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6.根据所学知识,你如何理解“科举制实施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观点?
答案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权力基本在地方,而科举制公开考试,选官权力由 地方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K12课件
13
“偶有误失, 史官必书之, 我所以不乐也”
Evaluation only. Created with Aspose.Slides for .NET 3.5 Client Profile 5.2.0.0.
唐朝中央的三省六部制
决策
皇帝
执行
审议
中书省
尚书省 门下省
(2)三省六部制与西方三权分立E制v都al体ua现tion only. 吏 户 礼 兵 C了re“a三te权d分w立it”h 但As本p质o不se同.S。l(id√es)for .NET 3.5部Cl部ient部Pro部file
5刑部.2.工部0.0.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01 自主复习•
考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考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Evaluation o史n学ly理. 论;汉代政治特点;科for .NET中国3古.5代C地方lie行n政t区P划r的of演il变e;5汉.2至.元0.中0.
4.钱穆《国史新论》载:“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 寺,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反映了科举制的什么特点? 答案 科举考试不论贫富贵贱,均可参加。
5.[材料]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
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E试va科lu目a不ti合on时o用n,ly制. 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C[问re题a]t根ed据w材i料th三A,s概po括s孙e中.S山lid先e生s对fo科r举.N制E的T看3法.5。Client Profile 5.2.0.0. 答案 科举制取代C荐o举py制ri,gh以t考2试00成4绩-2为0选11官A的s标p准os,e有P利t于y 国Lt家d.选拔人才,是我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件

(2)内阁制度。 ①内阁的出现:明太祖废除丞相后,政务繁忙,设 置殿阁大学士为侍从顾问;明成祖时,出现“内阁”, 后来大学士有了票拟权。 ②地位: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 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7.清朝。 (1)背景: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 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措施。 ①康熙帝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 ②雍正帝设置军机处,机构简单,有官无吏,军机 大臣跪受笔录。 (3)影响:行政效率提高,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 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西汉。 (1)问题:汉初郡县、封国并存,封国有时会与朝廷 对抗。 (2)措施: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汉武帝颁布“推 恩令” 。 (3)影响: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宋朝。 (1)问题:唐朝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 削弱了中央集权。
(2)作用。 ①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 官员文化素质。 ②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手中集 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图解历史] 古代重要选官制度
要点一
从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演变
史料一
(汉代)汉哀帝语:“丞相者,朕之股肱,所
与共承宗庙,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史料二
《朱子语类》云, “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
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以付门下。或 有未当,则门下缴驳……若可行,门下又下尚书省,尚书 但主书撰奉行而已”。 史料三 诸府置知府事一人,州、军、监亦如之。掌
总理郡政……其赋役、 钱谷、 狱讼之事, 兵民之政皆总焉。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课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目录 CONTENTS
必修1 政治文明历程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 的演变与明清皇权和中央集
权制度的强化
1 考点 分层突破 2 全国 高考引领 3 课时 规范提升
考点一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从三公九卿到二府制 (1)汉承秦制:汉朝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丞相执掌行政大权,位尊 权重,威胁皇权。 (2)内朝外朝制度 ①内朝:汉武帝重用_尚__书___及一些侍从人员,逐渐形成实际的决策机构, 称为内朝。 ②外朝: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构,变成了执行机构。
[悟史实·史论形成]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沿革及其趋势 1.制度沿革 (1)世官制:西周时期按照宗法血缘关系实行世卿世禄的选官制度。 (2)察举制:汉朝时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主要依据是个人 在地方上的声望。 (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实行。起初家世、才能并重;后注重门第 和家世,促进了士族制度的发展。 (4)科举制:隋朝创立,唐朝加以完善,宋元明清沿用,影响深远。
易误辨析 “专制制度”和“君主专制”
“专制制度”不等同于“君主专制”。“专制制度”指的是一切个人独 裁的政治制度,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实行的都是专制制度;“君主专制” 专指有君主称号的人(皇帝、国王等)的专制统治,我国古代的秦朝及以后 的封建王朝的统治都属于“君主专制”统治。
要点一 从汉至元皇权与相权之争 [讲史料·论从史出]
史料一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 位号不同,而①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 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欧阳修等《新唐书》
史料二 (宋代)三师、三公不常置,②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 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 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
• (4)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 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的不足。
• 【例题2】 隋文帝时,“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尚书 唐中宗任命尚书省左右仆射时,只给其中一人加上“同 衔,形成“专拜仆射者,不复为宰相”的局面。唐中宗
()
A
• A.巩固了宰相集体负责制
• B.提高了尚书省的行政效率
• 2.(2018·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宋初赵普为相,谏官批评 当国,宜事损减,有司群臣书奏,尽必先经中书,非尊 面对尖锐指责,“普引咎谢D之”。材料实质上反映了(
• A.宋初相权有凌驾于皇权的趋势
• B.宰相权力受到谏官的监督和制约
• C.君权和相权既斗争又相互依存
• D.维护君主权威是公认的政治准则 • 解析 材料中赵普对谏官的批评“引咎谢之”,说明相
• (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 →郡国并行制→行中书省制)。
• 2.影响
• (1)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 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
• (2)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 经济的发展。
• (3)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 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
• 唐代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 (1)相权三分: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 这样既能互相制衡,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行政效率
• (2)职权分明: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 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 (3)加强皇权: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机构的权力,互相牵制 书省权分六部,既限制了地方割据势力的产生和发展, 牵制与机构运转。
也随之提高,甚至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

