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阅读练习题及答案
人教部编版2020年历史七下第12课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课后练习和答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课后练习一、擦亮慧眼,认真识别,每道题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相信你是最棒的噢!1.《东京梦华录》记载:茶坊每五更点灯,买卖衣服图画花环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大抵诸酒肆瓦市,不以风雨寒暑,白昼通夜。
此生活景象反映了( )A.北方人口南迁,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B.唐朝经济繁华,饮茶成风C.宋代都市生活丰富,商业繁荣D.唐代社会开放,文学兴盛2.北宋东京城内“瓦舍”盛行的主要原因是( )A.市民阶层的壮大B.农民的需要C.士大夫的提倡D.达官贵人的需要3.下列有关宋代社会风貌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饮茶之风开始盛行B.各种文化、体育活动蓬勃发展C.有专门的娱乐场所,被称为“瓦舍”D.士人受到社会普遍尊重4.《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黑旋风”李逵与“浪子”燕青逛东京大街,这条大街上有人说书、唱曲、卖饮料、相面算卦、杂耍、表演等。
请问他们走到了什么地方( )A.瓦舍B.早市C.蕃市D.集贸市场5.一位法国学者说,(宋代中国)“现代化”的程度令人吃惊……在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方面,中国是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家。
下列能够反映宋代社会经济与人们生活达到“现代化”水平的有( )①会子②蕃坊③瓦舍④岁币⑤互市A.①②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6.王强同学复习中国古代文学史时,对其主要成就进行了归纳整理,其中有一项出现了错误。
这一项是( )A.唐朝诗歌创作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诗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B.杜甫的“三吏”“三别”是史诗里的不朽名篇C.宋代文学家中具有豪放风格的有苏轼、辛弃疾、李清照D.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7.我国古代文化名人辈出,成就斐然。
以下著作与作者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史记》司马迁B.《齐民要术》贾思勰C.《授时历》—郦道元D.关汉卿—《窦娥冤》8.宋元时期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
下列选项与宋元时期史实不符合的是( )A.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一“交子B.郭守敬主持编写《史记》C.关汉卿是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D.宋朝政府积极鼓励海外贸易9.元朝是我国古代戏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名家辈出,关汉卿就是其中一位。
珠海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珠海市2020-2021学年度第二学期普通高中学生学业质量监测高三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2B铅笔在“考生号”处填涂考生号,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所在的学校以及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目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
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美国学者理查德•利汉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
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
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并不只有“通过城市的社会经济的研究”,才能揭示城市发展的规律性的东西。
除了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同样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城市,研究城市,不是纯粹的研究城市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
文学中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
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诸如抗战中的重庆与昆明,具体而微的成都杜南草堂。
2023年浙江嘉兴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2023年浙江嘉兴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一、社会实践为提升同学们的劳动素养,学校拟开辟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请你参与相关活动。
【任务一布置文化墙】1.为宣传农耕文化,筹备组准备在基地围墙上配上相关图画,请同学们一起参与讨论。
组长:我认为可以在墙上画常用农具。
看,这是我画的。
你:好主意!同学们不一定认识这几种农具,我来注一下拼音,再用汉字写出来。
(1)(chú)______头(2)______(lián)刀(3)铁(qiāo)______组长:不错啊!这三个字有不少共同点,你是否也有发现?你:考我?这难不倒我,我可以从造字法、部首等角度去探究发现:(4)______2.筹备组准备在墙上配一副对联。
