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葫芦岛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葫芦岛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2020·嘉兴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甲】如何规范网络募捐?如何防止网络骗捐?解决这些问题是网络募捐的当务之急。
【乙】根据我国相关法律,网络上的个人众筹求助构成了特定法律关系:即带有特定目的的赠予。
如果求助者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有意隐瞒事实,就构成了民法上的欺诈,资助者可以依法要求撤销法律行为并要求返还财产。
如果求助者见利忘义,存在非法占有的目的,甚至可能构成诈骗罪。
【丙】此次法院判决求助者返还筹款,正是以司法判决的方式,对网络个人求助中的欺诈行为予以明确的法律惩戒——这对于防止网络骗捐行为的发生,具有积极的样本意义。
让网络募捐全程都在阳光下运行,充分保障捐赠人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网络捐助模式就能行稳致远。
(1)文段中的加点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当务之急B . 撤销C . 见利忘义D . 就(2)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甲B . 乙C . 丙二、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2. (6分) (2016高三上·贵州期中)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跪拜:从表达礼敬到自示卑贱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跪礼的涵义在唐宋之际发生了重大的嬗变。
唐宋之前,中国是没有椅子的,只有一种叫做“胡床”的坐具,是贵族才使用的奢侈品。
一般情况下,人们都是席地而坐。
我们现在熟悉的高型坐具,如交椅、靠背椅、高凳等,都是在宋代才开始普及开来的。
唐代时虽然已出现椅子,但应用不广,只限于贵族与士大夫家庭。
高型坐具的出现,改写了中国传统的礼仪方式。
在席地而坐的先秦时代,中国人通行跪拜礼,跪拜是自然而然的,因为正规的坐姿就是双膝跪席,跪礼不过是挺直上身,再配上手部与头部的动作,如作揖、稽首、顿首,以表示对对方的尊敬,而对方也须还礼答谢。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初考试模拟试题 高二语文 答案解析与评分标准

辽宁省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初考试模拟试题高二语文答案解析及评分标准命题范围:必修下册试卷难度:中档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1.A (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因为……所以”强加因果。
由原文“科学发现有赖于创造性思维,这需要文化底蕴的涵养。
科学与人文传统、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可知,艺术人文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科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但“很多科学大师热爱文学艺术”和“艺术人文著作中所蕴含的思想对科学研究有深刻的影响”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故选A。
2.B (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人文则是主观感受,是从想象出发的”于文无据。
且人文艺术也源自生活,尊重客观事实。
故选B。
3.D (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科学与人文传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ABC均为科学家重视人文艺术;D只重人文传统,轻视科学技艺。
故选D。
4.①科学家具有理性(求真、怀疑、质疑)精神:袁隆平不迷信西方权威,下地观察,反复实验,最终攻克杂交水稻难关,体现了科学家的理性求真精神。
(或:屠呦呦通过反复实验,坚持研究,提高青蒿的抗疟效果,体现了科学家的理性求真精神。
或:钟扬已经成功地收集到了上千种植物的种子,但他仍深入高原采集种子,体现了科学家理性求真的精神。
)②科学家具有创新精神: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时,采用了国内外没有先例的方法,坚持研究并取得成功,体现出他的创新精神。
(或:屠呦呦创建低温提取青蒿抗疟的方法,发现青蒿素,开发新抗疟药物,体现了科学家的创新精神。
或:钟扬作为植物学家,为人类建了一个种子的“宝库”,体现了他着眼未来的创新精神。
)③科学家具有爱国精神:袁隆平因我国的普遍饥荒投入农业研究,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体现出他的爱国思想。
(或:屠呦呦研发青蒿素,将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体现了科学家的爱国精神。
辽宁省葫芦岛协作校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2

葫芦岛协作校 2018-2019 高二年级第一次月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据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据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地点。
2 .选择题的作答: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底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地区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署名笔挺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地区内。
