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4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知能训练达标检测)课件

合集下载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章行星地球1.4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一章行星地球1.4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新人教版

突破3——拓展日出日落方位与昼夜长短的关系
直射点 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北半球
东北(早于6 时日出)
西北(晚于18 时日落)
北半球昼长夜 短;南半球昼 短夜长
直射点 位置
日出方位
日落方位
昼夜长短
赤道
正东(6时日 出)
南半球
东南(晚于6 时日出)
正西(18时日 落)
昼夜等长
西南(早于18 时日落)
A.地球公转速度相同
B.同一地点昼长变化趋势相同
C.日地距离相同
D.同一地点日出方位相同
【高考命题解读】
核心素养这么考 常见命题材料 常用解题方法
综合思维:通过太 通常以太阳为参
阳的视运动轨迹图, 照物,本题以地
考查地球公转图中 球为参照物展示
太阳直射点的时空 示意图和运行轨
分布特征
迹图
摆脱惯性思维, 从图2中获取 “春夏秋冬” 顺序信息
4.根据表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永州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 B.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C.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收获季节 D.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
考点一 地球公转特征和黄赤交角 【典题细研磨】 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 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图,图2是太 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回答(1)、(2)题。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
A.甲
B.乙
C.丙
D.丁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 )
第四节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特征和黄赤交角 【知识·梳理自查】 1.地球公转特征: (1)方向:_自__西__向__东__。 (2)周期(一恒星年):_3_6_5_日__6_时__9_分__1_0_秒__。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第四节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课件 第四节 地球的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4)四定值:即根据前面所确定的条件计算出所求时间。
如E点地方时为:12:00+45°÷15°=15:00, F点地方时为:24:00-45°÷15°=21:00。
12:00
2.产生时差。
(1)地方时。
(2)时区和区时。 时区:分为东、西各12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 区时:每个时区 中央经线 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标准时。
(2)极地投影图示:
5.确定日期范围。 方法一: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东到180° 经线,旧的一天的范围是从0时所在经线向西到180°经线。 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求出0时所在经线并科学绘图。 例:当北京时间为12时时,与北京属于同一日期的范围占 全球的几分之几?。
当北京时间为12时时,与北京属于同一日期的范围为 60°W向东至180°(如上图所示),跨240个经度,占全球的 2/3。
(2020·浙江卷)图1为某飞机在甲、乙、丙间沿地球大圆周飞行 轨迹示意图。图2为飞机飞到乙地时,其垂直下方所示的经线、纬线 和晨昏线位置关系图,此时丙地地方时为17时。据此,完成下题。
当日,甲地日出的地方时为( C )
A.5时
B.6时
C.7时
D.8时
1)图1甲乙丙不在同一经线/纬线&图2
甲、乙、丙为晨昏线
✓ 求E点的地方时,以D点作为已知时间 点,则E点位于D点 以东,应“ 东加”;
✓ 若求F点地方时,以B点作为已知时间0:00 点,则F点位于B点以西,应“西减 ”。
18:00
(3)三定差:即确定所求点与已知时间点的经度差,
以确定时差。
6:00
如E点所在经线与ND经度相差 45°,时差为 3小时 。 如F点所在经线与NB经度相差 45° ,时差为 3小时 。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四节 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2)黄赤交角的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南北回归线 之间往返运动,黄赤交角 度数等于回归线度数。
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春分、秋分:太阳直射赤道,全年昼夜 等 长。 (2)春太分阳直→射秋北分半球(北,北半半球球昼夏长半夜年短),纬度越高,昼越
长 、夜越 短
夏至日: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 北极圈及其
②夏(冬)至日:由 北(南)回归线 向南北两
侧递减。
(2)随季北半节球变节化达最: 大值的地区

