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方程第一课时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1) 01教学内容:第一页的例1和练一练,练习一的第1-5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形如ax+_b=c的方程的解法,会列上述方程解决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观察、分析、抽象、概括和交流的过程中,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3、使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经历寻找实际问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并列方程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过程中自主理解并掌握有关方程的解法,加深对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教学资源:小黑板教学过程:一、教学例11、谈话导入:西安是我国有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很多著名的古代建筑,其中就包括闻名遐迩的大雁塔和小雁塔。

这节课我们来研究一个与这两处建筑有关的数学问题。

2、提问:题目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我们求什么问题?启发:你能从中找出它们高度之间的关系吗?题目中的哪句话能清楚地表明它们之间高度的关系?提出要求:你能不能用一个等量关系将它们高度之间的相等关系表示出来?板书学生交流中可能想到的数量关系式:小雁塔的高度×2—22=大雁塔的高度;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小雁塔的高度×2—大雁塔的高度=22。

3、引导学生观察第一个等量关系式,提问:在这个等量关系式中,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要我们去求的?追问: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明确方法,并提示课题:这样的问题可以列方程来解答。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板书课题)4、谈话:我们已经学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列方程解决问题一般要经过哪几个步骤?让学生先自主尝试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式列出方程。

5、提问:这样的方程,你以前解过没有?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你能解出这个方程吗?交流中明确:首先要应用等式的性质将方程两边同时加上22,使方程变形为“2x=?”,再用以前学过的方法继续求解。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百分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百分数》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百分数》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百分数》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百分数的定义、性质和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运用百分数进行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百分数的意义、百分数的计算、百分数的应用等。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数学知识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但是,对于百分数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百分数的应用场景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化的训练。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百分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能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和操作,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百分数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分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2.难点: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引导发现法:引导学生发现百分数的性质和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巩固对百分数的理解和掌握。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黑板、粉笔、练习题等。

2.学具:学生教材、练习本、文具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商品打折、考试成绩等,引导学生思考百分数的意义。

让学生分享对百分数的理解和认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向学生介绍百分数的定义、性质和计算方法。

同时,结合具体的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和理解百分数的作用。

操练(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题目包括填空、选择、解答等类型,旨在巩固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和掌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百分数的认识》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第1课《百分数的认识》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并能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境图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百分数的内涵,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和小数的知识,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学生对百分数的概念和意义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情境和实例来理解和掌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能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表达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2.难点:让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体会百分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和意义。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内化百分数的知识。

3.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黑板、粉笔、百分数卡片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份百分数的学习资料,一份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商场打折、考试成绩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实例与百分数的关系。

然后提问:“你们对这些百分数有什么疑问?”让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百分数的定义和读写方法,同时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讲解。

例如,讲解50%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一半,读作“百分之五十”。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m3、 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探索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5、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受数学学习过程的探索性,获得成功的乐趣和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体积的意义。

(2)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方法的推导过程。

(3)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容积)的计算公式。

课时安排17课时第一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1~2页例1、例2、“练一练”,第4页练习一第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面、棱、顶点以及长宽高(棱长)的含义,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立体图形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学习立体图形的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

教具准备:长方体模型、框架,课件、长方体形状的纸盒,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一些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平面图形。

今天我们学习立体图形。

像墨水瓶、罐头盒、魔方玩具、牙膏盒、排球、肥皂盒、台灯罩,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立体图形,(出示这组物体的课件)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里面的——长方体和正方体。

二、探究新知:1、说说你见过的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2、出示例1:拿一个长方体的纸盒来观察:⑴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哪些面完全相同?从不同角度看一个长方体,最多能同时看到几个面?指导学生观察学具,直观地回答上面的问题。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数学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数学

教学设计: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一、教学目标1.掌握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和技巧2.理解与轮廓和比例尺相关的知识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二、教学内容1.整数的加减法运算2.图形的轮廓和比例尺3.实际问题的应用解决三、教学重难点1.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和技巧2.轮廓和比例尺的理解和应用3.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四、教学过程1.整数的加减法运算(1)导入:回顾正整数和负整数的概念,强调整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2)讲解:介绍整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和技巧,引导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3)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整数加减法运算的理解和掌握2.图形的轮廓和比例尺(1)导入:呈现不同形状的图形,引导学生理解轮廓的概念(2)讲解:介绍比例尺的概念和作用,教导学生如何使用比例尺测量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和面积(3)案例分析:以实际图形为例,指导学生使用比例尺进行测量和计算3.实际问题的应用解决(1)案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如购物找零、地图测距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2)讨论:组织学生就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过程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思维和创造力五、教学方法1.示范讲解法:通过示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点2.互动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3.实践应用法: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来巩固所学知识六、教学工具1.教学PPT:用于呈现知识点和案例分析2.教学视频:展示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3.教学练习册:布置练习题进行巩固和检测七、教学评估1.课堂练习:及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2.作业考核:布置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情况评估教学效果3.课后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后讨论,巩固和加深学习成果八、教学反思通过教学设计和实施,及时总结和反思不足之处,不断完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九、教学设计的体会和建议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6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6教案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6教案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教学设计习作6教案习作6【教材解读】教材简析:本次习作的要求是通过调查访问或直接拜访的方式,了解自己家乡的名人,写一篇介绍家乡名人事迹的文章。

