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北魏孝文帝改革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教学案 新人教版选修1-新人教版高二选修1历

第1课 改革迫在眉睫[课标要求]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 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 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目标导航] 1.了解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社会矛盾出现的原因、表现及影响。

(重点)2.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

(重点)3.探究少数民族学习先进汉族文化的途径及孝文帝改革的有利条件。

(难点)一、北魏的崛起与统一黄河流域1.崛起(1)背景: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和战乱。

(2)北魏建立: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国,后改国号为魏,史称北魏。

(3)迁都: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次年,正式称帝。

2.统一黄河流域(1)统一:439年,北魏统一了黄河流域。

(2)影响①初步结束了西晋灭亡以来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②为北方创造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为各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

3.拓跋珪封建化改革内容 影响经济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计口授田,劝课农桑推动拓跋部逐渐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融合政治仿汉制设官;汉族儒生在北魏受到重用,国家机构日益完备思想北魏兴办太学,越来越多地吸收汉族先进文化[思维点拨]1.北魏统一北方后,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仍然尖锐,北魏统治集团与各族人民的阶级矛盾为主要矛盾。

2.拓跋部封建化的主要途径是与汉族士人相结合,吸取汉族传统的统治思想、经验和政治制度。

拓跋焘统治时,将这种融和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二、社会改革迫在眉睫1.社会矛盾激化(1)基层统治方式: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农民负担沉重。

(2)赋税制度:地方官吏与地主勾结,“纵富督贫,避强侵弱〞,社会矛盾激化。

2.民族矛盾激化:没有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矛盾激化。

3.社会危机严重:由于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激化,各地人民起义不断。

[易错提醒]正确认识宗主督护制的实质宗主督护制是官府与地方豪强势力勾结、镇压民众、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的方式。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第三单元第2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说课稿
(二)媒体资源
我将使用以下教具、多媒体资源或技术工具来辅助教学:历史地图、时间轴、PPT演示、视频资料和在线资源。
历史地图和时间轴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时间背景和空间分布。PPT演示将知识点以图表、文字等形式呈现,增强信息的直观性和条理性。视频资料可以展示历史场景,增加课堂的生动性。在线资源则可以提供更丰富的信息,支持学生的探究活动。这些媒体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是提高信息的传递效率,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讲授法能够系统地传授知识,为学生提供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改革措施及其影响等全面信息。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历史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改革的具体内容和历史意义。讨论法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生生互动加深对改革的理解。探究法则引导学生自主寻找资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些方法的选择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主动建构的过程,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结合,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知识吸收和能力提升。
3.合作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学生将自主或合作查找资料,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过程和结果,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研究能力。
这些互动方式的设计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合作精神,同时通过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新课导入是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环节。我将采用以下方式导入新课:
-保持板书的条理性和层次感;
-在书写过程中注意留白,避免板书过于拥挤;
-在课程结束时回顾板书内容,强化学生的记忆。
(二)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预见的问题或挑战包括学生的参与度不高、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困难以及对改革影响的深入分析不足。我将通过以下方式应对: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设计(安徽省省级优课)

《第2课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学设计(安徽省省级优课)

第2课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教案)【课程标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俸禄制、均田制、三长制和租调制;迁都洛阳以及社会生活习俗方面的改革;(2)通过“卓有成效”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学习,使学生理解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改革的作用;(3)通过“雷厉风行移风易俗”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

(4)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小组讨论:联系所学知识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结合今天的改革探究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2)小论文写作: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民族融合的实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孝文帝顺应时代潮流,积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其改革的策略和坚决的态度也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2)认识锐意改革,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3)培养学生不甘落后、勇于进取、学习先进、迎头赶上的精神以及要勇于面对困难、正视问题、找出办法、想出对策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

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回忆上节课学习内容,导入本课内容。

(板书)一、改革新制显成效探究学习一:整体上来说,我们可以把孝文帝改革分成两个阶段。

那么,你知道是怎么划分的吗?前后两个阶段侧重点各是什么?学生归纳总结1、改革阶段:前期:冯太后主持,创建新制(封建化)后期:孝文帝主持,移风易俗(民族融合)2、主要措施: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推行均田制;设立三长制;实行新的租调制;①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改革前:吏原无俸禄,靠等级在战争获得财物人口;可以肆意搜刮百姓;贪污成风。

