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三部分+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学案三散文课时跟踪练+Word版含解析.doc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三部分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学案四散文课时跟踪练含解析

学案四散文词句理解和语言赏析类3大题型课时跟踪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暮雨乡愁张清华①一个人在外面待得久了,方知古人在诗歌里所写的那些思乡的愁绪,并非尽是“强说”的装点之辞。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日暮时分,烟波江上的愁思不知不觉地就弥漫开来。
海德堡冬日的白昼格外短促,刚刚还是中午,一转眼就到了黄昏。
薄暮乍起,惨淡的云如烟如雾地浮起来,涅卡河边的那些形体巨大的柳树在冷风中瑟缩着它们的枝条,几天前还挂满了深黄的枯叶,而今已如此寥落,还有那些枝条如乱箭般高插云霄的杨树,在冬日的天空下也显得格外苍凉凄楚。
这些特别带着东方色彩的草木,似乎特别能够勾起人思乡的情怀。
还有河边的那群大雁,它们散落在草地上,整理着羽毛,在风中发着咕咕的悲鸣,看样子这个冬天它们是不准备离开这里了。
眼前的这一切明明是典型的中国式的、在那么多古典诗词里被反复吟咏描画过的意境,而今却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迢迢万里的西洋夷域,怎不让人生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莫名心绪。
②人们总是把乡愁简单地理解为对家的依恋或对故地的追忆,其实这样的理解未免太狭隘了。
事实上,乡愁是一种真正的绝望,一种生命里同来俱在的愁思。
愁不是空间的,而是时间的,它的方向是遥远的过去;乡愁不是恋物,而是自恋,它所牵挂的不是那片事实上常常显得很抽象的祖居之地,而是悲悼自己的生命与韶光。
古往今来那么多思乡的诗篇,细细想来,原来都是歌者在哀叹岁月的逝水对自己的无情抛掷。
海德格尔说:“故乡处于大地的中央。
”看起来这是一个空间的理念,但细想这故乡仍不过是指人“长大的地方”,因为那里印下了稚儿的足迹,他的生命中最初和最美的部分抛洒在了那里。
生命的家宅,记忆的归宿,稚儿离开了那里,是因为童年那美好的时光已挥手远去,他已踏上被命运抛离的注定远游他乡的不归途!这真真正正是永世的分离,便是“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情景,一旦你回来追寻,也早已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的伤心之地。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三部分+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传记阅读+学案一课时跟踪练+Word版含解析.doc

学案一明确8大设误陷阱,解答客观选择题课时跟踪练比对下列选项对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是否恰当,如不恰当,请说明理由。
1.[选项]“学而优则仕”是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
他是正统文人,有正统的忠君思想,加上少有大志,希望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就不难理解了。
[原文信息]陶渊明,东晋大司马陶侃重孙,其父为安城太守陶逸,在这样一个世家里,先祖的丰功伟绩激励着陶渊明,他后来曾写诗:“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祖上留下来的一些积蓄逐渐耗尽,亲友接济也逐渐不支,生活每况愈下。
而且家里也已经没米下锅,学而优当仕,陶渊明决定外出做官。
公元400年,陶渊明三十五岁,也许是实在过不下去了,他来到荆州,投靠到荆江二州刺史桓玄门下做了个参谋。
还是公元405年秋,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
这次到任应差的原因主要是为了生计。
