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契诃夫小说的叙事艺术(1)
契诃夫小说风格

契诃夫小说风格契诃夫的作品风格安东·巴甫诺维奇·契诃夫是俄国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巨匠和卓有成就的戏剧家,在俄国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他也是一位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
契诃夫的小说总的说来是短小精悍,自然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清新,语言简洁明快,富于音乐节奏感,且寓意深刻,可谓喜笑怒骂皆在简洁清新的描写中。
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然后通过幽默讽刺可笑的情节进行艺术概括,从而塑造出完整的典型形象,以此来反映当时的俄国社会。
契诃夫的祖父是赎身农奴,父亲开设食品杂货铺。
他少年时期清贫孤苦的生活,使他饱尝人间的饥饿、寒冷、疲乏、忧患等困顿,这也给了他广泛接触小市民阶层的机会,他深深感受到“小市民”的庸俗自私和冷酷无情等坏习惯,为日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真实的素材。
从契诃夫小说不同时期的创作风格来看,幽默和讽刺自始至终贯穿于他创作和生命的全过程,即使是后期的创作风格转化为严肃和冷峻,也不乏幽默的笔调,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也要坚持向妻子讲述幽默的故事。
契诃夫的现实主义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高度,讽刺和幽默始终是契诃夫作品的一个基调,既有明快的、又有忧伤的,悲喜交加。
在他的很多小说和戏剧作品中都表现了这种忧郁和幽默共存并溶为一体的状况,这使他的作品变得更深沉,更富抒情和哲理的韵味。
各具特色的幽默便在其作品中逐一表露出来,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含泪的笑”。
这使他的作品变得更深沉,更富抒情和哲理的韵味。
因为在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反动的书刊检查制度空前严格,庸俗无聊的幽默刊物风靡一时,因此在80 年代中叶前,他以“安多沙·契洪特”为笔名写下大量诙谐的小品和幽默的短篇小说,但很多是无甚价值的笑料和趣事,这是由于他当时自己也被迫于生计的压力,不过其中也有一些比较优秀的作品继承了俄罗斯文学的民主主义优良统,针砭当时社会的丑恶现象。
契诃夫的处女作《一封给有学问的友邻的信》,表在幽默杂志《蜻蜓》1880年底10期上。
浅谈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谈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契诃夫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和剧作家。
他的小说短小精悍,简练朴素,结构紧凑,情节生动,笔调幽默,语言明快,寓意深刻。
关键词:简洁朴素短小精悍(一)朴素、自然契诃夫的短篇小说大多是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具有典型意义的人和事,在平淡无奇的故事中透视生活的真理,在平凡琐事的描绘中揭示出某些重大的社会问题,使得其作品朴素得跟现实生活一样真实而自然。
如《苦恼》中写一位马夫姚纳,在儿子夭折的一星期里,几次想跟别人诉说一下内心的痛苦,都遭到各怀心事的乘客的冷遇,万般无奈之下,他只有向老马倾诉自己的不幸与悲哀。
作者借助这一平淡无奇的故事,揭示出黑暗社会中的世态炎凉、人情冷漠和小人物孤苦无告的悲惨遭遇,把读者的思绪引向对于人生困顿的更为概括的思考。
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二)含蓄、冷峻契诃夫从不轻易在小说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和主观议论,而把这种主观倾向寓含于客观冷静的艺术描写之中,让生活本身来说话,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含蓄,就是子弹顶在枪膛里。
其威力是巨大的。
如《瞌睡》写13岁的小女孩瓦尔卡白天不停地为主人干活,晚上还得整夜地给主人的小孩摇摇篮。
她困极了,可小孩总是哭哭啼啼,使她根本无法入睡。
最后她捏死了摇篮中的小孩,倒在地上酣然睡着了。