写在试题卷、底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地区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2017-2018 学年重庆綦江区内高二联考)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 阐述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 3 小题, 9 分)阅读下边的文字,达成1-3 题。
在中国传统文人的生活和理想中,诗书画集大成于自己是最高标准,最为尽人皆知的如王维,他的诗画面感极强,其画诗味更浓,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里谈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又如王羲之,他的《兰亭集序》,其实就是为一个雅集一个派对写的序,诗人在愉悦愉悦的时候信手挥就的书稿被后代奉为书中圣帖,传说唐太宗最大的愿望就是将《兰亭集序》带进墓地。
这样等等,几乎全部的古代文人都很难从诗人、画家、书法家的身份里独自剥离出来,时代、生活方式和审美传统等因素造就了中国古典艺术的特别质量,诗书画成为中国文人身上最明显也最回味无穷的标记。
但是这个艺术传统,在急速变化、头晕眼花的今世社会中保存起来更为困难和罕有,特别是当代文学领域,能够称得上诗书画全能、带有传统文人风姿的更是百里挑一。
至于今世的社会中,这种境地就更为罕有。
目前还活跃在文坛的作家中,文学、绘画、书法兼修的,贾平凹算是一位。
从上世纪70 年月公然发布作品以来,贾平凹的写作题材和体裁都很宽泛。
其诗和散文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妙,用现代语言举一反三,表现“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的境像。
近来几年来影响颇大的长篇小说《废都》《秦腔》《古炉》《带灯》《老生》《极花》等,每一部都用不一样的艺术手段表现不一样的社会现实。
辽宁省葫芦岛一高中度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pdf

班 级姓 名考 号葫芦岛一高中12—13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 高二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命题人:张丽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2、用2B铅笔把1—6题答案,13—15题答案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用黑色签字笔把其余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下面是关于“形具快乐生”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所认为的能够产生快乐的“形”是有条件的,它必须具有参与和奉献的特点。
B.“形”是快乐的载体,指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工作,它透视出的是进取,表现出的是愉悦。
C.“具”指的是做工作必须全身心地投入,这样才能取得成功并获得快乐。
D.“生”指的是劳作、奋斗、拼搏后所获得的快乐,它既指外部感觉,也指内部感觉。
2.下面各项中对“快乐”产生的必要条件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无论是决策、管理、科研、操作,只要是对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新生活有利的工作,就有产生快乐的可能。
B.如果在工作中说得多,做得少,缺少“专心致志,精益求精,不畏劳苦,百折不回”的精神,也不能享受到快乐。
C.要想让快乐源源不断,陪伴终生,就得实践、实践、再实践,进取、进取、再进取。
D.忘我之人、不讲功劳之人、不讲名分之人才能精气神更足,获得生生不息的快乐。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这篇议论文先阐述了快乐的含义,然后分析怎样才能得到快乐,最后指出为什么需要快乐。
B.快乐是感觉,不同的人对快乐有有不同的理解。
本文所指的快乐,是马克思主义者所认为的快乐,主要指精神层面。
C.世界上的工作有千千万万,但是本文所指的工作,是大量的、琐碎的、不起眼的具体工作。
D.在议论以怎样的态度来对待工作时,作者先从正面分析怎样才能获得快乐,接着又从反方面概括不可能取得快乐的种种表现。
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辽宁省葫芦岛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运用 (共12题;共86分)1. (2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徜徉滟滪澄澈心平气和B . 取谛瘠薄镶嵌漫不经心C . 湮没零落趿拉消声匿迹D . 赊账僵硬悖谬低头诚服2. (4分) (2019高三上·静海月考)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小题(甲)我并非存心刻薄,而是想从中引出一个很实在的结论:当你遭受巨大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
和自己交朋友,还要做自己的一个冷眼旁观者和批评者,这是一种修养。
它可以使我们保持某种清醒,避免落入自命不凡或者顾影自怜的可笑复可悲的境地。
获得理解是人生的巨大欢乐。
(乙)然而,一个孜孜以求理解、没有旁人的理解便痛不欲生的人却是个可怜虫,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
(丙)成为真正的自己很难,但一旦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你也会乐此不疲。
为别人对你的好感、承认、报偿做的事,如果别人不承认,便等于零。
而为自己的良心、才能、生命做的事,虽然没有一个人承认,也丝毫无损。
(丁)我之所以宁愿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其原因之一是为了省心省力,不必去经营我所不擅长的人际关系了。
