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的形制,纹饰,铭文
中国史上最全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建议收藏)

中国史上最全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建议收藏)青铜器是用红铜、锡、铅的合金铸造而成,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一般来讲,青铜器的主要类别有工具类、武器类、食器类、酒器类、水器类、乐器类以及装饰类等。
尽管如此,仍然无法涵盖全部青铜器品种,如居家使用的灯、炉、车马器等,商品交易中所使用的铸币以及铜版地图、象棋、铜碑等。
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陈设欣赏价值。
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的夏朝,就已经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如酒器爵、食器鼎以及青铜工具、兵器、乐器等。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了鼎盛时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可谓五花八门。
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的物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
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不再为少数人所专用,而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复杂,若按用途大致可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农具、杂器等。
一,鼎煮食器。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1,商早器商代早期安阳博物馆藏三足,尖足,无盖,双耳2,商中后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 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
四足,方,二耳,高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3,周、战国中山王鼎战国,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三足,有盖,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
战国的鼎与同时期大多其他青铜器一样,发色偏黄红,文饰简约。
二,簋(gui,音轨)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是我国商周时期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于祭祀、日用和随葬,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青铜簋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也有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
商周青铜器的形制

商周青铜器的形制商代前期(二里岗期)的青铜器,较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在品种、造型、纹饰、铸造技术均有明显的发展。
今见出土器以爵、鼎、鬲(力)、斝(假)、盉(和)、觚(谷)较多,可见器还有甗(演)、罍(类)、瓿(不)、壶、盘、卣、尊等。
这一时期的礼器“重酒组合”,以爵、觚(姑)为核心,配以尊、盘或鼎。
工具、兵器有矛、戈、钺、刀、镞等,商代的一般器类均已出现。
这一时期的器物最明显的特征是器壁较薄,当时的铸范技术虽为原始,但铸器胎壁薄而平匀。
性质的特征更易判别,如鼎足明显的多锥形,爵、斝为平底,觚体粗矮。
这一时期制作的大型青铜器,如年、年在郑州的张寨杜岭、向阳食品厂两处遗址,各出土的两件大型方鼎。
最大一件高近一米,重82.4千克。
这类鼎腹为方斗形,腹沿口上两高立耳,鼎壁薄胎较均匀,鼎腹较深,圆柱形空芯足与整器比相对较短,上粗下细,由锥足向圆形足转变。
这一时期的器物装饰均较为朴素,纹饰多兽面纹、乳钉纹、云雷纹等。
线条刻薄,单层花掉,并无底纹。
湖北盘龙商早期墓葬发掘出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制作较二里岗由了进步。
之后安徽、陕南等地供应商早期墓发掘出的青铜器,器形种类激增,已辨认出一批制作更加精致的器物例如龙虎尊与饰演存有兽面纹的尊、爵、斝、觚、罍等。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多为酒器,以青铜爵为多。
此时的酒器组合,以爵、觚、斝为基本组合。
