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峻而不冷漠_余华小说叙事风格阐释

合集下载

苦难的旁观者——析余华作品主题模式与叙事模式

苦难的旁观者——析余华作品主题模式与叙事模式

苦难的旁观者——析余华作品主题模式与叙事模式作者:王曼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4期[作者简介]王曼,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王曼(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085)[摘要]余华作为中国当代文坛的知名作家,其作品在国内外拥有大量读者和较高的影响力。

一部小说的核心在主题模式与叙述模式,通过对余华的三部代表作品的解读,来分析作者创作主题的流变和叙述手法的转换。

看似相同的苦难主题却在价值层面展现出微妙不同,而在叙述中、回忆中的那个冷峻的旁观者也在一点点的发生变化,在冷静中逐渐透出温情。

从以震惊、痛苦来引发读者共鸣到让读者体味到一点希望和温情,余华的作品在不同的时代中紧紧地赢得了读者的心。

[关键词]余华;苦难;回忆;旁观[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04-0035-02余华,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先锋小说代表作家身份正式出场,在90年代创作上转向传统的写实主义风格、民间立场,代表作品《在细雨中呼喊》、《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引起了极大的反响,获得国内外一系列奖项。

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性文学体裁,其核心在于主题模式和叙述模式,即讲述什么样的故事和如何讲述故事。

本文就将从这两个方面来分析余华作品的特色。

一、苦难的微妙不同余华在前期的先锋作品中极端迷恋暴力、杀戮、血腥和死亡,他冷静、从容地描写人性之恶,并进行了极度渲染和夸张,既是对人性之恶的深刻揭露,又是对人性之恶的普遍性和永恒性的认可。

在90年代的文学创作中,余华舒缓了凌厉而冷酷的风格,减轻了作品中的暴力刻画,致力于苦难与死亡的描摹,在苦难中间或露出一点点人性的温情。

但是无穷尽的苦难总是铺天盖地而来,将艰难生存的人一次次掩埋,不得不让人感到宿命论的色彩。

在余华的小说中,苦难是人终其一生的经历,人活着就必须不停地忍受苦难,幸福对人生来说只是昙花一现,即使偶尔出现,也是稍纵即逝,无法牢牢的把握在手中,而其后紧随的却往往是更多的艰辛与痛苦。

残酷叙事中的人性礼赞——余华的《活着》赏析

残酷叙事中的人性礼赞——余华的《活着》赏析

TT HEORETICAL HORIZON5从以1987年的短篇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正式步入文坛,到以中篇小说《鲜血梅花》、《四月三日事件》、《河边的错误》等融入80年代中后期的先锋文学潮流,再到以长篇小说《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融入90年代兴起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余华的文学创作道路可以看作是80年代中后期登上文坛的那批中国作家的文学创作道路的缩影。

在主张打破文学创作传统与常规的先锋文学潮流中,余华和苏童、莫言、格非、残雪这批同期作家一样,以独特的话语方式进行小说文体的实验,追求自己的文学风格。

在这场持续五六年的文本形式的实验中,余华的叙事方式和叙事能力得到了极好的锻炼,为他之后形成成熟的文学创作风格夯实了基础。

到了90年代,先锋文学的潮流开始衰退,文学创作开始转向关注平凡人物在历史和当下的生活,新历史主义和新写实主义的文学潮流在中国文坛兴起,在这两个潮流之中,余华选择进入了有厚重叙事背景的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从最初的《活着》,到之后的《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余华的创作都选择了关注文革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

余华的第一部长篇《在细雨中呼喊》还有浓厚的先锋文学痕迹,到了《活着》,余华成功完成了从注重叙事形式到注重文本本身意义的转变,显现出成熟的创作风格。

不难看出,这部在余华作品中非常有份量的《活着》,不仅是余华文学创作的分水岭,也是其文学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

一、《活着》的文本内容在《活着》中,余华的关注视角放在了文革背景下的平凡人物身上,这也正是90年代新历史主义文学潮流的方向,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展现大社会的变迁。