作者在冷峻的描绘中,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意义:瓦尔卡的命运究竟将会如何?对此作者留给了读者自己去思考。
(三)简洁、凝练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大艺术特色就是高度的简洁。
为了达到这种简洁,通常运用开门见山的手法。
如《胖子和瘦子》的开头。
交代了时间、地点和人物。
其小说大多是速写式的,尽可能不在人物的外表上浪费笔墨。
从没有冗长的景物描写,虽简洁凝炼,但传神、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善于运用白描式的个性化语言刻化人物性格、塑造典型。
在平淡中见幽默,在幽默中见深沉。
比如《变色龙》中仅仅写了狗咬人一件事,警察断案一个场面,四个人物,故事情节发展极其简单,作者仅仅抓住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在审案过程中的五次“变色”加以描绘、便收到极其强烈的讽刺效果。
论契訶夫短篇小说《万卡》的艺术特色

论契訶夫短篇小说《万卡》的艺术特色提要俄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契诃夫,以擅长写短篇小说而著称。
他的优秀短篇小说代表作《万卡》,以独特的角度,精湛的技巧,向世人展现了不朽的艺术魅力。
《万卡》这篇短篇小说,既没有复杂多变的情节,也没有光彩照人的文学形象。
作品通过描写主人公万卡的不幸遭遇,深刻暴露了沙皇时期童工的悲惨生活。
契诃夫用沉静细腻的笔调把主人公万卡这个人物形象推至读者面前,即使是有可挖掘的幽默之处,也写得暗含心酸,引人深思。
作为一个严肃的现实主义者,契诃夫不像托尔斯泰那样有时直抒自己的哲学观和道德观,也不像高尔基那样有时直接参与小说,而是以一种非常客观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图。
作家含蓄地塑造了受剥削压迫的童工万卡的形象,我们领略到的是真实的描写,不是作家本身的评论。
我们可以看到“一双冷静地探索人类灵魂和社会本质的艺术家明澈的眼睛”,可以体会出作者巧妙隐藏在客观叙述中的爱憎情感。
契诃夫曾为自己的艺术作品提出六条标准,其中两条是“不要那种政治、社会、经济性质的冗长的高谈阔论”和“加倍的简练”。
由此可见,契诃夫极力追求用最单纯凝练的语言刻画出最生动饱满的人物形象。
短篇小说《万卡》恰恰也证实了这一点,作者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为我们描绘出了一个受尽苦难的却又对生活抱有希望和憧憬的活生生的童工形象。
首先,本文对契訶夫短篇小说《万卡》的主要内容及其主题思想进行了论述。
这是我们对《万卡》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的前提。
其次,通过对文章的剖析阐述了小说的艺术特色。
本文着重从小说的结构、语言特色、表达方式以及写作手法的方面分析小说的艺术特色。
通过对小说《万卡》的艺术特色的研究,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契訶夫短篇小说的独特风格,而且有助于我们在俄语语言文学学习的过程中准确地解读契訶夫的作品。
关键词契诃夫万卡艺术特色1.《万卡》的故事小说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圣诞节的前夜,主人公万卡跪在长凳前给爷爷写信。
万卡无父母,只有一个年迈的爷爷。
契诃夫的苦恼写作手法

契诃夫的苦恼写作手法一是对比手法的成功运用。
作者在作品中,将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马的关系相对比。
用人的冷漠、自私和不耐烦和小母马听着,闻闻主人的手形成强烈的反差,用人的悲苦和小母马的凄苦相对双,形成相互间的一种比衬,更显示出人马相同的悲苦命运.最后姚纳与马相依为命,更加比照出姚纳牛马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处境,具有强烈的震憾人心的力量和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
二是用对话表现人物的性格和心态.契诃夫与其他一些俄国作家不同,他笔下的人物对话精当简练,毫无见长罗嗦之感.人物对话不仅符合特定环境和场合下人物的性格逻辑,而且能恰当地映射出人物此时此景的内心活动.三个青年的对显示他们寻欢作乐、玩世不恭的性格,姚纳挨了他们一巴掌还说:嘻嘻!……好有兴致的几位老爷……内心正转着这样的念头:他们有兴趣和他打玩,大概也有兴趣听他谈谈儿子.同时,姚纳的对话也反映了他老实巴结、逆来顺受的性格和急于倾诉愁苦的心情.这对刻画马车夫的性格特征和深层心理状态起了很大作用。