组长写好了上联“麦浪涌绿波稼穑园前留愿景”,三位组员各自对了下联,请你挑选最合适的一个()A.犁轻耕沃土古今黎庶乐耕耘B.田风传野籁桑麻事内话来年C.农桑扶社稷千载耕耘皆事业【任务二命名种植园】3.下图是劳动实践基地规划图。
请你从古诗文中寻找灵感,参照B园区的命名方式,给C或D园区命名,并解说你的创意。
古诗文提示:《钱塘湖春行》《卜算子·咏梅》《桃花源记》……规划方案:基地分为4个园区,分别种植粮食作物、蔬菜、树木和花卉。
命名解说:B园区种植蔬菜,取名为“蔬乐园”,创意来源于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中的“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
用“蔬乐园”命名,既点明此处种植的是蔬菜,又能体现同学们在劳动实践中体验到的快乐和收获的满足。
【任务三说服好朋友】4.学校决定让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基地的管理。
朋友小舟表示:我们平时学习忙,没有时间;再说也没种植经验,不能参与管理。
请你说服..他。
二、文化传承班级开展“文化传千古,非遗焕新彩”探究活动。
请你阅读以下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前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如何让非遗焕发新彩?让我们从这次活动开始,成为非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一起去探索打开非遗的无限可能。
上海中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上海中考语文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00 分钟)一、文言文(39 分)(二)阅读下面的词,完毕第 6--7 题(4 分)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6. 7.分)(三)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字,完毕第 8--9 题(8 分)【甲】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乙】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四)阅读下文,完毕第 10--13 题(12 分)韩生料秦王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下令猎于北郊。
前日,民皆徙避之。
有韩生者止之曰:“王之爱子病三日矣,王心忧之,必不出。
”已而果然。
或问之曰:“吾宿卫①王宫,且不知王之爱子病也。
子何以知之?”韩生曰:“吾闻王之爱子好纸鸢,吾登而望王宫之上,三日不见纸鸢②矣,是以知之。
”【注】①宿卫:(注释看不清晰)。
②纸鸢:风筝。
10. 解释文中的加点词。
(4 分)⑴昔者秦王好猎而扰民 ( ) ⑵王之爱子病三日矣 ( )这首词题目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分)“可怜白发生”体现的作者情感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11.用当代汉语解释下面的句子。
(2 分)子何以知之?12.本文情节波折,引人入胜。
请在下面空格处依次填入恰当的内容。
(3 分)秦王将猎---- ----韩生劝止 ----------------------------- 韩生释疑13.这则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3 分)A.遇事要勤学好问。
B.要善于见微知著。
B 阐明了上海交响乐园过去的音乐录制条件十分简陋。
中国现代文学习题集含答案

中国现代文学习题集(含答案)一、填空题1.文学革命开始于( )年,它是(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展。
2.1915年9月( )主编的()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3.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 ),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
4.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提出了( )的口号。
5.胡适创作的现代最早的白话戏剧是( )。
6.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提出文学革命的( )。
7.周作人在其《平民文学》一文中提出( )与( )的创作原则。
8.1917-1920年文学革命时期的文学思潮,( )占主潮地位。
9.1917-1921年郭沫若的文学思想,集中表现在论文( )和通信集( )中。
10.最早代表复古主义文学思潮反对文学革命的是( ),他在《新申报》上发表( )、( )、等文言小说,影射和攻击新文化运动。
11.1921年1月成立于( )的( )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社团。
12、文学研究会的会刊有( )和( )。
13. 文学研究会被称为( )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
14.1921年7月成立于( )的( ),是五四时期第一个浪漫主义文学社团。
15.创造社在思想上倾向于( )。
16.五四时期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是( )和( )。
17.在创造社中还有象征派诗人( )、( )、( )。
18.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 )、( )、( )等,都是欧美留学生。
19.1926年,徐志摩、闻一多在《晨报副刊》上主编《诗镌》周刊,提倡( ),被称为( )。
20.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一文中提出了“三美”主张,即( )、( )、( )。
21.新月社后期,梁实秋宣扬( ),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22.语丝社成立于( )年,其主要成员有( )、( )、( )。
