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龙纹视角下的商周文化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瑰宝,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
以下将从造型、纹饰和工艺等方面,详细介绍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
造型方面,商周青铜器的造型丰富多样,既有器物类,如鼎、簋、爵等,也有武器类,如戈、矛、钺等。
这些器物的形状各异,既有规整端庄的方形和圆形,也有优美流畅的曲线形状。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注重整体的平衡和稳定感,注重线条的流畅和比例的协调。
器物类的造型通常呈现出庄重大气的特点,而武器类的造型则更加锋利有力,展现出那个时代的勇武之气。
纹饰方面,商周青铜器的纹饰精美繁复,以兽面纹、神面纹和几何纹为主要特征。
兽面纹是商周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通常以龙、虎、鸟等动物形象为基础,通过细致的雕刻和精湛的工艺,将这些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地呈现在青铜器上。
神面纹则以人面为主要形象,常常具有威严神秘的气息,给人以一种超自然的感觉。
此外,商周青铜器上也常出现各种几何纹样,如蝶形纹、琢纹等,这些几何纹样不仅丰富了器物的装饰效果,还展示了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和工艺水平。
工艺方面,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高超精湛。
制作青铜器的工艺主要包括铸造、浇铸、刻画和打磨等环节。
首先,青铜器的制作需要选用优质的铜料,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铸造。
在铸造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和时间,以确保青铜器的质量和形状。
其次,制作青铜器还需要进行浇铸和刻画。
浇铸是将铸造好的铜液倒入模具中,使其冷却凝固成型。
刻画则是在凝固的青铜器上进行雕刻和刻线,以形成各种纹饰和装饰。
最后,青铜器还需要经过打磨和抛光等工艺,使其表面光滑细腻,增加观赏价值。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不仅体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追求,也代表了古代工艺技术的高度发展。
这些青铜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一种文化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人们对美的追求。
通过研究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文明的发展和演变,感受到古人智慧和创造力的卓越。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不仅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明的瑰宝,值得我们珍惜和传承。
商周青铜器龙纹表现研究

餮 纹 等 想 象动 物 纹 样 , 还 未见 大 量 的纹 饰 以铸 造 的方 式 表 现
出来 。但此时 陶器上 已经开始装饰动物形纹饰 ,绿松石构图
的动物纹样也颇为多见。
2 . 2二 里 冈文化 下层 时期 至 殷墟 文化 前 期 此 期青 铜 器 已有 各 种 铸造 技 术 ,龙 纹体 现 出范 作 和 模 作
[ 4 】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M] . 赵复三译l j b 京: 新世 界出版社 , 2 0 0 4 [ 5 ] 王梦 欧注译. 礼记今注今译 上册 【 M] . 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1 9 8 7 [ 6 ] 刘利 、 纪凌云译注 - 左传【 M】 . 北京中华书局 , 2 0 0 7 .
