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中语文高考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文言文阅读(史传体)

合集下载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教学设计史传是文言文中的一种重要文体,而对于学生来说,阅读和理解这类文本是一项必备的技能。

本文将针对史传类文言文阅读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提高对于史传文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教学设计的实施,学生将能够:1. 掌握史传类文言文的基本特点和阅读方法;2. 提升对于史传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包括推测、总结、判断等;3. 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兴趣,加深对于古代历史的理解。

二、教学内容史传类文言文的选材可以选择经典的历史人物传记,如《史记》中的《孔子世家》,或者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传记,如《晋书》中的《晋武帝纪》等。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教材安排,选择一到两篇史传类文言文进行教学。

三、教学步骤1. 导入引入学生对于史传类文言文的阅读兴趣,可以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相关历史人物和背景。

同时,介绍文言文的特点和意义。

2. 预习在学生预习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提供一些辅助材料,如课文的注释、解读或者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3. 阅读训练学生进行文言文史传的阅读训练,可以选择全文阅读或者分段阅读的方式。

学生需要结合上下文进行推测、总结和判断等阅读理解运用。

4. 分析讨论选择重点段落或者章节,与学生进行讨论和分析。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文本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问题,借助学生的共同探讨来加深对于文本的理解。

5. 培养应用能力将学生对于史传文本的理解能力应用于其他相关的题材,如历史研究、历史小说的阅读等。

引导学生更广泛地接触和应用文言文。

6. 总结归纳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融会贯通。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练习题或者考试来检测学生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讨论、学生练习和作业的评改,教师可以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进行评价。

评价内容可以包括对于史传文本的理解深度、推理能力、语言运用等方面。

五、教学资源1. 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史传类文言文教材;2. 辅助材料:文本注释、解读、历史背景知识等;3. 多媒体设备:用于导入和辅助解释的图片、视频等。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

第四版块:文言文阅读(共12课时)第1——2课时专题一:文言文翻译(一)理解并译准实、虚词一、考向分析考点统计年份选文体裁选文出处涉及考点分值题型2011 人物传记《新唐书》实词、虚词、分析综合、断句、翻译19 主客观兼顾2010 人物传记《二十四史·魏史》实词、虚词、分析综合、断句、翻译18 主客观兼顾2009 散文《东坡全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分析综合、翻译18 主客观兼顾二、命题分析通过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近年来本板块在浙江高考中呈现如下特点:1.选文体裁多样。

三年两种题材,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散文为主,记人及托物言志的古代散文。

2.文言文阅读题涉及的考点,以及分值、题型都非常稳定。

3.考查的重点仍然是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用法、断句、翻译和筛选信息。

三、专题解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考查文言文中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考查“以、因、而”等18个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考生只有掌握了该考点才能顺利解答其他考点的题目,更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也是得分的前提。

三、真题讲解例题1、2011年浙江省高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1、(题目内容略)解答此类题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代入法”。

即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子中,判断词语的解释,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否则就是错误的。

除“代入法”外还有“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联想推断法”“邻字推断法”“成语对应法”等等。

2、(题目内容略)做题时最常用的方法,与文言实词有相似之处,也是“代入法”,方法是先将后一句课文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放入前一句,看两句中的相同虚词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如能,那么这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相同;如不能,那就意味着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名师课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史传类阅读精品课件

【名师课堂】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史传类阅读精品课件

第8课时 │ 典例导练
• 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 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 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 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 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某事, 当参校。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 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 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 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当时京师才彦 雾会,各以所长自见,
第8课时 │ 典例导练
• 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 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伯兄 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浸千言, 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户部亦 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逾年,遣 请业于梨洲先生,则臵之绛帐中高坐。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 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 所不读,而识其大者。
第8课时 │ 典例导练
•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 • A.先生欲豫焉 豫:参与 • 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 援:引用 • 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爽:差错 • D.先生赎而归之 归:归还 • • 【解析】 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能力层级为B(理解)。D项,“归”应是使动用法,“使……归”。
第8课时
史传类阅读

最新语文教案: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最新语文教案: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

最新语文教案:届高考语文第二轮文言文专题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练习4班级姓名评价七、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送杜审舒归里序(清)施闰章杜生审舒齐归,施子赆焉,司橐者以匮告。