铸造工艺方面采用了分铸法,解决了复杂的器物造型和器商活络件等问题。
这一时期青铜器纹饰,以平雕细刻的表现手法,纹饰装饰线条粗狂有力,构图茂密,主题纹饰多以左右展开的抽象动物纹与凤鸟纹,其图案注重庄严威慑的特征,如兽面纹的双目突出的表现,上下多有圈带纹作边框。
流行纹饰还有云雷纹、圆涡纹等。
商后期的青铜器缔造了中国青铜艺术的极为光辉时期。
器形制作高超,器表纹饰繁茂精致。
这一特征一直沿袭刀西周早期,即为商末周初时期。
近百年来无论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商代方国之地,众多商器的辨认出,多为精美绝伦。
青铜器的历史与文化知识点

青铜器的历史与文化知识点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是中国古代青铜文明的重要遗产。
它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介绍青铜器的起源、发展、分类以及它所蕴含的历史意义和文化知识点。
一、青铜器的起源与发展青铜器起源于中国的河姆渡文化和仰韶文化时期,距今已有约5000多年的历史。
自西周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达到了极盛的阶段,制作工艺和装饰风格也逐渐成熟与多样化。
此后,青铜器的制作逐渐式微,直到秦汉以后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青铜器的分类青铜器按照用途和形制可以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和器皿。
礼器包括各种鼎、簋、觚等,主要用于祭祀仪式;乐器有钟、磬、钺等,用于宫廷乐舞;兵器主要包括剑、戈、矛等,用于战争;而器皿则是最为常见的青铜器类别,包括酒器、食器、盆、罍等,用于日常生活。
三、青铜器的历史意义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王权统治的象征,尤其在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与使用与贵族阶层的社会地位息息相关。
王权将青铜器作为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积累、掌控和分配青铜资源,巩固了贵族统治地位。
青铜器上的铭文也是研究古代历史文化的重要线索。
青铜器上的铭文多为祭祀、宗族、功勋和神话传说等内容,对于研究古代宗教、政治、社会制度和历史事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四、青铜器的文化知识点1. 青铜器的材料与制作工艺:青铜器主要由铜和锡的合金组成,铜质坚硬、锡质延展,制作时需将两种矿石熔炼而成。
铜与锡的比例、熔炼温度和冷却速度等因素将影响青铜器的质地与色泽。
2. 青铜器的装饰与纹饰:青铜器的装饰纹饰主要由雕刻、铸造、填充以及线条和腰纹等方式进行。
青铜器的纹饰多样,有动物纹、几何纹、人物纹等,富有象征意义和审美价值。
3. 青铜器的铭文与象征:青铜器上的铭文多为古代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等。
这些铭文记录了政治、经济、宗教和历史事件等重要信息,有助于对古代社会和文化的研究。
4. 青铜器的流失与保护:由于历经千年,青铜器的损耗和丢失不可避免。
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 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物载体,在形态、纹饰和意义上都承载着丰富而深远的文化意义。
青铜器造型纹饰作为青铜器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具审美价值的元素之一,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以及艺术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进行详细探讨,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起源和演变、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解读与意义、常见青铜器造型纹饰及其象征意义探析以及总结与展望。
通过这些内容来系统阐述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的发展历程、基本元素和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进行解释说明和概述,探索其起源、特点及演变,并深入解读造型纹饰的象征意义和与文化内涵的关系。
同时,本文还将分析常见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并探讨这些纹饰背后所蕴含的符号意义和社会象征。
最后,文章将总结对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提供参考。
