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块银元

合集下载

小学五年级语文16《两块银元》

小学五年级语文16《两块银元》

16《两块银元》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理解12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敬佩、再三、热泪盈眶”3个词语造句.2.会把课后练习1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写下来。

3.感受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关心群众生活,严格遵守纪律的崇高品质,感受革命战争时期军民鱼水般的深厚情谊。

4.学有余力的学生,按“塞银元一一缝银元一一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重点把课后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写下来。

教学难点按“塞银元一一缝银元一一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读通全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脉络,结合习题1中的(1),重点教学第二段。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1.揭题:两块银元。

提问:“银元”指什么?2.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怎样想呢? (学生讨论)(为什么以“两块银元”为题? “两块银元”与哪些人有关? “两块银元”能说明什么问题?大家学了课文后,就会明白了。

)●二、听录音,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三、自学课文。

(一)自读课文。

1.读准生字,划出新词①按字的音、形、义的要求学会生字:②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新词。

2.根据“塞银元一缝银元一还银元”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注意读准:翘舌音;承(chéng),平舌音:损<sǔn);辨别;沏一彻:损一捐:怨一怒。

2.你是怎样理解新词语的。

(学生讨论,再提出不理解的)。

3.填空:课文可分段,是按的顺序分段的。

(先填空,再讨论段落的起讫。

)四、讲读课文。

1.轻声自由地读第—段。

(1)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2)想—想第2句话的作用;(引出两块银元的故事)老师简介背景:____年8月到____年9月为解放战争时期(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自____年9月至____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巨大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

(五年级语文教案)《两块银元》教学设计之一

(五年级语文教案)《两块银元》教学设计之一

《两块银元》教学设计之一五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学会7个生字:理解12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敬佩、再三、热泪盈眶”3个词语造句.2.会把课后练习1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写下来。

3.感受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关心群众生活,严格遵守纪律的崇高品质,感受革命战争时期军民鱼水般的深厚情谊。

4.学有余力的学生,按“塞银元一一缝银元一一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重点把课后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写下来。

教学难点按“塞银元一一缝银元一一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读通全文,自学生字新词,理清脉络,结合习题1中的(1),重点教学第二段。

●一、揭题解题,激发兴趣.1.揭题:两块银元。

提问:“银元”指什么?2.看到这个课题,你会怎样想呢? (学生讨论)(为什么以“两块银元”为题? “两块银元”与哪些人有关? “两块银元”能说明什么问题?大家学了课文后,就会明白了。

)●二、听录音,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三、自学课文。

(一)自读课文。

1.读准生字,划出新词①按字的音、形、义的要求学会生字:②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新词。

2.根据“塞银元一缝银元一还银元”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二)检查自学效果。

1.指名分节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注意读准:翘舌音;承(chéng),平舌音:损<sǔn);辨别;沏一彻:损一捐:怨一怒。

2.你是怎样理解新词语的。

(学生讨论,再提出不理解的)。

3.填空:课文可分段,是按的顺序分段的。

(先填空,再讨论段落的起讫。

)四、讲读课文。

1.轻声自由地读第—段。

(1)划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要人物。

(2)想—想第2句话的作用;(引出两块银元的故事)老师简介背景:____年8月到____年9月为解放战争时期(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自____年9月至____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巨大胜利,国民党反动派的主要军事力量基本被消灭。

最新整理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两块银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最新整理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教案-《两块银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

能用敬佩、再三、热泪盈眶造句。

2、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按塞银元mdash;mdash;缝银元mdash;mdash;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mdash;mdash;辩论mdash;mdash;明知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以启发式为中心的读读、议议、辩辩的教学方法,在读辩、理解过程中穿插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关注课文的深厚的人文内涵的同时,防止把课文上成空洞的说教课,政治思想课。

应把时间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没有斧凿的痕迹,使学生轻松自如地读懂课文,掌握方法,到达了培养能力,开展智力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悟两位首长乃是共产党领导人高尚人格精神的典型代表,他们严守军纪、关爱群众、以身作那么、模范表率,才使军爱民,民爱军,军民一条心,才使自己的政党有了极强的凝聚力,使自己的战斗部队坚不可摧,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拥护,才使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二十八年,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推翻了腐朽黑暗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人民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教学重点】1、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条心的军民鱼水般的深情。

