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彗星的十件事情:你知道吗?
关于彗星的天文科普知识

关于彗星的天文科普知识【彗星是人类的福星还是灾星】彗星被我们的祖先视为灾难的先兆,这可能出于一种对不能解释的天象有所畏惧的心理。
在今天人们试图用科学来解释它对人类以至生命毕竟意味着什么的时候,依旧有一些无法解决的矛盾。
彗星到底是灾星还是福星?请听听科学家们的说法吧。
一种学说认为,彗星确实是生命的克星。
首先彗星有可能携带着一些病毒,这些病毒假如传播到地球上,有可能给地球上的生命带来瘟疫。
另一种设想认为彗星雨同期性地洒落和撞击地球,是导致地球上大量生物的灭绝的重要原因。
持这一观点的科学家说,地球在6722万年以前遭到过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大量的生命灭绝了,其中包括恐龙。
造成这种灾难的罪魁祸首就是彗星,而使彗星撞击地球的动力正是来源于地球的母亲———太阳。
太阳在银河系运转时并不是单纯地水平运动,而是时起时伏的,当太阳穿过彗星云的密集区时,彗星在太阳引力作用下飞向太阳,在此过程中有可能“误伤”了地球。
持另一种截然相反的观点的人认为,彗星是生命种子的传播者,因而是生命的福星。
这种学说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科学家霍依尔,他认为,彗星含有产生和维持生命必需的各种元素,并且彗核产生的放射性能量为生命建造了一个温室,生命在这样的适宜环境中逐步发展起来了。
所以彗星成了一个义务在宇宙中播撒生命种子的志愿者。
这一说法也有一些难以自圆其说的漏洞,即在彗星内部的“温室”中除了很小的放射性能量外,没有光,也再没有其他能源,这似乎是无法产生生命的。
不过,这一说法毕竟是引人思索的。
关于彗星与生命之间的关系到底如何,这还是一个值得继续探究的问题。
【彗星核是由什么构成的】彗星拖着漂亮的尾巴划过天空,在各种天体中算是潇洒一族了。
它是由呈云雾状光辉的彗发、固体部分的彗核和长长的彗尾构成的一个庞然大物。
说它大,是因为它的彗发部分可达一百多万公里,而彗尾竟长达几亿公里!与它们相比,彗核就似乎不值一提了,因为它太小了,地球上的人们用的望远镜也看不到它。
安徒生童话故事《彗星》彗星的童话故事