[比对分析](答案)陶渊明几次出仕的原因不仅仅是处于“学而优则仕”的胸怀抱负,还有“生计”问题,选项属以偏概全。
2.[选项]在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期间,钱伟长经过刻苦努力,终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建立起板壳的基本理论,与导师辛吉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相似。
[原文信息]经过半年多努力,用掉了几尺厚的草稿纸,他终于以严谨简约的张量分析为基本工具,建立了板壳的基本理论,对原有的各种论述进行分类,提炼出本质的核心内容,找到了一组统一的方程式。
与此同时,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
[比对分析](答案)原文说“辛吉教授通过另一途径得到了类似的结果”,而选项表述为“过程和结果相似”,在“过程”“途径”问题上,选项属混淆是非,与原文完全相悖。
3.[选项]史怀哲的一生获得了各种各样的奖项,而在医学方面只获得过一次不太出名的奖,这表明整个社会的价值评判出现了问题。
[原文信息]他艰苦卓绝的医疗探索与创造性实践,没能得到医学界的重视。
虽然他是诺贝尔奖得主,但拿回的是和平奖。
他一生中接受过数十次奖励,只获得过一次医学领域的不太出名的奖章。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三部分专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二)传记阅读学案二课时跟踪练含解析

学案二3大概括分析传主类题型课时跟踪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丰子恺:抒情漫画缘何依然动人范昕1910年,在李叔同的推荐下,陈师曾即兴创作的文人水墨画陆续发表在上海的《太平洋画报》上。
这应该是中国现代的第一批漫画。
其中一幅名为《落日放船好》,简单至极,画中央是一株无叶的柳树,一位身着长袍、头戴斗笠的书生独坐船头,隐于柳树后,仿佛漂浮在无尽的时空中。
“即兴之作,小形,着墨不多,而诗趣横溢”,这批画给丰子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以至于35年之后他仍记得其中一部分的题目。
丰子恺早期的作品中,有大量的古诗新画。
图画与诗意的结合,原本不稀奇,宋代以来的文人画即有这样的传统。
丰子恺这一系列作品既有对文人画的继承,也有他的特别之处:不是对诗意的简单阐释,而是在技法和意境上进行大胆的创造。
尝试古诗新画以前,丰子恺其实热衷户外写生。
20世纪20年代执教于上虞的春晖中学期间,一次他向学校请假寄居在杭州西湖的朋友处。
一晚月上柳梢时,他出门写生,想去描绘月光下的西湖,却怎么也无力捕捉月夜微妙的情境氛围,只得徒劳而返。
他的朋友观赏过丰子恺描绘的湖光月色之后,脱口而出唐代诗人赵嘏的诗句: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影依稀似去年。
这诗句让丰子恺豁然开朗。
他突然琢磨起,是不是可以放弃对西湖的直接描画,转而尝试去表达由诗句联想到的场景。
他想描绘的,其实是关于西湖的诗句引发的想象,而非风景本身。
这件事令丰子恺一生难以忘怀,不禁深感“诗人眼力可佩,习画应该读诗”。
1926年,军事冲突在上海蔓延,丰子恺一家从江湾逃离,最终在沪江大学里找到了避难所。
一晚,丰子恺随口问骑在自己膝上年仅4岁的小儿子瞻瞻,“你最喜欢什么事?”瞻瞻率性回答:“避难。
”丰子恺纳闷,设法探问他:“你晓得逃难是什么?”瞻瞻解释道:“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
”丰子恺恍然大悟,原来孩子理解的“逃难”是这样的!这样一次对话,激发了丰子恺思考关于童年的话题。
高考总复习语文:第三部分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学案五课时跟踪练

学案五小说语言2大题型和综合性选择题课时跟踪练(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天气清朗,蓝天白云的,一眼望去很惬意。
你眼中的世界实际是你心理的投射,吴秋明如果在旁边肯定会这样说的。
马骁驭不禁微微一笑。
到达小区,门口的保安照例拦住了马骁驭的车,他报了门牌号码和户主姓名,栏杆抬了起来。
