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桥脑梗塞的定位诊断水平
MRI上岗证考试题库与答案

MRI上岗证考试题库与答案1、骨巨细胞瘤在同动脉瘤样骨囊肿CT检查鉴别中,下列哪项最有意义A、前者膨胀性表现,后者无B、前者可见骨性包壳,后者无C、前者病变周围可见软组织肿物,后者无D、前者病灶内可见分隔,后者无E、前者病变中心可见坏死、液化,后者无答案:C2、关于TR,TE的描述,错误的是A、TR即重复时间B、SE序列TR是指一个90°射频脉冲到下一个90°射频脉冲之间的间隔C、TE即回波时间D、SE序列TE是指90°射频脉冲到产生回波的时间E、TE越长,T2对比越小答案:E3、有关齿状突骨,不正确的是:A、与枢椎椎体不连B、齿状突有两个原发骨化中心C、齿状突骨畸形可引起环枢关节脱位D、齿状突尖部继发骨化中心在出生后2〜4月出现E、齿状突尖部终末骨可引起枕大孔变小答案:D4、显示小儿鼻咽部特点较好的图象:A、T1WI轴位B、T2WI矢状位C、T1WI冠状位D、T2WI冠状位E、T2WI轴位答案:A5、根据“临床用磁共振诊断设备安全性指导原则”要求,MRI扫描超过多少dB需要采取一定的听力保护措施A、70dBB、75dBC、80dBD、85dB44、心脏正常解剖结构MRI所见是:A、右心耳呈管状B、左心耳呈基底宽的三角形C、右室呈椭圆形,内壁光滑D、左室呈三角形,内壁粗糙E、心肌厚度收缩期比舒张期至少增加30%答案:E45、多层螺旋CT对X线球管的要求最关键的是A、焦点大小B、冷却方式C、旋转速度D、阳极热容量大E、外形尺寸答案:D46、“小膀胱”征(膀胱挛缩)多见于:A、膀胱息肉B、膀胱结石C、膀胱结核D、膀胱移行上皮癌E、膀胱炎急性答案:C47、MR检查最佳适应症()A、泌尿系统B、消化系统C、心脏、大血管D、女性盆腔E、中枢神经系统答案:EMRI虽具有良好的对比度,但容易产生伪影,其检查最佳适应症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
48、施加90。
射频脉冲后,组织质子的宏观纵向磁化矢量从零达到最大值的63%所需的时间称为该组织的A、T1 值B、T2 值C、TI 值D、TE 值E、F ID 值答案:A49、颅脑CT灌注的参考血管为()A、颈动脉B、颈静脉C、胸主动脉D、腹主动脉E、腹腔静脉答案:A颅脑灌注运用于评估颅脑的微循环情况。
脑梗死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脑梗死轻重程度判断标准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堵塞导致局部脑组织缺血或坏死的疾病。
轻重程度的判断是医生用来确定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病人的康复情况。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脑梗死轻重程度判断标准。
一、NIHSS评分法NIHSS评分法是目前最常用的判断脑梗死程度的方法之一。
NIHSS全称为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推出。
该评分法通过观察和检查患者的神经症状以及行为反应,来评估患者的神经损害程度。
该评分法包括意识水平、肌力、感觉、语言、眼球运动等多个方面共15个项目,每个项目的得分范围是0-4或者0-2。
根据总分来判断脑梗死的轻重程度,总分越高,脑梗死程度越严重。
二、ASPECTS评分法ASPECTS评分法是一种通过头颅CT图像来评估中大脑动脉供血区域的缺血程度的方法。
ASPECTS全称为Alberta Stroke Program EarlyCT Score,该评分法由加拿大阿尔伯塔州的研究人员提出,并逐渐得到广泛应用。
该评分法将中大脑动脉供血区域分为10个部分,每个部分根据缺血情况进行评分,总分为0-10分。
评分越高,脑梗死程度越轻;评分越低,脑梗死程度越重。
三、TOAST分类法TOAST分类法是根据脑梗死的病因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TOAST 全称为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它将脑梗死分为5个亚型:大动脉粥样斑块型、心源性栓塞型、小动脉型、其他特定原因型和未明确原因型。
其中,大动脉粥样斑块型和心源性栓塞型是两种最常见的亚型,一般都有较明确的原因和临床表现,可以通过一系列的检查来确定。
综上所述,脑梗死轻重程度的判断有多种方法,其中包括NIHSS 评分法、ASPECTS评分法和TOAST分类法。
这些评估方法的应用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地判断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为合理制定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早期识别和处理脑梗塞的重要性

早期识别和处理脑梗塞的重要性脑梗塞(Cerebral Infarction)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早期识别和处理至关重要。
