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的过程,公转周期约为365.25天,也就是一年的长短。
地球公转产生了丰富多样的地理现象和具有重要地理意义的现象。
首先,地球公转产生了四季交替的现象。
由于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因此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当地球距太阳较远时,太阳直射点偏离赤道,形成季节交替。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不同地区的气候会有所差异,而且季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原因。
季节交替对地球上的生物多样性、农业生产和人类活动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影响了地球上的温度分布。
由于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的直射光线会有所变化,所以地球不同纬度的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
赤道地区由于靠近太阳直射点,所以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大,温度较高,而两极地区则接受的太阳辐射量最小,温度较低。
这种温度差异导致了性质迥异的气候带的形成,例如赤道附近的热带、中纬度地区的温带和两极地区的寒带。
这种温度分布对地球上的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除此之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气候变化。
地球公转会引起地球在太阳周围偏离其平面的倾斜,即地球的轴向倾斜。
这个倾斜角度使得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来回移动,导致地球的季节消长和气候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地球会有冬季和夏季的原因。
地球公转以及轴向倾斜还导致了极地地区长时间的白夜现象和三至极夜现象。
这些气候现象对于极地地区的生态系统、植物生长和动物迁徙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此外,地球公转还影响了地球上的海洋运动和气候型态。
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移动,导致了地球上大规模的海洋水流系统形成,包括大洋洋流和近海洋流。
这些水流系统对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海洋生物多样性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地球公转还导致了大规模的风系统形成,包括赤道附近的副热带高压和两极地区的极地低压。
这些风系统对于地球上的气候型态和气候事件(如风暴和台风)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地形和水文环境产生了影响。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
地球绕太阳公转的地理意义是多方面的,包括对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地球表面形态和生物活动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地球公转是导致季节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地球的轴向倾斜,导致地球不同地区在一年中接受到的太阳辐射不同。
在北半球夏至时,地球轴向倾斜使得北半球离太阳最近,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强,这时候会出现夏季;而在冬至时,北半球离太阳最远,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弱,这时候会出现冬季。
而在南半球情况正好相反。
此外,地球公转还直接影响着气候的分布。
地球公转使得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均匀,这进一步导致了地球上空气的循环,形成了不同的气候带。
赤道附近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强,导致气温较高,形成了热带气候;而靠近极地的地区则由于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弱,导致气温较低,形成了极地气候,而中纬度地区则形成了温带气候。
这种气候差异直接影响到了不同地区的植被和生物多样性。
此外,地球公转还对地球表面形态有着重要影响。
地球仅仅公转一周,就会形成一个年代,然而,年代中如果产生火山、地震或者风化等地质作用,那么地表形态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通过长时间的观测,可以发现地球的高山、大洲以及各种地貌,通过几百万年的演化,不断变化。
最后,地球公转也直接影响着生物活动。
由于地球公转带来了四季的交替,动植物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进行繁殖、生长和休眠等活动。
例如,很多动物会根据温度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迁徙;而植物则会根据季节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长周期、开花和结果的时间。
综上所述,地球公转不仅对季节变化、气候分布、地球表面形态和生物活动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而且也影响着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因此,地球公转是地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为人类认识地球和改善生活提供了理论基础。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这个时间叫做一年,是以地球所用的时间计算的,通常是365.25天左右。
地球公转对人类和自然界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首先,地球公转对于季节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我们知道,在地球公转的过程中,地球的北半球离开太阳的角度在不断变化,所以相对应的气温、水汽、光照和降水等因素也会随之发生变化。
这使得地球上的季节分明,给人带来了春暖花开、夏日炎炎、秋高气爽、冬雪飘飞等不同的体验。
这对于生命的生长和繁衍,以及农牧业和渔业,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地球公转也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
由于地球公转的存在,地球上的自然环境会随着时间而变化。
比如地球上的野生动植物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展现出不同的色彩和生命力,海水温度和海洋流动也会有明显变化,这又会影响到大洋中的生命。
这些变化都对我们认识地球自然环境的规律和趋势,以及如何保护和改善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启示。
第三,地球公转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
地球公转的存在,使得不同经度、不同季节、不同气候、不同文化的人们能够通过交流贸易、文化交流等方式相互联系,逐步形成全球化的交往网络。
这又促进了人类对地球自然环境的更好认识,对自然资源的更好开发,对自然灾害的更好防范和处理等。
同时,地球公转产生的自然规律和趋势也为人类的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社会制度、人类思想和价值观念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和思考的方向。
总之,地球公转对于人类和整个自然界都有着巨大的地理意义。