2. 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起源和演变2.1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青铜器是一种重要的文物载体。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早在公元前约20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青铜制作各类器物,并逐渐形成了独特而辉煌的青铜器文化。
而在此之前,中国主要使用玉石、陶瓷等材料制作工具和容器。
2.2 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起源和发展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最初阶段,青铜器主要以仿生动物形象为主,如兽面纹、龙纹等。
这些仿生动物造型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崇拜,并且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社会发展和艺术技法的提高,青铜器制作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造型风格。
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造型逐渐趋于规整和简洁,整体呈现出一种平衡美和谐美。
青铜器形制与图案的变化

青铜器形制与图案的变化(关键要告诉学生变化的原因)商代的青铜器,厚重华丽,充满神秘、威慑的色彩。
特别是具有权力和礼仪象征、国家政权的象征的鼎。
《司母戊方鼎》、《虎食人卣》等。
周代的青铜器,神秘色彩淡化,风格趋向简朴、典雅之美,其所具有的礼仪纪念性质也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
《大盂鼎》等。
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器形轻灵、奇巧,装饰手法写实。
《莲鹤方壶》、《镶嵌图像纹壶》等。
秦、汉的青铜器,向轻便、精巧、实用的生活用具和观赏器发展。
《长信宫灯》、《马踏飞燕》等。
原因:1、商代鬼神观念,高度集权的残酷的奴隶制度……2、西周理性思想的发展,统治阶级权力的分散3、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混乱,各种思想、学说争鸣,当然还有新技术的出现4、铁器的出现和发展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龙纹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
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蟠螭(chi音吃)纹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图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构成图形。
鸟纹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前视或作回首状。
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
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蝉纹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
蚕纹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
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纹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
鱼纹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呆板,有的形象生动。
龟纹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
贝纹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
云雷纹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
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
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
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青铜器饰纹象征性阐述1、图腾标记图腾是一种自然形象,比较多的是动物形象,某一原始氏族认为这种自然形象与他们本氏族有着特殊的关系,或视之为本氏族的祖先,或视之为本氏族的亲属或保护神,因此无比虔诚的敬奉它、崇拜它。
中国古代青铜器名称及造型介绍

皿方罍,铸于商代晚期, 罍盖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战国兽耳罍,铸于战国时期 楚国,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觯