2、借助课题,结合相关的问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按照塞银元mdash;mdash;缝银元mdash;mdash;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两教时第二教时一、复习词语二、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引导质疑:茶壶是孙老汉自己打碎的,邓小平和刘伯承为什么要赔他两块银元暂时撇开课文讨论:这两块银元该不该赔统计学生的对此问题的认识情况。

简单说说自己的理由。

三、带着自己的观点,深入学习课文,到文中寻找理由。

关于银元的故事

关于银元的故事

关于银元的故事银元起源于15世纪,始铸于欧洲,俗称“洋钱”、“花边钱”或“大洋”,是银铸币的通称,是世界上银本位制国家的主要流通货币,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关于关于银元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邓小平的五块银元的故事1904年邓小平生于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村的一农民家庭。

父亲邓文明按照邓家家庭排行的“先”字,为他取名“邓先圣”。

邓先圣5岁时,父亲把他送到村里的私塾读书,老先生看见邓先圣脸圆圆的,还长着个圆圆的鼻头,宽宽的额头下是浓浓的眉毛,皮肤白白的,个子不高,文文静静,挺有精神,看着看着笑了,就喜欢上这个孩子了。

老先生觉得孔老夫子才是圣人,先圣这名字要改。

邓文明觉得有道理,就请老先生给孩子取个名字。

老先生想了想说:我看就叫邓希贤,希望他将来成为贤人。

就这样邓希贤这个名字一直用了好多年,直到1927年蒋介石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的时候,邓希贤受党中央指示到武汉工作后改名邓小平。

在私塾读书时,邓希贤非常聪明,又很用功,老师讲过的功课,他很快就能记住,课文背得非常流利,老先生非常喜欢他。

他的毛笔字写得也很好。

当时老师对写的好的字就在字上打个“O”,学生们把它叫做“鸡蛋”,邓希贤的毛笔字作业每次都得很多“鸡蛋”。

一次回到家里,母亲看到儿子得这么多“鸡蛋”,非常高兴,就到厨房真的给他煮了一个鸡蛋吃,作为鼓励。

在当时这是不错的奖励了。

邓希贤在私塾学习了一年多后,父亲又把他送到离本村三里路的北山小学读书,从牌坊村到学校的路是土路,一下雨路就很不好走。

可是无论严寒酷署,还是刮风下雨,小希贤都坚持上学,从未误过课。

有一天下起了大雨,放学时间过了很久还不见儿子回家。

又过了很久才看见浑身是泥的邓希贤,母亲一把拉过儿子,上下打量心疼地说:“孩子,你这是怎么啦?”邓希贤却毫不在意地说:“没什么,雨天,路太滑,我摔了几跤”,“摔坏了吗?”,“没有,你放心!”说着把淋湿的书本掏出来放到灶台上烤。

