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

合集下载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研究商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其独特的装饰纹样是古代艺术的珍贵遗迹。

对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商代的社会经济、文化习俗以及艺术风格。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分为几类:人物纹、动物纹、几何纹和符号纹。

人物纹一般以神、神官、贵族等有权势的人物形象为主,体现了商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教信仰。

动物纹则包括神兽、象征力量和威严的动物形象,如龙、凤、鸟等,展现了商代社会的力量与威严。

几何纹则是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波浪纹、蛇纹、蝶纹等,它们体现了商代人民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抽象表达能力。

符号纹主要是一些神秘的符号、徽章或印记,代表着商代人们的祈福和神秘信仰。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不仅可以从艺术角度欣赏青铜器的美丽,还可以深入了解商代的社会现象和文化特点。

通过人物纹的研究,可以了解商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阶层结构。

一些贵族墓葬中出土的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中,出现了具有神权象征的神官形象,表明商代社会存在宗教信仰,神官作为崇拜对象被藏身于贵族墓中。

通过动物纹的研究,可以窥见商代社会对动物的崇拜和信仰。

商代人民相信神兽的存在,认为它们具有保护和祝福的能力,因此在青铜器的装饰上常常出现龙、凤、鸟等动物形象。

几何纹的研究可以了解商代社会人民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想象。

商代人民观察自然界,将其抽象为一些简单的几何图形,如波浪纹、蛇纹、蝶纹等,使青铜器的装饰更加生动有趣。

符号纹的研究可以了解商代人们的神秘信仰和仪式习俗。

商代人们相信一些神秘的符号和徽章具有祈福的作用,因此在青铜器的装饰上常常出现一些神秘纹样。

商代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有助于我们了解商代社会的各个方面,从社会经济到文化习俗,从艺术风格到宗教信仰,都可以通过对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而得以了解。

青铜器装饰纹样的研究也对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可以借鉴商代的艺术表达方式和创作风格,使我们的艺术更加丰富多样。

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 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 解释说明以及概述

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解释说明以及概述1. 引言1.1 概述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物载体,在形态、纹饰和意义上都承载着丰富而深远的文化意义。

青铜器造型纹饰作为青铜器中最为重要也是最具审美价值的元素之一,对于理解古代社会生活、宗教信仰、神话传说以及艺术发展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和价值。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进行详细探讨,分为五个部分:引言、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起源和演变、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解读与意义、常见青铜器造型纹饰及其象征意义探析以及总结与展望。

通过这些内容来系统阐述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的发展历程、基本元素和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中国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进行解释说明和概述,探索其起源、特点及演变,并深入解读造型纹饰的象征意义和与文化内涵的关系。

同时,本文还将分析常见的青铜器造型纹饰,并探讨这些纹饰背后所蕴含的符号意义和社会象征。

最后,文章将总结对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研究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并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国古代青铜器文化提供参考。

2. 古代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起源和演变2.1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历史背景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过程中,青铜器是一种重要的文物载体。

根据考古学的研究,早在公元前约20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中国就开始使用青铜制作各类器物,并逐渐形成了独特而辉煌的青铜器文化。

而在此之前,中国主要使用玉石、陶瓷等材料制作工具和容器。

2.2 青铜器造型纹饰的起源和发展古代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

最初阶段,青铜器主要以仿生动物形象为主,如兽面纹、龙纹等。

这些仿生动物造型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万物的观察和崇拜,并且与宗教信仰有着密切的联系。

随着社会发展和艺术技法的提高,青铜器制作逐渐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造型风格。

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青铜器的造型逐渐趋于规整和简洁,整体呈现出一种平衡美和谐美。

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特征

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特征

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特征周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的重要阶段,它不仅在形制上有所创新,更在装饰上展现出独特的特征。

本文将从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器物形制以及工艺技法等方面,探讨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特征。

