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青铜文化
夏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论文[五篇模版]
![夏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论文[五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09caf8b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b9.png)
夏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论文[五篇模版]第一篇:夏商周青铜文明的研究论文治先秦史的人,除了必须有古文献的修养外,还要懂得考古学和古文字学,否则难以胜任。
而治先秦考古的人也必须懂得古文字和古文献。
李先登先生长期从事先秦考古学研究,论著不少。
先登是个勤快人,又是考古专业科班出身。
从早年任职天津艺术博物馆和天津师范大学,到后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长期工作,数十年中,始终不忘田野考古,尽可能找机会参加一些田野考古工作,同时又孜孜不倦地致力于博物馆藏品和古文字与古文献的研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最近,他将过去发表的论文辑成一书,名曰《夏商周青铜文明探研》。
夏商周青铜文明是个庞大而复杂的研究领域,先登的研究比较重视这个文明的起源,包括城市的起源、文字的起源和青铜器的起源,以及这个文明的某些重要内容。
这些都是当前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关于中国文明的起源,近年来研究者甚多。
从表象上来看,各家的观点颇不一致,实际上差别并不很大。
就进入文明的时间来说,目前主要有夏代说和龙山说,也有把时间定得更早或更晚的,乍看起来相差很远。
但实际上,龙山说者并不认为当时已有成熟的又明,只不过是说当时的社会有了明显的分化,出现了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强制性权力机构也就是国家的雏形,从而区别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社会或原始共产制社会。
而夏代说者并不认为夏代的文明是一个早上突然出现的,在夏代之前还有一个长期酝酿、转变的过程,龙山时代则是这个过程的关键时期。
主张文明起源更早或更晚的也并不否认这些基本事实。
这里固然有对文明概念的理解问题,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对考古资料的揭示、评价与解释的问题。
先登基本上是夏代说者,但是他对龙山时代和传说中的五帝时代倾注了特别的关心,力求使自己的立论符合实际情况,而不至于犯片面性和绝对化的毛病。
由于对文明起源时间早晚的认识不同,从而对文明的地区与模式的看法也不相同。
夏代说者强调中原的突出作用,认为中国早期文明基本上是一元的,但并不否认它的起源除中原以外还有其他地区的多方面的影响。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青铜器艺术经历了从产生到繁荣再到衰落的发展过程。
本文将从时代背景、制作技术、器形和装饰、文化内涵等方面,探讨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
夏代是中国青铜时代的早期阶段,也是青铜器艺术的起源时期。
夏代青铜器物以小型工具和武器为主,制作工艺较为原始,器形简单,多为素面。
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青铜器艺术逐渐进入繁荣阶段。
商代晚期,青铜器艺术达到了高峰。
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大型礼器和武器,如著名的后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等。
这些器物制作精良,工艺复杂,表明商代青铜器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极高水平。
同时,商代青铜器的器形和装饰也变得丰富多样,如器身上的兽面纹、夔纹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神秘动物和自然的崇敬之情。
