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战国时期青铜器水陆攻战纹饰的研究

合集下载

试论东周图像纹青铜器的特征与背景——以水陆攻战纹铜器为例

试论东周图像纹青铜器的特征与背景——以水陆攻战纹铜器为例

【稽古】The Archaic to Now图像纹青铜器是指使用铸造或刻画的方法在器表装饰叙事性图案的青铜器。

这类青铜器出现在春秋晚期,常见于战国早中期,战国晚期以后基本消失不见。

“由于学界通常将图像为铸纹、并镶嵌金属或其他材质的铜器称为‘图像纹铜器’;以工具刻鎜图像于器表者,则称为‘刻纹铜器’。

”①文章所称为图像纹铜器者仅指使用铸造技术呈现图案的铜器。

图像纹青铜器以其精湛的做工、丰富的题材在中国青铜艺术发展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尽管流行时间较为短暂,但这种艺术形式及其构图模式的出现,为秦汉时期各类图像纹装饰图案的繁荣发展开了先河。

其图案主要有水陆攻战纹、采桑纹、竞射纹、燕乐纹、弋射纹、狩猎纹等,每件青铜器多采用不同的纹饰题材进行组合装饰。

其中,水陆攻战纹是这类器物中分布面积最广、所处位置最为核心的中心纹饰。

水陆攻战纹作为东周图像纹青铜器中的一类典型图案,构图精美,人物形象多样,生动地展示了东周时期的战争场面,不仅是美术史、战争史研究的重要题材,而且在考古学研究中也同样极具价值。

水陆攻战纹青铜器目前出土4件,馆藏5件,缴获1件,分别为汲县山彪镇M1出土的一对铜鉴②、成都百花潭M10出土的铜壶③、宣汉罗家坝M33出土的铜豆④、故宫博物院收藏的1件铜壶⑤、侯马公安缴获的1件铜方壶⑥、中国航海博物馆收藏的一对铜壶⑦、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一对铜壶⑧。

关于这类纹饰的解读,学者对其论述较丰,如刘弘、李克能两位先生在郭宝钧先生的基础上根据图像上的发式将其厘定为三晋、荆楚和吴⑨;江玉祥先生则认为罗家坝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豆是战国巴族工匠的本地产品⑩;钮珊珊、袁书洪、龙志强先生进一步对罗家坝出土的水陆攻战纹铜豆的年代和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该铜豆同样是反映巴文化地区社会风貌的器物k;朱军献先生从美术学的角度对水陆攻战纹的艺术形式及其反映的社会风貌进行了探讨l。

以上几位学者多认为这类纹饰为反映该青铜器出土地点所发生的战争场景,并将其与一定的历史事件作为对应。

浅谈战国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纹样

浅谈战国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纹样

中国工艺美术史——浅谈战国时期青铜器的造型与装饰纹样班级:100771学号:10077120姓名:张丽萍指导老师:张新沂浅谈战国时期青铜器造型与装饰纹样内容摘要:由春秋而战国,是根据各大国之间的兼并战争与对峙的政治形势而定的,在经济文化方面却是自然地延续着、战国早中期的青铜器实物表明,发生于春秋战国中晚期的中国青铜器艺术第二个高峰期在这时推广到了极盛,到了战国晚期则表现出盛到衰的总体趋势。

战国时期,青铜器种类在造型方面有着丰富多样的变化形式,装饰纹样也因区域和风格受到一定的影响。

关键字:青铜器造型纹饰工艺装饰战国青铜编钟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的时代,生产力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文化艺术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此时,商周以来的青铜礼器逐渐衰落,日常生活用器却得到了普遍发展,如铜镜。

铜镜在战国时期,至少在统治阶级中已经普遍使用。

古文献中有许多关于战国人使用铜镜的记载,如《战国策·齐策》中“朝服、衣冠窥镜”,《楚辞·九辩》中的“今修饰而窥镜兮”等。

战国铜镜能够取得大的发展,主要原因是:第一,铁工具在铜器制造业的使用,为作坊内部更细密的分工、创造新技术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第二,经过商周以来的发展,至战国时期,铜镜的合金比例已趋于科学和稳定,大大提高了实用效果。

战国铜镜以它规范化的形制、精美的装饰纹饰,标志着中国古代铜镜已经从早期的稚朴走向了成熟。

此外,战国时期有青铜乐器,无论数量上、制造工艺及木架的装饰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高峰,其代表就是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

其用料是铜、锡、铝合金,全套编钟上装饰有人、兽、龙等花纹,铸制精美,花纹细致清晰,并刻有错金铭文,除了乐钟装饰精美外,它的青铜装饰附件也是十分华美的,如钟架横梁两端的浮雕、透雕的龙、鸟和花瓣的青铜套,支撑栋梁用的六个佩剑的武士等等。