一、装饰纹样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纹样主要包括几何纹、动物纹和人物纹。

其中,几何纹是最为常见的纹饰,它以直线、弧线和点等简单的几何图形为基础,构成各种规则的纹样。

动物纹则以神兽、鸟兽和虫鱼等动物形象为主要素材,常常寓意着祥瑞和吉祥之意。

人物纹则是以人物形象为主要内容,描绘了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和社会风貌。

二、器物形制周代青铜器的形制丰富多样,常见的器物形制有鼎、爵、觚、簋、盉等。

其中,鼎是周代青铜器中的重要形制,它具有三足两耳,中部有两个圆形鼓状的柱子,整体呈现出稳重而庄重的气质。

爵则是一种高脚杯,形状独特,常常用于盛酒。

觚则是一种长颈杯,杯身呈现出流线型,十分优美。

簋是一种圆形的盛器,盖子上有一只立体的动物形象,寓意着丰收和祥瑞。

盉则是一种盛水器,形状类似于浅碗,常常用于盛放清水。

三、工艺技法周代青铜器的装饰采用了多种工艺技法,其中最为突出的是铸造和浮雕。

铸造是指将熔化的青铜液倒入铜模中,经过冷却凝固后形成器物的过程。

周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十分精湛,铜器的形状和细节处理都非常精细。

浮雕则是在铜器表面上雕刻纹饰,使其凸出于器物表面,形成明暗对比。

周代青铜器的浮雕工艺十分精美,纹饰的线条流畅,层次分明,给人一种立体感和丰富的观赏效果。

总结起来,周代青铜器的装饰特征主要体现在纹样、器物形制和工艺技法上。

几何纹、动物纹和人物纹是装饰纹样的主要类型,丰富多样的纹饰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文化和审美观念。

鼎、爵、觚、簋、盉等器物形制则展现了周代青铜器的丰富形态和功能。

铸造和浮雕是周代青铜器装饰的主要工艺技法,其精湛的技艺和精美的纹饰给人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通过对周代青铜器装饰特征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古代艺术的瑰宝。

美术鉴赏-3、青铜器纹饰

美术鉴赏-3、青铜器纹饰
第二节 青铜器纹饰
一、兽面纹类
❖ 旧称饕餮纹,古人认为此兽有首 无身极为恐怖,实பைடு நூலகம்上这类纹饰是 各种动物或幻想中神兽的头部正视 图案。
❖ 兽面纹大都以夸张的兽面、简洁的线条 来修饰器物,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突出正 面造型,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是角, 角下有目,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有眉, 目侧有有耳,多数有爪,两侧有左右展开的 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则没有兽体和 尾部。可以说所有的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 模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 着时代的发展而不同。
良渚文化兽面纹
西周神面卣 保利艺术博物馆藏
二、人物画像
人物画像是用写实的手法描 绘出当时贵族的社会生活和勇猛 作战的场面,这类纹饰在青铜器 上出现较晚,已经初步摆脱了规 律性的对称图案,而是用流畅的 线条,结合绘画和雕刻的手法, 描绘出各种动景。
❖ 青铜器物上的装饰画,主题约可分为两 类,一是描写贵族生活中的礼仪活动,如宴 乐、射礼、表祭等:一是描写水陆攻战等。
战 国 燕 乐 画 像 壶
采桑画像
弋射画像
水陆攻战画像
❖ 铜器上的装饰画,表现方法 是很丰富的。从刻画人物形象的 特点来说:
☺动作性强。每个人物都有一定 的动作,射箭、执戈、划船、击 钟、舞蹈等,都不是静止的,给 人以舞蹈化的感觉。
☺概括性强,对人物形体的刻画, 十分简练。一般体态修长,武士 腰宽,舞蹈者腰细。武士的四肢 结构鲜明,给人以力的感觉。

青铜器纹饰

青铜器纹饰

青铜器纹饰青铜器纹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上的一种装饰性元素,是古代工匠们在铸造青铜器时创造的艺术设计。

青铜器纹饰的出现与青铜器的使用和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不仅仅是为了美观而存在,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