改:俸禄国家统一筹集不许自筹;惩治贪污;改革后:吏治有所好转,政局稳定。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均田制、三长制、租调制、迁都洛阳、移风易俗(2)理解迁都原因、政治改革与经济改革的联系与作用、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及实质(3)探究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问题探究、材料分析、情景教学、对比分析、综合分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顺应时代潮流改革是值得肯定的,改革策略和决心值得学习与借鉴,改革与创新,与时俱进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和社会进步的灵魂教学重难点:重点:孝文帝改革中创建新制和移风易俗难点:理解迁都洛阳在整个改革中的地位教学工具:幻灯片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教师用课件展示孝文帝的形象和北魏的图片,提问:北魏是哪个时期的国家?北魏的基本情况是怎样的?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迁都洛阳:教师用课件展示“北魏的迁都图”,提问: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洛阳城图”,提问:迁都洛阳带来了什么影响?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均田制:教师用课件展示“均田制”的图片,提问:均田制的内容是什么?教师用课件展示“均田制的影响”的图片,提问:均田制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三长制:教师用课件展示“三长制”的图片,提问:三长制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三长制的影响”的图片,提问:三长制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租调制:教师用课件展示“租调制”的图片,提问:租调制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教师用课件展示“租调制的影响”的图片,提问:租调制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改革对民族融合的推动作用:教师用课件展示“民族融合”的图片,提问:民族融合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制度创新对改革和社会进步的保障作用:教师用课件展示“制度创新”的图片,提问:制度创新有什么作用?文化认同对巩固和深化改革的影响:教师用课件展示“文化认同”的图片,提问:文化认同有什么作用?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第16课北魏孝文帝改革教案

第16课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一、教学目标1、识记与理解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黄河流域民族大融合。

2、能力与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根据课文内容,编演历史小剧,进一步认识孝文帝的迁都和汉化政策,从而培养学生表达、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小组讨论孝文帝改革的作用,评价孝文帝,从而形成对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正确评价的能力。

通过识读课文中的地图、插图,培养学生识读历史图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少数民族的内迁,出现了民族大融合趋势,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从而产生对历史的认同感;学习孝文帝锐意改革的史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意识;介绍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学习各民族大融合的史实,使学生感知民族美,感受民族的和谐美。

二、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三、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实施的新制度四、教学方法:启发式和问题教学法五、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步骤:导入新课:营造气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探究新知:一、孝文帝的生平简介(时代背景、成长经历)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1、改革背景(先出示鲜卑人落后的生产生活资料,再出示黄河流域汉族人先进的生产生活资料,引导学生作鲜明对比,展开联想:内迁的少数民族和汉族在交往中会做些什么?学生阅读教材后开展讨论:孝文帝为什么要改革?设想假如不改革会导致什么后果?)(教师小结)少数民族内迁中原后与汉族交往频繁,增强了民族融合,但鲜卑贵族千方百计地阻止鲜卑族学习汉族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强行维持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鲜卑贵族还残酷地实行民族压迫,把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变为奴隶和杂户,激化了民族矛盾。

各族人民反对鲜卑贵族统治的斗争此起彼伏,北魏政权面临着危机。

为了适应中原先进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缓和社会矛盾,缓解政权危机,巩固北魏统治,孝文帝顺应潮流,锐意改革。

中职历史教案: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全3课时)

中职历史教案: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交融(全3课时)

江苏省XY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1教案教学内容与春秋战国同样处于分裂、动荡状态下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三、课程内容(一)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阅读图片:《西晋内迁少数民族分布图》2.教师提问:阅读教材,简述北方民族内迁的基本史实:时间、主要的民族、内迁的方向和大体过程。

提示:(1)时间:东汉、魏、晋时期。

(2)内迁主要民族:匈奴、鲜卑、羯、氐、羌。

(3)内迁方向和大体过程:西晋初年,陕西关中地区百余年人口中,少数民族已占一半。

287年,仅内迁的南匈奴就达十万余人。

前秦统治时,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已经“攒聚如林”北魏迁都洛阳更是一次集中诸多民族的百万人口的大内迁。

迁到山西一带;而鲜卑族有一部分迁到辽宁,有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

3.合作探究:北方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分别是什么?提示:(1)原因:一方面,西晋统治者不关心人民疾苦,对发展社会经济不够重视,人祸天灾下,中原人民无法生存,于是开始向南迁徙。