福贵曾经是一名家境富裕的地主少爷,成天混在青楼、赌场,浪荡不羁。

他在赌场上输掉了家里全部的田产、房产,当他变卖完家产,准备洗心革面重新生活的时候却又被抓去做了壮丁。

九死一生回到家乡后,才知道在他被抓壮丁的这段时间里,他的母亲已经离他远去。

当完壮丁回到家乡后,本想好好过上太平的日子但变故却接连不断:妻子家珍得病卧床不起,儿子有庆去给县长夫人献血过度致死,女儿凤霞也因有病变成了哑巴,可喜的是凤霞找了个好丈夫,而她却因为生孩子难产后死亡,这沉重打击导致妻子家珍凄然离世。

余华的冷漠叙述

余华的冷漠叙述

由《现实一种》谈余华的冷漠叙述崔金英摘要: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现实一种》围绕人与人,尤其是亲人之间的暴力及死亡而一一展开。

在作品中,余华以一种纯审美的冷酷性和客观性一丝不苟地描述着人性作恶的每一步程序。

《现实一种》这种在内容上的杀气与形式上的平静则恰如其分地阐释了他的冷漠叙述。

关键词:余华;《现实一种》;冷漠叙述作为新时期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余华小说最为明显的种因报复欲而膨胀起来的攻击性本能刻画得淋漓尽致,由此,先锋性在于他的冷漠叙述,他总是近乎偏执地迷恋于对暴力、小说推演出了人生命中内在的一种兽性本能,对人性恶的现灾难,第2期上推出他的中篇新作,以其内容上的杀气及形式上的平静恰如其分地阐释了尤其是死亡的叙述,从某种程度上可将其视为人性恶的象作了直接的暴露与暗示,这也无疑体现了余华冷漠叙述中证明。

在《现实一种》里,暴力一直是贯穿其中的一个线索性话语。

作家对人性沉沦状态的表现很大程度上是与他们对暴力的特殊把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作家既然要亵渎和消解“大写的人”,暴力自然是他们所无法回避的话题。

在《现实一种》里,余华向我们展示了一幕幕亲人骨肉相残的血腥场面。

山峰是成人暴力音符的第一个奏响者,皮皮摔死了他的儿子,某种意义上说,他本是暴力的受害者,但更多的时候,他又把自己演变为暴力的制造者。

得知儿子被摔死后,山峰首先不问青红皂白地把妻子毒打一通,接着向山岗狠揍两拳,而后对皮皮的施暴更是达到了极致:“山峰飞起一脚踢进了皮皮的胯里。

皮皮的身体腾空而起,随即脑袋朝下撞在了水泥地上,发出一声沉重的声响。

他看到侄子挣扎几下后就舒展四肢瘫痪似地不动了。

”山峰对侄子令人发指的残杀演示出人类某些不能自控的攻击性,从而彻底嘲笑了传统道德上的血肉亲情。

当山峰无限放大自己的复仇欲望时,他的存在就成为别人的一种灾难,尽管暴力把山峰武装成了他人的凶手,但受害的却是他自己。

皮皮的死直接导致了山岗对山峰的仇恨:在山岗的策划下,山峰经由一只小狗的舐舔,暴笑四十分钟而痛苦地死掉。

浅析余华《现实一种》的冷叙述

浅析余华《现实一种》的冷叙述

浅析余华《现实一种》的冷叙述作者:刘柳来源:《牡丹》2018年第17期冷叙述即冷漠叙述,主要是指叙述人以局外人的视点,平和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作品中的人和事。

它包含反对语言上张扬情感,反对作家介入叙述两个方面。

余华在创作中很好地践行了冷叙述的创作模式,其中篇小说《现实一种》即从人性的冷酷、语言的冷静、情感的冷漠三个方面体现了余华小说的冷叙述特点。

余华是20世纪80年代崛起的先锋小说代表作家,他的小说创作以1991年底第一部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发表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其前期以中短篇小说为主,在叙述方式方面带有很强的实验性、先锋性: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相对于传统“革命现实主义”小说的“激情叙述”所采用的冷叙述。

所谓“冷叙述”即冷漠叙述,主要是指叙述人以局外人的视点,平和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作品中的人和事。