这样精美的青铜乐器及其附属物,表明了当时青铜铸造工艺的精湛,同时在音乐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

这个时期各类青铜器的造型各具特点,在装饰艺术及工艺方面涉及很多门类,就其大类来说,包括图案、书法、绘画、雕塑等,也可以说其工艺集各类艺术之大成。

浅谈对初中历史部编教材中文物类插图的使用与思考——以七上第7课《战国铜壶》组图为例

浅谈对初中历史部编教材中文物类插图的使用与思考——以七上第7课《战国铜壶》组图为例

图1:《战国铜壶》组图
查阅《教师教学用书》,其对铜壶图纹介绍如,“这件铜壶以壶肩两环耳为标志,分为两面两面图像对称。

每面有三层图画,每层又分左右两个图景。

第一层左边是一幅竞射图,右边是采桑图
汉朝扬雄在《解嘲》中写到:“大者含元气细者入无间。

”无论是宏观渲染,还是微观勾勒历史与社会教科书中的插图,架设了感知与思维之间的桥梁,显示出课本插图润物细无声、抽象于有形的独特效果。

作为教师,应充分展现图片教学的特殊功能,巧妙释放学生历史思维的“翅膀”。

图2:《青铜圆壶器颈部分的采桑图》
通过网络搜索,我发现《如果国宝会说话》目中的一期介绍的正是藏于四川省博物馆的镶嵌红铜的采桑、弋射、饮宴、水陆攻战纹青铜圆壶。

目称其为“战国嵌错宴乐攻战纹铜壶”,详细的文案解答了我的疑惑。

首先是嵌错法,“嵌错”就是“嵌红铜”,即在铸造好的青铜器表面嵌入红铜材料的丝片,再用错石在青铜器表面错光磨平,从而构成了纹饰图案或文字,是一种制作青铜器的复杂工。

第二,在介绍图纹时,首先详细讲述了第三层的水陆攻战图,“静默的壶身上,能听见厮杀与吼叫。

春秋战国青铜器纹饰的文化功能与艺术价值研究

春秋战国青铜器纹饰的文化功能与艺术价值研究

春秋战国青铜器纹饰的文化功能与艺术价值研究作者:隋孟彦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年第19期摘要:春秋战国青铜器是中华文化宝库的瑰宝,其造型风格独特、纹饰内涵丰富、工艺水平精湛,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体现了当时工匠丰富的创作力和想象力,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发展成果的见证。

研究和阐释春秋战国青铜器纹饰,对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提升民族文化凝聚力,都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春秋战国;青铜器;纹饰;价值;研究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3.19.0031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纹饰我国的青铜文化源远流长,自夏商时代开始,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工艺逐渐成熟,青铜器也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代表性文物,在中华文化遗产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文明发展的繁荣时期,器形和纹饰都在西周的基础上更加丰富,不仅具有较好的实用价值,还具有十分丰富的审美和艺术价值,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冶炼和铸造业的发达,反映了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

从纹饰的类型来看,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纹饰主要包括几何纹、动物纹、人物纹、铭文等。

几何纹是我国青铜器诞生以后最为常见的类型,几何纹饰一般以线条为主,呈对称状和规则排列,具有较高的审美和艺术价值,给人一种雅致和谐之美。

如镶嵌龙纹铜盏(图1),春秋时期文物,现藏于宜城市博物馆,通高19.8厘米,腹径22厘米。

有盖,盖顶呈弧形,直口,鼓腹,腹部有圆耳,圜底。

从纹饰特点来看,包括绹索纹、云纹、卷云纹等几何类纹饰,使青铜器风格更加精美和华丽,提升了青铜器的审美和艺术韵味。

春秋战国青铜器上的动物纹饰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动物纹饰又可以细分为真实动物形象和被赋予神话色彩的动物形象,说明春秋时期畜牧业和狩猎不断发展,也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被神化的动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图腾象征意义。

常见的动物纹饰包括龙纹、凤纹、蛇纹、龟纹、鸟纹、虎纹、鹿纹、鱼纹、兽面纹等。

从出土文物看《诗经》中的军事装备

从出土文物看《诗经》中的军事装备

从出土文物看《诗经》中的军事装备本文谈论从出土文物看《诗经》中的军事装备。

首先要谈到什么是军事装备?武王问曰:“天下安定,国家无事,战攻之具,可无修乎?守御之备,可无设乎?”太公望曰:“战攻守御之具尽在于人事。

”⑴太公的意思很简单,战争中的一切军事装备和器材都来自于平时的生活。

他所谓的军事装备则是指广义上的,凡在战争中能够发挥作用的一切器材都是军事装备。

《诗经•豳风》中有两首诗很能反映这一问题:《破斧》中有云:“既破我斧,又缺我斨。

周公东征,四国是皇。

”很显然,斧斨在本诗中是一种武器(斨是一种方孔斧)。

但在《七月》中有“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的诗句。

在本诗中斧斨则是当作一种生产工具。

这种现象正好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的军事组织和生产组织合而为一的特点——氏族自卫武装。