23.语丝社对中国现代( )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24.成立于1925年的( )和( ),都是鲁迅发起和领导的。
25.狂飚社的主要成员有( )、( )等,受()思想影响较深。
初二语文作家作品试题答案及解析

初二语文作家作品试题答案及解析1.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A.北宋韩愈的《马说》、郭沫若的《石榴》都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B.《敬业与乐业》是一篇议论文,中心论点是“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总体结构是总-分-总。
C.《海燕》是高尔基早期创作的一篇著名散文诗。
运用象征手法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预言沙皇的黑暗统治必将崩溃,号召广大劳动人民积极行动起来迎接伟大的革命斗争。
D.《白杨礼赞》的作者是中国现代作家茅盾,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
“不平凡”既是作者用来抒发赞美之情的基础,也是用来文章的感情线索。
【答案】A【解析】韩愈是“唐朝”的。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高尔基的《海燕》是一首散文诗,兼具散文和诗的特点。
B.《敬业与乐业》是演讲词,作者注意语言表达的通俗浅显,让听众容易理解。
C.《陋室铭》《活板》《核舟记》的作者分别是唐代的刘禹锡、宋代的沈括以及清朝的张潮。
D.《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是一篇科普说明文,课文标题是个设问句,它起着三个方面的表达作用。
一是抓住人们所熟知的花的特征提出问题,有助于提示文章的中心;二是以设疑激趣,富有吸引力;三是文章主体部分从六个方面先按横向说明的逻辑顺序再按纵向说明的时间顺序说明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的原因。
【答案】C【解析】《核舟记》作者应是明朝的魏学洢。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
3.名著阅读 (3分) 读下面的语段,然后回答问题。
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祥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白,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快跑,飞跑,不足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
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腰,一蹲腿,或一直脊背,它就会马上应和着,给祥子以最顺心的帮助,他与它之间没有一点隔膜别扭的地方。
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习题含答案

《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 元朝戏曲空前发达,出现了元曲。
元曲是由什么组成的?()A. 诗、杂剧B. 乐府、散曲C. 词、散曲D. 杂剧、散曲【答案】D2.下列有关宋词的叙述,不确切的一部()A. 是宋朝文学的主要成就B. 是一种新体诗歌,汉朝时已经出现C. 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D. 经过五带到两宋,获得极大发展【答案】B3.下列反映宋朝电视剧中出现以下场景,你认为不符合史实的是()A. 夜市有小吃B. “瓦肆”上演《红楼梦》C. 百姓中秋赏月D. 朋友一起饮茶喝酒【答案】B4.宋代市民阶层的兴起,带来了市民文化生活的繁荣。
以下体育活动中,宋代市民不能参与的是()A. 相扑B. 蹴鞠C. 跆拳道D. 水上运动【答案】C5.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做()A. 城B. 市C. 坊D. 瓦舍【答案】D6.宋元时期,城市文化生活丰富多彩。
其根本原因是()A. 政权并立,民族融合B. 统治者纵情享乐的影响C. 城市经济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D. 宋词元曲等文学形式的广泛流行【答案】C7.有学者谈到“坊巷的开放,坊市的混一,展现了宋代城市管理以经济生活为主旋律的开放的特点。
”宋朝城市经济生活开放的特点表现在( )A. 娱乐生活丰富B. 使用交子购买物品C. 出现夜市等D. 传统节日丰富【答案】C8.“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疃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首诗描绘了我国下列哪个朝代的节日欢乐气氛?这个朝代的文学主流是?()A. 唐朝;诗B. 宋朝;词C. 元朝;曲D. 明朝;小说【答案】B9.宋代市民文化生活丰富的主要原因是()A. 士大夫的提倡B. 达官贵人的提倡C. 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的壮大D. 农民的需要【答案】C10.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A. 集市B. 瓦子C. 勾栏D. 邸店【答案】B1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课时练习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习题 4(含答案)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同步练习: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含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共17小题)1.瓦子在宋代城市盛行的主要原因()A.士大夫的提倡B.市民阶层不断壮大C.农民的需要D.达官贵人的需要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描写的是()的节日欢乐气氛.A.汉朝B.唐朝C.宋朝D.元朝3.你要查找五代的历史,需要阅读()A.