它包含反对语言上张扬情感、反对作家介入叙述两个方面。

中篇小说《现实一种》是余华的前期代表作,作品即以一种冷叙述的方式描写了一个亲人间仇杀的血腥、残忍、暴力的故事,其冷叙述表现在人性的冷酷、语言的冷静、情感的冷漠三个方面。

一、人性的冷酷在《现实一种》中,余华描写了血脉相亲的一家七口的日常生活。

这一家本该是其乐融融的同堂三世,但他们之间看不到一点人性的温情,在这种人际关系下,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破裂可谓一触即发。

首先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无意中摔死了山峰的儿子、他的堂弟,于是围绕这一事实一系列亲人间的仇杀行为迅速蔓延开来。

弟弟山峰因为自己的儿子无辜死掉,先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自己的妻子毒打一通,接着又挥拳指向自己的哥哥。

这场景使他们的老母亲惊愕不已,她连声叫着“吓死我了”,却坐着未动,“因为山峰的拳头离她还有距离”。

一位老母亲看着自己的两个亲生儿子打架却“坐而未动”,这场景令她惊愕不已,但这“惊愕”不是来自于自己两个儿子的厮打,反而是害怕山峰的拳头伤到她自己。

人性的自私、冷酷可见一斑。

山峰终于以残忍的方式将皮皮杀害,而他的哥哥山岗为了给自己的儿子报仇也以更加残忍的方式将自己的弟弟杀害。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

余华小说的创作特点余华是中国当代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和学者的赞誉。

余华的小说作品通常具有以下几个创作特点:1.真实而残酷的题材:余华小说中的题材往往是与人性的悲惨遭遇和社会的黑暗面紧密相关的。

他写作的对象往往是被边缘化的弱势群体,如农民工、失业者、曾经的文革受害者等。

小说中揭示出的社会现实以及深刻的人性是余华小说的一大特点。

2.铁面无私的讽刺和批评态度:余华小说中常常出现一些冷静而严厉的讽刺,通过对社会现实和人性的揭示,余华试图通过讽刺的手法对社会进行批判。

这种犀利的批评态度,悲惨的人物遭遇和节奏明快的叙事风格,使读者不能不对社会现实和人性作出反思。

3.简洁而犀利的语言风格:余华小说的语言风格始终以简洁、直接的表达为主,他常常运用生动、形象的词语和富有感染力的短句,使作品犀利而有力,使读者产生强烈的视觉感受。

同时,他的语言也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音乐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真实感和共鸣。

4.独特的叙事结构:余华小说常常涉及回忆、梦幻和幻觉等元素,他不拘一格的叙事方式使读者在阅读中不断产生冲击和反思。

余华小说中的人物多次经历内心和现实的冲突,通过对内心的深度叙述和变化展示出人性的复杂性,并将人性的多面性与社会现实进行了巧妙的对比和结合。

5.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余华小说中强调对于现实的观察和揭示。

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视角来描绘社会现实和人性,强调细节的真实性和逼真感。

这种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社会与人性,使小说更具说服力和影响力。

总结起来,余华的小说作品具有真实而残酷的题材,铁面无私的讽刺和批评态度,简洁而犀利的语言风格,独特的叙事结构以及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这些特点使他的作品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对社会和人性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揭示。