鸟纹主体纹饰 风格 。本文主要对商至西周前期这 一时段的青 铜器龙纹进行研究 , 通过解读青铜器龙纹及其 内涵 , 以增进对 商周主体文化内涵 的认识 以及青铜器艺术之美的体会 。
1龙纹 的表 现 形 式
2 . 1 二 里 冈上 层 时期 及 二 里 头文 化 时期 这 一 时期 的青 铜 器 表 上 的纹 饰 构 图 简 单 ,除 了简 单 的 饕
文献标识码 : A
关键词
中图 分 类 号 : J 5 2 2
龙 纹 是 商周 时 期 青 铜 器 装饰 艺 术 的一 大 主题 。殷 商 是 青 铜器 的铸 造 技 术 决 定 纹饰 类 型 与 形 式 ,在 此 本 文 将 先 说 明青 铜器龙纹发展的黄金时期 。西周初期 的青铜器纹饰沿袭商代 铜器装饰 艺术 的主要技术,就其装饰艺术和技术特征 以早期 风格, 仍 以龙 纹 为主 体 装 饰 纹样 , 发展 到 西 周 中 期 则演 变 为 凤 青铜器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
商到西周时期青铜器龙纹的设计研究

吳血叙4*1•兗商到西周时期青铜器龙纹的设计研究□朱小绩李欣华摘要:商到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龙纹是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缩影,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以抽象化和线条化的视觉语言传递思想内涵,造型古雅,形式变化多样,具有程式化结构。
该文以中国商到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龙纹为研究对象,追溯来源,界定范围,对其重新分类并归纳造型特征,运用骨架分析手法分析龙纹的构图形式,探索龙纹设计法则并解读其内涵与寓意,以期为现代图案设计提供设计借鉴与理论支持。
关键词:商西周青铜器龙纹商到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龙纹凝结着工匠的设计理念和当时社会的审美趋向,图案在繁复中有规律。
国内学者主要从龙纹的溯源、定名、流变、内涵、表现形式等方面展开分析,关于龙纹造型特点、构图形式的分析相对缺乏。
基于此,文章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对龙纹展开设计分析。
一、商到西周时期青铜器龙纹概况i商到西周时期青铜器龙纹渊源商代青铜器龙纹发源于史前,成型于夏,受商代早期陶器、玉器纹饰的影响[1]o史前时期,龙被视为祭祀、求雨的神灵,与星象相关,龙崇拜广泛存在且多地出现了龙纹遗址,如湖北黄梅县的卵石摆塑龙、河南西水坡的摆塑龙、山西陶盘上的蟠龙纹等1],古人通过想象把现实动物组合,形成了早期的龙形象。
夏民族视龙为保护神和祥瑞,贵族阶层以龙纹为饰。
如p,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绿松石铜牌装饰有龙纹龙纹左右对称,表现抽象,是沟通天地、神人的载体。
商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沿袭了夏文化,商人将龙作为重要的纹饰。
商代早期陶器、玉器上的龙纹已呈现出对称结构和抽象化特征,为后期龙纹造型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商中期龙纹蓄势而发,到商晩期达到鼎盛。
周代在承袭商文化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政治、文化,形成了新的龙文化。
2.商到西周时期青铜器龙纹范围界定笔者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将商到西周时期青铜器上的夔纹、兽面纹及窃曲纹纳入龙纹范围。
夔纹被视为青铜器龙纹的主要表现形式,形象为一足、似爬虫物象C1]22O兽面纹又称饕餐纹,二分之一形似夔纹,“合观之则为饕餐纹,分观之则成夔纹”窃曲纹为夔纹和饕餐纹的演变形式,纹饰更线性化,更简洁抽象[1]o此外,马承源在《中国青铜器》中提出“青铜器上凡是具有蜿蜒形躯体的动物都可归之为龙"[1]328-32,可见兽面纹和窃曲纹造型结构与龙纹相似,且都有蜿蜒形的躯体,是龙纹不同的表现形式,可纳入龙纹范围。
青铜器系列——商周典型纹饰

青铜器系列——商周典型纹饰陶器、青铜器、⽟器、⾦银器、瓷器,都有着传承发展的关系,古瓷⼤观虽然以瓷器为主攻⽅向,但对于每个时代的其他产品、艺术品也尽量的学习,以便融会贯通。
本⽂转载商周时期典型青铜器纹饰,是不错的学习资料,供⼤家参考。
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的感情因素主要来⾃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饰。
从兽⾯、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见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在青铜器艺术中,它们被熔铸,重构成充分体现奴⾪制社会精神⾯貌的新形象,与造型结合,所产⽣出的精神威慑⼒度是早先的艺术所不能⽐拟的。