①他忽然感觉自己心里的那根栏杆,也是这样抬起来的,只是从栏杆下通过的,应该是吴秋明。
马骁驭从后视镜里看了眼自己,感觉自己依然算得上英俊,就算减去百分之三十的夸大,也还不错。
吴秋明快速走来,难得地穿了件蓝色小碎花的薄棉衣,看上去是旧的。
马骁驭心里打了一个闪,想起了母亲。
也许是注意到了马骁驭的眼光,吴秋明上车后主动解释说,这件衣服会让孩子们感到亲切。
马骁驭说,你真有心。
吴秋明说,你知道那个著名的“绒布妈妈”实验吧?马骁驭说,不知道。
吴秋明说,是20世纪一个叫哈利·哈洛的心理学家做的实验,他把刚刚出生的小猴子和妈妈分开,关在笼子里用奶瓶喂养。
他发现这样喂养的小猴子虽然更强壮一些,但却总是吮手指头,发呆,神情漠然。
他分析是缺少母爱的缘故,于是给小猴子做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皮妈妈”,一个是没有奶的“绒布妈妈”。
结果哈洛惊奇地发现,小猴子只会在饿了时才去“铁皮妈妈”那里吃奶,绝大多数时间,它们都依偎在“绒布妈妈”的怀里。
这个实验说明,母亲并不仅仅意味着有食物,还要有温暖的怀抱。
温暖的怀抱对小猴子来说非常重要。
马骁驭说,不愧是心理学博士,太有意思了。
吴秋明笑道,所以我每次去儿童村,都要一个个挨着去拥抱那些孩子。
尤其是两三岁的孩子,我会多抱他们一会儿。
我给不了他们一个完整的家,但至少给他们一个温暖的怀抱。
我知道那对他们来说有多重要,也许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
何况我不仅仅是“绒布妈妈”,我还有温暖,有心跳,有笑容。
我真心爱他们。
马骁驭忽然有了一种拥抱吴秋明的冲动。
他暗想,也许吴秋明没有意识到,这拥抱其实是彼此需要的。
2019版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三部分 专题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学案五散文课时跟踪练 含解析

学案五散文形象概括赏析类2大题型课时跟踪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父亲的旧怀表[美]萨里娜·迈勒敬爱的父亲去世两年了,我们一直沉浸在悲痛之中,他的遗物也就一直放在他生前常呆的那间小屋里,没人去动它们。
夏天的一个早上,我和姐姐终于打起精神和母亲一起来整理他的房间。
一个破旧的皮箱打开了,母亲从里面翻出了一只旧怀表。
母亲用围裙角擦了擦旧表,对我说:“这是你父亲当年用的表,不知德瑞克喜不喜欢?我想送给他。
”德瑞克是我儿子。
“就是不知这表还能不能走?”她接着说。
我的手指轻轻地划过旧怀表的外壳,它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光泽。
抚摩着这只表,我的脑海里浮现出父亲的音容笑貌。
它多像我的父亲!那么朴实、无华、简洁,而又如此忠实、可靠。
这只旧怀表令我想起父亲曾经买过的旧车。
“爸,你买这车干吗呀?油漆都掉了,这么破旧难看!”“傻丫头,尽管它的外面已经油漆剥落,可它跑起来可轻快了。
嘿,爸爸可捡了个便宜啦!”原来爸爸看中的是更重要的东西,真的,旧车的引擎还相当完好。
我还想起早年父亲在我们的房子外面搭建的卫生间,它里面虽然干干净净,但外表简陋,甚至显得寒碜。
我想到了父亲收集在他小房子里的东西:一个旧燃气炉,一盏好用的灯,一张舒服的躺椅。
在这间房子里,他常常自己动手修理着各种收集来的旧玩意儿。
他捣鼓好了被别人扔掉的坏收音机,为丢弃的破玩具配上零件。
这些都是别人因为坏了随手扔掉的,他,默默地捡回来,修好,再用。
是不是那会儿我们的家庭经济很困难?两年前,在父亲的葬礼上,一位中年男子走上前来,悲伤地,带着怀念的口吻问我姐姐:“女士,你可知道,早些年,我们家因为有你父亲的帮助,才熬过一个又一个的年关?全家因为有了你父亲经常地照顾,才免于饥饿?”我们都摇头说,从没听父亲说起过这码事儿。
中年男子接着告诉我们,当年,他们家兄弟姐妹一大堆,经济拮据,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我把这个中年男子的话转述给母亲,并询问说:“妈,我们还真的从没有听您和爸说过这事儿。
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第三部分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学案四课时跟踪练含解析

