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纹饰

合集下载

青铜纹样

青铜纹样

青铜纹样中国青铜文化兴盛于商周时代,它的发展和衰落伴随着整个奴隶社会的始终。

青铜纹饰是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青铜纹饰孕育在陶器文化的土壤里,它的纹饰经历了由流散到整齐、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后,出现了平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方法,通体满饰花纹。

青铜器上常饰有千奇百怪的纹饰,达些纹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这些纹饰内容复杂,丰富多彩,大致可分为动物纹、几何纹和人事活动图案。

商代前期青铜器的纹饰非常质朴,结构粗犷,最常见的纹饰是饕餮纹。

商代晚期的纹饰则趋于繁缛的作风,图案多姿多彩,有弦纹、云雷纹、滑纹等几何纹;有将牛、羊、虎、象等动物进行抽象、变形后的动物纹;还有以想象中的动物来构思的饕繁纹、夔纹、龙纹等。

单时的青铜器纹饰流行通体满花,而且有时以几种图纹交织,并有主题、陪衬之分,形成各种不同效果,观赏价值极高。

西周初期主要的纹饰仍是繁餮纹,并新增了长鸟纹,凤纹也颇为流行。

西周晚期,土些象生动物纹饰已经绝迹,最流行的纹饰是窃曲纹和瓦纹,还有一种带状环纹文叫鳞纹的,也很爱用。

春秋战国时代,周王朝衰弱,诸侯各霸一方,早期青铜器那种带有浓覃宗教色彩的传统被打破,地域性及创新精神被更多地表现°已往奔放的粗花渐变为工整的纳税。

最常见的是将两条或两条以上的小螭龙纠结在一起,不断地穿插和盘旋,装饰非常华丽、复杂,叫做蟠螭纹,另外,还有几何形纹、贝纹等,它们具有图案化的倾向,而不再有神秘的意味。

并且这时的纹饰中有了大量的宴乐渔猎等生活场面,非常富于时代气息。

秦汉以后,镶嵌工艺不断发展,纹饰不再占有重要意义了。

一、动物纹1象生动物纹●鸟纹:鸟首作前视或回首状,其上大多有上翘或下垂的羽冠,多为圆眼、钩喙,尾有长短。

长尾高冠的鸟称为凤鸟。

●虎纹:一种作虎头状,其额顶有一对环形竖耳,另一种为虎的侧视爬行纹饰,较为形象。

●牛纹:一种是牛头状兽面纹,有作主题纹饰,有在器肩或器鋬上作为附饰的,也有牛的全躯侧视形象。

象纹有长鼻上卷、牙齿外露,一般多饰在方彝、钟、铙和尊等器物上,也有个别象纹作为器物主题纹饰的,或仿象形状做成象尊的。

中国古代青铜器几何纹

中国古代青铜器几何纹

5、册命.这是古代君祝告天地宗庙,册立后妃、 诸、大臣使用的种文书.册命作为种制度产生于
西周早期,其铭文格式主要有时间、地点、受册
命者、册命词、称扬辞、作器、祝愿辞等部 分.后期的册命还有赏赐的内容. 6、 土地转让. 商周时土地归国家所有.受田者 纳税也是种制度.西周中期,在贵族之间兴衰不 定的情况下.些趋于败落的旧贵族出于生计,将 自己的那分土地转让给新贵族的现象增多,但是 田地的转让必须征得国家的许可,并在政府官员 的监督下履行严格的转让手续.
鸟兽合体纹(商代晚期)
兽目交连纹(西周晚期)
波曲纹(西周晚期)
鳞纹(西周早期)
几何纹
几何纹是几何的基本元素(点、线、圆)所组 成的有规律的纹饰,纯属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 感.这种纹饰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早已出现,在青铜器 上属于几何纹的形式比较多,在早期作为主要纹饰的 机会非常少.在兽面纹、龙纹盛行的时代里,它只能作 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只有在这些纹饰衰退的时 代,才能大量起用几何纹,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不断出 现.春秋、战国之际几何纹作为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 几何纹大致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斜 条纹、云雷纹、百乳雷纹、曲折雷纹、钩连雷纹、 三角雷纹、菱形雷纹、网纹等.
的青铜器上仅有弦纹,没有其它纹饰,简洁朴素,但在大多数的情况 下,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 直条纹 是连续的竖直线条组成的纹饰,除条纹粗细外,没有多
大变化.商代晚期到西周时代的簋、尊、卣、觯的腹部有直条纹, 方座簋的方座中间也往往饰直条纹,春秋时代已不多见.
• 横条纹 旧称平行线纹、沟纹、瓦纹.是宽阔的横条作突起或凹
• 商代中期 特别是盘庚迁殷以后,青铜器铸造技术有了较大 的发展,甲骨卜辞的书契也迅速进步,铜器铭文的铸造也就在 这个时候逐渐兴盛起来.铸铭铜器增多,但每器所铸字数仍不 多,般只有两字,多者四五字.

