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爬天都峰》第二课的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核心素养教案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
5.作业设计
基础作业:抄写本课词语。
巩固作业:完成本课同步练习册。
提升作业:阅读课外书籍30分钟。
6.板书设计
17. 爬天都峰
怎么想
怎么说
怎么做
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7.教学反思与改进
成功之处:
不足之处:
改进之处:
检查签字
备课组
教研组
教研室
课题
17.爬天都峰
课型:新授课
课时: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第 周 年 月化自信: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是读好对话,读出人物的不同语气和情绪。
②语言运用:通过寻找描写“我”和爷爷互相鼓励的语句,分析体悟语句。
③思维能力: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能自己提出问题。
④审美创造: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相互鼓舞、坚定信心,从而战胜困难的。
思政元素: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坚定信心,战胜困难。
2.学习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弄清课文是如何将“我”爬山的过程写清楚的。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懂得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的道理。
3.教学准备:PPT课件
4.学习活动设计:(第二课时)
环节一:紧扣课文题目,承前启后
学生活动:
环节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抓住重点段落,引导学生学习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明确写作方法。
环节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意图:通过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篇一」设计意图课文主要讲了天都峰的高和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解决困难爬上天都峰的事。
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体会善于从别人身上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解决困难的道理。
第一课时的侧重点为学习要认读、书写的生字,以及了解课文大意。
第二课时,在教学过程中,我把课文分成三大板块,并由爬山的情形引出两次“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并把朗读和体会感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起到了以读促想,以想促说,以说促读的目的。
学习目标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
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
2、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激趣生情1、播放课件:舒缓优美的音乐伴着清脆动听的鸟鸣回荡在教室中,看天都峰的风光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在黄山东南部,西对莲花峰,东联钵盂峰,海拔1,810米,为三大主峰(莲花、天都、光明顶)中最险峻者,古称群仙所都,意为天上都会。
峰顶平如掌,有“登峰造极”石刻,中有天然石室,可容百人,室外有石,象醉汉斜卧,名“仙人把洞门”。
以往顶极难登,明地理学家罗洪先嘉靖年间来黄山也望峰兴叹:“何年白日骑鸾鹤,踏碎天都峰上云”。
明万历二十四年(1614年)普门和尚历经千险,始至峰顶。
后人凿石开路,装置石柱、铁链扶栏,今游人可安全登顶。
峰头远眺,云山相接,俯瞰群山,千峰竞秀,古有诗赞曰:“任他五岳归来客,一见天都也叫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1、2课时)

辫子 花瓣 辩论 辨别
③指名朗读词语,读准多音字“相”。
相信 相会 相加 看相 相片 照相
④指导书写生字“级、链、颤、攀、候、念、辫、呵”。
⑤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连起来。
奋力 心在颤抖,心里很害怕。
汲取 吸取,吸收。
笔陡 充分鼓起劲来。
白发苍苍 头发花白,形容人苍老。
发颤 笔直陡峭。
③“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用“”在文中画出来。再用“▲”标出“我”爬山的动词。从“我”的动作中,你体会到了什么?(4分钟)
开始口号:语文书,拿起来
结束口号:时间到,坐端正
2.引导学生交流。
(1)爬山前,“我”是怎样想的?(指名说,相机出示句子,齐读句子)说明了什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天都峰—高、陡 缺乏自信、畏惧退缩)指导学生朗读句子。
(3)从《爬天都峰》这篇课文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4)教师:课文按照爬天都峰前、爬天都峰时、爬上峰顶后的顺序讲述了“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相互鼓励,一起爬上天都峰的事。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道理。作者是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清楚的。
仙人指路 猴子观海
狮子抢球 金鸡叫天都
2.导入:在黄山的东南部,有一座海拔1810米的高峰,叫天都峰。(出示课文插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天都峰名字的来历吗?古代称天都峰为“群仙所都”,意为“天上的都会”,故取名“天都峰”。在黄山群峰中,天都峰最为雄伟壮丽。有一个小女孩要爬天都峰,可是天都峰这么高,她是怎么爬上去的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板书课题)
3.学生齐读课题。读了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4.简介作者,简单了解作者。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8篇】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8篇】爬天都峰教学设计模板篇1教学目标:1、会认读6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白发苍苍、咱们、奋力、终于、辫子、勇气、决心、居然、力量等词语。
2、了解大意,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
2、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难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登过黄旗山吗?(课件出现“登黄旗山”)(部分学生答:登过)谁能谈谈登黄旗山的感受?(生:辛苦、高兴……)(再出现“登:踩、脚向下用力”)而这里有个小妹妹面对这天都峰(出示“天都峰图”)却是“爬”的,请跟老师写一写这个字。
请注意“爪”字里的是竖,别写成“瓜”。
天都峰位于黄山东部,海拔1810米。
鲫鱼背是天都峰最险处。
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今天,我们一起去看看她“爬天都峰”的惊险经历。
请读课题——3、爬天都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自由读课文,注意要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
2、学习生字词。
(1)学习6个会认的生字。
(陡、链、颤、攀、鲫、呵;重点:颤的发音)A请个同学来读一读,师指导全班读准“颤”。
B藏在词语,你还能读准吗?全班齐读(出示:笔陡、铁链、发颤、攀树、鲫鱼、笑呵呵)(2)学习10个会写的生字。
(出示:峰、顶、似、苍、仰、咱、奋、辫、勇、居)A请自由地读一读。
B重点指导检查:后鼻音“峰、顶、仰”;平舌音“似、苍”C请男女读词语:峰顶、似乎、仰望、白发苍苍、咱们、奋力、辫子、勇气、居然、力量、忽然、决心、终于。
D重点指导写:勇、辫。
(说易错处、书空、组词、区分瓣与辫)3、再读课文。
小妹妹爬的这座天都峰有什么特点呢?请默读课文,边读边用直线画出有关的句子。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体会天都峰的天险。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两课时)