三是富有深刻内涵的细节描写.俄国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列宾曾就契诃夫小说赞叹道:简直无法理解,从一篇如此简单、平淡、甚至可以说是贫乏的小说中,怎么弄到最后竟会浮现这样不可抗拒的深刻庞大的具有人类意义的思想……我深受震惊,无限神往……您是一位多么了不起的大力士。
这里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以小见大,平淡中见深刻的出色的细节描写。
《苦恼》中没有巨大的场面和引人入胜的曲折情节.它的整个故事都建立在马车夫想找人倾诉儿子死了这一细节描写上.但这件日常小事和小人物小小的可怜的心愿却折射出整个社会遭遇和悲剧命运.小说结尾姚纳对马倾诉衷肠的细节描写,更是强烈地突出和深化了主题,给读者以巨大的震惊和长久的回味.此外,以二十个戈比坐一趟车既写出了三个青年的耍懒,又刻画出姚纳为苦恼压倒而无心讲价钱;关于娘儿们的评价,写出了姚纳轻视妇女的传统思想弱点,以及当时小人物虽孤苦无援,但地位还在妇女之上的社会现实;这些都是内涵深刻而丰富的细节刻画。
试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二、契诃夫经典代表作简介
进 行 处 罚 ,还威 胁恐 吓 被 狗 咬 的 赫 留金 。 小 说用 一个丑 恶且 搞笑 的故事 塑造 了奥 楚蔑洛 夫这 样
一
( 四 )描 写手法。契诃夫在进行 短篇 小说创作 时 ,喜欢
采 用 现 实 主 义 描 写 手 法 ,即通 过 对 现 实 生 活 中人 物 和事 件 的
、
契诃夫 生平及其成就概 述
的 严 厉 教 育 下长 大 ,随后 又经 历 了 家庭 杂货 店 的倒 闭 和 亲人 几个 方 面对 契 诃夫 作 品 的艺 术 特 色 进 行 简 单 分 析 。 的离 世 ,最 后 靠 着 当 家庭 教 师 的 收 人 才勉 强 完成 了学 业 。 契 ( 一) 人 物 塑 造 。在 契 诃 夫 的短 篇 小 说 作 品 中 ,很 少 会 诃夫 在孩 童和少 年 时期 便 亲眼见证 和体 验 了生 活 的残酷 和 出现 具 有 影 响力 的 大人 物 ,即使 有 也 是 作 为 故 事 背 景 中 的~ 底 层人 民的艰辛 ,这些宝贵 的人生经历培养 了他敏锐 的洞察 部分 一笔 带过 ,例如 《 变色龙 》中的 日加洛夫将军 。其短篇 力 和 乐 观 的生 活 态 度 ,也 为 他 独 特 的写 作 风 格 奠 定 了基 础 。 小 说 作 品 的 主 角 普 遍 都 是 一 些 生 活 在 社 会 中下 层 且 性 格 鲜
浅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摘要】契诃夫是俄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他的短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著称于世。
本文从现实主义风格、叙事技巧、人性揭示、题材表达和人物形象等方面,分析了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契诃夫以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展现了人类生活的真实面貌,其精炼的叙事技巧引人入胜;他深刻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同时涉猎多样的题材和情感表达,展现出其独特的创作魅力;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令读者易于产生共鸣。
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成就和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容忽视,他在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后世作家学习借鉴的典范。
【关键词】契诃夫、短篇小说、艺术特色、现实主义、叙事技巧、人性、题材、情感、人物形象、艺术成就、影响、文学史、地位。
1. 引言1.1 契诃夫的文学地位契诃夫作为19世纪俄国文学的伟大作家,享有极高的文学地位。
他以其独特的文学才华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契诃夫的作品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和人性的复杂性,被视为俄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契诃夫的文学地位不仅体现在他的作品广泛传播,并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喜爱,更体现在他对文学发展的重要影响。