学案四小说形象的3大题型课时跟踪练一、专项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丑兵莫言1976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
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站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
我不但在军事技术、内务卫生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
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读成“狗”。
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哎,老卡(卡西莫多),艾丝美拉达没来找你吗?”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
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了丑兵一眼。
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脖圈!这是什么脖圈哟!黑不溜秋,皱皱巴巴,我撇了撇嘴,转过脸来。
小豆子看到我的脸色,端着饭碗猴上去。
“哎,老卡,”小豆子指指丑兵的脖圈说,“这是艾丝美拉达小姐给你织的吧?”丑兵的眼睛里仿佛要渗出血来,他把一碗豆腐炖粉条扣在了小豆子脖子上,小豆子吱吱哟哟叫起来了。
我把饭碗一摔,对着丑兵就吼道:“把脖圈撕下来!你也不找个镜子照照!马铃薯再打扮也是土豆!”他瞪了我一眼,慢慢地解开领扣,仔细地拆下脖圈,装进衣袋,嘴里嘟哝着:“脖圈是俺娘给织的,俺娘五十八了,眼睛不好……”他抽抽搭搭地哭起来,两个肩膀一个劲儿地哆嗦。
大家把责备的目光投向小豆子,小豆子低下了头。
丑兵要求到生产组喂猪,连里同意了他的请求。
三年过去了,我被提升为副连长,主管后勤,又和丑兵打起交道来了。
1979年初,中越边境关系紧张。
连里召开动员会,抽调一批老战士上前线。
刚开过动员会,连队就像开水般沸腾起来,决心书、请战书一摞摞地堆在连部桌子上,有的还写了血书。
近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四小说形象的3大题型课时练(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四小说形象的3大题型课时跟踪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四小说形象的3大题型课时跟踪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一)小说阅读四小说形象的3大题型课时跟踪练的全部内容。
学案四小说形象的3大题型一、专项对点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丑兵莫言1976年冬天,排里分来几个新战士,除王三社外,都是小巧玲珑的身材,白白净净的脸儿。
王三社,真是丑得扎眼眶子,与其他人站在一起,恰似白杨林中生出了一棵歪脖子榆树,白花花的鸡蛋堆里滚出了一个干疤土豆。
我刚提排长,意气洋洋,神气得像只刚扎毛的小公鸡。
我不但在军事技术、内务卫生方面始终想压住兄弟排,就是在风度上也想让战士们都像我一样(我是全团有名的“美男子"),可偏偏来个丑八怪,大煞风景.丑兵对任何事情都热心得让人厌烦,喜欢提建议,口齿又不太清楚,常常将我的姓“郭"读成“狗"。
我对他的反感与日俱增。
小豆子他们几个猴兵,天天拿丑兵开心,稍有空闲,就拉着丑兵问:“哎,老卡(卡西莫多),艾丝美拉达没来找你吗?"丑兵既不怒,也不骂,只是用白眼珠子望着天。
有一天中午,全排正在吃饭,小豆子他们对着丑兵笑,我瞅了丑兵一眼.真没想到,这位老先生竟然戴了个脖圈!这是什么脖圈哟!黑不溜秋,皱皱巴巴,我撇了撇嘴,转过脸来。
近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六散文探究题和综合性选择题散

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六散文探究题和综合性选择题散文课时跟踪练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六散文探究题和综合性选择题散文课时跟踪练)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9版高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二文学类文本阅读(二)散文阅读六散文探究题和综合性选择题散文课时跟踪练的全部内容。