• 觯(读音:zhì )是中国 古代礼器中的一种,做 盛酒用。流行于商朝晚 期和西周早期。
•商朝时,觯为小瓶形状, 大多有盖子,圆腹,侈 口,圈足。西周时出现 方柱形的觯,春秋时演 变成长身,形状像觚。
凤鸟纹爵,铸于西周中期,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尊
• 尊(读音: zūn )今作樽,是中国古代的 一种大中型盛酒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 尊的形制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 口径较大。尊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时期,春 秋后期已经少见。较著名的有四羊方尊。 • 商周至战国时期,还有另外一类形制特殊 的盛酒器——牺尊。牺尊通常呈鸟兽状, 有羊、虎、象、豕、牛、马、鸟、雁、凤 等形象。牺尊纹饰华丽,在背部或头部有 尊盖。 • 在青铜器铭文中,“尊”、“彝”两字通 常连用,此时“尊”字是成组礼器的共称。 • 直至北宋时期,人们才把上述盛酒器专称 为尊。
共父乙觥,铸于商代晚期, 藏于上海博物馆
卣
• 卣(读音:yǒu )原指草木之实。 由于出土的青铜器中并没有自 名为“卣”的,因此虽然已知 卣为酒器,但未必就是今日所 说的卣。将青铜器中的有特定 器形的一类称为卣始于宋代。 一般被定为卣的青铜器有以下 特征:敛口,硕腹,颈部两侧 有提梁,上有盖,盖上有钮, 下有圈足。
四羊方尊,铸于商朝晚期, 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鬲
• • 鬲(读音:lì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炊器,用于烧 煮加热。口圆,似鼎,三足中空,有的颈部有双耳, 使用时,在三个袋状足下直接燃火煮食。鬲的器 形与鼎相近,区别在于鼎有实足,鬲是袋形足。 从其相似的功能与形状来看,鼎应该是由鬲发展 而来。 陶制的始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殷周时,陶制的与 青铜制的并存。青铜鬲流行于商代至春秋时期。 至战国晚期,随着灶台的普及,逐渐被釜取代。 鬲可以与甑(读音: zèng )配套构成甗( 读音: yǎn ),形成类似与蒸锅的炊具,鬲在下盛水, 甑在上盛食物,通过加热鬲下部使水沸腾产生蒸 汽将甑中的食物蒸熟。 西周中后期,鬲盛行,常成组随葬,且一组铜鬲 的大小、形制、铭文大体相同。春秋战国时期, 铜鬲常以偶数组合(二、四器)与列鼎(五器) 一同随葬。战国晚期以后,铜鬲逐渐消失。
[整理]商周时代装饰纹样
![[整理]商周时代装饰纹样](https://img.taocdn.com/s3/m/cbea446e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0.png)
夏商两朝,青铜本身与王权做紧密地结合,摆脱以往制作工艺粗糙,以及式样少的印象,大量被贵族所采用,只要是礼乐器,兵器,杂器,甚至是王权的象征,常见的纹路有饕餮纹(兽面纹),蝉纹。
且青铜器制造成本高,留下来的少,通常分为饪食器、水器、酒器、兵器、乐器、工具、杂器等七大门类。
殷商以来,青铜器被大量用来祭祀祖先和鬼神。
西周青铜礼器被用来维护和体现等级制度,各级奴隶主必须使用和他们地位相称的礼器,青铜礼器使用的数量和规模与奴隶主地位高低成正比。
鼎是礼器中的主要器物,西周时代出现的列鼎制度规定天子用九鼎,诸侯用七鼎,卿大夫用五鼎,地位较低的士用三鼎。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演变商周青铜器的艺术成就,虽以精湛的冶炼铸造技术为前提,却主要体现在器物的造型和装饰方面。
因而对青铜器进行艺术史角度的考察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形制的变化,一是各种纹饰的演变。
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形制与纹饰经历了一个由简朴到繁缛,由凝重到生动的发展演变过程。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以高大厚重、古朴雄伟为特点,纹饰以饕餮、龙、凤、云雷纹等为主。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以几何花纹为多,常有精美的日常生活场面、战争场面等图案,逐渐取代了神秘、恐怖的内容。
1、夏代青铜器:夏代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初创时期,有关文献里多有提及夏代的铜器。
2、商代青铜器:商代青铜器艺术是由成熟到鼎盛的重要阶段。
商代早期和中期的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艺术趋于成熟的发展时期。
以酒器为主的礼器体制初步建立,兵器种类增多。
普遍装饰兽面纹样,构图渐趋繁密,线条峻深劲利。
