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纹饰图文简介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课件资料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一、青铜器的种类依其用途大体可以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炊煮器鼎用于煮肉,有方圆两种,圆鼎为双耳三足,方鼎为双耳四足,大小不一,成组的鼎叫列鼎。
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商周时期,作为等级和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鬲形状似圆鼎,三足中空便于大面积受热。
甗用作蒸食物的炊具,分上下两部分。
上部为甑,可放食物。
下部为鬲,盛水。
甑和鬲之间有通气的箅。
盛食器簋用来盛饭食的器物,一般为圆形,多带耳,有圆形足或方座,有的带盖,相当于后世的大碗。
簋和鼎一样,也作为贵族等级的器物。
豆盛肉酱用的高足盘,有的有盖,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酒器爵用作饮酒的器物,相当于现在的酒杯。
形体较小,前部有流,后边有尾,旁边有把手。
觚饮酒用的器物,上部圆口张开似喇叭状,相当于现在的高足酒杯。
斝用作温酒的器物,似爵,但无流无尾,体型比爵大。
兕觥盛酒或饮酒的器物,一旁有把手,上部有带有两角兽头形的盖子。
尊盛酒的器物,有方尊、圆尊两种器型。
鸟兽形状的酒器也统称为尊,并根据不同动物形象分别称为鸟尊、象尊、虎尊、羊尊等。
卣盛酒器物,有盖和提梁。
彝盛酒器物,方形,带有如屋顶般的四面坡形方盖。
壶盛酒器物,也可用于盛水。
有方壶和圆壶两种类型。
春秋以后壶上多带华丽的鸟兽纹装饰。
水器盘盛水的器物,有圆形方形两种。
小盘盛水,用于洗手洗脸,大盘作为浴盆使用。
鉴盛水或冰的器物,形体像盆。
古代在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照脸。
乐器钟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乐器之一,大小依次悬挂在特制的钟架上,敲击出美妙的乐曲。
铙形状似钟而体型较大,口向上直立。
兵器戈一种有尖有刃的兵器,安以长木柄,可供勾杀之用。
钺古代兵器或刑具,安装长柄,可供砍杀之用。
矛可用刺杀的兵器,头尖,身有锋刃,安装长木柄,作战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剑短兵器,双刃,可以手执或佩带。
商周青铜器主要器型图例二、青铜器的装饰纹样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多分布于器物的腹、颈、圈足或盖等部位,大致可以分为动物纹、几何纹及人事活动等几类。
中国古代青铜器几何纹

5、册命.这是古代君祝告天地宗庙,册立后妃、 诸、大臣使用的种文书.册命作为种制度产生于
西周早期,其铭文格式主要有时间、地点、受册
命者、册命词、称扬辞、作器、祝愿辞等部 分.后期的册命还有赏赐的内容. 6、 土地转让. 商周时土地归国家所有.受田者 纳税也是种制度.西周中期,在贵族之间兴衰不 定的情况下.些趋于败落的旧贵族出于生计,将 自己的那分土地转让给新贵族的现象增多,但是 田地的转让必须征得国家的许可,并在政府官员 的监督下履行严格的转让手续.
鸟兽合体纹(商代晚期)
兽目交连纹(西周晚期)
波曲纹(西周晚期)
鳞纹(西周早期)
几何纹
几何纹是几何的基本元素(点、线、圆)所组 成的有规律的纹饰,纯属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美 感.这种纹饰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早已出现,在青铜器 上属于几何纹的形式比较多,在早期作为主要纹饰的 机会非常少.在兽面纹、龙纹盛行的时代里,它只能作 为主纹的陪衬或地纹使用,只有在这些纹饰衰退的时 代,才能大量起用几何纹,各种形式的几何纹才不断出 现.春秋、战国之际几何纹作为主体纹饰已屡见不鲜. 几何纹大致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斜 条纹、云雷纹、百乳雷纹、曲折雷纹、钩连雷纹、 三角雷纹、菱形雷纹、网纹等.
