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春季新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3.5有多少个字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3.5有多少个字-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3.5有多少个字》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知道小数由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组成。
2.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小数的概念及组成。
2. 小数的读写方法。
3. 小数的简单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小数的概念及组成,小数的读写方法。
2. 教学难点:小数的简单计算,特别是小数点的处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小数卡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小数,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2. 新课导入:讲解小数的概念及组成,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 案例分析:通过PPT展示一些小数的读写方法,让学生学会如何读写小数。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小数的简单计算,加深对小数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小数的读写方法和计算规则。
六、板书设计1. 小数的概念及组成。
2. 小数的读写方法。
3. 小数的简单计算。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上关于小数的题目。
2. 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小数,记录下来并分享给同学。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小数的概念、读写方法和简单计算。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小数的理解仍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引导。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和完善。
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过程在《3.5有多少个字》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小数的概念、读写方法以及进行简单计算。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一、理解小数的概念及组成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PPT展示一些小数,如3.5、2.8、1.2等,让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特点。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5《有多少个字》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3.5《有多少个字》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材第3.5节《有多少个字》。
本节课主要学习如何数数,认识数字0、1、2、3、4、5,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数数的基本方法,培养对数字的敏感度和运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数字0、1、2、3、4、5,掌握数数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实践、交流与合作,培养数数和运算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字0的认识和运用,以及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重点:认识数字0、1、2、3、4、5,掌握数数的基本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小棒、黑板、粉笔、PPT等。
学具:学生数学书、练习本、小棒、计数器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PPT展示一幅图片,图片中有5只小鸟和3只小鸟,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一共有几只小鸟?”学生通过数数的方法得出答案。
2. 知识讲解(10分钟)利用数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识数字0、1、2、3、4、5,讲解数字的读法和写法,以及数数的方法。
3. 实践操作(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每组用小棒代表数字,进行数数和加减法运算,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一道简单的加减法例题,如:3 + 2 = ?引导学生掌握加减法运算的规则。
5.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几道加减法题目,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数字0、1、2、3、4、5数数方法:从1开始,依次数到结束加减法运算:3 + 2 = 5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本上的10道加减法题目。
2. 家长协助孩子在家中进行数数练习,并用小棒进行加减法运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对数字0的认识和运用、数数方法以及加减法运算的掌握情况较好。
2016二下数学3.5有多少个字(北师大版)最新版

复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课件PPT
1084 982 3756 4184
学生独立完成。说一说,比较两个 数的大小要注意什么?
探索新知
课件PPT
估一估,这个故事有多少个字呢?
我国古代数学家祖冲 之,从小热爱读书,人 们称赞他是个博学的青 年。他经常观测太阳等 星球的运行情况,测定 出的月亮绕地球一周的 天数非常精确,跟现代 科学测定的结果相差不 到1秒。
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3.5有多少个字 教案

北师大版二年级数学下册3.5《有多少个字》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数出一定数量物体的个数,理解数的含义,掌握数的顺序,能够运用所学的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数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正确数出一定数量物体的个数,理解数的含义,掌握数的顺序。
2. 数的计算: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数出一定数量物体的个数,理解数的含义,掌握数的顺序,能够运用所学的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2. 教学难点:正确数出一定数量物体的个数,理解数的含义,掌握数的顺序,能够运用所学的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数字卡片、计数器、实物(如小石子、豆子等)。
2. 学具:学生自备计数器、实物(如小石子、豆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图片中的物体数量。
- 提问:你们是怎样数出这些物体的数量的?引导学生分享数数的方法。
2. 探究新知- 分组活动:每组学生拿一定数量的实物(如小石子、豆子等),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数出物体的数量,并记录下来。
- 学生展示:每组学生派代表上台展示自己组的数数结果,并分享数数的方法。
- 讨论与讲解:引导学生讨论不同的数数方法,讲解数的含义和数的顺序。
- 练习:学生用计数器或实物进行数数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 应用拓展- 利用PPT课件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进行简单的计算。
- 学生练习:学生独立完成一些数的计算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与反思- 提问: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学到了哪些数数的方法?引导学生总结所学知识。
- 学生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
北师大版数学二年级下册 3.5有多少个字 教案

第5课时有多少个字【教学内容】教材第30~31页“有多少个字”。
【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情境,初步认识估计,体会估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初步掌握估计的方法。
2.通过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估计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估计能力。
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1.我们学校大约有12021学生;2.我们现在大约认识了2021个汉字;3.这棵大树大约有10米高。
1.你看这些信息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它们都是约数,说明不是准确的结果。
) 2.像这些信息都不是一个准确的结果,而是一个大概的结果。
这就是估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怎样估算数量的多少。
(板书课题:有多少个字)二、探究新知1.初步感知估计。
师:同学们,你们听说过祖冲之的故事吗?祖冲之是我国伟大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尤其在数学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现在老师这里有一篇有关祖冲之的小故事,你们愿意看吗?(课件出示教材第2021事)师:通过看这篇小故事,你想说些什么?生1:祖冲之热爱学习。
生2:祖冲之受到人们的尊敬。
……师:祖冲之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尊敬,是因为他从小就热爱读书,热爱学习,你们也要像他一样,做一个热爱学习的孩子。
师:同学们,老师想知道这篇小故事有多少个字,你能帮忙估一估吗?老师这里有个要求,就是你不能一个字一个字地去数,要估一估有多少个字,明白了吗?放手让学生去估一估。
师:谁能说一说你估计的结果?生1:我估计有150个字。
生2:我估计有170个字。
……2.探索估计的方法。
师:同学们,一篇同样的小故事,估计出来的字数怎么相差这么大?现在就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估计的,并寻找出合理的估计方法。
小组内交流。
师:谁能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样估计的?生1:我们小组是这样估计的,我们先数出右边一栏较少的字大约有50个,再看左边一栏的字数大约有两个右边一栏的字数,所以大约共有150个字。
生2:我们小组估计的方法和他们不一样,我们是先数一数每一行大约有10个字,又数出这篇故事一共有17行,所以这篇小故事一共有17个10,也就是170个字左右。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3.5《有多少个字》北师大版