(1)文段中加下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搅扰B . 顾影自怜C . 乐此不疲D . 虽然(2)文中画线的甲、乙、丙、丁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A . 我并非存心刻薄,而是想从中引出一个很实在的结论:当你遭受巨大痛苦时,你要自爱,懂得自己忍受,尽量不用你的痛苦去搅扰别人。
B . 然而,一个孜孜以求理解、没有旁人的理解便痛不欲生的人却是个可怜虫,把自己的价值完全寄托在他人的理解上面的人往往并无价值。
C . 成为真正的自己很难,但一旦找到了真正的自己。
你也会乐此不疲。
D . 我之所以宁愿靠自己的本事吃饭,其原因之一是为了省心省力,不必去经营我所不擅长的人际关系了。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语文上学期期初考试试题

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初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第Ⅰ卷三、四题为选考题,其他题为必考题。
2.用2B铅笔把1—6题答案,13—15题答案涂在答题卡对应位置上,用黑色签字笔把其余试题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闲”是古代文论主体范畴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由其所指称的主体的自我处置与安顿方式,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心性趣味,既深刻影响了古人看取世界的方式,也直接决定了他们表现世界的结果。
所以在实际运用中,它不仅仅指人的气性修养,还成就了作品的体调与风格。
而这种气性修养与体调风格,因贴合着创作主体的自在个性和日常趣味,相对而言,比较能脱开政教的牵绊,直显艺术的本真。
所以,对它的形成发展历史作深入追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究明古代文学创作和批评的某些特点。
深入地看这种“闲”所指谓的处世态度和审物视界,可以发现,它有湛深的思想背景,儒道两家都曾为其提供过直接的精神资源。
一般以为,儒家讲究德礼,注重修身,最是庄敬不过。
其实,它并不排斥悠闲的处身方式,相反,对生活中许多快乐体验和才艺赏会都很在行,以为这种玩物适情,正可涵养人的德性。
譬如孔子就尚“身心一如”、“文质彬彬”,雅好以音乐怡情悦性,尝从人学琴,与人同歌,与弟子一起披春服而咏归,享受在大自然中的休憩乐趣。
此外又“盛容饰”,当一个人燕居独处时,“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儒家虽一人安居,仍恒慎其独。
至若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在他们看来也都寓有至理,可博人旨趣,此孔子所以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正是持这样的人生态度。
儒者即使人在陋巷,箪食瓢饮,也能做到不改其乐。
道家于此,贡献尤巨。
道家非“礼”崇“无”,最崇尚个体的精神自由。
如果说,儒家重视在社会秩序中安顿人群,他们则尤重在自然秩序中安顿自己,故论道过程中每常言及“闲”字。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同其他林木相比,竹子颇有一些独特之处,如虚心、有节、清拔凌云、不畏霜雪、随处而安等等。
这些特点,很自然地与历史上某些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发生契合,进而被引入社会伦理美学范畴,成为君子贤人等理想人格的化身,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不仅春风得意的封建宠儿常常以竹来互相吹捧或以竹自诩,那些落泊荒野的书生和隐居“南山”、待价而沽的名士,也普遍寓情于竹、引竹自况。
在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中,有关竹子的诗词歌赋层出不穷,画竹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门类,封建士大夫在私园、庭院中种竹养竹以助风雅,亦成为普遍风气。
最早赋予竹以人的品格,把它引入社会伦理范畴的,要算《礼记》了。
《礼记•祀器》中说:“……其在人也,如竹箭之有筠也,如松柏之有心也。
二者居天下之大端矣,故贯四时而不改柯易叶。
”魏晋时期政治局势反复无常,文人士子意气消沉,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一批失意文人,为逃避现实,不与当权者合作,遁隐竹林,借竹之高标、清姿佐己之风流,在当时社会引起很大震动,对后代封建文人的行止也产生了莫大影响,可以说,敬竹崇竹、寓情于竹、引竹自况,竹林七贤乃是“始作俑者”。
自此以后,中国的文人士大夫便与竹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晋室东渡之后,文人士子大量南逃,南方秀丽的山水将他们从对现实的迷惘、懑闷中解脱出来,他们纵情山水、远离尘嚣,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广袤的竹林正是他们托身、浪迹之所,竹子清丽俊逸、挺拔凌云的姿质令风流名士们沉醉痴迷。
一时间,闻有好竹即远涉造访而不通名姓者有之,种竹十顷栖居林中者有之,对竹啸吟终日不辍者亦有之,王徽之、张廌(zhì)、翟庄、袁粲等,是其中风流最著者;王徽之乃至声称:不可一日无此君!这一时期,文人雅士赋竹、赞竹,为竹作谱,蔚成风气,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植物专谱——戴凯之的《竹谱》正是在这种风气下以韵文的形式诞生的。
葫芦岛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

葫芦岛市高二上学期语文第一次联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7分)1. (6分) (2016高三上·如东月考) 阅读材料,完成文后各题。
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选自朱光潜《考据、批评与欣赏》有删改)(1)第二段中详细列举“功课”内容的作用是什么?(2)请概括“富于考据癖的学者”所犯错误。