脑梗塞是由于脑血管发生一系列变化,导致脑血液供应中断,从而造成脑组织缺血和坏死。
早期识别和处理脑梗塞不仅可以减少病人的死亡率和残疾率,还能维持脑功能正常运转,提高生活质量。
I. 早期识别脑梗塞的重要性早期识别脑梗塞可以帮助医生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减少脑组织损害。
以下是几种早期识别脑梗塞的方法:1.1 病史询问和症状分析医生在与患者交流的过程中,通过询问病史和观察症状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可能为脑梗塞。
常见的症状包括突然出现的头痛、头晕、语言不清、肢体无力、面部或四肢一侧麻木等。
1.2 神经影像学检查神经影像学检查如脑CT或MRI扫描,可以明确诊断脑梗塞,并了解脑血管的状态。
通过这些检查,可以确定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并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II. 早期处理脑梗塞的重要性早期处理是指在脑梗塞发生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采取治疗措施,以减少脑组织的死亡和功能损害。
以下是几种早期处理脑梗塞的方法:2.1 静脉溶栓治疗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塞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静脉注射溶栓药物,可以溶解阻塞脑血管的血栓,恢复血液流通,减少脑组织的损害。
2.2 血管内治疗对于某些患者,血管内治疗可能更为适用。
该方法通过导管置入至阻塞的脑血管,进行血栓摘除或血管扩张等操作,恢复脑血液供应。
2.3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既可以是急性期的治疗,也可以是长期的预防治疗。
急性期的药物治疗可以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等,以防止再次发生血栓形成。
III. 脑梗塞后的康复措施早期识别和处理脑梗塞只是第一步,脑梗塞后的康复措施同样重要。
康复措施旨在最大程度地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康复措施:3.1 物理治疗物理治疗包括运动训练、按摩和理疗等,旨在提高患者的肌肉力量和协调性。
物理治疗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帮助恢复患者的行动能力。
(2021年整理)急性脑梗死诊治指南

(2021年整理)急性脑梗死诊治指南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疾病,临床上需要及时诊断和有效治疗。
为了指导医生正确处理急性脑梗死患者,相关专家和学术团体制定了《急性脑梗死诊治指南》。
本文将对该指南进行整理,详细介绍其中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急性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阻塞导致局部缺血和细胞死亡的病理过程。
诊断的关键在于早期急救和检查,以便尽早开始治疗。
指南明确指出,快速识别脑梗死的症状和体征十分重要,例如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语言障碍、视力损害等,应该立即考虑急性脑梗死的可能性。
首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影像学检查是必要的。
除了常规的头颅CT扫描,还推荐进行血管造影、头颅MRI等更准确的影像学检查,以确定梗死范围和原因,以便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在治疗方面,急性脑梗死的治疗重点在于恢复脑血流、保护神经细胞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指南中提到了多种治疗方法和药物的应用。
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之一,但需要在一定时间窗内进行。
指南明确规定,可以使用静脉溶栓药物进行治疗,但需满足一定的溶栓时间窗和其他临床条件。
此外,还提到了供氧、血压控制和液体管理等保护神经细胞的治疗措施。
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时提供高浓度氧气可以改善脑缺氧状态,降低组织坏死的风险。
控制合适的血压水平可以减少脑部损害,但需注意避免过度降低血压。
液体管理方面,保持良好的液体平衡和避免脱水对预防血栓形成和缺氧十分重要。
除了治疗措施,指南还强调了康复治疗的重要性。
脑梗死后早期康复训练可以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
指南中建议进行物理治疗、语言治疗、社会支持等康复干预,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功能恢复。