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因为大量发现于河南安阳小屯的殷墟,所以又被称为殷墟期青铜器。
殷墟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
墟期的青铜器有两个显著特点:一个是酒器在数量和种类上明显增多;一个是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奇异的动物纹样。
各种纹样的交互组合形成了,商代后期代青铜器狞历之美的时代风格。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演变

这一时期频繁旳战争,也使得人们由关注自 然转向关注人类社会及其本身命运,在青铜 器纹饰上出现了以独幅绘画旳章法体现社会、 人事旳内容、题材,如宴乐、攻战、采桑等, 以剪影旳形式构成画幅,生动、富丽,极具 装饰性。总之,功能旳演变使青铜器器型、 纹饰发生了革命性旳变革。其中尤以莲鹤方 壶为代表。
莲鹤方壶
周朝
从纹饰上看,西周时期旳青铜器纹饰在继承商代旳基 础上继续发展,西周早期和商代晚期一样进入了纹 饰发展旳鼎盛期,这是同当初旳社会历史大背景分 不开旳,也就是说虽然朝代更替了,但统治阶级用 礼器统治人们旳思想没有变化,所以,青铜礼器发 展旳大环境没有变化,这么青铜上旳纹饰还是按照 为礼器服务旳思想不断发展,商代旳许多纹饰在西 周时期依然在使用,如,商代晚期兽面纹旳变化旳 形式“环柱角形、牛角形、外卷角形、羊角形、内 卷角形、波折角形、双龙角形、长颈鹿角形、虎头 形、熊头形兽面纹”等纹饰,在西周早期仍在使用。
纹、夔龙纹等神秘、恐怖旳图像,而采用了 自由朴京旳窃曲纹、重环纹、垂鳞纹、蚊龙 纹、波纹等。有些器物装饰极为简洁,只以 一道或数道弦纹为饰。
春秋中期后来,中国青铜艺术又跨进了一种 新旳发展阶段.这时候新兴旳封建地主势力 逐渐加强,奴隶制已摇摇欲坠。在这礼崩乐 坏”旳年代,天命观念彻底动摇了,青铜艺 术原有旳社会功能萎缩了,那些积诧着主要 社会、政治和宗教意义旳威震一时旳种种神 灵,在青铜器表上毫无例外地消失了。
迄今发觉最大、最重旳青铜器,是殷墟吴家 柏树坟园出土旳后母戊(又称司母戊)大方鼎, 高133厘米,重达875公斤。这件巨大旳青铜 鼎体现了商朝后期旳发达和人民旳发明力。
司母戊大方鼎
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 显现出不可动摇旳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 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旳长方形素 面外,其他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旳云雷纹之上,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虎纹(西周中期四虎钟)
牛纹(商代晚期)
蟾蜍纹(商代晚期)
象纹(西周早期)
鱼纹(春秋早期)
鹿纹(西周中期)
龟纹(商代晚期) 蜗身兽纹(西周早期)
蛇纹(西周早期)
长鼻兽纹(春秋晚期) 蝉纹(商代晚期)
各种虎纹
各种虎纹
各种蛇纹
兽体变形纹
兽体变形纹是不具备某一些动物的整 体形状,只有象征性的兽体残余的变形, 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动物。这些 动物的头部被省略了,体躯也随着图案 而变形。它们在青铜器上表现的形式有 鸟兽合体纹、兽目交连纹、兽体变形纹、 波曲纹、鳞纹、蕉叶纹、鱼翅纹等。
兽面纹的特点
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 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 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 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 有兽的体部或尾部。所有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 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 发展而有所不同。
•静中寓动
•背离规则
鄂尔多斯式青铜器
商周以来,活动在我国广大的北方草原地区的古代部族, 大都过着游牧或半游牧的生活。他们不仅为发展畜牧经济付 出了艰辛劳动,而且还创造了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在我国 北方长城沿线,尤其是鄂尔多斯地区,曾出土了大量的以动 物纹为特征的青铜艺术品,人们通常称之为“鄂尔多斯式青 铜器”,它是我国北方草原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具有这 种艺术特征的器物,不仅有种类繁多的装饰品,还有不少日 常生活实用器。由于当时特定的历史原因,许多珍贵的鄂尔 多斯式青铜器流散到国外。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以动物纹为装 饰的优美造型,驰誉世界,为许多美术博物馆和私人收藏家 所珍藏。
我们祖先在青铜器造型艺术中充分 考虑了如下因素:
1、在实用基础上注重装饰,将实 用与审美完美地统一起来。