《资治通鉴》B.《马可•波罗行纪》C.《梦溪笔谈》D.《贞观政要》4.生活在两宋之交,其词具有:“风格委婉,感情真挚,善用口语,清新自然”特点的是()A.苏轼B.关汉卿C.辛弃疾D.李清照5.如图是元朝最著名画家的代表作《秋郊饮马图》.该画的作者是()A.吴道子B.赵孟頫C.阎立本D.张择端6.《百子戏春图》中的“春”所指的节日与下列那一句诗所指的相同是()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B.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C.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D.天碧银河欲下来,月华如水照楼台7.两宋时都市中的“瓦舍”是()A.夜市B.商业区C.娱乐场所D.居住区8.宋代农民的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和改善的原因有()①雕版印刷的普及②书籍文化用品的流行③社会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①②C.②③D.①③9.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东京城内出现了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A.市B.瓦子C.勾栏D.邸店10.假如时光倒流,你来到宋代江南某户人家作客,你不可能遇到()A.主人盛上占城稻米饭B.主人家桌子上摆着瓷器茶水壶C.主人告诉您有些商人用纸币做买卖D.主人的儿子们正在谈论马可•波罗11.图为我国古代的“瓦舍”,取“来时瓦舍,去时瓦解”之意.它的出现反映了()A.隋唐科举制发展 B.唐朝民族关系和谐C.宋代市民文化丰富D.明清工商业繁荣12.近期,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一档大型文化类益智竞赛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打造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小明也自拟了一道题目:“豪放风格;抗金斗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符合上述条件的词人是()A.苏轼B.李清照C.岳飞D.辛弃疾13.宋朝高度发达的商业文明,反映在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假如你生活在北宋,你有可能做到的是()①去瓦子看节目表演②携带交子去买大宗商品③贩卖丝绸到海外④和回族人做买卖.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14.某校举办宋代历史专题手抄报比赛,一位同学搜集了如图中的三幅图片,它们共同反映的主题是()A.南宋经济重心的南移B.宋朝商业和海外贸易繁荣C.南宋经济的快速发展D.宋朝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15.身患绝症后当选“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的姚厚芝为给孩子留下学费毅然用127万针绣成了《清明上河图》.历史上,这幅名作在画家的笔下描绘了哪一都城的繁华景象()A.汴京B.大都C.长安D.临安16.宋代风俗画出现并日益增多.宋代旷世名作、风俗画《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A.顾恺之B.吴道子C.张择端D.赵孟頫17.通过如图(清明上河图),我们了解()A.唐朝对外交往B.北宋的社会生活C.明朝的商业活动 D.清朝的建筑风格二.填空题(共5小题)18.司马光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他编写的《》是一部的通史巨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美国学者Richard Lehan在其所著的《文学中的城市》中,将“文学想象”作为“城市演进”利弊得失之“编年史”来阅读。
在他看来,城市建设和文学文本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因而,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
这种阅读还关系到理智的以及文化的历史:它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极力理解并欣然接受的“北京”“上海”或“长安”,同样也是城市历史与文学想象的混合物。
讨论都市人口增长的曲线,或者供水及排污系统的设计,非我辈所长与所愿;我们的兴趣是,在拥挤的人群中漫步,观察这座城市及其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在平淡的日常生活中保留想象与质疑的权利。
关注的不是区域文化,而是都市生活;不是纯粹的史地或经济,而是城与人的关系。
如此兼及“历史”与“文学”,当然是我辈学人的学科背景决定的。
关注“文学的城市”,必须兼及作家、作品、建筑、历史、世相、风物等,在文化史与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
如此“关注”,自然不会局限于传统的“风物记载”与“掌故之学”。
对城市形态、历史、精神的把握,需要跨学科的视野以及坚实的学术训练,因此,希望综合学者的严谨、文人的温情以及旅行者好奇的目光,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谈到都市,我一再坚持,必须把“记忆”与“想象”带进来,这样,这座城市才有生气,才可能真正“活起来”。
把人的主观情感以及想象力带入都市研究,这个时候,城市才有了喜怒哀乐,才可能既古老又新鲜。
另一方面,当我们努力用文字、用图像、用文化记忆来表现或阐释这座城市的前世与今生时,这座城市的精灵,便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驰骋想象”,这个让历史学家深感头痛的话题,很可能在文化史家那里如鱼得水——解读诸多关于北京的“不实之辞”,在我看来,意味无穷。
因为,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
关于都市的论述,完全可以、而且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