此外,指南还提到了急性脑梗死的并发症预防和处理的相关内容。
例如,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治疗可以减少再次发生的风险;高血糖、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等常见并发症的控制也非常重要。
总之,针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治指南提供了科学、规范的诊疗方案,旨在帮助医生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该疾病。
脑梗塞的评估

脑梗塞的评估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是因为脑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流供应不足而引起的。
评估脑梗塞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患者是否存在脑梗塞和评估其病情的严重程度,以便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和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
下面就脑梗塞的评估进行详细介绍。
1. 病史采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病情的发展过程、症状出现的时间和持续时间、有无既往疾病史、家族病史等。
特别关注有无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心脏病等危险因素的存在。
2. 体格检查:包括测量血压、心率、体温、呼吸等生命体征。
还需对口腔、肢体、瞳孔、语言表达等进行观察,以发现可能的异常表现。
3. 神经系统评估:包括对意识、语言、感觉、运动等方面进行评估。
观察患者是否有言语不清、面部或肢体无力、麻木和痛觉异常等症状。
4. 实验室检查:进行血液检查,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血脂水平、造影等指标。
这些检查可以提供进一步的诊断依据,还能帮助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和潜在风险。
5. 影像学检查:最常用的方法是脑部CT或MRI扫描。
CT可以快速诊断脑梗塞,确定梗死灶的位置和范围。
MRI更加敏感,可以发现更小的梗死灶。
6. 神经功能评估:可以通过NIHSS(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等评分工具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神经功能评估。
包括了解患者的病程、症状以及在意识、视力、语言、协调性、肢体运动和感觉等方面的表现情况。
7. 心电图检查:对患者进行静息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心脏病或心律失常等疾病,评估患者的心脏状况。
综上所述,评估脑梗塞的过程需要详细的病史采集、体格检查、神经系统评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等。
通过这些评估方法可以确定患者的病情,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并为康复提供依据。
同时,还应结合患者的年龄、全身状况、合并症以及家庭环境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是根据一般查体与神经系统检查所获得的资料,结合有关实验室检查,加以分析而推断出来的。
一般分为定位和定性诊断两方面。
由于神经系统各部位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不同,当损伤时即出现不同的神经功能障碍,表现出不同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定位诊断是根据这些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生理和病理知识,推断其病灶部位的一种诊断过程。
定性诊断乃系确定病变的病理性质和原因,即对疾病作出病理、病因诊断的过程。
因为神经系统与其它系统有密切联系,且神经系统疾病不仅可由神经系统本身疾病所致也可继发于其它系统疾病,故在考虑定性诊断时,必须从整体出发,根据起病急缓、病程长短、症状和体征出现的先后次序以及其演变过程,参照有关辅助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
常见病因有:感染、外伤、血管性疾病、中毒、代谢障碍、肿瘤、变性疾病、先天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诊断和定性诊断不可截然分开,如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在确定病变部位的同时也可推断出病变的性质,如内囊附近病损,多由动脉硬化合并高血压性血管疾病所致。