《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两课时)1500字《爬天都峰》教学设计(两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爬天都峰》的内容和背景知识;2.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3.激发学生对登山运动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2.理解文章中的细节和主旨;3.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三、教学准备:1.《爬天都峰》的文本材料;2.教学幻灯片;3.学生用书。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教师用图片或视频向学生展示天都峰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的话题。
二、预习(10分钟)让学生阅读《爬天都峰》的文本材料,并提前了解其中的生词和短语,做好预习工作。
三、阅读指导(15分钟)1.教师根据教学幻灯片,给学生介绍《爬天都峰》的背景和作者,引导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思路有所了解。
2.教师提问,引导学生通过标题、首段和末段等重要信息,来概括文章的主旨。
四、阅读训练(20分钟)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整篇文章,注意理解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并筛选出文章中的关键细节。
2.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解答相关问题,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讲解重点难点(10分钟)1.教师讲解文章中的生词和短语,帮助学生理解;2.教师讲解一些难以理解的句子,并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第二课时:一、复习(5分钟)教师通过问题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巩固学生的理解。
二、讨论和解答(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讨论,提问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登山运动的意义和价值。
三、拓展延伸(15分钟)教师通过图片、视频或亲身经历等方式,给学生更多的信息和素材,拓展学生的视野和阅读背景。
四、小结和讲解(10分钟)教师对本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和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五、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学生阅读并理解其他相关材料,并要求学生写一篇文章介绍天都峰的壮丽景色和登山的乐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对《爬天都峰》的内容有了基本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和学习兴趣。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学习抓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将事情的过程写清楚。
2、迁移运用,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描写过生日(初试身手)的场景。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交代目标。
1、齐读词语。
2、回顾一下,这篇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板书: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
3、你能按照“六要素”归纳法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假日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
开始我不敢爬,后来在和老爷爷相互鼓励下,终于爬上了峰顶。
)4、从不敢爬,到爬上峰顶,作者究竟是怎样写清楚爬山的过程的呢?让我们走进课文、继续学习。
二、聚焦段落,探究方法(一)学习“爬山前”。
1、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说说爬山前,作者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板书:不敢爬,互相鼓励)2、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从哪里看出我不敢爬?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这里有一个“?”和一个“!”,你从中读出了什么?(怀疑、害怕)作者的怀疑和害怕是因为?(天都峰又高又陡)课文是怎么写的?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感叹词啊,哩)(夸张的写法)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笔陡——壁纸陡峭;一个“挂”字让我们感受到了石级的险)资料补充天都峰的材料。
感受天都峰的险峻。
这样险峻峭拔的天都峰,不要说攀登了,看了都会使人心里发颤,令“我”望而生畏;此时的“我”是畏惧的,退缩的。
你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齐读。
3、学习3——5自然段。
面对这样险峻的天都峰,那作者是因为什么从而下定决心往上爬的呢?请两位同学起来分角色读一读3——5自然段。
(1)分角色朗读。
(2)句子:“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这里出现了两个“也”,是什么意思呢?他们是互相怀疑吗?你读出了什么?(惊讶——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没想到老爷爷(小朋友)这么大(小)年纪还来爬天都峰)除了惊讶,还有对对方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的敬佩。
(3)小结方法:爬山前,作者写了(畏惧的心理和与老爷爷的相互鼓励),是怎么写清楚的呢?哪位聪明的孩子有发现?板书:心理(怎么想)、语言(怎么说)4、迁移学习“爬山中”、“爬上山顶后”出示学习要求:自读“爬山中”和“爬上山顶后”,思考;这两部分写了什么?是怎么写清楚的?汇报:(1)爬山中主要写我(板书:奋力攀登),通过抓作者的动作(怎么做)的写清楚的。
3《爬天都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3 爬天都峰一、教材说明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课文描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一起爬上了天都峰。
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课文中以吐泡泡的形式对“终于”一词的理解作了提示,目的是让学生读到这里,能联系上文理解“终于”的意思,体会“我”和老爷爷是如何克服了种种困难爬上天都峰的。
二、学习目标1.在熟读并理解课文词语的前提下,能够自读课文,找出事情发生的六要素。
2.通过六要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品酌语句,感叹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
三、重点难点感知课文,并通过六要素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品酌语句,感叹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同学们,今天老师想跟大家聊一聊你们的假期生活。
我想问一问,你们有没有去爬过山(学生各抒己见)那位同学能够站起来和我们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爬山经历2.指名回答,揭示课题。
3.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出示资料,了解“天都峰”。
2.认读词语,加强巩固。
3.了解事情发生的六要素,并引导学生将课文当中的六要素找出来。
(1)师:同学们,我们知道啊,每一件事情发生都有六要素,那么你们知不知道,事情的六要素又是什么呢(2)指名回答,板书概括。
事情的六要素指: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3)自主学文,找出课文当中的六要素。
(4)指名反馈,板书内容。
(5)师:现在,谁能够通过这篇课文的六要素来介绍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呢(生自由发言)(6)课件出示课文主要内容,全班齐读。
4.小结:同学们,你们看,主要我们抓住事情的六要素,就能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讲出来了。
三、品酌语句,感叹天都峰的特点。
1.出示天都峰的图片,初步感知天都峰的险要。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你感受到了天都峰怎样的特点2.学习课文当中的第二自然段,了解天都峰的特点。
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3.《爬天都峰》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过程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 学生读书圈划。