学案六散文探究题和综合性选择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三幅画宗璞①戊辰龙年前夕,往荣宝斋去取裱的字画。
在手提包里翻了一遍,不见取物字据。
其实原字据已莫名其妙地不知去向,代替的是张挂失条,而连这挂失条也不见了。
②业务员见我懊恼的样子,说,拿走罢,找着以后寄回来就行了。
③我们高兴地捧了字画回家。
一共五幅,两幅字三幅画,一幅幅打开看时,甚生感慨,现只说这三幅画.三幅画均出自汪曾祺的手笔。
④老实说,在1986年以前,我从不知汪曾祺擅长丹青,可见是何等的孤陋寡闻。
原只知他不只写戏还能演戏,不只写小说散文还善旧诗,是个多面手.20世纪40年代初,西南联大同学上演《家》。
因为长兄钟辽扮演觉新,我去看过戏.有两个场面印象最深。
一是高老太爷过世后,高家长辈要瑞珏出城生产,觉新在站了一排的长辈面前的惶恐样儿.哥哥穿一件烟色长衫,据说很潇洒。
我只为觉新伤心,以后常常想起那伤心。
一是鸣凤鬼魂下场后,老更夫在昏暗的舞台中间,敲响了锣,锣声和报着更次的喑哑声音回荡在剧场里,现在眼前还有那老更夫的模样,耳边还有那声音,涩涩的,很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案三散文要点概括类2大题型课时跟踪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在仰望星空刘江滨那年中秋,我在一家报纸头版看到一则新闻:今晚无法赏月。
可能是根据气象台的预报得出的结论吧,于是当天不再做赏月想。
可是,夜晚我在室内偶尔望向窗外,发现满世皎洁,一地银辉,圆圆的月亮高高挂在空中。
显然,天气预报出了问题,新闻报道也过于武断,更大的问题是,我们已失去了仰望星空的习惯。
小的时候,最恣意的事情就是在夏天的夜晚,在院子里铺一张凉席,躺在上边看星空,觉得星空是那么的神秘、浩瀚、广袤。
满天星斗,数也数不清,有的明亮,有的暗淡,像眼睛一样一眨一眨的,闪闪烁烁。
稍稍长大,听哥哥姐姐说,星星其实都是石头,本身不会发光,是反射太阳的光。
这时心底生出恐惧,既然是石头,从天上掉下来岂不会砸死人?后来知道古代“杞人忧天”讲的就是这个。
再后来,又听说太阳早晚得燃尽熄灭,地球像人一样有寿命最终也会死掉,心中除了恐惧还有绝望,一连几天,呆呆怔怔,睡不好觉。
幸好,哥哥姐姐还说,不用担心,宇宙中除了太阳系,还有银河系,无边无际,总有一颗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到那时科学发达了,宇宙飞船会把人类载到新的星球上去。
成年了,每天关心的是脚步如何才能迈得更稳,人生如何才能更精彩。
只顾埋头走路,不再抬头看天。
再说,城市的星空不再璀璨,星星被灯光褫夺了光辉,不再明亮,无景致可赏了。
那年“五一”,和朋友去山里度假。
入夜,月亮明晃晃的,几乎灼人的眼睛,朋友5岁的小女儿说:“怎么晚上还出太阳啊?”一语惊人,恍如隔世。
谁在仰望星空?仔细一想,耐人寻味。
如果不算职业天文学家、天文爱好者,除了儿童,就是古人。
古人是人类的远祖,也是人类的儿童时期。
这里说的“仰望星空”,实际上并不是表面上的闲情逸致,更深刻的内涵是指人类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宇宙观。
战国时期《尸子》云:“天地四方曰宇,往古来今曰宙。
”宇宙就是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
远古时代,人类的先祖睁着好奇的眼睛打量着这个神秘的世界,一切都是未知,天上打个雷,都会惊悚觳觫,吓个半死,以为是老天爷发怒。
于是,“天问”连连,上下求索。
求索产生了四种结果、四种走向:科学(天文历算)、宗教(包括巫卜)、文学(神话传说)、哲学(宇宙观)。
最早的时间刻度月、日、星期,你看,都是据星辰而来。
人是世界的主体,人从哪里来呢?于是,有了上帝,有了古希腊神话、中国神话,有了亚当夏娃的故事、女娲伏羲的故事。
先哲们开始“究天人之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无极之外,复无无极”(庄子),“三千大千世界”(释迦牟尼),“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亚里士多德)等。