全国统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

全国统考2022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

这种做法 (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解析:据材料中“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 “位卑权重”等信息可得出以监察机关、御史中丞的低官位,但具有重权,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虽然位低,但是权重,不存在阻碍监察职能的发挥,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腐败”问题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地方势力膨胀的情况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答案:A2.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说明( )A.秦朝郡县制削弱了中央集权B.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C.唐朝安史之乱导致藩镇林立D.西汉郡国并行制达到了目的解析:秦朝实行郡县制,地方官由皇帝任免,“有叛人而无叛吏”,避免了地方割据的局面重演;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出现“有叛国而无叛郡”;唐玄宗时期设立节度使,出现藩镇割据,出现“有叛将而无叛州”的局面,上述反叛中,地方各郡县、各州以及地方官员都没有参与,反映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

答案:B3.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一做法 (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解析:材料体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集体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门下省的审议权并没有削弱,排除A项;三省分工体现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皇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尚书省执行权,排除D项。

答案:B4.北宋时期的官制有一些重要特点,如重复设官(三司使、通判等)、官职分离(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与官名不符)。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行政效率C.分散官员权力D.加强君主专制解析:依据题干材料“重复设官”“官职分离”,结合所学可知,官职重复和分离,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有利于加强专制君权,故D项正确。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1-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

1-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石家庄模拟)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

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

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 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解析:材料中汉武帝设置刺史以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削弱国王势力,A项错误;汉武帝设置刺史以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以加强对国王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C项表述片面,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B2.(2018·广东六校三联)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通典》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监(御史)监察地方;到了汉代惠帝、文帝和武帝时,分別派遣御史、丞相、刺史监察地方官员。

这说明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故选C 项。

秦汉时期,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如何,B项错误;秦汉时期,监察官虽然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但其官职并不高,D项错误。

答案:C3.下列两则材料分别对应的朝代是( )A.汉朝、清朝B.唐朝、元朝C.唐朝、清朝D.宋朝、元朝解析:材料“中书诏敕……门下当行驳正”反映了隋唐三省六部制。

元朝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符合“政事之柄,一出中书左右丞相”,B项符合题意。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北师大版

全国版2018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北师大版

(3)意义:不仅为明清两代沿用,而且对近代以来行政区划产生
重大影响。
考点三
1.形成
中国特色的官吏选拔制度——科举制
世官制 。 (1)中国古代实行_______
门第高下 成为选官的主要标准。 (2)魏晋南北朝时期,__________ 隋炀帝 设置进士科,科举制开始形成。 (3)_______ 2.完善 (1)唐太宗更设进士,明经两科。 殿试 。 (2)武则天首创武举和_____ (3)唐玄宗时科举成为定制。
决策 (1)内朝 :汉武帝重用尚书及一些侍从人员,形成实际的 _____ 机构。 (2)外朝:设在宫廷外的丞相官府机关,变成_____ 执行 机构。
3.三省六部制 中书省 执掌机要,尚书台变成执 ①三国:魏文帝设_______ 行机构。 门下省 作为皇帝的侍从和顾问机构。 (1)演变②西晋:_______ ③南北朝:门下省成为参与决策的机构。 三省六部 制度。 ④隋唐:建立_________ 决策 、审议和执 (2)职责: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_____ 行。六部负责具体事务。
①目的:为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 ②实施:汉武帝时,将全国划分13州部,每州部设 (2)刺史制度 刺史一人。 ③职能:奉皇帝之命,监察郡国。
县 2.五代、宋、辽、金:设道(或称路)、府(或称州、军、监)、___
三级制。
3.元朝:行省制度 (1)目的:为了有效控制广阔的领土。 中书省 直辖,西藏地区由_______ 宣政院 管 (2)内容:大都周围地区由_______ 行中书省 进行管理,下设路、府、县。 辖。其余地区设__________
①使相权趋于分散,便于皇帝的控制。 (3)作用 ②分工明确,职权专一,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4.二府制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X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A[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