它是第二学段习作的“写人类”文章地延续和提升。

要求学生在较全面了解、搜集名人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真实地体验和有个性地表达,真实、具体、生动表现出人物的特点。

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喜欢社会实践与人沟通交流的态度。

教学目标:1、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通过调查访问或查阅资料的形式了解家乡名人的事迹,使学生养成喜欢“观察生活, 留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2、了解家乡名人的特长和奋斗历史,取自己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材料具体描述人物,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

能真实、详略得当地写出来。

3、通过与名人的亲密接触,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培养学生奋斗不息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1、学生乐于主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调查访问名人的活动中学会观察生活,独立思考,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

2、选取典型事例,反应名人风采,语言朴实,能表达自己真情实感,愿意与人交流。

【教学准备】1、指导学生拜访调查身边的名人,并做好访问记录,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带上照相机、录音机等留下有关音像资料。

2、调查访问、查阅名人的事迹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步:习作前准备。

访问名人,搜集资料。

一、谈名人,丰富话题。

我们的家乡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至今出了许多的名人,在我们身边也有很多在不同行业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一提起他们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你知道哪些家乡的名人呢?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教师小结:是啊,大到国家政治领导人物,小到街头的手工艺人,村里的“种田能手”,身边的同学、朋友、老师、邻居,只要有特殊才能的,都是名人。

正可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啊!列提纲,探名人。

我们只有走近家乡的名人,亲自拜访、调查了解身边的名人,名人的形象才能呼之欲出,我们自己眼中的名人才是真实生动的。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百分数》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百分数》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百分数》教材分析及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百分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百分数的意义、读写方法、应用及比较。

本单元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本单元共包括四个部分:认识百分数、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百分数的应用。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理解百分数的意义,熟练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能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分数、小数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百分数时,可能会将其与分数、小数混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明确百分数、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2.培养学生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百分数的意义及其与分数、小数之间的关系。

2.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3.运用百分数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感受百分数的意义。

2.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3.采用练习法,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4.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百分数的意义、读写方法、应用实例等。

2.练习题:包括填空、选择、应用题等。

3.实物:如商品标签、成绩单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百分数实例,如商品标签、成绩单等,引导学生关注百分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百分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确百分数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百分之几的数。

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掌握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填空、选择等练习,巩固对百分数的认识。

苏州某校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百分数》(共含18课时)

苏州某校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百分数》(共含18课时)

苏州某校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百分数》(共含18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认识百分数》共含18课时,主要内容包括百分数的定义、百分数的表示方法、百分数的运算以及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单元旨在让学生掌握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分数和小数的认识有一定的了解。

但在实际应用中,学生可能对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还不够熟悉。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百分数的定义、表示方法、运算以及应用。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百分数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百分数的定义、表示方法、运算以及应用。

2.难点:百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加深对百分数概念和运算方法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相应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实例材料:准备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实例材料,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百分数。

3.练习题库: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百分数的理解和运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商场打折、考试成绩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实例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百分数的定义、表示方法、运算以及应用,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百分数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典型事例,名人风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整组教学设计一、单元整体概述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共有四篇课文,《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孩子》四篇课文。

四篇课文通过不同的表现形式,都是抓住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别向我们介绍了巴金、钱学森、詹天佑、林肯四位名人的故事,表现了他们各具特色、个性鲜明的人物品性。

另外本单元习作也是描写家乡名人。

由此可见,本单元阅读和习作是相辅相成,学用结合的。

结合第三学段目标、我校制定的六年级上学期学期目标“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等,我们把本单元核心能力目标定为:选择典型事件,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刻画人物特点。

二、单元教学目标1.能正确认读本单元“尴、尬”等27个生字;规范书写“羡、蔑、勘、攀、辱、豫”等生字;理解“劈波斩浪、魂牵梦绕、争夺、争持和周密、精密”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

3.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人物语言、心理等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感受名人鲜明的品性。

4.学习“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件,抓住动作、语言、神态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并运用本单元所学方法描写自己熟悉的家乡或校园的名人。