第二天一早,雨还在不停地下,邓希贤收拾书包又要上学去,母亲拦住他说:“娃儿,下这么大雨,路不好走,今天就别上学了。

《党费》梗概及简析

《党费》梗概及简析

《党费》梗概及简析1、作品梗概1934年,我们闽粤赣边区斗争最艰苦的岁月开始了。

在主力红军北上后,我们留下来坚持敌后斗争的一支小部队,就遭到白匪疯狂的“围剿”。

为了保存力量,坚持斗争,我们被逼上了山。

敌人为了整垮我们,竟使出了"移民并村"的毒招,切断了我们和群众的联系。

这时,支队政委魏杰同志要我当“交通”,下山和地方党组织取得联系。

我要接头的人名叫黄新,是个二十五六岁的媳妇,丈夫跟着毛主席长征了,眼下家里就剩下她跟一个五岁的小妞儿。

魏政委怕我找错人,交待任务时特别嘱咐“她耳朵边上有个黑痣”。

八角坳离山有三十里路,下半夜才赶到。

我悄悄摸进村子,按着政委告诉的记号走到窝棚门口。

里面还点着灯,屋里有人轻轻哼着过去"扩红"时最流行的《送郎当红军》。

我轻轻敲门,歌声停了,一个老妈妈开了门。

小窝棚里坐着三个人,我一眼看见一位大嫂耳朵上的黑痣,就用暗号和她联系上。

她很机灵,像招呼老熟人似的,一把扔给我个木凳让我坐,一面让另外几个人回家去。

她关上门,把小油灯遮严,告诉我刚才那几个是自己人,还很老练地教我以后再来,先从墙角上一个破洞瞅瞅,别出什么岔子。

这位大嫂看上去和善、安详又机警。

她没有向我谈困难,而是口口声声谈怎么坚持斗争。

在我传达县委对地下党活动的指示时,她一边听一边点头,把困难的任务都包下来了。

我要趁早晨雾大赶回去。

出门时,她叫住了我,从用纸包着的党证里拿出两块银洋,说自从“并村”后好几个月没交党费了。

我觉得很为难,一来上级对这问题没有指示,二来一个女人拖着孩子在这样环境里坚持工作,也得准备点用场。

她见我不肯带,想了想又说:“也对,目下这个情况,还是实用的东西好些。

”过了半个多月,我又带着新的指示来到八角坳,一到黄新同志门口,我按她说的顺着墙缝朝里瞅瞅,只见屋里地上摆着好几堆腌好的咸菜,她把各种各样的菜理好了,放进一个箩筐里。

妞儿不如大人经折磨,不听妈妈的哄劝,把干瘦的小手伸进坛子里,用指头沾点盐水,填到口里吮着,最后忍不住抓了根腌豆角,就要往嘴里填。

《两块银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两块银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两块银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

能用“敬佩”、“再三”、“热泪盈眶”造句。

2、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按“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质疑——辩论——明知”的课堂教学结构,采用以启发式为中心的“读读、议议、辩辩”的教学方法,在读辩、理解过程当中穿插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关注课文的深厚的人文内涵的同时,避免把课文上成空洞的说教课,政治思想课。

应把时间最大限度地交给学生,启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使整个教学流程自然、流畅,没有斧凿的痕迹,使学生轻松自如地读懂课文,掌握方法,达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目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悟两位首长乃是共产党领导人高尚人格精神的典型代表,他们严守军纪、关爱群众、以身作则、模范表率,才使“军爱民,民爱军”,“军民一条心”,才使自己的政党有了极强的凝聚力,使自己的战斗部队坚不可摧,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拥护,才使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历经艰苦卓绝的斗争二十八年,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推翻了腐朽黑暗的国民党反动统治,取得了人民革命战争的彻底胜利,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教学重点】1、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条心”的军民鱼水般的深情。

2、借助课题,结合相关的问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按照“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教学时间】两教时第二教时一、复习词语二、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引导质疑:茶壶是孙老汉自己打碎的,邓小平和刘伯承为什么要赔他两块银元?暂时撇开课文讨论:这两块银元该不该赔?统计学生的对此问题的认识情况。

简单说说自己的理由。

三、带着自己的观点,深入学习课文,到文中寻找理由。

〖观点〗这两块银元不必赔。

【论据一】“孙老汉见两位首长日夜操劳,忙得连口水都顾不上喝,又是敬佩又是心疼,忙沏了一壶茶送过去。

《党费》故事梗概

《党费》故事梗概

小说围绕“交党费”这一中心点展开回忆起1934年闽粤赣边区斗争时期,白鬼子使出“移民并村”的奸计,想让我们红军队伍的一切生活和斗争都与群众断开联系。

而正在这个时候,支队的政治委员魏杰同志安排让“我”下山秘密地把“并村”以后的地下党组织联络起来,与游击队进行沟通联系,以便进行有组织的斗争。

与我接头的是一个二十五六岁孤身带着孩子的妇人黄新,在生活条件如此困难的情况下,她口口声声谈的是怎么坚持斗争,更甚的是她把省吃俭用下来的两块银元让“我”拿去交党费,一心只想着能对党有用处,根本没把困难放在心上。

半个多月后,“我”带着新的指示再去见黄新,她正在放置腌好的咸菜,这都是她打算交给党算作党费的,在自己最艰难的时期,她心里想着的是能给山上的同志们解决困难。

刚聊到一半的时候,“我”到八角坳的消息被泄露,形势危急,黄新为了救“我”将敌人向西边引开,同时也保全了“我”的性命,临走之际,她留下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对小妞儿说:“孩子,好好的听妈妈的话啊!”此后,在这个登记党费的本子上会一直保留着黄新同志缴党费的记录,让魏政委也为之痛心。