青铜器纹饰

青铜器纹饰

青铜器纹饰青铜器纹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一种装饰性元素,是古代工匠们在铸造青铜器时创造的艺术设计。

青铜器纹饰的出现与青铜器的使用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而存在,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青铜器纹饰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兽面纹、龙纹、凤纹、云纹、雷纹等。

这些纹饰形象生动,线条流畅,寓意深刻,将古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和对自然世界的理解融合其中。

例如,兽面纹是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的纹饰之一,其形象包括猛兽的头部和角部分,寓意着神圣的力量和权威。

龙纹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代表着吉祥和权势。

凤纹则象征着吉祥、美好和祥瑞。

青铜器纹饰的艺术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称性是青铜器纹饰的基本要素之一。

这种对称性不仅仅表现在整体形状上,还表现在纹饰细节的安排上。

其次,流畅的线条和简洁的造型是青铜器纹饰的显著特点。

青铜器纹饰一般以线条勾勒出纹样,不过分渲染细节,却又富于变化。

再次,青铜器纹饰常常带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通过纹饰的运用来表达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观。

最后,青铜器纹饰在材质选择上注重金属材质的反光效果,使纹饰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光影效果。

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对于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青铜器纹饰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青铜器纹饰也为后世艺术和设计提供了灵感和参考。

在现代社会中,青铜器纹饰的影响仍然存在。

许多现代艺术作品和设计中都可以看到受到青铜器纹饰启发的元素和风格。

在工艺品制作中,也经常运用到青铜器纹饰的图案和技法。

青铜器纹饰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保留了古代艺术的瑰宝,也为当代文化创作提供了新的动力与灵感。

总之,青铜器纹饰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历史意义,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青铜器几何纹

中国古代青铜器几何纹
整理ppt
• 斜条纹 就是弦纹作45度排列,大多饰于分档鼎及鬲
的下腹部,初见于商代二里冈期,西周时代还有使用。
• 云雷纹 用柔和的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
的凹旋线条是雷纹。商代早期已有用连续带状云雷纹作为 主纹出现的。商代中期兽面纹的主体,有用大量的云雷纹 构成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兽面纹、龙纹、乌纹的空 隙处,常填以云雷纹,而且云雷纹低于主纹,起了陪衬作 用。春秋战国之际粗犷的兽面纹、龙纹的体躯上,也有各 种云雷纹变形图案。战国开始,云雷纹发展成为线条活泼 的流云纹。河南洛阳金村出土战国云纹壶已用金银片镶嵌 非常华贵。
出现最早的纹饰之一。已有实体的连珠纹,有作单行或双行排列, 周围以弦纹作界栏。商代早期的连珠纹.已是空心的小圆圈,它 已作为主纹。但这一纹饰大多在兽面纹、龙纹、雷纹的上下栏作 为次要的纹饰。
• 弦纹 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为一根凸起的直或横的线
条。有的青铜器上仅有弦纹,没有其它纹饰,简洁朴素,但在大 多数的情况下,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整理ppt
• 百乳雷纹 也称斜方格雷乳纹,鼎、簋和罍的腹部常常以之作为主
要纹饰。图案呈斜方格形,每一格边缘是云雷纹,中间有一乳突。百乳 雷纹盛行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商代的乳突比较平坦,西周时代 则既长又尖锐。
• 曲折雷纹 旧称波形雷纹。雷纹的主体作上下曲折状。粗线条的雷纹
与细线条的雷纹一一相间。在青铜器上,曲折雷纹较为少见,为西周早 期的纹饰。
整理ppt
• 菱形雷纹、 方块雷纹、长方形雷纹 是在菱形、方形、长方形
内填以雷纹,作连续式排列,并用金银丝和金银片镶嵌,盛行于战国时 代。
• 网纹 是斜线交错如网形,商代早期pt
斜条纹((西周中期)
曲折雷纹((西周早期) 连珠纹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艺术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艺术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艺术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以其雍容华贵、气势雄浑著称于世。