浅析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策略

浅析余华小说《活着》的叙事策略
254 矸 敏 毛 cC
上 ,发出沙沙 的轻微摩擦声 。于是他不像刚才那样 喊叫 ,而是微微 地摇头晃脑 ,嘴里相应地发 出沙沙 的声音 。那锯子锯着鼻骨的样子 , 让 人 感 到 他 此 刻 正怡 然 自乐 地 吹着 口琴 。 ” 实 在 是 冷 酷之 极 !
早期的余华 之所 以会迷恋暴力 ,可 以从他的 自传 中找到一些痕 迹 。童年时期 他在医院长大 ,经常看到父亲“身上血迹斑斑 ,就是 口 罩和手术帽上也都沾满 了鲜血 。有 时候还会有一位护 士跟在我父 亲 的身后 ,她手提一桶血 肉模糊 的东西”。131“我 的童年 和后来的写 作还是有关系。我的童年是在 ‘文化大革命 ’中度 过的……在 ‘文化 大革命 ’中可 以感受到对 于孩子 的那 种恐怖。到 了少年时期 ,我没 有书看 ,整天在大街上看大字报 ,到 了 7O年代 ,‘文化大革命 ’后期 , 大字报都是人身攻击 ,有些是很下流 、黄色的 ,很好看 ,里面有故事 。 我的最早的文学启蒙是从那来 的。”H更 重要的是余华 当时对 世界 的理解 ,“长期 以来 ,我 的作品都 是源 于和 现实 的那一 层紧张 关 系”。1 现实使余华 的内心充满 痛苦 ,大多数人是 欲望和暴力 的俘 虏 ,是酗血者 ,是人性恶 的代言人 ,是冷漠的看客。人类的苦难来源 于暴力 ,产生暴力的根源来 自于人对权力 的疯 狂追求 ,现实社会 中 的黑暗使他痛恨 ,他急切地要把它揭露 出来 。这时余华的叙述也变 得紧张起来 。在他早期的作品中 ,大多数人物都生活在暴力的世界 里 ,我们从中看不到希望 ,看不到光 明,有 的只是一片人性 的晦暗 , 个人在其 中无助地挣扎 ,以及大面积地死亡 。这种淋漓尽致的暴力 描写,考验着每一位读者的神经承受力 ,在激烈的 、极度张扬的暴力 描写下 ,大多数读者只是感到心惊胆寒 ,而无 法顾 及作品 的深刻 内 涵。就连余华 本人也 无法承受这种连篇累牍 的血 腥暴 力 ,“那个 时 候不知道为什么就不能摆脱 自己一写小说 就要 杀人 ,必定里面有 人死亡 ,最后是 我 自己都 受不 了了 。晚上净做 这种梦 ,不 是我在杀 人就是别人来杀我 ,……”

现代小说解析余华的文学风格与主题

现代小说解析余华的文学风格与主题

现代小说解析余华的文学风格与主题余华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之一,其小说作品深受读者和评论界的赞誉。

本文将从文学风格和主题两个方面对余华的现代小说进行解析。

一、文学风格余华的文学风格鲜明,既独特又富有煽动力。

他常常采用简洁明了的语言,以及生动有力的描写方式,让读者产生强烈的阅读感受。

他善于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入人物内心的刻画,展现人性的复杂和无奈。

首先,余华的叙事风格明快直接。

他善于运用简单的句式和短小的篇幅,准确地表达故事的核心。

这种风格使读者能够快速进入故事情节,感受到强烈的情绪冲击力。

例如,在他的作品《活着》中,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紧凑的叙述,让读者深刻地感受到主人公的苦难和命运沉重。

其次,余华的文学技巧独特。

他善于通过对比和象征的手法,将离奇的故事和深层的寓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他的作品中经常出现一些意象或象征物,如《活着》中的红楼和鱼,以及《兄弟》中的马桶等。

这些形象不仅起到了烘托故事氛围的作用,更深刻地表达了人性的困境和挣扎。

最后,余华在描写人物时注重细节描绘。

他善于通过富有感染力的细节展现人物的内心和情感。

读者能够清晰地看到人物的形象和个性特点,与他们产生共鸣。

余华通过细腻入微的描写,成功地让读者沉浸于小说的世界中。

二、主题探索余华的小说作品涉及的主题广泛而深刻,探索了人性的众多层面。

他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矛盾,引发了读者对生命意义的深思。

首先,余华在作品中探索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他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通过对他们生活的描写,反映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扭曲。

他的小说中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痛苦呈现,引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反思。

其次,余华经常探讨人生的意义和命运的局限。

他通过对人物命运的塑造,表达了人生的无奈和悲剧。

在《活着》中,主人公随着时代的变迁经历了许多不幸的遭遇,而他所经历的苦难也反映了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嘲弄。