的青铜器上仅有弦纹,没有其它纹饰,简洁朴素,但在大多数的情况 下,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 直条纹 是连续的竖直线条组成的纹饰,除条纹粗细外,没有多
大变化.商代晚期到西周时代的簋、尊、卣、觯的腹部有直条纹, 方座簋的方座中间也往往饰直条纹,春秋时代已不多见.
• 横条纹 旧称平行线纹、沟纹、瓦纹.是宽阔的横条作突起或凹
• 商代中期 特别是盘庚迁殷以后,青铜器铸造技术有了较大 的发展,甲骨卜辞的书契也迅速进步,铜器铭文的铸造也就在 这个时候逐渐兴盛起来.铸铭铜器增多,但每器所铸字数仍不 多,般只有两字,多者四五字.
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纹饰

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纹饰古代青铜器的主要纹饰夔纹: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说文:“夔……一足”。
图案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有的夔纹已成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
多作为器物上的主纹。
龙纹:《说文》“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图案取传说中龙的形象。
基本上有三种形式:屈曲形态,几条龙相互盘绕,头在中间分出双身。
蟠螭纹:形状象夔,张口,卷尾,《国语·吴语》“为虬弗摧,为蛇将若何”。
韦昭注:“虬小蛇大”。
图案以蟠屈的小蛇(虬)构成图形。
鸟纹:有的长翎垂尾,有的长尾上卷,头前视或作回首状。
也有的鸟头上作仰起或下垂的高冠,这种形状的鸟纹,也通称为凤鸟纹。
鸟纹多作为器物上的主题纹饰。
蝉纹:大多数在三角形中作蝉体,无前后足,四周填以云雷纹。
也有作长形,并有前后足的,中间再填以云雷纹。
蚕纹: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
多饰于器物的口部或足部。
象纹:图案表现象的形态,有长鼻构成明显的特征,也有单以象头、象鼻为图案的。
鱼纹:图案表现为鱼的形态,有的鱼形象较呆板,有的形象生动。
脊鳍与腹鳍各一个或两个。
鱼纹常饰于盘内,反映器物装饰和器物的造型是密切结合的。
鱼纹也常施于铜洗和铜镜上。
龟纹:其状一般是刻画出龟的全形,在铜器中见到的不多,多施于盘内。
贝纹:形状作贝壳状,将单独的贝壳连接起来组成图案。
云雷纹:青铜器上的一种典型纹饰。
它的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几何图形。
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单称为雷纹。
云雷纹常作青铜器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
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勾连雷纹:由近似“T”形互相勾连的线条组成。
乳钉纹:青铜器上最简单的纹饰之一。
纹形为凸起的乳突排成单行或方阵。
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称为斜方格乳钉纹。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特点1、量大中国青铜器究竟有多少,没有做过精确的统计,其原因也在于它的数量太大,到处都有,难以确知。
1949年后殷墟出土的青铜礼器已有1000余件,兵器约有3000件左右,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1976年妇好墓的发掘,该墓共出土铜器460余件,其中礼器210件,兵器130余件,另有乐器、工具、生活用器等。
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

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因喜好美玉,特别对仿古感兴趣,特搜集其中的一些纹饰资料。
由于各个时期纹饰不尽相同,图示无法一一概括,这里只做简要参考,不对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云雷纹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
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
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
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
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
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
作为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
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
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
在粤系的铜鼓上,云雷纹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用的,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的一种反映。
三角雷纹青铜器纹饰之一,是以倒置的三角形式连续排列,形成锯齿带状,外廓作为三角形,中填以云雷纹,以此得名。