为了便于理解,分为形象纹饰(如夔龙纹、蟠龙纹、凤鸟纹、蝉纹、蚕纹等)和⼏何纹饰(圆涡纹、四瓣花纹、勾连雷纹、联珠纹等),但两者也有演变联系。
介绍⼏个主要纹饰:⼀、饕餮(tāotiè),也称兽⾯纹商代⼯匠艺术家成功地创造了⼀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青铜器纹饰──饕餮纹。
在商代社会⽣活中,它⽆所不在。
饕餮纹名称出⾃《吕⽒春秋·先识览》:“周⿍著饕餮,有⾸⽆⾝,⾷⼈未咽,害及其⾝,以⾔报更也”。
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的兽头形象,两眼⾮常突出,⼝裂很⼤,有⾓与⽿。
有的两侧连着⽖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梁为中⼼,侧⾝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的⼀种纹饰,多⽤作辅助花纹。
饕餮纹的⿐、⾓、⼝部变化很多,从⾓、⽿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活原型多是⽜、⽺、虎等动物。
⽜、⽺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彩,⽽成为华美的装饰。
⼆、夔龙纹夔龙纹通常指那种长⾝⼸起,头上有⾓的侧⾯龙形图像,有的腹下有鳍形⾜,有的没有。
其变化很多,使⽤灵活。
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的辅助花纹。
论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设计成就

论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设计成就夏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艺术设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以下是对夏商周青铜器艺术设计成就的简要论说:1.造型与功能的完美结合: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造型和功能上实现了完美的结合。
例如,青铜鼎是祭祀天地祖先的礼器,它的造型庄重稳定,寓意着统治者的权威和稳定性。
青铜器在造型上不仅美观,同时也满足了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宗教信仰。
2.独特的装饰风格: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装饰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图案以兽面纹、龙纹、凤鸟纹等动物纹样为主,这些纹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动物的崇拜和敬畏。
同时,青铜器的装饰也反映了当时的工艺水平和社会文化。
3.精湛的铸造工艺: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铸造工艺上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例如,曾侯乙尊盘是失蜡法铸造而成,其造型精美、纹饰细腻,展现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水平。
此外,青铜器的铸造还采用了分铸、焊接、镶嵌等多种工艺,使青铜器的制作更加精细和精美。
4.体现社会等级和礼仪规范: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社会等级和礼仪规范的体现。
不同等级的人物使用不同种类和数量的青铜器,这些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也因此而有所不同。
同时,青铜器的使用也严格遵循着礼仪规范,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的严格。
5.代表了当时的最高艺术水平: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代表了当时的最高艺术水平。
这些青铜器的制作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艺术的追求和对工艺的重视。
同时,青铜器的艺术价值也体现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宗教信仰和审美观念。
总之,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艺术设计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它们不仅是精美的艺术品,同时也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青铜器与龙纹饰(图)

青铜器与龙纹饰(图)青铜器与龙纹饰何建萍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开端的象征,炎黄子孙崇拜的图腾;龙所具有的那种威武奋发、勇往直前和所向披靡、无所畏惧的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理想的象征和化身。