达最小值的地区
北回归线 及其以北
夏至日
南半球 各地
各地
南回归线 及其以南
冬至日
北半球 各地

各地
二分日 赤道
南北两极点
3.四季的划分
夏季:一年内白昼最 长 ,太阳高度最 高 的季节
(1)天文四季 冬季:一年内白昼最 短 ,太阳高度最 低 的季节
考点 一
考点 二
典例剖析
典例 (2015·山东淄博模拟)某同学查询到北京(116°E,40°N)Y月相邻
两天
(R日和R+1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北京时间),如下表所示。据此完成1~2
题。
日 日出时间 日落时间
R 05:43:10 18:50:38
R+1 05:41:38 18:51:39
1.Y月是 ( )
考点 二
2.昼夜长短变化——看“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 趋势,纬度高低决定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 太阳直射点向哪个半球移动,该半球昼变长、 夜变短;且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如下图所示。
考点 一
考点 二
3.昼夜长短计算——看“条件” (1)根据某纬线的昼弧或夜弧弧度计算。昼(夜)长时数=昼 (夜)弧度数/15°。 (2)根据日昼出长或时日数 落= (地12方-日时出时计间算) ×。2 = (日落时间-12) × 2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讲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新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4讲 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3
微点 6 晨昏线的三种判断方法
自转法
顺着地球的自转方向,由夜进入昼的为晨线,由昼进入夜的为昏线
时间法
赤道上地方时为 6 时的是晨线,为 18 时的是昏线
方位法
夜半球东侧为晨线,西侧为昏线;昼半球东侧为昏线,西侧为晨线
微点 7 晨昏线上的点的地方时 位于晨线上的点正值日出,但日出地方时不同。位于昏线上的点正值日落,但日落地方时 不同。
11
微点 3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
(1)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2)赤道上空的同步卫星运行的角速度与地面对应点的角速度相同,均为 15°/h,卫星运行 的线速度大于地面上对应点的线速度。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2
微点 4 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 (1)昼夜现象是一个静止的概念,它不涉及地球的运动,而是由地球“不透明、不发光, 同一时刻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这一特性决定的。 (2)昼夜交替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主要是由地球自转这一运动而产生的。但如果地球不 自转只公转,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周期为一年。 微点 5 晨昏线运动方向及速度 晨昏线在地面上的运动方向是自东向西,移动速度约为 15°/h。
上一页
返回导航
下一页
第一章 行星地球
14
微点 8 时间计算应注意的三个问题 (1)两个特殊时间: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120°E)的区时,而不是北京的地方时。 北京的地方时是北京所在经线(116°E)的地方时。世界时为 0°经线地方时或零时区的区 时。 (2)用东加西减法求区时时,东西方向的确定方法:若两地皆在东时区,则时区数大的在 东;若两地皆在西时区,则时区数小的在东;若一地在东时区,一地在西时区,则东时 区的在东。 (3)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地方时数值越大,地方时越早,位置越靠东。

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复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基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高中地理基础知识复习-第一章行星地球-第四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一)——基本特征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B.东南 D.西南
()
6.北京下一次 06:42(北京时间)日出时,最接近下列哪个节日
()
A.中秋节
B.植树节
C.端午节
D.国庆节
解析:第 5 题,根据两地日出时间判断,甲地比北京更晚日出,故甲地位
于北京的西面。10 月 31 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除出现极昼极夜的
地区外,昼长由北向南逐渐变长;此时,北京昼长 10 小时 31 分,甲地昼
3.对称性规律 在太阳直射同一纬度的两个日期时,昼夜长短状况相同。这
时间 两个日期是关于夏至日或冬至日是对称的。如 6 月 12 日(夏 对称 至日前 10 天)与 7 月 2 日(夏至日后 10 天)的两天中,某地的
昼夜长短状况相同 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地区昼夜长短“对称”分布,即北半 空间 球各地的昼长与南半球相同纬度的夜长相等。例如,23°26′N 对称 的昼长等于 23°26′S 的夜长
机的正上方,C 错,D 正确。 [答案] (1)A (2)D
题点(一) 昼夜长短分布规律
如图为某一日期甲、乙、丙、丁四个地点的昼长状况
图。读图完成 1~2 题。
1.从南北半球来看,甲、乙、丙、丁四个地点中
A.甲位于南半球,乙位于北半球
()
B.乙与丙位于同一半球
C.丙位于北半球,丁位于南半球
D.甲与丁不在同一半球
a 与 b 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是相同的,c 与 d 两个时间的昼长、夜长也 是相同的;b 与 c 两个时间中,b 时间的昼长等于 c 时间的夜长。
[典题例析]
(2021 年 1 月新高考 8 省联考·河北卷)飞机于地方时 5 时
30 分日出时刻从甲地出发,匀速飞行,降落乙地时正值日落,

湘教版2018年高考一轮地理复习课件 1.1.4《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湘教版2018年高考一轮地理复习课件 1.1.4《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
解析:7 月 11 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东北升、西北落。 图示为日落悬日景观, 故街道和日落光线平行, 为东南—西北向。 答案:C
(2017· 长沙五校联考)黄赤交角是产生四季的原因。 黄赤交角 并非固定不变,现在约为 23.5° ,最大时可达 24.24° ,最小时为 22.1° ,变动周期约 4 万年。读黄赤交角变动时回归线和极圈的 变动示意图,回答 7~8 题。
7.黄赤交角为 24.24° 时( ) A.热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B.温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C.寒带的范围比现在小 D.极昼和极夜出现的范围比现在小 8.地球上的太阳直射点( ) ①移动周期约 4 万年 ②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③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④最低纬度为 22.1°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2017· 成都模拟)下图中 PQ 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个特殊 点。读图完成 3~4 题。
3.图中字母 L 和 S 代表的角的度数为( ) A.20° B.23° 26′ C.30° D.66° 34′ 4.地球越过 P 点后的一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 ) A.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3~4.解析:第 3 题,读图可以看到,PQ 连线是黄道平面, 图中字母 L 和 S 代表的角的度数与黄赤交角相同,即 23° 26′。 第 4 题,地球越过 P 点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该线是太阳直射 的最北界线。 此后的一段时间内, 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答案:3.B 4.A
解析:地球公转时在近日点附近速度最快,远日点附近速度 最慢,故丁—甲段用时最少,乙—丙段用时最多。 答案:D
2.当地球位于图示位置时,太阳直射点所处位置及移动方 向是( ) A.北半球,向北移动 B.北半球,向南移动 C.南半球,向北移动 D.南半球,向南移动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4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1.4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