包括后来的猛安谋克、八旗制度皆是此类社会现象的产物。

狭义的军事装备是指作用单一、仅用于战争或者主要用于战争(例如弓箭、兵车等)的物资器械,例如矛、戟、戈、殳、刀、剑、钺、矢镞、甲胄、兵车等物资,除用于战争外,其它作用并不是主要的。

本文中所指的军事装备便是指狭义上的军事装备,广义的不作为讨论的对象。

由于青铜兵器在商周时代是当时的国家机器——军队必不可少的装备,“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为了在作战中能取胜,各国不惜用珍贵的青铜曾大量铸造。

从历次的出土中发现了很多,根据它们的具体用途,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攻击性兵器,此类兵器中又可分为长兵器和短兵器、远射程兵器;另一类是防御性兵器。

一、攻击性装备〈一〉戈:是商周时期兵器中最常见的一种。

古称为勾兵,是用以钩杀的兵器。

由戈头、柄、柄冒和柄末的(金尊)构成。

如今在考古发掘中发现的戈绝大部分只剩戈头了,“戈广二寸,倍之,胡三之,援四之。

”⑵指出了戈头各部分的比例,援是戈的长条形锋刃部分,是连接援插入柄的部分,胡是援的下端延长部分,其上有穿。

《诗经•商颂》并没有谈到戈,原因在于《诗经•商颂》篇幅很短,基本没谈到什么武器。

青铜器“水陆攻战纹”研究

青铜器“水陆攻战纹”研究

Apr ., 201 4 V0 1 . 33 No. 4
第3 3卷 第 4期
青铜器 “ 水 陆 攻战 纹 " 研 究
樊 珂
( 河南科技大学 艺术与设计学 院, 河南 洛阳 4 7 1 0 2 3 )

要 :春秋战国时期诸 国纷 争,激烈 的社会变动呈现 出空前活跃 的局面 ,反映在美术上就是 以现实生


前 言
二 、纹样 的产 生及 其 来 源
自春秋 晚期 始 ,出现 了与 以往不 同的倾 向于 写
自古 以来 , 春秋 战 国在历 史 上就 是 一个 特殊 而
辉煌 的时期 。列 国争 雄 ,战乱 纷 争 ,形 成 了 以三 晋 为 中心 的中原 ,以秦 国为 中心 的西方 和 以楚 国为 中 心 的南方 三足 鼎立 的局 面 。各 种 思 想 、文 化 互相 交
中图 分 类 号 : K 8 7 6 . 4 1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1 0 0 9— 4 9 7 0 ( 2 0 1 4 ) O 4— 0 1 3 6— 0 3
收稿 日期 : 2 0 1 3—1 0—1 5 作者简介 :樊珂( 1 9 8 2一) ,女 ,河南洛 阳人 ,河南科技 大学艺术 与设计 学院讲 师。
并 繁荣 发展 ?它 作为 一种 现实 场景进 入 画面 并使 其
图案化 又在 什么 时候 ?这些 关 于纹样 表
特定 的宗 教 内涵 , 转 而 广 泛追 求 伦 理 的 、人 性 的审 美情趣 ,这恰恰 反 映 了理 性主 义更 富想 象力 的时代 潮流 和革新 的创 造精 神 。“ 水 陆攻 战” 等现 实纹 样 的 出现 不仅代 表 了这一 时期 纹饰 的新 风 尚 ,而且也 为 汉代 的 画像 石 、画像 砖 艺术 开 了先 河 ,创 作 出 了许

收藏殿堂聊聊战汉时期青铜器上的龙舟竞渡纹

收藏殿堂聊聊战汉时期青铜器上的龙舟竞渡纹

收藏殿堂聊聊战汉时期青铜器上的龙舟竞渡纹人的知识由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构成,直接知识是自己实践得到的,人的寿命短暂,所以直接知识在人的知识结构里所占比例很低。

间接知识是别人告诉你的,主要来源是书本和公共媒体,间接知识在人的知识结构里所占比例很高。

换句话说,人的知识大部分都是别人告诉你的,不过其中有不少是以讹传讹的,或不准确或不正确的,需要不断地更新更正。

说起龙舟,恐怕马上就联想到龙舟起源于纪念屈原的典故吧——大家都是这么说的。

可事实上,根据文物考古的物证,其实龙舟起源的历史以及地域都远远超过了这个“常识”。

历史上,远比屈原的历史要久远,地域上,不仅仅是楚地,吴越、百越、古滇,甚至6000公里以外的古埃及都有“龙舟”和“龙舟文化”。

下面,欣赏几件历史文物上的龙舟竞渡纹吧!战汉时期的艺术成就是中华文明中最为辉煌的历史时期,那个时期无论是动物还是人物的艺术造形都是那么的鲜活,动感极强,用栩栩如生呼之欲出来形容绝不为过。