杜生谢,且蹙额曰:“先生念我则至矣,然窃疑厚人而忘己也。

”意者太左计。

施子曰:“若以我为过廉乎?予盖天下之贪夫也。

子何敝敝然为我谋?”杜生口呿色变,久之,曰:“从先生官三年矣,事大小罔弗知也。

所与交游,虚往实归者众矣,而先生橐中无长物。

以币进,则拒之惟恐不速。

焦形槁颜,手校雠而口伊吾,夫子病矣。

如是而谓贪,将阳拒而阴纳与?敢问其说。

”施子曰:“噫!何子之泥于言贪也!夫取而不能有者,非贪也;不取而有之,人不能夺焉者,贪之至也。

庄子曰,‘君子内无饥寒之患,外无劫夺之忧’。

子不见夫今之鼎食而覆①餗者乎?戕其躯,籍其家,以沈其宗者,比比矣。

其始不过竞筐篚之私,卒以捐其所甚爱而不遑恤。

夫人捐其所甚爱,至于弃身家,舍妻子,谓之能贪则不可。

予,鄙人也,未就事而先饮冰,其行若踬,其居若坠,其独处若群窥。

先人后己,亦夷亦惠②,忧谗畏讥,补缺修弊,籝有一金而不知所置。

予盖患得患失,见鄙于尼父③者也。

然而疾风震雷,守之晏如,饱食高坐,进退生徒。

陟泰岱,观沧海,谒阙里,陈诗书。

搜讨旧籍,累椟连车,寸缣尺楮,并蓄兼储。

盗不睥睨,民不咒诅;人见不足,我见有余,此亦贪之至也。

且夫名浮其实者,德之欺也;勉乎其职而不能尽其道,事之末也。

吾目迷五色,而不蒙夫人之诮;行忝颜、闵④,而窃附有道之林。

吾循孔氏之门墙而惴惴然,惧其不能入也。

奉命而出,终事而归,所得侈矣,况敢自以为廉乎!子貌朴而志端,归而修业,亦务守其不可夺者已矣,何敝敝然为我谋?”杜生闻之喜曰:“吾乃知先生之所以为贪。

”于是酌酒别去。

明日,次其语,追而送之济水之上。

(选自《清代散文名篇集粹》,有删改)【注】①鼎食而覆餗:意即由富变穷。

②亦夷亦惠:夷,即伯夷;惠,即柳下惠。

他们被后人尊称为圣之清、圣之和者。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

2012年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文言文阅读

第四版块:文言文阅读(共12课时)第1——2课时专题一:文言文翻译(一)理解并译准实、虚词一、考向分析考点统计年份选文体裁选文出处涉及考点分值题型2011 人物传记《新唐书》实词、虚词、分析综合、断句、翻译19 主客观兼顾2010 人物传记《二十四史·魏史》实词、虚词、分析综合、断句、翻译18 主客观兼顾2009 散文《东坡全集》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分析综合、翻译18 主客观兼顾二、命题分析通过上面的表格可以看出,近年来本板块在浙江高考中呈现如下特点:1.选文体裁多样。

三年两种题材,但总的来说还是以散文为主,记人及托物言志的古代散文。

2.文言文阅读题涉及的考点,以及分值、题型都非常稳定。

3.考查的重点仍然是文言实词的词义、文言虚词的用法、断句、翻译和筛选信息。

三、专题解说“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就是考查文言文中常用词和次常用词(以课本出现的居多)在文中的具体含义,主要包括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偏义复词等。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重点考查“以、因、而”等18个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其不同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是阅读文言文的基础,考生只有掌握了该考点才能顺利解答其他考点的题目,更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也是得分的前提。

三、真题讲解例题1、2011年浙江省高考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5题(19分)1、(题目内容略)解答此类题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代入法”。

即把所给义项代入到句子中,判断词语的解释,解释准确的就是正确答案,否则就是错误的。

除“代入法”外还有“语境分析法”“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联想推断法”“邻字推断法”“成语对应法”等等。

2、(题目内容略)做题时最常用的方法,与文言实词有相似之处,也是“代入法”,方法是先将后一句课文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放入前一句,看两句中的相同虚词是否能翻译成同一个词,如能,那么这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就相同;如不能,那就意味着两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

专题复习:史传类文言文复习 教案-高考语文复习

专题复习:史传类文言文复习  教案-高考语文复习

《史传类文言文阅读复习提要》教案教学目标1.准确全面的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与精神面貌。

2.掌握阅读史传类文言作品的方法。

3.多角度分析、鉴赏史传类文言作品,品味其文化价值及思想教育价值。

教学重点能把握文中与性格特征、精神面貌及相关的语句,联系其后宏大的历史文化背景,品读史家的主观情感与态度。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二、方法探究1.总结人物形象(1)问题:在阅读过程中如何准确全面的把握传主的性格特征与精神面貌?材料一: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史记·屈原列传》材料二:时,数有灾异,丞相司直何武上封事曰:“虞有宫之奇,晋献不寐;卫青在位,淮南寝谋。