青铜器纹饰的形式多样,常见的有兽面纹、龙纹、凤纹、云纹、雷纹等。

这些纹饰形象生动,线条流畅,寓意深刻,将古代人们的审美追求和对自然世界的理解融合其中。

例如,兽面纹是最早出现在青铜器上的纹饰之一,其形象包括猛兽的头部和角部分,寓意着神圣的力量和权威。

龙纹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代表着吉祥和权势。

凤纹则象征着吉祥、美好和祥瑞。

青铜器纹饰的艺术特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称性是青铜器纹饰的基本要素之一。

这种对称性不仅仅表现在整体形状上,还表现在纹饰细节的安排上。

其次,流畅的线条和简洁的造型是青铜器纹饰的显著特点。

青铜器纹饰一般以线条勾勒出纹样,不过分渲染细节,却又富于变化。

再次,青铜器纹饰常常带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通过纹饰的运用来表达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观。

最后,青铜器纹饰在材质选择上注重金属材质的反光效果,使纹饰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光影效果。

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对于了解古代社会文化和艺术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青铜器纹饰的分析和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审美观念、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等方面的信息。

同时,青铜器纹饰也为后世艺术和设计提供了灵感和参考。

在现代社会中,青铜器纹饰的影响仍然存在。

许多现代艺术作品和设计中都可以看到受到青铜器纹饰启发的元素和风格。

在工艺品制作中,也经常运用到青铜器纹饰的图案和技法。

青铜器纹饰的传承与发展,不仅保留了古代艺术的瑰宝,也为当代文化创作提供了新的动力与灵感。

总之,青铜器纹饰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和历史意义,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深入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一古老而美丽的艺术形式。

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关于纹饰)

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关于纹饰)

中国古代青铜器鉴赏(关于纹饰)————青铜器中常见的纹饰与其特点极其文化内涵纹饰是青铜器皿上的装饰纹样,雕或浮雕铸成,题材广泛,各类纹饰的发展演变情况也提供了重要依据。

按纹饰的种类可分为几何纹、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和建筑纹五大类。

几何纹:是指以点、线、圈组合成的图案纹样,它包括凹凸弦线、线纹、网纹、方格纹、圈带纹、雷纹、乳钉纹、瓦纹、贝纹等。

弦纹,系指轮旋而成的铸纹,它包括凹纹弦纹和凸弦纹两种,一般在器表饰凹弦纹或凸弦纹一至三道,有的单独使用,有的与其他纹饰为伍。

多见施饰于鼎、盉、鬲、甗与腹外表,流行于商周,沿用至两汉。

乳钉纹,系指凸出器表呈乳钉状的纹饰。

有的排列单行,有的布成方正,有的置于方格内,多见施饰于鼎、簋、盂等腹外表。

始见于商代,盛行于周代。

直线纹,系指以连续的直线条或长短有序平行排列而成的几何形纹饰。

除了条文粗细有别外,没有多大变化。

此外,也有将线条凸起或凹陷者,旧称沟纹。

斜线纹,系指以短线均匀地平行排列呈八字形构图或向左右展开构图的几何纹饰。

常见施饰于鬲、壶上。

通行于西周中期和春秋晚期。

云雷纹,系指以连续的回旋线条勾勒而成的集合图纹。

有的作圆形,有的作方形。

常见施饰于器皿的颈,足表,也有作地纹的。

流行于商周,沿用至春秋战国。

勾连雷纹,系指以近似“T”形勾连成的图案,其地填以雷纹。

始见于商,盛行于晚商周初,沿用至春秋战国。

乳钉雷纹,系指以倒置的三角形连续排列,形成锯齿带状的纹样。

此纹从商代一直延续至战国。

目纹,系指以圆形或方框内中部加一点或一横为晴,构成的目形纹,或为两边斜角的几何纹,中间点缀突出的晴。

流行于商中晚期至周初。

涡纹(又名火纹),系指在一圆圈内沿施饰等距分布呈旋转状的短弧线,圆圈内中央又点缀一小圆圈。

始出现于商代早期,且为单个连续排列,到中晚期至春秋战国,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