一般构成二方连续团,作边缘装饰,通行与商和西周初期,次此纹一直延续于战国时期。
勾连雷纹勾连雷纹,基本特征是以近似“T”形勾连一起的线条,其地填以雷纹,多用于器边装饰,始于商,盛于晚商周初,沿用至春秋战国。
目雷纹青铜器纹饰之一。
中间为目形,目外形线引长作成∽形,左右有延长的尾。
大多填以雷纹,青銅器紋飾之一。
中間為目形,左右有延長的尾。
大多填有雷紋。
盛行于商和西周初。
弦纹纹样是刻划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
是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
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普遍流行。
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两种。
细弦纹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平缚于陶器之上;粗弦纹作宽带状,中间呈凹槽状,犹如板瓦,亦称瓦纹。
最新中国古代青铜器几何纹

兽目交连纹(西周晚期)
波曲纹(西周晚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鳞纹(西周早期)
几何纹
几何纹是几何的基本元素(点、线、圆)所组
成的有规律的纹饰,纯属形式上的变化和结构上的
美感。这种纹饰在原始社会的彩陶上早已出现,在
曲折雷纹、钩连雷纹、三角雷纹、菱形雷纹、网纹
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 连珠纹 是小圆圈的横式排列,旧称圈带纹。这是青铜器中
出现最早的纹饰之一。已有实体的连珠纹,有作单行或双行排列, 周围以弦纹作界栏。商代早期的连珠纹.已是空心的小圆圈,它 已作为主纹。但这一纹饰大多在兽面纹、龙纹、雷纹的上下栏作 为次要的纹饰。
各种云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兽面纹、龙 纹、凤鸟纹下衬 以云雷纹,这是 商代晚期西周早 期青铜器的纹饰 常用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物画像
人物画像是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当时贵族的 社会生活和勇猛作战的场面,这类纹饰在青铜器 上出现较晚,初步摆脱了规律化的对称图案,用 流畅的线条,结合绘画和雕刻手法,描绘出各种 动景。如宴乐、弋射、采桑、狩猎等活动,还有 徒兵搏斗、攻城、水战等战争场面。这一些用绘 画形式表现的画像,是以后绘画艺术的先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

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兽面纹又叫饕餮纹,它的特点是动物的正面形象,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
龙纹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
夔(kui)是传说中的一仲近似龙的动物。
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图形装饰变化多样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爬行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
大多作对称排列。
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卷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
《仪礼·玉藻》:“龙卷以祭。
”郑玄注:“画龙于衣。
”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
”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
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
双体龙纹亦称“双尾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
盛行于商末周初。
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
交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
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接连式,龙的躯干有规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的,也有甚多的龙体交缠在一起,成多叠式的。
《仪礼·觐礼》:“载龙旗弧韣乃朝。
”郑玄注:“交龙为旗,诸侯之所建。
”《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旗。
”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
”是交龙为龙交缠的图象。
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夔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
《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
青铜器常用纹饰及其象征意义