实用是第一因素,但同时为了满足 对审美的要求,施以各种外形装饰。
•足部的装饰:柱状足、锥形足、圆足、 扁足、方足、兽蹄足……
•腹部装饰:各种深浅浮雕甚至是透雕纹饰、
扉棱、各种鸟兽雕塑……
•提梁装饰:作成龙形、蛇形、鸟形
龙纹
龙,四灵之长,变幻无穷。据研究,炎、黄 二帝就是上古以龙为总图腾的部族联盟领袖。进 入封建社会以后,龙作为帝王权力的象征,代表 着帝德天威。历代帝王无不以真龙天子自命。从 皇宫帝苑到服饰器皿,都充斥着龙的装饰。同时, 在民间,龙既是神灵,是祥瑞,又是人们的审美 对象,成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象。
第二章 中国古代青铜器
三大艺术要素
形制
纹饰
铭文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形制指其外 形表现,直接对应青铜器的造型艺 术。由于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 青铜器物应用面广、流传时间很长、 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类天 生的对艺术美的追求,使得中国古 代青铜器的形制丰富多彩。从青铜 器的造型能看出我们祖先卓越的审 美想象能力和巨大的创造能力。
• 不同的地域和民族具有明显不同的形制。
古代青铜器的纹饰要点
青铜器纹饰是青铜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常饰在器物 的腹、颈、圈足或盖上。
•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纹饰,始于二里头文化期,最 早出现在容器上的是实心的连珠纹;
•带纹饰的器物集中在商周,且以商周最为著名。说 商周铜器有 —种狞厉之美,神秘、威严、精细,很 大程度上是指其纹饰。纹饰的出现使商周青铜器更 具艺术价值。(商周器物纹饰的这种特点与其作为礼器,用
动物崇拜是原始人类普遍的行为,以各 种动物形态作为青铜器的形体也是中国古代 青铜器的一大特点,而且模仿得微妙维俏。
3、符合形式美的基本规律
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普遍遵从如下形式 美的基本规律: •平衡对称 •单纯多样 •刚柔相济
尽管青铜器艺术家在青铜器形 制的设计上是八仙过海,各显神 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追求、那 就是和谐。和谐是抽象形式美的最 高追求、是诸种互不相向的因素的 协调一致。尽管有些青铜器的造型 比较简单.有些较为复杂,但凡是 能给人以美的享受的器皿的造型, 在总体上都能见出和谐。
商代早期的龙纹主要见于玉器,如玉玦、玉壁等环状器物。 青铜器上的龙纹始见于商代中期。此时的龙纹主要可分为两大 类:
1、鳄鱼状爬行龙纹,作两首相对或首尾徊接的形式,体态 似鱼体、曲折体为多,此类龙纹多见于鼎、尊、盉、觚等器物。 2、蟠龙纹。
商代晚期,龙纹极盛,变化更繁复,趋于图案化、装饰化, 有不少变形图纹出现。
• 百乳雷纹 也称斜方格雷乳纹,鼎、簋和罍的腹部常常以之作为主
要纹饰。图案呈斜方格形,每一格边缘是云雷纹,中间有一乳突。百乳 雷纹盛行于商代中、晚期到西周早期。商代的乳突比较平坦,西周时代 则既长又尖锐。 • 曲折雷纹 旧称波形雷纹。雷纹的主体作上下曲折状。粗线条的雷纹 与细线条的雷纹一一相间。在青铜器上,曲折雷纹较为少见,为西周早 期的纹饰。
交体龙纹(战国早期交鱼龙纹壶)
卷体龙纹(西周晚期鱼龙纹盘)
双体龙纹(西周早期)
两头龙纹(西周早期)
蟠虺(huǐ)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以蟠屈的小 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 行于春秋战国。
蟠螭(chī)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图案表现 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螭), 张口,卷尾,蟠屈。盛行于春 秋战国。
• 连珠纹 是小圆圈的横式排列,旧称圈带纹。这是青铜器中 出现最早的纹饰之一。已有实体的连珠纹,有作单行或双行排列, 周围以弦纹作界栏。商代早期的连珠纹.已是空心的小圆圈,它 已作为主纹。但这一纹饰大多在兽面纹、龙纹、雷纹的上下栏作 为次要的纹饰。
• 弦纹
是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为一根凸起的直或横的线 条。有的青铜器上仅有弦纹,没有其它纹饰,简洁朴素,但在大 多数的情况下,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 直条纹 是连续的竖直线条组成的纹饰,除条纹粗细外,没有 多大变化。商代晚期到西周时代的簋、尊、卣、觯的腹部有直条 纹,方座簋的方座中间也往往饰直条纹,春秋时代已不多见。 • 横条纹 旧称平行线纹、沟纹、瓦纹。是宽阔的横条作突起或 凹陷的槽,初见于西周中期,有通体饰横条纹的,也有腹上部间 以其它纹饰的。盛行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时代还继续使用。
一些典型的凤鸟纹
