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功学说

合集下载

陈亮的“事功”思想与西方功利主义的区别

陈亮的“事功”思想与西方功利主义的区别
派 的集 大 成者 。“ 当乾道 、 淳熙 间 , 朱、 张、 吕、 陆 四君
出于形 气 之表 , 而常 行 于事 物之 间者 也 ” [ 5 } 7 9 0在 陈亮
看来 , “ 道” 不 能 脱离 日常事 物 , 它 不是 超越 自然 和社 会 的某 种 先 验 的东西 , 而是 存在 于 现实 世 界 , 与 具 体
收 稿 日期 : 2 1 ) 1 5 -0 3 - 3 0
陈亮 ( 1 1 4 3 — 1 1 9 4 ) , 字 同甫 , 号龙川 , 婺 州 永 康
世 界 的绝 对精 神 本体 。陈亮 所 理解 的 “ 道” , 则是 “ 非
( 今属 浙 江 ) 人, 南 宋 时 期著 名 的爱 国主义者 , 永康 学

样, 产 生的 社 会 背景 和 追 求 的 目的 也 大 不相 同 。 不 宜 用 西 方 的功 利 主 义 概 念 来 指称 陈 亮 的立 场 。 进 行 中 西伦 理 学 比 较
研究 , 不 能抛 弃 中 国伦 理 思 想的 传 统 研 究 范 式 的话 语 系统 和 方 法论 。
关键词 : “ 朱 陈之 辩 ” ; 陈亮; “ 事功” ; 功利 主 义
常存 乎 ? ” ( 《 陈亮集 》 卷二 十八 : 又 甲辰秋 书 ) 陈亮 通
过对 汉 唐 王 道 的评 价来 论 证 “ 功利” 不 等 于私 欲 , 王
孝 宗皇 帝 四书” 和与朱 熹辩论 的信 件 。在 长达 数年 的
“ 朱 陈 之辩 ” 中, 陈亮 阐述 了他 的哲 学 思 想 和 历 史 观
“ 然 谓 三代 以道 治天 下 , 汉 唐 以智 力 把 持 天 下 , 其 说 固 已不 能使 人 心服 ;而近世 诸 儒 遂谓 三 代 专 以天 理 行, 汉 唐专 以人 欲 行 , 其 问 有 与 天理 暗合 者 , 是 以亦

事功学派名词解释

事功学派名词解释

事功学派名词解释
事功学派 (Sapiens: A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是一部非常受欢迎的虚构历史小说,由人类学家 Zimmerman 创作。

该小说讲述了人类从石器时代到 21 世纪的故事,并将人类的历史与现代科学和理论相结合。

该小说获得了广泛的赞誉,被誉为是科幻小说的杰作之一。

事功学派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派别,其创始人是荀子。

该学派认为,人类社会是由各种矛盾和冲突构成的,而且这些矛盾和冲突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事功学派强调通过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来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并主张通过不断地改进和进步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事功学派的哲学思想对中国历史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事功学派被认为是儒家学派的一个重要分支,其创始人荀子被认为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事功学派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强调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思想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事功学派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想派别,其强调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的思想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事功学派1

中国事功学派1
中国事功学派
--------------以叶适的功利思想介绍
叶适的个人简介
• 叶适(1150-1223)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他是我国 南宋时期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论家。他所代表的永嘉 事功学派,与当时朱熹的道学派、陆九渊的心学派,并列 为南宋时期三大学派,对后世影响深远。 • 全祖望评论说:水心较止斋又稍晚出,其学始同而终异。 永嘉功利之学,至水心始一洗之。然水心天资高,放言砭 古人多过情,其自曾子、子思而下皆不免,不仅如象山之 诋伊川也。要亦有卓然不经人道者,未可以方隅之见弃之 。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 龂龂其间,遂称鼎足。然水心工于文,故弟子多流于辞章 这段话说明了水心之学的几个方面。
• 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叶适主张实行比较自由放任的经济政 策,反对国家对经济生活作过多少的限制性干涉。 • 反对盐茶禁榷 • 反对抑制兼并
功利主义军事思想
• 坚持抗金,认为危机在外而不在内 • 备成而后动,守定而后战的战略方针 • 大力改革,解决冗兵、冗费以及问题
功利主义教育思想
• 教育目标:学以致用:“读书不知接统绪,虽多无益也;为 文不能关教事,虽工无益也;笃行而不合于大义,虽高无 益也;立志不存于忧世,虽仁无益也” • 教学内容:百家之学 • 教学方法:质实、讲创、创发:叶适反对朱陆理学涵养心 性、空谈德性的内求方法,教诲生徒走向外探察的道路, 积累实学,历炼实事,明晓实理,增进实利。
叶适的著作
• 《叶适集》(《水心文集》与《别集》合编,1961年版) 以及《习学记言序目》(上下册,1967年版) • 《习学记言序目》标志着功利主义思想的成熟。
叶适功利主义思想
1.功利与功利主义:在汉语中,“功利”,按照《
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其意指:“功效和利益 ”。而“功利主义”,则是指:“主张以实际功 效或利益伦理观点。”《哲学百科全书》将“功 利主义”定义为“认为行为的对错由结果的好坏 决定的一种学说”。

