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倒》的叙事时间艺术
电影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浅析

电影文学作品中的美学浅析摘要:文学作为最原始的艺术,它更像一杯年代久远的红酒,而直观的影视则像一面镜子,电影来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
编剧王家卫对色彩运用作了精心设置,把错位的概念注入影片《花样年华》中,一句句“含蓄”又“压制”的表达,并在电影文学中大量使用了隐喻,使得影片剧本有很高的起点。
关键词:电影《花样年华》;对倒;含蓄;色彩;隐喻;美术一、前言文学作为最原始的艺术,它更像一杯年代久远的红酒,而直观的影视则像一面镜子,电影来源于文学,文学造就电影。
电影文学既是编剧的美学表达,也是导演对观众的美学对应。
《花样年华》由王家卫自编自导,该片以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为背景,讲述了苏丽珍和周慕云在发现各自的配偶有婚外情后,两人开始互相接触并随之产生感情的故事。
二、叙事美学——“对倒”故事思路脱胎自刘以鬯的小说《对倒》,“对倒”二字统领全片。
两对夫妻,永不得见真容周太太与陈先生暗通曲款,私奔日本,留下周慕云与苏丽珍黯然神伤,在一次又一次的“表演”中相互依靠、相互依恋,“对倒”由此产生。
按王家卫的话说:“你今天可以讲人家不对,但明天你还会做同样的事情。
你面临的选择就是要不要做。
”对调的同时,王家卫又把错位的概念注入影片《花样年华》中,影片从头到尾遍布这种错位。
百年电影史上,大部分电影在讲故事时都选择了线性叙事方式,但《花样年华》采用了“双层结构”的叙事文本,故事情节高度简化,颠覆了传统的电影叙事结构与技巧,被认为是“反叙事”的电影。
这种类似法国新浪潮电影所运用的淡化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等的叙述方式,带来的效果就是使整部影片文学简洁精练,每一个细节都与主题有着紧密关系,没有一丝多余的成分。
三、表达美学——“含蓄”《花样年华》中,故事线其实是王家卫打开这个世界心灵之门的一把钥匙。
在这部剧本中,什么样的题材似乎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表现出来的个性和人类的内心世界,悄然出没在每一个人的心灵地带,那种淋漓尽致的感觉,不是王家卫的得意之笔,也只有王家卫有这样的表现功底、因为这样的处理,讨论人的灵魂的问题,一句句“含蓄”又“压制”的表达,使得影片剧本有很高的起点。
浅析中外电影中时间倒流的异同及其美学意义论文提纲

目录
中文摘要 (2)
关键词 (2)
Abstract (2)
Keywords (2)
正文 (3)
引言 (4)
一、时间倒流产生的基础及其背景 (4)
(一)时间倒流的理论基础 (4)
(二)时间倒流的产生的背景 (4)
二、中西方电影中时间倒流的异同 (5)
(一)中西方电影中所表现出的共同主题 (5)
1.潜意识下的人性体现---追求幸福 (5)
2.电影中的悲剧意识 (5)
(1)爱情悲剧 (6)
(2)社会悲剧 (7)
3.荒诞下的现实人类的精神信仰缺失 (8)
(二)中西方电影中时间倒流的不同点 (9)
1.因果论与平行空间理论 (9)
(1)中国影片中的因果论 (9)
(2)西方电影中的平行空间理论 (10)
2.“宝物”和“科技” (10)
3.人生观价值观不同 (10)
三、电影中所体现的审美意义 (10)
(一)美在知觉 (10)
(二)净化作用 (12)
四、结语 (12)
注释 (13)
参考文献 (14)。
刘以鬯小说《对倒》的“情动”分析

刘以鬯小说《对倒》的“情动”分析
莫涯
【期刊名称】《今古文创》
【年(卷),期】2022()23
【摘要】刘以鬯的小说《对倒》讲述的是,怀旧的老头和怀春的少女在同一场景中偶然相遇的故事。
这种“相遇”包含了斯宾诺莎所说的“情动”的要素。
在与相同的环境的接触中,老头所流变的情感是乡愁,而少女所流变的情感是性欲。
最后,这两种情感在悲剧性的梦境中碰撞,而之所以是一种悲剧,在于这两人所流变的情感均是
在香港的城市幻象中生成的。
【总页数】3页(P13-15)
【作者】莫涯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意识流小说的"香港化"——论刘以鬯的长篇小说《酒徒》
2.浅析刘以鬯实验小说的反小说化特色