A.20°
B.23°26′
C.40°
D.无法确定
ppt精选
32
(2)依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变化可信的是( ) A.福州冬季均温升高 B.北温带范围变小 C.全球极夜范围扩大 D.悉尼(约34°S)夏季昼变长
ppt精选
33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黄赤交角为20°, 而黄赤交角的度数等于回归线的度数。第(2)题,图示信息表明黄 赤交角减小了,当黄赤交角减小到20°时,太阳只能直射在南、 北纬20°之间,因而福州冬至日时的正午太阳高度比现在大,冬 季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能相应增加,均温将升高。
ppt精选
27
典例导悟 【例1】 (2014·江苏地理)在地球公转过程中,若以地球为 参照系,可看到太阳在黄道上运行。图1是天赤道与黄道的示意 图,图2是太阳在黄道上的视运行轨迹图。读图,完成(1)~(2) 题。
ppt精选
28
(1)6月初,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2)太阳处于甲、乙位置时( )
ppt精选
9
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1)黄赤交角示意。
ppt精选
10
(2)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 动。
南、北回归线 之间往返运
ppt精选
11
【特别提醒】昼夜现象、昼夜更替与昼夜长短 (1)昼夜现象与地球为不透明球体有关,产生昼夜更替的主要 原因是地球自转;产生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主要原因 是地球公转,它们都是地球运动的结果。 (2)全球各地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赤道地区最小,纬度越 高,变化越大,极圈内存在极昼、极夜现象。
6
一、地球的公转 1.公转特征
(1)定义:绕 太阳 的运动。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章行星地球第4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新人教版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章行星地球第4讲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新人教版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 由 图 可 知 , 同 一 时 刻 , 正 午 太 阳 高 度 由 ___太__阳__直__射__点____向南北两侧递减。
(2)冬至日,太阳直射__南__回__归__线____,__南__回__归__线____及其 以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各纬度地区正
图甲 校园局部平面图 图乙 二十四节气
(1)A 市位于天津市(39°N,117°E)的( C )
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
(2)学生发现,日落时旗杆影子的指向随日期而移动。下
列时段中,日落时杆影的指向由排球场逐渐移向篮球场的是
(A ) A.惊蛰到立夏 C.白露到立冬
B.立夏到小暑 D.立冬到小寒
2.昼夜长短的计算 (1)根据日出时间、日落时间计算昼长、夜长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4-2×日出时间=2×(日 落时间-12); 夜长=2×日出时间=2×(24-日落时间)。
(2)根据昼(夜)弧跨越的经度计算昼(夜)长 昼(夜)长=昼(夜)弧跨越的经度数÷15°/时。 (3)赤道上永远昼夜等长:昼长=夜长=12 小时。 (4)二分日全球昼夜等长:昼长=夜长=12 小时。 (5)同纬度的各地昼长相等,夜长相等。 (6)南北半球纬度数相同的两地昼夜长短“对称”分布 北半球各地的昼(夜)长与南半球同纬度地区的夜(昼)长相 等。
(2)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
[例 1](2017·全国卷Ⅲ)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 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 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怀化模拟)北京时间 2016 年 6 月 21 日 06 时 34 分,我国 迎来 2016 年的夏至。下图为进入夏至时甲、乙、丙、丁四地 的昼夜长短状况图。读图回答 10~11 题。
10.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为( )
A.(23°26′N,136°W) B.(23°26′S,158.5°E)
读图完成 3~4 题。
3.如图所示,地球( ) A.在公转轨道上位于近日点附近 B.公转速度在该日后逐渐变快 C.自转角速度①地大于③地 D.自转线速度②地大于④地 4.图中①②③④四地( ) A.白昼由长到短依次是①④③② B.正午太阳高度由高到低依次是②③①④ C.该日后三个月内白昼逐渐变长的有①② D.该日后三个月内正午太阳高度增大的有③④
地,所以丙地正午太阳高度全年小于乙地,B 正确。6 月 22 日,甲、乙两地之间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C 错误。6 月 22 日,赤道和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 最小值,D 错误。第 9 题,6 月 22 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 极点出现极昼现象,其太阳高度全天保持不变且等于太阳直射 点纬度(23°26′N)的度数。 答案:7.B 8.B 9.A
答案:5.A 6.C