中国哲学史 第七章 事功学派

中国哲学史 第七章  事功学派

第七章事功学派南宋是理学繁荣的时代,其他一些非理学的学派,虽然并不直接关注理气心性的本体论思辨,但仍以某种形式参与了进来,或认同或批判,从而与理学各派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关系。

其中,以陈亮、叶适为主要代表的浙东事功之学,在性理、心性之学为主导的学术氛围中独树一帜,为丰富多彩的中国学术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一节事功学派的兴起事功学派,或称功利学派,与南宋占主导地位的理学派别相对立,主要兴起于浙东地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泛指整个的浙东之学,包括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婺学),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先后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

金华学派首倡经世致用,对朱熹道学和陆九渊心学的争辩采取折中调和的态度;永嘉、永康两派则反对理学家空谈性命义理,为学注重事功或功利,并以实际功用和效果作为判断思想和业绩正当性的基本的理由。

但是,不是凡注重事功者都属于事功学派,一些理学家虽然也强调事功,但基本架构仍在心性理气的理学理论。

比方胡宏、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等。

换句话说,事功思想的外延要大于事功学派。

因而,本书的事功学派是用其侠义,特指以功利为道义之内容并以明事功为议论之首务的学派。

叶适说:“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

”①陈亮亦称:“书生之智,知议论之当正,而不知事功之为何物。

”②由此,只有他们自己为代表的永嘉、永康之学才是真正的事功学派,一、永嘉学派的传承永嘉学派在学脉上属于二程洛学的一支。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的老师袁溉是二程的学生,故薛氏属于洛学的再传。

然而,薛季宣的治学,兴趣和用功却不在理学的理气心性而在事功,要求学问能够得到实用:“凡夫礼乐兵农,莫不该通委曲,真可施之实用”③。

因而,理学家的性与天道之论,如果不能联系于日常事物活动,就只能是无用的空谈。

一句话,“其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④也。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从薛季宣和永嘉另一学者郑伯熊学,又与张栻、吕祖谦关系友善。

中国哲学史 第七章 事功学派

中国哲学史 第七章  事功学派

第七章事功学派南宋是理学繁荣的时代,其他一些非理学的学派,虽然并不直接关注理气心性的本体论思辨,但仍以某种形式参与了进来,或认同或批判,从而与理学各派保持着不同程度的关系。

其中,以陈亮、叶适为主要代表的浙东事功之学,在性理、心性之学为主导的学术氛围中独树一帜,为丰富多彩的中国学术思想增添了新的内容。

第一节事功学派的兴起事功学派,或称功利学派,与南宋占主导地位的理学派别相对立,主要兴起于浙东地区,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泛指整个的浙东之学,包括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派(婺学),以薛季宣、陈傅良、叶适为先后代表的永嘉学派和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学派。

金华学派首倡经世致用,对朱熹道学和陆九渊心学的争辩采取折中调和的态度;永嘉、永康两派则反对理学家空谈性命义理,为学注重事功或功利,并以实际功用和效果作为判断思想和业绩正当性的基本的理由。

但是,不是凡注重事功者都属于事功学派,一些理学家虽然也强调事功,但基本架构仍在心性理气的理学理论。

比方胡宏、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学等。

换句话说,事功思想的外延要大于事功学派。

因而,本书的事功学派是用其侠义,特指以功利为道义之内容并以明事功为议论之首务的学派。

叶适说:“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

”①陈亮亦称:“书生之智,知议论之当正,而不知事功之为何物。

”②由此,只有他们自己为代表的永嘉、永康之学才是真正的事功学派,一、永嘉学派的传承永嘉学派在学脉上属于二程洛学的一支。

薛季宣(1134~1173,字士龙)的老师袁溉是二程的学生,故薛氏属于洛学的再传。

然而,薛季宣的治学,兴趣和用功却不在理学的理气心性而在事功,要求学问能够得到实用:“凡夫礼乐兵农,莫不该通委曲,真可施之实用”③。

因而,理学家的性与天道之论,如果不能联系于日常事物活动,就只能是无用的空谈。

一句话,“其学主礼乐制度,以求见之事功”④也。

陈傅良(1137~1203,字君举)从薛季宣和永嘉另一学者郑伯熊学,又与张栻、吕祖谦关系友善。

事功之学名词解释

事功之学名词解释

事功之学名词解释
事功之学(Jing chéng xué xī)是指中国传统的技艺、方法和理论,用于指导人们在各种实际情境中解决问题、达成目标、创造成功。

事功之学强调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探索出一套可操作、可量化的方法和技巧,以便更好地完成各种任务和目标。