然而更让人们惊叹不绝的,还是青铜器上那些多姿多彩的纹饰。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纹饰,让中国古代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等流传于世,才使得中国的青铜文化大放异彩。

远在文字语言出现之前的新石器时代,陶器上就装饰有人面、鱼类、歌舞、植物等样式。

进入青铜时代以后,青铜纹饰便应运而生,并且逐渐细密复杂。

青铜纹饰来源于古人的生产和生活,因而其风格和特征也带上了时代的印记,分为了兽面纹、龙纹、凤鸟纹、火纹、变形动物纹、几何纹等。

1.兽面纹兽面纹也叫饕餮纹,是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流行于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在兽面纹盛行时,常作为主题花纹装饰在器物的腹部和颈下。

而在衰落后,一般作为辅助的纹饰出现在器物的耳、足上。

兽面纹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进行对称的排列,由眼睛、兽角、眉毛、耳朵、鼻子组成一张完整的脸。

兽面纹鼎正是因为这些鲜明的特征和人们对自然神的崇拜,将人们引到了一个神秘的艺术世界,使得兽面纹图案庄严、凝重而又具有神秘的艺术特色。

2.龙纹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饰中,龙纹是流行时间最长的一种花纹,基本贯穿了整个商周时期。

按照龙的形态来分,大致可以分为:夔龙纹、顾龙纹、蟠龙纹、交龙纹等。

凡是躯体弯曲如蛇,张口嘴唇外翻,带角的动物基本都可以归为龙纹。

其中,夔龙纹是一种爬行状的龙形侧面图像,通常是对称式出现,装饰在器物口沿下方,或圈足上。

而顾龙纹顾名思义,是作回首状的龙形图像,常装饰于器物的口沿和颈部。

还有一种交龙纹,又称蟠螭纹,是龙的身体互相缠绕在一起的图像,常密布于器物表面。

3.凤鸟纹凤鸟纹是各种鸟禽的特点组成的图案,下弯钩形的鸟喙和脑袋上的角是凤鸟纹最明显的特征。

传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因此这种花纹经常出现在商人的各种青铜器上。

孟簋4.火纹火纹是太阳的标志,它以中间微微突起的圆形曲面,以及周边三至八道旋转的弧线来表现光焰的流动。

青铜器常用纹饰及其象征意义

青铜器常用纹饰及其象征意义

青铜器常用纹饰及其象征意义青铜器常用纹饰及象征意义大全编辑:九天草来源:中国吉祥文化网时间:2010-10-21 10:19:47点击:1172分享到:青铜器在中国历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下边中国吉祥文化网就带领大家详细的了解中国青铜器常用的纹饰以及象征的意义。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

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纹样。

1、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

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

多用作辅助花纹。

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

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品”。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2、夔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