周代青铜器艺术逐渐发生了转变。
春秋中期以后,铁器逐渐取代青铜成为主要工具和武器。
青铜器物逐渐减少,且多用于礼制和装饰。
同时,周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和器形、装饰也有了新的发展。
如失蜡法等新工艺的出现,使得器物更加精细、复杂。
器物上的装饰也从神秘动物和自然纹转变为更加抽象的几何纹和图案。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不仅体现了当时制作技术的进步,更反映了社会文化观念的变迁。
从夏代的简单素面到商代的繁复纹饰,再到周代的抽象几何图案,可以看到青铜器艺术与社会文化观念之间的密切。
青铜器物作为当时社会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体现了夏商周时期礼仪文化的繁荣与发展。
夏商周青铜器艺术的发展源流是一个逐渐演进和发展的过程。
从夏代的起源到商代的繁荣,再到周代的转变,体现了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在制作技术、器形和装饰的变化中,可以看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
青铜器物作为礼仪文化的象征,也展现了夏商周时期社会文明的不同层面。
在今天,这些古老而精美的青铜器物仍然闪耀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光辉,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启示和文化财富。
夏商周青铜器制作工艺

夏商周青铜器制作工艺
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则代表了当时最高水
平的青铜器工艺。
夏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原料准备
夏商周青铜器的主要原料是铜和锡,其中铜的含量应在80%以上,锡的比例一般为8%
至14%。
一般选择质量较好的铜矿石和锡石,经过研磨,提炼出纯净的金属铜和锡,用于
制作青铜器。
二、造型设计
在制作青铜器之前,需要对器物的造型进行设计。
按照要求制定图纸,根据各种青铜
器的形态特点,创造出美观、实用、具有时代特征的造型。
在这个阶段,黄铜铸造师要时
刻保持高度的专业性和艺术感觉,考虑到器物外观和内部结构的复杂性,还要注意到器物
的重心和稳定性。
三、铸型制作
铸造青铜器需要先制作铸型。
铸造时,将经过制作的铸型中填充熔化后的黄铜,以充
满模型里的空隙,使铜水充分流到模型内部。
铸造完成后,进行冷却和抛光,使器物表面
平滑光滑,没有瑕疵和气泡。
四、装饰
夏商周青铜器除了制作工艺精湛之外,还非常讲究装饰。
装饰包括铭文、纹饰、龙纹、神兽、人物等。
这些装饰既体现出时代特征,又能为器物增添美感和价值,是青铜器制作
的重要部分。
五、烧制
青铜器烧制是整个制作工艺的最后一步。
烧制的目的是对青铜器进行除氧、回火和淬火,使黄铜变得更加坚硬和耐用。
烧制温度一般在800℃至900℃之间。
在烧制过程中,黄铜铸造师需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的掌握,控制好火苗的大小和箇時間。
3商朝与青铜文化

商代与青铜文化
事 凿 《礼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 礼记》 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 殷人尊神 后礼. " 商人特别重视占卜巫术,几乎无 后礼. 商人特别重视占卜巫术, 事不卜,无日不卜. 事不卜,无日不卜.占卜用的甲骨要先经钻凿 整治(右下),然后占卜. ),然后占卜 整治(右下),然后占卜.
商代与青铜文化
商人好酗酒,青铜器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酒器. 商人好酗酒,青铜器中种类和数量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酒器.
商周时代的烹调方法比较简单,除了用鼎盛肉,就是用豆( 商周时代的烹调方法比较简单,除了用鼎盛肉,就是用豆(上 盛酱或菜,盘和匜(上右)是饭前用来洗手的.铜俎( 左)盛酱或菜,盘和匜(上右)是饭前用来洗手的.铜俎(下 是用来切肉的,下面带托盘或围炉的鼎(下左,下中) 右)是用来切肉的,下面带托盘或围炉的鼎(下左,下中)可 以边烧边吃,使人联想到涮肉的火锅. 以边烧边吃,使人联想到涮肉的火锅.
