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研究

青铜器研究
青铜器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

一、青铜的定义

青铜是纯铜与锡、铅的合金,其中锡、铅的合金都必须大于2%。锡、铅改变了纯铜的物理性能,使铜成为人们可以实际使用的金属。

二、中国的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考古学范畴的名称,指以青铜作为铸造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已经有了青铜铸品,但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目前所知大约是在夏代晚期。中国青铜时代的结束,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一样,是由于铁器被广泛地使用,取代了青铜在社会物质文化中重要地位。一般认为,中国的青铜时代结束于战国中晚期。然而这一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中国青铜器铸造和使用的停止。在冶铁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青铜铸造业出现了新的技术和工艺,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一直到汉代才逐渐衰弱,铜镜和钱币的铸造作为专门的工艺还继续存在。

三、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

1.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之繁多、造型之奇特、纹饰之瑰丽、铭文之丰富、铸造技术之复杂,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创造的青铜艺术的辉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的青铜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2.青铜器被广泛地使用于对天神、对祖先的祭祀,也是贵族阶层在宴乐礼仪等场合使用的器物。一些特定的青铜器,如鼎等器物,又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3.中国青铜制品中,虽不乏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武器等,但礼器的数量最多。青铜器的使用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之一。

四、发展历史

中国的青铜器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历史,在此期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过程。我们以青铜工艺的发展特征为标准,将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

1、萌生期(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目前发现的青铜器数量和种类较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

陶器特征,器壁匀薄,有简单的几何纹装饰。容器中有酒器和食器,表明青铜礼器的制度开始出现。青铜兵器和工具已经脱离了石器的影响而初具规范。陶范法是这一时期青铜器的主要铸造方法,青铜饰件和一些兵器已有绿松石镶嵌的纹饰。这一切都表明当时的青铜器正处于一个萌芽生长的阶段。

2、育成期(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3世纪)

育成期包括商代早期和中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都有发现。青铜容器、兵器的种类和数量有明显的增长。青铜礼器的使用已有一定的组合关系。青铜器的造型逐步摆脱了陶器的影响,开始形成自身的形制规范。兽面纹、龙纹、鸟纹等青铜器上的主要装饰题材已被广泛运用,并开始向成熟的装饰工艺发展。青铜器铸造中,分铸技术已被娴熟应用,大型青铜容器的铸造也较普遍。青铜器上文字,在这一时期较晚的时候也有发现。此时的青铜工艺,正处在一个向鼎盛期发展的哺育成长时期。

3、鼎盛期(公元前13世纪~公元前11世纪)

青铜艺术在商代晚期达到了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并一直延伸到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种类与器型在这一时期已基本齐全,造型成熟,大器、方器多见,且比较多地运用动物形象作为纹饰。器物组合关系明确,礼器中重酒的体制在商代晚期臻于完善,到西周早期则开始向重食的体制转变。青铜器纹饰空前发达,器物往往是满饰花纹,平雕与浮雕相结合,使青铜器纹饰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强烈。铭文在相当数量的青铜器上出现,商代晚期以使用者的氏族徽记为主,稍晚也出现了记事体铭文。到西周早期,青铜器上普遍铸有铭文,出现长达数百字的记事铭文。

4、转变期(公元前11世纪末~前7世纪上半叶)

从西周中期开始,中国青铜艺术出现一个比较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初期,这一转变是由民族文化、宗教观念和社会习俗所致,青铜工艺开始由鼎盛期的豪华精丽向端庄厚重转变,器形的简洁实用和纹饰的朴实简约相得益彰。食器在这一时期有较大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器形,酒器逐步消失,列鼎和编钟制度确立。青铜花纹由具象转变为抽象,由兽面纹、龙纹等变形产生的曲波纹、兽体变形纹等成为纹饰的主体。长篇记事铭文屡见不鲜,内容丰富、字体规范。后期则由于政治经济的衰败,导致了青铜工艺的相对停滞,青铜器的器形与纹饰多是前一阶段的延续,几乎没有什么创新,出现了程式化的倾向。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春秋早期。

5、更新期(公元前7世纪~前221年)

春秋中期以后,旧礼制的衰落消除了对青铜工艺的束缚,诸侯国的经济发展促进了青铜铸造业的振兴,青铜艺术的更新面貌逐渐显露。旧的器形在式样上有较大的改观,新的器形开始出现,器形的设计由于注重与实用的结合,式样更富于变化。以龙纹为主的青铜器纹饰细密繁缛,以人类活动为题材的纹饰,开始以类似绘画的形式装饰于青铜器上。镶嵌、错金银、鎏金、彩绘等表面装饰新工艺,使青铜器出现了全新的艺术风貌。长篇记事体铭文逐渐减少,物勒工名的明文内容开始出现,铭文中鸟虫书等艺术化字体流行。失蜡法、印模法等新的铸造工艺,使造型奇巧的青铜器铸造成为可能,并大大提高了铸造工艺的效率。诸侯国的青铜器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战国中期以后,尽管青铜器的形式依然丰富多彩,但随着铁器时代的到来,青铜铸造业不可避免地走上了末路。战国晚期的青铜器明显地反映出这种衰退的趋势。

五、类型

青铜器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按照器物的用途,大致可分为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和生产用具、兵器、杂器等类型。

1、青铜食器

青铜食器主要是指烹饪和盛放食物的器皿,一般分为饪食器和盛食器两大类。(1)饪食器:鼎、鬲(lì)、甗(yǎn)

(2)盛食器:簋(guǐ)、簠(fǔ)、盨(xū)、敦(duì)、豆(d?u)、铺(pù)、盂(yǔ)、盆

2、青铜酒器

(1)饮酒器:爵、角(jué)、觚(gū)、觯(zhī)

(2)盛酒器:壶、卣(yǒu)、尊、罍(leǐ)、缶霝(líng)、瓿(pǒu)、觥(gōng)、方彝、盉(hé)、斝(jiǎ)

3、青铜水器:盘、匜(yí)、鑑(jiàn)水器主要用于盥洗,所以又称为盥器。其中按其用途又可分为承水器、注水器、盛水器三种。

4、青铜乐器:铃、铙、钲、钟、鎛(bǒ)、钩鑃(diào)、錞于(chún yú)、铎(dúo)、鼓

中国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常被称之为礼乐制度,作为这种制度的重要物质载体就是青铜礼器和青铜乐器。所以青铜乐器在当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的政治制度,也代表了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