契诃夫的作品开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新篇章,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他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契诃夫作品的深入研究和阐释,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俄国文学的发展历程和现实主义文学的精髓。
契诃夫以其卓越的文学成就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永远铭记于文学史册。
1.2 短篇小说的定义短篇小说是一种以短小精悍为特点的文学体裁,通常在几千字到一万字左右。
与长篇小说相比,短篇小说更加简洁明了,情节更加紧凑,结构更加紧凑。
短篇小说一般着重在一个独立的事件、情节或主题上展开,通过精炼的叙述来传达作者的意图。
短篇小说通常集中展现一个瞬间、一刻或一个细节,以展示生活的片段或突出某种特定的情感或思想。
短篇小说在文学界有着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谈契诃夫短篇小说讽刺艺术

谈契诃夫短篇小说讽刺艺术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一位杰出的中、短篇小说家和剧作家。
列夫·托尔斯泰说:契诃夫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艺术家”。
①托马斯·曼断言:“毫无疑问,契诃夫的艺术在欧洲文学中属于最有力、最优秀的一类”。
②契诃夫来自下层社会,他热爱祖国,同情人民,始终坚持民主主义立场,揭露、嘲讽俄国社会的丑恶现象,对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是19世纪俄国文学的最后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本文着重研究和探讨契诃夫短篇小说独特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一、创作的基调——哀伤和苦恼19世纪80年代,民主党人炸死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亚历山大三世即位,就借机疯狂地残害革命者,压制人民革命运动,八十年代的俄国社会呈现出停滞状态。
在文艺界,进步作家处境艰难,进步刊物被查封,唯美主义思潮复兴,幽默刊物风行一时。
契诃夫正是在这种社会条件下登上文坛的。
由于他脱离人民革命运动,没有深刻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使得他的思想始终没能超出民主主义的范畴。
19世纪80年代契诃夫创作的数百篇作品题材多样,涉及俄国社会,反映了从俄国城市到乡村的诸如贵族、商官吏、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的生活。
俄罗斯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创作的小说具有独特的讽刺艺术,他继承了果戈理,谢德林等大家的幽默传统,将政治讽刺与幽默合成为讽刺幽默,对俄国社会现实的灰色生活用温和的幽默来进行批判,以唤起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冷静的讽刺风格往往表现为不重情节,性格的描述,却重事件的情趣的幽默特色,因此,契诃夫不仅继承和发扬的由普希金开创,果戈理奠定基础的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文学传统,而且也使与之同步发展的讽刺文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契科夫作品赏析:《变色龙》变色龙是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讽刺小说。
在这篇著名的小说里,他以精湛的艺术手法,塑造了一个专横跋扈、欺下媚上、看风使舵的沙皇专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把讽刺的利刃对准沙皇专制制度,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政权爪牙们的无耻和丑恶。
浅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

浅论契诃夫短篇小说的艺术特色契诃夫出身于贫寒家庭,在贵族阶层占据统治地位的沙皇俄国,他既没有显赫的出身,也没有庞大的资产,处于备受剥削和压迫的社会底层。