龙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中国人多喜爱龙,以至出现叶公的典故。
虽然龙是一个并不存在的艺术形象,但中国先民往往将一些解释不了的事情归功于龙的神威。
屈原在《天问》中说大禹治水时,有一条龙用尾巴在前面扫出一条通道,给大禹指引疏导水患的方向。
在中国文化中,龙文化的延伸由“观念”——龙的传人、龙的崇拜到龙的服装、装饰器皿和用具,到传统建筑上的辟邪物等,可以说文化涉及到哪里,龙文化就延伸到哪里。
1987年,在位于河南省濮阳县城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约6400年前由蚌壳在地面摆放组合成的龙的形象,这在当时曾被考古界誉为中华第一龙。
随着田野考古的深入,继红山文化发现玉雕龙后,又在超过距今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中发现了一条由红褐色石块摆放的龙,长约19.7米。
很难说,还会有更早的龙形象会被陆续发现。
如果说,仰韶文化、红山文化及兴隆洼文化中龙的形象是中国龙的雏形,那么商周青铜器上龙的形象就显得较为成熟。
本文主要探讨从商代到唐代青铜器上龙的纹饰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大概状况。
在夏文化晚期的青铜器表面,纹饰的制作技术相对原始,除看到一些简单的几何纹饰外,未看到龙纹饰的痕迹,这可能是想象力受到形象思维所限,也可能是艺术造形水平没有到位,到商早期,龙的形象才被铸造到青铜器表面。
相比之下,商以前龙纹饰的形象较为抽象,而青铜器表面龙纹饰的形象就相对具象了。
在郑州二里岗及湖北盘龙城出土的众多青铜器,表面多有龙纹饰出现。
上图分别由3个器物表面的4个纹饰图组成。
上面的纹饰是陕西省铜川市三里洞出土商代早期鼎的纹饰,中间的两个纹饰是湖北黄陂盘龙城出土商早期爵左右两个面的纹饰,最下面的纹饰是盘龙城出土商早期斝的纹饰。
在这早期青铜器表面的纹饰中,我们可以看到龙纹饰发展的规律,先是从很细的线条纹饰发展到较宽的纹饰,再从局部纹饰发展到整体纹饰。
商周青铜器纹饰特征

商周青铜器纹饰特征
商周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阶段,以青铜器为代表物,描绘了当时历史文化的特征。
作为古代传统文化的珍品,商周青铜器纹饰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今天仍然保留着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
商周青铜器纹饰具有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一、神话传说和图腾蕴含
商周时期的人们信奉神话和图腾,青铜器纹饰中大量描绘了神话故事和各种动物,其中以龙、虎、鸟、兽等为主要元素,体现了古代人们的信仰和文化。
二、纹饰应用广泛
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广泛应用于器身、器底、器耳等多处,以装饰目的为主,透露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和艺术审美观念。
三、纹饰具有继承性
商周青铜器的纹饰在不同时期有所变化,但是基本风格却一脉相承。
例如青铜礼器的鸟纹、兽面、人面等纹饰,都有着严格的传承套路。
四、造型古朴简约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古朴简约,纹饰线条流畅有力,用料厚重,给人以古老而庄严的感觉。
这一特征在后来的各个历史时期中也有着深刻的影响,成为古代文化的经典代表。
总的来说,商周青铜器纹饰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展现了古代文化的魅力和独特风格。
它反映了人们在精神和物质层面上的追求和诉求,不仅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更有历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重要性。
希望我们能够珍惜这些文化宝藏,让它们得以永久流传下去。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

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报告姓名:***学号:**********班级:15级视觉传达2班商周时期青铜器夔龙纹样摘要:夔龙纹在商周青铜器中是仅次于饕餮纹的主要纹样之一。
它直接反应出了商周时期人神交感的巫术观、吉祥祈愿的美好祝愿、君权神授的力量感和凝重古朴的审美观。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作为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器物种类,具有古朴典雅,神秘凝重的艺术特点。