青铜器常用纹饰及其象征意义青铜器常用纹饰及象征意义大全编辑:九天草来源:中国吉祥文化网时间:2010-10-21 10:19:47点击:1172分享到:青铜器在中国历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来源,下边中国吉祥文化网就带领大家详细的了解中国青铜器常用的纹饰以及象征的意义。
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
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常用于青铜器的纹样有:饕餮纹、夔龙纹、龙纹(爬行龙纹、卷龙纹、双体龙纹)、蛟龙纹、蛇纹(蟠虺纹、蟠虫离纹)、鸟纹、凤纹、波纹等青铜纹样。
1、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面的兽头形象,两眼非常突出,口裂很大,有角与耳。
有的两侧连着爪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身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鼻梁为中心,侧身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纹饰。
多用作辅助花纹。
饕餮纹的鼻、角、口部变化很多,从角、耳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生活原型多是牛、羊、虎等动物。
牛、羊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品”。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2、夔龙纹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
“夔,神也,如龙一足。
”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
青铜器(二)青铜器的纹饰、铭文及工艺

一些典型的龙纹
爬行龙纹(西周早期龙纹簋) 交体龙纹(战国早期交鱼龙纹壶)
双体龙纹(西周早期)
卷体龙纹(西周晚期鱼龙纹盘) 两头龙纹(西周早期)
蟠虺(huǐ)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以蟠屈的小蛇 (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盛行于春 秋战国。
蟠螭(chī)纹
青铜器纹饰之一。图案表现传说中 的一种没有角的龙(螭),张口,卷尾, 蟠屈。盛行于春秋战国。
从宋人将兽面纹称之为饕餮纹,至20世纪80年代,人们一 直沿用这个名称。有许多学者提出按《吕氏春秋》的描述, 饕餮的形象应该限定于“有首无身”这一特征。在被称为饕 餮纹的纹饰中,有一些确是“有首无身”的,但这只是在其 简略形式中出现,绝大多数的则有首有身,称之为饕餮,未 免名实不符,所以应该称之为兽面纹。这一意见在现在的中 国文物博物馆界,己得到广泛的赞同。
凤鸟纹
凤鸟纹是青铜器的主要纹饰之一,包括凤纹和鸟纹两类。凤 鸟纹基本上都是以鸟的侧面形象作为图案,体形多数为鸟体, 但也有省略作长条形的,或有将此误作龙纹的,它与龙纹的 区别在于鸟纹的尖喙是闭合的弯钩形,而龙纹则为张口分出 上下唇的。凤鸟纹在商代中期出现后,一直用到春秋中期, 西周早、中期是其最兴盛的时期。
一些典型的凤鸟纹
弯角鸟纹(西周早期期)
枭纹(商代晚期)
雁纹(春秋晚期)
尖角鸟纹(商代晚期)
动物纹
动物纹包括写实动物纹和变形动物纹两大类。 写实动物纹是以具体的动物形象为题材,加以图案化处理的
纹饰。这些纹饰多数以单个或成行成列的形式装饰于青铜器 上。主要有虎纹、牛纹、象纹、鹿纹、兔纹、鱼纹、龟纹、 蝉纹、蟾蜍纹、蛇纹、贝纹等等。 变形动物纹是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动物,但他们都有动物的头 部和体躯,可以看成是经过变形的动物纹。其中最主要的是 蜗身兽纹,此外有些变形动物纹,形体不明确,数量又少, 无法归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因喜好美玉,特别对仿古感兴趣,特搜集其中的一些纹饰资料。
由于各个时期纹饰不尽相同,图示无法一一概括,这里只做简要参考,不对之处请大家多多指正。
云雷纹一种原始纹样,图案呈圆弧形卷曲或方折的回旋线条。
圆弧形的也单称云纹,方折形也称雷纹,云雷纹是两者的统称。
云雷纹有拍印、压印、刻划、彩绘等表现技法,在构图上通常以四方连续或二方连续式展开。
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可能从漩涡纹发展而来。
至商代晚期,云雷纹已经比较少见,但在商代白陶器和商周印纹硬陶、原始青瓷上,云雷纹仍是主要纹饰。
商周时代云雷纹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多作衬托主纹的地纹。
到了汉代,随着青铜器的衰退,陶瓷器上的云雷纹也消失了。
作为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
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
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盛行于商代和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仍见沿用。
在粤系的铜鼓上,云雷纹是作为主导纹饰应用的,常见密布于鼓面中心太阳纹的周围,象征太阳与云雷共存于天际,这是南方民族对云雷崇拜的一种反映。
三角雷纹青铜器纹饰之一,是以倒置的三角形式连续排列,形成锯齿带状,外廓作为三角形,中填以云雷纹,以此得名。
一般构成二方连续团,作边缘装饰,通行与商和西周初期,次此纹一直延续于战国时期。
勾连雷纹勾连雷纹,基本特征是以近似“T”形勾连一起的线条,其地填以雷纹,多用于器边装饰,始于商,盛于晚商周初,沿用至春秋战国。
目雷纹青铜器纹饰之一。
