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飞夺泸定桥

《七律·长征》飞夺泸定桥
1935年5月25日,中央红军长征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1师第1团一部在四川省安顺场强渡大渡河成功后,蒋介石急调川军2个旅增援泸定桥。
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为迅速渡过大渡河,挫败国民党军前后夹击红军的企图,决定红1军团第1师及干部团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左岸北上,主力由安顺场沿大渡河右岸北上,两路夹河而进,火速夺占泸定桥。
27日晨,右路先头部队红1军团第2师第4团,由团长王开湘、政治委员杨成武率领从安顺场出发,沿途击破川军的阻击,经2昼夜强行160公里,29日晨占领了泸定桥西桥头。
泸定桥扼川康要道,全长100余米,宽米,由13根铁索组成,横跨在汹涌奔腾的大渡河上,两岸是峭壁,东桥头与泸定城相连。
守城川军第4旅第38团(欠1个营)在红军抵达前,已将桥上的木板拆除,只剩悬空的铁索。
是日16时,红4团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在全团火力掩护下冒着川军的密集火力,攀踏着铁索,向对岸冲击,当接近桥头时,川军突然施放火障,突击队勇敢地穿过火墙,冲进泸定城,同川军展开巷战。
后续部队及时投入战斗,经激战,红军占领泸定城,川军一部被歼,其余向天全溃逃。
与此同时,红1师和干部团击溃川军的阻击,胜利到达泸定城,策应了红4团的夺桥战斗。
接着,中央红军主力从泸定桥上越过天险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歼灭红军于大渡河以南的企图。
25.七律长征(修改完美版)

学习要求:
请大家自由 大声读读这 诗,把字音 读准,把握 好节奏。
25 七律 长征
这里的千、 万都是泛指,形 容山无数,水无
1935年10月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平平常常 的意思。
数,隐含着困难 多、艰险多。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小泥球在脚 下滚过去。
弯弯曲曲连绵 不断的样子。
颔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承
接 “
形容绵延不断比喻夸张
千 山”
乌蒙磅逶迤腾细浪,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细浪: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 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wēi yí
逶迤
pánɡ bó
磅礴
逶迤的五岭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气势雄伟, 这里指山势高大、
险峻。
三军过后尽开颜。 全都喜笑颜开
“五岭”,指越城岭、 都庞岭、萌渚岭、骑四岭、 大庾岭,在江西、湖南、 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乌蒙”,即乌蒙山, 在云南、贵州两省之间。
“岷山”,在四川省
北部,绵延四川、甘肃两 省边境,海拔4000米左右, 终年积雪。
七 律 ·长 征
❖长征是什么?
❖ 在中国作家魏巍的笔下,长 征是“地球的红飘带”。 ❖在美国作家索尔兹伯里笔下, 长征是“前所未闻的故事”。 ❖在埃德加·斯诺的笔下,长征 是“惊心动魄的史诗”。 ❖在毛泽东的笔下,长征是宣 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 播种机。
毛泽东,字润之,1893 年12 月26 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 农民家庭。1976 年9 月9 日在北京 逝世。
25.七律长征(完美版)

七律知识知多少?
结构: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押韵
这是一首七言诗。所谓的七言诗就 是七言八句。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 字,一共有八句话。就是七律。七律诗 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 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 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 联——尾联。
大渡桥横铁索寒
大渡桥横铁索寒
“寒”字分别表现了什么?说说从中你体会 到了什么?
“寒”字用来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 恶,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大渡桥横铁寒”:
1、“寒”字烘托出战斗的紧张激烈, 寄托着对死难烈士的无限哀思。
2、“寒”字既烘托出泸定桥险恶的 形势,又描绘出红军战士浴血奋战, 飞夺泸定,令敌人胆寒的壮烈情景。
颔
联 五岭逶迤腾细浪,
承 接 比喻夸张 形容绵延不断 “ 千 乌蒙磅礴 走 泥丸。 山”
对偶
形容巍峨高大
五岭逶迤腾细浪,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腾细浪: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磅礴:气势雄伟,这里指山势高大、 险峻。 走泥丸:小泥球在脚下滚过去。
wēi yí
逶迤
pánɡ bó
小练笔
诗句把 五岭
比作 细浪
把
乌蒙山
比作 泥丸
诗句体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突出红军藐视 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革命乐观精神。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两句运用了 比喻 和 夸张 的修辞手法,用 山的气势雄伟 实际 “逶迤” 、“磅礴”形容 ,这是 山的渺小 的山;用“细浪” 、“泥丸”形容 ,这是 红军眼里的 的山。
个个笑逐颜开。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 七律长征课文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文档,谢谢阅读/双击去除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七律长征课文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的学习重点是理解诗句,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精神。
小编在此整理了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五年级上册语文第25课《七律·长征》课文简说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首联以直白的词汇、豪迈的语势,高屋建瓴,总领全诗,高度概括出红军在长征中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它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革命浪漫主义风格,成为全篇的纲领。
“不怕”两字,回答响亮,下笔千钧,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等闲”两字则将困难轻轻一瞥,加深了对“不怕”的表述,表现出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万水千山”以静写动,以艰难险阻为主体,展现了一幅浓缩红军长征壮阔历程的总览图。
颔联承接“千山”。
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张手法极言山势雄险,用的是“扬”的手法,而后用“细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这抑扬之间更显出红军的伟大。
“腾”与“走”的拟人化动态描写,使静止的山有了生气,大山与红军都灵动起来。
此联可谓想象超绝,用语新奇,境界阔大,气象万千。
颈联承接“万水”。
一“暖”一“寒”,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25七律.长征

