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注释及翻译
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两篇》停顿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

《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短文两篇》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陋室铭》作者:刘禹锡原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山不一定要高,有仙人(居住)就有名。
水不一定要深,有龙(居住)就有灵气了,这间简陋的房子,好就好在主人有美好的德行。
苔藓给石阶铺上绿毯,芳草将帘内映得碧青。
说说笑笑的是学问渊博者,来来往往的没有粗鄙的人。
可以弹奏素朴的古琴,浏览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玄亭。
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爱莲说》作者:周敦颐原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水上、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可爱的很多。
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欢菊花。
自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
我则唯独喜爱莲——莲从淤泥里生长出来,却不受泥的沾染;它经过清水洗涤,却不显得妖艳。
(它的茎)内空外直,没有(缠绕的)蔓,(也)没有(旁逸的)枝;香气远播,更显得清芬;它笔直地洁净地立在水中,(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是花中的君子。
唉!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对于莲的爱好,像我一样的还有谁呢?对于牡丹的爱,那当然是有很多的人了!。
九下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

九下语文第13课《短文两篇》重点词语注音及解释1.怡情yíqíng :使心情愉快。
2.练达 liàn dá: 干练通达。
3.枝节zhījié:指植物的枝和节;比喻有关的但次要、琐细的事情。
4.统筹tǒng chóu : 意思是通盘筹划5.藻饰zǎo shì: 修饰(多指文章):词句朴实无华,不重~。
6.狡黠jiǎo xiá: 狡猾;诡诈。
7.诘难 jiénàn : 诘问,为难8.涉猎shèliè: 1.粗略地阅读:有的书必须精读,有的只要稍加~即可。
2.接触;涉及:学生生活是作家们较少~的领域。
9.聪颖cōng yǐng : 聪明敏锐10.滞碍zhìài : 不通畅。
11.要诀yào jué: 关键的窍门。
12.劝诫quàn jiè: 劝告人们改正缺点错误,警惕未来。
13.高谈阔论 gāo tán kuòlùn : 多指不着边际地大发议论。
14.寻章摘句xún zhāng zhāi jù: 搜寻、摘取文章的片段词句。
指读书时仅限于文字的推求。
15.味同嚼蜡wèi tóng jiáo là:形容写文章或说话枯燥无味。
16.诸如此类zhūrúcǐlèi : 指像这类有不少,也表示其他以此类推17.吹毛求疵chuīmáo qiúcī: 刻意挑剔毛病,寻找差错18.狂妄自大kuáng wàng zìdà: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目中无人。
19.开卷有益kāi juàn yǒu yì: 打开书本看一看,就会有收益。
读书总有好处。
八年级短文两篇课堂笔记

八年级短文两篇课堂笔记以下是一些初二上册第十一课《短文两篇》的笔记:一、重点词语解释1.重点词语:(1)之:的。
(2)患:担心。
(3)故:所以。
(4)异:感到惊奇。
(5)莫:没有。
(6)是:这。
(7)以:认为。
(8)知:了解。
(9)而:但是。
(10)其:他的。
(11)于:在。
(12)者:……的地方。
2.通假字:(1)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智慧。
(2)其充塞四虚乎?虚通墟,废墟。
3.一词多义:(1)为:①可以为师矣(动词,做)②温故而知新(动词,得到)③故为之说(介词,为)④以试人(介词,用来)(2)乐:①不亦乐乎(愉快)②乐亦在其中矣(乐意)③乐琴书以消忧(快乐)④心中不乐(欢乐)4.古今异义:(1)古义:一古文观止/今义:古老的文字、文献(2)古义:历史/今义:过去的事情及有关记载(3)古义:了解/今义:知道、了解(事物的情况)5.词类活用:(1)温故而知新(形容词用作动词,从旧的、以前学过的知识中获得新的理解)(2)饱食暖衣(形容词用作动词,穿暖吃饱)(3)黎民不饥不寒(使动用法,使……饱/使……暖)(4)然而不王者(名词用作动词,称王)(5)王于兴师(使动用法,使……称王)6.重点短语:(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形容词用作动词,努力学习)(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形容词用作动词,勤奋学习)(3)任重而道远(形容词用作名词,重大的责任)7.重点句子翻译:(1)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翻译:他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所以给他谥号叫“文”。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翻译: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
这样,就可以做老师了。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翻译: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4)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翻译:读书人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八年级上语文《短文两篇》停顿及翻译