有意思的是,这些先哲,差不多生活在同一时期,虽然不知道彼此的存在,却仰望同一个星空、同一个日月,思考同一类问题。
人类史是一部进步史。
“嫦娥奔月”的神话变成了现实,人类踏上了月球。
但同时,我们再赏月时,脑海里已没有了广寒宫、桂花树、小白兔以及那寂寞的美女嫦娥,只是用高倍望远镜看月球表面的荒山和砂石,是不是有点大煞风景?没人再像屈子那样喋喋不休地发出“天问”,如果有这样的人,你是不是觉得他神经有点毛病?我们每天还会看天,但看的是蓝天否?雾霾否?风雨否?这是最现实的关怀,最切身的关注。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易经》)我们已经不习惯蹈虚凌空,心骛八极,神游万仞了。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这样大气、绝美、想象力超凡的文字,如今还能看得到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经》)如此思辨“玄妙”横无际涯的思考,一如嵇康临刑前弹奏一曲《广陵散》,可堪绝响了。
前些年一首诗《仰望星空》被广泛流传。
诗作者认为: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
仰望星空,是敬畏,是探究,是思考,即使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那样徒劳一场,虽死不惧;即使像一颗流星在夜空燃烧,也要划出一道炫目的光。
(选自2016年7月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无边无际的星空中,总有一个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我”仰望星空是想有一天可以到新的星球上去。
B.“我”长大了,工作了,不再仰望星空了,一是因为我关心的是让脚步迈得更稳,让人生更精彩;二是因为城市的星空不再璀璨。
C.作者引用《易经》《逍遥游》《道德经》等语句,旨在说明现代人已不习惯仰望星空并思考。
D.本文的语言特色是融记叙、议论为一体,而“仰望星空”是本文组织语言展开叙述的线索。
解析:A项,“想有一天可以到新的星球上去”在文中没有依据。
答案:A2.第四段写朋友的小女儿问怎么晚上还出太阳时,作者为什么说“一语惊人,恍如隔世”?请结合原文作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要求分析作者说“一语惊人,恍如隔世”的原因,这就需要在文中找到作者说这句话的特定环境,以及说这句话时的内心感受,结合文章加以概括即可得出参考答案。
答案:①成年后,“我”不再抬头看天,且城市的星星被灯光褫夺了光辉,不再明亮,无景致可赏了,因此忽略了仰望星空。
②在山上,月亮明晃晃的,在听到“怎么晚上还出太阳”时,惊觉自己已很久没有仰望星空,所以觉得“一语惊人,恍如隔世”。
3.[归纳要点]第五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解析:解答这类题目时,要先找出相关段落,然后结合段落内容加以概括,并联系上下文分析其作用。
第五段写的是古人仰望星空的内容,第六段讲了当今的我们已经不习惯仰望星空,由此不难分析出其作用。
答案:①主要叙述了古人仰望星空的内容。
②作用:与下文当今的我们已经不习惯仰望星空形成对比,引出后文围绕仰望星空的议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香椿忆事龙立霞一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藏西山的傍晚弥散在一座偌大的城市时,让我想到康有为的《咏香椿》:“山珍梗肥身无花,叶娇枝嫩多杈芽。
长春不老汉王愿,食之竟月香齿颊。
”最早吃到香椿芽,还是孩提懵懂无知之年。
家徒四壁,揭锅困难。
父母为一家五口生计终日奔波,困苦不堪,却收入寥寥。
但即便艰难,父母依旧会偶尔为我们兄弟三个改善膳食,做一回香椿芽炒鸡蛋。
那时的鸡蛋都是土生土长的母鸡下的蛋,大多是用来孵化小鸡,放养在辽阔的田庄,待大些的时候围捕起来拿到集镇上售卖以补贴家用的。
每次做香椿芽炒鸡蛋,母亲总是在盛放鸡蛋的竹篮前踱来踱去,犹豫再三,然后挑选两个形态相对小些的鸡蛋。
刚出去几步,又折回去,放下一个鸡蛋。
即便如此,鸡蛋和香椿芽在母亲充满魔法的手里,依旧色香味俱全,香溢邻里,引来猫狗围观,邻里小孩则躲在我家昏暗的柴棚角落里直咽口水,馋相可怜。
母亲心怀宽广,待人亲善。