安徒生童话故事《彗星》彗星的童话故事彗星出现了,它的火星发出闪光,它的尾巴使人害怕。
人们从华贵的宫殿上望它,从简陋的村屋里望它;街道上的人群望它,孤独的步行者在没有路径的荒地上望它。
各人对它有各人自己的想法。
“请来看看天上的信号吧!请来看看这个美丽景象吧!”大家说。
于是大家都跑来看。
但是有一个小孩子和他的母亲却还是坐在房间里。
蜡烛在燃着;母亲觉得烛光里有一块尸布。
蜡烛周围堆起一层尖尖的熔蜡,然后又慢慢倒下来。
她相信这意味着她的孩子快要死亡。
那块尸布的确也正在转向他。
这是一个古老的迷信,而她相信它。
可是这个孩子恰恰要在世界上活得很久,一直活到要看见这60年以后又重新出现的彗星。
孩子没有看见烛光里的尸布,他也没有想到在他生平第一次看到的出现于天空的彗星。
他坐在一个修补过的破碗面前。
这里面盛着肥皂水。
他把一个小泥烟斗放进去,把烟管衔在嘴里,吹出一堆大大小小的肥皂泡来。
肥皂泡上射出一堆最美丽的颜色,在空中飘着,浮着,这些颜色从黄变红,从紫变蓝,最后变成绿色,像被太阳透射着的树林里的叶子。
“愿上帝让你在这世界上所活着的年月,能像你所吹出的泡一样多!”“可多啦!可多啦!”小家伙说。
“肥皂水怎么也吹不完!”于是孩子吹出一连串的肥皂泡。
“一年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它们过得多快啊!”每一个泡吹出和飞走了的时候,他就这样说。
有几个泡飞进他的眼睛里去了,引起刺痛和火辣辣的感觉,于是他的眼泪就流出来了。
在每一个泡里,他看到光华灿烂的、未来的幻景。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彗星了!”邻居们喊着。
“快出来看吧,不要呆在屋子里呀!”于是妈妈就牵着这小家伙走出来;他不得不把泥烟斗放到一边,停止玩肥皂泡,因为彗星出现了。
小家伙看见这个发光的火球后面拖着一条亮晶晶的尾巴。
有人说,这条尾巴有三码长;还有些人说,它有几百万码长。
每个人的看法是那样不同。
“它再出现的时候,儿子和孙子也许早已死了!”人们说。
说这话的人,在它没有重新出现以前,大多数真的都死了。
天文科普:彗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导语】彗星⼤家肯定都有见过,但是很多的⼈都不知道彗星是如何重新产⽣的。
下⾯是分享的天⽂科普:彗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欢迎阅读! 【彗星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彗星形成的原因 (1)当⽓体和伴⽣的尘埃从彗核上蒸发时所得到的初始动量。
(2)阳光的辐射压将尘埃推离太阳。
(3)太阳风将带电粒⼦吹离太阳。
(4)朝向太阳的万有引⼒吸⼒。
这些效应的相互作⽤使每个彗尾看上去都不⼀样。
当然,物质蒸发到彗发和彗尾中去,消耗了彗核的物质。
有时以爆发的⽅式出现,⽐拉彗星就是那样;1846年它通过太阳时破裂成两个,1852年那次通过以后就全部消失。
【彗星的形成机理】 ⼀,彗星在物质上的过渡性 太阳熔体产⽣之后,⼜扮演了母亲的⾓⾊,再爆抛出许多⼦熔体。
彗星是爆抛⼦熔体过程中的尾端产品,在质量、空间和时间上都达不到⾃成恒星系的最低标准,从⽽成为恒星与⾏星之间的过渡类型。
囿于此,除了运转轨道怪异外,也能产⽣⼀些燃烧爆炸等类似“正品”恒星的功能,才能形成彗头、彗核、彗晕、彗发等现象。
若按星球级别计算,彗星应当⾼于⾏星半个档次。
缘此,彗星是太阳熔体在爆抛⾏星之前的产物,是太阳系爆抛过程中的最早产物。
⼆,彗星在空间上的过渡性 彗星产⽣在太阳熔体爆抛⼦体的过程中,当时的太阳轨道尚未完全固定。
当太阳熔体再爆抛出⼩⾏星群与⼤⾏星后,公转轨道与⾃转轨道都有明显的变更。
⽽彗星原有的运转轨道则不能被完全“征服”,但是⼜不能摆脱太阳的牵引⼒,才形成了最为复杂的空间运转系统。
通俗地说,彗星是因为⾼出半个档次,“放不下臭架⼦”与⾏星为伍,就成为太阳系中颇为特殊的“捣乱分⼦”。
三,彗星在时间上的过渡性 彗星诞⽣的时间也具有明显的过渡性。
既是太阳熔体爆抛恒星熔体的尾声,⼜是太阳熔体“清理垃圾”的前奏,是连续性爆抛与间歇性爆抛之间的过渡性产物。
通俗⾔之,彗星是缘于“迟到”⽽未赶上末班车的“游动性恒星”。
因此,彗星和流星的氢氦含量能更⾼⼀些,才具有愈转愈⼩、愈少甚⾄再⽆踪影的特性。
彗星是怎么命名的

彗星是怎么命名的彗星是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形状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那么彗星是怎么命名的呢?彗星的命名国际上对新彗星的发现一直比较重视,每年发现的新彗星平均4-5颗。
彗星发现后,一般先给予临时命名。
彗星的临时命名是“发现者(最多不超过3个人的名字)、发现年份以及发现次序”。
发现次序用拉丁字母表示,例如,我国紫金山天文台1965年发现的两颗彗星,是这一年发现的第二颗和第三颗彗星,因此临时命名为1965b和1965C。
根据观测算出轨道后,就按彗星在这一年过近日点的先后次序在年代后用罗马数字取代拉丁字母,作为永久命名,如上述的两颗彗星就分别为1965Ⅰ和1965Ⅱ。
某一年新发现的彗星可能在另一年过近日点,所以永久命名常推迟二三年,以避免因再发现新彗星而更动命名序号。
一些著名大彗星,一般都有专门的名字,如哈雷彗星、恩克彗星、比拉彗星。
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天文学家发现这种彗星命名法有不尽人意之处,于是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1994年第22届大会作出决议,改进原有的彗星编号体制,决定从1995年1月起,采用新的命名办法,即以发现时的公元年份加上此年的那半个月的大写拉丁字母(A=1月1-15日,B=1月16-31日,C=2月1-15日,……Y=12月16-31日,I除外),再加上在该个半个月中代表发现先后次序的阿拉伯数字,举例来说,如果某彗星是1996年2月下半月发现的第三颗彗星,临时编号即为1996D3。
为了使每颗彗星的性质一目了然,决议还规定在彗星名字前面加上前缀,P/表示短周期彗星(P<200年);C/表示长周期彗星(C>200年);D/表示不再回归的彗星;A/表示可能是一颗小行星的彗星;X/表示不可能算出轨道的彗星。
另外,对短周期彗星在其轨道周期确认之后,按其过近日点或在其发现后在远日点附近被观测到的先后次序,在这颗彗星的名字前面冠以一编号,对所有短周期彗星从1开始,顺序排列。
哈雷与彗星的故事