六、青铜器的铸造

1.铸造工艺

商周时代普遍采用的两种基本的青铜器铸造方法是模范法(亦称“陶范法”)与失蜡法。

(1)模范法

模范法是商周时期最先采用的亦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青铜铸造的方法。大

致工艺流程如下:首先是制模,即先制成欲铸器物的模型。然后用泥土敷在在模型外部,干后分块割下,成为外范。接着用泥土制作内范,内范的体积与形状须与欲铸器物内腔完全相同。内、外范套合后,其间的空隙就是型腔。为使模具坚固,在青铜液体浇注前,泥模具一般被加温烘烤成为陶模具。将融化的铜液注入型腔内。铜液冷却后除去内外范就得到了想要铸造的器物。有的时候由于器物的结构特殊或比较复杂(例如鼎耳等),一件器物的各部位不是一次浇铸而成的,而是分别铸造并将不同的铸件连接在一起,我们称之为分铸法。

(2)失蜡法

失蜡法起源于春秋时期,用来铸造一些结构复杂的青铜器。大致工艺流程如下:制作模具:用容易加工成型且易于熔化的材料,如石蜡等,制成的器物型,然后在蜡模上面多次浇淋细泥浆,在蜡模表面形成泥壳。在泥壳表面再敷上耐火材料使之硬化成为铸型。烘烤模型,将泥模加工成陶模,同时使蜡油融化流出。浇注青铜溶液,冷却除去陶范即得到光洁细腻的铸件了。

七、青铜器发掘的山东地区的古国有:

鲁国、邾国、寺国、薛国、滕国、曾国、齐国、杞国、告(软耳旁)、莒国、纪国、莱国、淳于国、前长大国。

参考文献:

1、徐昌义《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四川大学出版社

2、张之恒《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南京大学出版社

3、毛曦《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地理》陕西人民出版社

4、《考古学习参考资料之二-青铜器小辞典》,金石,厦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翻印,1980

5、《商周考古学习参考资料-青铜器造型与纹样》,北京特艺总厂,厦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翻印,1980-1

青铜器调研报告

青铜器调研报告 什么叫青铜器?从考古学上讲,中国青铜器特指商代和西周、春秋时期的青铜器物,这些器物以铜质为主,加入少量锡和铅浇铸而成,器物颜色呈青灰得名。其种类主要有工具、兵器、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尔器、车马器等。形制多样,纹饰精美,铭文为书法艺术瑰宝。青铜器的发明是一个划时代的创造,我国商、西周、春秋三个历史时期就属于青铜时代。 而中国青铜器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呢?有一则传说叫“蚩尤作兵”。相传蚩尤统率本部人马进攻黄帝部族,双方“战于涿鹿之野”,交战之初蚩尤军节节胜利,因为他们摇篮里有戈、戟、酋矛、夷矛等五种兵器,估计这些兵器就是用铜制成的。后来,黄帝制作了指南车用于战争,才扭转了战局并制服了蚩尤。《子华子》还记载:为庆祝胜利,黄帝派人去首山采铜矿,然后将铜矿石运到荆山脚下铸鼎,作为战争胜利的纪念。以我国出土的最古老的青铜器马家窑青铜刀而论,中国青铜器制品最早出现的时间决不会晚于距今四千年以前,即夏朝建立之前就已经出现了铸铜。马家窑文化遗址位于甘肃东乡,出土的青铜刀是彩单范铸造的,而在河南登村王城岗、淮阳平粮台和城郝家台龙山古城遗址中,发现了铸造器物时留下的青铜渣。以上发现足以说明:中国青铜器最早产生的时间当在距今四千多年以前。 不同时期青铜器的区别: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

多。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分铸技术的应用已较娴熟,制范、合范技术相当进步。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在黄河、长江的中游地区多有发现,奠定了青铜艺术鼎盛的基础。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艺术辉煌灿烂。商代礼器的重酒体制臻于完善,满布器身的纹饰大量采用浮雕和平雕相结合的方法,精美绝伦。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现动物神怪的兽面纹空前发达,既壮严神秘又富有生气。纪事何铭文在商末出现。周初礼器沿袭商制,出现了向重食体制转变的端倪。铸记长篇铭文是西周青铜礼器的重要特点。西周中晚期的青铜器形成重食的系统。列鼎制度、编钟制度和赐命作器之习已经形成。新器类出现,器形端庄厚重,纹饰多为动物变形,或流转舒畅,或朴质简率。作器铸铭盛行,多见有长篇铭文的重器。春秋早期的形制和纹饰是西周中晚期的自然延续。各诸侯国普遍建立青铜铸造业,水平不一,有的范铸技术略显粗疏,大国之器仍较精严。春秋中期、晚期战国(公元前7世纪下半叶—公元前221年),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同高潮。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征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以龙为主题的纹饰细密繁缛,人物活动的画像创造性地作为主纹出现。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产生,镶嵌工艺绚丽工巧。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战国晚期,青铜艺术趋于朴素平实。

山东省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文化知识)模拟试卷1

山东省事业单位招录公共基础知识(文化知识)模拟试卷1 (总分:60.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26,分数:52.00) 1.我国古代田园诗派创始者是( )。 (分数:2.00) A.屈原 B.李白 C.王维 D.陶渊明√ 解析:解析:我国古代田园诗派创始者是陶渊明。故本题答案选D。 2.中国古代用“伉俪”指( )。 (分数:2.00) A.夫妻√ B.妯娌 C.闺蜜 D.同学 解析:解析:中国古代用“伉俪”指夫妻。故本题答案选A。 3.古人书信末尾问安因对象的不同而不同,比如,给父母长辈的信称“金安”,给夫妇的信称“双安”,给教师的信称“铎安”等,给病人的信称( )。 (分数:2.00) A.筹安 B.财安 C.大安 D.痊安√ 解析:解析:古人书信末尾向病人问安的信称“痊安”。故本题答案选D。 4.1954年毛泽东在《浪淘沙·北戴河》中写道,“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这里的“魏武”是指( )。 (分数:2.00) A.孙膑 B.曹操√ C.刘彻 D.李悝 解析:解析:题干中的诗句意为“往事已经有千年,那时魏武帝曹操跃马挥鞭,东巡至碣石山吟咏过诗篇。”其中魏武指的是曹操,遗篇指的是《观沧海》。故本题答案选B。 5.我国古代掌管礼仪、接待外国宾客的官衙是( )。 (分数:2.00) A.鸿胪寺√ B.大理寺 C.枢密院 D.司礼监 解析:解析:鸿胪,本为大声传赞,引导仪节之意。我国古代掌管礼仪、接待外国宾客的官衙为鸿胪寺。故本题答案选A。 6.下列作品与人物连线错误的是( )。 (分数:2.00) A.《桃花扇》——李香君 B.《汉宫秋》——窦娥√ C.《长生殿》——杨玉环