每每发现邻里的孩子躲在柴棚里,总会露出迷人可亲的微笑,引导他们远离那散发着枯萎腐朽味道的阴暗,然后带着喜笑颜开、兴致勃勃的他们,走进拥挤灰暗的厨房。
我则总是用极度不满的眼光打量他们,然后满心怨恨地盯着母亲。
这时母亲总会说出一两句富有哲理的话,如邻居一家亲,和气是福,等等。
让我怀疑她的文盲身份。
看着我们吃完香椿芽炒的鸡蛋,依旧意犹未尽不停舔舐留有余香的嘴唇的样子,母亲总是忍俊不禁,又暗自心酸,然后驱逐我们离开厨房,丢下一句让人魂牵梦萦的话:下次吧。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每立新木楼,必先请地理先生看坐落方位,定日子,看时辰。
选一个黄道吉日,然后择一碗口粗笔直的香椿树,请两壮年趁着夜色偷偷摸摸地前往取材。
乡亲们相信香椿的灵气只有被意想不到地取材,才会完整封存在取下的香椿木里。
于是,香椿便成了整个村庄,甚至邻近村庄共有的财产,谁都可以因需取材。
这种“偷偷摸摸”便成了公认的秩序,香椿的主人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假意不查,不得加以阻挠。
香椿木被取回来后,木匠师傅点上三支香,再放二响鞭炮,便开始动工制梁。
而新立楼房的屋主则需要准备一只鸡冠红艳、鸣叫清澈浑厚的大公鸡和一方红彤彤的红绸。
当香椿木修制成梁,人们将贴上红绸的梁抬进新屋正堂,由地理先生弑鸡祭梁,而帮忙上梁的乡亲们则爬上楼顶围坐一桌,敬酒喝茶。
待祭梁结束,便用两根绳子平平稳稳地把梁拉上屋顶。
其间,鞭炮齐鸣,地理先生则叽里呱啦地唱着我无法听懂的上梁歌。
待梁安放平稳,屋主便张罗着在屋下布一块床单“接包”。
我的记忆大致是这样的,上梁的乡亲们在地理先生的指引下,将似大圆盘般印制着精美图案的大糍粑抛掷而下,紧接着是小糍粑,再接着是糖果,寓意屋主接住财宝。
最后是“抛梁”,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也是我能够站立等待枯燥无味的上梁漫长过程的唯一理由。
当屋主收取“接包”的床单后,上梁的乡亲们便开始向四面八方分撒糍粑、糖果、橘子和零钱。
我则踉踉跄跄地在人群中穿插,偶尔捡到1分钱或者2分钱的硬币,便手舞足蹈,兴奋得不行。
耳边总是响着地理先生断断续续的吟唱:“抛梁抛到东,东方日出……抛梁抛到西……抛到南,子孙代代……抛到北……”。
但一切都是记忆的影子,那么清晰,又那么模糊。
当一抹穿越时空带着浓浓乡村气息和童真记忆的清香在绯红夕阳躲藏西山的傍晚弥散在一座偌大的城市时,我想到培根说过的那句话:“时间乃是最大的革新家”。
终究一切都抵不过时光的变迁。
那浓缩着我欢乐童年光阴和年华,弥散着浓浓温暖气息的香椿时光,在哪里?(选自2016年5月26日《光明文荟》,有删改)4.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我”用极度不满的眼光打量邻里的小孩时,母亲总会说出一两句诸如“邻居一家亲”“和气是福”等富有哲理的话,这体现了母亲的心怀宽广。
B.“丢下一句让人魂牵梦萦的话”,“魂牵梦萦”蕴含着作者对自己能天天吃香椿芽炒鸡蛋的“向往”。
C.作者说乡亲们相信香椿的灵气只有被意想不到地取材,才会完整封存在取下的香椿木里,证明乡下人多迷信。
D.本文围绕香椿树来叙事写人,香椿树成了文章的线索,也伴随着作者的童年生活。
解析:C项,说“乡下人多迷信”武断,这是一种习俗。
答案:C5.简析第二段中母亲“挑选鸡蛋”的细节。
解析:作答本题,可以分为三个步骤:第一步,分析手法;第二步,结合文本分析;第三步,分析效果。
第二段写母亲“挑选鸡蛋”的过程主要运用了白描手法,突出了母亲的犹豫,也反映了当时生活的艰难。
答案:①用白描手法。
通过“踱来踱去”“挑选”“出去”“折回去”“放下”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母亲“挑选鸡蛋”的犹豫和不舍之情。
②用细节描写再现母亲挑选鸡蛋的场景,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生活的艰难。
6.[主旨概括]作者对香椿有着复杂的情感。
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文中的关键语句,如“鸡蛋和香椿芽在母亲充满魔法的手里,依旧色香味俱全”“母亲心怀宽广,待人亲善”“这是我最喜欢的环节,也是我能够站立等待枯燥无味的上梁漫长过程的唯一理由”等,再结合文章内容,不难概括出作者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