◎文图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郭红锋哈雷与彗星的故事天文动手做/天文望远镜系列科迷街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上就画有29幅彗星图一、彗 星彗星,俗称扫帚星,中国古代称“星孛(bèi)”或“孛星”。
古人缺乏科学常识,对于偶尔出现、形状奇怪、变化无常的彗星非常恐惧。
中西方很多民族都有把彗星看成神秘可怕的天象或不祥灾难之兆的记载。
古代欧洲各国早期对彗星在恒星间的运动和位置没有留下精确的记载,更谈不上记录彗星形态、亮度及其变化等细节了。
而中国古代早期就对于彗星的形态很有研究,中国古代史书对彗星的位置、运行路径、见灭时间、与太阳的相对位置,以及彗星的形态、亮度、分裂等现象都作了大量详细的描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直到现在还深受中外天文学家的重视。
二、“哈雷彗星”1986年哈雷彗星回归拍摄的照片近代西方最早研究彗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577年。
那一年,天空中出现了一颗大彗星,丹麦天文学家第谷试图通过观测来确定彗星到地球的距离,这可算是对彗星进行科学研究的开始。
他已正确认识到彗星是在空间中运动的,距离地球至少要比月球远6倍,因而彗星不是地球大气层里燃烧的物体,应该是太阳系中运动的天体。
在那之后才有效地终止了有关彗星的迷信传说。
接下来是第谷的学生,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经过长期的观测和研究,同样认定彗星不是大气中的现象。
从此,欧洲人开始注意测量彗星在恒星间的运动和精确位置,对彗星的认识前进了一大步。
1682年,又有一颗大彗星出现。
当时牛顿已经建立了万有引力定律,英国天文学家哈雷与牛顿合作进行了彗星轨道计算。
哈雷曾任格林尼治天文台台长,是第一个全力从事彗星研究的天文学家,因彗星研究问题向牛顿请教,还促成牛顿完成了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并亲自为此书编辑、校对和撰写序言,更是自掏腰包协助出版。
扫描二维码看哈雷与彗星视频1695年,哈雷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彗星。
他不但计算了1682年那颗彗星的轨道,还从1337年到1698年的彗星记录中挑选了24颗彗星,比较它们的轨道,并且发现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这3颗彗星,其轨道看起来如出一辙。
彗星的知识

彗星的知识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彗星(Comet),是进入太阳系内亮度和会随日距变化而变化的绕日运动的天体,呈云雾状的独特外貌。
彗星分为、、三部分。
彗核由冰物质构成,当彗星接近恒星时,彗星物质升华,在周围形成朦胧的和一条稀薄构成的彗尾。
由于的压力,彗尾总是指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形成一条很长的彗尾。
彗尾一般长几千万千米,最长可达几亿千米。
彗星的形状像扫帚,所以俗称。
彗星的运行轨道多为抛物线或双曲线,少数为椭圆。
目前人们已发现绕太阳运行的彗星有 1600 多颗。
着名的哈雷彗星绕太阳一周的时间为 76 年。
2014 年 2 月 21 日,日本产业大学的研究小组发现彗星上有氨的存在。
根据最新报道称:科学家们近日在追踪“67P/楚留莫夫-格拉希门克”彗星的罗塞塔号飞行器上发现了属于该彗星的一些化学残留物。
科学家使用探测器对这些化学物质进行分析后,发现其主要成份为氨、甲烷、硫化氢、氰化氢和甲醛。
由此,科学家得出结论称,彗星的气味闻起来像是臭鸡蛋、马尿、和苦杏仁的气味综合。
彗星的轨道有、、三种。
椭圆轨道的彗星又叫,另两种轨道的又叫。
周期彗星又分为和。
一般彗星由和组成。
彗头包括和两部分,有的还有。
并不是所有的彗星都有彗核、彗发、彗尾等结构。
我国古代对于彗星的形态已很有研究,在长沙西汉古墓出土的帛书上就画有29 幅。
在晋书“天文志”上清楚地说明彗星不会发光,系因反射而为我们所见,且彗尾的方向背向太阳。
彗星的体形庞大,但其质量却小得可怜,就连的质量也不到地球的万分之一。
由于彗星是由冰冻的各种杂质、组成的,在远离,它只是个状的小斑点;而在靠近太阳时,因凝固体的蒸发、气化、膨胀、喷发,它就产生了彗尾。
彗尾体积极大,可长达上亿千米。
它形状各异,有的还不止一条,一般都是向背离太阳的方向延伸,且越靠近太阳彗尾就越长。
宇宙中彗星的数量极大,但观测到的仅约有 1600 颗。
彗星的轨道与行星的轨道很不相同,它是极扁的椭圆,有些甚至是抛物线或双曲线轨道。
彗星会爱父母学堂读后感

