色彩叙说一段无法回顾的故事。
二、关键词《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扬·凡·艾克是尼德兰画家,而要想赏析《阿尔诺芬尼夫妇像》,就要先了解扬·凡·艾克的故乡荷兰。
荷兰国本称“尼德兰王国”,其文艺复兴较意大利迟一些,其发展也较缓慢。
其原因有二:尼德兰的地理环境与政治环境。
就尼德兰的地理环境而言,尼德兰处于欧洲西北部,是德国的友好近邻,同时隔海与北欧丹麦等国相望;意大利地处南欧,三面环海,北邻阿尔卑斯山脉,西面与西班牙隔海相望;二者地理位置相距较远,文化复兴的传播方式及其途径较之现代又过于迟缓,使得资本主义思想传播受阻,尼德兰的思想解放潮流推迟;就尼德兰的政治环境而言,封建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旧习俗和宗教观念深入人心。
尼德兰先后受法国布甘地公国统治和西班牙武装势力的控制,人民的反封建与反异族压迫的斗争,往往遭到血腥的镇压,而内部新旧势力的对立与形势的复杂性,使这种斗争更带有持久性,也使得外部文化思想的传入困难重重。
尼德兰的地理与政治环境决定了尼德兰在15到16世纪时期艺术文化发展的曲折与缓慢。
15世纪时,尼德兰也终于受到意大利进步文化的冲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发生作用,然而艺术的发展,仍旧受到中世纪世界观的束缚,它与正在形成的人文主义世界观发生着剧烈的矛盾。
中世界的世界观受宗教思想所束缚,认为神权至上。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的基督教象征

《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的基督教象征《阿尔诺芬尼夫妇像》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画家扬·凡埃克的名作之一。
作品真实地表现了意大利商人阿尔诺芬尼婚礼的场景。
扬·凡埃克创作这幅画是在1434年,当时意大利以北的欧洲国家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响,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就是象征手法的充分运用,画家们常常把复杂的宗教含义赋予给画中的日常事物。
在《阿尔诺芬尼夫妇像》中,几乎每一件物品都有其象征含义。
画面上方的华丽吊灯上有一支燃烧的白色蜡烛。
在中世纪习俗中,吊灯上的一根蜡烛,常常是用于宣誓典礼,特别是用于婚礼。
这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
那时的许多寺院都会使用蜜蜡制作蜡烛。
所以,婚宴点白蜡烛,象征着纯洁。
另一方面,燃烧着的蜡烛还被解释为基督的复活,象征永恒的生命。
而它又出现在画中人物的头顶、整个画面的上方,因此意为通向天堂的光明,即上帝之光。
画中的主要人物是阿尔诺芬尼夫妇。
从他们的着装可看出,他们是当时的富裕人家。
他们的手搭在一起,正好位于画面中心的位置,它表明婚姻的宣誓。
新郎举起了右手,表示一种仪式,象征矢志爱情;新娘则伸出右手,放在新郎的左手上,宣誓要永远做丈夫的忠实伴侣。
她的左手放在小腹上,则暗示对怀孕生子的期待。
新娘的头巾是白色的,这象征着贞洁、处女。
据《圣经》记载,以色列人祭祀上帝时的供品都是白色的。
因此,在圣经故事里,白色是一种极具宗教性的色彩:天使总是长着一对洁白的翅膀,头顶上悬浮着银白色的光环;大多数的圣母像都是穿着洁白的长袍,周围是白色的羔羊和白色的百合花;接受洗礼的基督徒或修女通常都穿白色长袍,表示其虔诚和纯洁。
新娘的绿色长袍则象征着生育。
这是因为绿色在基督教文化中也是一种含义丰富的颜色。
在《圣经》经文中,绿色象征自然与植物,因此也是生长与繁殖力的象征。
这一点,在《歌中之歌》与《耶热弥尔书》中,它也有被提及。
而在圣像学中,绿用来绘制殉道者与先知的长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