夔龙纹是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纹样之一,以它独特的审美面貌地位仅次于饕餮纹,比文字更加直观的反映商周时期的历史风貌和审美意味,有助于我们深入的了解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人文思想。
一、夔龙纹的艺术形态:夔龙是传说中单脚的龙。
《说文》:“夔,即魅也,如龙一足,从文,象有角手人面之行”等。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夔,神魅也,如龙一足”。
也有称夔龙为“肥遗”。
又传说夔龙是虞舜时期两位大臣的名字,夔为乐官,龙为谏官,因此,夔龙不仅是作为一种象征权力的神兽,同时还象征着受人们崇拜的正直有才干的大臣。
从纹样上来看,夔龙是一种单脚龙形的怪兽。
商代夔龙纹饕餮纹夔龙属于龙类,夔龙纹是龙纹的一种形式。
在商代早期,由于社会、军事和宗教因素,饕餮纹一直作为主体地位出现在青铜器上,起到祭祀天地神明、标榜君权神授、震慑百姓的作用。
这个时期夔龙纹作为辅助图形,是在饕餮纹两侧经常出现的两个蛇形的适合纹样,这种图案经常是长条、单足、头部向下、嘴巴张开,这就是夔龙纹的雏形,有稚拙感,在其中多填以云雷纹。
随着社会的发展,青铜器纹饰开始有了复杂的变化,到商周中后期,夔龙纹渐渐从辅助转为一种单独的纹饰,以长条形的身躯为主,两唇上卷或一上卷一内卷,一足,当侧面描写时,四足则表现为两足,两足表现为一足,这个时期的夔龙纹装饰繁缛而富丽。
而到了西周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青铜器功能的变化,西周时期雕刻夔龙纹的青铜器数量明显多于商时期。
兽面纹逐渐退出了青铜器的历史舞台,而这一时期夔龙纹便越来越多的活跃在青铜器上面,样貌则变化为回首形,呈S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器龙纹视角下的商周文化作者:刘娜崔长喜来源:《文存阅刊》2017年第04期摘要: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商周文化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起到了奠基的作用。
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繁荣,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龙在中华文明中具有重要意义,其出现以来就贯穿了整个中华文明史,广受崇拜,龙文化甚至成为一种信仰。
在青铜时代,龙纹成为青铜装饰艺术的一大主题,从青铜器龙纹的形态发展中,反映出了当时的宗教信仰,其中可能也包含神话因素。
到西周时期,龙纹青铜器甚至与政治统治有了联系,原因在于时人的龙崇拜由来已久。
另外,龙纹的形态演变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审美意识转变。
关键词:青铜器,龙纹,商周文化在古代中国轻人事重自然,轻自然重神怪的思想体系中,一些动物通常会被作为沟通天地的工具。
张光直先生曾指出,商周之早期,神话中的动物的功能,是发挥在人的世界与祖先及神的世界的沟通上的1。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重要文化象征,而青铜器纹饰是青铜器的语言,正确解读青铜器的纹饰语言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古代社会。
龙是华夏民族的始祖,当其作为装饰出现在青铜器上,青铜器龙纹的意义,就不单单表现在其构成特点上,也在于其向我们传达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内涵。
青铜器龙纹从出现到逐渐衰弱,不单是一种纹饰的兴衰过程,更体现出其中社会意识的转变[1]。
一龙在远古时代就是原始先民所景仰的神灵祥瑞。
最早的龙以蛇为原型,在传说中华夏民族的始祖就是人面蛇身。
《广博物志》:“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
”先民将龙与祖先联系在一起,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就自然不可分割。
与蛇相关的图腾崇拜使后来的龙自出现就居于高位。
当蛇的形态产生变化,出现龙的时候,有关龙的传说和神话又进一步影响了人们的思想。
人们对于龙的崇拜使龙的造型很快就被运用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从史前到后来的青铜时代,从石器、玉器、陶器再到青铜器,龙纹造型几乎贯穿了整个社会生产发展史[2]。
从目前的考古发现来看,史前龙文化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而是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而形成的。
最典型的史前龙纹遗存发现如湖北省黄梅县焦敦遗址卵石摆塑龙,距今6000年左右,这条“龙”由河卵石拼成。
其头西尾东,龙身起伏,形态逼真。
又如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摆塑龙,双眼有神,呈飞腾状。
