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作文的素材】【第八讲】【详略有道】【试题版】
【高考作文备考】模拟名题:“智慧的光辉”(审题+立意+范文)

(高二下·山西太原·期末)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柳宗元)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苏轼)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墨子)古代先贤的很多言论,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在众多领域里都能给我们启迪。
以上名言名句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任选其中一句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材料首先给出了教材中出现的古代先贤的经典言论,然后引发我们思考,这些言论闪烁着怎样的智慧光辉能给予我们启迪,帮助我们更好地成长、发展。
对此,我们先要深入理解材料所给名句的内涵。
第一句看似讲的是种树,其实是以种树之道来比喻“育人”,也就是用种树方法来培育人才。
这句话意思是,要按照树木的客观生长规律来种树,使树的本性得到很好的发展,这样才能使其茁壮成长。
推衍至人才培养方面,则体现出顺其自然、避免拔苗助长的教育理念。
第二句话引用苏轼《石钟山记》中的名言,句意是事情不通过眼睛观看、耳朵听闻,单凭想象来推断其有无,行吗?“目见耳闻”,即从实际出发、重视实践,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石钟山记》即是因史料对石钟山名字来历之记载含糊不清,苏轼刨根问底,否定了李渤的荒谬结论,为郦道元之说补充了资料,通过亲自观察觅得真相。
由此可见,任何道理想要得到验证,变成真理,任何事物想要被我们正确认识,都离不开实践的检验。
第三句话语出《墨子·兼爱上》,意思是:假使人人都彼此爱护,则天下安治;倘若人人都彼此交恶,则天下大乱。
这里体现了“兼爱”“仁善”的思想,并告诉我们:天下人彼此相爱才太平幸福,互相仇恨就会混乱而陷入不幸福。
试题要求考生自选一句进行写作,表达自己的感想。
由此,考生在自选名言时,可以依据自己熟悉的思想主题选择,选择后挖掘出名句的思想精髓、立意点展开联想。
2023高考作文备考指导与练习:读出作文材料背后的深意

2023高考作文备考指导与练习:读出作文材料背后的深意作文审题· 作文材料考场作文,议论文写得深刻是提分项,也是作文在切入分基础上向50+冲刺的必然项。
写得深刻,是“审题立意、整体构思、观点阐述、问题分析、语言表达”等多方面的综合表现。
本次有关写得学刻的指导,专题推出,“读出材料背后的深意”。
【作文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资治通鉴》开篇记载了这个故事:晋国的智宣子想以智瑶为继承人,族人智果说:“他不如智宵。
智瑶有五项长处,只有一项短处。
高大俊美,精于骑射,才艺双全,能写善辩,坚毅果敢;他唯一的不足是不够宽仁。
如果他以五项长处来制服别人而不能按照仁义的标准行事,谁能和他和睦相处?要是真的立智瑶为继承人,那么智氏宗族一定灭亡”。
智宣子却认为智瑶的性格能担负起在险恶的斗争中将家族发扬光大的使命,过分宽仁的族长可能让家族一败涂地。
智果因此脱离智族家族。
后来智瑶果然凭借个人的才智和力量使智家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家族。
但其咄咄逼人的行事风格迫使韩赵魏三家结盟,共同对付智家。
最终在三家的联合进攻下智瑶失败,智家被灭族。
只有智果一支得以保全。
你在网络上参加了一个名为“读史明智”的社群,大家围绕上述材料组织了一次交流分享。
上面故事哪一点让你感触最深?请将你的感受和思考写成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题目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字数不少于800字。
【真题评述】这篇作文,题目材料取材于《资治通鉴》,且为史书开篇之作,属历史故事。
命题形式与2020年全国Ⅰ卷作文材料(春秋时管仲、鲍叔和齐桓公三人之间的故事)一样,具有文化味,有“嚼头”,有味道;同2021年高考作文大方向一致,材料不限于当代时鲜内容和宏大主题,取材于古,立足传统,回归现实,照亮当世。
在“读史明智,读史修身”中立德树人,引导考生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的思想,在“智”与“仁”,也就是在才与德的思辨中帮助考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作文主题训练--------致广大,尽精微(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致广大,尽精微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老子《道德经》有云:“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也曾提出绘画要“致广大,尽精微”。
可见,人生的路上,我们要做大事,这是我们的追求;但是想要成就大事,也不能忽视细微,忽视根本。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致广大而尽精微”语出《礼记·中庸》,意指通达广大之境而又极尽精微之处。
在习近平总书记所著的《之江新语》中,有一段文字对此作出形象的诠释;我们既要大处着眼,学习曹冲称象,善于把本地区、本部门的工作这头“象”,置于构建和谐社会全局这条“大船”上来定位和谋划。
同时,又要小处着手,学习庖丁解牛、善于从具体的现象中把握客观规律,以有效抓手之“无厚”,入关键环节之“有间”,拿出具体的工作措施,抓好落实。
以上论述对我们新时代青年的成长具有启示意义。
请结合材料、联系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致广大而尽精微’是成事之道。
”在2021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道。
材料二: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和战士们在一棵荷树下歇脚,他问:“站在荷树下能看多远?”有人说能看到江西,有人说能看到湖南。
毛泽东同志则意味深长地说:“不仅要看到江西和湖南,还要看到全中国、全世界。
”材料三:古人云,“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至今已实现400余次发射,有人曾计算,假设火箭有5万个零部件,若要使整体安全系数达到99.99%,那每个零部件的安全系数则要达到99.9999999%。
2024届高三语文写作练《经典语句组合类》材料作文题解及例文精选

2024届高三语文写作练《经典语句组合类》材料作文题解及例文精选【作文题】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