江苏省XY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1教案江苏省XY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1教案教学内容三、书法、绘画与雕塑1.王羲之和《兰亭集序》《兰亭集序》是王羲之50岁时所书。

全篇运用篆、隶、章草的笔法,中锋起转提按,意随笔转,线条如行云流水,字体极尽变化,楷草兼施,平稳中寓险峻,相同的字皆有不同表现,全文有二十个“之”字,都加以变化,无一雷同。

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代书法家。

代表作有《中秋帖》等,与父亲被世人称作“二王”。

2.顾恺之的绘画成就顾恺之(约346~407年),字长康,博学而又有才气。

由于顾恺之不仅擅长绘画,文章和诗也写得很好,做事又非常认真,有时达到痴迷的程度,因此有“画绝”“才绝…‘痴绝”三绝之称。

时人谓之“虎头三绝”。

3.辉煌的石窟艺术龙门石窟位于洛阳市南12.5千米处。

其地东山与西山对峙,伊水流于其间,约到隋唐时期,该地始称龙门。

西山又称龙门山,东山又称香山。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教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4)-含解析

高二历史人教版选修1教学教案-第三单元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4)-含解析

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识记:北魏的崛起与北魏重新统一黄河流域;北魏学习汉族封建政权的统治方式;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缺陷;冯太后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2)通过学习孝文帝改革前的社会矛盾及有利条件,进一步理解采用汉族的先进制度和生产方式必要性和必然性;(3)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学习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史实的能力和提高学生的论证和表达能力。

2、过程与方法:(1)探究前秦统一北方和北魏统一北方的异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的能力;(2)小组讨论学习先进文化的途径和必要性;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民族进步;(2)社会矛盾威胁社会安定,社会改革有利于解决社会矛盾;(3)历史的发展离不开杰出人物的推动作用,冯太后和孝文帝在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2.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与条件难点:宗主督护制;社会矛盾激化的原因;冯太后对孝文帝改革的影响3. 教学用具幻灯片。

图片。

4. 标签改革迫在眉睫教学过程【单元整体感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改革,通过改革,鲜卑族逐渐实现了由游牧生产方式向农耕生产方式的过渡,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分裂和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

关于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特征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

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

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

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文化风俗:少数民族汉化过程;社会发展:少数民族封建化过程。

【导入新课】第1课改革迫在眉睫(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展示课程标准: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

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北魏孝文帝改革》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知道内迁的五个少数民族的名称;掌握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影响的探究,培养学生归纳和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评价孝文帝改革,培养和提高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学习,培养学生从宏观上认识和把握这一时期我国北方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阶段性特征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顺应了历史发趋势,符合人民的愿望,起到了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促进民族融合的进步作用。

孝文帝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少数民族政治改革家,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历史价值观;认识民族融合是一股不可抗绝的潮流,在积极顺应历史潮流的同时,应该注意保持自己民族的优良传统。

教学重点: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作用。

教学难点: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教学设计:1、学法:讨论法。

2、教法:讲解法、辩论法、谈话法、比较归纳法、图表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数字故事导入。

(二)、进入新课:提问,同学们,我们从视屏当中了解到了什么样的历史信息(北魏孝文帝的一生充满坎坷)正如同学们所说的那样,北魏孝文帝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

老师将孝文帝看成一位智者,当落后的游牧文明和中原汉人先进的农耕文明发生碰撞时,智者孝文帝该何去何从。

好,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第十六课的学习,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智者的童年是不幸的,他两岁丧母,五岁登基为帝,十岁丧父。