此龙形象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时间早、体型大、形态逼真的龙形象,有专家称之为“中华第一龙”。
另外还有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等红山文化玉猪龙。
此时的玉猪龙可能与远古先民盼望风调雨顺的愿望有关,具有祭龙神、祈甘霖的象征意义。
而在中原地区,被称为最早的龙图腾的则是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出土陶盘上所饰的蟠龙纹。
其时代属于龙山文化晚期,特征是身饰鳞纹,头部有两角,口中含一物,类似麦穗[3]。
上述史前龙纹遗存形态各异,所附着的器物也各不相同,具有明显的地域特色。
这些分布在不同区域、处于不同时期的龙纹遗存都证明了史前时期龙文化的兴盛,也向我们展示了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同时也体现了文明起源的多元性。
从中也可看出,史前时期普遍的龙崇拜可能已不属于图腾崇拜,没有了地域的限制,是带有普遍性质的龙神崇拜。
随时间推移,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商周时期出现铸铜技术,此时期关于龙的崇拜依旧活跃,因此在商周时期龙纹被大量运用到青铜器上,且造型各异,成为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一大特色[4]。
青铜器在商周时期主要作为礼器使用,是人们在祭祀时常用到的礼器。
而将龙饰在青铜器上,也表明了人们对于龙的崇拜,这种崇拜可能与天有关,此将龙视为神灵崇拜,也可能与祖先有关,将龙与祖先联系起来,是一种祖先崇拜。
而无论属于哪一种,龙的地位都是毋庸置疑的。
二从目前考古学的研究成果来看,商文化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即早商、中商与晚商文化。
二里岗类型是早商文化的核心。
而龙纹最早作为装饰纹样出现在青铜器上,就是在二里岗下层期,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最晚从二里岗下层期开始,商人的思想意识中对龙这一动物有了认识。
从思想产生到能反映思想的器物形成是有一定过程的2。
因此我们甚至可以认为在更早时期商人就有了对龙的这种认识[5]。
龙虽然是一种幻想形动物,但其经常被认为是人的祖先,可以认为龙的形态特征是伴随着先民对祖先的思考出现的,龙的造型也是伴随着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出现的。
《商书盘庚上》有言曰:“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
”此中器惟求新可以联想到盘庚迁殷这一事件,盘庚为使国民接受迁都这一事实,引用先人所言,来引导人们认识到新旧差别,使国民能更快接受新都。
有关于“新”,可以不单指国都,还可以联系到建筑、器物等具体的物件。
商代作为青铜器发展的繁盛时期,把“新”置于器物上,就不得不提青铜器。
事实上,青铜器的功用在商代也有了新的变化,之前的青铜器比较起来可能偏实用一些,[6]商代的青铜器用来祭祀天地祖先,其地位自然大大提升。
伴随着祖先崇拜的龙纹样出现在青铜器上,其意义不言而喻,即殷人试图通过“龙”之礼器与其祖先神沟通、交流。
可以看出祖先在殷人思想中的重要地位。
古籍中也有多处记载体现了龙和人神之间的沟通有关联。
《海外南经》又有“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
”可以看出龙被认为是神的所乘之物,用于沟通天地。
宗教信仰是一种比较重要的社会意识形态。
商代当时比较突出的社会意识形态特征便是人的信仰开始寄托于超自然的神灵上。
时人以为凶吉祸福,生产丰缺,战争祭祀等等各方面皆由上帝的旨意,因此无论大小事,商人多以甲骨向上帝祈求占卜。
这一点,从现有考古出土的丰富甲骨资料都可以看出。
[7]商代巫师将饰有动物纹样的青铜礼器作为主要祭祀占卜用具进行祭祀占卜活动。
巫师们通过动物达到与天地的沟通,接收上天旨意。
宋人罗愿所作的《尔雅翼》中,释“龙”曰:“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
这种把几种动物特征组合起来构造一个新的动物形态的表现手法其实是比较模糊的,其中充满着幻想与未知,[8]给人的感觉就会比较威严而神圣,这表现了在当时的思想体系中人们的审美观还是有服从于宗教迷信的倾向,其与当时人们崇尚天命的宗教思想可能有密切联系。
三《左传》昭公四年:“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陨,周是以兴。
”周朝的建立是历史的进步,以进步的新王朝来取代腐朽的商王朝,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先周社会已经进入了青铜时代,但其在经济上落后于商。
因此,虽然西周取代了商王朝,但其并没有完全脱离商朝文化的影响。
[9]武王克商后,西周还是接受了商代的思想文化和典章制度,但其并非完全接收,在承接商文化的基础上周人也在极力的推进与重建周族的文化。
从青铜器龙纹在此期的发展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西周早期的青铜器龙纹,在大体上还是继承商代的晚期的风格,但其中也有细微差别,到了西周中后期,周朝原先的意识形态有了发展,[10]一些新形式的龙纹开始突破原有纹饰风格。