青铜器研究王晓光

商周青铜器模拟实验和铸造程序的综述 姓名:王晓光 学号:14060113 指导老师:张经

一、前言 众所周知,我国的青铜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因为这个时代有伟大的发明创造,青铜器从商周开始一直延续找战国末期,存在了几千年的历史。我们的先人显然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青铜器,而这些青铜器给我们带来的是无尽的知识和历史。研究青铜器不仅仅是研究器物本身,更是我们对于过往的历史和先民的追寻,对于民族传统的继承。那么当前青铜器研究分为很多方向,其中以模拟实验,仿制青铜时代的器物而探寻青铜器本身的模拟实验更是吸引了很多人进行着方面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和学术成果。本篇文章主要是对青铜器模拟实验论文的综述。模拟实验的程序和董亚巍先生提出的商周青铜器纹饰技术的三个发展历程为主要论述内容。[1] 关键词:青铜器模拟实验纹饰技术 二、青铜器模拟实验综述 1.概述 华觉民先生在1983年提出陶范并非都是陶质的,制作陶范的泥料其中有含砂粘土或者用粘土和砂配成。铸造的型在浇筑前要高温烘烤,陶范的烘烤温度要求约700-800℃,他指出这些范仍然为吐蕃,由于后期的火候较高才接近于陶质或半陶。早期的陶范使用的都是单一的泥料,到西周初期或者殷商晚期已经有了分类,分别是面料和背料。范的形式就分为多种,有单面范、双面范和复合范即多个范的合成,类似于组芯造型,在分型面开设榫卯,可以固定位置。最早的铸造型状只有一个形腔,最晚到商代中期就有一型多铸,有的铸范一次可以铸造7-9件。早期的陶范只能使用一次,但是到春秋时期,山西侯马春秋铸铜作坊出土的镢范就已经能重复使用很多次了。关于四羊方尊是否是用失蜡法铸造,华觉民先生认为四羊方尊和商周的大多青铜器包括编钟都是用陶范铸造的。当然1978年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期青铜尊、盘。华先生认为是提供先秦时期青铜器铸造失蜡法的先例。[2]我们有这样一个共识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基本上是倒铸法,这个是建立在众多的考古发现和大量的模拟实验建立起来的共识,也是商周青铜器铸造的一种工艺。 商中期青铜时代纹饰技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出现了很多的工艺技术。到了商周晚期青铜器纹饰技术更是达到了顶峰。佘玲珠等在其文章里提到了这样几种技术“纹饰堆塑技术”、“纹饰压缩技术”兼容并用。 关于范面纹饰的制作,学术界也有很多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范面纹饰在泥模上制好再翻制到泥范面;[3]一种观点认为范面纹饰在泥范的表面上制作;[4]一种观点认为猪肝花纹在泥模上制作好再翻制到泥范面上,细花纹则在你反面直接制作;[5]此外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纹饰技术经历了下面的发展历程:范纹-模纹-模范合作纹。[6]以本文来看青铜器上更多

文物保护学大纲

《文物保护学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物保护学概论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Relics Preservation Science 课程代码:04402011 一、课程基本情况 1.学分: 4 学时: 64 (理论学时: 64 实验学时: 0 ) 2.课程类别:专业基础必修课 3.适用专业:历史学(文物保护方向) 4.适用对象:本科 5.先修课程:文物学概论 6.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文物保护学》,王惠贞编著,文物出版社,2009年。 参考书:《文物与化学》,宋迪生等编著,四川教育出版社,1992年;《文物保护环境概论》,郭宏编著,科学出版社,2001年。 二、课程介绍 文物的发掘、鉴定、保护,是文物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考古发掘了大批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如不及时对遗址、遗物加以抢救保护,文物自身特有的历史信息将愈来愈少,不仅失去研究、展示的价值,也无法给子孙后代留下这份珍贵遗产,使之长久为人类发展服务。所以文物保护已成为当前文物工作的迫切任务。这门课程,也是文物保护专业学生必须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系统全面地逐步介绍文物保护学基础知识、陶瓷砖瓦类文物保护、金属类文物保护、石质文物保护、纸质文物保护、漆木竹器类文物保护、纺织品文物保护、壁画文物保护、古建筑保护、博物馆与环境等内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文物保护材料学和有关文物保护实践打下基础。 本课程的教学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一定的操作实践,使学生不仅掌握住文物保护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具有初步的操作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学时分配及教学基本要求

园艺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园艺专业综合实习报告 专业园艺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齐齐哈尔大学生命科学与农林学院园艺专业综合实习报告表

一、实习目的 在实习过程中,通过进行种植、栽培、以及参观等环节的内容,使我们能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我们的动手能力,同时提高我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 1.齐齐哈尔省甘南县查哈阳农场:位于甘南县境东北部,隶属嫩江农场管理局,是黑龙江省西部最大的国营农场。农场面积约十万亩,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甜菜等,其工作主要致力于改良盐碱地的土质,使土地环境始于作物生长 2.齐齐哈尔大学生物园:为齐齐哈尔大学里的一个小种植园,有两个大棚,几块田地,种植的种类有花卉,果树,观赏植物,葡萄等,同时还饲养一些兔子,主要目的是供生命学院的学生做毕业设计,以及小规模的实习与参观。 3.北大荒鹤城鲜花港:又称齐齐哈尔种畜场北大荒花卉基地,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东,总投资2680万元、占地1.3万平方米,引进荷兰郁金香、百合、风信子等名贵球茎花卉,进行自繁花木,共繁育各类高、中、低档花卉50多种,供游人参观,单位、团体、或个人购买。主要的工作为培育花卉,做扦插或是嫁接等工作。 4.黑龙江省农科院园艺分院具有近50年发展历史的综合性园艺科研单位,下设蔬菜研究所、果树研究所、花卉研究所、生物研究所中心四个科研机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中心、龙园种苗有限责任公司、《北方园艺》编辑部等部门。园艺分院重点围绕果树,蔬菜,花卉的抗寒,抗病,优质,高产进行新品种选育以及设施农业开展深入研究,形成了独特的寒地园艺研究体系。经过几代科技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培育出一大批“龙园”系列的瓜,果,菜,花品种。 5.哈尔滨市森林植物园:黑龙江省森林植物园始建于1958年。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哈尔滨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哈尔滨市香坊区,占地面积136公顷,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东北寒温带植物园,也是我国唯一一处处在省会城市中的森林公园。园内建有风格各异的树木标本园、药用植物园、春园、剪型树木园、郁金香园、珍稀濒危植物园、秋叶冬景园、百花园、观果园、蔷薇园、杨柳园等13处植物专类园。园内栽植有东北、华北、西北及部分国外植物1200余种。供相关专业人士进行观赏与研究。 三、实习内容及过程 实习是4月12日开始,5月17日结束 4月12日至5月1日,因为学校还有课程安排,所以我们主要的实习内容就是育苗。老师让三个学生一组,每组学生分配两种植物进行种植,我和孙伊、单飞扬一组,选择的植物为西瓜和万寿菊。在种植之前,先对种子进行催芽,在预处理过程中,我们先准备好实验仪器和试剂,种植,恒温箱,温度计,烧杯,电炉,纱布,滤纸,培养皿,标签,玻璃棒。之后进行热水烫种,把西瓜投入温度为75℃—80℃的水中搅拌,浸种3-5s 后加冷水,使温度下降到55-60℃,转入热水中浸没7-8min,在转入30℃左右温水浸种10-12h;万寿菊用45℃的热水浸种5min,最后进行置床培养,将上午处理的西瓜种子反复清洗至无黏液,将三层滤纸平铺培养皿上,将种子均匀平铺在滤纸上,盖纱布,贴标签,至于培养箱中;万寿菊种子用双层滤纸包好,放入25℃恒温箱。为了防止培养皿