彗星会爱父母学堂读后感我一看到“彗星会爱父母学堂”这个名字,就感觉特别新奇,满脑子都是问号:这是个啥学堂?彗星跟爱父母有啥关系?难不成是彗星带着爱冲向父母的学堂?哈哈,当然这是我一开始的胡思乱想啦。
读了相关的内容之后呢,我发现这个学堂就像是一个装满宝藏的小盒子,打开来有好多让人大开眼界的东西。
它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这里把爱父母这件事儿变得特别有方法、有系统。
以前我总觉得爱父母嘛,就是给他们买点东西,逢年过节问候一下就得了。
但这个学堂就像是一个智慧的长者,拉着我的手说:“孩子,爱父母可没那么简单。
”它告诉我,爱父母得从了解他们开始,就像我们了解自己的朋友一样。
父母的喜好、他们的梦想,甚至他们的小烦恼,我们都得清楚。
这让我突然意识到,我对父母的了解好像真的很欠缺。
我都不知道我爸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一名画家,因为生活的压力他放弃了,而我却从来没有关心过他现在是否还对画画有兴趣。
学堂里还有一点特别打动我,就是它提倡用行动去表达爱。
不是那种虚头巴脑的承诺,而是实实在在的事情。
比如说,陪着父母做一次他们一直想做但没做的事。
我就想到我妈一直想去海边看日出,我总是说“以后有机会”,可这个“以后”就一直遥遥无期。
这个学堂就像在我背后推了一把,让我下定决心,一定要找个时间陪妈妈去实现这个小小的愿望。
而且,这里面强调的爱不是单向的,不是仅仅我们做子女的去爱父母,还包括引导父母来爱我们。
让父母知道我们也需要他们的关心和支持,让这种爱成为一种双向流动的温暖溪流。
这就像是在家庭关系里搭起了一座双向的桥,大家可以在桥上愉快地走来走去,互相传递爱和关怀。
另外,学堂里的氛围感觉特别积极向上。
就好像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故事,互相学习怎么更好地爱父母。
这让我觉得,原来在这个世界上,有这么多人都在努力让家庭关系变得更美好。
总的来说,“彗星会爱父母学堂”就像是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在爱父母这条道路上的方向。
它让我明白,爱父母是一门大学问,需要我们用心去学习、用行动去实践。
神秘彗星虫读后感

神秘彗星虫读后感首先呢,这彗星虫的设定就特别有趣。
一听到这个名字,我就忍不住好奇这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是住在彗星上的虫子吗?还是长得像彗星的虫子?结果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还要神秘。
这种神秘就像你在一个老房子里,发现了一个上了锁的小盒子,你不知道里面装着啥,但是就特别想打开看看。
这彗星虫一出场,就带着一种“我很不一般”的气场,感觉像是外星来的神秘访客,在书里的世界里搅起了一阵大风波。
书里的主人公也特别好玩。
他有点像我们生活中的那种冒失鬼,但是又特别勇敢。
他在面对彗星虫这个神秘生物的时候,一开始是害怕得要死,就像我看到大蜘蛛的时候,恨不得立马躲得远远的。
可是他又特别好奇,这种好奇就战胜了恐惧。
我觉得这一点特别像我们自己,有时候对一些未知的东西,虽然害怕,但是就是忍不住想去探索。
他在探索彗星虫秘密的过程中,状况百出,不是摔了个狗吃屎,就是被一些奇怪的东西绊倒。
每次看到他出糗,我都忍不住想笑,但是又特别佩服他的勇气,要是我在那个情境下,可能早就哭着喊着要回家找妈妈了。
再说说这故事情节,那叫一个跌宕起伏啊!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冲上去,感觉要飞到天上去了,一会儿又猛地冲下来,心都提到嗓子眼儿了。
彗星虫一会儿消失得无影无踪,让主人公和我们读者都摸不着头脑,一会儿又突然出现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还搞出一些奇怪的事情。
比如说,它让周围的植物都开始疯狂生长,那些藤蔓就像有了生命一样,追着主人公跑,这画面感特别强,我感觉就像在看一场精彩的科幻电影一样。
还有书里描写的那个世界,充满了各种奇奇怪怪的生物和神秘的地方。
有那种会发光的蘑菇森林,蘑菇的颜色就像彩虹一样绚丽多彩,走在里面就像走进了一个梦幻的世界。
还有那种能听懂人话的小动物,它们和主人公之间的互动也特别有趣。
有时候它们会帮助主人公,有时候又会捉弄他,就像一群调皮的小孩子。
不过呢,这本书也让我想了一些事情。
这彗星虫虽然神秘又强大,但最后还是被主人公和他的小伙伴们解开了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