“夔,神也,如龙一足。

”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27878(谷风技术)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27878(谷风技术)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一、青铜器的种类依其用途大体可以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炊煮器鼎用于煮肉,有方圆两种,圆鼎为双耳三足,方鼎为双耳四足,大小不一,成组的鼎叫列鼎。

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商周时期,作为等级和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鬲形状似圆鼎,三足中空便于大面积受热。

甗用作蒸食物的炊具,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为甑,可放食物。

下部为鬲,盛水。

甑和鬲之间有通气的箅。

盛食器簋用来盛饭食的器物,一般为圆形,多带耳,有圆形足或方座,有的带盖,相当于后世的大碗。

簋和鼎一样,也作为贵族等级的器物。

豆盛肉酱用的高足盘,有的有盖,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酒器爵用作饮酒的器物,相当于现在的酒杯。

形体较小,前部有流,后边有尾,旁边有把手。

觚饮酒用的器物,上部圆口张开似喇叭状,相当于现在的高足酒杯。

斝用作温酒的器物,似爵,但无流无尾,体型比爵大。

兕觥盛酒或饮酒的器物,一旁有把手,上部有带有两角兽头形的盖子。

尊盛酒的器物,有方尊、圆尊两种器型。

鸟兽形状的酒器也统称为尊,并根据不同动物形象分别称为鸟尊、象尊、虎尊、羊尊等。

卣盛酒器物,有盖和提梁。

彝盛酒器物,方形,带有如屋顶般的四面坡形方盖。

壶盛酒器物,也可用于盛水。

有方壶和圆壶两种类型。

春秋以后壶上多带华丽的鸟兽纹装饰。

水器盘盛水的器物,有圆形方形两种。

小盘盛水,用于洗手洗脸,大盘作为浴盆使用。

鉴盛水或冰的器物,形体像盆。

古代在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照脸。

乐器钟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乐器之一,大小依次悬挂在特制的钟架上,敲击出美妙的乐曲。

铙形状似钟而体型较大,口向上直立。

兵器戈一种有尖有刃的兵器,安以长木柄,可供勾杀之用。

钺古代兵器或刑具,安装长柄,可供砍杀之用。

矛可用刺杀的兵器,头尖,身有锋刃,安装长木柄,作战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剑短兵器,双刃,可以手执或佩带。

商周青铜器主要器型图例二、青铜器的装饰纹样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多分布于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等部位,大致可以分为动物纹、几何纹及人事活动等几类。

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

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

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商周时期,古人为了表达对祖先、神灵的崇敬,在青铜器上铸造各式各样的纹饰。

纹饰是青铜艺术的主要构成元素,作为青铜器的着装和语言,是青铜器的灵魂。

这些纹饰或简单朴实,或夸张狰狞,或行云流水,或突兀曲折,它反映着不同时期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思想。

常见的青铜器纹饰有饕餮纹、风鸟纹、龙纹、蟠螭纹、波带纹、窃曲纹、重环纹、蝉纹鱼纹、几何纹等,大致可分为想象动物纹、写实动物纹、兽体变形纹、几何纹人物画像纹等几大类。

1.想象动物纹类商周青铜器纹饰中的想象动物纹是原始图腾崇拜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人们为达到某种宗教和礼制的要求,对动物纹进行的变形。

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把许多无法解释的现象都归结为神的力量,对神灵充满了敬畏,他们祭祀神灵、取悦神灵、乞求神灵,想借助神力以支配事物。

而青铜器上神秘的纹饰在祭祀时可以营造庄重肃穆的气氛,同时充当了人神沟通的媒介。

饕餮纹:在商周青铜器中所占的数量最多,这种纹饰多为牛、羊、虎等动物的集合体,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代表了青铜器装饰图案的最高水平。

该纹饰的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由眼睛、兽角、眉毛、耳朵、鼻子组成一张完整的脸,部分有左右展开的身躯和兽爪。

兽面纹并不指向任何特定的动物,以角为例,有牛角、羊角、鹿角、龙角、无角等,形式也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但是一双“炯有神的大眼睛始终是它的重要标志。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饕餮是四凶之一。