五年级下册教案两块银元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教案两块银元说课稿

五年级下册教案两块银元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两块银元》的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通过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这一事情发展的曲折过程,反映了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关心群众、严守纪律的品质,同时也反映了军民鱼水之情。

二、教学目标1、感受刘伯承司令员和邓小平政委关心群众生活、严格遵守纪律的崇高品质,感受革命战争时期军民鱼水般的深厚情谊。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2个多音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

能用敬佩、再三、热泪盈眶造句。

3、会借助课题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4、能按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三、教学重点1、通过自读自悟,感受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条心的军民鱼水般的深情。

2、借助课题,结合相关的问题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教学难点按照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顺序复述课文。

五、教学安排;3课时第1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大意;学习第一段。

第2课时:深入学习课文第2、3、4段,感受人物的感情,体会人物的品质。

第3课时:复习巩固词句训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课题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按顺序复述课文。

六、教学思路教学这篇课文,我主要采用自读质疑读议(解疑)的教学方法。

初读课文时,引导学生直奔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读后质疑。

学生主要提出了以下四个问题:A、盼头是什么意思?B、孙老汉为什么要感动得热泪盈眶?C、这样的军队是指怎样的军队?D、为什么说有了这样的军队中国就有盼头了?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理解,就是希望的意思。

其他几个问题是学习这篇课文要研究的主要话题,而且这几个问题必须联系全文才能理解。

在这三个问题中,最关键的是要研读好问题孙老汉为什么要感动得热泪盈眶?因为读懂了这个问题,另外两个问题也就容易理解了。

因此,我就抓住这一问题,统领全文,展开教学。

首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阅读课文第2、3、4段,大致了解其中的原因。

由于课文比较浅显易懂,所以学生能了解其原因。

一是孙老汉打碎茶壶,两位首长自掏腰包赔银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两块银元
一、教材分析
故事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通过“塞银元——缝银元——送还银元”的曲折过程,反映军民鱼水之情。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历史上把1945年8月到1949年9月这一段时间称为中国解放战争时期(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个大战役的巨大胜利,消灭了国民党反动派的主力。

课文分四段。

第一段简要介绍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

第二段写孙老汉给刘司令和邓政委沏茶不小小打碎了茶壶,邓政委给他两银元叫他再买一把。

第三段写孙老汉。

本文是第六单元的首篇课文,主要落实本单元阅读训练目标:回答课后问题,再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这也是本册书阅读训练重点之一。

二、教学目标
1会把课扣习题1中的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写下来。

2学会4个生字,理解13个词语的意思,能用“敬佩”“再三”“热小盈眶”造句。

3感受到刘伯承司令和邓小平政委关心群众生活、严格遵守纪律的崇高品质,感受革命战年代军民鱼水深厚情谊。

4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能复述课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加答课后习题的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纳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体会第6自然段中孙老心中念叨的话,懂得我军纪律的根本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时,做到意思完整,语句通顺。

四、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小黑板、字词卡片。

五、教学时间:3课时。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学习单元“学习提示”,根据课后习题1填表,初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过程
1介绍时代背景,揭题,认识主要人物。

1948提9月到1949年1月,中国人民解主军取得了辽沈、淮海、平津三个战役的巨大胜利,消灭国民党反动派的主力。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

所以,历史上把1945年8月到1949年9月这一段称为中国解放战争时期。

两块银元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两块银元的事情是发生在谁与谁之间的呢?请打开课本,在课文中划了主要人物。

指名说一说。

请看插图,这两位是为中国的解放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刘邓首长,请同学们恭敬地把他们名字分别写在插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2自学检查。

(1)指名读准备生字,特别是“沏”“埋”。

认读词语。

(2)比较字的音形义,利用部首区分字义:“俯”“咐”
(3)按自然段指名轮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揭示本课阅读训练任务。

为了把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得更清楚,这一单元,我们再来学习一种归纳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

5谁能用几句简要的话把上面三个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一说?
教师适当概括并板书
6学习单元“学习提示”,教师小结:通过回答课后问题,再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作适当概括,这是归纳课文内容的又一方法。

7完成作业本1、2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