中国古代青铜器浅析 论文

中国古代青铜器浅析 自动化姓名:** 学号:*** 摘要:青铜器作为古代权利的象征,再造型设计上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其不同的纹样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灿烂文化,铸造冶练的不断发展让青铜器成为古代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青铜器不仅只是作为礼器的代表,更是现代研究古代文化的重要依据。 关键词:青铜器;纹样;造型设计 一、古代青铜器不同时期的设计特点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育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所以我们从这三点来分析古代青铜器的设计。 (1)青铜器形成期的设计特点 距今4500~4000年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古文献上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山时代遗址里,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形成期的铜器有以下设计特点:一般居民也拥青铜制品。此外,这个时期的青铜制品多朴实无饰,就是有纹饰的铜镜也仅为星条纹、三角纹等等的几何文饰,绝无三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感。 这一时期陶瓷对青铜器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很多青铜器都有着明显的陶器的影子。和盉的三足,最初模仿了陶鬶的三足,盉的造型与陶鬶相仿。造型一般都很完整,并且规整对称,直壁器、平底器、折腹器较多。有的器体扁平,方中有柔。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样式。 (2)青铜器鼎盛期的设计特点 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礼器是古代繁文缛节的礼仪中使用的。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最为精美,文饰种类也较多。具有仿生的意向。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样式。青铜器最常见花纹之一,是饕餮纹,也叫兽面纹。饕餮纹,本身就有浓厚的神秘色彩。兽面纹是商代早期中青铜器纹饰的主体,以粗犷的勾曲回旋的线条构成,全是变形纹样,除兽目圆大,以为象征外,其余条纹并不具体表现物象的各个部位,纹饰多平雕,个别主纹出现了浮雕,二里冈上层尊、罍等器肩上已有高浮雕的牺首装饰。所有的兽面纹或其它动物纹都不以雷纹,是这一时期的特色。 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神秘色彩逐渐减退。龙和凤,仍然是许多青铜器花纹的母题。可以说许多图案化的花纹,实际是从龙蛇、凤鸟两大类纹饰衍变而来的。蝉纹,是商代、西周常见的花纹,到了春秋,还有变形的蝉纹。 春秋时代,螭龙纹盛行,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另一个突出特征是制作工艺的精巧绝伦,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随后发

青铜器鉴定

青铜器鉴定 [编辑本段] 青铜器鉴定 bronze ware,identification of 对古代青铜器中的传世品进行研究,从而确定其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工作。 青铜器鉴定的涵义 鉴定工作的第一步是辨伪。第二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研究确定某件真品的价值,给予恰当的评价。为了确定每件青铜器的价值,首先要确定其年代及文化性质。有的青铜器能依据其铭文确定其绝对年代,一般应确定其时代或分期(相对年代)。文化性质一般指的是中原青铜器或是巴蜀青铜器、滇文化青铜器。然后从其形制、纹饰、铭文及铸造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与已知的古代青铜器及其研究成果进行比较,判断其在中国古代青铜器本身发展历史上、古文字学上、美术史上和铸造史上的地位以及在中国古代历史研究中的意义,从而确定其价值。 青铜器鉴定的基本方法 主要是比较法。无论是辨伪,还是研究某件青铜器的价值,都是运用与已知的古代青铜器及其研究成果和价值进行对比的方法来进行的。熟知各个时期、各种文化的各类青铜器的特征及价值,不断了解古代青铜器的新发现及新的研究成果,亲手抚摸观察各种伪品,才有可能做好鉴定工作。另外,还应逐步引进推广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如X光检测、荧光光谱分析及范土的热释光测定等。 [编辑本段] 青铜器仿制 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历代制礼作乐均依周制,政府或私人为了举行祭祀等礼仪活动的需要,不断仿照《三礼图》或商周时期的青铜礼器而铸作新的青铜礼器,这就是仿制品。它是对于古代文化的尊重与仿效。其特点是在器物上大多标明仿制的时间、用途及仿制者等。在进行鉴定工作时,首先要区分仿制品与伪品,不应将仿制品列为伪品。其次仿制品对研究历代礼乐制度及文化艺术也有着一定的价值,不应简单地予以否定,而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宋代以前的仿制品已很少见。宋代由于金石学兴起,收集了大量的古代青铜器,并认识了《三礼图》的错误,遂改依古代青铜器仿制礼器,用来作为庙堂之祭器。宋代仿制情况见于宋翟汝文《忠惠集》及清孙诒让《政和礼器文字考》等。宋徽宗崇宁四年(1105)仿春秋时期宋公戍钟而制作的大晟钟,尚有流传至今者。清代的青铜器图录书中也著录了一些宋仿铜器。元代官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一、青铜器的种类 依其用途大体可以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炊煮器 鼎用于煮肉,有方圆两种,圆鼎为双耳三足,方鼎为双耳四足,大小不一,成组的鼎叫列鼎。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商周时期,作为等级和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鬲形状似圆鼎,三足中空便于大面积受热。 甗用作蒸食物的炊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可放食物。下部为鬲,盛水。甑和鬲之间有通气的箅。 盛食器 簋用来盛饭食的器物,一般为圆形,多带耳,有圆形足或方座,有的带盖,相当于后世的大碗。簋和鼎一样,也作为贵族等级的器物。 豆盛肉酱用的高足盘,有的有盖,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酒器 爵用作饮酒的器物,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形体较小,前部有流,后边有尾,旁边有把手。觚饮酒用的器物,上部圆口开似喇叭状,相当于现在的高足酒杯。 斝用作温酒的器物,似爵,但无流无尾,体型比爵大。 兕觥盛酒或饮酒的器物,一旁有把手,上部有带有两角兽头形的盖子。 尊盛酒的器物,有方尊、圆尊两种器型。鸟兽形状的酒器也统称为尊,并根据不同动物形象分别称为鸟尊、象尊、虎尊、羊尊等。 卣盛酒器物,有盖和提梁。 彝盛酒器物,方形,带有如屋顶般的四面坡形方盖。 壶盛酒器物,也可用于盛水。有方壶和圆壶两种类型。春秋以后壶上多带华丽的鸟兽纹装饰。 水器 盘盛水的器物,有圆形方形两种。小盘盛水,用于洗手洗脸,大盘作为浴盆使用。 鉴盛水或冰的器物,形体像盆。古代在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盛水照脸。 乐器 钟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乐器之一,大小依次悬挂在特制的钟架上,敲击出美妙的乐曲。