年幼的他只能依靠祖母冯太后。

但这位太后似乎不喜欢他,有一次,冯太后将小皇帝关在屋子里面,三天不给吃喝,还准备废掉他。

幸好有大臣劝阻,他才保住了皇位。

就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小皇帝学会了小心谨慎,形成了隐忍的性格。

小皇帝从小在冯太后的引领下,对汉文化爱不释手。

冯太后去世之后,之前隐忍的儿皇帝终于翻身做了主人。

之前隐忍的压力,也就成了他改变陈规旧制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二)南北及西南、西北的民族融合 南北及西南、 1、蜀国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 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地区 、蜀国诸葛亮注意改善同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 的关系,鼓励少数民族积极发展当地经济, 的关系,鼓励少数民族积极发展当地经济,加 速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速了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封建化。 2、吴国征服、招降和笼络越族,越族同汉族一 征服、 越族, 、吴国征服 招降和笼络越族 共同开发江南,促进了民族融合。 起,共同开发江南,促进了民族融合。 中原人口南迁, 3、由于北方战乱,大批中原人口南迁,也客观 、由于北方战乱,大批中原人口南迁 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上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内容: 俸禄制(北魏首创) 内容: 俸禄制(北魏首创)、任期考核制 影响: 影响: 对官吏贪赃枉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对官吏贪赃枉法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吏治得到 改善。农民负担减轻, 改善。农民负担减轻,北方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 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中后期(特点:孝文帝主持 特点:
A、迁都洛阳
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三)民族大融合的意义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中,汉族因为人口众多, 社会制度先进,经济文化发达,很自然地成为主流。所以 这一民族融合又被叫做“汉化”。 汉化包括经济生活,社会制度,也包括心理素质和语 言习俗等各方面。但是如果认为只是汉族“化”了少数民 族,而少数民族对汉族没有什么影响,那就大错特错了。 因为历史上中华各民族不论大小,都有各自的特点,都为 中华文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他们和汉族融合过程中,就 给汉族注入了新鲜血液,使中华民族更有生气,更富创造 力,所以当时实际情况是,无论政治、军事、经济、科技 文化及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处处都显现出少数民族的巨 大影响。
所以,孝文帝改革以迁都为界 ,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孝文帝)
冯太后(公元 冯太后 公元 441 - 490 年) 姓冯名有,汉族人, 姓冯名有,汉族人,是北燕君主冯弘的 之女,北魏文成帝之后。 第二子冯朗 之女,北魏文成帝之后。她 在文成帝死后的献文帝( - 在文成帝死后的献文帝(466-471)和 ) 孝文帝( 孝文帝(471-499)时期两朝亲政,推 - )时期两朝亲政, 动了汉化改革, 动了汉化改革,督促孝文帝学习儒家经 典。
⑴宗主督护制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赋税收入 和徭役征发
北 魏 的 行 政 体 制
北魏政权 宗主 农民
宗主督护制 北魏政府任命地方豪 强为宗主来管理当地事务, 强为宗主来管理当地事务, 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 可以继承和内部转让,权 力很大。 力很大。
地方宗主与中央政权 的矛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赋税制度混乱,导致农民负担沉重。 混乱的赋税制度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 北魏前期征税,分为“三等九品”。九品 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 是根据资产多少而规定的赋税高低的品级,三 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 等是按不同等第将税送到不同地区。可是实际 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 在征税时,并不按这个九品征收。一方面,这 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 是由于世家大族已经隐瞒了大量的田地和人口,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贫富莫辨的情况,另一方 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 面,也由于官吏们畏于权势,多与地主勾结, 地主所交纳的不多, 地主所交纳的不多,而广大劳动人民却负担沉 重。 (农民与统治者的矛盾)
(三)内迁少数民族统治者的混战
1、西晋灭亡前后,各少数民族统治者,纷纷建立政权,混战不休。给 经济文化带来严重破坏。 2、淝水之战,前秦失败,北方再度陷于分裂割据,南方不思进取,错 过收复北方的大好时机. 3、彼此混战中,各族贵族割据势力削弱,原民族布局被打乱,各族差 异缩小,有利于民3)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导致 北魏统治者实行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 民族矛盾激化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每有骑战,驱夏人(汉人)为肉篱。 ----在战争时 ----在战争时,往往驱使汉族和其他各族 在战争时, 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 的人充当步兵,在阵前冲锋,鲜卑骑兵则在 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后督阵,并任意纵马践踏。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3、拓拔珪的汉化改革 拓拔珪的汉化改革 汉化
(1)依据:参照汉族封建政权统治方式 依据: 措施:(政治、经济、文化) :(政治 (2)措施:(政治、经济、文化) 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 定居下来 ① 解散部落组织,实行编户,使部落成员定居下来; 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农桑; ② 计口授田,劝课农桑; 仿汉制设官制,重用汉族儒生, ③ 仿汉制设官制,重用汉族儒生,完备国家机构 兴办太学 太学, ④ 兴办太学,吸收汉族先进文化 (3)意义 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 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 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渐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 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 居生活,国家机构日益完备,为统一黄河流域奠定了基础。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1、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何有大量的少数民族 内迁? 2、你认为少数民族内迁会产生哪些影响?