这种关注人生的边缘和命运的扭曲,使得余华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理和社会意义。

浅析余华《现实一种》的冷叙述

浅析余华《现实一种》的冷叙述

现实主义”小说的“激情叙述”所采用的冷叙述。所 漓尽致的展现,即使是以配角身份出现的人物,都没
谓“冷叙述”即冷漠叙述,主要是指叙述人以局外人 有一个人给予这世界一点温情。作家在这看似无理性、
的视点,平和冷静、不动声色地叙述作品中的人和事。 无秩序的家庭关系中,不动声色地向人们展现了隐藏
它包含反对语言上张扬情感、反对作家介入叙述两个 在人类灵魂深处的黑暗与真实。这真实是精神上的真
将潘金莲头倒揪过来,接着用脚踏住她的胳膊,然后 叙述者以冷静的语言、冷漠的情感,将人性的冷酷、
“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里衔着刀,双手去挖开胸 人的兽性的一面不动声色地讲述出来,即冷叙述。但
脯,取出心肝五脏”,最后“肐察一刀,便割下那妇 这种冷叙述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又都可以归结于作家
人头来,血流满地”。
一、人性的冷酷
言,作家只是作为一个叙述者、目击者,冷静地讲述
在《现实一种》中,余华描写了血脉相亲的一 着故事,叙述他所看到的一切。
家七口的日常生活。这一家本该是其乐融融的同堂三
在小说的最后,描写山岗被解剖时,作家冷静
世,但他们之间看不到一点人性的温情,在这种人际 地叙述着医生们的漫不经心、司空见惯,他们冷静地
关系下,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破裂可谓一触即发。 评价着他们眼前的尸体:“他很结实”“不错”。然
首先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无意中摔死了山峰的 后,一位女医生在山岗身上笔直地画了一刀,这“笔
儿子、他的堂弟,于是围绕这一事实一系列亲人间的 直”得到了同行的赞美。也许是职业的关系,这些医
仇杀行为迅速蔓延开来。弟弟山峰因为自己的儿子无 生丝毫没有觉得面前躺着的是一具尸体、是一个没了
辜死掉,先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把自己的妻子毒打一通, 生命的可怜人或是杀了弟弟的可恨之人,他们只当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控诉或者揭露"他应该向人们展示高尚!$" 牲的警察"还是个头脑清晰+不囿常识的智
可见" 余华文本的冷峻表层之下蕴涵着作 者0又如)在细雨中呼喊*中的孙光林"与养
家的&真理$与&理想$"只不过不是用人们 父苏立强之间的感情" 与苏家兄弟之间的
所熟悉的方式将其张扬和传达出来" 而是 友情"都十分融洽和友好’以致郜元宝在论
主要缘自作品的话语主题和叙述方式( 余 勃发(一位偏爱研究古代刑罚的历史教师%
华自步入文坛的那天起% 便怀着对生活常 因受"文革’的迫害而发疯(当他 !" 年回到
理和社会规范的怀疑与颠覆态度% 以极端 自己生活过的小镇后%回忆起"文革’时期
冷静克制的叙述% 呈现了一个个散发着浓 的暴行与血腥%于是依次在自己身躯上"施
被他活活气死!紧接着母亲也不治而亡*十 能回避直接的表述! 让阴沉的天空来展示
余年后!儿子在为难产的县长夫人献血时! 阳光*)"在这种理念的规约下!余华的叙述
因医生抽血过量失去生命! 女儿又难产身 呈现出别具一格的方式+ 用绝对冷观的叙
亡!妻子积劳成疾故去!女婿在工地上意外 述态度和绝对超然的叙事语感! 从容不迫
实真实$ 的残酷方式" 不加节制地呈现出 写与阮籍+嵇康的反礼教行为取同一思路,
来"使苦难的呈现显得纯粹%透彻!
因 为 把 人 性 之 善 &当 作 宝 贝 $"而 现 实 中 的
余华独特的话语主题和独特的叙述方 人性又是充满虚伪与险恶" 故只能以一种
式"造就了小说阴郁%冷峻的叙事基调"不 异态的方式去表现’其实"如果细读余华的
地被楼板挤死*剩下的外孙!是他世上的唯 地展示人世间的暴力与苦难*为此!余华在
一亲人与寄托! 但也因多吃了煮熟的豆子 叙事中将情老牛为伴!了却残 人事进行明确的价值判断与情感评价!有
生*作品好似苦难形象的大展示!一个苦难 意打破传统僵化的思维模式! 瓦解传统的
的理论更重要! 一成不变的作家只会快速 都不得不竭尽全力去解决! 甚至必须以卖
走向坟墓)!(作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 在 于 血- --透支生 命 的 方 式 来 实 现 自 我 拯 救 *
经常的朝三暮四* )!到了 !" 世纪 #" 年代! 在上述两个文本中! 余华将故事的苦难与
余华的创作由个人先锋立场向民间立场转 悲剧成分推向极致! 其表面虽不像早期作
紧接着一个苦难!令人应接不暇!催人鼻眼 精神价值取向!拆除人们习见的道德防线!
发酸* 如果说&活着$充满了作家精心布置 让人世间的残酷性与悲剧性纤毫毕见地呈
的偶合和无常!就像是一部人生传奇的话! 示出来*余华前期创作中的叙述!不仅仅是
那么&许三观卖血记$则更接近于生活的真 冷观.超然!甚至就是残酷.残忍*作家在描
于是%余华一再被称为"冷漠的余华’%甚至 弟山峰的幼子% 山峰在仇恨与愤怒中一脚
有人断言"他的血管里流动着的%一定是冰 踢死皮皮(于是%兄弟两家步入了循环复仇
渣子(’"但是%如果人们将目光集中到文本 之路% 哥哥山岗采用残忍的手法杀死弟弟
内部% 深入探究其中所隐匿的深层意义时 山峰% 山峰的妻子又借助公安机关杀死山
仅给读者的阅读带来了令人窒息的压抑 前期作品" 不难发现作家笔下的人性并非
感"而且也为余华的&冷漠$提供了&佐证$’ 皆恶’如)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我$"就是
个一心从善和渴望善心的人’ 当看到他人