铙形状似钟而体型较大,口向上直立。 兵器 戈一种有尖有刃的兵器,安以长木柄,可供勾杀之用。 钺古代兵器或刑具,安装长柄,可供砍杀之用。 矛可用刺杀的兵器,头尖,身有锋刃,安装长木柄,作战用的重要武器之一。剑短兵器,双刃,可以手执或佩带。

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修改稿

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 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在中国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代晚期,湖南地区进入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批既有中原特点,又有本地特色的青铜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具有南方特色的铜器,同时也出现楚国铜器,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地区以楚国青铜文化为首,同时又有多种青铜文化并存的局面。本论文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作了系统分析研究。 全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角度、意义和方法,还对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围、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为后续的研究作了铺垫。造型为青铜器塑造了身体轮廓,纹饰是青铜器华丽的服装,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青铜器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青铜器艺术。因此第一章主要是对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地域分类和年代分析,让人们对本地区的青铜器有个基本了解。第二章和第三章着重围绕青铜器艺术的两个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第二章从青铜器的造型艺术角度出发,从分类入手,依时代为序,对每种器类的造型演变作了分析,并对其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三章对的青铜器装饰纹样的发展和不同题材类型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是从影响青铜器艺术特征的湖南地区文化因素作了分析,并对本地区青铜器的对外影响进行了讨论。结论部分归纳总结了前述四个章节的主要观点,结合商周时期社会的主要思想特征,通过对商周不同时代青铜造型装饰艺术

所表现出的风格差异的分析,指出了湖南地区商周不同时代审美观念的主要特征以及本文研究屮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绪论 一、相关概念 “青铜”是一个近代金属材料学术语,是纯铜与锡、铅等金属的合金。在我国古代,青铜常被称为“金”。“青铜”一词的出现相对较晚。青铜一般呈黄色,只是由于我国古代的青铜器历经岁月之沧桑,因其氧化而表面颜色多有青灰或绿色的锈蚀,所以才被人们地称为“青铜”。 “青铜器”泛指以铜合金制作的各种器物,与孔子所谓“藏礼”之“器”内涵不同。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其分类亦因所据标准(性质、功能或形态)不同而各异。就青铜器的性质而言,可分为“祭器”、“养器”、“用器”、"乐器”、“明器””。其中,“祭器”又称"人器”、“明器”又称“鬼器”‘、“用器”又称“生器”。基于青铜器功能的分类是最为传统的分类方法,自吕大临《考古图》开其端绪以来,从之者甚众,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一般将青铜器分为容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和杂器六大类,容器下另设食器、酒器、水器三亚类。本文在对湖南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的进行类型分析时,按功能分类结果并结合本地区青铜器特点,而将研究的范围仅限于容器、乐

物质转化和材料利用知识点整理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 1. 分类方法 分类法就是根据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分别归类。分类时需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把事物分为不同的类别。如: 以对氯化钠、硫酸、氧气、醋酸、氯气、氧化镁、高锰酸钾进行分类为例: (1) 按颜色分类: ??? ????紫红色:高锰酸钾黄绿色:氯气白色:氧化镁氧气、醋酸无色:氯化钠、硫酸、 (2) 按状态分类: ?????、高锰酸钾固态:氯化钠、氧化镁液态:硫酸、醋酸气态:氧气、氯气 此外对物质还可按照溶解性、导电性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2. 物质按组成的分类 (1)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成为氧化物。氧化物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 (2) 无机化合物:由除碳外的其他元素组成的化合物。CO 、CO 2、碳酸、碳酸盐的结构和性质跟无机化合物相似,也被列 为无机化合物。 (3) 有机化合物:指含碳的化合物(碳的氧化物、碳酸、碳酸盐除外)。 (4) 物质分类图 ????????????????????????????????????????????????????????????混合物 盐碱酸非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氧化物无机化合物有机化合物化合物稀有气体非金属金属单质纯净物物质 3 定等特点,可做金饰品;铜的导电性好,可用做导线。 4. 分类的主要原则 (1) 每一次分类必须按同一个标准进行,如果分类不依据统一的标准,容易犯分类重叠或分类过宽的错误,尤其是在连续 分类的过程中,如果不遵守这一规则,将会使分类陷入混乱之中。 (2) 分类的子项应当互不相容,把母项分为若干个子项,各子项必须有全异关系,不允许出现交叉或从属关系。 (3) 各子项之和必须等于母项。如将单质划分为金属单质和非金属单质两类就错了,因为单质还有稀有气体单质。 5. 物质的鉴别(Ⅰ) 物质的鉴别是根据几种物质的不同特性,区别它们各是什么物质。物质鉴别的方法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 (1) 物理方法: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厨房用品)味道、溶解性等均可作为物质的鉴别依据。 (2) 化学方法:根据物质的特征、化学性质对物质进行鉴别的方法。如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碳酸盐与盐酸反应产 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Cl -与AgNO 3反应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等。 (3) 蔗糖、实验、冰醋酸、无水硫酸铜粉末、色拉油、高锰酸钾、碳酸钠溶液的鉴别步骤示例: ① 首先观察物质的颜色,紫红色的固体是高锰酸钾,亮黄色的液体是色拉油。另外有三种固体和两种无色液体。 ② 取三种固体各一匙,分别倒入烧杯中,每只烧杯里倒入20ml 水,搅拌,出现蓝色溶液的,原固体是无水硫酸铜。 ③ 分别取另两种固体于蒸发皿中加热,易熔化的是蔗糖,不易熔化的是食盐(可用化学方法鉴别蔗糖溶液和NaCl 溶液)。 ④ 取两种无色液体1mL-2mL 于试管中,加入少量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碳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冰醋酸。