商代与青铜文化
从所发现的10多万片甲骨文的内容看,有两个特点: 从所发现的10多万片甲骨文的内容看,有两个特点: 多万片甲骨文的内容看 一是占卜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商王凡做任何事,都要经 一是占卜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商王凡做任何事, 过占卜,以取得上天神的应允和指示. 过占卜,以取得上天神的应允和指示. 二是占卜时神在龟甲或骨上的指示,是吉是凶,是否可行, 二是占卜时神在龟甲或骨上的指示,是吉是凶,是否可行, 要由商王来做判断. 要由商王来做判断. 因此,商代的王,是全国一位最高宗教领袖. 因此,商代的王,是全国一位最高宗教领袖. 占卜内容被选出来,刻在甲骨上的用意, 占卜内容被选出来,刻在甲骨上的用意,目的是为了显示占 卜这种行为的正确性和神圣性, 卜这种行为的正确性和神圣性,借以加强王权
结合夏商周三代各自的文化特征

结合夏商周三代各自的文化特征结合夏商周三代各自的文化特征,举例论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上的变化特征中国青铜器从本质上来说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宗法礼制。
根据青铜器的不同特征,把夏商周三代划分为夏、商早期、商中期、商晚期和周早期、西周中期、西周晚期六个部分,并从三个方面论述它们的变化特征:器形、纹饰、铭文。
一、夏代夏代以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为代表,器形模仿陶器、石器和骨器,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中铜爵最为丰富,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
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
这种从原始型到精致型的变化体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为商代青铜器物新颖造型的设计开创了先河。
夏代青铜器器类相对较少,主要以小件的工具和兵器为主。
就纹饰而言,这一时期的纹饰少,体现出朴素简练的特点,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两排圆钉状纹饰,一些器物上也出现了简朴的云纹、弦纹和网纹,兽面纹在这一时期就已出现,例如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镶嵌绿松石牌饰,牌上的兽面纹除两眼之外,其他部分都是抽象而不写实的,它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
在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上还未出现铭文。
二、商代早期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人类社会由蛮荒向文明时代过渡,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青铜冶炼技术逐步成熟。
商代早期青铜器器形普遍出现爵、觚、斝的组合酒器,器壁普遍很薄;具有独特造型,鼎、鬲的三足必有一足与一耳成垂直线,在视觉上有不平衡感。
商代人的崇拜神鬼,形成了商代青铜器纹饰庄重、狞厉之美,并以其精美绝伦的装饰造型成为人类文明进程中又一夺目的瑰宝。
夏商周青铜器简介

2、生活用品
炊食器:指烹煮
食物和盛取食物 的青铜器。常见 器形有鼎、鬲、 甗、簋、簠、盨、 敦、豆、匕等。
水器
匜(yi)和盘起注水和 承水作用,匜起源于 瓢,圈足,尾有扳, 盘则多圈足、敞口。
鉴为大盆,盛水, 还可沐浴、照容貌 和盛冰降温。
觚、斝
生活用具
青铜器中的生活用具较少, 有限的青铜主要用于制造 礼器和兵器。在兵器被铁 器所取代、礼器被历史淘 汰后,生活用具成为青铜 器的主角。 生活用具有带钩、铜镜、 灯、博山炉、摇钱树、车 马器等。
3、乐器——编钟
四、名器例举
司母戊鼎,1939年出 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 武官村商王陵区,是 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 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 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 代表作,国家一级文 物,现收藏于中国国 家博物馆
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 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 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饕 餮是传说中好吃的野兽, 把它铸在青铜器上,表示 吉祥、丰年足食。耳廓纹 饰俗称虎咬人头纹,这种 纹饰是在耳的左右作虎形, 虎头绕到耳的上部张口相 向,虎的中间有一人头, 好象被虎所吞噬。耳的上 面还有两尾鱼形。足上铸 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 线条清晰。 司母戊鼎是中国殷代青铜 器的代表作,标志着商代 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水平。