事功之学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农业、手工业、建筑、工程、军事、交通、商业等。

在各个领域,事功之学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应用范围。

例如,在农业中,事功之学强调掌握作物生长规律、种植技巧和收获经验,以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建筑中,事功之学强调掌握建筑设计原理、材料选择和施工方法,以便实现高质量、美观的建筑物;在工程中,事功之学强调掌握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技能,以便实现高效、安全、可持续的工程系统。

事功之学不仅是一种技艺和方法,更是一种思考和生活方式。

它强调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经验,以便更好地应对各种挑战和机遇。

事功之学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球化进程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事功”和“有情”

“事功”和“有情”

“事功”和“有情”“事功”和“有情”是两个古代哲学观念,它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思想内涵。

事功, 是指关于事物的功能、作用和功用的观念;有情则是指世间众生(包括人、动物、植物等)的生命和情感。

这两个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提及,并对人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事功和有情两个方面来探讨这两个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和价值。

我们来看看“事功”的概念。

事功指的是事物的功能、作用和功用。

这一概念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尤其是儒家思想。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就有提及“事功”的概念,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季氏》)。

这里的“务本”即指的是务实、重视实际的功用和功能。

在儒家的价值观中,强调的是实用性和功利性,并倡导将道德和伦理观念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和作为,要求人们注重实际的功效和功能,以实现个人的理想和社会的和谐。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事功”观念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不仅体现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也贯穿于医学、农业、建筑等各个行业。

人们在工作生活中都注重实际的功能和效益,追求实用性和务实精神。

“事功”观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价值观,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和行为方式。

我们来探讨“有情”这一概念。

有情指的是一切众生,包括人、动物、植物在内的一切生命体。

这一概念同样也源自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尤其是佛家思想。

在佛教经典中,有关“有情”概念的论述甚多,如“一切有情,各具智慧”(《楞伽经》)。

这里的“有情”指的是一切众生都具有情感、感情和智慧。

在佛家看来,一切众生都是有情的,都有其独特的情感和智慧。

有情观念倡导人们对一切生命都要怀有同情和善意,不要伤害、忽视或漠视他人、动物和自然界的存在。

这一观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体现在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上,例如儒家思想强调孝道,要求人们孝敬父母;佛家则提倡慈爱和慈悲,要求人们善待一切有情。

永嘉事功学派简介

永嘉事功学派简介
● 总之,近代温籍知识分子从永嘉学派的文献中汲取了思想精华,在近代情境中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可以说, “贯穿古今,通经致用”是南宋永嘉学派的思想灵魂,叶适认为这是向儒家“道之本统”的回归;“融会中 西”则是永嘉学近代存续的具体形式,而这三者又统一于温籍知识分子对“儒术”的近代理解,从某种意义 上说,也就是近代儒家知识分子对儒家“道之本统”的新见解、新境界。
地位
● 永嘉学派在当时学术思想界具在举足轻重的地位和影响。清代学者全祖望有一恰当的评价,他说: “乾(道)、(淳)(熙)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熹)、陆(九渊)二派,而水心(叶 适之号) 其间,遂称鼎足。”(《宋元学案》卷五十四《水心学案》)足见永嘉学派在当时的历 史地位。
复兴
● 永嘉学派主要活跃于南宋,最终在宋元之际断裂,对温州知识分子而言,复兴永嘉学主要的并不是向宋学传 统的回归,而首先是振兴区域文化的一种努力。这一努力以永嘉学派思想为文化资源,并在晚清学术语境和 政治背景之下进行了实践和理论创新。其最终的成果是:在汉宋两大营垒之间,独树一帜;于中西文化碰撞 之际,兼容并蓄,从而存续了永嘉学派的近代命运。
● 永嘉学派提出“事功”思想,主张“经世致用,义利并举”,重视经史和政治制度的研究,主张 通商惠工、减轻捐税、探求振兴南宋的途径。正如明清之际的学者黄宗羲所指出的“永嘉之学, 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言之必使可行。足以开物成务,盖亦鉴一种闭眉合目朦胧精神自附 道学者,于古今事物之变,不知以为何等也”(《宋元学案》51卷《水心学案》)。
内容
● 1.永嘉学派最早提出了“事功”思想,亦是永嘉学派最大的特点,主张利与义的一致性,“以利和义,不以 义抑利”,反对某些道学家的空谈义理。
● 2.认为“道不离器”,反对“专以心性为宗主”,对董仲舒提出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 说法表示异议,曰:“既无功利,则道义者无用之虚语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十二章事功学说
本章目标要求:
1、了解事功学说的主要内涵。