当时的贵族与农奴主,过着骄奢淫逸、纸醉金迷的腐化生活,他们颐指气使、一掷千金、花天酒地、挥香无度。
而劳动人民却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悲惨生活。
更为可恨的是那些小官吏小职员,他们为虎作伥,欺压善良,其残暴比其主子有过之而无不及,给下层百姓造成了深重的灾难。
契诃夫对这类现象深恶痛绝,登上文坛后即着力予以鞭挞和揭露。
在契诃夫七百多篇小说中,以《变色龙》和《胖子与瘦子》最为著称。
我国略有文学常识的人都对这两篇佳作非常熟悉,能够如数家珍般的说出其中主要人物晦涩的俄文各字,详细介绍各自特性。
之所以如此受到欢迎与喜爱,与作品诙谐幽默的文风有很大关系。
俄罗斯是个崇尚幽默的民族,能用幽默的语言逗笑大家,被认为是一种高超的本领,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也会得到人们的亲近和敬重。
契诃夫可谓其中高手,他非常擅长以煞有介事的情节和貌似平直的语言令人忍俊不禁。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在笑过之后不由自主的陷入沉思�D�D因为从中看到的丑恶的灵魂和卑劣的人性是那样发人深省!一、精炼准确,揭露社会的黑暗现实当时的俄罗斯正在实行最严厉的新闻检查制度,文学创作也在被检查之列,契诃夫只好采用比较隐晦的艺术表现手法,为自己的作品涂上了一层保护色,巧妙的通过了文字检查,得以在报纸和刊物上与读者见面。
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是描写凡人小事,但锋芒所向则是万恶的封建专制制度和黑暗的社会现实。
因为表现得很含蓄,就连那些专事吹毛求疵的检察官也无可挑剔,而有思想的读者却对作品的主题心领神会。
为了增强作品艺术性与吸引力,契诃夫在精炼与准确方面狠下功夫。
我国古人在评论文学作品时有一句名言“句之可删,适见其疏;字不可去,乃知其密”。
契诃夫的作品确当此评,达到了“密”的高峰,增删一字都会失去原有风韵,损害艺术效果。
例如在《胜利者的胜利》这篇小说中,结尾处有这样一段描写:“柯祖林伸出手指戳了戳我爸爸的腰‘绕着桌子跑,学小公鸡叫!’我爸爸陪着笑脸,快活的涨红了脸,踩着碎步绕着桌子跑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契诃夫小说的叙事艺术吴惠敏(安徽农业大学社科系,安徽合肥 2300036)摘 要:本文从外在特征、内在结构以及整体风貌三个层面,逐一剖析了契诃夫小说的叙事艺术。
指出 重复与 对白的叙事方式、淡化故事情节的抒情性叙事结构、冷静幽默的叙事风格是契诃夫叙事的主要特色。
关键词:契诃夫小说;叙事方式;叙事结构;叙事风格中图分类号:I106 4 文献标识码:A托尔斯泰曾给予作为小说家的契诃夫一个极高的评价,称他为 无与伦比的艺术家,!而且还说: 我撇开一切虚伪的客套肯定地说,从技巧上讲,他,契诃夫,远比我高明!∀的确,契诃夫的小说具有高超的艺术技巧,尤其是那别具一格的叙事艺术至今依然熠熠生辉,吸引着一代又一代小说家们。
如果我们从叙事艺术的外在特征、内在结构以及整体风貌三个层面,对契诃夫不同时期的小说加以剖析,就会明显地发现 重复与 对白的叙事艺术的主要特色。
下文我们将结合具体作品试作分析。
一重复是一种修辞学术语,它是诗歌最基本的修辞原则,也是小说叙事的重要手段,对强化作品主题、凸显人物性格、展现作者情怀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每一次有意识的 重复都是意义增殖的过程,意味着作者的情感和小说的意义正在呈加速度的积累。
契诃夫深谙此理,在自己一生的小说创作中十分注意使用这种叙事手段并使之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契诃夫的早期作品就曾以这种 重复的叙事方式和籍此体现的喜剧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中#小公员之死∃(1883)、#变色龙∃(1883)最为脍炙人口。
前者通过小公务员因打喷嚏而向将军致歉请罪的4次重复,表现出小公务员一次比一次诚恳的心态和一次比一次恐惧的心理,既活化出一个心理变异的小人物形象,又揭示出沙俄专制统治的残酷;既滑稽可笑又透出辛酸的苦味。
在#变色龙∃中,契诃夫再次使用 重复的叙事方式,让警官出尔反尔、反复无常,在6次变化中写尽了他欺下媚上的卑劣心理和狡猾善变、趋炎附势的性格特征,也令读者识清了沙皇统治者的虚伪面目。
契诃夫的中晚期作品依然一以贯之地运用着这种 重复叙事手段,不过形式更加丰富多样了。
在中篇小说#草原∃(1888)中,重复表现为一种写景、一种意象、一种情绪。
小说开头的一段景物描写,伴随着小主人公的旅程,多次出现在读者眼前:平原、矮山、杂草、石堆,悲鸣的鹬鸟、田凫,炎热的空气,忧郁的歌声%%这些不断重复的相同或相似的景物描写,传达出一种沉闷、单调、乏味的情绪。