多见施饰于罍、鼎、斝、瓿的肩部和腹部。

此类纹盛行于商周。

绳纹(又名陶纹),系指由两条以上波纹交错扭结构而成的绳索状纹。

青铜器纹路特征

青铜器纹路特征

青铜器纹路特征青铜器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文物,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青铜器的纹路特征是研究青铜器的重要方面之一,通过对青铜器纹路的研究,可以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的信息。

青铜器的纹路特征主要包括纹饰的形状、排列方式、纹饰的内容以及纹饰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首先,青铜器的纹饰形状多种多样,有动物纹、几何纹、人物纹等等。

动物纹是青铜器上最常见的纹饰之一,常见的动物纹有龙纹、鸟纹、兽面纹等。

几何纹是指由简单的几何图形组成的纹饰,如直线、曲线、圆形、方形等。

人物纹是指以人物形象为主题的纹饰,如神仙、人物故事等。

其次,青铜器的纹饰排列方式也有一定的特点。

有些青铜器上的纹饰呈线性排列,如龙纹在青铜器上呈蛇形蜿蜒排列;有些青铜器上的纹饰呈环形排列,如圆形纹饰围绕在青铜器的中心部位。

还有一些青铜器上的纹饰呈散点状分布,没有明显的排列方式。

青铜器的纹饰内容也是研究的重点之一。

青铜器上的纹饰内容丰富多样,既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动物形象,也有日常生活中的器物和农田景象等。

这些纹饰内容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风貌,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此外,青铜器上的纹饰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有些青铜器上的纹饰相互呼应,形成整体的装饰效果;有些青铜器上的纹饰相互交织,形成错综复杂的视觉效果。

这些关系反映了古代工匠在设计和制作青铜器时所追求的美学效果。

通过对青铜器纹路特征的研究,可以了解到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区青铜器制作工艺和艺术风格的差异。

例如,商代青铜器上的纹饰通常较为简单朴素,以几何纹和神兽为主;而西周青铜器上的纹饰则更加复杂精美,常以人物和动物形象为主。

同时,通过对青铜器纹路特征的研究还可以判断青铜器的年代和制作工艺是否真实可靠。

总之,青铜器纹路特征是研究青铜器的重要方面之一。

通过对青铜器纹路特征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艺术风格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的信息,对于保护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有哪些纹饰?这些纹饰都代表了什么?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有哪些纹饰?这些纹饰都代表了什么?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有哪些纹饰?这些纹饰都代表了什么? 商周时期青铜器上有哪些纹饰?这些纹饰都代表了什么?趣历史⼩编为⼤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伙伴快来看看吧。

在某问答⽹站上,我看到了⼀个⾮常有意思的问题,最近正在看商周青铜器纹饰相关的资料,正好这个话题能来跟⼤家聊⼀聊(附截图如下)。

纹饰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研究的⼀个重要内容,对它的深⼊研究具有⼗分重要的意义。

青铜器的纹饰主要有饕餮纹(兽⾯纹)、夔龙纹、凤鸟纹、圆涡纹、窃曲纹、波纹、蛟龙纹、蟠螭纹、螭虺纹、⽻纹、四瓣花纹、勾连雷纹、连珠纹、各种动物(犀⽜、鸮、兔、蝉、龟、鸟、象、虎、蛙、⽜、⽺、熊、猪等)纹、各种兽体变形纹、⽕纹、⼈物画像等。

饕餮纹(兽⾯纹) 饕餮纹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最主要的纹饰,在商代晚期⾄西周早期达到顶峰,被⼴泛运⽤于先秦时期的王室祭器、礼器及⾷器上。

关于饕餮纹的⾸次记载,出现在《吕⽒春秋·先识览》:“周⿍铸饕餮,有⾸⽆⾝,⾷⼈未咽,害及其⾝,以⾔报更也,为不善亦然。

”不过这⾥所说饕餮纹的教化功能并不能正确地反映其思想内涵。

从汉字结构上看,“饕餮”两字都含“⾷”偏旁,主要特征是主体部分为正⾯的兽头形象,两眼突出,⼤⼝张开,有⾓与⽿;⼀些两边连着⽖与尾,另⼀些两边是长⾝卷尾的形状。

据《左传·宣公三年》载:“(王孙满)昔夏之⽅有德也,远⽅图物,贡⾦九牧,铸⿍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