传说黄帝战蚩尤,蚩尤被斩化,其首落地化为饕餮。

《吕氏春秋》记载:“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传说,饕餮有首无身,特别贪吃,最后被活活撑死。

宋代人根据这个典故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为主的纹饰都称为饕餮纹,认为有告诚世人做任何事情不要贪得无厌的寓意。

不过饕餮纹这个词限制在“有首无身”这样的定义,而许多此类纹饰是带有身体的,所以现在学者们大都使用“兽面纹”这一名称。

凤鸟纹:凤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为群鸟之长,是羽禽中最美者,飞时百鸟随之,被尊为百鸟之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连珠纹 是小圆圈的横式排列,旧称圈带纹。这是青铜器中 出现最早的纹饰之一。已有实体的连珠纹,有作单行或双行排列, 周围以弦纹作界栏。商代早期的连珠纹.已是空心的小圆圈,它 已作为主纹。但这一纹饰大多在兽面纹、龙纹、雷纹的上下栏作 为次要的纹饰。
• 弦纹
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为一根凸起的直或横的线 条。有的青铜器上仅有弦纹,没有其它纹饰,简洁朴素,但在大 多数的情况下,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 直条纹 是连续的竖直线条组成的纹饰,除条纹粗细外,没有 多大变化。商代晚期到西周时代的簋、尊、卣、觯的腹部有直条 纹,方座簋的方座中间也往往饰直条纹,春秋时代已不多见。 • 横条纹 旧称平行线纹、沟纹、瓦纹。是宽阔的横条作突起或 凹陷的槽,初见于西周中期,有通体饰横条纹的,也有腹上部间 以其它纹饰的。盛行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时代还继续使用。
•火纹
绹纹(春秋战国)
火纹
绹纹((春秋战国)
人面纹
单独图案
适合图案
二方连续
四方连续
虎纹(西周中期四虎钟)
牛纹(商代晚期)
蟾蜍纹(商代晚期)
象纹(西周早期)
鱼纹(春秋早期)
鹿纹(西周中期)
龟纹(商代晚期) 蜗身兽纹(西周早期)
蛇纹(西周早期)
长鼻兽纹(春秋晚期) 蝉纹(商代晚期)
各种虎纹
各种虎纹
各种蛇纹
鸟兽合体纹(商代晚期)
兽目交连纹(西周晚期)
波曲纹(西周晚期)
鳞纹(西周早期)
交体龙纹(战国早期交鱼龙纹壶)
卷体龙纹(西周晚期鱼龙纹盘)
双体龙纹(西周早期)
两头龙纹(西周早期)
蟠虺(huǐ)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以蟠屈的小 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 行于春秋战国。
蟠螭(chī)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图案表现 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螭), 张口,卷尾,蟠屈。盛行于春 秋战国。
一些典型的凤鸟纹
多齿冠凤纹(西周早期)
长冠凤纹(商晚期)
花冠凤纹(西周中期)
长颈鹿角鸟纹(商晚期)枭纹 Nhomakorabea商代晚期) 弯角鸟纹(西周早期期)
雁纹(春秋晚期)
尖角鸟纹(商代晚期)
动物纹
动物在我国早已开始饲养,马、牛、羊、鸡、 犬、猪是著名的六畜,还有一些野生动物,象、 鹿、犀、虎、兔和一些变形的动物如长鼻兽、蜗 身兽,此外还有一些小动物,如蛇、蝉、鱼、龟、 蟾蜍等不能独立.无所归属,皆列入动物纹。这 些动物在青铜器上大多有类似的形象,属于这些 动物的正面形象已归入兽面纹的各种角型,但动 物的侧面或全躯形象在构图上不能列入兽面纹, 应该作为动物纹、则动物纹包括虎纹、牛纹、象 纹、鹿纹、兔纹、蜗身兽纹、蛇纹、龟纹、蟾蜍 纹、鱼纹、蝉纹等。
• 菱形雷纹、 方块雷纹、长方形雷纹 是在菱形、方形、长方形
内填以雷纹,作连续式排列,并用金银丝和金银片镶嵌,盛行于战国时 代。
• 网纹 是斜线交错如网形,商代早期青铜爵、斝上见有,以后很少发
现。
曲折雷纹((西周早期) 斜条纹((西周中期)
连珠纹
钩连雷纹((西周中期)
菱形雷纹((西周)
云雷纹(商晚期) 百乳雷纹(商晚期)
西周早期的龙纹沿袭商代晚期的风格,但到了西周中晚期, 龙纹更趋抽象化,只有将早期龙纹同其对比观察,才能从中看 出发展轨迹。这是因为在周人的观念里青铜器纹饰的宗教含义 已不如商代强烈,由“象物”形式转向图案化,气氛活泼轻松, 体现出一种审美情趣,当然,也含有祥瑞意义。
一些典型的龙纹
爬行龙纹(西周早期龙纹簋)
古代青铜器纹饰
注:下述的青铜器纹饰,主要是指华夏族系统的青铜器纹饰。 动物纹