此器采用了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装饰手法,将四羊与器身 巧妙地结合为一体,使原本造型死板的器物,变得十分生 动,将器用与动物造型有机地结合成一体,并擅于把握平 面纹饰与立体雕塑之间的处理,达到了技术与艺术的完美 结合。 甲骨文中的羌字,字形即为人头上戴羊角,世界各原始民 族习见用羊角、牛角、鹿角为饰物,其含义有: 1、最早头上戴角、身披兽皮是为了狩猎时诱惑野兽的需 要; 2、氏族节庆日,参加舞蹈的人头上戴双角或有角假面; 3、阶级分化后,部落酋长、显贵才戴羊角,有表示权力 与尊荣之意; 4、巫师礼神作法戴羊角帽; 5、氏族崇拜的神也有角。
论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成就

论夏商周青铜器的艺术成就哎,提起夏商周,那可是咱们中华文化的根啊,真是令人想入非非。
想象一下,当时的工匠们,手里握着工具,心中有个大大的梦想,造出那些精美绝伦的青铜器。
光是想想就让人激动,青铜器可不仅仅是个器具,简直就是艺术品,仿佛每一个细节都在讲故事,真是神奇得很。
夏商周的青铜器可谓是“玲珑剔透”。
它们不仅仅是用来盛食物的碗、盘,还是传递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想想看,那个时代的人们多么看重这些器具,贵族们在宴会上炫耀自己的青铜器,就像今天的潮人秀品牌包,谁能不羡慕呢?这些器具上雕刻的花纹,简直可以说是“工匠的灵魂”,每一刀每一划都透露着工匠对生活的热爱,简直让人心潮澎湃。
再说说它们的造型,那真是“别具一格”。
从鼎到尊,从盉到罍,真是让人眼花缭乱。
很多青铜器的设计灵感,甚至是从大自然中汲取的,鸟兽鱼虫的形态在青铜器上都能找到,仿佛这些器具也有了生命,跟着主人一起感受历史的风雨。
想象一下,古人围坐在炉边,喝着酒,吃着肉,手里捏着的就是这样的艺术品,简直是“人间美味”,再加上那气氛,哇,简直不能更幸福。
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那可真是“巧夺天工”。
想当年,铸造这些器具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温度、合金比例、模具设计,全都是学问。
那些工匠就像现代的科学家,精心调配,反复试验,真是拼劲十足。
一个不小心,可能就毁了整个作品。
可想而知,能成功铸造出这样精美的器具,他们的成就感得有多大呀,真是“心中有数”。
青铜器在历史上的作用也不容小觑。
它们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用具,更是宗教祭祀和政治象征。
祭祀的时候,用这些青铜器来敬天祭祖,那场面,想想就让人热血沸腾。
古人对于青铜器的崇敬,就像咱们现在对待传统文化一样,心中满是敬仰。
它们不仅连接着历史,更是文化的传承,代代相传,仿佛在告诉后人:“嘿,别忘了我们的根在哪!”在这背后,青铜器还见证了历史的变迁。
夏商周的更替,权力的交替,都在这些器物上留下了印记。
每一个器具都像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告诉我们曾经发生过的种种。
中国古代史夏商周时期

.
17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商代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后期统 治者因占卜记事而刻 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19世纪末被发现。在 河南安阳小屯殷墟出 土的甲骨文,已发现 的有10多万片甲骨, 其中有更多的是占卜 后没有刻上字的甲骨 片。
.
18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商代甲骨文
商代占卜用龟的腹甲、背甲 或牛的肩胛骨,有时也用羊、 猪、鹿等的肩胛骨。甲骨在 供占卜前要经过加工修治。
诸侯对周王的臣属关系一般要通过特定的册命仪式予以 肯定。不仅诸侯国在最初分封时要经过王的册命,每一 任新即位的诸侯也要由周王重新册命,以示承认。这是 权力来源于周王的象征。
.
44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西周礼乐文明
在各种典礼、仪式中,不同社会地位的参与者都有各 自不同的、严格的具体行为规范。通过这些行为规范 区别尊卑、亲疏、贵贱、贤愚等社会范畴,是周代礼 制的基本精神。
1、把血肉除净 2、锯削磨平 3、钻凿
.
19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龟甲刻辞与灼后的卜兆
.
20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商代甲骨文
荣王 懿
.