故民⼊川泽⼭林,不逢不若;魑魅魍魉,莫能逢之。

⽤能协与上下,以成天休。

”这⾥所说商代青铜器上的图像应是驱散“魑魅魍魉”的诸神。

⼜《礼记》载:“殷⼈尊神,率民以事神,先⿁⽽后礼,先罚⽽后赏,尊⽽不亲。

其民之敝,荡⽽不静,胜⽽⽆耻。

”也就是说商朝时期的社会,什么事⼏乎都要进⾏占⼘,加上完善的周祭制度,尊神的⼈们对祭祀⽤器应该⾮常重视。

在重要的祭祀⽤器上铸纹饰,那么这种纹饰⼀定在商⼈⼼中占据重要地位。

饕餮纹最初出现时或许和图腾信仰有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进⼊先秦时期后,逐渐演化成为统治阶级的威严与主导地位的代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铜纹饰的主要分类兽面纹又叫饕餮纹,它的特点是动物的正面形象,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

龙纹龙纹包括夔纹和夔龙纹。

夔(kui)是传说中的一仲近似龙的动物。

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图形装饰变化多样主要盛行于商代和西周。

爬行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通常为龙的侧面形象,作爬行状,龙头张口,上唇向上卷,下唇向下或向上卷向口里,额顶有角,中段为躯干,下有一足、二足或仅有鳍足之状,简单的也有无足的,尾部通常作弯曲上卷。

大多作对称排列。

盛行于商末和西周时期卷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龙的躯干作卷曲状,首尾相接,或者呈螺旋蟠卷状,常饰于盘的中心。

《仪礼·玉藻》:“龙卷以祭。

”郑玄注:“画龙于衣。

”孔颖达疏:“龙卷以祭者,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

”古以为龙、蛇属于同类,故把龙画作蛇身蟠卷状。

自殷墟到战国各个时期青铜器上都有这类装饰,只是图像结构有所不同。

双体龙纹亦称“双尾龙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其状以龙头为中心,躯干向两侧展开,这类纹饰呈带状,因而体躯有充分展开的余地,实际上是龙的整体展开的对称图形。

盛行于商末周初。

大多施于方彝或方鼎口沿上。

交龙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是两条或两条以上龙的躯干相互交缠的纹饰。

结构多有不同,有单体接连式,龙的躯干有规律的向同一方向交缠连接的,也有甚多的龙体交缠在一起,成多叠式的。

《仪礼·觐礼》:“载龙旗弧韣乃朝。

”郑玄注:“交龙为旗,诸侯之所建。

”《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大常,诸侯建旗。

”郑玄注:“诸侯画交龙,一象其升朝,一象其下复也。

”是交龙为龙交缠的图象。

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夔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

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

《说文·攵部》:“夔,神也,如龙一足。

”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

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

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蛇纹青铜器上的一种纹饰。

有三角形或圆三角形的头部,一对突出的大圆眼,体有鳞节,呈卷曲长条形,蛇的特征很明显,往往作为附饰缩得很小,有人认为是蚕纹。

个别有作为主纹的,见于商代青铜器上。

商末周初的蛇纹,大多是单个排列;春秋战国时代的蛇纹大多很细小,作蟠旋交连状,旧称“蟠虺纹”。

蟠虺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以蟠屈的小蛇的形象,构成几何图形。

盛行于春秋战国。

蟠虫离纹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

图案表现传说中的一种没有角的龙,斜口,卷尾,蟠屈。

盛行于春秋战国。

凤鸟纹凤鸟纹包括凤纹和各种鸟属的图案,西周早期大量出现于青铜器上动物纹工主要有马牛羊鸡犬猪六畜和野生动物虎、犀、兔、象、鹿、及蛇、龟、蟾蜍、鱼、蝉等动物的侧面或全躯形象。