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

……利之所在,何往而不可哉!……禹无功,何以成六府?乾无利,何以具四德?陈亮《四弊》
以“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

”来概括陈亮的功利思想,显然是恰当而准确的。

义利问题是传统哲学特别是儒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朱熹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

”传统的义利观,重于义利之分,实际上是主张义利对立,重义轻利。

陈亮在义利关系问题上,坚决反对把仁义道德和实事功利对立起来,反对重义轻利或舍利求义。

陈亮重实际、讲实效,心目中的实效主要在于:一是个人的正当需要的满足,二是当时国家安宁的确保。

他对理学家们尽心言性的空谈,无补于社会的实际,表示极大的不满。

陈亮的义利合一、注重事功的伦理思想,落实在个体的道德实践和人生理想上,就是主张“学成为人”,即学会做一个堂堂正正、有情有义、敢作敢为、鲜活生动的“人”,并以此反对成为一个究心穷理、废实离事的“醇儒”。

陈亮的功利思想在
当时的出现,是当时社会
需要的理论反映。

从学术
上,道学的空谈误国殃
民,已为一些有识之士所
认识;而偏安的南宋,也
面临着抵御北方金人入
侵,收复失地的两大历史
重任。

无论是对道学空谈
心性的矫正,还是在伦理
上为两大历史重任制造
理论的依据,都需要一种
重实的事功功利思想。


亮是南宋时期浙学的主
要领军人物之一,事功主
义被认为是其所创立的
永康学派的基本思想,对
当代“自强不息,坚忍不
拔,勇于创新,讲求实效”
的“浙江精神”的形成有
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推荐阅读:
刘和卿墓志铭
陈亮
金华刘范,十年前名渊,尝与二三子从予学。

居亡何,其母死,塟邑之庆云乡杉塘原,求予铭其墓。

其后予久不见范,范能入太学为诸生,与一时英俊相先后。

一日,其父和卿名大声访予宝婺观,为予道范近事,喜甚。

今年夏秋之交,予得第东归,趋本郡谢,则闻君死矣。

入吊君丧,甚悲。

未几,范衰绖跣行,以其同舍生袁州州学敎授徐君正夫所述君行来告曰:“我父将以十月己酉合塟,往尝辱铭吾母矣,可不哀吾父乎?”予自念投老蒙上误恩,擢先众俊,精神筋力往往尽矣,愧无以报称也。

将遗落世事,痛自啬养,以庶几万一焉,而敢费心思于文字间以重其羞!然闻范言,则拒之有所不忍。

盖世有常言:“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金华距行都一水,水湍流时,舟昨发今日至,行都无试则已尔,有则金华之士必多。

君尝学为其文,而众中未尝有君之迹,孝友自将,祈无愧于乡党而已。

君世居都城,乃傍城筑室瞰溪,而南山森列,一望甚远,纵横不过二三丈许,外未免于利人交关,而过数步则幽人逸士之居也。

然君与人无甚交涉怨恶,亦以是取足而无他营。

晩始作大室天宁寺旁,亦取其不涉闹市耳。

君气貌伟然,宜于世无所不可,而利名之场,宜至死不休也;去朝密迩而不往争名,出入于市而不
就争利,则其可书者众矣。

君卒于绍熈四年六月壬寅,得年五十有七。

曾大父赐,大父肇,父从政。

先娶陈氏;继季氏,赠朝议大夫迤之女。

子男三人,长箕,次范也,少简。

女三人,适杨颋、李召甫、夏焕。

孙男四人,女一人,皆幼。

铭曰:人生何为?为其有欲。

欲也必争,惟日不足。

粗足而休,惟君也独。

抱此入
土,吉不必卜。

参考书目:
1、《陈亮集》(增订本)邓广铭点校河北教育出版社
2、朱晓鹏《论陈亮事功主义伦理思想的基本特征》
3、黄开国《陈亮重事功的功利思想》
4、陈国灿《南宋浙东事功之学的再认识》
活动:
1.请简述陈亮事功学说的主要内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