①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①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
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论语》)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①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礼记》)①百舸争流,奋楫者先。
《礼记》请以上述经典语句中的两三句为基础,任意组合,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题解】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提供先秦的五句名言,考生需要先理解这些名言的意思,然后才能进行写作。
①意思是: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这句名言强调“意志坚韧和“勇挑重担”的重要性,只有拥有宽广、坚韧的品质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①意思是: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
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
此句强调“坚持”的重要性。
①意思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可见生活中要重视积累,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而且祸患常积于忽微,要防微杜渐。
①的意思是:《大学》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解释了中国人独特的逻辑“由个人而至天下,由一点向外扩展”,指出个人“心正”的重要性,强调家国情怀是个人情怀的最高追求。
①意思是:劲摇桨的人才能在竞渡中跑在前面,告诫人们要发奋努力、敢于拼搏。
要敢于竞争,敢于争先,做时代的弄潮儿。
试题要求以材料中的两三句为基础,任意组合确定立意进行写作。
对此,可结合①①①谈知与行的关系问题,说明光有知还不够,还要重视行动的积累;可结合①①谈对自己人生规划、目标实现的影响,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人民、家国的发展兴衰融合在一起,立志报国,心系人民;如结合①①谈奋斗与坚持的关系,说明唯有持之以恒,坚持到最后,奋斗才有意义。
第7题:_____让_____长久-备战2020中考之半命题作文满分攻略

〔半命题作文〕第7题:____让_____长久【真题在线】(2017重庆卷)童年会消逝,但纯真让童心永驻;亲人会远离,但思念让亲情长存;朋友会久别,但真诚让友情不老……请将下面的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题目:______让_______长久【命题解读】今年重庆中考作文命题在命题形式上,依旧保持命题(半命题)作文与材料作文二选一的一贯风格,命题内容领域依然聚焦于“人与他人”和“人与自我”,表达母题仍然侧重于“成长体验”和“生活哲思”。
这样的命题倾向忠实于课程标准“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的要求,也与考纲要求“中考作文命题要贴近学生生活,关注个体成长,启迪考生思考人生哲理,引导考生聚焦社会热点”相契合。
角度一:(引导语角度)试题的引导语可以启发我们选材的思路。
引导语有三个关键词,“童年”“亲人”“朋友”。
如果以这三个关键词为主要素材内容,我们可以尝试填充出三个完整的标题:童心让纯真长久;思念让亲情长久;真诚让友情长久。
角度二:(反思角度)我们渴望老师的尊重、关爱,却也常常叛逆,喜欢自由自在;我们喜欢表现自己,却因常常出错而害怕;我们富有理想,喜欢追求新鲜事物,但遇到挫折便失落怅惘,抓住这些经历,可以有“偏激让后悔长久”、“胆怯让懊恼长久”、“狭隘让怅惘长久”等标题。
角度三:(事物角度)从我们真实的生活里去选择给我们生活生命“长久”影响的事物进行写作。
比如借鉴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故乡》的材料选择,拟题“老屋让童年长久”,“故乡让思恋长久”等。
【佳作1】热情让友谊长久此去已经年,还记得吗?我们喜爱不同口味的汽水,你爱薄荷我爱柠檬。
我迷恋着汽水泡无声地溢满,而你却热衷于看汽水泡一股脑地窜出瓶子,你说它的生命如此热情。
提起你,我就像得了词汇缺乏症般,找不到除了“主动”外的另一个词形容你。
你会主动与生人搭讪,主动帮助人指路,主动为朋友解围。
2024届高考作文主题训练:以通才为桨,以专才为帆,抵达成才彼岸(含解析)

作文主题训练-------以通才为桨,以专才为帆,抵达成才彼岸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美籍英裔物理学家、数学家、作家弗里曼·戴森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有些数学家是鸟,其他的则是青蛙。
鸟翱翔在高高的天空,俯瞰延伸至遥远地平线的广袤的数学远景。
他们喜欢那些统一我们思想、并将不同领域的诸多问题整合起来的概念。
青蛙生活在天空下的泥地里,只看到周围生长的花儿。
他们乐于探索特定问题的细节,一次只解决一个问题。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哪些认识和感想?请结合材料内容,围绕“通才与专才”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班会课上,同学们正就自我成才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有同学引用《论语》里的名言“君子不器”来阐述当今时代需要通才,强调要成为多才多艺的人。
也有同学提出“君子当器”,认为当今社会需要专才,呼吁大家成为有专门特长的人才。
读了上面的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材料进行立意,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班会上,同学们正就人生价值和自我成才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
有同学引用《论语》里的名言“君子不器”来阐述当今时代需要的是通才,强调要成为多才多艺的人才。
也有同学提出“君子当器”,认为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是专才,呼吁大家成为有专门特长的人才。