故贤人立朝,折冲厌难,胜于亡形。

《司马法》曰:‘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夫将不豫设,则亡以应卒;士不素厉,则难使死敌。

是以先帝建列将之官,近戚主内,异姓距外,故奸轨不得萌动而破灭,诚万世之长册也。

光禄勋庆忌行义修正,柔毅敦厚,谋虑深远。

前在边郡,数破敌获虏,外夷莫不闻。

乃者大异并见,未有其应。

加以兵革久寝,《春秋》大灾未至而豫御之,庆忌宜在爪牙官以备不虞。

”——《汉书·辛庆忌传》材料三:琅令理当前锋,诸弟瑶、瑗、珠皆从。

郑克塽令曾遂等率众数万迎敌,战舰蔽海。

理督兵与战,遂发炮,弹掠理而过,理仆,遂遥呼曰:“蓝理死矣!”瑶扶理起立,理亦呼曰:“蓝理在,曾遂死矣!”呼刀,族子法以授理,见理腹破肠流出,为掬而纳诸腹,瑗傅以衣,珠持匹练缚其创。

理呼杀贼麾兵进击沉敌舰二敌大溃。

——《清史稿·列传四十八》(2)方法1.解析冲突。

2.关注细节。

3.品读语言。

4.善于联系。

(3)练习公讳伯启,字士开。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2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教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 专题12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教学案(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册语文教学案

专题12 实用类文本阅读之人物传记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传记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1.分析综合(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2.鉴赏评价(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3)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3.探究(1)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2)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一、传记文体知识概述(一)传记及其特点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那么,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以及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它具有以下特点:1.真实性。

真实性是传记的第一特征,因为传记叙写的是历史或现实中存在的活生生的人,有真名实姓、居住地点、活动X围等,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

2.文学性。

传记是介于史学与文学之间的一种边缘性文体,既有历史特征,尊重历史与事实;又有文学特征,运用白描等手法刻画人物。

因此,优秀的传记作品往往注重文学性与真实性、形象性与审美性的结合。

3.通俗性。

作为一种叙事文体,传记一般要求作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简明易懂,便于读者阅读。

同时,语言风格讲究多样化、个性化,如评传是全面介绍和评论人物的生活和贡献,语言兼有表达性、概括性、议论性色彩;而小传那么主要介绍人物的社会经历、思想轨迹、兴趣爱好、主要著述或功过事迹等,文笔简短集中,往往是粗线条的。

(二)传记的种类1.自传。

自己给自己写的传记,自传的目的是让别人了解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也是为自己总结经验教训。

有的自传只写自己一生中重要的几件事情,一般篇幅较短,如《老舍自传》;有的详述自己的生活经历,篇幅较长,如《富兰克林自传》。

2.小传。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项复习 高考文言文练习教案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项复习 高考文言文练习教案

高考文言文练习杜正伦杜正伦,隋仁寿中与兄正玄,正藏俱以秀才擢弟。

隋代举秀才者止十余人,正伦一家有三秀才,甚为当时称美。

贞观元年,尚书右丞魏征表荐正伦,以为古今难匹,遂擢授兵部员外郎,太宗谓曰:“朕今令举行能之人,非联独私于行能者,以其能益于百胜也。

朕于宗室以及勋旧无行能者,终不任之。

以卿忠直,朕今举卿,卿宜勉称所举。

”二年,拜给事中兼知起居注。

太宗尝谓侍臣曰:“朕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即思此言与百胜有利益否,所以不能多言。

”正伦进曰:“君举必书,言存左史。

臣职当修起居注,不敢不尽愚直。

陛下一言乖于道理,则千载累于圣德,非直当今损于百胜,愿陛下慎之。

”太宗大悦,赐绢二百段。

四年,累迁中书侍郎。

六年,与御史大夫韦挺、秘书少监虞世南、著作郎姚思廉等咸上封事称旨,太宗为之设宴,因谓曰:“朕历观自古人臣立忠之事,若值明王,便得尽诚规谏,至台龙逢、比干,竟不免孥戮。

为君不易,为臣极难。

我又闻龙可扰而驯,然喉下有逆鳞,触之则杀人。

人主亦有有逆鳞,卿等遂不避触,名进封事。

常能如此,朕岂虑有危亡哉!”寻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右庶子,太宗谓曰:“国之储副,自古所重,必择善人为之辅佐。