就像所有的回忆,永远是不完整的,既可能无限接近目标,也可能渐行渐远——正是在这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的巨大张力中,人类精神得以不断向前延伸。
记忆不仅仅是工具,也不仅仅是过程,它本身也可以成为舞台,甚至构成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
既然我们对于城市的“记忆”,可能凭借文字、图像、声音,乃至各种实物形态,今人之谈论“都市想象”,尽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无言的建筑、遥远的记忆、严谨的实录、夸饰的漫画、怪诞的传说、歧义的诠释……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珍惜,并努力去寻幽探微深入辨析。
因而,在对都市的解读中,可以是正宗的“城市研究”,也可以是“文学中的城市”;可以兼及古今,也可以比较中外;可以专注某一城市,也可以是城城联姻或城乡对峙;可以阐释建筑与景观,也可以是舆论环境或文学生产;可以侧重史学,也可以是艺术或文化。
一句话,只要是对于“都市”的精彩解读,不讲家法,无论流派。
(摘编自陈平原《文学的都市与都市的文学》)
材料二:
城市文学研究,有一个学科归属问题亟待解决。
我们是将它归入传统文学研究,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还是将它归入城市学这门学科?对于第一种做法,我的看法是,因为它受到了文学研究之内各种规则的制约,并且缺乏一种对等相通的经验上的把握,所以很难真正进入到文学价值评判领域,也难以与其他学科发生对话关系。
一种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可能要更为有效,因为它的视野更大,也能够在时代精神的符号表征与文学形式之间看出隐秘的联系。
城市学范畴内的城市文学研究,使得叙事演变与精神历史的共鸣和互证得以成立。
目前我们对城市学本身的理解还存有一定的问题。
城市学并非严格意义上的社会学子嗣,换句话说,在传统学科里面增加一些城市视角,以此应付分散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社会学中的城市问题,以及历史学中的城市主题,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
真正的城市学有着它自己的问题域和方法论,并且,唯有在这样一种问题域之内加以观照,在这样一种独有的方法论的统摄之下,城市学才能够兼容其他传统学科,才能触及到这门学科所要处理的对象的本质。
在这一点上,将城市文学研究列为城市学的子题是没有疑义的。
中国文化有着强大的乡土文明传统,城市一直是被诅咒的对象,甚至是被删除的对象。
一种城市经验的出现,在文学这个范畴内,势必分裂为两种不同倾向。
对于作家来说,这种独特经验,是青年一代的写作者必须去关注的,因为他们恰恰生活在此;像年长一代作家那样,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东西,对年轻一代作家来说,已经不再可能。
而对于城市学研究者来说,他们所要处理的对象就更为复杂,他们既要思考诸种城市经验元素,以便将它向认知提升,还要面对已然被塑造了的文学中的城市经验形态。
经验走在前面,而判断总是滞后,但城市学的研究和城市学的评论也不能过于滞后,它应该跟上来。
(摘编自张柠《城市经验和城市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城市作为阅读对象也是城市建设的一种方式,研究者通过不断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从而丰富对城市的解读,也就丰富了城市本身。
B.通过跨学科研究,在诸如文学、历史、社会等传统学科里面增加城市视角,以整合分散在各学科领域里的城市研究课题,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
C.中国文化有重乡土轻都市的传统,当代的城市学研究者既要思考当下的城市经验元素,也要面对文学传统中的城市经验。
D.关注“文学的城市”,是在传统的文学史叙述中,加入新的元素,从关心文化的整体发展,到关心区域文化,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有细致的研究与挖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传说明朝营建新都时,刘伯温为制服恶龙,将北京城设计成八臂哪吒的形状,这可以作为解读北京的素材,应该为研究者珍视。
B.城市文学研究不应作为传统文学学科的一个分支,是因为它的视野更大,突破了文学研究内部各种规则的制约。
C.研究城市文学,可以借助历史学、地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研究,但并非必需,研究成果要有对“人”的关切。
D.青年一代作家生活在城市之中,已经不再可能出于本能地去书写乡土经验的作品,像前人一样诅咒城市。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城市文学研究对象的一项是(3分)A.俞平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B.张岱《陶庵梦忆》C.老舍《骆驼祥子》D.陶渊明《桃花源记》
4.作者认为应如何“阅读城市”?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4分)
5.请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段的行文脉络。
(6分)
1. C(A项,“还原历史真实,去除误解”错,根据文中“关于城市的‘集体记忆’,不管虚实真假,同样值得尊重”,在城市的阅读中还存在遗忘(误解)与记忆(再创造)等多角度与方法。
B项,“是城市学得以成立的关键”错,根据文意,即使具备这些条件“这样的‘城市学’可能很难称之为一门自足的学科”。
D项,“关心区域文化”,原文“关注的不是区域文化”;“对国家东西南北的文学版图”错,文中强调“关注、体贴、描述、发掘自己感兴趣的‘这一个’城市”。
)
2. B(“它”,指“针对城市文学的外部研究”。
“突破了文学研究内部各种规则的制约”无中生有。
)
3.D (《桃花源记》写作对象不是城市)
4.①要关注都市生活和城与人的关系(兼及“历史”与“文学”)。
②必须在文化史和文学史的多重视野中展开论述。
③阅读城市必须代入“记忆”和“想象”。
④阅读城市必须有多种角度与方法。
(每点1分)
5.首先提出城市文学研究的学科归属问题;其次分析把城市文学研究归入传统文学研究的局限性;最后阐释把城市文学研究归入城市学的原因或依据。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