它不仅决定了季节的变化、自然环境的变化、人类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也反映了宇宙万物间最基本的自然规律和趋势。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认识和深入研究地球公转的本质和意义,不断探索更好地保护地球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和途径。
地理教案-第六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理教案-第六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现象。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定义季节: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的南北半球在一年内接受到的阳光量不同,从而导致
了季节的变化。
当地球的南半球靠近太阳时,南半球会进入夏季,而北半球则进入冬季。
当地球的南半球远离太阳时,南半球会进入冬季,北半球则进入夏季。
这种季节
的变化对地球上的气候和生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形成地球昼夜交替:地球公转使得地球的不同地区在一天之内轮流面对太阳。
当一
个地区面对太阳时,这个地区就会经历白天,而当这个地区远离太阳时,就会经历黑夜。
地球昼夜交替是生物生活和人类社会运行的基础,它决定了人们的作息时间和生
活习惯。
3. 形成地球经度与时区:地球公转使得地球被划分为24个经度,每一个经度距离相邻经度约15°,每一个经度对应一个时区。
在同一个时区内,这里的时间都是相同的。
通过地球公转,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经度和时区来进行时间的划分和统一,方便人们在
不同地区进行时间计量和交流。
4. 定义国际日期变更线:地球公转也导致了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存在。
国际日期变更线
位于太平洋中部,将地球分为两侧。
当人们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会发生变化。
这个线对东西半球的交流和国际日期的统一起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地球的公转对于地理影响重大,不仅决定了地球的季节变化、昼夜交替和
时区划分等现象,也对气候、生态和人类社会活动起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都对地理意义有着重要的影响。
地球自转:
1.时间的划分:地球自转约为23小时56分钟4.1秒,因此人们将其划分为24小时一天的时间单位,从而方便生活和工作。
2.日照时差:由于地球自转所引起的日夜变化,不同地区的日照时间也会有所差异,这对于人们的生活和作息习惯有很大影响。
3.气候变化:地球表面的温度,主要由太阳照射和地球自转引起的气候变化决定。
如赤道地区因为直接接受太阳辐射的较多,因此比较热,而两极地区则由于日照时间较短,因此温度较低。
地球公转:
1.时间的划分:地球公转的周期为365.24天,人们以此为基础,划分出了一年的时间单位,方便人们计算和安排活动。
2.季节变化: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和公转速度的变化,不同季节地区受到的太阳辐射量也会有所不同,从而导致气温和降水量等环境因素上的差异。
3.地理位置的变化:地球公转使得地球在不同位置相对于太阳的距离不同,这也决定了地球不同时期能看到的星座和行星。
综上所述,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于人们的时间计算、气候变化、季节变化和天文现象的观测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理意义。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

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是什么地球公转就是地球按一定轨道围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自转具有其独特规律性一样,由于太阳引力场以及自转的作用,而导致的地球公转,也有其自身的规律。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太阳转动。
地球环绕太阳的运动称为地球公转。
因为同地球一起环绕太阳的还有太阳系的其他天体,太阳是它们共有的中心天体。
公转的方向也是自西向东的,公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年。
所以太阳公转也会给我们带来四季的变化,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地球的公转的力来自太阳的自传,就像轴带动轮子转动一样,而太阳的重力(万有引力)又让地球不能飞离太阳。
地球的公转速度地球公转是一种周期性的圆周运动,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包含着角速度和线速度两个方面。
如果我们采用恒星年作地球公转周期的话,那么地球公转的平均角速度就是每年360°,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360°,即每日约0.986°,亦即每日约59′8″。
地球轨道总长度是940,000,000千米,因此,地球公转的平均线速度就是每年9.4亿千米,也就是经过365.2564日地球公转了9.4亿千米,即每秒钟29.8千米,约每秒30千米(线速度=940,000,000KM/365天=940,000,000秒/(365x24x3600)秒=29.8千米(近似为30千米/秒)。
依据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二定律可知,地球公转速度与日地距离有关。
地球公转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是固定的值,随着日地距离的变化而改变。
地球在过近日点时,公转的速度快,角速度和线速度都超过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1°1′11″/日,线速度为30.3千米/秒;地球在过远日点时,公转的速度慢,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低于它们的平均值,角速度为57′11″/日,线速度为29.3千米/秒。
地球于每年1月初经过近日点,7月初经过远日点,因此,从1月初到当年7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加大,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减慢;从7月初到来年1月初,地球与太阳的距离逐渐缩小,地球公转速度逐渐加快。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
1、阳光照射:地球公转的结果就是一些地理区域会经历着天光的变化,一天中的昼夜更迭也就产生了。
光的变化也将造成各种生物繁衍。
2、大气温度变化:地球公转使内衬地球表面以及海洋水面接收能量和
热量的不均衡,并形成大气温度分布型。
由此带来的季风系统、气候
转折也就产生了。
3、海岸线形成:地球公转导致太阳、月亮和其它行星之间的重力的变化,也对海洋的潮水产生了重大影响,从而产生了全球性的潮水正负差,有利于海岸线形成。
4、北极磁极翻转: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磁力线也会产生明显变化,并可
以引发北极磁极翻转,并影响到全球海洋的气候变化。
5、月相变化:由于地球公转,月亮在时间中呈现出月相变化,每隔一
段时间就会出现新月、朔月、上弦月、满月四个阶段,而这些月相变
化也影响到海洋的水流特征和物种的生活节律。
6、地壳的微细变化:地球公转产生的转动力量也会影响到地下岩石层
的细微变化,产生弹性变形,或者在深处引发地壳对深层移动、熔解
以及熔盐水形成。
7、海洋物种迁徙:由于长年公转,海洋里物种种类比较丰富。
各种海
洋动物爱栖息的温度会受到公转轨道的影响,从而不惜牺牲一段时间,携带自身物质做大范围的迁徙活动。
8、大地构造形成:太阳的公转会影响到地球的赤道的变暖,并影响到
大陆气体的分布特点,改变了地表以及大地构造形式,从而影响到物
种的发展,改变了大陆形态。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