(2017·河南毕业班测试)某年 6 月 22 日,网络天文爱好者协会 的四位会员绘制了各自所在地的太阳视运动状况,四幅图如下。 据此完成 7~9 题。
7.对纬度介于甲、乙两地之间的人们来说( ) A.正午时,太阳位于北方 B.正午时,太阳位于南方 C.6 月 22 日这一天,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从西南方向落下 D.6 月 22 日这一天,太阳从正东方向升起,从正西方向落下
C.(23°26′N,158.5°W) D.(23°26′S,136°W)
11.关于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丙地一年中昼夜长短不变
②丁地自转线速度最大
③甲、乙两地纬度数相同,但分属南北半球ຫໍສະໝຸດ ④四地的纬度值丁>乙=甲>丙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第 10 题,夏至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23°26′N)上,太 阳直射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 12 时;当北京时间为 06 时 34 分 时 ,158.5° W 地方 时约为 12 时 ,太 阳直射 点的 坐标为 (23°26′N,158.5°W),C 正确。第 11 题,丙地夏至时昼长 12 小时,说明丙地在赤道上,只有赤道上全年昼夜等长,①正确。 丁地夏至时昼长 24 小时,说明丁地位于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 地球自转线速度随纬度增加而减小,故丁地线速度较小,②错。 甲地夜长 18 小时,昼长 6 小时;乙地昼长 6 小时,甲、乙两 地昼夜长短相同,位于同一半球同纬度,③错。甲、乙两地昼 长 6 小时,位于赤道和南极圈之间,四地的纬度值丁>乙=甲 >丙,④正确。 答案:10.C 11.D
8.从正午太阳高度来看( ) A.丙地与甲地可能在某一日相等 B.丙地全年小于乙地 C.6 月 22 日,甲、乙两地之间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 中最小值 D.6 月 22 日,甲地以南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 值
9.能反映该日北极点太阳高度变化情况的示意图是( )
解析:第 7 题,6 月 22 日,甲地正午太阳在头顶,正午太阳高 度约 90°,乙地刚好出现极昼,说明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乙地 位于北极圈。题干中表明“纬度介于甲、乙两地之间”,即该 地纬度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当地正午时,太阳位于南 方,6 月 22 日这一天,太阳从东北方向升起,从西北方向落下。 第 8 题,由图及上题分析可知,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乙地位于 北极圈;丙地出现极昼,且最小太阳高度大于乙地,则其位于 北极圈以北,由此可知,丙地正午太阳高度总比甲地小,A 错 误。乙、丙两地始终位于太阳直射点以北,且乙地纬度低于丙
解析:第 3 题,此时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日期应为 6 月 22 日,地球正向远日点运行,其公转速度变慢;除两极点 外地球上各地的自转角速度相等,而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 递减,故选 D。第 4 题,此时越向北昼越长,故四地中昼长由 长到短依次是①②③④;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故正午太阳 高度由北回归线向两极递减,即②①③④;该日后三个月内,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位于南半球的③④两地昼渐长,正午太阳 高度也逐渐增大。 答案:3.D 4.D
6.图示时刻,M 点物体的日影朝向为( )
A.正东
B.正西
C.东北
D.西南
解析:本题图可转化为如图。第 5 题,该图为南半球俯视图, 因此地球自转方向为顺时针,M 点为昏线与赤道的交点,地方 时为 18 时,OP 为本初子午线,∠POM=30°,则 30°E 的地 方时为 18 时,则太阳直射点的经度为 60°W;南极附近出现极 昼,晨昏线与极圈没有相切,则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可能为 20.5°S。第 6 题,由图可知,南极地区发生极昼,则南半球为 夏半年,全球除极昼极夜区以外,均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因 此 M 地日落西南,物体的日影朝向为东北。
选择题(每小题 4 分,共 80 分) 读下图,完成 1~2 题。
1.图中四地白昼时间最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②地日落时刻是( )
A.16 时
B.18 时
C.20 时
D.22 时
解析:第 1 题,由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为 夏至日,此时北半球纬度越高,白昼越长。第 2 题,图中把全 球经度平分为 12 份,相邻两条经线间隔为 30°。先找出晨线与 赤道的交点,其所在的经线此刻为 6 时,它与②地所在经线相 隔 30°,由此推断出②地的日出时间为 4 时,进而推断出②地 的日落时刻为 20 时。 答案:1.B 2.C
下图为局部日照图,图中 O 为南极点,阴影部分表示黑夜, OP 为本初子午线,∠POQ=60°,∠POM=30°。读图,完成 5~6 题。
5.图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可能是( )
A.20.5°S,60°W B.23°26′S,60°W
C.20.5°N,60°E D.23°26′N,120°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