郭董王罗 甲 沫作国振 骨 若宾维玉 四
字字号号 堂
鼎彦观雪
堂堂堂堂
或
礼
堂
21
青铜文化与礼乐文明
甲骨文已经是成系统的 成熟文字,字形结构复 杂、语法完备,目前所 见甲骨文有5000字左右, 已经确认的不到三分之 一。
各类地方势力管辖。
从考古学对商文化分布的研究看,商朝国家控制的整
个地区十分广阔,可能东至大海,西至陕西西部,南
跨长江湖南和江西,北抵山西中部,东北到辽宁,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青铜时代从公元前二千年前左右形成,经夏、商、西周和春秋时代,大约经历了十五个世纪。
在商的晚期和西周早期,青铜的冶铸业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标帜而达到高峰。
在当时的亚洲大陆上,商周的青铜冶铸业所产生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
中国青铜器鼎盛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
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
中国古代青铜器显示出古代匠师们巧夺天工的创造才能。
用陶质的复合范浇铸制作青铜器的和范法,在中国古代得到充分的发展。
陶范的选料塑模翻范,花纹刻制均极为考究,浑铸、分铸、铸接、叠铸技术非常成熟。
随后发展出来毋需分铸的失蜡法工艺技术,无疑是青铜铸造工艺的一大进步。
东周时代,冶铸技术发展较高,出现了制造青铜器的技术总结性文献《考工记》。
书中对制作钟鼎、斧斤、弋戟等各种器物所用青铜中铜锡的比例作了详细的规定。
由于战争频繁,兵器铸造得到了迅速发展。
中国青铜器还有一特点,就是迄今为止没有发现过任何肖像。
不少的青铜器用人的面形作为装饰品,如人面方鼎、人面钺等,但这些人面都不是什么特定人物的面容。
更多的器物是人的整体形象。
商周青铜器中数以万计的铜器留有铭文,这些文字,现在一般叫金文。
对于历史学者而言起着证史、补史的作用。
礼乐重器
我们常说“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等,鼎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一种象征,具有极其崇高的意义。
鼎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人们在尊崇鼎的价值的时候,常常忘记了它本来的用途,其实它是一件炊器,多用于祭祀或典礼时盛煮鱼猪牛羊肉等食物,相当于现在的锅。
司母戊鼎因其腹内壁上有铭文“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王祭祀其母(名戊)的纪念器物。
司母戊鼎是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它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
1939年3月,这只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因鼎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起来。
后来消息走漏,日本人来搜索未成,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们巧妙地送出另外一鼎,算将此鼎留下。
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重新掘出,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
同年十月底,当时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当地驻军将大鼎作为寿礼,用专车运抵南京,蒋介石指示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值1948年夏,该鼎首次公开展出,蒋介石亲临参观并在鼎前留影,可见受重视程度之高。
后来,国民党政府曾想将此鼎运往台湾,终因过于困难,才打消了这一念头,建国后,此鼎存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现已成为镇馆之宝。
虢季子白盘,铸于公元前816年,因作器者为虢季子而得名。
它与散氏盘、毛公鼎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器。
以铭文字数而言,虢季子白盘字数稍逊(111字),但就制作之精良与体量之大,则以此盘为最。
虢季子白盘造型奇伟,酷似一个大浴缸。
盘口呈圆角长方形,四面各有两个兽首,口中衔环,腹部饰环带纹,口沿下饰窃曲纹,盘内底部有8行铭文,说的是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正月,虢国的子白奉命讨敌,大胜而归,宣王给予嘉奖并赏赐,子白因而作盘以为纪念。
铭文中的许多字句可以与《诗经》中的篇章相互印证,是研究当时北方民族关系和西北地区地理的重要史料。
相传,此盘出土后,曾被当地农人用以盛水饮马,后几经辗转,终归国有,为更多人识其价值。
、
其实像我们学过的诗中有过“觥觚交错”尊者举觯,卑者举角"等等,也是青铜器的形式,"。
《考工记.梓人》引《韩诗》云:"一升曰爵,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
中国古代青铜器不但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每件青铜器都是一件艺术精品,独具魅力。
这些荟萃了工艺技巧与文化艺术的杰作,使得出现并不算最早的中国青铜文明后来居上,站在了世界的先进行列,并将青铜冶铸的技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