中间为目形,目外形线引长作成∽形,左右有延长的尾。
大多填以雷纹,青銅器紋飾之一。
中間為目形,左右有延長的尾。
大多填有雷紋。
盛行于商和西周初。
弦纹纹样是刻划出的单一的或若干道平行的线条,排列在器物的颈、肩、腹、胫等部位。
是古器物上最简单的传统纹饰,在青铜器上呈现为凸起的横线条。
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普遍流行。
弦纹是作为界栏出现的。
弦纹有细弦纹和粗弦纹两种。
细弦纹像一条细长的带子平缚于陶器之上;粗弦纹作宽带状,中间呈凹槽状,犹如板瓦,亦称瓦纹。
两种纹饰有的在一件器物上同时出现,有时弦纹与其它纹饰配合使用。
青铜器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
纹形为凸起的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
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作为其他复杂花纹的衬托。
另有作人字形的弦纹,称为“人字纹”或“人字弦纹”。
盛行于商、周时期,直到汉代仍见沿用。
环带纹青铜器纹饰之一。
环带曲折如波浪起伏,故又称“波纹”。
以前亦有称“山云纹”和“盘云纹”的,因其如山之起伏,云绕其间。
现也有称为“波曲纹”的。
纹饰构成以波线为基础,双线相垂带状,多数在上下填二环,成“X”形。
也有相间以兽纹的。
通常组成二方连续纹样。
施于铜壶、簋的腹部,作为主纹;也有装饰于器物底部;个别的有两、三层相重作为器物整个装饰的。
盛行于西周中,后期和春秋初期。
涡纹最早出现在我国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又称火纹。
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
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
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
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火纹为太阳的标志,因此,它的特征是圆形。
《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火以圜”。
说明火的图像是圆形,圜就是圆涡状Y形的火纹。
《礼记·礼器》:“大明生于东”。
郑玄注:“大明,日也”,古人认为太阳即是火。
圆形纹饰是太阳之像,火纹,也曾称为Y1纹。
火,古人当作伟大的自然力量加以崇拜。
青铜器上的火纹,在圆形微凸的曲面上,中有三到八道旋转状弧线,以表示光焰的流动,中心有一圆圈。
有的中心没有圆圈,也有的没有旋转弧线。
一说,因其近似水涡,呈圆形,故也称为“圆涡纹”、“涡纹”。
通常施于簋,鼎、爵、斝、壶和卣上。
火纹有单个应用的,亦有和其他纹饰相配合一起应用的。
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时期。
重环纹中国青铜器纹饰之一。
由略呈椭圆形的环组成纹带,环有一重、两重、三重,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
有时也与其他纹饰相配出现。
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窃曲纹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
《吕氏春秋·适威》:“周鼎有窃曲(一作穷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
”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形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
始见于西周,盛行于西周中、后期,春秋战国时仍见沿用。
乳丁紋乳丁纹:乳丁纹在玉器上琢出一个个排列有序的圆点,称之为乳丁纹,乳丁纹有可能是由谷纹变化而来的,出现在璧上,通常代表天上的星星,宋代以前较少见到,明代使用较多,多装饰于玉璧和器皿。
乳丁纹和谷纹的区别在于前者只是突出的圆点,取名“乳丁”,正含有感怀生命起源的涵义。
百乳雷纹青铜器上较简单的纹饰之一。
纹为凸起的乳突,卅成单行或方阵(四方连续形式)。
另有一种,乳钉各置于斜方格中,以雷纹作地纹,称为“斜方格乳丁纹”、”乳丁雷纹“、“百乳雷纹”。
盛行于商周时期,殷周之际,乳钉突出较高,周初有呈柱状形的。
爬行龙纹爬行龙纹是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通常龙头张口向下,上唇向上卷起,下唇向下卷或卷向口里,额顶有各种不同的角型,中间为躯干,下有一足或作爪形,尾部常弯曲上卷,爬行龙纹在青钢器上大都作对称式排列,由各种不同角型的兽头和蛇类的体躯组成,盛行于商代中、晚到西周早期。
卷体龙纹卷体龙纹,一种是上边提到的蟠龙,另一种是一部作直立形,下半部卷曲似蟠坐状的卷体龙纹。
见上图,西周后期的乐器:四虎鎛,通体饰对称卷体龙纹。
交体龙纹交体龙纹是龙体部交缠的形象,见于《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析。
”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覆也。
”又《释名·释兵》:“交龙为析,析,倚也。
画作两龙相依倚也。
”据此,交龙的形象是一上一下,下者升上,上者下搜、两本交缠,称为交龙。
其中龙纹躯体粗壮的称蟠螭纹,经变形缩小的交体龙纹,旧称蟠蛇纹。
上图为蟠虺纹鼎局部截图。
双体龙纹双体龙纹,旧称双尾龙纹,其实它的基本模式和兽面纹的躯体向两侧展开的规律相同。
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躯体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