兽面纹
龙纹
凤鸟纹
兽体变形纹
几何纹
人物画像
其他纹饰
兽面纹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饕餮(tāo tiè )之名本 于《吕氏春秋· 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 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天 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左传· 文公十八年》。古 人说: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宋人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 为主的纹饰都称饕餮纹。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 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的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后来 不少著作中称它为兽面纹。
• 百乳雷纹 也称斜方格雷乳纹,鼎、簋和罍的腹部常常以之作为主
要纹饰。图案呈斜方格形,每一格边缘是云雷纹,中间有一乳突。百乳 雷纹盛行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商代的乳突比较平坦,西周时代 则既长又尖锐。 • 曲折雷纹 旧称波形雷纹。雷纹的主体作上下曲折状。粗线条的雷纹 与细线条的雷纹一一相间。在青铜器上,曲折雷纹较为少见,为西周早 期的纹饰。
• 斜条纹 就是弦纹作45度排列,大多饰于分档鼎及鬲 的下腹部,初见于商代二里冈期,西周时代还有使用。
• 云雷纹 用柔和的回旋线条组成的是云纹,有方折角
的凹旋线条是雷纹。商代早期已有用连续带状云雷纹作为 主纹出现的。商代中期兽面纹的主体,有用大量的云雷纹 构成的,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的兽面纹、龙纹、乌纹的空 隙处,常填以云雷纹,而且云雷纹低于主纹,起了陪衬作 用。春秋战国之际粗犷的兽面纹、龙纹的体躯上,也有各 种云雷纹变形图案。战国开始,云雷纹发展成为线条活泼 的流云纹。河南洛阳金村出土战国云纹壶已用金银片镶嵌 非常华贵。
• 钩连雷纹 作斜的山字形线条,用斜线相钩连,一般山字形作粗线条、
所填雷纹为细线条,也有山字形作虚线、雷纹作阴纹的。最早见于商代 中期,盛行于商末周初。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很富丽的钩连雷纹,粗细线 条有用金、银和绿松石镶嵌的。
• 三角雷纹 外围是三角形,内填以雷纹,三角形的一角作向上或向
下连成横列,形成大的锯齿带状,角向上饰在簋腹上部,角向下则饰在 腹的下端。这类纹饰盛行于商末周初。晚期的三角雷纹作倒顺三角形交 错排列,金银片或金银丝的镶嵌一一相间。
凤鸟纹
凤鸟纹包括凤纹和各种鸟属的图案,凤鸟纹的特 征比较形象。最早的凤鸟纹发现于新石器时代,如 良诸文化出土的玉器上已有明确的凤鸟纹。 凤与龙齐名,都是古代的祥瑞动物,在“四灵” 中,龙和鱼源自爬行动物,麒麟源自兽类,凤凰则 源自鸟类。从古代岩画、陶器、青铜器、玉器等器 物上保存了大量的凤凰史料和艺术造型。在这些凤 凰身上,有孔雀的影子,有鹰、鸮的特征且与鸡、 雁、鸭也有联系。
青铜器上的龙纹
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 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 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 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 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 故不采用夔纹一词,称为夔龙纹或龙纹。 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较粗大的蜿蜒形体躯 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称之为龙纹。
宴饮
弋射
采桑
徒兵搏斗
攻城
上述纹饰均来自 战国时期青铜器
水战
其他纹饰