而且随着不断的重复,这种情绪层层叠加,由浅淡而浓郁,弥漫在字里行间,显得了无边际。
而在#套中人∃(1989)中,契诃夫主要使用了 话语重复的方式,将 千104#江淮论坛∃2001年第5期万别闹出什么乱子来啊作为主人公的口头禅,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这一类人胆小怕事、惶惑不安、因循守旧的性格特征。
在#宝贝儿∃(1898)中,契诃夫又选择了性质类似的 事件重复。
女主人公从来没有自己的思想,跟戏院经理结婚,她乐于说戏:跟木材商结婚,她只说木材:跟兽医结婚,她又总是重述兽医的想法,最后竟然整天跟着情人的儿子念小学课本了。
在4次类似事件的重复中,契河夫嘲笑了俄罗斯旧式妇女的愚昧无知,批判了她们对婚姻、家庭、丈夫以及孩子所抱有的荒谬思想。
在他看来,作为一个90年代的妇女,如果没有独立的思维能力,对周围之事无法形成自己的见解,那么纵然具备贤妻良母的所有美德,也远远称不上是一个优秀的俄罗斯女性。
对白是契诃小说叙事艺术的另一个显在特征。
这与他从童年时代就培养起来的戏剧爱好密切相关。
这种爱好使他创作出了一批颇具戏剧性的小说作品,有些小说简直就是独幕或多幕的待演剧本,如#小公务员之死∃、#变色龙∃#胖子和瘦子∃(1883)、#歌女∃(1886)、#宝贝儿∃等等。
这些小说的叙事完全依靠 对白来推动,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人格本质也通过 对白得以实现。
这里的 对白已经成为叙事本身,离开 对白,小说便不复存在了。
契诃夫将 对白这一戏剧的叙事方式成功地移植到小说中,形成了自己独持的叙事特色。
契诃夫驾驭 对白的超凡能力在创作伊始就显示了出来,创作于1881年的#在车厢里∃正是一个本绝好的例证。
小说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的一段旅程,从火车出站的第一遍铃声到驶入下一站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几乎看不到作者的叙述,却始终昕得见来自不同声口的 对白。
当第一遍铃声响起时,我们似乎置身于一种群口 对白的混乱之中,月台上旅客和宪兵的对白。
火车上列车长和胖先生的对白,好不容易挤上车的旅客与失散在车窗外的友人的对白、惊魂甫定的旅客间的对白此起彼伏;第二遍铃声响起时,我们听到的是列车员和一位老人的对白;到了第三遍铃声响起时,车厢里再次传出了一片杂乱之声,列车长与逃票者、丢票者以及付了钱没有得到票的人都发生了冲突,于是,一人与多人之间的对白则不绝于耳。
当火车开动起来一切喧闹之声消失过后,我们又听到一种窃窃私语,两位萍水相逢的异性旅客开始了罗曼蒂克的对白。
最后,当火车驶入一个小站再也无法启动时,火车头边剩下的就只有列车长与火车司机的对白了。
这些不同的对白,对渲染气氛、刻画人物、烘托环境起到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契诃夫中的后期那些抒情心理小说中, 对白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对展开叙事、刻画人物、揭示主题等等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苦恼∃(1886)、#村妇∃(1891)、#女人的王国∃(1894)、#在峡谷里∃(1901)等均属此列。
完全可以想象,如果抽掉契诃夫小说的那些 对白,一定会使作品失去原有的魅力,甚至会削弱契诃夫在世界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即使是那些真正体现契诃夫精神内核的非戏剧性作品,也同样显示了 对白的不可或缺。
二我们常说契诃夫是19世纪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这是因为他与其他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不同,正处于世纪之交。
他在激变的西方文化中更多地感受到了新出现的前卫流派的冲击,并在自己的作品中回应了这些冲击,对旧文学的理性传统作了某种程度上的反叛。
正如托夫斯泰所言: 在契诃夫身上%%写实的笔法有了很不寻常的发展。
&同时他还认为 契诃夫的写作手法已经登峰造极%%那些小说完全是一种精工的细木器,其实并没有内在的、一条线的连系。
∋这种没有悬念、没有巧合、没有曲折、没有戏剧性的冲突、没有主线情节,只有一些琐碎的叙述、零散的意象、微末枝节的描写的新的写作方式,形成了契诃夫中后期小说的情节特点。
创作于19世纪80年代中期的#苦恼∃(1886)、#万卡∃(1886)、#安纽黛∃(1886)等小说,最早体现了这种特色。
这批作品并无情节可言,契诃夫基本废弃了满足人们好奇心的悬念、巧合,撇开了戏剧性的冲突。