地球公转的四个意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主要有四个,分别是正午太阳⾼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即春、夏、秋、冬);五带的形成(即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1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详解(1)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的交⾓,叫做太阳⾼度⾓,简称太阳⾼度(⽤H表⽰)。
同⼀时刻正午太阳⾼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个地⽅的正午太阳⾼度的⼤⼩。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度是0°。
②正午太阳⾼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交⾓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正午太阳⾼度就是⼀⽇内最⼤的太阳⾼度,它的⼤⼩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有规律地变化。
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太阳⾼度⾓⼩,冰雪反射率⼤,冰层厚海拔⾼)。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交⾓的存在,除⼆分⽇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道除外)。
地球⾃转⼀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天长;夜弧长,则⽩昼短。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3)四季更替①从天⽂四季:夏季就是⼀年中⽩昼最长、正午太阳⾼度最⾼的季节。
以24节⽓中的⽴春、⽴夏、⽴秋、⽴冬为起点。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会产⽣天⽓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农业⽣产,有如:“⾕⾬前后种⽠点⾖”的谚语。
黄⾚交⾓是影响天⽂四季的直接原因。
这是因为:正午太阳⾼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纬⼩,春秋⼆分,从⾚道向两极递减;夏⾄⽇,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前后正午太阳⾼度达最⼤值,冬⾄⽇前后达最⼩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篇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整理二.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 产生昼夜更替现象晨昏线(圈)----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2. 同一时刻, 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时差)地方时-----每个地方所在经度的时间.东面的时间始终要比西面的时间要早达到某一时刻.A.时区和区时(1)时区的划分:为了统一时间, 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为一个时区的方法,将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
(2)区时:每个时区都以本区的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就是区时。
B.日界线由西十二区向西进入东十二区, 日期要加一天,时刻不变由东十二区向东进入西十二区, 日期要减一天,时刻不变C.地球上的日期变更线(1) 国际日期变更线: 180°经线. (规定)(2) 零时线: (变化)当零时区为正午12时时,全球只在同一天;其他时间,全球均有两个日期.D.区时计算方法(1)用已知的经度推算时区;经度数÷15°= 商整数即为时区数余数>7.5°商+1=时区数<7.5°商=时区数若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两地时区差即为时差;若两地分别位于东、西时区,则两地时区之和即为时差。
(3)已知某地区时,求另一地区时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加西减)E.特别的计时方法-----------------------------------------------------------------------------------------------------------------3. 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偏------------------------------------------------------------------------------------------------------------------4. 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三轴椭球体-------------------------------------------------------------------------------------------------------------------小结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 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2. 不同经度的地方有不同的地方时。
3. 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
4. 使地球形成“三轴椭球体”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直射点的季节移动----------------------------------------------------------------------------------------------------------------------2. 昼夜长短及昼夜长短的变化(1)关于时间的计算1.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2.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3.昼弧中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点;4.夜弧中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0点或24点;5.晨昏线与纬线的切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12点或24点(2)关于昼夜长短的计算方法一:根据昼弧、夜弧的弧度即:昼长(夜长)=昼弧(夜弧)弧度?15°昼弧度数是指昼弧所跨的经度数;夜弧度数是指夜弧所跨的经度数. 方法二:根据日出或日落时间计算即: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昼长+夜长=24小时---------------------------------------------------------------------------------------------------------------------3.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随纬度变化: (纬度分布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方向递减夏至日: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降低春秋二分: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降低冬至日: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极降低(2) 随季节变化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达最大值,冬至日最小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冬至日达最大值,夏至日最小回归线之间的地区,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 = 90°—︳Φ-δ ︳式中H 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正值,δ为直射点的纬度,当地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H=90°—纬度差纬度差:即所求地点纬度与太阳直射点的所在纬度的差距※有关太阳高度计算题计算原理: a=纬度差2.关于楼间距的计算计算原理:s/h=COT Hs=h*COT HS:楼间距 H:当地冬至正午太阳高度 h:------------------------------------------------------------------------------------------------------------------4. 四季的形成(1)天文四季: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就是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春秋二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2)气候四季一般把3、4、5月划为春季;6、7、8三个月划为夏季;9、10、11三个月划为秋季;12、1、2三个月划为冬季。