太子年在幼冲,志意未定,朕若朝夕见之,可得随事诫约,今既已委以监国,不在目前,知卿志怀贞愨,能敦直道,故辄辍卿于朕,以匡太子,宜知委任轻重也。

”正伦出入两宫,参典机密,甚以干理称。

时太子承乾有足疾,不能朝谒,好昵近群小。

太宗谓正伦曰:“我儿疾病,乃可事也。

但全无令誉,不闻爱贤好善,私所引接,多是小人,卿可察之。

若教示不得,须来告我。

”正伦数谏不纳,乃以太宗语告之。

承乾抗表闻秦。

太宗谓正伦曰:“何故漏泄我语?”对曰:“开导不入,故以陛下语吓之。

冀其有惧,或当反善。

”帝怒,出为谷州刺史,又左授交州都督。

后承乾逆,事与侯君集相连,称遣君集将金带遗正伦,由是配流州。

[注](1)起居注:指侍从皇帝,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

(2)封事:古时臣下上书奏事,防有泄露,用袋封缄,称为封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十二教案文言文阅读(史传体)史传体的古文,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点,在近些年考查热度降温的情况下,仍占有较高的比例。

09年高考18套卷子中,10套卷子均考察了史传体的古文。

因此高三学生在备考时,要做好史传体古文的备考准备。

2009年《高考考纲》对此考点的要求是:2.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此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3.分析综合C(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文言文阅读这七条具体要求在高考命题中,侧重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理解以及运用这些知识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内容、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前者是阅读浅易文言文的前提,后者则是阅读中的重点和难点,这些具体要求应该说都是阅读浅易文言文最基本的条件。

一、如何翻译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有直译和意译两种。

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其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言也不够通顺。

所谓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这两种翻译方法当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考试大纲》中“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主谓倒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

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这是语文复习,特别是复习文言文句子的翻译时不可忽视的一个考点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它要求学生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论述道理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理概括。

这种考查应用性、综合性强考查时,一般涉及以下几点:(1)某个论点的依据;(2)某种现象的内在本质;(3)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发展所导致的结果;(4)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等等文言句式及其用法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周敦颐《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全然在墓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 (苏洵《六国论》)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代词,这样) (苏轼《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

例如:刘备天下枭雄。

(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

(同上)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者,......也。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

如:“陈涉者,阳城人也。

”(《史记.了涉世家》)“......,......也。

”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

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资治通鉴》)“......者,......。

”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

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者也。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

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战国策.齐策》)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

如:“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二被动句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被动句是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文言中,常常借助一些介词表示被动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司马光《赤壁之战》)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欧阳修《伶官传序》)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司马迁《陈涉世家》)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司马光《赤壁之战》)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苏洵《六国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司马迁《鸿门宴》)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例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

”(《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用法。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如: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张溥《五人墓碑记》)5.无标志的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

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

例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

”(《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三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形:1.省略主语有承前面的主语省略,有呼应下文省略,在对话中也常常省略主语。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2承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谓语是句子里最重要的成分,一般是不能省略的。

但在特定情况下也有承接上文、呼应下文或因对话而省略的如:“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六则)“夫战,勇也气。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的省略有两种情况:省略动词的宾语和省略介词的宾语。

如:“以相如功大,拜(之)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竖子不足与(之)谋!”(《鸿门宴》)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屠惧,投(之)以骨。

(《狼》)在文言文中,介词“以”、“为”、“与”的宾语"之"往承上文省略。

在译成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动词宾语或介词宾语要补充出来。

4.省略介词在文言文中,介词“于”和“以”常被省略。

“赐之(以)彘肩。

”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译为现代汉语时,省略了的介词也要补充出来。

5.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修饰语的省略]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

[中心词的省略]四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语后置)(一)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之人不余欺也!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而良人未之知也《齐人有一妻一妾》〈孟子〉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良问曰:‘大王来何操?’”彼且奚适也?《逍遥游》〈庄子〉沛公安在?《鸿门宴》〈史记〉洞庭君安在哉?《柳毅传》李朝威3、介词宾语提前:微斯人吾谁与归?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是以区区不能废远《陈情表》李密是以君子远庖厨也《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庄子〉介词宾语前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东乡坐。

”4、特殊结构: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惟命是听(成语)惟利是图(成语)惟马首是瞻《冯婉贞》惟兄嫂是依《祭十二郎文》韩愈惟你是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