因而在不少情况下,神经系统疾病的定位、定性诊断是相互参考同时进行的。
常见病症的定位诊断一、颅神经损害的定位诊断(一)视神经损害的定位:视神经通路自视网膜、经视神经、视交叉、视束、外侧膝状体、视放射至枕叶视觉皮质,径路很长,易于受损,但由于行走各部的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的不同,损害后的视野改变也各异,故由此可判断视路损害的部位。
1.视神经损害:病侧眼视力减退或全盲伴直接光反应消失,但间接光反应存在,眼底可见视乳头萎缩。
多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视神经炎,脱髓鞘性病变以及外伤、肿瘤压迫等。
2.视交叉损害:视交叉中央损害时,视神经双鼻侧纤维受损,产生双颞侧偏盲,多见于鞍区肿瘤,特别是垂体瘤。
如病变扩及视交叉外侧累及病侧的颞侧纤维时,则患侧眼全盲,对侧眼颞侧偏盲。
见于鞍区肿瘤、视交叉蛛网膜炎等。
3.视束损害:病灶同侧视神经颞侧纤维和对侧视神经鼻侧纤维受损,产生病侧眼鼻侧偏盲,对侧眼颞侧偏盲,即对侧同向偏盲,伴有“偏盲性瞳孔强直”(光束自偏盲侧照射瞳孔,不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自另侧照射时则有对光反射)。
脑梗塞的定位诊断

脑梗塞得定位诊断一、前循环脑梗塞1ﻫ、颈内动脉: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不产生任何症状与体征。
ﻫ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同侧半球从TIA 到大面积梗塞,从对侧轻单瘫、轻偏瘫,同向偏盲到失语、失认、完全性偏瘫与偏身感觉障碍。
即表现为不同类型得大脑中动脉综合症2、大脑中动脉ﻫ完全MCA综合症(MCA近端主干闭塞):深部MCA综合症——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浅部MCA综合症—-对策同向偏盲与向对侧注视障碍,在优势半球可有完全性失语、按OCSP*分型,完全性MCA综合症就就是完全前循环综合症(TACS):(1)、脑损害对侧得偏瘫,(2)、对侧得同向偏盲,(3)、新得高级皮质功能障碍(言语困难,空间定向力障碍、一般均有意识障碍,常使神经系统检查无法准确进行。
ﻫ深部MCA综合症(单至数条MCA中央支闭塞):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ﻫ如果从皮质吻合支来得血流很有效,也可以只表现中央支闭塞症状即整个对侧偏瘫(头面,上肢、下肢)与偏身感觉障碍、构音障碍,而没有皮质功能缺损症状。
ﻫ浅部MCA综合症:上部皮质支闭塞可出现中枢性面瘫及舌瘫,上肢重于下肢得偏瘫,优势半球可有运动性失语;下部皮质支闭塞可有感觉性失语,头与双眼转向病灶侧。
(藿称对策注视麻痹),对侧同向偏盲或上相限盲,或空间忽视。
ﻫ3、大脑前动脉ﻫ主干闭塞引起对侧下肢重于上肢得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一般无面瘫。
可有小便难控制。
通常单侧大脑前动脉闭塞由于前交通动脉得侧支循环得代偿,症状表现常不完全。
偶见双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当其闭塞时可引起两侧大脑半球内侧面梗塞,表现为双下肢瘫、尿失禁、强握等原始反射及精神症状。
4、脉络膜前动脉闭塞常引起三偏症状群,特点为偏身感觉障碍重于偏瘫,而对侧同向偏盲又重于偏身感觉障碍,有得尚有感觉过度、丘脑手、患肢水肿等。
二、后循环脑梗塞(POCI)1ﻫ、椎基底动脉梗塞灶在脑干、小脑、丘脑、枕叶及颞顶枕交界处。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常引起广泛得桥脑梗塞,可突发眩晕、呕吐、共济失调,迅速出现昏迷、面部与四肢瘫痪,去脑强直、眼球固定、瞳孔缩小、高热、甚至呼吸及循环衰竭死亡、椎基底动脉体征得共同特点就是下列之一(1) 交叉性瘫痪:同侧脑神经瘫(单或多)伴对侧运动与/或感觉功能缺失;ﻫ(2) 双侧运动与/或感觉得功能缺失。
诊断脑梗塞的金标准

诊断脑梗塞的金标准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其诊断的金标准是进行脑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以下将对这两种检查方法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脑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CT是一种利用X射线进行断层扫描的技术,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组织的结构。
在脑梗塞的诊断中,CT可以发现脑部缺血或梗死引起的脑组织坏死,以及伴随的脑水肿和脑出血。
CT对于急性脑梗塞的诊断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以准确地确定病变部位和程度。