3.剪不断的南来情r——由南来作家刘以鬯说起
4.刘以鬯小说《蛇》解构重塑下的诗性回归
5.意识流的时空建构与超越——谈刘以鬯的短篇小说《对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意识流的时空建构与超越--谈刘以鬯的短篇小说《对倒》

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11期SHANTOU UNIVERSITY JOURNAL(H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MONTHLY)Vol.36.No.ll2020意识流的时空建构与超越——谈刘以啊的短篇小说《对倒》张菁(汕头大学文学院,广东汕头515063)摘要:短篇小说《对倒》是刘以官一部重要的意识流作品。
刘以官使用视角交替、对比、意识流等创作手法,由表及里地设置了文本形式与内容、人物外在特征与内在思维的两重对照。
“对倒”不仅体现为小说形式,更暗含着丰富的隐喻意义。
通过意识流的时空建构,刘以官既揭示了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又展现了人在时间面前的被动性、主动性和对时空的超越性。
而在意识流等现代创作手法之外,刘以曾在小说中还充分发扬了现实主义的批判传统,在“娱己”的同时,也向广大读者提供了新的阅读体验和思考路径。
关键词:刘以曾;《对倒》;意识流;时间观;“娱己”小说中图分类号:1207.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225(2020)11-0013-07刘以轡的短篇小说《对倒》是其删改此前同名长篇小说而成的o相较于长篇,短篇在形式布局上更显对称精巧,在内容上也因删减掉驳杂冗余的人物经历和香港历史而更突出了“对倒”主题,学界对该小说的评价多由此展开。
然而笔者以为短篇《对倒》的价值不止于对照形式的精巧与“对倒”主题的鲜明,更在于它是刘以密融合了中国古代循环时间观及西方近代线性时间观,糅合了西方现代主义手法及中国现实主义批判传统之后的创作,以其“循环-线性”时间观的呈现及“现代-现实”意识流手法的运用,彰显独特的艺术魅力。
与此同时,意识流手法的使用,“循环-线性”时间模型的构建与结合了中西创作理念的“娱己”小说的创作,既塑造了一对脱离文本时空束缚的小说主角,又给广大读者提供了一条摆脱现实时空束缚的思路,文学的效用在《对倒》中体现出娱乐、关怀与超越的三重性。
时空对倒下的都市悲剧浅谈长篇小说对倒

时空对倒下的都市悲剧浅谈长篇小说对倒
《对倒》是一部长篇小说,以时空对倒的方式展现都市的悲剧。
以下是对《对倒》的浅谈:
1. 时空对倒的叙事结构:《对倒》采用了时空对倒的叙事手法,将故事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碰撞和对比。
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打破了传统的时间线性,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不同维度的情节和人物命运的错位。
2. 都市悲剧的展现:小说以都市为背景,通过讲述人物的生活故事、情感纠葛和社会现实的描绘,展现了现代都市中人们的迷茫、孤独和挣扎。
主人公通常身处困境,无法摆脱社会的束缚和内心的困惑,最终走向悲剧。
3. 内外因素的交织: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外在环境和内在心理的描写,展示了外因和内因之间的相互作用。
社会的变革、家庭的压力、个体的选择等都对主人公的命运产生重大影响,让读者深思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力量。
4. 引发读者的思考:《对倒》透过对都市悲剧的揭示,引发读者对现代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它反映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矛盾,让人们思考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抵御社会的压力以及寻求内心的平衡。
总之,《对倒》以其独特的叙事结构和对都市悲剧的深刻探索,引发了读者对现代都市生活和人性的思考。
它在通过对个人和社会的反思中,唤起了对于人生意义与自我寻求的思考,并通过时空对倒的手法将读者带入一个令人深思的文学体验之中。