青铜器研究

关于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研究 一、青铜的定义 青铜是纯铜与锡、铅的合金,其中锡、铅的合金都必须大于2%。锡、铅改变了纯铜的物理性能,使铜成为人们可以实际使用的金属。 二、中国的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考古学范畴的名称,指以青铜作为铸造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重要原料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公元前3000年左右,中国已经有了青铜铸品,但中国进入青铜时代,目前所知大约是在夏代晚期。中国青铜时代的结束,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与民族一样,是由于铁器被广泛地使用,取代了青铜在社会物质文化中重要地位。一般认为,中国的青铜时代结束于战国中晚期。然而这一时代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中国青铜器铸造和使用的停止。在冶铁技术发展的影响下,青铜铸造业出现了新的技术和工艺,青铜器的铸造和使用一直到汉代才逐渐衰弱,铜镜和钱币的铸造作为专门的工艺还继续存在。 三、中国青铜时代的特点 1.中国古代青铜器种类之繁多、造型之奇特、纹饰之瑰丽、铭文之丰富、铸造技术之复杂,在世界艺术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其创造的青铜艺术的辉煌程度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文明古国的青铜时代所无法比拟的。 2.青铜器被广泛地使用于对天神、对祖先的祭祀,也是贵族阶层在宴乐礼仪等场合使用的器物。一些特定的青铜器,如鼎等器物,又是权力和等级的象征。 3.中国青铜制品中,虽不乏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武器等,但礼器的数量最多。青铜器的使用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生活关系极为密切,是政治统治的工具之一。 四、发展历史 中国的青铜器经历了近2000年的发展历史,在此期间,由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出现了阶段性的变化过程。我们以青铜工艺的发展特征为标准,将青铜器的发展历史分为五个阶段。 1、萌生期(夏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夏代青铜器最初发现的地点在河南偃师二里头,目前发现的青铜器数量和种类较少,主要是青铜容器、兵器、乐器、工具和饰件。青铜容器有明显的仿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独招生“综合基础知识考试(8)

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单独招生“综合基础知识考试 试卷总分:200 出卷时间:2020-04-12 22:02 答题时间:120分钟 第一部分语文、数学、政治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错误的一组是()[4分] A.旗杆(ɡān) 序幕(mù)庭院(tínɡ)掩映(yìnɡ) B.停泊(bó)瞩目(zhǔ) 婆娑(suō)嬉笑(xī) C.雏菊(chú)窒息(zhì)弄堂(nònɡ)游说(shuì) D.执拗(niù)蹒跚(pán)谄媚(chǎn)翌年(yì)语 参考答案:C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4分] A.汲取积极负笈从师岌岌可危 B.自刭颈椎泾渭分明毛孔痉挛 C.觊觎觇视面面相觑循规蹈矩 D.荟萃杂烩脍炙人口市侩嘴脸 参考答案:C 解析: C依次读为jì chān qù guī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4分] A.手机的单款产品往往昙花一现,还没有一家长期以系列产品支撑手机品牌差异化。 B.古籍保护人才正处于青出于蓝的阶段,老一辈逐渐退离了工作岗位,而年轻一代则需要更多时间锻炼。 C.可以相信,我国有的企业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世界级的企业。 D.在经济发展最快的广州和深圳,诞生了与“学雷锋”一脉相承且有创新发展的志愿服务。 参考答案:B 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依次是() ①它肯定会是一部心血凝结成的作品,字字都能滴出血和泪来。 ②梦中有欢乐,也有痛苦;有亲情也有离别;有成功,也有失落。 ③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书目。 ④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4分] A.⑴拟人夸张⑵排比反复⑶比喻⑷通感 B.⑴比喻夸张⑵反复拟人⑶对比⑷比喻 C.⑴比喻夸张⑵排比反复⑶通感⑷比喻 D.⑴拟人夸张⑵反复拟人⑶对比⑷通感 参考答案:A

中式烹调师(四级)理论知识试卷

中式烹调师(四级)理论知识试卷 一、判断题 1.烹饪起源于火和盐的发现及利用。 2.青铜器时期,植物油脂开始被用于烹饪,并产生了炸、煎、煮等方法。 3.宫廷菜御膳房内设咸局、甜局、点心局、饭局等。 4.市肆菜特点是技法多样、品种繁多、应变力强、适应面广。 5.北京菜综合体现出汉、蒙、藏、羌等民族的烹调技艺。 6.福建菜包括福州、泉州、厦门等地方菜,擅长烹制海鲜,口味清淡。 7.面条是朝鲜人民的主食,一日三餐离不开汤和泡菜。朝鲜人口味喜辣,喜有香辣蒜味的 菜。 8.高山族分布在台湾省,以大米为主食,并爱喝咖啡和吃牛羊肉。 9.烹饪原料低温保藏可以有效地抑制纤维素和酶的活动,延缓原料变质。 10.盐腌、糖渍和冷冻能使原料中水分析出,制止微生物活动,进而能长期保藏原料。 11.家禽肉的感官检验主要包括色泽、黏度、脆性、硬度、骨髓状况和煮沸后肉汤等几方面。 12.家禽的结缔组织较少、肌肉较粗、脂肪不易消化且含水量低。 13.新鲜禽肉干燥无弹性,稍有异味,脂肪色略带红。 14.新鲜鸡蛋蛋壳清洁、无裂痕,用手摸蛋壳表面略有粗糙感。 15.鱼类品质检验应根据鱼鳞、鱼鳃、鱼眼的状态、肉的松紧、鱼皮上黏液量、气味来判定。 16.活鱼的保管水温在4~6℃为宜,应勤换水,不使酸碱物质和油脂、烟灰等进入鱼缸内。 17.根是蔬菜的重要部分。它的功能是呼吸和储藏养分。 18.甲鱼初加工时,必须把甲鱼和背壳刮干净,内脏和指甲去净,洗涤干净,留膜去腥。 19.原料拆骨,要熟悉原料骨骼关节构造,拆骨时要做到骨肉不带肉,肉不带骨。 20.鸡鸭的整体拆骨应划破颈皮、斩断爪骨、去胸骨、去背骨、去腿骨、翻转、恢复原形。 21.剞的要求,要注意深浅一致,刀距要大,整齐均匀,尤其是边不要剞到。 22.茸胶是用动植物原料加工成极细的糊状,具有很好的黏性,但可塑性差。 23.油不但是良好的传热介质,还是常用的调味品。 24.醋有解腻去腥、增加鲜味、分解钙质和保护维生素的作用。 25.传统的辣味系列调味料不包括胡椒。 26.郫县豆瓣酱是用辣椒、蚕豆等料酿制而成,成品色泽红亮,辣味浓厚,味道香醇。 27.花椒是产生麻味唯一的来源,是调制辣椒味、怪味、葱椒味和椒盐味的重要原料。 28.咖喱原产于印度,是用姜黄、郁金根、麻绞味、番红花等多种原料加工而成。 29.特色川菜味型有鱼香味型、荔枝味型、家常味型、麻辣味型、红油味型等。 30.酸辣味型盐与醋的比例为1﹕10。酸味只起到辅助调味作用,不能太重。 31.黑椒汁的特点是味辛辣、微酸,适合制作烧烤类和煲仔类菜肴。 32.沙律汁的口味特点为:清香肥厚、浓稠略带酸鲜。 33.制作OK酱的主要调味料有OK汁、色拉酱、花生酱、糖、味精等。 34.一般白汤又称二汤,浓度和鲜味均不如浓白汤。 35.素汤常用原料有黄豆芽、鲜笋、鲜菇或香菇等。 36.熬汤的原料,一般均应热水一次下锅,中途不宜加水。 37.干货原料重新吸收水分,最大限度恢复其原有养分和鲜味,并除去杂质异味。 38.干货涨发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涨发前应有计划,涨发过程中应注意每个环节。 39.油发是原料放入冷水浸泡至初步回软,温油油炸至体积膨胀。 40.碱水发料要特别注意碱汁浓度,由浓度决定涨发时间,然后清水漂浸。 41.鱿鱼涨发时,先用温水浸泡至初步回软,放入食碱溶液涨发至透然后用盐水漂净碱质,