CT检查的优点包括:1.操作简便、快捷,适合于急诊检查;2.可以提供脑组织的横断面图像,清楚地显示梗死部位和范围;3.对于急性脑梗塞,CT可以发现早期缺血征象,有助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然而,CT检查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对于一些小梗死灶或位于脑深部的梗死灶可能难以发现;2.对于病程较长的陈旧性梗死灶,CT图像可能不清晰,影响诊断准确性。
二、核磁共振成像(MRI)MRI是一种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对人体内部组织进行成像的技术。
在脑梗塞的诊断中,MRI可以更准确地发现梗死部位和范围,以及梗死周围的水肿和出血。
MRI不仅可以显示急性梗死灶,还可以显示陈旧性梗死灶和软化灶。
MRI检查的优点包括:1.可以提供多方位、多序列的图像,清楚地显示脑组织的结构和病变;2.对于小梗死灶和位于脑深部的梗死灶也能清晰地显示;3.对于病程较长的陈旧性梗死灶,MRI也可以清晰地显示。
然而,MRI检查也存在一些局限性:1.检查时间较长,不适合于病情危急的患者;2.对于急性脑梗塞,MRI可能不如CT敏感,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诊断;3.一些患者由于身体原因无法接受MRI检查,如体内有金属植入物或幽闭恐惧症等。
综上所述,脑部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都是诊断脑梗塞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实践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一般情况下,对于急性脑梗塞的诊断,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而对于陈旧性梗死灶的诊断以及小梗死灶和位于脑深部的梗死灶的发现,MRI具有更高的准确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和延髓上部的梗塞灶确实会引起同侧或对侧的中枢性面瘫,证实 “桥延束”的存在。研究还发现联系运动皮质和面神经核的皮质 延髓束在脑干分布是分散的,在不同个体的位置分布也有差 别‘7j。但由于病例数量有限并不能确切统计出在人群中出现上 述“异常纤维径路”的几率。具有临床鉴别意义的是:这束纤维在 未交叉前较为靠近桥脑下部和延髓上部的腹正中,交叉后则在延 髓L部转向延髓和桥脑的被外侧;由于前者有桥脑小脑纤维穿行 于锥体束中,因此该部位发生梗塞会引起病变同侧肢体的共济失 调;后者的纤维分布则更加分散,且有疑核、前庭神经核及脊髓丘 脑束等解剖结构分布,因此发生在该部位的梗塞除了表现中枢性 面瘫外,还可伴有言语困难、眩晕、声嘶、眼震、软腭麻痹、Ho—mr’s 征和对侧偏身感觉障碍_5j
ndazod伽e for c叫rlbat.related posttrau脚tic
t}Ie
treatrnent
0f genermized
a11)【iety
disoIder:a twenty-f0叫week place一
disoIder.Alm Clin
Psvchiatry,2(X)2,14(4):215,
a1.田1rlee—to f曲T-year fbl一
749.053
(收稿“期:2004一03一加)
MA,Fbldm锄ME,Beckh栅JC,et
【文献标识码】A
(责任编辑:温盛霖)
(上接第76页) 另外,颅内、外动脉广泛粥样硬化性变或心源性梗塞可以引 起桥脑梗塞和幕上梗塞同时发生¨…,也增加临床表现的复杂性, 使定位诊断更加困难。 综上所述,引起桥脑梗塞定位诊断错误的原因除由于解剖结 构的影响外,多与临床医生主观询问病史和查体不细致有关。因 此,对于临床判断是否为桥脑梗塞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详细询 问是否有脑卒中的病史,判断症状和体征是否为本次发病而引 起,如一侧的鼻唇沟浅、伸舌偏歪、构音不清等往往可以是前次脑 卒中的后遗症所致。对于曾出现过眩晕、视物模糊、构音障碍的 患者,虽然桥脑的定位体征不明显均应考虑到桥脑梗塞的可能。 ②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如发现眼震、眼球协同运动障碍,尤其是 健肢的共济失调等症状应高度怀疑病变在桥脑的可能。③由于 桥脑解剖结构的变异导致的中枢性面瘫,表现类似大脑半球梗 塞。此时如询问病史不详细、临床查体不细致,则会忽视上述症 状和体征而难以鉴别。另外在发病24小时后头颅cT平扫仍未 见明显大脑半球梗塞灶,就更应高度怀疑桥脑梗塞的可能,应尽 早行MR检查以明确病变部位。④对于MR显示有“桥脑梗塞样” 改变的患者也不能单纯依靠影像学来进行定位,还应结合病史和 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参考文献
in
8enemlized
aIl】【iety
disoIder during 3l
treamlent
soc甜phobia.Depress An菇ety,2()00,12(2):111.
nore-
lng-terHl treatment埘t}l 209.