的苹果被抢劫时"奋不顾身地上前保护"当
自己被劫匪打得遍体鳞伤后" 又渴望他人
而事实上"&冷漠$ 仅仅是作家在先锋 的关爱与帮助0)古典爱情* 中的柳生也是
冷酷(’!当余华将上述主张付诸创作实践% 山一角后% 暴力与血腥就如波涛般地从字
不动声色地向读者展示他用"内心’体验到 里行间汹涌而出( *现实一种+作为余华前
的"真实世界’%即哪个充满暴力与苦难的 期的代表作品%可谓将暴力演绎到了极致!
世界时%其小说就自然呈示出冷峻的基调( 哥哥山岗四岁的儿子皮皮无意间摔死了弟
惧与不安! 更让人感到毁灭的在劫难逃与 产队长, 第七至十一次卖血为给儿子一乐
人生的无可救药" 称余华的这类作品为人 筹措医疗费* 在作品挥之不去的沉重与悲
间的 (屠宰场) 和 (地狱)! 一点都不为 哀氛围中! 读者体会到许三观这个形象的
过*
意义+作为一个个体的生命!生活中不但有
(一个作家的不稳定性比他任何尖锐 无穷无尽的生存威胁和困境! 而且面对时
变!迅速地实现了转型!步入了后期创作阶 品那样血腥与惨烈! 但作家传达给读者的
段*文本中波涛汹涌的暴力逐渐隐去!取而 那种个体生命面对现实时的无奈! 着实残
代之的是无边无尽的苦难* 通过对人生中 忍!甚至比血腥更为血腥*
种种灾难与厄运的超现实观照! 极端化地
余华作为一位先锋浪潮中的主将!一
叙说着(活着)的艰难!是余华这一时期创 开始就信奉一种与传统文学迥然相异的叙
冷峻而不冷漠
- --余华小说叙事风格阐释
余华在一次访谈中说到!"叙述者不是 是通过对欺骗)暴力)杀戮等典型内容的极
#人$%而是&物$%好比一块铁’%只有"完全 端化叙述%淋漓尽致地呈现人性之恶%揭示
是在用一种非常冷的叙 述 语 调 进 行 写 作 人类的生存困境(当余华在*十八岁出门远
了%我才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叙述语调%非常 行+ 中小试牛刀般地让世间的狰狞露出冰
精神的操纵下" 为达到冷峻效果而精心设 个有情有义的人" 眼看心爱之人沦落到任
计的一种书写策略!余华说&一个作家总是 人屠宰的境地"不忘当初切切盟誓"不顾眼
要表达他的理想$"!&一位真正的作家所寻 前种种危险"倾力相救0)河边的错误*中的
找的是真理$"&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 马哲"不仅是个乐于承担责任"敢于自我牺