资料袋
• 193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犯了方向性、路线性错误,江西 革命根据地的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党中央、苏维 埃政府和红军紧急突围,退出根据地逃避国民党反动派的 杀戮。逃到江西瑞金时经过激烈的党内斗争,重新改选了 党中央,确立了北上和抗日的目标,开始由毛泽东领导军 队。从此扭转败局,开始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一路上成功地突破国民党反动派军队的围追堵截,饥寒交 迫过雪山草地,甚至靠草根树皮和皮带充饥;一路上进行 革命宣传撒播革命的种子,让人民知道了什么是剥削和压 迫,知道了共产党和红军是为人民谋福利的。经历了千辛 万苦和流血牺牲后,最终胜利到达陕北,与陕北红军会师, 从此中国革命摆脱了错误路线,革命走向成功。
25.七律.长征
生字认识 诗句意思
资料袋
七律.长征原文图片
丸
(丸子) (鱼丸)
wán
崖
(山崖) (悬崖)
yá
mí n
岷
(岷山) (岷江)
诗句意思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意思: • 革命的路虽然还很长很艰苦,但我们的英 雄红军一定要把它走到底,一直走到革命 胜利,并且一
《七律·长征》全诗

七律长征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此诗最早发表于1937 年10月英国伦敦戈兰公司出版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编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第五编《长征》,无标题;后又见之于1955 年5月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一书,题为《毛泽东同志长征诗》;1957 年《诗刊》1月号再次发表。
①长征:1934年10 月,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转战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11 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克服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1935 年9 月27日,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率北上抗日先遣队到达甘肃通渭,获知陕北苏区的情况,乃召开政治局会议。
会上,毛泽东同志朗诵了本诗。
据此,则诗当草成于是日之前。
(参阅《解放军文艺》1959 年第2 期胡安吉《毛主席给我们朗诵诗》一文)。
②万水千山:唐贾岛《送耿处士》:“万水千山路”。
③五岭逶迤腾细浪:五岭:指大庾,骑田,萌渚、都庞和越城五岭,绵延在湘、赣、粤、桂四省边境。
逶迤:蜿蜒曲折,连绵不断。
唐高适《燕歌行》;“旌旗逶迤碣石间”。
李白《荆门浮舟望蜀江》:“逶迤巴山尽,摇曳楚云行。
”腾细浪:谓险峻的五岭山脉在红军眼中仅只是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④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名。
绵延在云南东北部,贵州西部。
海拔2300 米左右。
1935 年4月,中央红军长征经过此山。
磅礴:气势雄伟貌。
走泥丸:《汉书·蒯通传》:“犹如坂上走丸也。
”本谓山坡上滚动弹丸,顺势且便易。
诗中指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中不过如同滚动着的小泥球一般。
以上二句诗,据臧克家《珍贵的“孤纸”》一文记载,袁水拍去请教作者,作者认为“两说均可”,也就是说:队伍在高山峻岭中如细浪,如走泥丸;或说山岭本身象细浪,似泥丸。
《七律·长征》古诗欣赏

• 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 情, 着重在于侧写。而这首《长征》,从
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 受, 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 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 一首八行
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 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首联
•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 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 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 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 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 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 是红军精神的外显。一般说来,以地名入 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但毛 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 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 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 文字锤炼的功底。
•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 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它是 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 中的灿烂明珠。无论对革命史而言,亦或 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长征 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 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 其中包括了多少
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 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 《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 《念奴娇·昆仑》、 《清平乐·六盘山》,
•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红 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 要的意义。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 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 境。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如果说巧 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 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 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大渡 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 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 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七律长征

时代背景
中国工农红军为北上抗日,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 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于1934年10月从江西瑞金出 发,一路跋山涉水,翻过五岭,突破乌江天险,四渡 赤水,越过气势磅礴的乌蒙山,接着又巧渡金沙江, 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然后爬雪山,过草地,最 后翻过岷山,于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在这短短的一 年时间里,红军战士开动每人的双脚,长驱二万余里, 纵横十一个省,完成举世无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这 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 候写的。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大 渡 桥 横 铁 索
。
寒
暖
,
金 沙 水 拍 云 崖
十六字令三首(1934--1935) 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山,倒海翻江卷巨澜。奔腾急,万马战犹酣。
è
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
清平乐· 六盘山(1935.10)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
诗人 领袖 父亲 人民眼中的 主席
《开国大典》 《青山处处埋忠骨》
《毛主席在花山》
七律,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
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 联。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 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七律· 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 长缨(yīng)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又是划时 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词风格继承了古代豪放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03班第27课《七律·长征》预习单组别()姓名()导语:二万五千里长征,谱写了多少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造就了多少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
在长征即将结束的前夕,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著名的七律《长征》。
今天我们就顺着伟人的笔迹,去触摸长征的风景。
★要求
1.《七律·长征》是一首,共()行()句,作者是()。
我能熟练正确地朗读这首诗歌。
我读了诗歌()次,
同时也认真读了137页的“资料袋”,家长签名
2、我能自己学生字词语:
①给字词注音,根据拼音填写字词。
děnɡ xián() wēi yí( ) páng bó()
走泥wán()云yá()暖铁suǒ()寒
mín()山 jìn kāi yán( )
②给下列汉字加上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令: ( ) ( ) ( )
旁: ( ) ( ) ( )
③先辨析下列形近字,再组词。
难( ) 律( ) 渡( ) 岷()
摊( ) 津( ) 镀( ) 眠( )
④结合上下文或查工具书解释词语。
(写在课本上)
万水千山等闲逶迤磅礴
★★要求
3、《七律·长征》选取了红军长征途中经过的、、、、等艰难险阻,表现了红军。
★★★要求
4、试着背诵《七律·长征》。
5、毛泽东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词,请搜集一首抄在下面空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