倒叙——情节颠倒的艺术

三 倒叙的作用: 1.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 避免平铺直叙; 2.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 引发读者思考….. 引 人入胜。 3.突出文章….的中心思 想
1.现在 2.两年前 3.现在
1.临终之际 2.年老之时 3.半年之后
1.司机每天收获微笑 1.使文章结构富于变 结局 变得知足热情 化,避免平铺直叙; 2.司机偶然受女乘客 开端 2.使文章情节曲折有 微笑感染,而后发现 致,引发读者关注思 结局 主动微笑示人也会得 引 到善待 (结局提前式) 考司机为何改变 人入胜。 3司机改变后,每天 收获微笑。 1.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
《献你一束 花》
《 800 个 微 笑》
《谁是最优 秀的人》
都 是 用 了 倒 叙
1.此刻 2.三天前 3.此刻
1.体操女孩怕见外 人,心情低落 2.体操女孩发挥失 常,输掉比赛 3.服务员鲜花鼓励
中间片段 开端 结局 (片段提前式)
1.倒叙:把后发 生的事件提到 文章的前边, 然后按事情先 后发展顺序进 行叙述。
发掘 重用自己的中心
拓展训练
不该发生的事
找出《不该发生的事》中的时间标志词并分析 倒叙的类型和作用
1.时间标志词: 此刻 前天 此刻
2.倒叙类型:
片段提前式
(2).使文章情节曲折有致,引发读者思考我为何会难过,引人入胜。 3.产生作用:
(1)使文章结构富于变化,避免平铺直叙;
(3)突出因电影票一事被我设计绊倒的班长却热心探望我, 使我感到懊悔惭愧的中心思想。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前边,然后按事情先 后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对倒叙事:香港后现代电影和小说的融合剂

、
镜像 时 间的后现代对倒花样
蒙太奇 , 两物冲突 、 撞击 、 对抗 , 但其背后仍然有相
学术颜察
华南 师范 大学 学报 ( 社会 科学 版 )
对统一的图像 和共识 , 具 有现 代启蒙意味 , 理性 逻 辑俨然。“ 对倒 ” , 类于中文的“ 兴” , 随意起兴 , 耦合 粘连 , 产生出非理 眭、 超逻辑 的况味。如西西《 浮城 志异》 的超现实主义图文和意念。对倒近 于英文的
i n v e r s e, d o u b l e s c e n e , 镜 像 倒 影 双 生 。其 属 于新 式
2 0 1 4年第 1期
N o . 1 , 2 0 1 4
华 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 社 会 科 学版)
( S OCI AL S C I E NCE E DI TI ON)
2 0 1 4年 2月
F e b .2 0 1 4
J OU R NAL OF S OUT H C HI N A NOR MA L U N I VE RS I T Y
影、 造型 、 装 置艺 术 等 。如 杂 志 一分 为 二 , 前半 正 着 读, 后 半 反 着读 , 前 后 两 封 面 。与对 倒相 似 的典 型
学水艇察 @ 澳港台文学解读 但是 , 对 倒 又包 含对 比 , 就像“ 无” 不全 是 “ 有”
的对立项 , 并非一无所有 , 并非简单否定 , 而是超脱 于有 、 无 的真 空 , 亦 即真 空 不空 , 妙有 非 有 。相 反相
《声光影的内心感动:电影视听语言》期末考试

首页《声光影的内心感动:电影视听语言》期末考试(20)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答案解析:8电影《致命ID》里反复出现的数字,属于()。
(1.0分)1.0分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答案解析:10对中日韩三国的影视发展,其未来可能性不包括()。
(1.0分)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12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 答案解析: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正确答案: D我的答案:D答案解析:31《剪刀手爱德华》于()面世。