上述讨论,引发了你的哪些思考和感悟?请以“君子不器/君子当器”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和见解,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可以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评论,阐述观点。
要求:①立意自定,角度自选。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800字。
④不得抄袭。
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当代著名作家池莉说:“一个人一生可做的事情很多,但世上不知多少聪明人,一生没做好一件事。
高考作文导写:材料作文(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

高考作文导写:材料作文(附:文题详解及范文展示)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宣化第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期初考试语文试卷】有一年,美国为了应对足球联赛,计划将原本容纳8万人的球场扩建至容纳12万人。
方案确定后,出现了新的问题,通往体育场的道路根本无法容纳12万人的流量。
道路管理部门准备给道路扩容,但是需要花费1000万美元。
其他各方献言献策,可都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
后来一位球迷,同时也是一位歌迷的人向足协官员建议在球赛结束时增加演出节目。
最终,一些人留下来继续观赏,主办方仅花费1000美元请来乐队,就使道路拥挤的问题迎刃而解。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此题考核根据要求写作的能力,以材料作文的方式呈现。
写作时要仔细阅读所给材料,把握材料中心,确定立意。
本题所给材料是一则小故事,说的是在球场扩建通往体育场的道路问题上,不同方给出了不同解决方案,道路管理部门准备给道路扩容,但是需要花费1000万美元。
其他各方献言献策,可都需要消耗巨大的人力物力,而一位球迷的建议却花了小钱,办成大事,使原本棘手的问题得到高效解决,背后原因值得深思。
道路管理部门等各方,从惯有的思维入手,过度注重“道路”本身,没有从球迷心理、喜好等“人”的角度去思考,因而没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据此可立意为“打破惯性思维”“换个角度看问题”“‘用心’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等。
同样是解决道路拥挤的问题,道路主管部分提出的方案是常规方案,花费巨大,可以解决问题,那位球迷提出的方案是个小点子,但也可以解决问题,这说明通向正确答案的路径不止一条,据此可立意为“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小点子也能解决大问题”等。
行文时可从材料分析入手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进行论证,论证时可以结合古今的典型事例,如塞翁失马的典故,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说的“如果拿橘子比喻人生,一种是大而酸的,另一种就是小而甜的。
【考前必过】专题9 作文-高考考前语文查漏补缺过关卷(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九作文【真题回顾】(2022·全国乙卷·高考真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国力的跨越式发展,也见证了你从懵懂儿童向有为青年的跨越。
亲历其中,你能感受到体育的荣耀和国家的强盛;未来前行,你将融入民族复兴的澎湃春潮。
卓越永无止境,跨越永不停歇。
请结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受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例文】“跨越”,显盛世荣华体育是媒介,奥运是桥梁,“双奥之城”北京以绝世的风华闪耀世界,让国人也让世界感受到体育和奥运的魅力,以及和平与发展的要义。
两次奥运,两度跨越,跨越,再跨越,这不仅是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态势,也是以经济与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兴盛态势。
体育兴,则国兴;体育强,则国强。
“东亚病夫”的世纪之辱犹在眼前,帝国主义列强的枪炮隆隆声仍在耳畔。
在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中无颗粟果腹的年代里,先不奢谈体育事业的发展,就连国民的身体素质也无法得到保障。
羸弱的躯体,怎能担负起国家解放和民族独立的重任?所以,我们要发展经济,解决穿衣吃饭的问题,还国民一个健康的体魄。
在迈向中华民族复兴的征程里,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国策,大力发展国民经济,并千方百计地进行科研创新,努力提升科技水平;因为邓小平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且在当今的国际舞台上,国与国的竞争已经提升为以科技实力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
而今,双奥之城,双星闪耀,两度“跨越”的辉煌,今昔对照,正是我国综合国力高速发展的明证。
由“东亚病夫”到体育大国,这是了不起的跨越;同样的,由“精英体育”到“群众体育”更是一个了不起的跨越。
我们曾经历过“唯金牌”的时代,我们曾把成败得失看得比性命还重,但“双奥会”让我们,也让世界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中国。
赢了,我们热烈欢呼;败了,我们永不言弃。
参赛了就是胜利,拼搏了就是冠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作文的素材】【第八讲】【详略有道】【试题版】】
【一】
《木兰诗》
【原文】《乐府诗集》【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代父从军】【2】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奔赴战场】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十年征战】
【4】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辞官还乡】
【5】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与亲人团聚】【6】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赞美】
【1】【问题】:《木兰诗》之文章主旨是什么?