答谢中书书(一)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赞叹的啊。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长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了衣服,打算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想到没有
人与我同乐,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月光照在院中,如水一般清明澄澈,竹子和松柏的影子,就像水中交错的藻、荇。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啊。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短文两篇》翻译

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4《短文两篇》翻译14、《短文两篇》之《黄鹤楼》1、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
解词:译文:鄂州城的西南角上,有—座黄鹤楼。
2、《图经》云:“费祎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
”解词:译文:《图经》上说:“三国时代蜀汉大将费祎成了仙人,曾经骑着黄鹤返回到这里休息,于是就用‘黄鹤’命名这座楼。
”3、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
解词:译文:有关这件事记载在《神仙传》上,有关事迹还保存在《述异志》上。
4、观其耸构巍峨..,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高标嶐嵸解词:译文:观看这矗立着的楼宇,高高耸立,十分雄伟。
它顶端靠着银河,底部临近大江;两层屋檐,飞檐像鸟翼高翘在房舍之上,四面的大门高大宽敞;5、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
解词:译文:坐在楼上,可以远眺城乡景色,低下头可以拍击云气和烟雾:这里也是楚地吴地山川胜迹中的最美的地方。
14、《短文两篇》之《于园》(张岱)1、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富人于五所园.也。
解词:译文:于园在瓜州停船的地方,地名叫五里铺,是名叫于五的富人所建筑的园子。
2、非.显者刺.,则门钥不得.出。
解词:译文:不是有地位的人投下名帖,这座园子门上的钥匙是不会拿出来打开门锁开门迎客的。
3、葆生叔同知瓜洲,携余.往,主人处处款之..。
解词:译文:葆生的叔父在瓜洲任同知,带我前往于园,于园主人处处殷勤地招待我们。
4、园中无他奇,奇.在磊石。
解词:译文:这座园子里没有其他奇特的地方,奇就奇在用石块堆砌的假山。
5、前堂石坡高二丈,上植.果子松数棵,缘.坡植牡丹、芍药,人不得.上,以.实奇。
解词:译文:堂屋前面有用石块垒成的斜坡,斜坡高两丈,上面栽种了几棵果子松,沿坡栽种了牡丹、芍药,人不能够到上面去,这里因为没有空隙满满当当而奇特。
6、后厅临.大池,池中奇峰绝.壑.,陡上陡下,人走池底,仰视莲花反在天上,以.空奇。
短文两篇八年级上册语文

短文两篇八年级上册语文1. 文学常识。
- 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被称为“山中宰相”。
2. 原文及翻译。
- 原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 内容分析。
- 景物描写。
- 作者描绘了山川的多种美景。
先总述山川之美是古来共谈的话题,然后具体描写。
写山之高“高峰入云”,水之清“清流见底”,石壁色彩绚丽“五色交辉”,还有四季常青的青林翠竹。
从时间角度看,有早晨的“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傍晚的“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山水画卷。
- 情感表达。
- 文章最后一句“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以及能够欣赏这种奇景的自得之感,同时也流露出对谢灵运等前代山水诗人的钦慕。
4. 艺术特色。
- 语言优美。
- 文中多使用四字短句,如“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句式整齐,节奏明快,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
- 描写手法多样。
- 运用了动静结合(如“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色彩搭配(如“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等描写手法,使景物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1. 文学常识。
- 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