(3)作者认为怎样才是真正的欣赏?2. (9分) (2020高二下·晋中月考)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各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八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答题时间:分钟总分数: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王泽民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的骨髓,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已经深深渗透到了与中国文化有关的每一个元素和成分之中,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之一。
每个置身于中国文化视野中的社会成员,无论你愿不愿意,承不承认,你都无法摆脱那与生俱来的中庸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
因此,正确地认识中庸之道,并加以合理的应用,既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无可回避的文化责任。
中庸思想起源很早。
《尚书》中就已经记载了很多关于古代圣王执中、行中的例子。
在《尚书•大禹谟》中,有被宋儒称为“十六字心传”的那一著名的箴言:“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尚书•洪范》记载中就有中道的思想:“无偏无颇,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由此,我们可以把《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中庸”一词,语出《论语•雍也》。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意思是,中庸乃至高的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了。
孔子这样推许的“中庸”,其含义到底是什么?朱熹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
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
”这样,中庸一词的含义就是,中,是一种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庸,则是说这样做是不可更易的常理。
另一种解释来自汉代的郑玄。
他注解说:“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
”意思是,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
参照许慎《说文解字》的说法,“中,内也;上下通也”“庸,用也”,则“中庸”的本义就是中道的运用,郑玄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不管怎样,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
这一点,也可以通过孔子的其他言论来参证,如“过犹不及”,意思就是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打个比方,比如勇敢,过了就是鲁莽,不及就是懦弱,只有恰如其分的勇敢,才符合勇敢概念本身。
事实上,中庸本来是一种道德修养境界,但是孔子把它普泛化了,在这种普泛化的过程中,中庸也自然而然地转换为一种方法论了。
一件事我们可以尽可能追求最优解,但是每件事都要追求最优解,实在是太难了。
这样一个最优解,怎样才能做到呢?孔子的教导是,“吾有知乎哉?无知也。
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
“叩其两端”或“执其两端”,就是指从情的两种极端的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寻求和两种极端完全不同的最优解。
这种“叩其两端”的处理方式,也着实不容易。
为什么孔夫子要悬置这样一个大家都很难做到,却又不得不努力去做的高标准?缘由大约有三。
其一,儒家以祖述尧舜,倡明先王之道为己任。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很容易把先王之道理想化。
中道的思想作为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更是情理之中的事。
其二,儒家的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大环境下的产物。
在农业社会中,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以及由单一性而必然存在的重复性,乃是儒家倡导凡事追求最优解思想的社会背景。
其三,农业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慢节奏也为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提供了时间上的可能性。
1.关于“中庸之道”,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尚书》中强调“执中”的政治智慧,可以看作是中庸之道的思想源头。
B.中庸是孔子推许的至高道德修养境界,长久以来,很少有人能够做得到。
C.在朱熹看来,中庸就是凡事都追求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最为恰当的状态。
D.郑玄认为中庸就是中道之运用,这种解释比朱熹的解释更符合中庸的本意。
2.文中说,“中道本身便是极高极难的标准”,下列不能成为其依据的一项是A.凡事都要尽可能追求最为恰当合理的处置,不能过,也不能不及。
B.中庸从一种道德修养境界转换为一种方法论,很难适用于每一件事情。
C.从事情的两种极端状态入手,认真推敲研究并寻求最优解并不容易做到。
D.中道思想作为古代圣王的成功秘诀,已经被儒家抬高到理想化的程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中庸之道作为一种方法论,已经成为构成普遍的文化心理和社会心理的核心要素。
B.能否正确认识并合理应用中庸之道,既体现人们的智慧,又反映人们的文化责任感。