]2.(2017·某某长郡中学高考模拟)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D[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并不代表三公被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 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3.(2017·某某河西区高三质检)“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

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

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C[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法2 科举制的历史影响
【考题2】 (2017·安徽黄山调研)吴晓波在《浩荡两千年: 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一书中评论某种制度: “造成知识阶层对国家权力的绝对依赖……从这一制度确 立之日起,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知识分子阶层在中国历史 上完全地消失了。”这一制度( ) A.扩大了知识阶层的活动舞台 B.推动了古代科技的进步 C.导致了知识阶层队伍的消失 D.压制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答案 A
考法4 汉至元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
史料 在中国的封建时代,任何朝代的政权都概莫能外地 属于封建地主阶级专政。作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政治代 表—皇帝,并不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如宋太祖就“知为 君之难”,常对左右感叹“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就连敢 作敢为的宋神宗也曾发出过不能自由行一事的叹息。中国 封建社会历代王朝发展、演变过程中,统治集团逐渐制定、 完善了一整套对皇太子、皇帝进行约束、培养的制度,以 及对皇权进行限制的具体措施。
答案 示例一:信息:与汉代相比,唐代南方地区行 政区划明显增加,即“道”比“州”的数量增加。 说明:中央管辖版图扩大,唐代行政区划更加发展。 示例二:信息:吐蕃、南诏、流求出现在唐代版图中。 说明:汉至唐边疆民族融合加强,疆域扩大,边疆地 区与中原联系加强。
『方法突破』 本题主要考查古代制约皇权的因素。此 题属于半开放性试题,虽要灵活作答,但不能脱离设问 的方向。解读史料需要有史实、有结论,史实来源于试 题提供的史料,需要结合所学知识逐一概括,在此基础 上综合分析制约皇权的因素。
『史论链接』 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 (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 着相权的步步削落,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 (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 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 (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 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 限制压缩。 (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 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 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
(2)影响 ①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在征发徭役、兵役, 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 好的作用。 ②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和完善,保证了多民族封建国家的 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 ③中央集权过度强化,造成了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 依赖;地方没有相应自主权,也难以发挥管理的实效。 (3)认识 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要统筹兼顾;中央集权可以有效维护 国家统一,地方权力过大则不利于国家统一与安定;遵循 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等。
考法1 隋唐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特点
【考题1】 (2017·吉林延边模拟)钱穆先生认为,从秦汉三公九卿
制到隋唐三省六部制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进步,