(1.0分)1.0分正确答案: B我的答案:B答案解析:33优秀的构图,让人几乎看不出来人工的痕迹,是因为()。
(1.0分)正确答案: A我的答案:A 答案解析:35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正确答案: C我的答案:C答案解析:二、判断题(题数:50,共50.0分)1王家卫在拍摄电影时,是不需要前期准备剧本的。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答案解析:2在欧美现代编剧工作中,一部作品的逻辑盲点主要由一位编剧去梳理寻找,避免多人合作产生的不协调。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答案解析:3《理发师陶德》是一部以复仇为主线的电影。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答案解析:4横向调度的镜头拍摄形态是全景俯拍或横向跟移。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答案解析:5电影场景设计对烘托情绪、突出主旨有重要作用。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答案解析:6在恐怕片和悬疑片中。
声音往往被用于恐怖源而不让我们看见。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答案解析:7中国民间故事《从前有座山》,由于一个单纯的事件同时担任“起因”、“过程”和“结局”三者的功能,形成了一个自循环系统,所以它是极少数真正没有“结局”的故事之一。
()(1.0分)1.0分正确答案:√我的答案:√答案解析:8“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规律”是马克思的名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对倒》的叙事时间艺术作者:王欣恬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35期摘要:刘以鬯的《对倒》是从一枚相连的邮票引发的一男一女的故事,一个是从上海移民来香港的中年男子,一个是在香港本地长大的少女,由两个独立的故事交错而成,故事双线平行发展,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港台文学中意识流运用得较为纯熟的短篇小说。
本文试图利用叙事学理论分析《对倒》的叙事时间特色,从叙事时序、叙事时距、叙事频率三个方面探究《对倒》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叙事时间叙事时序叙事时距叙事频率一、叙事时序叙事时序是文本展开叙事的先后次序。
从开端到结尾的排列顺序。
是叙述者讲述故事的顺序:故事时序是被讲述故事的自然时间顺序。
是故事从开始发生到结束的自然排列顺序。
传统小说的叙事时序大多与故事时序保持一致,或偶尔使用倒叙、插叙等手法对文本稍加组织。
从总体上来说,《对倒》独特的双线平行叙事结构决定了其叙事时序也是分散的、特别的。
前二十三段基本上是将同一时间发生的事情,从淳于白和亚杏两个视角分别进行叙事。
叙事时序是两线交错进行,淳于白在前,亚杏在后。
这就使得《对倒》的叙事场景非常具有镜头感,即镜头在两个主人公之间的来回闪现,也将两个陌生人之间的联系和距离很好地展现了出来,他们似乎处于同一时空,但又始终隔着人海茫茫和心与心之间的障碍,不能靠近,但彼此又在不断接近。
小说的这部分只有两处,叙事时序是与故事时序短暂保持一致的,分别是第二段的“亚杏走出旧楼。
正是淳于白搭乘巴士进入海底隧道的时候”和第二十一段的“淳于白轮购戏票时,亚杏走入戏院”。
这样两个简短的交汇画面,使得两个主人公之间的相遇充满了宿命的味道。
他们似乎是有共同点的,而相逢也是命中注定的。
但是,作者很冷静地将自己抽离出故事,也使读者对这两个陌生人的交际怀有审视的态度。
从第二十四段开始。
小说回到传统的叙事时序。
一直到第二十九段。
两条短暂会合的线重又回到自己的轨道上。
并且永远不再交织。
《对倒》的叙事时序是与叙事结构密切相关的,从本质上来说。
叙事时序的“交错——正常——交错”与叙事结构的“双线——单线——双线”都是为了揭示两个主人公之间心理和命运的走向。
从而实现作者书写七十年代普通小市民的思想、情感和心态的创作目的。