这件战国青铜器鱼鹰盖钮温酒樽上的龙舟竞技场面给我们留下了历史时代的写真,思维琢磨珍贵的历史记录回味无穷。

这件战国青铜器鱼鹰盖钮温酒樽的上盖装饰着鱼鹰衔着一条肥硕生猛的大鱼,围绕着似乎迎着朝阳跃跃欲飞的水鸟,造形精准生动,典型的古滇青铜器处理手法。

下面再看几件古滇青铜器盖子的艺术造形特点:那么,本文的战国青铜器鱼鹰盖钮温酒樽具体说应该是属于楚地?吴越?百越?古滇?恳请有识之士留言赐教!另外,1976年出土于宁波云龙镇甲村的一座土墩墓出土了一件战国羽人划舟竞渡纹青铜钺,现被宁波博物馆收藏,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钺,象征杀伐大权,此钺背面光素无纹,正面通体施纹饰。

在边框线内,上方有两条相向的卷尾龙,前肢弯曲,尾向内卷,昂首向上。

下部以边框底线表示狭长的轻舟,四人头戴羽冠,双手持桨奋力划舟,整个画面勾画出一幅竞渡的生动场景。

越人素以擅长水上航行闻名,划舟的越人头戴羽冠,被称之为竞渡纹铜钺。

宁波博物馆收藏的战国羽人划舟纹青铜钺宁波博物馆收藏的战国羽人划舟纹青铜钺拓片战国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成都百花潭出土)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宴乐水陆攻战纹铜壶,表现的是小战舰如竞渡般相向对决,船上水手与武士各司其职,该场景或许是激烈进行中的战争场面的纪实,也可能是水军的训练。

青铜器纹饰解析

青铜器纹饰解析

青铜器纹饰解析中国的青铜器时代在公元前两千年左右形成,至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冶炼与铸造技术水平达到了巅峰。

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感情因素主要来自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样,从饕餮、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看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玉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饕餮纹名称出自《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行,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色彩,而成为华美的装饰。

夔龙纹自宋代以来的著录中,在青铜器上,凡是表现一足的类似爬虫的物像,都称之为夔或夔龙,这与古籍“夔一足”的记载有关。

“夔,神也,如龙一足。

”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化的装饰,变化很大。

常见的有身作两岐,或身作对角线,两端各有一夔首。

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夔龙纹通常指那种长身弓起,头上有角的侧面龙形图像,有的腹下有鳍形足,有的没有。

其变化很多,使用灵活。

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白的辅助花纹。

也可单独构成连续排列的装饰带,夔龙纹与圆涡纹相间排列的二方连续图案,被称为火龙纹。

龙纹最早见于商代二里冈期,以后商代晚期、西周、春秋直至战国,都有不同形式的龙纹出现。

商代多表现为屈曲的形态;西周多表现为几条龙相互盘绕,或头在中间,分出两尾。

传说龙的出现与水有关,《考工记·画缋之事》谓:“水以龙,火以圜。

”是用龙的形象来象征水神,因此在青铜水器中,龙的图卷或立体形象有更多出现。

鸟纹在青铜器上大多作对称排列,鸟长翎垂尾或长尾上卷,作前视或回首状。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琮上已有明确的鸟纹。

青铜器上最早出现的是二里冈期的变形鸟纹。

殷墟时期已有鸟纹作为主要纹饰。

西周早期起鸟纹大量出现,一直到春秋时期。

商代鸟纹多短尾,西周鸟纹多长尾高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战国时期青铜器水陆攻战纹饰的研究
战国时期青铜器的水陆攻战纹饰,是指在青铜器表面制作的与水陆攻防战相关的花纹图案。

这些图案通常表现了战争、军事防御、水利工程等方面的内容,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和实用性。

以下是对该纹饰的研究:
1、艺术表现手法:水陆攻战纹饰常常运用了立体的表现手法,如雕刻花纹、圆雕等,以突出器物的实物感和实用性。

2、文化内涵:水陆攻战纹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国时期的
军事文化,也说明了那个时期国家间的相互纷争以及对水利工程的重视。

3、历史价值:水陆攻战纹饰不仅具有艺术价值,也折射出战
国时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是历史学、考古学等学科研究的重要材料。

4、研究方法:研究水陆攻战纹饰需要全面了解战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情况,结合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制作工艺、铭文内容等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更加准确的结论。

综上所述,对战国时期青铜器水陆攻战纹饰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提高人们文化水平和历史认识也有一定的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