C.中庸之道是古代农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根本原因是当时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单一性。
D.儒家凡事追求最优解的理想化方案,长此以往便促成了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的慢节奏。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徐坚,西台舍人齐聃子也。
少好学,遍览经史,性宽厚长者。
圣历中,车驾在三阳宫,御史大夫杨再思、太子左庶子王方庆为东都留守,引坚为判官,表奏专以委之。
方庆善《三礼》之学,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又赏其文章典实,常称日:“掌纶诰之选也。
”再思亦曰:“此凤阁舍人样,如此才识,走避不得。
”坚又与给事中徐彦伯等同修《三教珠英》,诸人依坚等规制,俄而书成,迁司封员外郎。
神龙初,再迁给事中。
时雍州人韦月将上书告武三思不臣之迹,反为三思所陷,中宗即令杀之。
时方盛夏,坚上表日:“月将诬构良善,故违制命,准其情状,诚合严诛。
但今朱夏在辰,天道生长,即从明戮,有乖时令。
谨按《月令》:‘夏行秋令,则丘隰水潦,禾稼不熟。
’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伏愿详依国典,许至秋分,则知恤刑之规,冠于千载;哀矜之惠,洽乎四海。
“中宗纳坚所奏,遂令决杖,配流岭表。
时监察御史李知古请兵以击姚州西贰河蛮,既降附,又请筑城,重征税之。
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
独建议以为不便。
睿宗不从,令知古发剑南兵往筑城,将以列置州县。
知古因是欲诛其豪杰,没子女以为奴婢。
蛮众恐惧,乃杀知古,相率反叛,役徒奔溃,姚、嵩路由是历年不通。
坚妻即侍中岑羲之妹,坚以与羲近亲,固辞机密,乃转太子詹事,谓人曰:“非敢求高,盖避难也。
”及羲诛,坚竞免坐累。
坚多识典故,前后修撰格式、氏族及国史等,凡七入书府,时论美之。
十七年卒,年七十余,赠太子少保,谥日文。
(节选自《旧唐书•徐坚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此才识,走避不得走避:逃跑躲避。
B.哀矜之惠,洽乎四海哀矜:怜悯慎重。
C.遂令决杖,配流岭表决杖:处以杖刑。
D.坚多识典故典故:典制掌故。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B.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C.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D.陛下诞膺灵命/中兴圣图/将弘羲轩之风/以光史策之美/岂可非时/行戮致伤和气哉/君举必书/将何以训/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徐坚博识多闻,富有才华。
他年少时博览经史,担任判官时被委以起草表奏的重任;他参与修撰格式、氏族以及国史等,七次进人书府,受到时论赞美。
B.徐坚为人正直,敢于进谏。
当时韦月将因得罪武三思受其诬陷而被皇上下令处死,徐坚上表进谏,认为皇上在夏季行刑不合时令,皇上最终采纳了他的表奏。
C.徐坚思虑周全,很有远见。
李知古出兵攻打姚州西贰河蛮,等到他们归降以后,又修筑城池,征收重税。
徐坚认为不妥,后来果然李知古被杀,蛮众反叛。
D.徐坚洁身自好,主动避嫌。
他的妻子是当时侍中岑羲的妹妹,但他没有因此而求取高位,而是坚决辞去机要职务;后来岑羲被杀,他也避免了大灾难。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O分)(1)每有疑滞,常就坚质问,坚必能征旧说,训释详明,方庆深善之。
(2)坚以蛮夷生梗,未得同华夏之制;劳师涉远,所损不补所获。
(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二绝(其二)[宋]陈与义卷地风抛市井声, 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8.这两首诗都写出了“清明日暮”的景色,其共同的景色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借此抒发了怎样的情感?(5分)9.这两首诗各自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出师表》中诸葛亮阐述自己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2)《琵琶行》中描写诗人被贬之后居住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劝学》中“,”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题卡上把所选大题对应的题号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能选做另一道大题里的小题。
如果多涂按所答第一大题评分;多做按答的第一大题评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瓦尔特•施那夫斯奇遇记[法]莫泊桑自从随军入侵法国以来,瓦尔特•施那夫斯觉得自己处处背时不顺。
他身体肥胖,走起路来很费劲,老是喘气,他那双又肥又厚的平脚板,痛得他苦不堪言。
每当夜幕降临,他裹着大衣躺在地上睡觉,这时,他总要久久地思念着留在家乡的妻子儿女。
碰到好吃的东西,他总是细嚼慢咽,仔细品尝。
他常这样想,人一死,世上一切良辰美景、欢快幸福岂不立即就化为乌有。
他所属的那个兵团向诺曼底进发。
有一天,他奉命跟一支小分队外出侦察。
田野里一切似乎都毫无动静,这些普鲁士人放心大胆地走进一个沟壑纵横的小山谷。
突然,枪声大作,猛烈的火力阻挡了他们的去路,他们队伍中立即有二十来人被撂倒。
一支游击队从一个巴掌大的小林子里直扑而来。
施那夫斯起初愣在那里没动,他一时不知所措,竟忘了赶快逃命。
随后他才拔腿就逃,但立即又意识到自己慢得像一只乌龟。
这时,他看见,在他前方六步开外有一道宽宽的地沟,上面长满荆棘并有枝叶掩盖,他猛然双脚一并,纵身往沟里一跳,正如从桥上往河里一跳那样。
有一段时间,枪声、叫喊声与呻吟声仍清晰可闻。
后来,一切归于平静,寂寥无声。
这个普鲁士大兵开始盘算起来:我该怎么办呢?如果回部队的话,那又要去过开战以来那种苦不堪言的生活,每天忧心忡忡,惊恐不安,疲劳难耐!可是,到底怎么办呢?总不能老待在这条沟里,一直到战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