(3)传统上的四季二十四个节气,以“四立”为四季的起点----------------------------------------------------------------------------------------------------------------------5. 形成五带---------------------------------------------------------------------------------------------------------------------小结三.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篇二:地球的公转及地理意义遵化市堡子店中学高效课堂导学案导学过程:(应有教师活动:环节、措施;学生活动:自主参与、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篇三: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图文解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知识点图文解析(1)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
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因此,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决定着一个地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在太阳直射点上,太阳高度为90°,在晨昏线上,太阳高度是0°。
②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就是一日内最大的太阳高度,它的大小随纬度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规律地变化。
例:极昼的南北极为何冰雪不融呢?(太阳高度角小,冰雪反射率大,冰层厚海拔高。
)(2)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
地球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晨昏线(圈)。
晨昏线把所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除二分日时晨昏线通过两极并平分所有纬线圈外,其它时间,每一纬线圈都被分割成不等长的昼弧和夜弧两部分(赤道除外)。
地球自转一周,如果所经历的昼弧长,则白天长;夜弧长,则白昼短。
昼夜长短随纬度和季节变化的规律见下表:(3)四季更替。
①从天文四季:夏季就是一年中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以24节气中的立春(2月4日或5日)、立夏(5月5日或6日)、立秋(8月7日或8日)、立冬(11月7日或8日)为起点。
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运行会产生天气和季节的有规律变化,传统农业中农民依此进行农业生产,有如:“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的谚语。
黄赤交角是影响天文四季的直接原因。
这是因为: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分布是:低纬大而高纬小,春秋二分,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夏至日,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随季节变化是:北回归线以北,夏至日前后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冬至日前后达最小值。
南回归线以南则相反。
南北回归线之间地带,太阳每年直射两次。
②气候四季包含的月份。
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
③西方四季: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起点。
比我国天文四季晚一个半月。
(4)五带划分。
以地表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来划分热带、温带、寒带。
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机会,接受太阳辐射最多。
温带:回归线与极圈之间,受热适中,四季明显。
寒带:极圈与极点之间,太阳高度角低,有极昼、极夜现象。
地球公转与直射点移动、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关系本文来自:【爱学啦】原文地址:/dili/ziran/16109.html继续组织两周一次的专题学习沙龙和互动式评课沙龙,结合教研活动的主题组织好教师学习、交流。
听展示课的教师对听课内容进行精心、系统的评点,写成评课稿,在两周一次的互动式教学研讨沙龙中进行交流、探讨。
与往年不同的是,在保证互动评课活动开展同时,不影响正常教学,本学期安排8次集体评课活动,其他评课通过qq群来交流、研讨。
指导思想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
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
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本学期,我组将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实施和推进中学英语课程改革。
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加强课程改革,紧紧地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支持和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研质量,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
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英语教师的英语教研、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我校争创“三星”级高中而发挥我组的力量。
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课程改革精神,以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研究课堂教学为重点,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高二的历史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全面培养锻炼和发展,为高三年级的文科历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高校输送有学习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合格高中毕业生打下良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