盛行于商末周初。
大多施于方彝或是方鼎口沿上。
如上小图。
两头龙纹两头龙纹是一条兽体的两端各有一个龙头,简单的独体两头龙纹,多见于西周中、晚期。
缠绕式的两头龙纹则盛行于春秋中、晚期。
如上图(网上找的不多,这个凑合着看吧)。
蟠螭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蟠螭纹中的”蟠“屈曲,”螭“为没有角的龙。
其特征为张口,卷尾,或两龙相交,或群龙交缠。
一般交龙个体交大,这是与蟠虺纹有别之处。
蟠螭纹多见于鼎、敦、壶、盘等头、腹、足部,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卷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衔接,或是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
”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当做蛇身蟠卷状,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
交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
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接连式,龙的躯干有规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的,也有甚多的龙体交缠在一起,成多叠式的。
《仪礼·觐礼》:“载龙旗弧韣乃朝。
”郑玄注:“交龙为旗,诸侯之所建。
”《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旗。
”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
”是交龙为龙交缠的图象。
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夔纹夔,神话中形似龙的兽名。
一说为龙纹、蜗身兽纹。
《庄子·秋水》中言:“夔怜蚿,蚿怜风。
”释文:“夔,一足兽也。
……其状如牛,苍色无角,一足能走,出入水即风雨,目光如日月,其音如雷,名曰夔。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
常施于簋、卣、觚、彝和尊等器皿的足、口的边上和腰部作装饰。
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商的夔身短,作单独纹样构成的较多;西周的夔纹身长,通常作成二方连续纹样。
在当时的玉器上,亦常见雕琢有夔纹。
《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
”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
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
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蛇纹古代寓意纹样。
古代视蛇为神明,潜于深渊,能致云雨。
武梁祠石刻伏羲女娲之象,也作人首蛇身之状,视其神明,可见蛇纹由来至久,寓意皆祥。
蛇在十二生肖中居第六位。
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
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蚕纹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
《说文》:“蚕,任丝虫也。
”蚕体屈曲,头圆,两眼突出,体屈曲状。
多用作器物口沿下或足部的装饰。
盛行于商代初期。
一说为蛇纹,认为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弯曲长条形,皆似蛇的特征;蚕无眼,只能蠕动,而不能弯曲。
蟠虺纹青铜器纹饰之一。
又称“蛇纹”。
以蟠屈的小蛇(虺)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
有的作二方连续排列,有的构成四方连续纹样。
一般都作主纹应用。
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
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动物纹主要有马牛羊猪犬鸡六畜和野生动物虎、犀、兔、象、鹿以及蛇龟鱼蝉等动物的侧面或全体形象。
上图为战国动物纹青铜短剑,剑柄端铸相背联结的双头鸟,扁平柄装饰四组相对呈蹲踞状的动物纹,四肢黔曲,环状爪,长尾下垂,身饰重圈纹。
剑格两段亦铸双鸟纹,中间纹饰与柄部相似.剑身两侧直刃,中间脊部扁平,上饰10只呈伫立状动物纹饰,头上有角,短尾,身饰重圈纹.兽面纹青铜器上常见的花纹之一,盛行于商代至西周早期。
此兽是古人融合了自然界各种猛兽的特征,同时加以自己的想象而形成的,其中兽的面部巨大而夸张,装饰性很强,研究者称为兽面纹,又叫饕餮纹,它的特点是动物的正面形象,以鼻梁为中线,两侧做对称排列。
兽面纹有的有躯干、兽足,有的仅作兽面。
象纹中国古代青铜器纹饰之一。
多见于青铜器、玉器、陶瓷上。
《说文》:“象,长鼻牙,南越大兽。
”殷商时期,中国中原地区尚有野象。
甲骨文中,有殷王猎象的记录。
图案特征,长鼻、象牙表现明显,象身饰螺旋纹,四周填以云雷纹。
通常作主纹应用。
常施于方彝座部,盛行于商和西周初期。
牛紋青铜器纹饰之一,牛体圆肥,大首,头上有一角或两角,前足多做跪卧状,一般多为牛头纹饰多见。
殷周青铜器,饰有牛角的动物较多,以整体牛纹作装饰的甚少见,两身一首的牛纹更为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