XR.J PsycIliatr
Res,2002,36(4):
32 f碲paIlic dis0Ider.J Clin
effective and well—tolerate(i
treatIllent
Psychi曲7,2002,63(1):31.
for social
dis。fder.P0ster口l筠ented atⅢmCINP,M咖treal,(二a瑚|da,June 2002.
侧面神经下核的核上纤维在桥脑上部从锥体束分出,沿桥脑的被 盖下降,直到桥脑的中部水平才交叉到对侧。因此,位于对侧旁 正中、顶盖而不累及桥脑基底部的病灶可以只单纯表现为中枢性 面瘫12 J。但因这个区域还包含来自小脑的纤维,患者会出现构音 障碍和偏身共济失调,临床医生如果体格检查不细致,容易忽略 上述具有鉴别意义的体征,而将病灶定位在对侧大脑半球。 1.3皮质核束在桥脑内部走行的变异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4
Ballenger
JC.Cu蝌lt
R
dis0Iders
in
adulls.Bi01
in
patients
wim
p粕ic disorder.J Clin PsychophaⅡ瑚col,
PsvchiaIrv,1999,46(11):1579.
2002.20(5):5“.
28 Hert出erg
f中图分类号】
J豳rS0n删.Benzodi∞pines and咖iconⅦlsallts
Massi伽A0,Dvck
phobia(s0-
s出ty
aspects
0f
IIlirtazapine.H山n Psychophar一
33
c瑚anxiety dis0Ider).J Clin Psychiatry,20【)l,62(sLIppll):50.
23
M帅tgomer)r SA,sheehaIl DV,Meolli P,et a1.Cha瑚Icteri龃tion 0f the lollgitudinal c叫res of
NP,B瑚nnan.Mintzer
of
0,Monon WA,et a1.Bupropion—SR
i呷rovement
venla缸ine
1解剖因素导致定位在大脑半球
1.1血管分布桥脑内部神经核团区域和神经纤维分布区域的 血管密度并不完全相同,前者多形成密集的毛细血管网,而后者 多沿神经纤维走行…。而且展神经核、面神经核及三叉神经核接 受两组或两组以上的血管供应,由此形成侧支循环使上述神经核 团在发生桥脑梗塞时免遭缺血性损害,而单纯表现为锥体束征, 从而缺乏桥脑损伤的定位体征,使临床医生容易将病灶定位于一 侧大脑半球。 1.2单独走行的支配对侧面神经下核的核上纤维受累 支配对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一般把出现桥脑神经核团和锥体束同时 受损的体征作为桥脑梗塞的定位依据(如Mil】ard—Gtlbkr综合征、 F10ville综合征等)。但是,近年来随着头颅MR检查的广泛应用, 我们发现很多影像学证实梗塞灶位于桥脑的患者,却并未表现出 上述典型的综合征,因此导致定位诊断错误。本文针对这一现象 探讨有关误诊的原因,以助临床医生提高桥脑梗塞定位诊断的准 确率。
Ⅱmcol,2002,17(suppl 1):s37. 26徐俊冕.曲唑酮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 2002,29(2):65.
27
IR,shea姗,et
an菇ety
a1.Personalitv disorders a11d phobia,and
panic
time to
I_erIlissi叽in generalized
5
’Ibrao
S,1I酞eda A,’I酞ahahi
A,et
a1.L知res
and dislribullon ol facial Neurosurgery
coniobulbar
tract%res
in
the lower bm.『1 steIll.J Neuml
Psychiatly,2000,69(2):262.