一、少数民族的内迁
(一)少数民族内迁的时间
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北部和西北部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 2、内迁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
(二)内迁少数民族的分布及处境
分布:他们居住在今甘肃、陕西、山西以至河北、辽宁南部的广大地区。 处境:遭受西晋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要纳税、当兵,甚至被掠卖 为奴婢,有的沦为流 民。
其他民族与鲜卑族之间的矛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2、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孝文帝(471—499在位)
孝文帝拓跋宏是北魏献文帝拓跋弘的长子 ,北魏的第6位国君。年幼的拓跋宏由祖母( 冯太后)抚养并代为摄政。所以在471年至 490年的20年间,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氏把 持。 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他 开始大刀阔斧地进行汉化改革。孝文帝当政后 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洛阳。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以迁都洛阳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1)前期
A、均田制
主观目的: 前提: 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特点:冯太后主持,重点是创建新制)
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
主要内容: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并 国家把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民向政府交租, 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承担一定的徭役和兵役。 成效: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回复和发展,保证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回复和发展,
影响: 影响:有利于少数民族政权的 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封建化;有利于民族融合。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3、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1)推动了经济的复苏和繁荣 A农业生产发展
6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还要多出一倍。 世纪初年,北魏全国人口比西晋太康年间还要多出一倍。 B手工业日益活跃 丝织业发展显著;北方出现青瓷 丝织业发展显著; C商业日趋活跃 重新铸造铜钱, 重新铸造铜钱,货币交易代替实物交易 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出土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 对外贸易有长足发展(出土拜占庭金币、波斯银币)
从平城方面看 政治 经济 军事 保守势力强大,不利 于改革 从洛阳方面看 有利于争取汉族 地主合作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实行汉制、移风易俗)
气候恶劣,交通不便, 地处黄河之南, 生产需要不能满足 农业发达 受强敌“柔然”威胁, 有利于控制中原, 不利于控制中原 可征服较弱的南 齐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中原文化, 几朝之都
影响: 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影响: 有利于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征收赋税和徭役。
北魏行政体制对比图
北魏 政权 宗主 农民
改革前
北魏 政权
农民
改革后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C、整顿吏治
原因: 原因: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 吏治混乱、贪污现象严重,因而影响了北魏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激 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化了统治者和人民之间的矛盾。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一)北魏的崛起
1、族源: 、族源: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起源于东北鲜卑族拓拔部;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 内蒙; 之际游牧于山西、 魏晋之际游牧于山西、内蒙; 东晋时建立代国 为前秦吞并。 时建立代国, 东晋时建立代国,为前秦吞并。 2、崛起: 、崛起: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 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重建代国, 386年拓拔珪重建代国,改国号魏,史称北魏; 398年迁都平城 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年迁都平城, 398年迁都平城,次年称帝,是为道武帝。
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 ——三国、两晋、南北朝 三国、 三国 两晋、
07历本一 历史文化学院 07历本一 20071310788 何克彬
西晋时期民族分布图
西 晋 流 民 起 义 图
五胡乱中原 匈奴、鲜卑) (羌、氐、羯、匈奴、鲜卑)
十 六 国 名 称 简称 一 两赵 三秦 四燕 五凉 国 名 成汉、 匈奴) 成汉、夏(匈奴) 前赵、 前赵、后赵 前秦、后秦、 前秦、后秦、西秦 前燕、后燕、西燕、 前燕、后燕、西燕、南燕 前凉、后凉、西凉、北凉、 前凉、后凉、西凉、北凉、南 返回 凉
三、民族大融合的出现 (一)北方民族大融合 1、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五胡”等北方少 、东汉末年以后迁居中原的“五胡” 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杂居 相互学习, 通婚杂居, 数民族,经过与汉族的通婚杂居,相互学习, 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差异逐渐消失, 生产互补,至北朝末年,胡汉差异逐渐消失, 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民族大融合。 实现了民族大融合。 2、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质上是促进他们封建 、少数民族接受汉化,实质上是促进他们封建 封建化又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 化,封建化又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 3、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统一繁荣准 、民族融合的实现,为隋唐时期的统一繁荣准 备了条件。 备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