因此,西周青铜器龙纹的发展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是不言而喻的。
从西周青铜器龙纹看西周文化,其一龙纹可能作为维护政治统治的一种工具,其二其中包含周人的精神寄托,其三则是形式各异的龙纹当中体现出的周人的审美[11]。
(一)维护政治统治的途径《尚书大传》记载:“周公摄政……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
”周公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他的一番作为为周朝长达几百年的统治大业奠定了基础,并在当时使周初的政权得到巩固。
关于周公是否制礼,有很多不同的意见。
金景芳先生认为周公是肯定制过礼的,[12]这是周公为巩固周朝政权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其意义超出了周代,是整个中国古代史上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遗产3。
周代所谓的礼,并不单指礼仪制度,而是指一系列的社会规章制度,并且集中体现在政治方面。
青铜器与政治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所谓“藏礼于器”,青铜器尤其是青铜礼器本身就代表了一定的政治地位。
《左传·宣公三年》载:“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各,使民知神、奸。
”《汉书·郊祀志》记载:“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
”[13]可以看出青铜鼎在青铜时代是一种王权的象征,而这种象征也不局限于青铜鼎,类似的青铜礼器如簋,4等都包含政治因素。
在陕西省长安县张家坡的西周墓葬中,M54和M87的椁内,墓主人的头顶不远处放了一件铜鼎和一件铜簋,用最明确的证据证实了青铜器在当时思想观念中的地位4。
后来的列鼎制度同样是重要的体现,这种以陪葬礼器组合来“辨等列、明尊卑”的制度,在周人墓葬的考古发掘中获得证实。
湖北京山相当于王国君的高等贵族墓,随葬九鼎八簋;上村岭虢国墓中,相当于公卿大夫的中等贵族墓,随葬七鼎六簋或五鼎四簋;同地相当士的末流贵族墓,随葬三鼎二簋或一鼎一簋。
[14]遵从列鼎制度埋葬先人,在周人的封建宗法制度下,这样的尊卑秩序是伦理性的,更是政治性的,这就是周礼的精神根源。
西周在思想文化上开始强调“敬天保民”,出于政治的角度考虑,就是当时巩固政权的一种手段,也是为了实现政治意图的一种途径。
这种偏向理性的思维使但是青铜器上的纹饰风格开始出现转变,形成一种比较具象化的风格。
西周早期开始出现一些有特点的带有不同角的龙纹,角的变化就是龙纹具象化的一种体现。
龙作为纹饰被装饰在青铜礼器上,体现了龙的特殊地位。
《礼记·礼器》云“礼有以文为贵者。
天子龙衮。
”可知龙纹不仅被青铜器所用,还用在了天子的服饰上。
[15]上文提到龙崇拜自史前就已经开始,在古人的思想中,一种文化的认定是很难就被改变的。
并且龙文化发展经久不息,直到现在都被国人所推崇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这些怪异的形象的雄伟线条,深深凸出的铸造刻饰,恰到好处的体现了一种无限的、原始的、还不能用概念语言来表达的原始宗教情感、观念和理想5。
可以说此时青铜礼器及其龙纹,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周朝的等级秩序,甚至对于西周早期政权的巩固都大有裨益。
(二)精神之寄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青铜礼器在西周不仅用于陪葬,同样还用在祭祀上,于此青铜礼器的地位可见一斑。
而龙被饰于青铜器,龙纹的地位又可窥探一二。
在早期社会,动物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有一定差距的,动物不断被神化,人自然就显得比较被动。
古人渴望为神力所庇佑,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就多了一种“辟邪免灾”的用途。
传说中龙掌管雨水,《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龙,水物也。
”[16]《山海经》中提到“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在晴雨难测的古代,龙的司水之职,使龙在普遍的社会意识中具有了较高的地位,成为古人崇拜的神祗。
此外,人们对于龙的感情可能还来源于一种对于自然万物的朴素情感。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动物纹样与当时生活中的动物是分不开的6。
西周人和殷商人一样,相信上帝在天上,生活在一个充满神祗的世界,它们在主宰一切7。
龙纹只是集中的表现出了周人对于自然神的崇拜,而此期龙纹的多种表现形式也体现了龙在当时人们的思想里是变幻莫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