D叫erine’s FL-nIl Reich束
(桥延束)首先于1914年由Deierine描述,他认为这束纤维在桥脑 和延髓交界处离开锥体束,交叉至对侧并上升支配对侧的面神经 下核。此后,有研究者b・4・51将脑干梗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和MR所 示病灶部位相结合,并进一步将“经颅磁刺激”技术(transcranial
C,0al(nlall JM.Nef缸0done
in
陆controlled dose-r肌西ng咖dy.Br
15.
Psychi哪,200l,179(July):
29
van
mneringen
M,Mancini
soc瑚phobi—
a.J C1in 30 Emrnalluel
in
Psychiatry,1999,60(2):96.
3桥脑假梗塞征像
根据临床表现高度怀疑梗塞的患者,经头颅MR检查发现桥
唧1etic
stimulation
1Ms)应用到这类患者中【6 J,发现位于桥脑下部
脑T2聊高信号、T.w1低信号改变不一定都为梗塞_12’13 J,这一点
也是值得注意的。由于发生在大脑半球的病变使锥体细胞受累, 引起位于桥脑的神经元轴突发生“walkrian”变性,也可引起该种 影像学表现,但这部分病人多不表现相应的桥脑损害的体征。具 有鉴别意义的是该类患者至少在3个月前有脑血管意外病史,因 为当锥体细胞轴突受损时,轴突变性会立即发生,但髓鞘可保持 其完整性长达52天,因此不会立刻引起影像学改变,直到约100 天后髓鞘开始分解为脂质,此时出现MR上的改变【l…。因walle. ri“变性以锥体束走行异常信号多位于桥脑基底部,且可在多个 连续水平面上观察到,部分患者在矢状面上可以看到T'高信号 改变延续到中脑和延髓【l…。此外这类患者在大脑半球可以看到 陈旧的梗塞或出血灶,多有侧脑室增大,而且桥脑的病灶与半球 病灶在同侧,多会伴有严重的锥体束征ll5I。因此,对于头颅MR 示“桥脑梗塞”的患者还应想到是否有上述因素的存在。 (下转第79页)
der.AI℃h Gen
di删er,social
0f the
anxietv
dis0卜
Psvchiatry,2002,59(5):434.
trealrnents
P叩pLA,C叩laIl JD,Martinez JM,et
zodone
treatrnent
a1.雎cacy
of
0p哪一label nefa—
76
・讲
座・
提高桥脑梗塞的定位诊断水平
王凌雁陶玉倩
2小梗塞导致定位体征不明显或缺失
2.1发生在桥脑的腔隙性梗塞易与发生在大脑半球的腔隙性梗 塞相混淆发生在桥脑的梗塞也可以表现为“腔隙综合征”。桥 脑前正中部梗塞的多表现为纯运动性的偏瘫(PMH)【8j,这与发生 在内囊及放射冠区的腔隙性梗塞难以鉴别,但如出现构音障碍和 共济失调多支持病变位于桥脑旧J。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一部分桥 脑梗塞患者随着病情的进展,肢体的共济失调症状可以消失或出 现,这主要取决于锥体束和桥脑小脑纤维之间受损程度的平衡关 系。因此,临床医生在接诊过程中应对患者的体征进行动态观 察,如果忽略这一具有鉴别意义的现象,就会导致定位诊断错误。 另外,桥脑梗塞所致的PMH常表现为上肢远端较下肢为重, 原因在于支配手臂和手指的锥体束位于基底和被盖的相邻处,支 配下肢的锥体束纤维则更靠近基底部19J,前者属于桥脑血供的 “静区”¨J,更容易发生缺血。而发生在放射冠区的腔隙性脑梗塞 则很少出现上述现象,因为皮质脊髓束在该区域分布更加分散, 多表现为单肢受累。单纯的桥脑被盖区受累是相对少见的【8 J。 而且由于该部位由长、短旋支共同发出分支供血,血液供应丰富, 因此临床症状维持时间短。当该区域受累时,因内侧纵束损伤可 以出现眼球运动障碍、核问性球麻痹、侧视麻痹和一个半综合征, 成为鉴别桥脑受损的重要标志。 此外,桥脑上段基底部内侧梗塞的患者还会出现交叉性的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