除了整体叙事时序的不断变化外,《对倒》还运用了预述和追述这两种形式。
如果以讲述的“此时”为参照的话,那么,在这一条时间轴线上,这篇小说的时间衔接打破了自然时序的承接,把时间分割成若干片段来进行叙述。
预述是指提前讲述某个后来发生的事件的一切叙述手段。
托多罗夫认为预述在某种程度说是一个宿命的情节。
它已调定人物未来的命运。
刘以鬯在这篇小说中以极其巧妙的方式使用了预述的手段。
小说主人公之一的淳于白在眼镜店门口遇见了两个中年男子,一个胖,一个瘦,在短暂的谈话之后,“胖子长叹一声,瘦子也长叹一声。
胖子说‘再会’,瘦子也说‘再会’。
胖子朝南走去,瘦子朝北走去”。
这与淳于白和亚杏看完电影后的场景出奇地相似,“走出戏院,亚杏朝南走去,淳于白朝北走去”,连方向都是一致的。
而这两个画面的关联在于。
“胖子”和“瘦子”其实就是符号化处理后的淳于白和亚杏。
茫茫人海中短暂相遇的两个陌生人,也许有互动,也许没有,但结局都是一样的,即不可接近和不可抵达。
胖子和瘦子一起评价了金铺被盗事件、淳于白和亚杏一起看了一场电影,然后反向离开、各奔东西。
这在本质上是一样的,也是现在时空对未来时空即将发生的事情的预演,是刘以鬯静心安排的一次预述。
追述即追忆叙述,是述说已经发生的事情的一种方式。
这在《对倒》中出现了很多次,淳于白是个将回忆当作生命燃料的人,他似乎每到一处都在回忆,也使得他充满了旧日的气息和沉闷的感觉。
他回忆了很多过去的事情,二十几年前的香港、舞厅的女人、炒金的场景、生活的琐事、战争和暗杀……过多的追述使淳于白和现在的时空产生了隔阂和距离,他就像一个异时空的人,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难以回到现实的时空。
很多时候,人只有经历的多了,才会有回忆的能力。
作为一个妙龄少女的亚杏就从不或很少沉浸在回忆中。
因此,两相对比下,淳于白对往事的不停追述也塑造了他的人物形象,即一个饱经沧桑、阅历丰富、孤独寂寞的将老之人。
二、叙事时距现代叙事学理论认为,小说是以时间符号(语言)为表达媒介、以时间文本(故事)为主导的本体形态。
小说中的时间可以分为“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
故事时间即是虚构故事发生和演变的自然时间或物理时间,而叙事时间则是这些虚构故事在文本中呈现的分配状态。
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在多数情况下是不相等的,这种不相等反映为“时距”关系差异,并引发叙事速度变化。
结构主义学者热奈特将这种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时距差异分为四类:叙事时间无限大于故事时间为“停顿”、二者相等为“场景”、叙事时间小于故事时间为“概要”、故事时间无限大于叙事时间为“省略”。
刘以鬯在《对倒》中灵活运用了故事时间和叙事时间的时距差异。
在现在时间的叙事中,叙事时间大多等于故事时间,进行的是“场景”的刻画和描摹。
这在对亚杏的生活情景描写中比较突出:亚杏拿着一只雪梨走出旧楼,拐入横街,见到摇摇摆摆走过来的黑狗,在一家照相店外看橱窗里摆着的一个穿着结婚礼服的木头公仔,被一个飞步而来长发青年撞了一下,走到被劫的金铺门前观看……我们会发现。
这些描写和平时生活中的场景别无二致,叙事节奏也相对来说较为平稳,类似于游记的艺术感受。
而在对淳于白回忆的描绘中则大多使用了“概要”的叙事时距。
将几年或几十年间发生的事情用短短的几行文字概括出来,其中一些关键性事件甚至只用几个字就进行了总结。
如第十三段淳于白回忆一些旧日的事情“公共租界周围的烽火、三架轰炸机飞临黄浦江上轰炸“出云号”的情景、四行孤军、变成孤岛的上海、孤岛上的许多暗杀事件……”这些事件的故事时间可能绵延得很长,但作者在这里只用几个词进行了叙事,以一种类似闪现镜头的方式一带而过,表现了过往的战争回忆并不美好,令淳于白不忍回首,这也是一种对灾难和苦痛的有意消解。
而第十七段中淳于白对于过往琐事的回忆也表现出了这一特征,“诸如上海金城戏院公映费穆导演的《孔夫子》、贵阳酒楼吃娃娃鱼、河池见到的旧式照相机、乐清搭乘帆船飘海、龙泉的浴室、坐黄包车从宁波到宁海……”作者忽略这些回忆的细节,只用关键词的形式加以展示,一方面是为了节省篇幅,另一方面更是为想象留有空白和余地。
回忆本就是断断续续的片段,有时甚至只有零星一闪而过的画面。
作者很好地抓住了回忆的特征,使文字非常具有镜头感和想象空间。
除此之外,《对倒》中还省略了很多情节、内容,一方面突出了叙述的重点部分,另一方面也是为读者的想象留白,使小说的意味更加浓厚。