《文物鉴赏》教学大纲

《文物鉴赏》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文物鉴赏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34课时 开课单位:政史学院 授课对象:历史学本科 一、课程的性质、目标 课程性质:中国古文物鉴赏包括文物学的基本知识和几种常见的古器物(陶瓷器、青铜器、玉器、古钱币等)的欣赏鉴定等几个组成部分,属于专业基础知识的拓展。它是师范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学习好这门课程,能够提高广大在校学生认识文物、收藏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并且可提升学生中文物爱好者的鉴赏能力,培养参与市场投资收藏能力,造就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文物鉴定人才。 教学目标:本课程是为历史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专业选修课,是学生在已修完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后开设的历史教育类限选课程。其教学目的为:通过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和掌握文物学的基本知识,增强依法保护、管理文物的自觉性,基本上掌握陶瓷器、青铜器、玉器、古钱币等主要类别文物鉴赏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学习本课程学生应掌握的前设课程知识 中国通史、世界通史、教育学原理、心理学基础、史学理论等知识和基本理论。 四、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 绪论文物学概述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文物含义的演变、文物学的研究范围、文物管理的内容与手段、文物管理的法规;理解文物学的特点、文物学的任务、文物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文物的价值和作用,掌握文物的概念、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种类;理解并掌握文物分类的一般方法,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管理和发掘管理等专项内容。 本章重点:文物的概念;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种类;文物分类的一般方法;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管理。 本章难点:文物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不可移动文物、馆藏文物、民间收藏文物、文物出境进境管理。 教学内容: 第一节文物学及其研究范围 一、文物与文物学 文物含义的演变;文物的概念;受国家保护的文物的种类和条件;文物学的特点;文物学的任务;文物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 二、文物学的研究范围 研究文物的价值和作用;研究文物的分类;研究文物的鉴定;研究文物古迹与古器物;研究文物管理;研究文物保护技术 第二节文物的价值和作用 一、文物价值的认识 二、历史价值 三、艺术价值 四、科学价值 五、文物的作用 文物的教育作用;文物的科研作用;文物的借鉴作用;文物开发为旅游资源的作用。 第三节文物的分类 一、文物分类的意义及要求 文物分类的意义;文物分类的要求 二、文物分类的一般方法 时代分类法;区域分类法;质地分类法;功用分类法;存在状态分类法;价值分类法;来源分类法;社会属性分类法 第一章瓷器 教学目标: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陶瓷器的基本知识,理解陶瓷器鉴定的内容与方法,懂得古代瓷器的保养方法,掌握古代瓷器的艺术特征。使学生了解陶瓷器鉴定的内容与方法,初步掌握中国古代陶瓷器的基本特征,掌握陶瓷器鉴定的基本知识。 本章重点:什么是瓷器,陶与瓷的关系,瓷器的产生及发展。瓷器鉴定的内容,瓷器鉴定的方法,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特征,发展的不同阶段与种类,早期瓷器(东汉晚期以前)的特征,青瓷阶段(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瓷器的特征,“南青北白”(隋、唐、五代)时期瓷器的特征,“名窑林立”阶段(宋、辽、金)瓷器的特征,彩绘瓷阶段(元、明、清)瓷器的特征。以及陶瓷器文物的损坏,陶瓷文物的保护和修复。中国古代瓷器鉴定的内容与方法,古代陶瓷器的保养。 教学内容: 第一节有关瓷器的基本知识 什么是瓷器,陶与瓷的关系,瓷器的产生及发展 第二节瓷器鉴定的内容和方法 瓷器鉴定的内容,瓷器鉴定的方法,

3分钟读懂青铜器纹饰

3分钟读懂青铜器纹饰 在大大小小的博物馆中,可能最吸引人的当属大大小小的青铜器。尤其是各种大型的青铜器,不论是从价值还是“体重”上,都是当之无愧的“国之重器”。而看青铜器,除了器型、铭文这些之外,青铜器的纹饰相信也是很多朋友感兴趣的。这些玄妙的花纹,到底都表达了些什么呢? 青铜器的纹饰发展是随着时代而变化的。在商与西周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大多是神话、幻想中的动物,具有一种神秘、诡异的气氛。到了西周晚期这种风格为之一变,青铜器纹饰逐渐被抽象的几何图案代替,到了春秋时期,青铜器的纹饰开始变得自由奔赴、清新飘逸。这些变化反映着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不同艺术风格的爱好与追求,也反映了那一时代人们的精神世界、宗教观念、思想文化与审美情趣。 青铜器的纹饰根据其内容题材大致可分为三大类,这里为大家做简要介绍,并阐释其内涵。 一、动物类纹饰 动物类纹饰即有现实生活中可见到的动物,也有现实生活中看不到的动物。 (一)饕餮纹 饕餮纹是商代到西周早期青铜器的主要纹饰,形象地说,就是一个怪兽的正脸图案。饕餮纹主要作为青铜器的主题花纹,由目、眉、角、鼻、耳、躯干、尾、腿、足等几部分组成。 饕餮纹正面