b. 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 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 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
指导朗读。
总结课文,明白道理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板书设计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天都峰的“高”和“陡”这两个特点,通过对“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及“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下载网易新闻客户端>LOFTER精选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13.8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教学设计及反思2013-08-30 16:38:09| 分类:三年级语文|举报|字号订阅我们的民族小学学习目标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
会写"坪、坝"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前准备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我国少数民族服饰和风情的图片、文字资料。
2.具有云贵地区少数民族特色的音乐磁带或CD碟片。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一.导入.1.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图片,介绍自己了解的少数民族的情况。
学生展示介绍,教师提示学生着重介绍少数民族的服饰特征、生活习俗。
2.教师利用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补充介绍课文中涉及的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情况。
二.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
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2.板书课题:我们的民族小学。
3.教师配乐范读。
三.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
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
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四.分组朗读,组间比赛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五.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
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第二课时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
这一课我们要急需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分段读议,加深感悟1.第一自然段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教师评点后再指名练习。
d.配乐朗读这一段。
2.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当,当当!"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
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譬如: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d.下课了,小朋友做些什么?操场会是怎么的一幅情景?想象描述。
朗读有关句子。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三.感情朗读,比赛背诵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四.抄写句子,加强积累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五.综合性学习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教后反思: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对学进行朗读训练,让学生读出对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并要求学生会背课文,通过教学大部分学生会课文。
2.金色的草地教学目标:1. 会认2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盛开、玩耍、一本正经、使劲、假装、引人注目"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4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
教学重难:初步体会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齐读课题:金色的草地2.课前置疑:读了课题,你想问什么问题吗?3.整理问题:草地怎么会是金色的呢?我们一起到课文中间去找答案吧!二、检查预习1.开火车读生字。
2.小老师教读:多音字:"假""朝"字形:"绒" "耍"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并展示图片。
4.抽读课文。
三、初读课文,感知全文。
课文主要写了两件事情,你能找出来吗?归纳总结:1 哥俩在草地上玩耍。
2 草地会变色的原因。
四、理解课文1、齐读一自然段:思考:我们窗前有一个什么样的草地?由"长满""盛开后变为金色"体会蒲公英的多。
2、朗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齐读第一自然段草地这么美,我和弟弟常去玩,他们怎么玩呢?二.感知第二自然段1 自读第二自然段.2 演一演:根据第二自然段的内容,同桌分角色进行表演.3.汇报表演4.想像自己的脚下就是那片长满了蒲公英的草地,说一说,在这样一个地方,你的感觉怎么样?5朗读:读出欢乐的气氛.三.理解第三自然段.1 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忽然有一天,我们发现了什么?对了,]金色的草地在悄悄的变化,说一说,它是怎么变的?早上:绿色白天:金色晚上:绿色2 它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小组讨论,在书上勾出句子,读一读,再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什么.3 汇报:4蒲公英的花瓣可以张开,合上,所以草地也就跟着变色了.5朗读:体会草地的变化的原因.6、齐读4自然段:从这里,你体会到小作者对草地和蒲公英充满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五、完成课后练习二:回顾全文: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草地的有趣和蒲公英的可爱。
六、有感情地朗读。
教后反思: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进一步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带来的乐趣。
课文中一些句子表情达意的作用,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还不能理解。
爬天都峰一、学习目标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
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二.教学重、难点: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登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三. 课前准备: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收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四.教法设计:边读边想法。
五.教学时间: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的: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
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
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
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3.练习书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教学目的:边读边想,说出"我"和老爷爷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生朗读课文。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们互相鼓励爬上峰顶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