指( )
A.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权力中枢决策规范化
C.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
D.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
1.(2015·课标全国Ⅰ,25)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 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们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汉代 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周振鹤《历史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就像钟摆一样》
史料二 行省虽然“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但在实际操作 过程中无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牵制与制约,故“有诸侯 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七三
『读史用史』
(1)史料一论述了古代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力分配问题。根 据史料一,分析北宋调整“中央与地方之间权力分配”的背 景。并说明北宋主要是通过哪些官制的变化来实现“中央集 权高度发达”的? 提示 背景:接受唐代藩镇割据而造成五代分裂的教训。 变化:派文官任州郡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设转运使, 将赋税权收归中央。
第2讲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考纲要求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课标提示 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点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考点二 君主专制的演变
考点三 选官用官制度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推恩令” ②藩镇割据 ③中央 ④通判 ⑤ 行省制度 ⑥朝廷 ⑦宣慰司 ⑧中央集权 考点二 ①军国大事 ②决策 ③审核 ④尚书省 ⑤君 权 ⑥政治制度 ⑦中书门下 ⑧参知政事 ⑨中书省 考点三 ①汉武帝 ②举荐 ③门第 ④隋炀帝 ⑤特权 ⑥文化素质 ⑦中央集权
[巧学妙用] 概念阐释——“推恩令”
易错提醒——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 (1)君主专制体现的是君臣关系,解决的是君主个 人专权与大臣民主集中的矛盾,也是君主与大臣 的权力分配问题。 (2)中央集权处理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切受 控与中央。随着社会发展,君主专制必然被淘汰, 而中央集权将继续存在,集权和民主并不矛盾。
3.(2016·课标全国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 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 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 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 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 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 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 史官所撰史书也有个人的主观思想,排除B;史官记事虽能 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 除C;“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从题干材料 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 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 答案 A
答案 B
『方法突破』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 进行归纳比较得出历史特点是高考的常考模式。回答此 类问题,首先应明确问题涉及的主体是什么,然后根据 材料信息进行思考。如本题涉及主体是“三省六部制”, 设问角度是“制度变革层面”。
『史论链接』 隋唐时期中枢权力机构的特点
(1)决策权与行政权相分离:以中书、门下两省为决策 和审议机构,尚书省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但被排除于 决策系统之外。 (2)相权三分,职权分明:既互相制衡,也分工合作, 既加强皇权,也提高行政效率。 (3)节制君权: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 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
(2)史料二阐述了元代行省管辖权力的变迁。结合所学知识, 说明行省“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的表现并作简要评 价。 提示 表现:各省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军政要 务呈报枢密院;行省官员不得更改赋税制度,不得调动军 队;行省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述职。 评价: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解析 题干情境主要反映了两汉时期皇帝重用自己的舅舅、 外祖父,封侯或辅佐年幼的皇帝执政,导致了汉代出现外 戚干政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汉代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的 结果,故选C项。外戚有时本身就被任命为宰相,故“依靠 外戚抑制相权”说法错误,排除A项;“家天下”观念是以父 系血缘关系为纽带,故B项错误;汉武帝后,王国问题基本 解决,故D项错误。 答案 C
——《简论中国封建统治集团对皇帝的培养与约束》
『读史用史』 史料主要从约束、培养皇帝以及限制皇权的角度进行多方 论述。试结合史料和所学知识,评述上述史料观点。(要求: 归纳史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逻辑严密,表述 清楚。) 提示 观点:制约皇权是古代封建政治制度的重要环节。 理由:皇权具有随意性、独断性,易导致决策失误或暴政, 因此皇权也存在众多制约因素,例如宰相制度、地方豪强 势力的增强,“天人感应”“民贵君轻”“祖宗家法”的思想 观念,都对皇权形成了一定的制约。
2.(2015·课标全国Ⅱ,25)汉宣帝曾称:“与朕共治天 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后来的帝王反复 重申上述观念。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解析 根据题干可知,地方郡守的清正廉洁的治理, 是辅助皇帝统治天下、维护社会和国家安定的重要因 素,故选A项。从“共治”看,B项材料未体现;C、D 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A
图解历史——三省六部制的运转
构图解史——宋代“二府三司制”
构图解史——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变迁
以史为鉴——古代选官制度对干部选拔的启示
(1)多渠道选拔——考试、荐举、补荫等互为补充。 (2)制度创新——考选、回避、保密制度。 (3)德才兼备——提高了官员素质。 (4)彰显精神——公开、公平、竞争。 (5)弊端——学用脱节,轻视实际才能。
4.(2016·课标全国Ⅱ,25)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 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 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解析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也能选拔优秀官吏,A项 说法过于绝对;察举制更注重考查官员的品行,科举 制在这方面并不具有优势,故B项错误;科举制通过 考试选拔官吏,并不排除世家子弟,故C项错误;与 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相比,科举制通过考试的形式选 拔人才,有利于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盛行,因此更有 利于提升社会的文化水平,故D项正确。 答案 D
5.(2013·课标全国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一、图二,提取两项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 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解析 解题首先要认真读题,两幅地图主要展现的是 汉唐地方行政机构数量的变化。 其一是与汉代相比,唐代南方地区行政区划明显增加, 蕴涵的思考点有:为什么地方行政区数量唐代比汉代 增加了?数量增加表明了什么? 其二是吐蕃、南诏和流求出现在唐朝的版图上,蕴涵 的思考点有:为什么唐朝版图增加了吐蕃等地区?唐 朝版图所增加的这三个地区表明了什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