中% 如果我们只表现焦虑和绝望的歇斯底
非嫡亲儿子% 包括为了给一乐筹措治疗肝

里% 而不去表现希望和信心乃至确信的情
炎的费用%不顾自己的死活%一路滚着爬着


绪%那么毫无疑问%这只是表现了自然生命
卖血到上海+ 还表现在他始终用爱心来化

的一半+.为了给处于生存困境中的人们以
解一切矛盾与困难! 虽然对许玉兰曾经的
质%无论是面对家产被龙二做假诱骗%还是 对爱心的永恒追求% 展示了人类引以为豪
面对子女被医院过失送命% 福贵都没有以 的优秀品性+ 余华的后期创作反复挖掘与
恶制恶%以暴抗暴%甚至没有血泪的控诉% 展示人类的这些品性% 其目的是鼓励人们
没有撕心裂肺的尖叫% 有的只是无边的忍 以此为对抗生存苦难和苦痛命运的精神力
耐与包容+他总是以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 量% 并把自我从种种苦难的深渊中拯救出
以感激的心态对待生活+ 就是生命中不能 来%最终达到超越生存获取自由的境界+所
承受之重一次次降临身上% 他也是以超越 以说% 余华的后期文本不仅体现了对人类


-活着.的信心%余华的后期创作开始把关 背叛耿耿于怀% 但当她一次次被批斗与示
注点移置到人性的重建上% 期望通过人性 众%照样上街给她送饭’当情敌何小勇病危
的重建达到人类的自我拯救+ 所以% 到了 不起%力劝一乐为他叫魂’每每家中遇到困
&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作家一反往日对 境%总是主动卖血解困%当卖血不成时%很
以&无我的叙述$将其深深地隐藏在字里行 及余华的前期创作时说" 余华其实并不认
间"一般的阅读难以觉察与感知而已!
为 人 类 &本 恶 $"他 写 &本 恶 $ 可 能 是 出 于 一
毫无疑问" 余华的前期作品充满着暴 种策略’不管这种评论是否正确"但有一点
力与血腥!他笔下的世界"无论是陌生人之 是肯定的" 那就是余华前期作品中透露出
的主题演化趋向(就前期创作而言%余华又 夭(当他多年后再度肇事%因已有儿子而良
!"
心发现!主动承担起责任时!却被村民活活
始了他的卖血生涯! 卖血成为他对抗生存


地用镰刀和锄头肢解了" 主旨相近的还有
困境的唯一方式* 在十二次卖血中有九次

# 世 事 如 烟 $%&河 边 的 错 误 $% &古 典 爱 情 $%
是完全迫于生计的驱使+ 第二次卖血为赔


&四月三日事件$等等’可见!余华的前期小
付被儿子打伤的方铁匠儿子的医药费,第

说通过对生存中的暴力的反复叙述! 给笔
四次卖血为全家度过饥荒之年, 第五次卖


下世界编织了一层充满仇恨%残忍%杀戮% 血为改善当知青的儿子一乐的处境, 第六
死亡的重重的罪恶黑幕! 不仅让人感到恐 次卖血为巴结当知青的儿子二乐所在的生
实*因为!常人的苦难更多的来自于生活的 述人与同类间的相互残杀及个体生命的自
压力与艰辛! 许三观就是这样一个为生存 戕自残时! 就好似在客观记录一场人体解
而倾力挣扎的小人物* 他自父辈那里得到 剖实验!绝对清晰生动具体可感!一段段文
了卖血养家的经验后! 便一发不可收地开 字犹如一把把利斧!在砍斫着读者的神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