火纹工火纹是太阳的标志。

因此它的特征是圆形,中间略有突起,沿边有四道至八道旋转的弦线表示光焰的流动。

火纹又称涡纹。

几何纹工几何纹是几何图案组成有规律的纹饰。

春秋战国时期,几何纹在其它纹饰衰退后几何纹成为主体纹饰。

几何纹主要有连珠纹、弦纹、直条纹、横条纹、云雷纹等。

弦纹是青铜器最简单的纹饭店之一,纹饰为凸起的横线,一般一道至三道,有时单独出现,有时作为其它复杂花纹的衬托。

也有作人字形的纹饰,称人字纹。

盛行于商周,汉代仍沿用。

窃曲纹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线条构成的扁长图案,中间常填以目形纹。

盛行于西周中晚期,春秋战国时还在沿用。

人物画象工人物画象是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出当时贵族的社会生活和勇猛作战的声面,这类纹饰在青铜器上出现较晚,已经初步摆脱了规律代的对称图案,而是用流畅的线条,结合绘画和雕刻的手法,描绘出各种动景,如宴乐、弋射、采桑、狩猎等活动,还有徒兵搏斗、攻城、水战等战争场面。

这一些用绘画形式表现的画象,是以后绘画艺术的先驱。

蟠螭纹蟠螭纹中的“蟠”屈曲,“螭”为没有角的龙。

其特征为张口,卷尾,或两龙相交,或群龙交缠。

一般交龙个体较大,这是与蟠虺纹有别之处。

蟠螭纹多见于鼎、敦、豆、壶、盘等颈、腹、盖、足部,它盛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贝纹是多个贝壳形状的椭圆形,用绳索从中间连接起来组成图案,常用于器物的盖、腹的主题纹饰的边缘,盛行于春秋战国。

象纹最突出的特征是长鼻。

鼻长下垂,向里勾卷。

有的仅出现象首或象鼻为图案。

流行于商中晚期至西周早期。

鱼纹多饰于盘、洗内,呈鱼贯形,还常饰于铜镜上,皆为鲤鱼状,盛行于商至春秋战国,沿用于宋至元明时期。

商代的鱼纹,背鳍和腹鳍各二,鱼形呆板;春秋战国的鱼纹只有一脊鳍,多张口,形象形动。

龟纹多饰于水器的盘内,刻画出龟的全形。

龟呈卧状,头蜷缩于甲壳内,壳上刻画有圆圈。

盛行于商代,沿于春秋战国。

蝉纹蝉纹有两种,一种以横向带状排列或以纵向连续排列,一般带蝉足,用主题纹饰;另一种多于三角形几何纹图案中出现蝉体,一般不带蝉足,大目,体近似长三角形,腹部有节状的条线,常以云雷纹衬地。

此种多作为主纹的配饰。

蝉纹盛行于商晚周初时期。

宴乐狩猎战斗纹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纹饰的一种重要内容。

以宴乐、舞蹈,狩猎、攻战、采桑等活动为题材。

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

这种纹饰的出现,是与春秋战国之际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变革相联系的。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宴乐渔猎攻战纹壶和河南汲县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鉴,都是这类纹饰的典型代表。