它们与传统小说(甚至与契诃夫早期作品)相比,明显缺少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情节,有时在结构上显得不那么严谨。
这些小说并不注意外在形式的精巧,刻意追求的却是人物在特定场合产生的某种特定情绪。
每一篇作品都弥漫着作者发自内心深处的与作品主人公心心相印的自然抒情,这种抒情最终构成了作品恬淡又抑郁的诗境。
即使在那些故事本身很强、很容易出彩的题材中,契诃夫也极力淡化情节,强调小说叙事的抒情性。
如在#精神错乱∃(1888)中,大学生瓦西里耶夫被同学拉去逛妓院,在这里作者并没有描写娼妓们的悲惨身世,也没有反映她们遭受凌辱的悲苦场面,只是侧重描写了妓女们接客时的精神状态。
在#套中人∃里,契诃夫甚至没有安排一个贯穿始终的情节线索,仅仅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连缀成文,但是却生动地刻画了别里科夫这个漫画式的人物形象,令读者捧腹,也令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了契诃夫的忧郁,尤其在小说结尾,作者更是强化了这种情感,让人们生出无限的忧虑。
在中篇小说#主教∃(1902)里,契诃夫用强烈的感情描写了死亡的来临,却没有说出主教之死的原因。
对此,英国小说家毛姆颇有微词,他认为如果换一位作家去写, 他就会写出死亡的原因,并将此作为小说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毛姆在随笔#读契诃夫∃中象这样的微词还有多处,比如他还认为契诃夫总是 把他的人物笼罩在某种气氛中 ,使人们 所看到的只是他们的灵魂 。
总之,毛姆认为契诃夫的小说没有故事性,且过于强调作品的某种氛围。
而这恰恰印证了契诃夫小说淡化故事情节的抒情性叙事结构的特色。
另外,契诃夫还有一些被称为 散文式结构 的小说,如#草原∃、#没意思的故事∃(1889)、#决斗∃(1891)。
这类小说不露经营的痕迹,自然勾连,疏密相间。
它们看似没有结局,在情节进展中便收笔,形成一种开放格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索余地。
这种结构看上去漫不经心,似乎信手写来,实则是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的结果,且起到了深化主题的重要作用。
正如托尔斯泰所言: 他仿佛把文字丢来丢去,结果却象印象派画家似的,他的涂抹却有了极妙的成就。
)实际上,契诃夫独具特色的叙事结构也曾对20世纪的中国文坛产生过广泛的影响,如从鲁迅的#风波∃、#在酒楼上∃,从沈从文的#静∃、#丈夫∃,从沙汀的#俄国煤油∃、#恐怖∃等作品中都可捕获到一种情节淡化的痕迹,也可感受到那种契诃夫式的强烈的抒情气氛。
三契诃夫小说具有冷静的叙事风格,这既是他终生从事医学、自觉遵循科学精神的一种体现,又是他严格履行客观写实的创作原则的必然结果。
他认为作者应该按照生活本来的面目去写作∗;作者不应该是作品中人物及其言行的审判官+;作者的态度越客观所产生的印象就越有力,。
他从不在小说中加入说教意味,也不在小说中直接抒发自己的主观情怀,只是把一幅幅真实的社会生活画面客观地展现在读者眼前。
他的倾向和情感,在创作早期总是隐蔽在那些明快、欢乐和幽默的描写中,创作中后期又常常隐蔽在那些表面冷淡和极度客观的描写里。
比如在中期作品#万卡∃和#苦恼∃中,契诃夫对皮鞋铺童工万卡的痛苦和彼得堡赶车人姚纳的厄运怀着深深的同情,但在小说中却并不和他们一起痛苦和哭泣,而是保持着 客观 的描写,保持着 冷心肠 ,将自己的同情心巧妙地交织在作品的形象之中。
这种客观的态度,正如他自己所言,恰好构成了一种近似背景的东西,−在这种背景之上,万卡和姚纳的悲惨遭遇更105试析契诃夫小说的叙事艺术106#江淮论坛∃2001年第5期为突出和强烈。
这里含蓄、客观的描写,不仅没有遮蔽契诃夫鲜明的倾向性,反而在字里行间清晰地传达出他的爱和恨。
这种不动声色、冷静客观的叙事特色,使得小说在平静的表层下涌动着熔岩般灼热的感情激流,也使得小说更加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契诃夫还常常将这种冷静的笔法与幽默相交织,形成一种含蓄诙谐的叙事风格,使读者在荒唐可笑的喜剧情景下领悟到深刻沉重的悲剧内核。
契诃夫的小说创作自始至终贯穿着幽默的因素,并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色。
从早期令人捧腹的滑稽小品,到中期 抒情心理小说中常见的含泪微笑,再到后期#套中人∃、#宝贝儿∃的讽刺与嘲笑,契诃夫走过了一条充满幽默的叙事之路。
1880年契诃夫初登文坛时的两篇处女作就发表在当时著名的幽默刊物#蜻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