多齿冠凤纹(西周早期)
长冠凤纹(商晚期)
花冠凤纹(西周中期)
长颈鹿角鸟纹(商晚期)
枭纹(商代晚期) 弯角鸟纹(西周早期期)
雁纹(春秋晚期)
尖角鸟纹(商代晚期)
动物纹
动物在我国早已开始饲养,马、牛、羊、鸡、 犬、猪是著名的六畜,还有一些野生动物,象、 鹿、犀、虎、兔和一些变形的动物如长鼻兽、蜗 身兽,此外还有一些小动物,如蛇、蝉、鱼、龟、 蟾蜍等不能独立.无所归属,皆列入动物纹。这 些动物在青铜器上大多有类似的形象,属于这些 动物的正面形象已归入兽面纹的各种角型,但动 物的侧面或全躯形象在构图上不能列入兽面纹, 应该作为动物纹、则动物纹包括虎纹、牛纹、象 纹、鹿纹、兔纹、蜗身兽纹、蛇纹、龟纹、蟾蜍 纹、鱼纹、蝉纹等。
•动物纹是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它们在青铜艺术中 占有大约一千五百多年的统治地位。可以说中国青铜 器的纹饰,一开始就是以动物纹为主要内容的;
古代青铜器纹饰的种类
注:下述的青铜器纹饰,主要是指华夏族系统的青铜器纹饰。 动物纹兽面纹龙纹凤鸟纹兽体变形纹
几何纹
人物画像
其他纹饰
兽面纹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饕餮(tāo tiè )之名本 于《吕氏春秋· 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 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天 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餮。——《左传· 文公十八年》。古 人说: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宋人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的头部 为主的纹饰都称饕餮纹。实际上这类纹饰是各种 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的物象头部正视的图案。后来 不少著作中称它为兽面纹。
• 钩连雷纹 作斜的山字形线条,用斜线相钩连,一般山字形作粗线条、
所填雷纹为细线条,也有山字形作虚线、雷纹作阴纹的。最早见于商代 中期,盛行于商末周初。春秋战国时期盛行很富丽的钩连雷纹,粗细线 条有用金、银和绿松石镶嵌的。
• 三角雷纹 外围是三角形,内填以雷纹,三角形的一角作向上或向
一些典型的兽面纹
环柱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兽面纹鼎)
牛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古父己卣)
外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戊服卣)
内卷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斝)
一些典型的兽面纹
曲折角型兽面纹(西周早期无虫鼎)
龙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鼎)
长颈鹿角型兽面纹(商晚期兽面纹方彝)
虎头型兽面纹(商晚期戢觥)
一些典型的兽面纹
西周早期的龙纹沿袭商代晚期的风格,但到了西周中晚期, 龙纹更趋抽象化,只有将早期龙纹同其对比观察,才能从中看 出发展轨迹。这是因为在周人的观念里青铜器纹饰的宗教含义 已不如商代强烈,由“象物”形式转向图案化,气氛活泼轻松, 体现出一种审美情趣,当然,也含有祥瑞意义。
一些典型的龙纹
爬行龙纹(西周早期龙纹簋)
青铜器上的龙纹
青铜器上的龙纹常被称为夔纹和夔龙 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 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象都称之为 夔,这是引用了古籍中“夔一足”的记载。 其实,一足的动物是双足动物的侧面写形, 故不采用夔纹一词,称为夔龙纹或龙纹。 青铜器纹饰中,凡是较粗大的蜿蜒形体躯 的动物,都可归之于龙类,称之为龙纹。
鸟兽合体纹(商代晚期)
兽目交连纹(西周晚期)
波曲纹(西周晚期)
鳞纹(西周早期)
几何纹
几何纹是几何的基本元素(点、线、圆)所组 成的有规律的纹饰,纯属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 美感。这种纹饰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早已出现,在 青铜器上属于几何纹的形式比较多,在早期作为主 要纹饰的机会非常少。在兽面纹、龙纹盛行的时代 里,它只能作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只有在这 些纹饰衰退的时代,才能大量起用几何纹,各种形 式的几何纹才不断出现。春秋、战国之际几何纹作 为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几何纹大致有连珠纹、弦 纹、直条纹、横条纹、斜条纹、云雷纹、百乳雷纹、 曲折雷纹、钩连雷纹、三角雷纹、菱形雷纹、网纹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