牛纹多于器物的颈,腰上作牛的全形。

牛体圆肥、大首,头上有一角或两角,前足多作跪卧状,但全形的牛纹很少见。

一般为牛头纹较多见,有的以牛形作成器物的,如犀牛尊,还有以牛头浮雕器物的盖或提梁的两端,如北京琉璃河出土的牛头鬲。

盛行于商周时期。

三角雷纹是以倒置的三角形式连续排列,形成锯齿带状。

此纹一直延续于战国时期。

斜线纹是以斜直线条为基础,连成八字形或叶脉形。

盛行于西周至春秋晚期。

绳格纹是以两根并连的绳股交结而成,连成长方格的网状,经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

鹿纹鹿纹有全形鹿纹和鹿首纹两种。

全形鹿纹一般为卧鹿形纹,鹿首作回顾状,有的用卧鹿作成器物盖上的钮。

鹿纹很少见,从西周早期一直沿用于春秋战国时期。

虎纹一般为虎侧视爬或跑形状。

虎大张口,背微凹,尾下垂而后上卷。

多饰于鼎、尊等器物上和鉞、戈等兵器上。

虎纹流行时间长,一直延续到汉代。

走兽纹即为似虎非虎,似牛非牛、似马非马的不可名状的兽类统归于此类。

有的走兽为侧面爬行,有的兽类为狂吼奔驰。

此类纹饰从春秋早期始,一直延续到隋唐,乃至宋元时期。

铜镜上此类纹饰较为普遍。

纹弦纹,即为直线纹,是最简单的纹饰之一,它包括凸弦纹和凹弦纹两种。

凸弦纹是突出器物表面的线;凹弦纹是低于器物表面的直线,一般凹凸线纹为一至三道,有时单独使用,有时作其他纹饰的衬托。

弦纹多用于鼎、盉、鬲、甗等腹上,盛行于商周时代,两汉时期仍用。

云雷纹青铜器上一种典型的纹饰。

基本特征是以连续的回旋形线条构成的几何图形。

有的作圆形的连续构图,也单称云纹;有的作方形的连续构图,也单称为雷纹。

云雷纹常作为青铜器上纹饰的地纹,用以烘托主题纹饰。

也有单独出现在器物颈部或足部的。

盛行于商和西周,春秋战时期仍见沿用。

勾连雷纹勾连雷纹,基本特征是以近似“T”形勾连一起的线条,其地填以雷纹。

始于商,盛于晚商周初,沿于春秋战国。

环带纹青铜器纹饰之一。

环带曲折如波浪起伏,因而又称波浪纹。

凹处常填以眉形、口形纹。

盛行于西周、后期。

涡纹又称火纹。

顾名思义,近似水涡,故为涡纹。

其特征是圆形,内圈沿边饰有旋转状弧线,中间为一小圆圈,似代表水隆起状,圆形旁边有五条半圆形的曲线,似水涡激起状。

有人认为,涡纹的形状似太阳之像,是天火,又故称火纹,商代早期的涡纹是单个连续排列的,商代中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一般与龙纹、目纹、鸟纹、虎纹、蝉纹等相间排列。

涡纹多用于罍、鼎、斝、瓿的肩、腹部,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重环纹青铜器纹饰之一。

由略呈椭圆的环组成纹带,环有一重、二重、三重,环的一侧形成两直角或锐角。

有时也与其他纹饰相配出现。

盛行于西周中、后期。

四瓣花纹青铜器纹饰之一,中心为方形的丁,周围伸出四个花瓣。

多见于商代。

战国时期仍有,纹形略有变异。

窃曲纹是由两端回钩的或“S”形的线条构成扁长图案,中间常填目纹,盛行于春秋战国。

鳞纹青铜器纹饰之一。

形似鳞纹,常上下几层重迭出现。

早见于商代晚期,盛行于西周晚期至春秋。

绳纹又称綯(tao 音桃)纹。

绳纹似两股、三股、四股或更多股索状,以波纹交错扭结成,多用于鼎、豆、敦等的顶、腹、足部,盛行于春秋晚期至战国早期。

圈带纹又称连珠纹,此纹是由若于个圆圈排列成带,有的圆圈中有小点,有的则无有。

常用于器物的盖、肩、腹的边缘部,大多装饰在主纹的上下部位。

它盛行于商周时代。

瓦纹似今之瓦形,由一排排平行的凹槽组成,形如仰瓦,用于盨、匜等之腹部或颈部,始于商代,盛行于西周至春秋时期。

目雷纹青铜器纹饰之一。

中间为目形,左右有延长的尾。

大多填有雷纹。

盛行于商至周初。

蚕纹人有谓之蛇纹。

它多用于器物的颈部或足部。

蚕体屈曲,有鳞节,呈长条形,头圆形或三角形,两眼圆睁凸出,尾亦上卷。

大多是单个排列,盛行于商和周初。

乳丁纹即为在斜方格形的每一格内,均有一个乳丁,乳丁周围以雷纹填空,但乳丁皆突出。

盛行于商中期至周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