5.拓展阅读《钱,是用来买书的》《小摄影师》《剃头匠》等。

三、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学习过不少写人的文章,对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有一定了解和运用。

但是“如何选取典型事例突出人物特点”,又如何把典型事例写出“典型”,对于他们仍是难点。

另外,本单元的名人、以及表现名人特点的典型事例所涉及到的社会背景离学生比较远。

这又增加了学生阅读理解的难度。

在调查了解中,还发现学生很敬仰“名人”,对“名人”有调查了解、表达的欲望。

因此,应该结合这一单元的教材例子对学生进行写篇章的训练。

四、单元教学整体设计流程表单元目标导读课(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学习本单元生字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运用方法概括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单元训练主题。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本单元的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运用方法概括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单元训练主题。

三、前置学习活动1.提前一天布置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正确认读生字新词。

2.结合单元目标导向学习单,预习单元课文。

四、教学课时 1课时五、教学过程:环节一:交流预习,明确单元主题(一)谈话导入,明确单元主题。

1.古今中外,有许多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过卓越贡献,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被大家所熟知的人,说说你了解的名人。

(学情预设:英勇奋战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热爱祖国的肖邦……)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第六单元,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感受名人的风采!板书:名人的风采2.本单元安排了那些课文?分别为我们介绍了那几位名人?(学情预设:《给家乡孩子的信》《钱学森》《詹天佑》《鞋匠的儿子》,介绍的是巴金、钱学森、詹天佑和林肯。

)(二)借助预习单,小组交流讨论1.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第六单元,请拿出《单元目标导向学习单》,小组内交流学习情况。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了解学情。

环节二:目标导向,指导提升(三)指导交流,提升能力1.生字词过关,扫清阅读障碍。

(1)(出示词语)这些生字,谁来读一读。

谅解羡慕额头奔赴富裕嘲笑勘测岔道蔑视藐视陡峭攀登讥笑泥浆贡献铜像眺望广阔无垠劈波斩浪魂牵梦绕(学情预设:在学生认读词语中,“蔑视”与“藐视”易读混,“魂牵梦绕”中的“绕”读错音。

教师指导:读错的词语,学生帮助纠正读音,齐读两遍,再次检查认读情况,落实到位。

)(2)课前老师检查了同学们的导向学习单,很多同学认为这些生字难读易错。

(出示学生导向学习单,针对“羡、慕、勘、蔑、藐、攀、浆”等生字,让学生说识字方法。

)(3)指导范写“蔑”。

甲骨文金文金文大篆小篆繁体隶书①老师发现,“蔑”这个是大家公认最容易错的字。

我们来看他的甲骨文,你看到了什么?②“蔑”是个会意字,“苜”是眼睛歪斜无神,“戍”是戍守人。

合起来表示人过于劳倦,眼睛歪斜无神。

(出示汉字演变的过程。

)后来中间的“目”竖了起来,变成了“罒”。

看老师范写。

③练习书写“蔑”。

2.检查朗读,做到正确流利。

(1)同学们,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朗读时你是否做到了正确流利?选择你喜欢的自然段朗读。

(2)指生朗读,师生评价(引导从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停连恰当、声音响亮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于朗读错误的地方及时纠正、改错。

)3.运用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1)同学们,想一想我们都学过哪些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学情预设: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有课题扩充法、段意合并法、问题概括法、要素串连法。

写人记事的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结果五素。

把这五要素弄清了,用通顺的语言串连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这就是“要素串连法”。

)(2)拿起导读单,读读你概括的课文主要内容,并说一说使用的方法。

学情预设:《詹天佑》一课主要写了詹天佑修筑铁路的事。

教师指导:你概括的主要内容有人物,有事件,但是不完整。

回忆一下“要素串连法”,补充时间、地点和结果,这样才完整。

教师指导:比较完整,在细想一下,修筑铁路时都做了哪些事情,提炼成小标题补充进来。

学情预设:《詹天佑》一课主要写了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京张铁路,他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线路。

许多来中国游览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3)我们用“要素串连法”,提炼小标题,概括了《詹天佑》一课的主要内容。

就这样,说一说其他几篇课文。

运用此方法,引导学生根据事件五要素串连起来概括《钱学森》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用段意归纳法概括《给家乡孩子的信》的主要内容;根据课文中主要讲的关于林肯的两件事,引导学生合并主要内容,概括《鞋匠的儿子》一课的主要内容。

4.学做批注,感受名人风采(1)课下,老师翻阅了部分同学的语文书,发现这位同学很会学习。

(展示一生的批注,以此教给学生做批注的方法。

)学情预设:18课第2自然段的“我有病”和第3自然段的“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做批注。