【明确】:
【2】【问题】:《木兰诗》文章可分为四大部分内容,每部分内容是详写还是略写?请在下面括号内填写“详写”或“略写”。
其根本取舍标准是什么?
1、代父从军【】;
2、英勇善战【】;
3、还朝辞官【】;
4、与亲人团聚【】。
【明确】:
【3】【问题】:《木兰诗》文章材料详略得当,有何好处?
【明确】:
【二】
请将下面的故事素材压缩改编用来证明:
“只有不为外物所动,专注目标,才能取得成功”之论点。
我们先看素材。
【原材料】
《过桥》(一)
【1】那是处地势险恶的峡谷,涧底奔腾着湍急的水流,几根光秃秃的铁索横亘在悬崖峭壁之间,当作桥。
山势的巍峨,涧水的轰鸣,越发烘托出桥的危险与简陋,经常有行者失足葬身涧底,尸骨难觅。
【2】这天,一行四人来到桥头,一个盲人,一个聋人,两人耳聪目明的健全人。
铁
索桥是必须攀附了,路已至此,绝无退路。
四个人一个接一个地抓住铁索,凌空行进。
结果呢?盲人过桥了,聋人过桥了,一个耳聪目明的人过桥了。
另一个则跌下铁索桥,丧了命。
【3】难道耳聪目明的人还不如盲人、聋人?
【4】盲人说:“我眼睛看不见,不知山高桥险,可以心平气和地攀索。
”聋人说:“我的耳朵听不见,不闻脚下咆哮怒吼,恐惧相对减少很多。
”过桥的健全人说:“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急流与我何干?只要注意落脚稳固就够了。
”
【5】很多的时候,成功就像攀附铁索桥,失败的原因,不是因为力量的薄弱,不是因为智商的低下,而是被周围的声势吓破了胆。
不为外物所动,专注你的目标,不论风动还是帘动,只要心不动,你就可能走向成功。
【再看修改后材料】
《过桥》(二)
【1】一行四人要攀附铁索桥,桥两岸是悬崖峭壁,桥下是万丈深涧。
他们抓住铁索,凌空行进。
结果一个盲人、一个聋人和一个健全人安全到达彼岸,还有一个健全人跌入深涧,葬身鱼腹。
【2】为什么那个健全人却不如盲人和聋人?因为他被险恶的环境吓破了胆。
盲人不见山高桥险,聋人不闻山涧咆哮,他们都可以一心一意地走稳自己的路。
【3】还是那个过了桥的健全人说得好:“我过我的桥,险峰与我何干?急流与我何干?只要注意落脚稳固就够了。
”
【4】很多的时候,在你的生活道路上,成功就像攀附铁索桥,只有你置“险峰”“深涧”和“激流”于度外,专心致志地走稳路,那么才能走出险境,走向成功。
【1】【问题】:
【原材料】在叙述事件起因、经过和结果中,进行了较多的描写,运用大量笔墨,
即详写。
【改写后材料】没有交代攀附铁索桥的起因,也不介绍经过,
只是简介人物、事件和结果,运用少量笔墨,即略写。
【改写后材料】为何对人物、事件和结果运用笔墨较少,采取略写???
【明确】:
【2】【问题】:
【原材料】对于桥两岸、桥下之环境描写,运用大量笔墨,采取详写。
【改写后材料】对于桥两岸、桥下之环境描写,改为八个字的叙述介绍,
其运用极少量笔墨,采取略写。
【改写后材料】对于桥两岸、桥下之环境描写,为何要采取略写???
【明确】:
【3】【问题】:【改写后材料】将盲人和聋人的语言描写,改写为议论句来分析事件;
但为什么还留有健全人的原话???【明确】:
【4】【问题】:【改写后材料】比【原材料】有哪些突出优点?试分析。
【明确】:
【三】《鸿门宴》(节选)
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
【问题】:以《鸿门宴》(节选)的内容为素材,围绕“变通”这个论题写一段话。
【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