二年级下册数学优秀教案-3.5《有多少个字》北师大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计数方法,理解数量的概念,能够准确地数出给定物品的数量,并能够用数字表达出来。
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是《有多少个字》。
在这一课中,我们将学习如何数出给定物品的数量,并能够用数字表达出来。
我们将通过一些实例来学习如何进行计数,并了解数量的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基本的计数方法,能够准确地数出给定物品的数量,并能够用数字表达出来。
难点:理解数量的概念,能够将物品的数量用数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计数器、计数卡片、实物等。
学具:铅笔、橡皮、计数卡片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引起学生对数量的兴趣。
2. 新课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些物品,让学生数一数,并引导学生用数字表达出来。
3. 讲解与示范:讲解如何进行计数,并示范如何用数字表达出来。
4. 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数一数给定物品的数量,并用数字表达出来。
5. 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并巩固所学的知识。
6.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与数量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进行练习。
板书设计- 课题:《有多少个字》- 教学目标:掌握基本的计数方法,理解数量的概念- 教学重点:准确地数出给定物品的数量,用数字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理解数量的概念,用数字准确地表达出来-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讲解与示范、练习、小结、作业布置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数一数家里的物品,并用数字表达出来。
2. 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物品,数一数它的数量,并用数字表达出来。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掌握了基本的计数方法,并能够用数字表达出来。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PPT展示和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了数量的概念。
在练习环节,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5 有多少个字(2)-北师大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5 有多少个字(2)- 北师大版教学目标本节课旨在培养学生的数感和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的组成及其意义。
2. 能够准确、迅速地识别和书写两位数。
3. 学会使用数位表,理解数位与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两位数的组成:介绍两位数由十位和个位组成,十位代表十的倍数,个位代表一的倍数。
2. 两位数的意义:理解每个两位数代表的具体数量,例如“23”代表2个十和3个一。
3. 数位表的使用:通过数位表,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每个数位上的数字及其代表的含义。
4. 书写两位数: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规范地书写两位数。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两位数的组成及其意义。
- 数位表的使用和两位数的正确书写。
难点- 理解十位和个位之间的关系。
- 在实际情境中应用两位数的知识。
教具与学具准备- 数位表挂图- 两位数的卡片- 练习题册- 学生用的计数棒或小石子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知识,让学生快速回忆一位数的组成和意义。
2. 新课导入:介绍两位数的概念,通过数位表挂图展示两位数的组成。
3. 互动探究:让学生分组讨论,使用计数棒或小石子来表示不同的两位数,探究两位数的意义。
4. 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讲解如何使用数位表来理解和书写两位数。
5. 课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指导。
6.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练习进行总结和反馈,强调重点和难点。
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板书设计板书将清晰地展示两位数的组成、意义、书写方法,并通过数位表挂图直观地展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
作业设计1. 基础练习:完成练习册上的基础题目,巩固两位数的识别和书写。
2. 拓展练习:设计一些需要学生运用两位数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如购物找零等。
3. 创新作业:鼓励学生在家中或学校周围寻找两位数的实例,并记录下来。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3.5有多少个字 》word教案

《有多少个字(估计)》编写说明及教学建议学习目标1.经历估计活动的过程,初步体会估计策略,积累估计的经验,并在估计过程中发展数感。
2.结合具体情境开展估计活动,体会估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编写说明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大数之后,运用大数进行估计,让学生初步体会估计策略,发展数感。
因为这是第一次安排独立课时学习估计,所以估计问题的难度控制在估计对象规范(如情境图中的文字,整齐排列,每行大约10个字)、能够用两位数的连加或表内乘除法或整倍数解决的问题,以体现与四年级三位数乘除运算学完之后估计内容的区别,并为四年级的估计做铺垫。
教科书首先呈现主题情境:两栏文字。
其特点是:第一,每行字约为10个,右栏约是左栏字数的一半,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便于学生能够用两位数的连加或表内乘除法或整倍数解决问题;第二,这段文字介绍了祖冲之的故事,将我国数学的历史文化自然地融合到学习过程之中。
•估一估,这个故事有多少个字呢?在呈现估计情境后,鼓励学生首先凭直觉进行判断。
这里估计对象是一小段文字,其内容是一个关于数学家祖冲之的故事,蕴含了浓郁的数学文化。
在让学生凭直觉进行估计时,要求学生尽可能快地写出结果,类似不计算就说出结果。
教科书呈现了两种直觉判断的情况:一估得太少,二估得太多。
这体现了学生最初的估计状态,尽管学生最初的估计可能很不准确,但是部分学生估计结果的随意性和巨大差距,有助于引导学生探讨估计的方法,寻找可以用于特定情境下帮助估计的“单位”。
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小组合作,估一估,说一说。
教科书呈现了学生可能出现的两种估计方法。
第一种是由一行的字数估全文的字数,即先数出一行约有10个字,再数出行数,然后相加得出结果。
第二种是由一栏的字数估另一栏的字数。
可以“由少估多”,先数出右边一栏大约是50个字,估出左边一栏约有100个字:也可以“由多估少”,先数出左边一栏大约是100个字,估出右边一栏约有50个字。
两种方法,本质上都体现了先找到一个估计的“单位”,即“部分”量,在此基础上,再根据“部分”估“整体”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