• 人面纹 在青铜器纹饰中,人面纹是—“种半人半兽的 怪神,有的仅有面部,有的还有兽的身躯,面部虽作人形, 但还包含兽类的特点,如头上长角,口中有獠牙,这种人 面纹在商代中晚期的铜器上出现较多。 • 贝纹 在青铜器纹饰上,均作横置排列,出现较晚。贝 纹都作为次要纹饰,出现在圈足部位,从来没有作为主纹 出现过,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 绹纹 是绳绞结的形状,在构图中绹纹是由二条、三条、 四条甚至有九条单线绞结而成,流传于春秋战国之际。 • 绳络纹 以两根并连的绳索交织而成套结,连成网格状, 大多饰于酒器及水制表面,盛行于春秋、战国之际。
兽面纹的特点
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 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 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 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 有兽的体部或尾部。所有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 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 发展而有所不同。
商代早期的龙纹主要见于玉器,如玉玦、玉壁等环状器物。 青铜器上的龙纹始见于商代中期。此时的龙纹主要可分为两大 类:
1、鳄鱼状爬行龙纹,作两首相对或首尾徊接的形式,体态 似鱼体、曲折体为多,此类龙纹多见于鼎、尊、盉、觚等器物。 2、蟠龙纹。
商代晚期,龙纹极盛,变化更繁复,趋于图案化、装饰化, 有不少变形图纹出现。
云纹
各种云纹
在兽面纹、龙 纹、凤鸟纹下衬 以云雷纹,这是 商代晚期西周早 期青铜器的纹饰 常用手法
人物画像
人物画像是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当时贵族的 社会生活和勇猛作战的场面,这类纹饰在青铜器 上出现较晚,初步摆脱了规律化的对称图案,用 流畅的线条,结合绘画和雕刻手法,描绘出各种 动景。如宴乐、弋射、采桑、狩猎等活动,还有 徒兵搏斗、攻城、水战等战争场面。这一些用绘 画形式表现的画像,是以后绘画艺术的先驱。
一些典型的兽面纹
环柱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兽面纹鼎)
牛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古父己卣)
外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戊服卣)
内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斝)
一些典型的兽面纹
曲折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无虫鼎)
龙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鼎)
长颈鹿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方彝)
虎头型兽面纹(商晚期戢觥)
一些典型的兽面纹
龙纹
龙,四灵之长,变幻无穷。据研究,炎、黄 二帝就是上古以龙为总图腾的部族联盟领袖。进 入封建社会以后,龙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代表 着帝德天威。历代帝王无不以真龙天子自命。从 皇宫帝苑到服饰器皿,都充斥着龙的装饰。同时, 在民间,龙既是神灵,是祥瑞,又是人们的审美 对象,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
几何纹
几何纹是几何的基本元素(点、线、圆)所组 成的有规律的纹饰,纯属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 美感。这种纹饰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早已出现,在 青铜器上属于几何纹的形式比较多,在早期作为主 要纹饰的机会非常少。在兽面纹、龙纹盛行的时代 里,它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只有在这 些纹饰衰退的时代,才能大量起用几何纹,各种形 式的几何纹才不断出现。春秋、战国之际几何纹作 为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几何纹大致有连珠纹、弦 纹、直条纹、横条纹、斜条纹、云雷纹、百乳雷纹、 曲折雷纹、钩连雷纹、三角雷纹、菱形雷纹、网纹 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