新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古诗词原文及翻译10.短文两篇与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xìng)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我)正脱下衣服想要睡觉,(恰好看到)月光从窗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考虑没有跟(我)一起游乐的人,就到了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那样的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竹子和松柏树枝在地上的影子。
哪一个晚上没有月亮,哪一个地方没有松树柏树,只是缺少有像我们这样两个‘闲人’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译文
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却不显得妖媚,中间贯通外表笔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更加清幽,高高地洁净地站立,可以远远地观赏却不能玩弄啊。
原文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予谓菊
谓
认为
花之隐逸者也
之
助词,的
花之隐逸者也
隐逸
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
指品德高尚的人
噫
唉
菊之爱
对于菊花的喜爱
陶后鲜有闻
鲜
少
陶后鲜有闻
闻
听说
同予者何人
同予
和我一样
宜乎众矣
宜
应当,当然
宜乎众矣
众
多
盖袭译欧西人之言
袭
依照着做
老年人常思既往
既
已经
事事皆其所已经者
已经
已经经历
惟怯懦也故苟且
苟且
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老年人如瘠牛
译文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富贵的花;莲花,是花中的君子。
原文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译文
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很少听说了。对于莲花的爱好者,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爱好者,应该很多了吧。
瘠
瘦弱
不同之大略也
大略
大概
其澌亡可翘足而待
澌
尽
其澌亡可翘足而待
澌亡
灭亡
翘足而待
一抬脚就可以等到
少年雄于地球
雄
称雄
矞矞皇皇
光明盛大的样子
天戴其苍
戴
顶着
地履其黄
履
踏着
《短文两篇》《少年中国说》注释
斯是陋室
斯
斯是陋室
陋室
惟吾德馨
惟
惟吾德馨
吾
惟吾德馨
德馨
苔痕上阶绿
苔痕
苔痕上阶绿
绿
草色入帘青
青
谈笑有鸿儒
鸿
谈笑有鸿儒
儒
往来无白丁
白丁
可以调素琴
调
可以调素琴
素
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无丝竹之乱耳
乱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无案牍之劳形
劳
无案牍之劳形
形
何陋之有
水陆草木之花
草木
水陆草木之花
之
可爱者甚蕃
者
可爱者甚蕃
甚
可爱者甚蕃
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出淤泥而不染
而
出淤泥而不染
染
濯清涟而不妖
濯
濯清涟而不妖
清涟
濯清涟而不妖
妖
中通外直
中
中通外直
通
中通外直
《短文两篇》《少年中国说》注释
斯是陋室
斯
这
斯是陋室
陋室
简陋的房子
惟吾德馨
惟
只
惟吾德馨
吾
我
惟吾德馨
德馨
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
苔痕
青苔的印迹
苔痕上阶绿
绿
显现出绿色
草色入帘青
青
显现出青葱
谈笑有鸿儒
鸿
大
谈笑有鸿儒
儒
有学问的人
往来无白丁
白丁
没有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
调
调弄
可以调素琴
素
不加装饰
无丝竹之乱耳
丝竹
泛指奏乐的声音
老年人常思既往
既
事事皆其所已经者
已经
惟怯懦也故苟且
苟且
老年人如瘠牛
瘠
不同之大略也
大略
其澌亡可翘足而待
澌
其澌亡可翘足而待
澌亡
翘足而待
少年雄于地球
雄
矞矞皇皇
天戴其苍
戴
地履其黄
履
《短文两篇》翻译
《爱莲说》
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译文
水中陆地上草本木本的花,值得人们喜爱的非常多。晋朝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自唐朝以来,世上的人非常喜爱牡丹。
清涟
清水
濯清涟而不妖
妖
显得妖媚
中通外直
中
中间
中通外直
通
贯通
中通外直
外
外表
中通外直
直
笔直
不蔓不枝
蔓
生枝蔓
不蔓不枝
枝
长枝节
香远益清
远
远播
香远益清
益
更加
香远益清
清
清幽
亭亭净植
亭亭
高高地
亭亭净植
净
洁净的
亭亭净植
植
树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
却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亲近而不庄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焉
语气助词
予谓菊
予
我
外
中通外直
直
不蔓不枝
蔓
不蔓不枝
枝
香远益清
远
香远益清
益
香远益清
清
亭亭净植
亭亭
亭亭净植
净
亭亭净植
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而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亵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焉
予谓菊
予
予谓菊
谓
花之隐逸者也
之
花之隐逸者也
隐逸
花之君子者也
君子
噫
菊之爱
陶后鲜有闻
鲜
陶后鲜有闻
闻
同予者何人
同予
宜乎众矣
宜
宜乎众矣
众
盖袭译欧西人之言
袭
无丝竹之乱耳
乱
扰乱
无案牍之劳形
案牍
官府的公文
无案牍之劳形
劳
使……劳累
无案牍之劳形
形
形体、身体
何陋之有
有何陋
水陆草木之花
草木
草本木本水陆草ຫໍສະໝຸດ 之花之助词,的可爱者甚蕃
者
……的花
可爱者甚蕃
甚
很
可爱者甚蕃
蕃
多
晋陶渊明独爱菊
独
唯独
出淤泥而不染
而
表转折,却
出淤泥而不染
染
沾染(污秽);被污染
濯清涟而不妖
濯
洗濯
濯清涟而不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