教师指导:我们来看这位同学的语文书,“我有病,写字困难。

”他用横线划了下来,并打上问号,表示不理解。

巴金爷爷得的是什么病,有搜集这方面资料的吗?引导学生解惑。

如果众生不会,老师就补充资料:巴金爷爷得的是帕金森综合症,手会不停地抖动。

再看这一句,“我愿意再活一次……让我的生命开花结果。

”这位同学也画上了横线,用箭头指向了下面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上了“无私奉献”。

这些就是“批注”。

(2)每篇课文里,总会有一些关键词句或者我们不理解的地方,课前同学们已经做了标画和批注。

现在,我们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交流,像这位同学这样,联系查阅的资料、生活实际或者是上下文,修正自己的批注。

(3)学生完善、修正自己的批注,教师指导。

(4)刚才,在小组同学的帮助下,我们修正了自己的批注。

再看这位同学的语文书,他在完成导读单的目标三时,是这样做的。

(展示学生批注)看,他先把人物的语言画下来,在旁边写上“语言”,同时写上了自己的体会。

像他这样,批注文中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语句。

(5)学生完善、修正自己的批注,教师指导。

环节三:结合指导,自主提升1.借助单元目标导向学习单完善、提升自己的单元自主学习。

2.展示学习单,评价学习痕迹。

3.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第六单元:名人风采字词过关朗读:正确、流利(读书“四不”)主要内容(方法、完整、简练)学做批注(画语句想写法悟特点)附:苏教版六年级第六单元目标导向学习单本单元包括()、()、()、()四篇课文。

目标一:能规范认、写本单元27个生字,积累描写人物的词语。

(1.需要帮助2.已经达标3.帮助别人) 1.正确认读本单元生词。

第一组:谅解羡慕额头奔赴富裕嘲笑勘测岔道蔑视藐视陡峭攀登讥笑泥浆贡献铜像眺望广阔无垠劈波斩浪魂牵梦绕第二组:画出描写人物的四字词,并规范抄写。

2.在课文中画出生字生词读一读,查字典或结合上下文理解词意,学习结果写在书上。

目标二:朗读课文,概括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

(1.需要帮助2.已经达标3.帮助别人)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读书“四不”。

2.运用方法写出本单元课文的主要内容。

3.思考文章的表达顺序,写在课题旁。

目标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关键词句的含义,感受名人风采。

(1.需要帮助2.已经达标3.帮助别人)2.用“~~~”画出本单元课文中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语句,并进行批注。

3. 摘抄表现人物特点的精彩语段,正确、美观的抄写在读书笔记上,行款整齐。

(在单元目标回顾课之前完成)目标四:了解本单元四篇课文共有的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并会运用。

(1.需要帮助2.已经达标3.帮助别人)1.阅读课文,写出本单元共有的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2.调查你熟悉的名人(家乡、社区、校园内、班级内等),运用本单元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在读书笔记上写下你调查的资料,习作课上交流。

温馨提示:和小组讨论之后还有不明白的或者查到的资料记在书上,也可以写在背面。

(枣庄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张亮)能力习得课18《给家乡孩子的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朗读课文,读懂书信表达的几层意思和表达顺序。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推想“终于、奉献、生命开花结果”的含义,体会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无比热爱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推想“终于、奉献、生命开花结果”的含义,体会巴金爷爷对家乡孩子无比热爱的情感。

三、前置性学习活动1.阅读课后“作家卡片”,了解巴金作品。

2.搜集关于巴金的资料。

四、教学课时:1 课时五、教学过程环节一、认识——自主阅读,整体把握(一)诗歌导入,整体感知1.朗读诗歌,引出课题有这样一首诗《敬寿巴老百岁》,概括了一位百岁老人的一生,请听:时光如水,巴金是金。

真心真爱,深意深情。

大智大悟,举重若轻。

大作大家,淡泊宁静。

2.今天,我们就通过一封信,认识了解本单元第一位名人:巴金(板书课题并齐读:给家乡孩子的信)环节二、实践——重点突破,语意兼得(二)联系上下文推想“终于”的含义,感悟巴金品质:关心下一代(2.5段)1.浏览课文第2段,说说写的什么事。

板书:事例(学情预设:写字困难,仍然回信)2.默读第2段,画出最能表现写字困难的语句,并写出体会。

3.交流汇报。

预设一:我有病,写字困难,提着笔的字不听指挥……有千斤重。

(1)引导学生联系“写字困难、不听指挥、十分吃力、千斤重”做批注,谈体会。

(2)交流搜集的资料或教师补充资料,了解巴金爷爷的病:巴金爷爷晚年患上了严重的帕金森综合症,手会不停地抖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