像我们平时在博物馆看见的青铜器上最多的图案就是饕餮纹,一般映入大家眼帘的就是两只大眼睛,但凡我们可以看见“大眼睛”的纹饰,一般认为是饕餮纹就不会错。 商晚期安阳青铜饕餮纹方尊 饕餮是一种贪吃的恶兽,把它装饰在青铜器上,表现了原始先民对于自然神力的崇拜,用饕餮这种能够让人害怕的纹饰,营造一种神秘肃穆的氛围,这样在举行祭祀典礼的时候,能够巩固王权与地位。 几种变形的饕餮纹 (二)龙纹 大家熟知“龙”的纹饰在清宫剧中是作为皇帝的象征的,龙纹最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在商周时期开始作为青铜器的一种纹饰,但龙纹作为青铜器的主体图案还是在西周中晚期以后了。 眉县杨家村出土的西周单五父方壶上的龙纹 龙纹可以按照龙体的形状分为直体、曲体、卷体三类。龙纹在青铜器上的表现大多是张口,躯体伸直或弯曲,额顶有龙角,尾部上卷或下卷。龙在古人的思想中是一种能够生于深水,飞于云天的怪物,像蛇,但又变化无穷,先秦时期人们将它奉为神物,反映了对它飞翔、潜水、长短变化神力的信仰与尊崇。

青铜器考古中常用分析方法研究

青铜器考古中常用分析方法研究-旅游管理 青铜器考古中常用分析方法研究 杨晓虎 青铜器是我国历史的瑰宝,对其进行考古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目前,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学者们在青铜器考古中已经大量运用现代技术。基于此,本文对青铜器考古常用的分析方法进行解读,从而为其他学者研究青铜器提供参考。 一、青铜器考古的意义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古巴比伦两河流域,我国的青铜器距今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是用铜和锡混合而成。青铜器一度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其种类繁多,用途多样,包括食器、水器、乐器、兵器、酒器等。虽然中国青铜器兴盛时期只到秦汉截止,但无论其规模、工艺和造型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位置。随着历史的沿革青铜器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从最初的奢侈品逐渐变为普通人家使用的器物,其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喜好,也可以反映人们各自的身份地位,对于研究当时的历史情况及社会发展形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而对青铜器的考古,可以对秦汉时期以前的我国社会的情况,对于朝代的变换、重要历史人物的研究、社会制度等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青铜器考古中常用分析方法 目前,我国考古学家对青铜器的研究已经取得了突破性成就,并且已经转移到对青铜器的颞部结构和铸造工艺进行研究。现代技术的发展,为青铜器考古提供了更多技术方法去研究,为研究青铜器的演变及判断青铜器的真伪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有的常用青铜器的分析方法如下: (一)扫描电子显微镜方法

1965年扫描电子显微镜问世后,经过改进已经成为现代化分析仪器,并且在各个领域得到最为广泛的应用。其优点有:可以对物品表面的结构、样貌观察;可以将图像放大到别的仪器所做不到的程度且分辨率非常高,通常放大到几十万倍;对所观察物品的污染和损伤程度较小;图像具有立体感,但该技术的缺陷是分辨率不能分辨出表面原子。 该技术对青铜器分析,主要是围绕表面形状、晶粒大小及结合的情况等。此外,通过该技术可以对分析青铜器腐蚀程度和微观的结构进行分析,可以用以判断青铜器是否真伪。有学者利用该技术对刻纹青铜器分析发现该青铜器的熔炼技术、合金冶炼技术的程度。 (二)X射线分析方法 1、x射线荧光技术分析方法 X射线衍射荧光分析在上世纪50年代得到迅猛发展,并且考古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目前,该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及古文化研究实验室分析文物主要技术之一,其研究的对象范围很广,主要是器物分析。器物分析过程就是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对器物内部的该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进而发现内部元素之间的规律性,从而准确判断器物的产地和真伪等。 该技术的优点:本技术运用对器物的表面不会造成损伤,且分析速度快。但是该技术的运用需要考虑到文物在长久的埋藏过程中所受到各种外部因素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如果在运用的时候没有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极容易会对青铜器时代、产地造成影响,无法对青铜器的真伪做出准确的判断。 该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大量样品进行测量后,采用统计方法去找到规律。如,有学者就曾运用该技术对1500枚青铜币进行分析,发现这些古币的主要成分有铜、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史述要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史述要 李学勤先生曾指出:“就一件青铜器而言要从形制、纹饰、铭文、功能和工艺五个方面,综合地观察探讨。” [1]但青铜器纹饰的研究较之于器型、铭文、铸造的研究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背后隐喻涵义极其玄奥之故,并且青铜器不是单纯的装饰艺术,而是同古人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政治意识紧密相连的, 这就要求从多重视野下对其进行系统研究。张光直先生指出:“政治、宗教与艺术的紧密结合在古代世界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在中国,这种结合就集中体现在青铜器纹饰上。”[2]因此探讨青铜器的隐含意义就需要美学、哲学、艺术、文学、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这无疑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但从古至今也取得了一定实绩,特别20世纪更是成绩斐然。 虽然前辈大家对纹饰多有论述,如容庚先生所著《商周彝器通考》。但纵观历代有关青铜器研究著述,对青铜器纹饰研究史的总结都还不够。囿于篇幅,本文只对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史做简要的论述,提及的文献也只是纹饰研究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著作,不免漏薄,撰此小文以乞正于方家。 一、宋代以前商周纹饰研究

最早对青铜器纹饰做出明确记载且资料丰富的著作是《吕氏春秋》。其中有记载如下: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吕氏春秋·先识览·先识》 周鼎著象,为其理之通也。理通,君道也。《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 周鼎著倕而龁其指,先王有以见大巧之不可为也。《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 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吕氏春秋·离俗览·适威》 周鼎著鼠,令马履之。不阳者,忘国之俗也。《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 我们可以看出《吕氏春秋》已经把青铜器纹饰作为独立研究的对象,文中涉及到了饕餮纹、窃曲纹、象纹、鼠纹等纹饰的名称,并对它们的形状做了生动形象的描绘。但是对此类纹饰的描绘还是语焉不详,仅从文献中还难以窥见当时青铜器纹饰的整体风貌。 《春秋左氏传》中也有关于纹饰的记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之民谓之饕餮。古者铸鼎象物,以知神奸。鼎有此象,盖示饮食之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