如第十九段,淳于白目睹妇人被汽车撞倒,“‘死亡并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他想。
三十几年前,他曾经在死亡的边缘体验过死亡的情景”。
可以想到三十几年前他遭遇的事情一定比现在看到的要可怕的多,也要更为接近死亡,而就在读者想要探究他的这段记忆之时,淳于白的回忆戛然而止。
他似乎不愿意回想那件事情,而我们也能感受到他对于回忆这件事的抗拒和时过境迁后似是而非的淡然。
这也让读者不禁去猜测,到底发生了什么,又对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并且愈发感受到了他的神秘和沧桑。
还有一处令人印象深刻的省略,同样是淳于白的往事。
他和亚杏坐在一起看电影时,银幕上出现女主角和男主角结婚的场景,他回想到自己结婚的时候,“每一个人都相信这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淳于白相信这是快乐生活的开始,新娘也相信这是快乐生活的开始。
所有的亲友都相信幸福与快乐的种子已播下……这原是一件可笑的事”。
结婚是快乐而神圣的,但淳于白却一连用了四个“相信”,让读者察觉出不寻常来,再加上他形容“结婚”为“一件可笑的事情”,这就很明显地暗示了这段婚姻的结局一定是令人失望的。
但作者没有说出来,只是加以暗示,并巧妙地使用了“省略”的方式留白,使读者自己找寻淳于白的“秘密”。
三、叙事频率频率是指故事实际发生的次数与文本的叙述次数的关系。
热奈特把频率也概括为四种类型:发生一次叙述一次、发生多次叙述多次、发生多次叙述一次、发生一次叙述多次。
传统小说中常见的是前两种形式,即文本忠实于故事本身。
从一个事件在故事中出现的次数与该事件在本文中叙述(或提到)的次数之间的关系,即频率角度而言,这篇小说中运用了重复叙述的形式。
这种重复在亚杏的部分使用的非常多,例如小说中亚杏对于英俊男人的想象“有点像柯俊雄,有点像邓光荣,有点像李小龙,有点像狄龙,有点像阿伦狄龙”反复出现了五次,将一个正值美好年华的怀春少女的形象极妙地刻画了出来。
同时,通过这种可爱、甚至有些幼稚的空想的不断再现,使我们感受到少女亚杏内心深深的孤独寂寞,对关爱和陪伴的需求的不自觉表露。
此外,亚杏心目中的英俊男人形象是她见过的,自以为最英俊的男人的结合体,这种对另一半的高期望也十分契合一个女孩子在懵懂无知的年纪对于未来伴侣的最初构想。
除此之外,还有一处重复也将亚杏内心无聊孤独的微妙情感婉转表露了出来:“照相馆隔壁是玩具店。
玩具店隔壁是眼镜店。
眼镜店隔壁是金铺。
金铺隔壁是酒楼。
酒楼隔壁是士多。
士多隔壁是新潮服装店……新潮服装店隔壁是石油气公司。
石油气公司隔壁是金铺。
金铺隔壁是金铺。
金铺隔壁仍是金铺。
”这种对于店名的无意义重复乍一看是很奇怪的。
在一部短篇小说中对于描写和篇幅的控制力是很重要的。
而作者用了好几行字只是在重复看似没有实际意义的店名,其用意是很高明的。
亚杏在表达内心感受时,喜欢使用“常常”、“看惯了”等字眼,眼前的一切都是看惯了的,日复一日年复一日,看到的无非都是这些人、这些物、这些景。
而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内心对于自由和新奇的渴望是难以压抑的,亚杏已经受够了这样平淡无奇的生活,在她眼里,这些景物和店铺都只是同一种生活的不断再现罢了。
她很无聊、很孤独,迫切需要一个释放的窗口却又不可得,因而对生活更加厌倦和麻木。
而店名的重复也是对亚杏无聊心理的一种巧妙投射。
并进一步深化了人与人之间不可理解、不可抵达的主题。
在《对倒》中还有一处很特别的重复,是一个瘦子和一个男童的对话:“我要吃雪糕!”男童边哭边喊。
“不许吃雪糕!”瘦子恶声怒叱。
“我要喝冻鲜奶!”男童连哭带喊。
“不许喝冻鲜奶!”瘦子恶声怒叱。
“我要阿妈!”男童连哭带喊。
“你去死!”瘦子的声音响得刺耳。
从言语中不难看出这两个人是父子关系,而且男童的母亲已经过世了,瘦子父亲虽然语气严厉,但是对孩子的关心是很明显的,只是犯了“中国式父亲”的通病,不擅于表达罢了。
当然,有意思的不是这段对话,而是不同的人听到这段对话后的反应。
第一个听到这段对话的人是淳于白,当时他正在回想“消逝的岁月”,对于这父子俩之间的争吵置若罔闻、表现出漠不关心的态度,在夥计问他们去哪了的时候。
他只是回答“走了”“桌上有五块钱”,一方面将他置身事外的态度表现了出来,另一方面对他老于世故、阅历丰富的性格进行了侧面烘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